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法律援助機構大調研

法律援助機構大調研

發布時間: 2022-10-16 10:21:53

① 近兩年法律援助的背景是什麼

近日,司法部發布刑事法律援助服務行業標准——《全國刑事法律援助服務規范》。規范出台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適用范圍是什麼?律師在辦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中應注意哪些要求?司法部有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釋。

記者:規范出台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答:近年來,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立足提高人民群眾對法律援助服務的滿意度,對法律援助案件各環節嚴格規范,努力為受援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務。但從整體上看,法律援助服務的標准化建設尚在起步階段,僅浙江、上海、山東編制了法律援助服務的地方標准,缺乏適用全國的行業性服務標准,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監管機制亟待完善。為此,司法部開展廣泛調研,出台了這個行業標准。

記者:規范的適用范圍是什麼?

答:規范適用於司法行政部門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實施的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以及司法行政部門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對提供刑事法律援助服務的其他機構及其人員進行的監督管理工作。

記者:律師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中應注意哪些要求?

答:一是充分會見。承辦律師應及時會見受援人,且確保每個訴訟階段至少會見受援人一次。二是有效辯護。承辦律師應當參加庭審,發表辯護意見並提交書面辯護意見。三是及時報告。承辦律師接受指派後,遇有可能導致終止法律援助的情形時,應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承辦律師遇到重大疑難復雜刑事案件時,應向律師事務所報告,提請集體討論研究辯護意見,並及時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承辦情況。四是遵規守紀。承辦律師不得向受援人收取任何錢物或者利用承辦案件的便利謀取其他不正當利益;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過程中,應接受法律援助機構和受援人監督。

記者:規范對律師承辦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提出服務標准,律師在辦理此類案件時應關注哪些規定?

答:一是全面了解情況。應根據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耐心聽取其陳述或者辯解,通過調查,全面了解其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為辯護提供依據。二是落實普法責任。對於檢察機關決定附條件不起訴或酌定不起訴的案件,承辦律師應向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成年家屬解釋清楚該項決定的法律意義,並告知其應遵守的法律義務及其責任。三是保障基本人權。法庭審理過程中,對於語言表達方式明顯不適合本案未成年被告人智力發育程度或心理狀態,或者存在誘供、訓斥、諷刺或者威脅等情形的,承辦律師應及時提請審判長予以制止。四是保護個人隱私。承辦律師發現相關辦案人員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違法披露未成年被告人的姓名、住所、照片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身份的其他資料,公開或者傳播案卷材料,應向有關部門提出意見並要求糾正。

②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嗎

從天津來看,
市法律援助中心為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區縣中心內目前來講大部分屬於事容業單位。 其他省市不大一樣,有的屬於行政編制,為司法局的內設處室。
一般來講,要參加統一的公務員考試。合格後,統一面試體檢 。

③ 什麼是法律援助建立這一制度的意義是什麼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

特殊案件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

下列情況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普通

一、請求國家賠償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
七、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詢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八、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九、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十、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十一、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二)刑事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

法律援助是一項扶助貧弱、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社會公益事業,也是我國實踐依法治國方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黨中央、國務院對法律援助工作十分重視,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將「建立法律援助體系」確定為「十五」社會發展目標,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積極開展法律援助」,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法律援助條例》的頒布實施和「為實現公平和正義 法律援助在中國」大型公益活動的開展,標志著我國法律援助工作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拓展和突破。

在當前的中國,仍然還有一批由於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陷入困境,處於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這也就是所謂的弱勢群體。作為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援助通過向這些缺乏能力、經濟困難的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使他們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法律援助制度是人類法制文明和法律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國家經濟、社會文明進步和法治觀念增強的結果。用法律的手段幫助人民群眾解決訴訟難的問題,是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是促進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一、法律援助的重要戰略意義

法律援助在政府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實現「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保障人權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戰略意義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法律援助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黨的十六大「積極開展法律援助」要求的具體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胡錦濤總書記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人民的願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把關心群眾生活、代表群眾利益落實到解決具體問題上,特別是要關心困難群眾的疾苦,為困難群眾謀利,為他們解決好沒有錢請律師、打官司難的問題。開展法律援助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誠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心繫群眾利益,關心群眾疾苦,努力排憂解難,合乎民意,順乎民心。

第二,法律援助是依法治國得以實現的有力保證。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得到了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報告的認可和憲法的確認。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主權意味著人民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的主人。這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只有人民的權利得到了保障,黨的合法執政地位才能得以確認,依法執政才能得以實行。法律援助行為以憲法和法律為武器,對黨和政府的行為舉措進行監督,對立法、執法、司法和普法教育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幫助,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保證了依法治國的順利實現。

第三,法律援助有助於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要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核心,這是對我黨執政規律的本質認識。我們黨來自於人民、植根於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我們黨是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共同戰斗中誕生、發展、壯大、成熟起來的。黨離不開人民,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源泉所在。只有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黨才能始終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才能從人民群眾中汲取不竭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從而不斷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

弱勢群體是人民群眾的組成部分,而且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弱勢群體已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結構復雜、分布廣泛的群體。主要是由孤、寡、殘疾、下崗、失業、農村失地、失保等人員構成。他們在維權、經濟收入、個人能力等方面都處於弱勢,共同特點就是貧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關注弱勢群體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關心和幫助弱勢群體,化解弱勢群體的困難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要保證有牢固的執政地位就必須從執政的角度化解弱勢群體的困難。

法律援助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弱勢群體。它是使黨能夠聽到弱勢群體的呼聲、保持上下通暢的利益表達機制。弱勢群體普遍存在不公平感、利益喪失感等心理反應,所以應該本著緩解社會心理沖突、協調不同群體間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整合的原則,建立健全通暢的利益表達機制,廣開與人民群眾溝通的渠道,使人民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對社會問題、改革開放、利益分配等事項的建議、要求、批評等,能直接與政府有關部門對話和溝通,使他們的利益訴求得到有效表達,使他們的聲音能夠出現在政策制定者的耳畔,從而在政策制定上能夠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利益要求。通過健全的利益表達機制,可以把人們的心理和行為調控在適當的水平,逐步減少和消除人們的不安全心理,使弱勢群體的困難和壓力得到緩解和疏導,促進社會發展和公眾心態不斷成熟,社會穩定系數得到有效提高。

第四,法律援助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決定》明確提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公平和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原有的利益格局發生變化,從全體人民利益一致,轉向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存在著不同群體的利益要求,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充分運用法律手段,協調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之間的矛盾沖突,維護合法權益,打擊不法行為,倡導社會正義,營造社會公平。

二、當前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獲得法律援助是公民的權利,實施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盡管目前我國的法律援助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問題症結所在,探討問題解決辦法。

第一,經費嚴重短缺。

據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統計,我國每年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超過70萬件,而實際得到援助的不足四分之一。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援助經費嚴重短缺。據統計,2003年全國各地法律援助財政撥款僅為1.52億元,人均法律援助經費不過一角錢,遠遠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例如,福建省至今仍有20個縣市區的法律援助機構未收到過一分錢的專項資金。一些地方的法律援助機構因經費緊缺,只能抬高援助對象的「門檻」,使得不少符合援助條件的群眾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法律援助。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連必要的交通、住宿補貼也給不了,還要支付各類調查費用,直接加重了律師辦案的負擔,影響了律師辦案的積極性,有些援助機構的專職律師辭職去了律師事務所,更別說吸引高素質法律人才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了。

第二,人員遠遠不足。

法律援助制度需要有大量的律師參與,但現在律師人數遠遠不夠。目前,我國僅有律師12萬多人,而美國加州的執業律師就有13萬多人,且美國律師職業人數的增長率比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5倍多;我國律師與全國人口的比例是萬分之零點九五,低於泰國、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加上律師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執業,與援助需求呈反向分布,從而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矛盾。例如,浙江省麗水市共有113名律師,即使全部履職,按最高規定每人每年辦理3件法律援助案件計算,全市一年也只能辦理339件,但該市通過對殘疾人、低保戶等最需要援助的人數進行估算,法律援助案件需求量達1萬多件,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案件得不到援助。

第三,法律援助的覆蓋面還不夠大。

法律援助工作應當明確一個主導思想,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一切資源,盡可能使更多的困難群眾能夠獲得法律援助。滿足困難群眾法律援助需求的程度高低,受制於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特別是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關系較大。《條例》對涉及民事和行政訴訟的事項只規定了一個最基本的法律援助范圍,同時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條例》規定以外的事項作出補充規定。另外,《條例》還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經濟困難標准。也就是說,各省級地方執行的法律援助范圍不得小於《條例》規定的范圍,一些經濟條件好,援助資源豐富的地方,可以在《條例》規定的基礎上,擴大法律援助范圍,科學地制定經濟困難標准,盡可能降低門檻,使更多的公民成為法律援助對象,並做到凡是符合規定條件的困難公民,都能獲得法律援助。但目前,這種標准仍然較高,令諸多公民難以獲得「通行證」。

第四,縣級地方的法律援助工作前景甚憂。

現已成立法律援助機構、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地方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縣級地方設立機構雖然基本完成,但由於經費不足或者根本沒有經費,使得法律援助工作開展得十分有限。這個問題集中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一些省份,而我國貧困人口的分布主要在縣級地方尤其是廣大農村。因此,如何有效地開展縣級地方的法律援助工作,最大限度地滿足縣級地方貧困者及其他特殊群體的法律援助需求,成為法律援助工作深入開展的難點。

第五,現在的法律援助主要還局限在訴訟領域,即幫人打官司。

一般僅僅將維護經濟貧困者的權益作為工作的重點,但對消費者利益保護、環境保護等公益訴訟關注不夠,甚至完全不將其作為法律援助的對象。

三、切實採取措施,將法律援助工作推向深入

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是黨和政府的共同責任,必須以法治、平等、公正為基本價值取向,不斷解決法律援助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採取措施,狠抓落實,推動法律援助工作不斷發展深入。

一是要建章立制,規范程序,夯實法律援助基石。要在總結法律援助工作的基礎上,將那些好的辦法、好的工作程序,以規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以規范和指導法律援助工作的實踐。

二是要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充分發揮法律援助機構的職能作用。在組織實施法律援助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合理組織本機構人員、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其他合法的志願者參與辦案。同時在滿足社會法律援助需求的同時,不斷積累經驗,促進法律援助案件辦理向專業化方向發展。要根據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特點,規定他們應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內容和方式,組織、引導他們在民事法律事項中,開展與其工作領域和業務能力相適應的法律援助。

三是要構築網路,理順關系,擴大法律援助的覆蓋面。各級人民政府及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按照《條例》規定的原則和精神,採取切實措施,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參與法律援助的積極性,鼓勵和支持他們以自身資源積極投身到法律援助事業中來,壯大法律援助的工作力量,不斷擴大法律援助的覆蓋面,更廣泛地滿足貧困群眾的法律援助需求。要積極探索與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社會團體參與法律援助的組織形式和方式,引導他們規范開展工作。

四是在爭取各級政府保障經費的同時,要加強宣傳,爭取社會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國務院頒布的《法律援助條例》是我們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依據,政府有關部門應當認真執行,把法律援助當作政府的責任真正地承擔起來。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開展好法律援助工作,對於解決社會矛盾,促進司法公正和正義,維護社會的平衡與穩定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特別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法律援助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律援助條例》第六條對律師提供法律援助的質量作了明確規定,「律師應當依照律師法和本條例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接受律師協會和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並且《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擅自終止法律援助案件的,給予警告、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1個月以上3個月以下停止執業的處罰。」但是,這並不表明法律援助中途不能停止。《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核實的,應當終止該項法律援助:(一)受援人的經濟收入狀況發生變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二)案件終止審理或者已被撤銷的;(三)受援人又自行委託律師或者其他代理人的;(四)受援人要求終止法律援助的。

④ 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機構職責

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內設綜合處、業務指導處、調研處、培訓處、宣傳處、對外交流與合作處。其主要職責分別是:
綜合處:負責文秘工作及檔案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區域網建設、行政後勤管理以及綜合性的服務與保障工作,維護中心機構正常有序地運轉。組織編寫《法援快報》、《法律援助工作半月報》、《中國法律援助年鑒》,負責法律援助統計工作。
業務指導處:負責起草有關法律援助的工作方針、政策、規章制度和工作計劃;指導、監督各地依法正確開展各項法律援助業務工作;研究起草有關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監督、管理社團法律援助工作;指導及組織辦理有重大影響的法律援助案件; 組織交流各地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經驗;組織編寫《中國法律援助》月刊。
調研處:負責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調查研究和政策探討;研究法律援助工作動態,調查研究法律援助工作出現的具有普遍性、傾向性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指導法律援助系統調查研究工作;組織擬定由司法部委託的有關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指導地方法律援助立法工作;負責協調、辦理全國人大、政協有關法律援助提案、議案的答復工作;審核中心出台的政策性文件。
培訓處:負責制定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的培訓規劃和工作計劃;負責組織編寫和不斷完善法律援助工作培訓大綱和培訓教材;負責組織和培養法律援助培訓工作的師資力量; 負責對省級法律援助機構的人員及地、市法律援助機構負責人的培訓;指導各地對基層法律援助人員的培訓工作。
宣傳處:負責運用各種形式宣傳法律援助制度,宣傳法律援助各項工作;起草中心年度宣傳計劃,確定宣傳重點;負責與有關宣傳部門和中央新聞媒體的聯絡;負責組織、協調、指導法律援助系統宣傳工作;負責組織、協調、指導法律援助志願者工作;負責全國法律援助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評選表彰工作;負責法律援助網站建設和管理工作。
對外交流與合作處:負責組織開展法律援助對外交流與合作;制定對外交流與合作計劃;指導、監督法律援助系統的對外交流合作工作;收集、編輯國外法律援助工作信息資料;參與研究國外法律援助制度和法律援助實踐,為法律援助工作發展提供國外經驗和信息支持;負責與國外相關機構的聯系,參與對外合作項目的談判與協調,擬定合作協議;負責對外合作項目的組織實施並監督檢查項目執行情況;負責國外相關機構及人員的接待工作;負責辦理中心所邀請外方人員簽證及法律援助出國人員的相關手續。

⑤ 試析法律援助的性質

論文摘要 法律援助作為一項法律制度,對於當事人的權利和利益、對於國家的法治建設乃至和諧社會的建設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當前,我國法律援助在維護社會正義和公平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但在理論上對法律援助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和澄清,特別是法律援助的性質。本文認為從法律援助的性質角度來探討,能起到理論上的指導意義。

論文關鍵詞 法律制度 法律援助 當事人

法律援助被人們視為“法律上的希望工程”,其所承載的恐怕不只是弱者的信任和希望,更承載著法律價值和道德期望的重擔。這就有必要從法律援助的起源和法律援助的性質來闡釋這種超出法律援助本身的一項制度。從法律援助的性質來看,這是個爭論很多的問題,法律援助作為一項對窮人的法律救濟制度,成為影響個人切身利益、體現國家政治、經濟、 文化 發展的標志之一,也是影響一個國家司法制度的建設和完善的重要問題。因此,在理論上對法律援助進行定位顯得很重要,本文試圖從理論上來討論一下法律援助的性質。

一、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法律援助最早起源於英國,從1495年起,英格蘭即承認窮人享有因身份免付訴訟費的權利。法律援助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開始於「」之後。198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的第27條規定:“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為他指定辯護人。被告人是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為他指定辯護人。”這可能是新中國最早看到的與法律援助有關的刑事訴訟制度。然而,在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里,卻沒有關於律師應該承擔法律援助方面的義務作出規定。從1994年初開始,法律援助進入新的時期。在司法部肖揚部長親自倡導下,明確提出了法律援助,並開始了對建立和實施這一制度的研究工作。1997年修訂了《刑事訴訟法》和《律師法》,這兩部法律貫徹和規定了關於法律援助的思想和制度,並且指出法律援助是律師的義務。全國律師協會在2001年11月26日修定的《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第10條、山西省人大在2000年9月27日通過的《山西省律師執業條例》第9條明確規定了“律師應當自覺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法律幫助”、和“律師應當履行法律規定的法律援助義務”。2003年9月1日國務院頒布實施《法律援助條例》,這個條例系統規定了法律援助的制度。法律援助的性質被明確為國家責任,這之後北京市律協和全國律協出台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就不再提法律援助是律師的義務了,而是修改為“律師應當關注,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因為法律援助是政府義務,律師就不再是責任主體了。

二、法律援助的性質

法律援助,英國《簡明不列顛 網路 全書》將其定義為“在免費或收費很少的情況下對需要專業性法律幫助的窮人所給予的幫助”。從規定的性質來看,在最早將法律援助看成是一個對他人或弱者的一個幫助,並且對象是“窮人”,既缺乏物質財產的人。一開始,法律援助看成是對窮人的幫助,這是道德的表現,符合道德的要素和價值。因此,在初期,法律援助對於受援助者來說,不是利益更不是權利,而是法律職業者(律師)的一種職業道德。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社會思想文化的進步,人們觀念的改變。由原來的個人本位、權利本位進入了社會本位、公益本位,從社會責任、福利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公益的角度,對法律援助的含義和范圍予以擴大。我國在2003年頒布的《法律援助條例》第三條規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 措施 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六條規定:“律師應當依照律師法和本條例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接受律師協會和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這是我國對法律援助性質的界定。這說明,我國將法律援助看成政府的責任、律師的義務,但是法律援助對於受援助的人來講,是不是一個權利呢?
權利,字面上的解釋是,自己可以為或不為,或要求他人為或不為的可能性。法律援助對於要求援助的人來講,如果政府認為申請人不符合受援助的條件,而做出不予法律援助的決定,申請人可不可以提出訴訟,將司法援助的決定者告上法庭?我國法律援助條例第19條規定:“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通知有異議的,可以向確定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部門提出,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異議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申請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責令法律援助機構及時對該申請人提供法律援助。”可見,我國的法律沒有規定對法律援助機構所作出的不同意法律援助的決定可以訴訟,而只能要求“異議”。這說明,對於政府來說,這不是一個義務,對於申請法律援助的人來說,也不是一個權利,因為它無法得到司法上的救濟。
我們國家對法律援助的界定,超出了道德,但沒有到權利,對於申請法律援助的人來講,還只是一個利益。權利,有很多學說和觀點,但很多人都認為權利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自由,一個是利益,將這兩個結合在一起,才是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才是權利。如果只有利益,自己無法對該利益行使主動的自由,而只是被動享有,無法主張自身的主觀意志,那麼就不是權利,只是利益。利益國家也是保護的,但保護的方式是當事人沒有自由。筆者認為,從法律援助社會需求來看理應成為政府的義務、窮人的權利。
首先,這是平等和正義的法律價值要求。在黨的十七大 報告 中強調要加強公民意識 教育 ,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法律援助正是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等法律價值的要求。從《人權宣言》宣告了個人權利在社會中的性質以來,權利被視為一種自由和民主精神的具體化,正如,羅爾斯在其著作《正義論》中於是說:“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地平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於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要按平等的方向補償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傾斜。”在社會上每個人可能在經濟活財富上是不平等的,而窮人的人格和富人的人格卻是相等的,這種平等地位在法律上要求平等對待。而訴訟又是需要成本的,經濟上窮人就處於弱勢,因此,為了窮人和富人平等,應該給予窮人以法律援助。
其次,法律援助是保障人權和公民權的要求。人權得到法律的承認,便衍生出社會權利即公民權,公民權和人權不同,是人權在政治社會中的具體化,即是在政治國家中的權利體系。如果說人權是自然權利,即在原始社會也擁有,在沒有國家政治生活的階段也擁有的話,公民權便是社會權,在政治國家中所擁有的一切社會權利的集合。因此,在公民社會生活中,基於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公民,只要在權利上有所需要,即為社會權設立的基礎和出發點。而法律援助,是社會生活中獲得法律上幫助的權利或利益,所以從權力的角度來看,公民權應該包括法律援助的權利。因此,從人權和公民權的角度來看,法律援助體現了人在這個社會上有權擁有不比他人少的權利,只要都是人,只要他是這個國家的公民,在法律上就應當平等。而不管它有多少的財產,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
在我國,法律援助可不可以成為一種權利呢?筆者認為是可以的。
首先,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職責,可以成為行政法上的義務。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為公民提供的法律服務,“從行政行為的角度分析,其本質上是行政給付行為”。法律援助機構對申請人予以審查,確定是否有權獲得法律援助。如果獲得法律援助,就可以不支付律師費,這是一個法律上的利益,而審查就是許可這種利益的獲得或不許可這種利益的獲得,所以,法律援助應該是一個行政義務。
其次,窮人應該有權獲得這個利益,成為一種平衡上的權利。由於各種原因,窮人的財產相對於富人而言較少,而這種情況就是的窮人有一個隱含的權利——獲得利益的權利,而這種權利在法律援助上的表現,就是有權在社會上得到這種補償。“人至少必須活著,這就要求諸如生命權(《世界人權宣言》第3條)、食物權(《世界人權宣言》第22條)這樣的生存權。如果這種生存的含義多於獸類的生存,它就要求諸如健康保障和社會保障權(《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這樣的經濟和社會權利。”由此可見,物質利益的不公平就要求在權利上來對他進行彌補,這就是社會保障,法律援助正是這種保障的方式之一,因此,對於受援助者來說,法律援助應該成為一種權利而不是利益。
總之,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道德傳統,在古代就有仁愛、親民的思想,將人民放在國家和君主之前,將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予以保護。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就有162處講“人”,48處講“民”,加上“人民”,二字連用,有多達211處講到“人”和“民”。“天子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在嚴復將《社會契約論》傳入中國後,“天賦人權”的理念、傳統的“仁愛”思想及被壓迫階級對“平等”的渴望,激勵了中國的有識之士提出了“廢君權,興民權”的 口號 。自由權、參政權、平等權、等廣為流傳。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憲法對人民的權利做了詳細而系統規定。憲法規定,公民享有平等權,“各民族一律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因此,這些理念和理論都將社會的自由和權利普及到各個方面,只要是涉及這些方面應該成為權利的,都應該成為權利而不僅僅是利益。所以,無論從傳統還是現代上,無論從道德還是法治上,法律援助都應該成為權利。

⑥ 軍地法律援助工作運行制度

一、大力開展法律援助「應援盡援」,確保常規制度設計惠及廣大軍人軍屬。2008年以來,省司法廳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大力開展法律援助「應援盡援」,其內涵是通過加強和改進法律援助工作,提高法律援助提供能力和覆蓋范圍,確保每一個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人員都能夠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援助服務。一是逐步放寬經濟困難認定標准,最早把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作為經濟困難認定標准,而後把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2至3倍作為經濟困難標准,2012年正式在全省提出把城鎮居民最低工資標准和農村居民上年度人均純收入作為經濟困難認定標准。法律援助的覆蓋范圍由困難群體擴展至低收入群體,人群覆蓋率達到全省總人口的40%以上,把更多的為部隊貢獻子弟的普通城鄉軍屬家庭納入法律援助覆蓋范圍。二是擴大法律援助事項范圍,著眼於服務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把就業、就學、就醫、社會保障等與民生緊密相關的事項納入法律援助范圍,使包括廣大軍屬在內普通群眾的更多切身利益問題,能夠及時有效得到法律援助。三是推動法律援助服務網路向基層延伸,在鄉鎮(街道辦)司法所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村(居)設立法律援助聯絡員,把法律援助服務網路延伸到廣大農村和城市普通社區,使基層群眾能夠就近、及時獲得法律援助服務。
二、軍地配合、協力推進,做好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專項制度設計。為更好貫徹黨的擁軍優屬政策,提高軍人軍屬法律援助整體工作水平,在全面調研、充分論證的基礎上,2011年,省司法廳和省軍區政治部聯合出台《關於開展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和《河南省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實施辦法》,共同啟動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河南在全國率先從省級層面對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進行專項制度設計,把軍人軍屬作為法律援助的重點保障人群之一,明確了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是司法行政機關、省軍區系統和駐豫部隊的共同職責和任務,詳細規定了軍人軍屬法律援助的對象范圍、工作網路、銜接機制、操作流程、監督管理、組織領導、保障措施等,使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進入了制度化、專業化、規范化的新階段。
三、強化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針對性。為提高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效果,省司法廳採取有針對性的工作措施,對軍人軍屬申請法律援助實行「三擴兩免一授權」。「三擴」是指軍人軍屬的法律援助事項范圍,在應援盡援涵蓋的事項范圍基礎上,再擴充三個領域:一是軍人的婚姻糾紛;二是軍屬的工傷、農資產品質量糾紛;三是軍人和軍屬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優撫優待金發放糾紛、人民法院立案的土地承包糾紛、宅基地糾紛和房屋拆遷安置補償糾紛。「兩免」是指除《法律援助條例》規定的免於審查經濟狀況的八種情況外,再增加兩項免於審查經濟狀況的情形:一是義務兵申請法律援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免予審查經濟狀況;二是軍人執行國家和軍隊組織的作戰行動以及搶險救災、反恐維穩、國際維和、海外護航、國際救援、軍事外交和國際軍演等重大軍事任務期間,本人及與其有法定扶養關系的親屬申請法律援助的,免予審查經濟狀況。「一授權」是指根據省級司法行政機關的授權,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對擴大的軍人軍屬法律援助事項進行審查,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直接受理,報送法律援助機構備案。
四、打造軍地融合式法律援助服務網路。一是發揮法律援助常規服務網路作用。積極發揮法律援助中心接待室、值班律師辦公室、法律援助受理點的服務窗口作用,發揮「12348」電話咨詢專線作用,及時接待、解答軍人軍屬提出的法律問題,引導軍人軍屬依法理性表達訴求,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二是構建軍人軍屬法律援助服務網路。各省轄市、縣(市、區)分別在軍分區(警備區)、縣(市、區)人武部設立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接受所在地同級法律援助機構的業務指導和監督。在鄉鎮(街道)武裝部及駐豫部隊團以上單位政治機關設立軍人軍屬法律援助聯絡員。各軍分區、人武部大力支持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設,及時選派業務骨幹到崗工作。三是建立軍地法律援助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確保軍地司法行政部門銜接配合更加通暢。四是推動軍地法律援助服務網路銜接融合。各級法律援助機構積極支持、指導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開展工作,對工作站受理的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案件,及時指派人員辦理並確保辦案質量,並將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人員和聯絡員納入當地法律援助業務培訓規劃。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嚴格按照法律援助標准,認真審查法律援助申請,符合條件的,向對案件有管轄權的法律援助機構發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建議函。省軍區系統積極協調駐豫部隊,建立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與駐豫部隊團以上單位政治機關的銜接機制,建立起有效的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網路。
五、建立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長效機制。一是開辟軍人軍屬申請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對軍人軍屬法律援助案件快速受理、優先辦理、特事特辦,提高工作效率;優先安排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

⑦ 法律援助年終工作總結

法律援助年終工作總結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並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有尋找學習和工作中的規律,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那麼如何把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法律援助年終工作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法律援助年終工作總結1

xxxx年上半年已接近尾聲,下半年即將到來。為經驗,為下一步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特對上半年法律援助工作加以審視和小結,並對下半年工作作出安排和布置,形成如下書面匯報材料。

一、xxxx年度上半年工作

今年上半年,亳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及所轄渦陽、蒙城、利辛、譙城法律援助中心在市司法局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法律援助中心的業務指導下,經過全市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以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保障司法公正為工作重心,堅持扶貧濟困,服務社會弱勢群體的根本宗旨,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拓展思路,強化服務,樹立了良好的對外形象,受到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做出了較大的工作成績。具體來說,我們重點抓好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大宣傳力度,樹立法律援助為人民的良好形象。

上半年我們積極與市廣播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聯系,加大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力度。我們和市廣播電台聯合開辦的「法律在線」節目,每周兩期,市法律援助中心、市直各律師事務所、市公證處安排執業律師、公證員輪流上線,現場解答群眾的電話法律咨詢。據不完全統計,上半年解答法律咨詢385人次,得到群眾的較高評價。我們和市電視台聯合開展了「法律援助在行動」大型公益活動。活動從五月中旬起,每逢周六、周日,亳州市法律援助中心都指派市直律師事務所輪流設置展台,指定律師在市區的主要街道、大型超市門前以及鄉鎮集市開展義務咨詢活動。截至六月底,該活動已開展10餘場次,當場受理案件26件,現場接待群眾咨詢一千一百多人次,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亳州市電視台的全程采訪報道,也進一步擴大了這次活動的影響力。此外,我們還開展了送法下鄉活動,在農村集市設置法律咨詢台,向過往群眾散發宣傳資料。在殘疾人維權日活動中,市法律援助中心也指派律師參與幫助殘疾人維權,發放法律宣傳單。報社、電視台等媒體還多次對法律援助工作進行了專題采訪和報道,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樹立了法律援助機構良好的對外形象。

2、深入開展調研活動,為科學決策提供了事實依據。

上半年我們重點進行了兩項較大規模的社會調研活動:一是就如何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擴大法律援助范圍進行深入調研;二是就農村法律援助工作展開專題調研。三是就法律援助機構如何與政法各部門協調配合問題展開調研。三項調研歷時近三個月,我們通過向婦聯、殘聯、共青團、工會等相關單位徵求意見,向受援群眾回訪征詢,向社會公民發放征詢意見表及隨機了解情況等多種方式方法,盡量擴大調研覆蓋面,拓展調研范圍,及時、准確、全面地向省法援中心提供了書面調研報告,為上級了解基層實情和社會民眾的呼聲,從而作出科學決策提供了比較扎實的事實基礎。

3、市區「12348」法律服務專線電話,把優質、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送入千家萬戶。

我市的「12348」法律服務專線電話是名副其實的,每天都有不少電話打進來,法律援助工作人員都進行了耐心細致的解答和認真的記錄,該電話還和「市長熱線」互動,幫助群眾解決身邊的法律問題,社會群眾對此表示普遍歡迎。這不僅樹立了市法援中心,也樹立了市司法局很好的社會形象。現如今,我市人民群眾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遇到法律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撥打「12348」法律服務,或者上門咨詢,繼而申請法律援助。甚至遠在千里之外打工的我市群眾也經常打電話來詢問相關法律問題,周邊縣市及河南、山東、江蘇、廣東等地也有電話打過來。市直部門,特別是公檢法單位,經常推薦群眾求助於市法律援助中心,市法律援助中心已挑起了扶貧濟困的大旗 。

4、加強業務培訓和考試工作,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執業水平。

上半年我們結合年度注冊,對法律援助機構的執業律師進行了培訓,邀請法律專家、學者來亳講授法律知識,使法律援助執業律師享受到了一頓精美的「法制大餐」,豐富了法律知識,開闊了眼界。年度注冊前又進行了法律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知識測試,並採取嚴格的閉卷考試,考試成績略高於社會執業律師。通過培訓和考試,法律援助機構執業律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知識得到了強化和提高,為開展法律援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強化法律援助辦案質量,辦案人員責任心普遍增強。

以前有極個別律師和法律服務工作者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時存在著敷衍塞責、責任心不強的情況,上半年我市加強了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設,讓大家認識到從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光榮感和使命感。並從制度上、程序上加以強化,實行登記備案制度和投訴處罰制度,使案件特別是指派社會律師承辦的案件辦理質量有所提高,辦案人員責任心普遍增強,案件勝訴率穩步提高,群眾滿意度不斷上升,促進了法律援助事業在我市健康有序深入開展。

6、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切實維護貧弱者的合法權益。

上半年我市法律援助機構共辦理各類案件336件,其中刑事案件91件,民事案件231件,行政案件14件,總受援人數409人。大部分案件由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師辦理,社會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也辦理了部分案件。上半年全市共解答法律咨詢3134人次,其中來電20xx人次,來訪1045人次,「12348」法律服務熱線承擔了絕大部分的電話法律咨詢,群眾咨詢反映的問題主要涉及工傷事故賠償、債務糾紛、醫療糾紛、合同糾紛、承包地糾紛,傷害賠償糾紛、婚姻家庭糾紛等方面,對刑事案件的程序、時限也有一些涉及。

二、下半年工作計劃

下半年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抓好法律援助工作。

1、繼續做好「12348」法律專線電話的解答咨詢工作,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

2、改善辦公條件和環境,購置一些現代化的辦公用品,加強基礎設施和軟硬體建設。

3、規范、健全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強化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

4、積極爭取財政撥款,協調各方面社會捐款,多方籌集法律援助經費。

5、強化外引內聯,整合全市法律援助資源,拓寬法律援助范圍和渠道,降低法律援助門檻。

6、參觀學習外地先進經驗,提高法律服務水平和能力。組織人員到外地參觀學習,開闊眼界,引進先進經驗,提高業務水平。

總之,下半年我們將發揚成績,經驗,積極履行法律援助職責,促使我市法律援助工作向縱深層次發展,把法律援助這一樹立政府形象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不斷做大做強,讓越來越多的社會弱勢群體享受到法制陽光的溫暖。

法律援助年終工作總結2

XX年年4月份我受聘於廣元市總工會特聘法律顧問、法律援助團律師以來,一直努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現僅就20xx年的工作做一小結。

其中主要工作:免費接待多名廣元籍(主要是在京)務工人員咨詢;為家庭貧困的家鄉人提供個案免費服務。其中包括拖欠民工工資、務工人員工傷、務工人員非因工死亡、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等;為一些在京包工頭、在京老闆提供一些免費法律支持。

就本年度免費辦理案例摘要:

一、川籍劉啟舉到天津某公司上班僅三天,晚上突發疾病,半小時內送到醫院,在就醫途中死亡;法醫鑒定為病理性死亡。我以廣元總工會法律援助團律師的名義,按照天津賠償標准,免費為其擬制非因工死亡賠償方案,並製作法律意見書,指導談判技巧。最終其家屬從公司獲得3萬余元賠償,公司並支付所有家屬的交通費,住宿費等;圓滿的處理了這件非因工死亡賠償案。

二、廣元蒼溪籍在京務工人員李自凱在京發生交通事故,自己受傷,其妻在本次事故中死亡。我以廣元總工會法律援助團律師身份,為其提供免費法律幫助,在對方無固定住所,無財產線索的條件下,抓住對方要害,為其擬制了賠償方案,成功獲賠25萬元,並一次性付清。

三、免費成功調解一起廣元市蒼溪籍民工與蒼溪籍老闆之間勞資糾紛,為同鄉人化干戈為玉帛。

四、處理一起蒼溪籍李懷誠親屬與蒼溪籍老闆史某之間因工傷死亡賠償案,為死者家屬計算出賠償方案,根據法律依據評判賠償方案是否合理。經過調解,避免一起沒必要的訴訟。

五、5.12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我和其他同仁們組織在京老鄉為廣元受災嚴重的青川等地組織捐款活動,為災區組織捐款80餘萬元。

受聘為廣元總工會的法律援助團律師,我很驕傲也很有收獲;本年度我已晉升為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能為家鄉人民做些事情,我也很幸福!馬華市長、王振會部長、程朝寶主席對我的勉勵,廣元總工會同仁們對我支持,激勵我明年將乾的更好!

⑧ 華東政法大學大學生社會法律援助中心的概況

經過近十六年的努力,華政法援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已發展壯大成為一個擁有龐大志願者的「明星社團」,並突破了最初單一的坐堂接待咨詢模式,建立起了一個含「咨詢、代理、訴訟、普法四位一體的維權網路」;服務對象也擴大到了「老年人、青少年、殘疾人、婦女、下崗待業者等弱勢群體的各個層面」;活動范圍由校內擴展到了市總工會、市殘聯、市婦聯、市老齡委等上海市有關組織,並深入華陽、曹楊、龍柏、南京路、中山、岳陽等多個街道社區,華東其他六省及新疆等省市也印上了我們的足跡;同時,我們還參與了多個廣播電台和報刊的專欄節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外交部的指導下近年來華政法援還承接了加拿大、荷蘭政府和美國福特基金資助的有關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國際項目。
每一屆法援人都謹奉「以我所學,服務社會,為公平和正義而奮斗!」的宗旨,發揮自身所長,積極為民眾排憂解難。自成立以來,據不完全統計,華政法援已建立各類實踐基地37處,近100000多人次曾受到過我們的幫助。
2014年,我們迎來了法援成立的第十六個年頭。在法援的第二個十年之初,我們繼續堅持「以我所學服務社會,為公平正義而奮斗」的宗旨,為社會各界提供優秀的法律援助和普法宣傳志願服務。回首過往,榮譽終歸過去;還看眼前,探索依然漫漫。這一年當中,我們經歷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刻苦過程,始終在社團發展與法律援助事業的雙重道路上不懈努力著,已經成為集事前預防法律宣傳、個案援助、涉法調研三大功能為一體的「制度化、專業化、品牌化」的、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學生社團。
在各位領導、老師的指導幫助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下,通過集體的不懈努力,華政法援以530餘人的規模,成功的完成了大大小小60餘次校級、區級、市級活動,參與人數多達50000餘人次,製作並發放材料63000餘張,與17個單位建立起或進一步深入共建合作關系,組織了共計95次組內培訓、20場研討會和實務講座,接待咨詢案件3600餘件,代理案件均獲成功。目前,華政法援共收到群眾感謝信800餘封,錦旗近70面,受到中央電視台、東方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等數十家新聞媒體單位的關注報道200餘次,上海市委宣傳部、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團市委等市級部門對華政法援表彰30餘次。2010年榮獲全國助殘示範實踐基、上海市綠化和衛生局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三等獎等國家級、市級榮譽。在新的一年,我們創造了工作與學習的新業績。

⑨ 如何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與有關社會救助,司法救助制度的銜接

我國法律援助制度是指政府依據《法律援助條例》設立法律援助機構對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當事人,為其指派律師,提供法律幫助的一項司法制度。我國司法救助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對於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證明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實行訴訟費用的緩交、減交或免交。這兩種制度均是國家為了保障公民平等的實現法律所賦予的權利而建立的一種司法保障制度。

一、二者的主要區別:

1、產生的社會背景不同。

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社會主義法制的不斷健全完善是法律援助制度產生的社會基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完善,提出了建立和實施法律援助制度的客觀要求;審判方式的改革是建立和實施法律援助制度的現實需要;律師制度的不斷深化改革,是建立和實施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契機。司法救濟制度的產生是伴隨著法律援助制度的進度而隨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2、實施的主體不同。

法律援助的實施主體是各級政府依據《法律援助條例》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而司法救助的實施主體是人民法院。

3、實施的具體內容不同。

司法救助僅是訴訟立案許可的程序性行為。而法律援助是對弱勢群體的救助是全過程的幫助、支持。無論是訴前大量調查取證,還是訴訟進行的舉證、質證等抗辯行為,都是要讓弱勢群體實現權益的最終兌現,這些都離不開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努力。

4、援助對象范圍不同。

司法救助的對象和范圍僅限於民事、行政案件經濟確有困難的原告當事人。而法律援助對象不但包括上述案件原告當事人,而且包括經濟確已困難的民事被告當事人,同時,還包括刑事案件在偵查、起訴、審判階段中確因困難無錢請律師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法定應為其指定辯護的被告人。另一方面,在各類非訴訟領域、公證事項中的經濟困難者因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均可申請法律援助。

5、執行的法律制度體系不同。

司法救助的依據是《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有關訴訟收費的規定,以及《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屬程序方面的法律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而法律援助執行依據是《法律援助條例》、《刑事訴訟法》《律師法》及地方人大的和各級政府規章,以及司法部行業主管部門規章。因此,法律援助執行的法律制度體系不但有程序法上的規定,而且有實體法的依據,不但有國家立法規范,而且有地方立法規范保障,不但有行業部門規章,而且有地方政府規章,其依據更全面更詳細。

6、援助隊伍數量和機構網路不同。

司法救助因為是立案收費減、免、緩審查許可,無須投入人力、物力,因此,司法救助沒有亦不需要有專職機構和專職隊伍,只是告知法院立案室(庭)照章執行司法援助的規定即可。而法律援助不但有國家至省、市、縣、及一些鄉鎮的專職援助隊伍和機構,而且有廣大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社區,以及工會、青年團、婦聯、殘聯等社團組織法律援助分支機構的人員參與,同時還有高等院校社團法律援助組織自願參與。法律援助覆蓋面廣,機構網路延伸到社會各個方面。

二、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1、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未能達到互免審查。

我國《法律援助條例》第五條規定,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安排人員為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而司法救助的審批權在受訴法院。2005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合下發了《關於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明確規定當事人以法律援助機構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為依據,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救助的,人民法院不再審查其是否符合經濟困難標准,應當直接做出給予司法救助的決定。

人民法院依據法律援助機構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准許受援的當事人司法救助的請求的,應當先行對當事人作出緩交訴訟費用的決定,待案件審結後再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訴訟費用的負擔。這個規定建立了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互免審查機制。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受地方財政體制限制,法院的通常做法是為援助對象緩交訴訟費用,大部分當事人得到了法律援助,卻因交不起訴訟費而無法進入訴訟程序,使法律援助陷入尷尬的境地。

2、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的范圍不能滿足當事人的需要。

從受案范圍來看,法律援助受案范圍比司法救助的范圍廣得多。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規定,法律援助的范圍不僅包括民事、刑事、行政案件,還包括非訴訟案件,例如因勞動

報酬、工傷賠償引起的仲裁糾紛,而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救助規定》,法院實施司法救助的范圍僅限於民事糾紛和一小部分行政案件。根據《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規定訴訟費用除包括案件受理費外,還包括勘驗、鑒定、公告、翻譯費,採取訴訟保全措施的申請費和申請執行費用等。實踐中,法院對當事人的司法救助申請,只對受理費緩交、減交、免交申請進行審批,而對其它訴訟費用申請,因這些費用並非由法院收取,因此也無法實施司法救助。通過近幾年來的工作實踐,大部分需要援助的對象是因為突發性事件,使家庭陷入經濟困難而需援助,如工傷,交通事故、醫療事故賠償等,當事人在承擔了高昂的醫療費用情況下,往往已無力承擔律師費、訴訟費及傷殘鑒定費用,使這一矛盾更加突出。

三、解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建議:

1、建議將法律援助制度與司法救助制度合二為一(包括勞動仲裁),制定全國統一的司法救助法。

2、明確政府是實施司法救助的責任主體。

3、建議將司法救助的范圍重新做出科學的規定。

4、建立司法救助經費保障機制,保障司法救助事業不斷發展。

熱點內容
天津法官套改 發布:2024-11-20 17:29:29 瀏覽:655
大學經濟法破產法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4-11-20 16:56:12 瀏覽:992
公司法法定人數 發布:2024-11-20 16:37:30 瀏覽:55
蒼南龍港法院 發布:2024-11-20 16:35:52 瀏覽:527
法律碩士報考時分方向嗎 發布:2024-11-20 16:32:13 瀏覽:586
司法系統平台 發布:2024-11-20 15:52:49 瀏覽:502
在線司法咨詢 發布:2024-11-20 15:47:48 瀏覽:345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母愛成仇 發布:2024-11-20 15:10:18 瀏覽:995
沙縣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4-11-20 14:58:15 瀏覽:97
華東政法學報 發布:2024-11-20 14:47:15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