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提質增效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遵循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廈門經濟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的公共法律服務,是指由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提供的法律服務設施、服務產品、服務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服務。第三條公共法律服務應當以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為目標,堅持公共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創新服務內容、形式和供給模式,整合優化各類法律服務資源。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體系,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政策銜接、財政保障、平台建設等工作。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轄區內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制定公共法律服務事項清單,明確公共法律服務項目種類、服務內容、服務提供方式、服務提供主體等,並向社會公布。
公共法律服務事項清單根據實際情況適時更新調整。第六條司法行政部門牽頭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相關公共法律服務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改革、財政、民政、農業農村、信訪、公安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七條市、區人民政府加強公共法律服務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綜合運用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各部門、各平台之間功能互通、信息共享、高效聯動。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大數據的開發與運用,預測法律服務需求發展趨勢和社會矛盾風險,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第八條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人民調解等協會按照各自職責,參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
村(居)民委員會按照規定做好相關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九條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強對公共法律服務內容、形式和途徑的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知曉率。第二章公共法律服務平台第十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數量、環境條件以及公共法律服務發展的需要,合理確定公共法律服務平台的布局和規模。
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包括實體平台、熱線平台和網路平台。第十一條實體平台是指市、區人民政府設置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以及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鎮(街)、村(居)設置的集中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場所。第十二條實體平台應當配備辦公用房和服務場地,依託法律援助中心、司法所等現有資源建設,有條件的也可以獨立設置。
服務場地應當按照相應標准設置,符合實用、安全、科學、美觀、標識統一的要求,方便社會公眾獲取信息、尋求幫助,完善無障礙設施,方便殘疾人和老年人使用。第十三條實體平台在司法行政部門指導下,按照職責提供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法律事務辦理指引等服務。
實體平台可以引入律師、公證、司法鑒定、行業專業調解等服務,通過整合資源,實現各類別公共法律服務集中進駐,提供綜合性、一站式法律服務。第十四條熱線平台和網路平台由市司法行政部門統一建設和管理,提供法律咨詢、信息查詢、法律事務辦理指引等服務。第十五條市司法行政部門制定本市公共法律服務指導標准,明確實體平台、熱線平台和網路平台的服務范圍、辦事指南。第十六條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推進實體平台、熱線平台和網路平台相互貫通,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服務,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和效能。第十七條公共法律服務平台與政府公共服務、訴訟服務、檢察服務、緊急求助等公共服務熱線建立協作聯動機制,提升協同處理能力。
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在提供公共法律服務時,對屬於相關單位辦理事項的,應當及時引導或者轉送並告知服務對象。接受轉送的單位應當按照規定及時辦理並向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反饋情況。第三章基本公共法律服務第十八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增加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有效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推動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等普惠、均衡發展。
B.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具體包括哪些
公共法律服來務體系建設具體包括源:
一是推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均衡配置城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加強欠發達地區公共法律服務建設,保障特殊群體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權益。
二是促進公共法律服務多元化專業化,積極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黨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行職能、促進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正義、國家重大經貿活動和全方位對外開放提供法律服務。
三是創新公共法律服務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健全管理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評價機制。
四是加大保障力度,推進制度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強化經費保障,加強科技保障。
五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擔當,加強督查指導,注重宣傳引導。
C. 如何解決欠發達地區法律服務資源不足的問題
欠發達來地區法律服務資源自不足的情況確實普遍存在,一方面政府應當引導法律人在該區域從業,現也有一些具體措施,如律師執業證的入門考試司法考試,欠發達地區的通過線比較低,取得資格後也只能在該區域執業,限制人員流動。另一方面,現在網路發達,具體的事務可以用互聯網方式在網上咨詢,或者一些手機APP,如口袋律師等,在客戶端一對一的與律師溝通。
D. 廣州市公共法律服務促進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法律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建設現代法律服務業強市,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公共法律服務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為滿足各類主體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而提供的法律服務設施、服務產品、服務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服務,主要包括法治宣傳教育服務、律師法律服務、公證法律服務、法律援助服務、調解服務、法律顧問服務、仲裁服務、司法鑒定服務、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服務等項目。第三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法律服務促進工作以及相關活動。第四條公共法律服務應當以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為目標,堅持黨的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原則。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領導,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公共法律服務統籌協調機制,完善公益性法律服務激勵保障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整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有效供給,保障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經費。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規定做好本轄區內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六條市司法行政部門負責制定實施本市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發展規劃,統籌全市公共法律服務資源配置,監督、指導和推進全市公共法律服務工作,並組織實施本辦法。區司法行政部門具體負責本轄區內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
發展改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財政、民政、商務、市場監督管理、工業和信息化、政務服務數據管理、信訪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公共法律服務促進工作。第七條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法學會、法律服務有關行業協會等團體按照各自職責,參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共同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工作。
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按照規定做好相關公共法律服務工作。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投資、捐贈財物、資助項目、贊助活動、設立公益基金和提供產品、服務等形式,支持公共法律服務事業。捐贈財產依法享受稅收優惠。第八條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包括市司法行政部門設置的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區司法行政部門設置的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鎮(街)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和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等。
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可以獨立設置,也可以依託其他場所設置。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可以依託法律援助機構等單位的場所設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可以依託鎮(街)司法所或者其他場所設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可以依託村(居)民委員會的辦公場所設置。第九條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制定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服務事項清單和服務指南,並統一制定全市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工作規范。
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制定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鎮(街)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的服務事項清單和服務指南。
公共法律服務事項清單應當明確公共法律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服務提供主體等,並根據實際情況適時更新調整。公共法律服務事項清單和服務指南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第十條市、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提供以下法律服務:
(一)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法律查詢、法律援助、調解等服務;
(二)律師辯護或者代理、公證、司法鑒定、行政復議、仲裁等法律事務辦理指引;
(三)接待、解答司法行政其他相關業務咨詢,引導相關服務;
(四)其他法律服務。第十一條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提供以下法律服務:
(一)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調解等服務;
(二)法律援助、律師辯護或者代理、基層法律服務、公證、司法鑒定等法律事務辦理指引;
(三)組織協調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和村(社區)法律顧問為村(居)民提供法律服務;
(四)其他法律服務。第十二條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主要提供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人民調解等法律服務。
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統籌律師資源,由村(居)民委員會與律師事務所通過雙向選擇簽訂法律顧問聘任合同,律師事務所指派符合條件的律師擔任村(社區)法律顧問,定期派駐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開展工作。村(社區)法律顧問提供以下法律服務:
(一)為村(社區)治理提供法律意見,協助開展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制定)修訂村規民約、參與社區協商等工作;
(二)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開展法治講座等法治宣傳教育活動;
(三)接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承辦轄區內法律援助案件;
(四)參與人民調解工作,協助處置重大敏感性、群體性案(事)件;
(五)其他聘任合同約定的服務。
E.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義
公共法律服務是政府公共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服務性和保障性工作。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對於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F. 法律服務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是什麼
G. 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決定
一、公共法律服務應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堅持改革創新、統籌協調。二、公共法律服務是政府公共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主要包括法治宣傳教育、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基層法律服務、法律顧問、調解、仲裁、司法鑒定、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等方面。三、公共法律服務應當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由司法行政部門牽頭,充分發揮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發展改革、財政、民政、農業農村、信訪等部門職能作用,在規劃編制、政策銜接、標准制定實施、服務運行、財政保障等方面加強整體設計、協調推進。四、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法治政府建設規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責任指標考評體系,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
省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服務站、服務室等實體平台和熱線、網路平台建設納入全省重大建設項目。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
(一)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市、縣、鄉、村四級實體平台建設。加強以司法所為依託的鄉鎮和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規范化建設,配備獨立的辦公用房、業務場所和不少於三名的工作人員,轄區人口較多的鄉鎮和街道,可以適當增加工作人員;
(二)加強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台建設。統籌建設和集中運營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台,實現與12345政務服務、12368訴訟服務、12309檢察服務等公共服務熱線平台聯動;
(三)加強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平台和信息化建設。將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平台納入一體化政務平台統籌建設,實現與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和其他省級公共服務平台互聯互通。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大法治宣傳教育、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村(居)法律顧問、政府法律顧問、法律風險評估、法律問題專家論證、法治人才培養、法律服務志願者招募以及仲裁、公證參與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等政府購買力度,並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七、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組織本行政區域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開展,負責統籌整合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服務資源,依託公共法律服務平台提供下列服務項目:
(一)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免費服務;
(二)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公證、司法鑒定、法律顧問等有償服務;
(三)具備條件的,提供仲裁、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監所遠程視頻探視等拓展服務。八、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根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將下列事項納入財政預算統籌保障:
(一)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村(居)法律顧問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經費;
(二)廣場、公園等法治文化宣傳陣地和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基地建設經費;
(三)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路平台駐場法律服務人員補貼費用;
(四)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路平台,公共法律服務自助終端、移動端和APP等建設運營的專項經費保障。
省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機制,將涉及省人民政府支持的法律援助和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等必要經費納入省級財政預算統籌保障,統籌利用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等資金渠道,加強公共法律服務經費保障,並對欠發達地區予以傾斜。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根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落實下列補貼經費:
(一)人民調解以案定補、專職人民調解員聘用等人民調解補貼經費;
(二)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值班等法律援助補貼經費;
(三)村(居)法律顧問服務、律師駐點服務等律師服務所必需的補貼經費;
(四)司法鑒定必需的工作經費。十、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和信訪部門應當針對法律援助、刑事案件律師辯護、申訴和再審律師代理、公證參與司法輔助、司法鑒定管理與辦案銜接、律師參與信訪等工作,在業務銜接、場所提供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
H. 我們要加快發展什麼等法律服務的
要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公共法律服務制度現在日趨完善,覆蓋全國的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初步建成。公共法律服務能力逐步提升,為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也服務於全面依法治國,包括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十四五」時期對公共法律服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體系建設、能力建設,未來五年,重點圍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需求,促進均等化。
二是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法律服務需求,促進多元化。
三是滿足人民群眾多領域多樣化法律服務需求,促進專業化。
《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辦法》
第二條公共法律服務是由政府統籌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所必需的法律服務,是公共服務及法律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辦法所稱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是指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會公眾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務事項以及政府履職所需法律服務事項,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備條件的法律服務組織、機構等社會力量承擔,並由政府根據合同約定向其支付費用的公共法律服務供給方式。
第三條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立足需求,突出公益。根據人民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需求設計實施項目,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引導公共法律服務承接主體按照公益導向原則組織實施公共法律服務項目。
(二)政府主導,公開擇優。強化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組織領導、政策支持和監督管理等責任,通過公開透明、競爭擇優方式,選擇公共法律服務承接主體。
(三)注重實效,鼓勵創新。加強對公共法律服務承接主體的績效評估,鼓勵創新探索,構建多元參與、形式多樣的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格局。
I. 上海市公共法律服務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目的依據)
為了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法律服務需求,提升城市軟實力,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市行政區域內公共法律服務的平台建設、服務提供與促進,以及相關保障、監督工作,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公共法律服務,是指為滿足各類主體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法律服務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務設施、服務產品、服務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服務,主要包括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法律查詢、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居(村)法律顧問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調解等多元化專業化公共法律服務。第三條(基本原則)
本市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建立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準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整合優化各類法律服務資源,創新服務內容、形式和供給模式,促進共建共享,提升服務效能。第四條(政府職責)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法治政府建設規劃,制定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第五條(部門職責)
市司法行政部門負責協調推進本市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指導、監督、管理公共法律服務工作。
區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基本公共法律服務的提供,並對有關公共法律服務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管理。
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商務、公安、市場監管、衛生健康、教育、文化旅遊、農業農村、民政、退役軍人事務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公共法律服務相關工作。第六條(街鎮、居村責任)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為轄區內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提供保障。
居(村)民委員會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指導下,協助開展公共法律服務相關工作。第七條(群團組織責任)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等群團組織結合各自職責,做好聯系、服務對象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八條(行業協會責任)
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調解等法律服務行業協會應當發揮行業自律作用,組織、指導和監督本行業法律服務機構、法律服務人員開展公共法律服務活動。第九條(社會參與)
法律服務機構、法律服務人員應當依法履行社會責任,提供公益法律服務。鼓勵和支持其他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人員,提供公益法律服務。
廣播、電視、報刊、網站等媒體應當開展公共法律服務公益宣傳,介紹公共法律服務內容、形式和獲取渠道,提高社會公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知曉率,為公共法律服務工作開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第二章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第十條(平台范圍)
本市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網路平台、熱線平台,推進線上線下服務融合發展,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和效能。第十一條(實體平台)
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包括市、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街道(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居(村)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以及其他公共法律服務場所。
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應當設置清晰醒目的統一標識,方便社會公眾獲取公共法律服務。第十二條(公共法律服務中心)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負責建設本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提供下列公共法律服務:
(一)法治宣傳教育;
(二)法律咨詢服務;
(三)法律援助服務;
(四)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服務人員信息查詢;
(五)其他公共法律服務。
有條件的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可以提供律師遠程視頻會見服務。第十三條(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室)
街道(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居(村)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提供下列公共法律服務:
(一)與居民、村民相關的法治宣傳教育;
(二)家事、侵權、債務、相鄰關系、物業管理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咨詢服務;
(三)人民調解服務;
(四)其他公共法律服務。
區司法行政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結合實際需要,在樓宇、園區等區域內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場所,提供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糾紛調解等公共法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