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公司法律治理

公司法律治理

發布時間: 2022-11-16 18:14:00

A. 公司的法律風險管理是什麼要怎樣規避

企業法律風險是指企業經營中不懂法律規則、疏於法律審查、逃避法律監管所造成的經濟糾紛和涉訴給企業帶來的潛在或已發生的重大經濟損失。如債務拖欠,合同詐騙,盲目擔保,公司治理結構軟化監督乏力,投資不作法律可行性論證,項目運作缺少法定決策程序,企業決策人治化,輕易挪用資金,難以識別保險單、票據、信用證詐騙,國際貨物運輸中的詐騙風險,國際投資與國際合作中引發的反壟斷反傾銷訴訟,重復引進技術,項目開發不作商標專利檢索,項目合作及房地產業務中不審查土地合法性,不正當競爭給企業帶來的身敗名裂等等。x0dx0a如何規避企業經營法律風險:x0dx0a一、提高管理者法律意識、切斷法律風險發生根源。x0dx0a所謂企業法律風險,就是指企業經營中不懂法律規則、疏於法律審查、逃避法律監管所造成的經濟糾紛和涉訴給企業帶來的潛在或已發生的重大經濟損失。對於企業而言,企業的任何一種行為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風險,法律風險無處不在就像市場機遇無處不在一樣。「改制、並購、重組、對外投資、契約合同、產銷行為??」,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也日趨復雜多變,企業管理者的法律意識如果還只是停留在這種事後救火的法律救濟方式上來維護合法權益,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x0dx0a企業管理者可以不精通法律知識,但不可以沒有法律意識。筆者認為,企業經營中的法律風險完全是可以事前預防的。即便是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故」還是頻繁發生了,究其原因還是我們的企業管理者法律意識不夠強,防範法律風險的意識還不夠深,在法律風險防範上的投入還不夠多(包括精力和金錢的投入)。據統計,美國企業平均支出的防範法律風險的費用占企業收入的1%,但是中國呢?大多數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投入嚴重不足,法律風險防禦能力很弱,因法律風險而遭受損失的風險就更高。x0dx0a經驗告訴我們,企業經營存在法律風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去注意它,防範它,任其發展。因此,注重提高企業管理者的法律意識,進一步熟悉與企業經營相關的法律知識並對企業進行法律風險的安全檢查,把隱藏在企業內部的法律風險及時發掘出來,事先採取防範或預防機制規避企業經營中的法律風險,切斷法律風險發生的根源。x0dx0a二、防患於未然,定期進行法律風險評估。x0dx0a企業要「長治久安」,需要具有完善的內部管理體制和風險防範規避機制,預先知道風險的所在並進而設法避免法律風險的發生。隨著我國法治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法律的不斷完善,我們的企業管理者也應進一步轉變觀念,法律意識要有一個大的提升,即從「救火」意識到「防火」意識;從法律救濟意識到法律防範意識;從依法維權意識到依法治企意識。總之,要使我們的法律意識完成一個從被動意識到主動意識的提升。x0dx0a企業應當防微杜漸,未雨綢繆,在內部確定一個運轉有效的風險規避機制,投入一定的精力、人力、財力,事先建立法律「防火牆」,將企業經營過程中涉及的主體資格風險、財務隱蔽風險、人力資源風險、產權結構構成風險、訴訟仲裁風險、產權交易及投資風險、法律法規的動態風險、匯率變動風險、合同管理風險、商業信譽風險知識產權風險、地域及客戶關系風險等法律風險擋在企業發展之外,從依法治企上尋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x0dx0a企業的管理者們應每年定期為自己的企業進行法律風險評估。所謂法律風險評估,是指通過法律及相關行業專家對目標企業進行法律風險事項調查,並出具《法律風險評估報告》的意向預防性法律防範可行性建議。通過審查企業的組織結構、股權結構、治理結構、公司章程、公司各項許可證照、內部管理制度、業務流程、財務管理制度和流程、對外重大合同簽署的決策和流程、勞動合同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知識產權等項目分別進行調查和評估,發現其中可能存在的潛在法律風險和潛在的訴訟。通過《法律風險評估報告》,及時把企業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披露出來,以引起企業管理者的足夠注意,並進而在法律顧問團隊的幫助下,及時採取適當措施,最終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x0dx0a三、建立健全法律風險預警、防範規避機制,切實提升法律風險防禦能力。 企業「走出去」,法律須先行。「駕駛技術再高,也有被追尾的可能」 再大再強的企業也要防範法律風險。企業的各種行為都會存在法律風險,任何類型的法律風險都會造成商機的喪失;被廣泛宣傳的法律風險事項會對企業的商譽帶來極大的損害。當這種損害發生時,會存在另一種風險,公司業務可能陷入惡性循環。商譽的損害會使商業夥伴喪失信心,繼而引起收入下降,投資者喪失信心,最後導致股票價值下跌。x0dx0a美國波音公司,該公司總部有500名高管人員,其中法律顧問有232個,佔了約46%,而去年有關部門所作的「中國100強企業法律風險調查」表明,大部分中國企業對「走出去」的法律風險未有清楚認識,中國企業法律風險防範的費用支出僅是發達國家企業的1/50。x0dx0a預警機制應當建立在分析的基礎之上,法律風險防範機制強調前瞻性,強調防患於未然,重視法律風險防禦能力的提高,以切實減輕企業的損失。通過風險分析評估,風險控制管理、風險監控更新等方法,來發現、識別經營生產和管理活動中的潛在法律風險。x0dx0a四、准確把握風險源,最大限度規避法律風險。x0dx0a調查表明,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型企業,都普遍積極地採取規范的法律風險防範措施,其中准確把握風險源不失為一個亮點。對於我們運輸企業而言,企業存在一天,風險就伴隨一天。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權衡間,風險與危機共存,其中以下幾點法律風險源尤為值得關注。x0dx0a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風險:指在合同談判、訂立、履行、變更和轉讓、終止及違約責任的確定過程中,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利益損害或損失的可能性。在企業運行過程中,融資類合同、合作類合同和施工承包類合同、材料供應類合同涉及金額巨大。尤其是如果未能經過有效的法律風險評估和控制,極可能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給雙方當事人留下糾紛隱患。x0dx0a並購轉讓中的法律風險:企業兼並涉及公司法、競爭法、稅收法、知識產權法等法律法規,且操作復雜,對社會影響較大,潛在的法律風險較高。其中的一些關於特種行業的經營權轉讓標的大、價值評估難、轉讓手續繁瑣、廉政風險大,雖然規范了轉讓程序和要求,但操作中的法律風險仍然巨大。x0dx0a知識產權法律風險:知識產權是蘊涵創造力和智慧結晶的成果,其客體是一種非物質形態的特殊財產,要求相關企業管理機構給予特別關注。x0dx0a人力資源管理法律風險:《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和國務院制定的相關勞動用工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是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法律體系。作為老牌的公路運輸企業屬勞動密集性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各個環節中,從招聘開始,面試、錄用、使用、簽訂勞動合同、員工的待遇問題直至員工離職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關的勞動法律法規的約束,企業的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為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勞動糾紛。x0dx0a財務稅收法律風險:企業的涉稅行為因為涉及遵守財務、稅收等法律法規直接關繫到企業的未來利益,例如有些企業多交了稅或少交了稅,或者因為涉稅行為而承擔了相應的法律責任。x0dx0a運營管理法律風險:作為運輸企業在運營管理中,車輛、安全等管理工作中,涉及管理瑕疵引發的侵權法律風險,收取服務費引發的合同糾紛風險,以及在交通事故中引發的人身和財產損害賠償等法律風險。

B. 為什麼說法律的威懾力是公司治理的基礎

因為公司在法律框架下董事會可以管理員工, 法律對保護股東權至關重要;參與治理是法律維護股東權益的有效途徑;。
考察分析各國法律如何回應提高董事會效率的實踐需要,所進行的立法變革後,指出法律框架為董事會提供了進行治理的合法性,在強化董事會職能的多種動力因素中,公司法律的規製作用是一種明顯的動力。結合我國的董事會、監事會改革的實踐,分析與研究了獨立董事制度的實施情況,以及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權力配置關系、獨立董事與董事會委員會的發展等問題。指出我國現行立法選擇在引入獨立董事制度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監事會制度建設,一方面避免了對監事會制度抱殘守缺式的僵化不變,同時也避免了一個新的機構和制度所可能帶來的制度震盪和導致法律的過度變動不定,符合我國國情和公司治理實踐的需要。但應進一步明確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職能分工,從而更好地回應公司治理實踐的需求。 接著,文章指出相比較法律在保護股東權和促進董事會職能發揮方面的作用,法律在總的層面上對經理人的作用是有限的。但隨著公司經理人實際地位和自由裁決權的逐漸加強,有關經理職權的現代法律改革支持了這一發展趨勢。在調整經理人的股票期權激勵性報酬方面,法律的作用也在不斷加強。 在以上分析論證的基礎上,文章最後指出法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重要的。對公司治理制度的制定具有基礎性的指引作用,對公司治理活動發揮著基礎性的保障作用和滲透作用。同時,由於公司自治的特點、法律的抽象性以及市場機制等替代機制的存在,法律的作用也是有邊界的。但公司法律規范始終處於公司治理制度體系的核心地位

C. 公司治理的規范體系

鑒於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與公司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數量眾多,但總體而言,公司治理的規范體系主要體現為如下兩個層面。

第一,法律層面,主要為《公司法》和《證券法》。《公司法》的制定目的在於「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且《公司法》對於公司的設立及股東大會、董事會及監事會等組織機構有著最為基本的規定,可以說是公司治理的基本法律。《證券法》則主要通過規定信息披露等內容來規范上市公司治理,要求「上市公司、股東及相關信息披露義務人真實、准確、完整、及時、公平披露信息」來優化上市公司治理體系。

第二,部門規章、部門規范性文件及行業規定層面。比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第14條在發行人的規范運作上就要求「發行人已經依法建立健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獨立董事、董事會秘書制度,相關機構和人員能夠依法履行職責。」又如,證監會於2018年9月發布的修訂後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則》是針對上市公司治理的專門規范性文件,對於規范上市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此外,交易所發布的相關行業規定對於完善上市公司治理也具有實操層面的意義。

D. 為什麼說法律威懾是公司治理的基礎

因為它涉及到公司的股權結構,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公司股東董事和經理人員之間權力的分配及利益的制衡;對公司經營管理者的監督和激勵,以及相應的社會責任等一系列法律和經濟問題。
公司治理機制逐步發展的—個典型表現形式就是—些西方發達國家,包括某些國際經濟組織相繼推出公司治理守則,並賦予其重要的地位,這不能不說是將全球性公司治理推向前進的一個重大成果。也說明公司治理在各國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據了解,目前在許多國家出現的各種不同形式的關於公司治理的行為守則日趨增多。
中國公司治理機構產生的獨特的背景,決定了其應採取的治理機制重點應有所不同。中國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絕大多數上市公司,仍然存在呷骰獨大的事實,即國有股作為具有絕對控制權的股東,仍在操縱上市公司。中國公司治理面臨的任務首先要解決通過金融市場向社會圈錢的問題,解決如何能使上市公司在市場上真正獨立,管理人員能獨立於大股東而為廣大的中小股東利益服務。這與西方國家公司治理產生的背景是不同的。在西方國家,產生公司治理問題的背景是上市公司股權大規模分散的條件下,產生了兩權分離的要求,並在實施兩權分離的情況下;廣大中小股東與大股東需要解決如何監督和獎勵管理人員為股東的最大利益服務問題。

E. 公司法律治理的機制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公司法律治理關系的均衡機制:公司治理的均衡機制主要包括九大關系及其均衡:股東會內部股東關系的均衡,股東會與董事會關系的均衡,股東會與監事會關系的均衡,董事會與監事會關系的均衡,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與經理層關系的均衡,公司財務控制權分配的均衡,關聯公司關系的均衡,公司與債權人關系的均衡,公司與社會關系的均衡,實現公司治理均衡的憲章基礎是公司章程。責任主體包括公司、股東、董事、監事、經理、財務負責人等,責任形式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二)公司治理結構機制:公司治理結構,或稱法人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系統、公司治理機制,是一種對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體系。是指由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執行人員即高級經理三者組成的一種組織結構。現代企業中的公司治理結構正是協調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關系的一種機制,它涉及到激勵與約束等多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公司治理結構是處理企業各種契約關系的一種制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四十三條 股東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除本法有規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規定。股東會會議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

F. 公司治理問題有哪些

法律分析:
公司治理包括:
(1)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維護股東的權利;
(2)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確保包括小股東和外國股東在內的全體股東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東的權利受到損害,他們應有機會得到補償;
(3)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確認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利,並且鼓勵公司和利益相關者為創造財富和工作機會以及為保持企業財務健全而積極地進行合作;
(4)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保證及時准確地披露與公司有關的任何重大問題,包括財務狀況、經營狀況、所有權狀況和公司治理狀況的信息;
(5)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確保董事會對公司的戰略性指導和對管理人員的有效監督,並確保董事會對公司和股東負責。
公司治理包括很多的內容,同時公司治理需要遵循公司法律的相關規定,如果沒有遵循法律是做不好公司治理方面內容。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四十九條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五十條 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要求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列席會議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列席並接受股東的質詢。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如實向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妨礙監事會或者監事行使職權。

衍生問題:
企業內部控制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答:
(一)公司治理結構方面
我國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組成,採用「三會四權」的制衡機制,以期它們之間相互協同、相互制約,形成一個完整的企業內部控制機制。但是實際上卻往往是董事長和總經理一人兼任,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三者的制約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致使治理結構形同虛設,流於形式,沒有真正貫徹實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具體表現如下:(1)董事會形同虛設。首先,董事會成員一般由第一大股東提名當選,聘任程序不夠規范;其次,內部執行董事偏多,而僅有的少數外部董事由於多為社會名流,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實踐經驗履行其職責;再次,董事長的權利過大,兼職總經理,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最後,董事會專門委員會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如目前很多企業沒有設立審計委員會,或者設立了卻沒有真正運作發揮其作用。(2)監事會不能有效履行監督職能。監事會成員來源於企業內部,由被監督對象——董事會選定,並決定其工作報酬、職務去留,這就使監事會的監督顯得無力。而且,他們自身的專業勝任能力較弱,不是財務、法律、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缺乏足夠的專業素質。由此可以看出,監事會職責的履行受董事會權利和自身專業素質的制約,不能有效地發揮效力。(3)經理層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我國很多企業雖然已經建立了經理層的激勵制度,但是很少與企業的長期利益掛鉤,致使他們只關注企業短期利益,忽略對企業長期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從而造成企業短期內繁榮,企業壽命遠遠低於國外企業。另外,經營層缺乏必要的約束機制,如沒有明確規定經理層成員之間的權利和職責。
(二)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方面
由於企業管理理念落後和生產經營業務的限制,我國大多數企業仍然採用創業型或職能型組織機構,鮮有企業採用事業部型、矩陣型、戰略業務單位型、控股集團型和多國企業型等組織機構。組織機構類型設置不合理的問題導致許多企業出現了問題,具體體現在:(1)機構臃腫,運行效率低下。有些企業機構因人設崗、層次過多,不僅使企業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而且影響企業內部信息的傳遞,造成企業運行效率低下,不能及時根據市場變動情況做出反應。(2)權責劃分不明確。有些企業對各職能部門的權責劃分、組織運行流程缺乏必要的書面說明和規定,沒有將不相容職務或崗位相分離,造成關鍵職能缺位或職能交叉,關鍵崗位員工對自身權責缺乏明確的認識,不能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約機制。
(三)內部審計方面
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能是加強企業內部控制,輔助企業進行風險管理,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效果。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企業管理層對其作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未能合理設置其組織機構,並且受限於一些員工對內部審計的抵觸和內部審計人員自身專業素質的不足,使內部審計人員缺乏實質上的獨立性,無法客觀、獨立地出具內部審計意見和建議。此外,內部審計將主要注意力放在財務部門的舞弊問題上,沒有深入到企業的管理審計中,沒有實現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監督檢查,嚴重縮小了其職能范圍。
(四)人力資源政策方面
企業人力資源政策主要體現在人才招聘、人才培訓、晉升渠道制度、考核與薪酬制度等方面。而目前我國在人力資源政策方面做得還不好,具體表現在:(1)人才管理理念落後。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的人才管理觀念還比較落後,人力資源管理較薄弱,沒有一套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更沒有把人力資源管理提高到戰略的層次來研究並應用。只是象徵地設置了一些微觀管理措施,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2)缺乏完善的人力資源培養體系。我國很多企業沒有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缺乏針對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導致員工不能認識到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的關聯性,不能將個人目標與企業整體目標相結合,工作積極性較差,不能充分發揮自身潛力,必定或多或少的喪失一些成長機會,最終導致企業人力資源的浪費和流失。(3)缺乏有效的人力資源激勵機制。目前,我國企業的人力資源激勵機制還不夠健全,還停留在「只要有財力,不愁吸引不到人才,不愁留不住人才」的狀態。而且企業採用簡單粗放式的管理手段,導致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缺乏活力,不能充分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發揮其潛在創造性為企業創造財富。

G. 公司法律事務制度管理有哪些

一、公司法律事務制度管理有哪些?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依法保護公司的合法權益,把公司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規范公司法律事務管理工作,做到依法治理企業,根據國家的有關法律 法規 ,以及公司經營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總公司及各級下屬公司,以下簡稱公司。 第三條 總 公司設立 法律事務部負責公司法律事務管理工作,是公司法律事務咨詢與涉法事務的專職處理部門,負責處理公司的相關法律事務,包括辦理 訴訟 及非訴訟案件,協助起草和審查合同、規章制度, 法律知識 培訓,參與打擊假冒偽劣商品保護公司 知識產權 ,對公司的經營管理行為提供法律上的可行性、合法性、法律風險性分析。 第四條 公司各級部門必須嚴格執行本規定,積極履行各項職責,做好法律事務管理工作,對違反本規定造成公司損失的責任人將依照本規定進行處罰,涉嫌構成犯罪的,還將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二章 合同管理 第五條 本規定所稱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第六條 公司與其他平等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及公司系統內相互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依照本制度進行管理。 第七條 合同管理實行會簽、審核責任制原則和安全、效益原則。 財務部門、審計部門、法律事務部等部門根據其職責許可權對合同簽訂程序、履行情況及履行結果進行監督。 第一節 合同的會簽審核與簽訂 第八條 公司所有對外簽訂的書面合同都需經過法律事務部的書面審核。 合同標的超過人民幣2000元(含2000元)的,須按照公司的合同會簽審核制度報法律事務部及其他有關部門會簽審核後才能簽訂。 禁止將一份合同標的超過人民幣2000元的合同分解成幾份合同以規避合同會簽審核。 第九條 公司合同的會簽審核由承辦部門、財務部和法律事務部等部門負責。 第十條 在合同簽訂前,承辦人或承辦部門應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的主體資格和資信進行了解和審查。 1、主體資格合格: 對法人,需有具備經年檢的加蓋工商行政管理局復印專用章的公司法人 營業執照 或營業執照的副本復印件,且核載的內容與實際相符。 對非法人組織,應當審查其是否按照法律規定登記並領取營業執照,如有則需提供相應證照。對分支機構或是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設立的經營單位,除審查其 經營范圍 外,還應同時審查其所從屬的法人主體資格。 對外方當事人的資格審查,應調查清楚其地位和性質、公司或組織是否合法存在、法定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國籍及公司或組織注冊地並提供相應的證明材料。 2、欲簽合同標的符合當事人經營范圍,涉及專營許可證或資質的,應具備相應的許可、等級、資質證書。 3、代簽合同的,應出具真實、有效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 身份證 明書、被 代理 人簽發的 授權委託書 (包括代理人的代理資格、代理許可權和代理期限等)、代理人職務資格證明及個人身份證明。如果承辦部門對調查有一定困難,可申請法務部介入參與調查工作。 4、具有相應的履約能力:具有支付能力或生產能力或運輸能力等。必要時應要求其出具資產負債表、由開戶銀行或會計(審計)事務所出具的資信證明、驗資報告等相關文件。 5、有擔保的合同, 擔保人 的擔保能力和擔保資格。 6、對於重大合同,還須了解和審查合同另一方當事人的履約信用:無違約事實,現時未涉及重大 經濟糾紛 或重大 經濟犯罪 案件。 承辦人(部門)應將審查結果在立項意見書或會簽表中加以陳述。 合同對方當事人履約能力或資信狀況有瑕疵的,不得與其簽訂合同。必須簽訂合同時,應要求其提供合法、真實、有效的擔保。其中,以保證形式做出的擔保,其擔保人必須是具有代償能力的獨立經濟實體,並應對擔保人適用本條規定進行審查。 上述所列各種文件為合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文本為復印件時,提交方須加蓋公章,並須加註「與原件核對無誤」的字樣,同時由承辦人簽字確認。 第十一條 承辦部門是公司具體對外商談合同立項的單位,負責對下列內容進行審查與管理: 1、從事本項合同業務的必要性 2、從事本項合同業務可行性(包括經濟利益、技術條件與安全保障) 3、從事本項合同業務對我方利益的綜合影響 4、合同締約方主體、企業資質的時效與合法性 5、合同締約方資信、履約能力 6、 合同履行 7、及時向法律事務部通報合同在履行中發生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 8、參與合同糾紛的協商、調解、仲裁、訴訟 9、負責將合同文本及與履行、變更、 解除合同 有關的文件及時歸檔。 第十二條 財務部門負責對合同中下列內容的會簽審核: 1、履行合同所需資金或所涉及資產的合法性及資金安排的可行性 2、合同中有關價款、酬金條款及結算條款的合法性、適當性及對我方的影響 3、認為需要審核的其他內容。 第十三條 法律事務部負責對合同中下列內容的會簽審核與管理: 1、合同締約方主體、企業資質的時效與合法性 2、合同標的合法性 3、合同條款的合法性、完整性及存在的法律漏洞 4、與合同業務有關的其他法律問題 5、需審核的其他內容。 第十四條 承辦人在合同簽訂過程中須將與本合同有關的資料作為附件供會簽審核部門參考。 第十五條 公司實行法律事務部對重大合同提前參與制度,法律事務部可以對重大合同的立項、簽訂、履行、審核進行全程參與。 重大合同為合同標的超過人民幣5萬元,或其他重大復雜的,對公司有重大影響的合同。 第十六條 涉及公司重要的或標的額較大的合同談判,應有法律事務部和經濟、技術等專業人員參加。 第十七條 單筆業務金額達人民幣2000元及以上的應當以書面形式簽訂合同。 凡國家、行業或本公司有標准或格式文本的,應當優先參照適用,所有條款欄目均應做出約定。 當事人協商一致的修改、補充合同的文書、電報、電傳、圖表等是合同的組成部分。 計劃單、調撥單、任務單(書)、預算單(書)等一類文件可以作為合同的組成部分,但不得以其替代書面合同。 第十八條 合同文本的起草應力求由己方或以己方為主承擔,語言應嚴謹、簡練、准確。 合同文本中的術語,特有詞彙、重要概念應設專款解釋。 合同文本中涉及數字、日期須註明是否包含本數。 合同文本應當正式列印製作。 第十九條 書面合同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1、合同各方的法定名稱、地址、郵政編碼、電話、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或代理人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2、簽約的目的和依據 3、標的,動產應標明名稱、型號、規格、品種、等級、花色等不易確定的無形財產、勞務、工作成果等描述要准確、明白不動產應註明名稱和座落地點貨幣應註明幣種 4、數量和質量,包括檢測標准和方式,數量要准確,計量單位、計量方法和計量工具符合國家規定,國家有強制性標準的,應寫明該標準的代號全稱。如有多種標準的,應約定與合同標的相適用的標准,並寫明質量檢驗的方法、責任期限和條件、質量異議期限和條件等 5、價款和酬金,包括支付方式,合同中應明確規定價款或報酬數額、計算標准、結算方式和程序 6、履約期限、地點或方式,履約期限、地點和方式要具體明確,地點應冠以省、市、縣名稱,交付標的物方式、勞務提供方式和結算方式應具體 7、爭議解決方式,約定通過訴訟解決的,應約定由我方所在地法院 管轄 。 8、 違約責任 ,合同中應明確規定違約責任或 賠償金 的計算方法 9、合同變更和解除條件 10、根據法律或合同性質必須具備的條款或雙方當事人共同認為必須明確的條款 11、正副本份數為三份及以上 12、生效的時間和條件 13、約定的聯系方式 14、附件名稱 15、簽約地點、日期 16、簽約各方開戶銀行及帳號 17、簽約各方公章或合同專用章 18、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或代理人簽字。 涉外合同的內容按照有關法律規定確定。 第二十條 公司授權委託代理人簽訂合同時,必須持有法定代表人(負責人)簽署的授權委託書及蓋有授權單位公章。 授權委託書必須明確委託許可權和期限,禁止使用「全權代理」一類的文字。 第二十一條 對新進公司的新員工如需負責對外簽訂合同的,需經過相關專業培訓,並應根據財務部門出具的有關具體合同標的大小而許可權不同來確定合同承辦人的許可權。 第二十二條 公司應及時加強與業務合作方的正式聯系,要求所有的活動通知、人員變更通知、調價通知等涉及雙方權利義務關系變化的事件應以書面公函形式發出並要求對方簽字蓋章認可後回達至各下屬公司。 公司應對各級不同業務人員劃分不同的授權范圍並書面告知各客戶,同時取得客戶對該相關授權的書面認可。 第二十三條 對於基層一線業務人員,公司應避免將大額現金貨款收受業務交與其,以免造成公司不必要的損失對由於業務主管要求業務人員接觸大額現金並造成公司損失的,該業務主管 承擔連帶責任 。 第二十四條 合同簽訂之前,承辦人應將合同文本草案、立項意見書或會簽表及與合同有關的證明材料,一並提請所在部門、財務部門、法律事務部等部門順序會簽審核。 承辦部門、財務部門、法律事務部等部門在會簽審核合同(或草案)時,可根據需要,要求承辦人或承辦部門提供與合同有關的補充證明材料和說明有關情況。 承辦人或承辦部門應對其提供材料和說明的情況的真實性負責。 會簽審核意見應明確、具體,禁止使用「原則同意」、「基本可行」等模糊性語言,一旦使用,視為對合同草案的不同意。 第二十五條 各會簽審核部門在會簽審核合同時,發現重大錯誤、遺漏、不妥時,應在會簽審核意見或法律意見中予以明示並提出修改意見需要退改時,應連同全部文件退還承辦部門或承辦人。 第二十六條 公司負責人或授權委託人根據書面會簽審核意見和法律意見書決定是否簽約。決定簽約時,應在全部文本上以同一形式簽字決定不簽約時,應以書面形式明示意見。 第二十七條 對需要辦理批准、鑒證、登記、交付,設立 抵押 、 質押 等擔保的合同,承辦人應按國家有關規定和雙方約定嚴格履行批准、鑒證、登記、交付等手續。 第二十八條 合同承辦人員對會簽審核部門提出的 意見應予採納。 合同生效 後經雙方協商需要變更合同主體、增減內容時,按本規定第九、十一、十二、十三條規定的許可權范圍經會簽審核後方可變更、增減。 第二十九條 未辦理會簽審核或合同正式文本沒有按照本規定採納會簽審核意見的,印章部門不得加蓋印章,簽約代表不得簽字。 第三十條 合同文本原件公司至少應持二份,合同文本由具體業務部門和法律事務部各保管一份。 綜合上面所說的,作為一個公司的法律團隊是切記不能做任何違反法律的事,因此,對於一個公司的法律顧問就一定要知道 公司法律事務制度 管理有哪些?規定自己不能做任何觸犯法律的事情,合法、合理的為公司謀取利益,處理各種糾紛問題。

H. 企業治理包括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公司治理包括以下方面:1、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維護股東的權利;2、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確保全體股東受到平等的待遇;3、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確認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利;4、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保證及時准確地披露與公司有關的任何重大問題;5、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確保對管理人員的有效監督。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如實向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妨礙監事會或者監事行使職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四十九條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五十條 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要求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列席會議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列席並接受股東的質詢。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如實向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妨礙監事會或者監事行使職權。

I. 現行公司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什麼

現行 公司法 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什麼? 1、公司法與相關法律不協調。 第一,公司法與外商投資企業法不協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以下簡稱《合資企業法》)第4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外資企業 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第19條規定,外商投資企業的組織形式為 有限責任公司 。而《公司法》第18條規定:"外商投資的有限責任公司適用本法,有關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的法律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這就導致了中資有限責任公司和外商投資的有限責任公司,在適用法律上的雙軌制:其一,股東出資繳納的原則不同。中資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依照《公司法》第25條的規定實行法定資本制,即股東應當足額繳納 公司章程 中規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而外商投資的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依照《實施細則》第31條的規定實行授權資本制,即外國投資者可以分期繳付出資,但最後一期出資應當在 營業執照 簽發之日起3年內繳清。其二,公司機關的設置不同。中資有限責任公司按照《公司法》第37條、45條和52條的規定,一般都要設置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而外商投資的有限責任公司依照《合資企業法》第6條的規定,只設董事會為公司的權力機構。 第二,公司法與 證券法 不協調。造成公司法與證券法不協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法頒行時還沒有證券法(1999年頒行)。所以,在制定公司法時,為規范證券的發行和交易,理應由證券 法規 定的法律規范,只能規定在公司法里,如股票和公司債券發行審查制度、 上市公司 制度等。 另外,公司法與證券法對一些問題的規定也不盡一致。如關於股份公司申請股票上市交易批准機關的問題,關於股票溢價發行價格如何確定的問題等。 2、公司法自身存在的問題。 第一,有些規定存在錯誤。如公司法第4條第3款規定,"公司中的國有資產所有權屬於國家",違反公司法理。 第二,有些沒有明確規定。公司法規定由其他法律、法規作出規定或授權國務院作出規定的條款就各有8處。如公司法第135條規定:"國務院可以對公司發行本法規定的股票以外其他種類的股票,另行作出規定。"就股票發行種類,公司法只規定了記名股票和無記名股票兩種,而其他種類的股票國務院至今沒有作出過任何規定。其他類似的缺乏明確規定的條款還有第71條、80條、155條等。 第三,有些規定不易操作。如公司法第184條第3款關於公司合並的規定為:"公司合並,應當由合並各方簽訂合並協議,並編制資產負債表及財產清單。"而對合並協議的具體內容、合並協議的效力以及發生問題如何處理等都沒有規定。 第四,不少規定欠完善。如公司法關於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關於股東權的保護、以及關於 債權人 的適度保護等問題的規定,都有待完善。 事實上,我國公司法起步本身就非常的晚,再加上內地現在的經濟發展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實,應該說內地經濟發展的步伐要比公司法快很多,可是,內地市場的經濟環境是比較復雜的,這些存在的問題也需要逐步的去進行規范,我國龐大的投資市場,是需要時間加以協調鞏固的。

熱點內容
法治文化道德 發布:2025-01-16 01:26:16 瀏覽:733
網路法院宣判 發布:2025-01-16 01:20:30 瀏覽:721
十八屆四中全會一手抓法治 發布:2025-01-16 01:11:56 瀏覽:457
孫斌律師 發布:2025-01-16 01:06:55 瀏覽:432
法院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 發布:2025-01-16 01:04:02 瀏覽:158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
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名稱 發布:2025-01-15 22:43:35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