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法律服務村村行
❶ 農村公共服務包括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1,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2、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3、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比如電網、公路網、水利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擔起提供責任)。4、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服務保障法》
第二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設施,促進優秀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和傳播,支持開展全民閱讀、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藝術普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
第二十八條 設區的市級、縣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准,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公布本行政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目錄並組織實施。
第二十九條 公益性文化單位應當完善服務項目、豐富服務內容,創造條件向公眾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文藝演出、陳列展覽、電影放映、廣播電視節目收聽收看、閱讀服務、藝術培訓等,並為公眾開展文化活動提供支持和幫助。
國家鼓勵經營性文化單位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
第三十條 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應當加強資源整合,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充分發揮統籌服務功能,為公眾提供書報閱讀、影視觀賞、戲曲表演、普法教育、藝術普及、科學普及、廣播播送、互聯網上網和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等公共文化服務,並根據其功能特點,因地制宜提供其他公共服務。
第三十一條 公共文化設施應當根據其功能、特點,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公眾免費或者優惠開放。
公共文化設施開放收取費用的,應當每月定期向中小學生免費開放。
公共文化設施開放或者提供培訓服務等收取費用的,應當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批准;收取的費用,應當用於公共文化設施的維護、管理和事業發展,不得挪作他用。
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單位應當公示服務項目和開放時間;臨時停止開放的,應當及時公告。
第三十二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機關、學校、企業事業單位的文化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
第三十三條 國家統籌規劃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構建標准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路,建設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庫,實現基層網路服務共建共享。
國家支持開發數字文化產品,推動利用寬頻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和衛星網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數字化和網路建設,提高數字化和網路服務能力。
第三十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多種方式,因地制宜提供流動文化服務。
❷ 農村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農村社區基本公共服務
1、為老服務
開辦各種類型的老年大學,開展各種有利於老年健康的文體活動,興辦社會福利機構,如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保健、老年法律、老年婚介、老年心理及健康服務,為方便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提供各種服務項目
2、社會保障服務
對社區低收人家庭,根據國家政策提供社會保障和救助,落實低保政策,建立再就業基地,加強職業中介等千方百計安排下崗職工再就業
3、優撫服務
主要協助政府落實優撫政策,做好退伍安置工作,開展擁軍優屬服務,為軍人家屬和傷殘人員的生活提供方便
4、為殘疾人服務
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安置服務,醫療康復服務,基本生活服務及婚介服務
5、安全防範服務
社區居委會可以根據需要建造社區安全防範設施,如電子防盜監控系統、樓宇對講系統等
6、衛生保健服務
辦好社區衛生保健室,開展對常見病的康復醫療服務,宣傳健康防病知識,提高全民健康意識
7、為青少年服務
為青少年提供各種健康有益的文體建康活動場所,組織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
8、家政服務
為居民家庭介紹家政服務員
9、中介、信息服務逐步建立區域性求助網路體系,實現社區服務現代化、網路化,發放求助服務卡,公開服務項目、收費標准、聯系方式和服務承諾,做到民思我想、民困我幫、民求我應、民需我辦。
(2)農村公共法律服務村村行擴展閱讀:
一、農村社區概況
1、具有廣闊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以村或鎮為活動中心、以從事農業為主的社會區域共同體
2、農村社會學家對農村社區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
3、構成農村社區的基本要素
①具有廣闊的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並主要從事農業
②結成具有一定特徵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
③以村或鎮為居民活動的中心
④同一農村社區的居民有大體相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有一定的認同意識
二、農村社區結構
1、經濟結構
包括生產力結構、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
2、人口結構
包括人口的性別、年齡、職業、素質等結構
3、文化結構
各文化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與構架方式
❸ 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健全農村什麼強化農村公共衛生安全生產
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健全農村公共安全體系,強化農村公共衛生、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應急廣播、食品、葯品、交通、消防等安全管理責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健全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農村警務工作,推動平安鄉村建設。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鼓勵鄉鎮人民政府根據需要設立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村民委員會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和人民調解工作,健全鄉村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推進法治鄉村建設。
根據《鄉村振興促進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引導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依法管理集體資產、合理開發集體資源、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作用,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獨立運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支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多種經營主體,健全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❹ 臨沂市法治鄉村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服務和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法治鄉村,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法治鄉村建設及其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法治鄉村建設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法治與自治、德治相結合,遵循政府負責、村民主體、社會參與、因地制宜的原則。第四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法治鄉村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法治建設總體規劃,研究解決法治鄉村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統籌推進相關工作。第五條市、縣(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法治鄉村建設的指導協調、檢查督促等工作。
發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綜合行政執法、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應急管理、行政審批服務、市場監督管理、大數據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法治鄉村建設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工作職責做好法治鄉村建設相關工作。第六條村民委員會應當組織村民參與法治鄉村建設,組織實施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依法開展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工作。
村民依照法律、法規和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積極參與法治鄉村建設。第七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經費保障,將法治鄉村建設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第八條對在法治鄉村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法治宣傳教育第九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村法治宣傳教育納入法治宣傳教育規劃並組織實施。第十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制定普法責任清單,結合工作職能和特點,通過以案普法、以案釋法和案例指導等方式,宣傳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第十一條縣(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培育農村法治帶頭人、法律明白人,發揮法治帶頭人、法律明白人在宣傳法律知識、引導法律服務、化解矛盾糾紛、參與社會治理中的示範引領作用。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對村民委員會成員、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人民調解委員會成員、村民小組組長、人民調解員和網格員等相關人員進行法律知識培訓,每年至少組織轄區內村民委員會成員進行一次法律知識集中學習。第十二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指導村民委員會建設和完善法治主題公園、法治廣場、法治長廊等法治宣傳教育場所,在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中體現法治元素。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場所建設納入村莊規劃。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設農村法治文化網路陣地,運用政務微博、微信、微電影、短視頻等宣傳手段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第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利用國家憲法日、憲法宣傳周、法治宣傳教育月、中國農民豐收節等時間節點和農貿會、各類集市等,組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第十五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推動法治文化與沂蒙紅色文化、民俗文化、鄉土文化融合發展,組織創作弘揚沂蒙精神、具有鄉土文化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作品,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第十六條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等團體應當根據工作特點和特定群體法律需求,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支持、引導農村青少年、婦女、殘疾人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履行法定義務。第十七條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公益性宣傳,營造全社會支持法治鄉村建設的氛圍。第十八條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應當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積極參與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第十九條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仲裁員等法律從業人員在開展涉農法律服務時,應當結合具體案件向當事人和公眾進行釋法說理,普及法律知識。
鼓勵法律服務志願者參與農村公益法治宣傳活動。第三章公共法律服務第二十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為村級組織和村民提供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法律援助、調解等公共法律服務。
❺ 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健全農村什麼強化農村公共衛生
健全農村公共安全體系,強化農村公共衛生、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應急廣播、食品、葯品、交通、消防等安全管理責任。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鄉村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支持縣鄉村醫療衛生人員參加培訓、進修,建立縣鄉村上下貫通的職業發展機制,對在鄉村工作的醫療衛生人員實行優惠待遇,鼓勵醫學院校畢業生到鄉村工作,支持醫師到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執業、開辦鄉村診所、普及醫療衛生知識,提高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鼓勵鄉鎮人民政府根據需要設立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村民委員會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和人民調解工作,健全鄉村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推進法治鄉村建設。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國家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資源向農村傾斜,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❻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包括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1、為老服務
2、社會保障服務
3、優撫服務
4、為殘疾人服務
5、安全防範服務
6、衛生保健服務
7、為青少年服務
8、家政服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二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第三條 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❼ 農村公共服務是什麼
公共服務可以有三種含義 公共服務的第一種含義:國家是公共服務型國家,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關於國家,有很多定義。在每一個社會中,都存在著社會整體的權力,它是壟斷的和最有權威的,並以強制性力量為依託。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社會整體的權力,是由決策或立法、審判或司法、以及行政執行機構構成的權力體系。本文中所謂的國家,即是指這一社會整體的權力體系。當國家是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上述機構也都是或者都應是公共服務機構。 公共服務的第二種含義: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本文中所謂的政府,是指國家的執行機構。雖然有人將國家稱作廣義的政府,但從邏輯關系和實際運用的角度看,將國家的行政機構或者國家意志的執行機構視為政府將更明確和易於理解。國家是一種社會權力體系,而政府則是一種組織機構;國家確定權力運作的方向和重大決策,政府則負責實施貫徹。政府是國家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國家的性質決定著政府的性質。當國家權力體系具有公共性質的時候,作為國家主要執行機構的政府應該成為公共服務型政府,通過貫徹國家意志、執行公共職能、提供公共服務。在這個意義上,各種形式的政府部門和機構都是公共服務機構,政府的各項職能都具有公共服務的性質,政府的工作人員也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的第三種含義:即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政府的其他職能相區分。在這個意義上,即使在公共服務型國家和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條件下,國家公職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所從事的並不都是公共服務,他們中只有部分人才從事公共服務活動。近年來,在政府職能轉變的改革中,通常提到「中國政府的職能應轉變到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在這里,公共服務是同其他三項政府職能相並列以示區別的。
❽ 如何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務產品
據報道,日前司法部召開的黨組會議上,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為鄉村振興提專供更好更豐富的公共屬法律服務產品。
司法所是農村公共法律服務的重要平台,要加強司法所建設,提高硬體配置,方便老百姓上網查詢、法律咨詢,要把扶貧濟困的法律服務作為司法所的一項特殊任務,按照推動供給側改革的思路主動提供、主動介入。
希望鄉村振興的戰略可以早日實現!
❾ 簡述加強農村法制建設的措施
一是以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作為工作主線,充分發揮綜治、司法、信訪等部門的協同作用,通過狠抓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強化細化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及刑滿釋放重點對象的管理,建立並落實了群防群治責任制。
二是以「法務網格工程」為依託,完善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網格「五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全面建立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統籌城鄉法律服務資源,建立結構合理、服務優質、運轉高效的法律服務體系,推動法律服務更好的惠及群眾,保證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和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
三是按照「人員本土化、隊伍專職化、職能多元化、管理規范化」的要求,為及時有效的掌握村民民意、化解矛盾糾紛、管理交通和消防安全等工作,積極推進了「一村一警務主力」工作,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