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延友律師
⑴ 經濟犯罪和商事犯罪的名稱,哪一個名稱大家容易接受
商業犯罪聽起來好聽一點
⑵ 我作為律師銷售應該怎樣尋找案源。
(全網最全)律師如何有效獲得案源?新律師開拓案源的方法有哪些?
青年律師們,新手律師們,關於找案源,看這篇文章就夠了,全網最全,如果想藉助互聯網找案源,那更應該看,本文適合所有律師。每位律師經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拿到了本科畢業證,奮力為司法資格考試背水一戰。面對一年只有10%的通過率,天未明,摸黑起床復習,挑燈熬夜無數次,背誦、理解數不清的法條、做了無數道習題、模擬題,日復一日,知識點過了一遍又一遍。通過法考只是實現律師夢想的一塊敲門磚,未來的路仍需堅持不懈的努力。
實習期滿後,需要通過面試方可取得正式的律師執業證。成為一名律師需要的時間成本只有法律人最清楚。在其中脫穎而出的新手律師還有幾年不等的成長期才能成為一名基本業務熟練的律師,但不管是新手律師還是資歷深厚的律師,最需要、最關心的就是案源。案源是每一位律師立足和生存發展的首要前提,沒有案源,找不到案源就意味著沒有案件辦理,沒有收入來源,更重要的是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再厲害、專業知識學得最牛的律師也會被荒廢,從此「葬送」了一名律師的美好前程,所以,律師如何有效獲取案源?新律師開拓案源的方式方法成為重中之重,下面帶大家一起探討:
對於律師來說,案源就是市場,案源的開拓其實就是市場營銷,我們要抓住市場的脈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把律師的法律產品推廣出去,讓大家在茫茫人海之中找到您,而案源的來源渠道無非就是人脈、宣傳。
一、傳統方法(人脈為主,嫌麻煩的可直接跳轉後面查看互聯網渠道的獲客方式):
1、利用好熟人圈子
通過親朋好友推薦、老客戶推薦、參加同學會、參加老鄉會等,推送自己的個人名片,告訴大家您是一名律師。因為律師的職業特殊性,讓人非常敬畏,如此一來會加深大家對您的印象,而且大家潛意識里已經記住您是律師這個事實,以後遇到任何法律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您。其實,從自己的人際圈開始挖掘,是絕大多數律師第一桶金的來源。
2、找大的律所掛靠
大的律師所資源雄厚、案件類型各式各樣,而且所辦理的案件大、影響力大,當您有機會接觸這些案件時,您的視野就會非常廣闊,您在其中所學到的技巧、積累的實戰經驗也是很足的。
3、跟在資深大律師身後,協助辦案
律所的資深律師都是手握不少的案源,總會有些案源沒有辦法分身處理,這時候就需要其他律師協助。認真做好每一位老師、同事或同行轉辦或需要您協助辦理的案件,您認真負責的態度,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以後別人有好的案件合作,就會第一時間想到您。
4、加入律師團隊
當自己還不能獨立走路的時候,藉助別人的「攙扶」和使出自己儲存的「能力」一起走路,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剛開始做律師,不要急於自己獨立去辦案子,您可以尋求做老律師的助理或者做某團隊律師駐某企業的定點律師。同時,自己要端正思想,任何崗位都是從基層、從小事做起的。
5、參加或舉辦各種沙龍、論壇、講座、演講
想要低成本地營造高密度的潛在客戶群體,演講、開講座是最好的辦法,這就是點對面宣傳,起到四兩撥千斤,會場播種,廣泛種草的效果。律師通過演講、開講座、舉辦沙龍等活動,可以與客戶面對面進行交流,把自身的優勢及高大自信的形象很直觀地展現在客戶的視野中,而且在現場有提問的環節,客戶把問題拋出來後,律師通過現場給予專業的解答意見更具有說服力。
其實「講」能夠「講」來業務、講來案源,「演講」能夠征服客戶,講得好可以套牢客戶的心,這個案源基本上就是穩穩地收入囊中。同時,「演講」能夠征服法官,講得好,法官被您打動了,這個案子基本就「贏」了,而且給客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樹立了高大、專業、自信的形象。
6、走法律援助之路
不要狹隘地認為:法律援助就是等各省司法廳法律援助中心安排的那點法律援助案子才是法律援助。也不要狹隘地認為:法律援助都是費力賠本的苦活路。其實,新手律師要主動地參與行業主管部門安排的法律援助和自己經過判斷後認為值得參與的社會法律援助,而且法律援助的范圍不要局限於您所在的省、市、縣,要將眼光放大於全中國,借機擴大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的案源。
7、融入更多社交圈,擴大人脈資源
曝光自身的律師身份,人脈的積累與擴充,並不是每天坐在辦公室里,吹著空調,喝著茶,坐等客戶找上門,坐等機會的來臨,而是要把自身投入到更多的社交圈,擴大自身的社交范圍,拓展視野,認識各行各業的人,這樣才有利於自身的發展。
8、利用周六日休息時間,在比較繁華處擺攤設點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和代書;到一些個體商販密集的市場去逛逛,順道派發名片。
9、平時有空多到法院立案庭轉一轉,借機會先以提供免費法律咨詢介入再談接案;開庭時去旁聽,與沒有聘請律師一方溝通;去勞動局門後蹲點,印發名片,宣傳等。
10、抽空到一些公司、企業去看一看,爭取與公司、企業的領導接觸、交談,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同時也介紹自己,介紹自己的律所,宣傳法律知識。
11、經常參加一些企業家的聯誼會、商會和行會,多認識一些公司領導、各業界大咖。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大家的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法律意識也隨之增強。日常生活中,稍有一些法律問題或糾紛時,更趨向於尋求法律的幫助。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大家對網路的依賴非常「嚴重」,手機都是寸步不離手的,有什麼事情第一時間都是找「度娘」,畢竟互聯網中集思廣益,可以篩選出很多對自己有用的信息。這也表明了有些傳統的營銷方法或許已經不適用,我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藉助互聯網、自媒體的力量來開拓案源市場、獲取更多有效的案源,再也不用費力地四處奔波。也凸顯了利用互聯網進行宣傳的重要性,傳播速度會非常快。
律師必須懂得宣傳,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意識在現在已經不適用了,如果繼續固守這種思想必將落後於時代的步伐。通過互聯網的宣傳,是一種知識、文化、智慧、經驗的積累和沉澱,把自己是律師的身份暴露在網路上,就是系統地將專業的法律知識發到網上去,塑造律師的專業形象,樹立個人品牌,以供全世界的人搜尋。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案源來源渠道的第二大方法:
二、現代方法(互聯網宣傳為主)
1、搜索引擎推廣
搜索引擎推廣方法又可分為多種不同的形式,常見的有:登錄免費分類目錄、登錄付費分類目錄、搜索引擎優化、關鍵詞廣告、關鍵詞競價排名、搜索排名、網頁內容定位廣告等。總結一句話:付費的貴,免費的耗時間並且不是每個律師都精通SEO推廣。
2、建立律師的個人網站
有獨立的域名,此種律師推廣方法優點是能更好的掌控律師網站內容,更全面的包裝律師本人。但是律師要結合自身的優點、利益點、興趣點、專業領域強項、特長、弱項等進行全面分析。要准確尋找自己未來長期的定位,千萬不要讓自己一輩子都是一個萬金油律師!物以稀為貴,您只有在某一領域成為專家,您才能從眾多律師中脫穎而出。
3、開設與運營各大自媒體賬號
開設包括但不限定於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一點、企鵝、網易、頭條、知乎、博客、百家號等各大自媒體賬號。律師需要營銷,更需要有目的、有針對性、有規劃的營銷。律師運用內容營銷是一種非常好的營銷方式,通過內容營銷塑造品牌、開拓案源是大勢所趨。如果您選擇內容營銷,那麼內容的創作和傳播是兩大核心環節。從傳播渠道選擇而言,微信公眾號、頭條、一點、企鵝、網易、微博、博客、百家號等傳播已經越來越受到眾多法律從業者的喜愛,特別是微信公眾號,對於剛入行的律師,沒經驗、沒資歷、沒人脈、沒資金,利用各大自媒體進行內容營銷更是提升知名度的好機會,往往會被搜索引擎青睞,會有不錯的排名,對於推廣有一定幫助。
4、軟文推廣
一個優秀的律師不僅專業能力優秀,理論知識也非常豐富。沒有多少案例經驗的年輕律師可以通過理論文章來展示自己的能力;而對於經驗豐富的律師,更可以通過文章來總結經驗,傳道受業,進一步提高自己。以寫文章、發表文章為契機不斷提升自我寫作水平與修養、扎實專業知識,增強榮譽感與責任感。努力通過各種途徑發表自己的觀點、文章甚至著作,包括雜志、會議、論壇、專業網站、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號等,在這些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文章,無形中形成了你的低成本持續獲客通道,如果您的潛在客戶看到您的文章,就可能順藤摸瓜找到您,這是點對面無差別攻擊。
5、爭取上電視,參加公益普法節目
新聞媒介都有很多的公益活動需要律師介入,這就要求律師養成看報紙、電視的習慣,當看到有關信息後主動與編輯聯系,毛遂自薦。但一定要記住:不要和記者、編輯談報酬,要以公益之名來打造自己的公益大使形象。平時還要主動參與新聞媒介報道的社會熱點案件、公益訴訟案件,哪怕只是在報紙上說上三五句點評或者在電視上露一張小臉,那都是積累與財富。
6、朋友圈曬判決書與開庭傳票等
律師朋友圈曬判決書與開庭傳票,這也是宣傳的一種手段、可以說是零成本,這樣可以讓朋友圈的人知道,您最近在忙什麼樣的案件,證明您不是閑著沒事做的,也是有客源的,可以勝任該類型的案件。時常在朋友圈刷刷存在感,藉此來打響自己的知名度,以便日後大家遇到類似問題第一個想到的人是您。
7、建立或加入普法微信群
QQ與微信也可以做為一種對外宣傳和聯系的工具,保持社交性質QQ群、微信群活躍度,提高自身是律師的知名度。因為大家對一個人的認知度都是先從言行舉止開始的,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給大家帶來了便利,通過互聯網傳播自身的信息。准確定位一些自己擅長的垂直QQ群與微信群:比如你擅長金融法律的,就去一些創業群、金融群,里邊有大量需要投融資、股權、私募、上市需求的潛在顧客,他們一定會有相應的法律問題;如果你擅長婚姻家事案件的,就多泡一些媽媽社群;如果擅長公司法、勞動法的,就去泡一些管理社群、HR社群等。
8、入駐大型的法律咨詢平台(強烈推薦)
入駐大型法律咨詢平台,特別是一些大型的付費法律咨詢平台,真正把知識變現。為什麼本人建議一定要入駐付費的法律咨詢平台呢?原因如下:律師行業賣的服務是知識加時間,願意為知識付費的客戶雖然不一定是大客戶,但一定是尊重知識,並且質量相對好的客戶,而付費法律咨詢平台的作用就是幫您篩選這種有質量的客戶。個人不太建議入駐那種需要律師花錢認證的平台,本質上雖說律師花錢入駐平台獲取案源,實際上還是通過免費咨詢篩選案源,導致了這種平台的客戶質量不是很好,很多客戶都是想要免費咨詢,根本不接受付費咨詢,轉化率非常低。同樣是篩選客戶,為什麼不入駐一些付費的法律咨詢平台?一步到位篩選到有質量有價值的客戶,省時且高效。
一個好的律師平台提供的便利肯定是非常多的,包括不限定於品牌曝光、資源對接、賺取咨詢費、線上客戶轉化為線下案源等,幾乎涵蓋了律師們所有的需求。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的優勢,選擇入駐一些好的律師平台。比如這種客戶付費咨詢平台,律師篩選出來的案源客戶都懂得尊重律師的知識及寶貴時間,而不是蹭免費咨詢的,並且轉換成案源客戶都是高質量的。
此外,律師們要珍惜現有進行過付費咨詢的客戶,不管標的額大小,律師都要把客戶當成「上帝」,用心解答每一位客戶的咨詢,以便獲得更多的回頭客。更好地完成律師與客戶在線上的前期溝通,達成意向後再到線下詳細溝通委託事宜,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降低溝通成本,提升客戶的體驗。律師的知識價值來源於知識付費,有價值的客戶也來源於知識付費,即律師的案源來自於願意付費的客戶。
9、利用快手、抖音活躍起來
快手、抖音這兩款短視頻APP,近些年來成為了熱搜社交軟體,律師們通過直播來宣傳法律知識,發一些與法律相關聯的短視頻,存儲更多地潛在客戶;還可以與一些粉絲量特別雄厚的網紅合作,效果會更佳。
10、建立自己的律師圈,資源對接共享
多交一些律師朋友,不管是本市、本省、外省、外國的,都不要拒之門外,要養成廣交朋友的習慣,律師們可以在律師圈內對接全國法律界同行的特殊資源、背景、人脈、能力、項目及代辦、推薦、求資源、求人脈、求合作、求幫助、求機會等。某某我顧問線上法律付費平台的一個資源對接功能,超級實用。
11、塑造個人品牌:練就律師的核心競爭力
律師個人品牌的確立同個人的專業能力、口碑、關系網、行業地位、影響力等密不可分。品牌律師通常要具備如下條件:
(1)有自己擅長的領域。當律師在一個領域做到頂尖專家後,自然會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
(2)有拿得出手的成功案例。律師要有自己的代表作和標桿案例,不僅能唬住客戶,也能讓圈內津津樂道、口口相傳。
(3)有十足的專業功底和辦案功力。品牌都是以實力為尊,以實力為基礎。律師不僅僅是幫別人打官司的人,您還能提供很多很多的優質法律服務,您是一個有著專業技能的、「金鑰匙」般的法律服務者。
(4)有一定的個人魅力。不凡的個人魅力和個人修養,是品牌律師的必備要素,否則,平淡無奇怎麼能對得起品牌二字。
(5)有相當的業內影響力。不僅能得到圈子內(不限於同行、法官、檢察官等)的認同,還能得到當事人及其親友們的認可。
營銷從來就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律師行業,很多時候我們銷售的不是一件具體的產品,而是我們自身與我們的服務。所謂金杯銀杯不如口碑,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獲得客戶的高度認可,永遠是最直接有效的宣傳方式,與其迷茫抱怨、好高騖遠,不如盡心盡力地服務好當下的客戶,為未來鋪實道路。律師是一種服務行業,客戶體驗至關重要,對於客戶需求,應該積極響應、及時反饋、主動溝通、竭力辦妥,爭取服務一位,滿意一位,進而圍繞這一位,拿下其圈子中的更多人。
總結:互聯網渠道的重要性無需多言,相信很多從事律師行業的朋友都或多或少的都學習過互聯網營銷推廣的知識,但還是要強調一點,那就是堅持。
⑶ 李天一案的社會影響
楊瀾挺李雙江兒子引發質疑
楊瀾2013年2月23日在微博上轉發李承鵬微博並評論稱,當初「勞教一年對一個因為沖動打人的未成年人來說是否懲罰過重?被貼上標簽的孩子很容易就破罐破摔了。」此言引發網友爭議,認為有替對方推卸責任之嫌。隨後微博公開道歉。
涉案其他人員家庭背景傳言
該案5名犯罪嫌疑人中,4人為未成年人,依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所以對嫌疑人情況不能披露。
北京市公安局法制辦負責人:個別網上關於另幾名犯罪嫌疑人家庭有「背景」的傳言,這不是事實。此案警方在偵辦過程中始終嚴格依法進行。警方提示,網路社會是法治社會,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社會治安的行為將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輪流發生性關系」遭網友調侃
警方證實李雙江之子李某涉嫌強奸一案偵查完結,進入檢察機關審查起訴階段。有媒體在報道中描述,李某與另外4個男子一道在五道口一酒吧內將一醉酒女孩帶到湖北大廈一房間,輪流與女孩發生性關系。該消息隨即成為網上焦點,「輪流發生性關系」也成為吐槽造句的熱詞,眾多網友質疑該措辭可能意味著該案將不以強奸定罪。對此北京警方發表聲明稱,警方關於此案相關措辭一直都是「涉嫌強奸罪」。
李天一代理律師律所網站被黑
李天一案的兩位新代理律師發表聲明,稱當今社會和輿論對其不公,在網上引起一片嘩然。2013年7月12日凌晨,李天一代理律師之一王冉所屬的律所官網遭黑客攻擊,黑客留言稱:「只為還當事人一個公道。」
自2013年7月13日起,網上便紛紛傳聞王冉所在的北京冉民律師事務所網站遭黑客攻擊,稱該網站首頁上留著「只為還當事人一個公道。登錄該網站,該網站內「律師團隊」欄下,律師們的頭像全部被改成了一戴帽子的卡通小男孩兒形象。13日下午,北京冉民律師事務所一值班人員回應證實,該網站的確遭黑客攻擊,不過,他們不想追究這事兒是誰乾的,「也不想改正過來,就先這么著吧。」
教授發表雷人言論
2013年7月16日,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易延友發表的「強奸陪酒女也比強奸良家婦女危害性要小」的言論,更是讓這位教授成為箭靶,無數網友名人的批評和謾罵,讓易延友不得不刪除言論並公開道歉。受害人律師再次接招,否認受害人楊女士「陪酒女」身份。
法學專家:夢鴿唯一的證據就是她的邏輯
法律專家田小穹認為,從夢鴿的言論中可看出,她「唯一的證據就是她的邏輯」,並表示在世界范圍,強奸案件被害人不報案,晚報案是非常普遍的。田小穹說,她是一子障目、現在看來,她已經很偏執,她只相信她兒子,她心目中的一個忠義、純真無邪的好孩子,不相信任何人,包括公安機關、檢察院。她認定她的孩子被一個巨大陰謀、圈套陷害,這個陰謀包括但不限於一個敲詐勒索犯罪團伙。
解密哥曝內幕
有「解密哥」在其微博曬出「李天一案新版內幕」,全程披露李某某在酒吧喝酒、幾人帶楊女士去吃夜宵以及到湖北大廈開房全過程。2013年7月28日,經過新聞媒體探訪和調查,該新版內幕諸多細節得到核實。李家新聞發言人、法律顧問蘭和回應稱懷疑相關信息自警方或GLOBALCLUB酒吧泄出,隨後表示該過程「純屬杜撰」。受害人楊女士的律師田參軍評價此版本內幕時「保守」地表示「具有內在合理性」。
判決
李某某等五人強奸上訴一案二審裁定駁回上訴人的上訴,維持原判。
⑷ 陳滿案,蒙冤23年,什麼概念
您好!陳滿蒙冤23年,終於被宣布無罪釋放,說明求得司法公正是何其難啊!
下面是陳滿案全記錄
1992年12月25日
海口市上坡下村 109 號發生一起殺人焚屍案,陳滿被當地警方鎖定為兇手,隨後被羈押。
1994年11月22日
歷經一、二審,陳滿被判死緩,服刑至今。
23年間
陳滿父母陳元成、王眾一夫婦和家人,開始了「陳滿無罪」的申訴路。
2015年2月22日
清華大學法學院易延友教授和四川容德律師事務所律師王萬瓊向最高檢察院遞交了陳滿冤案申訴狀。
2015年2月16日
易延友收到最高檢的「刑事申訴復查通知書」,最高檢決定就陳滿案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2015年4月27日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消息,指令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對陳滿故意殺人、放火一案進行再審。
今日
陳滿案再審在海口開庭。
12月28日,海口美蘭監獄,大哥陳憶夫婦和陳滿交流將近半個小時。走出監獄,陳憶說,和10年前來看陳滿時相比,弟弟老了黑了瘦了,但這次精神狀態要好很多。
陳滿案再審時間臨近,長年關注並為陳滿奔波的多位律師,相繼趕到海口。律師群中,有一審和二審辯護律師曹錚,還有曾在監獄與陳滿面對面一整天的律師陳建剛,以及再審出庭律師清華大學法學教授易延友和川籍律師王萬瓊。「我們希望親眼見證陳滿回家,因為這是我國法治進程,最值得記錄的時刻。」曹錚說。
12月28日晚,華西都市報記者還輾轉與辦理陳滿案的警方——海口市公安局美蘭區分局(原振東區分局)政治部負責人取得聯系。在電話里,這位負責人表示,因年代久遠,當年承辦該案主要民警,已陸續退休。而他本人,於2003年進入分局工作,對陳滿案完全沒有聽說過,所以不知情,故不便作任何評說。
陳滿一審律師
寫了77次申訴材料,幾乎全部石沉大海。「我開始灰心了。畢竟,時間越久,翻案的機會就越渺茫
A 再審前一天大哥:「為弟弟騰出了向陽的屋子」
12月28日,陳滿案再審的前一天,海口下著小雨,有點涼。
美蘭監獄,陳滿的大哥陳憶攙扶著愛人李宇琪來到這里。
他們帶著從老家四川綿竹給陳滿買的一身新衣服,專程給弟弟送來。
夾克、粉色襯衣、西褲還有皮鞋,大嫂李宇琪說,這樣的著裝顯得正式。「襯衣選擇粉紅色,是想像征有好兆頭。」
「衣服沒有讓送,但破例讓我們跟陳滿見了面。」陳憶說,陳滿顯得很平靜,可能是在監獄里呆久了,整個人都麻木了,「弟弟老了黑了瘦了,但能感到他精神還不錯。」
會面中,陳滿問大嫂侄兒的情況,當得知侄兒已經結婚後,他點了點頭。
陳憶說,家裡三兄弟只有他有一個兒子,兩個弟弟都沒有結婚生子,「二弟(陳滿)跟我們的最後一張合影時,我們兒子還抱在手裡,如今都27歲了,都結婚了。」說到這里,陳憶很是感慨。
雖然衣服沒有送到陳滿的手裡,但是陳憶夫婦依然感到很高興,「提前和陳滿見了面,說上了話。」
由於親屬會面不能談案情,三人就聊了一會兒家常。陳滿問陳憶住哪裡,安全不,也問了老家爸爸媽媽的情況,「雖然前不久才打了電話給父母,但他還是很惦記。」陳憶說。
此前,母親王眾一說,她們老兩口身體不行了,不能去看兒子出庭了,「我們去了怕回不來了。」
王眾一說,家裡就全權讓老大陳憶和大兒媳去,「我倒是想他們兩個人去能三個人回來。」
「從10點半開始會見,只聊了半個小時。」陳憶說,他和弟弟差不多有10年沒有見面了,半個小時的時間,感覺還有好多的話沒有說,「期待他明天就能出來和我們團聚,一家人坐在一起慢慢聊。」
陳憶說,爸爸媽媽為了迎接弟弟回家,還專門腌制了兩塊臘肉,彈了兩床新棉絮,和一套新的床上用品,還把他以前住的那間向陽的屋子騰出來,准備給弟弟住。「希望他回家後忘掉監獄,忘掉那些陰暗的東西,忘掉過去的痛苦生活,每天睜開眼睛就能看到陽光。」
律師:「如出獄會尋求合理的賠償」
28日下午3點,陳滿案再審辯護律師易延友和王萬瓊來到美蘭監獄會見陳滿,做開庭前的最後溝通,告訴他庭審的流程和一些注意事項。
會面從下午三點持續到五點,王萬瓊律師向華西都市報記者介紹了會面的一些情況,她說,「除了告訴他流程,更重要的是給他梳理一下當年的證人證言,還有就是幫他回憶當年的一些庭審情況,畢竟過了這么多年了。」
由於時間有限,王萬瓊只給陳滿梳理了十多個證人證言,「太多他也記不住。」
陳滿案再審的另一位辯護律師、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法研究中心主任易延友教授對於本案則表示,「我認為陳滿是無罪的,最高檢也做了史無前例的無罪抗訴,但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讓類似的事情不再發生。」
而就陳滿案後續的賠償問題,易延友說,等陳滿出獄後再說,「坐了20多年的牢,加上一些別的原因,對陳滿的身體、精神和心理都造成了損害,會為他尋求一個合理的賠償。」
同學同事來了,希望能接陳滿回家
陳滿當年在綿竹縣(今綿竹市)工商局的同事姚軍也一直關注著陳滿案的再審,當得知29日再審的消息後,也從老家趕了過來。
據陳滿大哥陳憶介紹,陳滿和姚軍兩人曾一起下海,後來姚軍又回到綿竹。
陳滿的高中同學王代斌也來了,「他們是來接陳滿回家的。」陳憶說。
據陳憶介紹,他們三兄弟當年讀書都非常刻苦的,成績也都很好,可惜的是陳滿因為感冒發燒,高考考砸了。
後來,陳滿通過招干考進了綿竹縣工商局。「那個年代,一個家庭里有兩個大學生還有幹部,是相當可以的了。」陳憶說,沒想到弟弟辭職闖海南才4年時間,就出了事情。
28日晚上7點,陳憶接到了母親王眾一從綿竹老家打來的電話,電話中陳憶給母親描述了當天和弟弟會見的情況,「母親很高興,說看到了媒體的報道。」陳憶安慰母親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等待庭審的到來,「我會第一時間給你打電話報告結果,報告好消息。」
B 為他辯護的律師們發黃卷宗曝光公安副局長手寫「認定理由」
曹錚,今年75歲。1994年5月16日,當陳滿父親陳元成在海口找到他時,他在海南省對外經濟律師事務所任刑辯主任。
12月28日下午,坐在海口某賓館茶室里,曹錚從行李箱里,掏出一大疊材料。「這些都是我為陳滿作一、二審無罪辯護的卷宗材料,我全部保存著。盡管我沒成功,不過,這些都是見證。」
「陳滿父親對他兒子的愛,我永生難忘。」曹錚說。當然,對在監獄見到陳滿的那一幕,曹錚更是記憶猶新。曹錚說,當時陳滿已被羈押一年多時間了。「整個人精神狀態極差。一個勁地說:他是被冤枉的,他沒干過……」
據曹錚介紹,他在一審和二審庭上,均替陳滿作的是無罪辯護。並當庭質證「物證去了哪兒」、「警方調查人證證明陳滿沒有作案時間」等多項理由。不過,他等來的還是死緩判決。
收到海南省終審裁定後,曹錚顯得格外沮喪。他不死心,便繼續替陳滿父母改寫申訴材料,多達77次。不過,幾乎全部石沉大海。「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灰心了。畢竟,時間越久,翻案的機會就越渺茫。」
時隔20多年,曹錚留存的卷宗已全部泛黃。不過,紙上字跡依舊清晰。其中,包含一份落款為海口市公安局振東分局某副局長的手寫材料,題為《關於偵破「12.25」案件的有關情況》。
這份手寫材料共計6頁,全系手寫。材料最後一段這樣寫道:「這次審訊進行了五個晚上,在整個審訊中,我們始終堅持專人審訊,不誘供,不逼供。採取不管承認,還是不承認,都讓陳滿自圓其說的方法進行審訊。正是通過反反復復的審訊,陳滿在幾次交代中把整個案發現場的細節全部自己講出來。如果不是他作的案,是不可能對現場情況及案情如此了解,所以我們認定陳滿作的案。」
前幾天,正在新疆辦案的曹錚,從同行獲知最高院對陳滿案啟動再審程序。「我當時非常興奮。因為,我終於看到了陳滿無罪回家的希望。」於是,他立即訂了一張從烏魯木齊直飛海口的機票,經過6個小時的飛行,他抵達海口,希望能坐在旁聽席上,見證陳滿回家。
律師監獄筆錄 「他比我大10歲,看上去老20歲」
陳滿被判入獄後,一直在海口美蘭監獄服刑。盡管其間有多位律師和家人前往探視,不過,探視時間都較為倉促。時至2013年,北京律師陳建剛開始介入陳滿案。
當年10月9日,陳建剛來到美蘭監獄,獲准會見已51歲的陳滿。「那次的會見時間,長達一整天。」
陳建剛進入監獄,陳滿正在一個工作間勞作。當獄警輕聲叫喊陳滿時,陳滿駝著背,用鼻子「嗯」了一聲。而與陳建剛交流時,陳滿眼睛一直朝下,無論陳建剛怎麼說,陳滿一副渾渾噩噩的樣子,似乎說的事與自己無關一樣。時至下午,兩人的會見被安排至一間辦公室里。可能是之前麻木有所緩解,繼續交流半個小時後,陳滿突然嚎啕大哭起來,一個勁地哭喊說:「我沒干過,我說什麼啊……」
離開監獄,陳建剛將這一幕作為會見筆記,記錄下來。「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歷經這樣的遭遇,完全變成了麻木的老頭。我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陳建剛說,於是,他與同事親手起草了再審申訴書。
和陳建剛記錄陳滿「完全蒼老」的,還有清華大學法學教授易延友。
易延友在監獄會見陳滿,是在2013年12月底。易延友在筆記里這樣寫道:「我詳細地把自己心中疑問,向面前比我只大10歲,但看上去卻比我老20歲的陳滿一一道出。坦率地說,陳滿對有些問題的回答讓我很失望。比如說對於他口供中的那些細節問題,陳滿的回答是:這些事情我都說不清楚,他們把我搞成這個樣子,不去查清楚事實,我又怎麼能說清楚呢?曾經一度,陳滿還顯得很激動,認為我不理解他,認為整個社會都辜負了他。在他這樣激動的時候,我也沒有試圖去阻止他或者打斷他,因為我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問題看清楚一個真實的陳滿。經過反復的發問,我大體上明白:陳滿這個人基本上沒有什麼社會閱歷。對於為何沒有上訴這個問題,陳滿倒是說得很清楚:一審判決之後他沒有拿到判決書;他一直等著二審律師去見他並幫助他上訴,但是律師一直沒有等到,所以耽誤了。
尋找23年前案發地上坡下村109號已難覓痕跡
12月28日下午,華西都市報記者來到陳滿案案發地——海口市美蘭區上坡下村。不過,當年警方記錄的案發地——上坡下村109號早已難覓痕跡。
一位在這里居住長達30年的老人回憶說,當年,上坡下村一帶的確發生了一起殺人放火案。不過,時間已過去很久很久了,具體什麼事,誰乾的,他早就遺忘了。而且,早在多年前,具體案發地——上坡下村109號已被拆除了。
「109號消失,或許讓我們遺忘得更快吧!」這位老人說,不過,當時抓捕兇手的寧屯大廈還在,距離案發地,步行要花好幾分鍾呢。隨後,華西都市報記者來到寧屯大廈,這棟當年陳滿帶著工人裝修的大廈,如今和周圍高樓相比,已變成一棟十分破舊的樓了。
當年辦案民警已陸續退休
作為當年主辦陳滿案的警方,海口市公安局振東分局對最高檢抗訴和最高院啟動再審陳滿案又有何態度?
據華西都市報了解,隨著地名變更,海口市公安局振東分局已更名美蘭分局。12月28日,華西都市報輾轉與海口市公安局美蘭分局政治部胡主任取得聯系。胡主任表示,該局尚不知道陳滿案已進入再審程序。當華西都市報記者提出希望與當時辦案民警取得聯系時,胡主任回應說,由於時間久遠,當年的辦案民警已陸續退休。他於2003年才調入分局工作,對陳滿案不甚知情,所以不便作任何評說。
謝謝閱讀!
⑸ 清華大學易延友
易延友 1973年生
教授、博士生導師
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法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背景
1992-1996,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法學學士
1996-1999,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碩士
2001-2002,英國華威大學法學碩士
1999-2002,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法學博士
還是比較年輕的老師,有沖勁。
請看清華大學官方鏈接:
http://www.tsinghua.e.cn/publish/law/3563/2010/20101220195201791121787/20101220195201791121787_.html
網路:
http://ke..com/view/1001350.htm
下面引自清華大學官方介紹
學術成果
(一)著作
1. 《刑事訴訟法(第四版)》(法學階梯),法律出版社,2013年。
2. 《刑事訴訟法精義》(法學名師講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3. 《Understanding China』s Criminal Procere》(英文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美國海馬出版社,2012年。
4. 《中國刑訴與中國社會》,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5. 《證據法的體系與精神》,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6. 《刑事訴訟法(第三版)》(21世紀法學教材),法律出版社,2008年。
7. 《陪審團審判與對抗式訴訟》,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8. 《刑事訴訟法(第二版)》(21世紀法學教材),法律出版社,2004年。
9. 《刑事訴訟法(第一版)》(21世紀法學教材),法律出版社,2003年。
10.《沉默的自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二)論文
1. 《刑事強制措施的體系及完善》,《法學研究》,2012年第3期。
2. 《State Ideology Transition and Procere Model Transformation: China』s Criminal Procere Law and Its Revisions》, 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 2012.
3. 《論無罪推定的涵義與刑事訴訟法的完善》,《政法論壇》,2012年第1期
4. 《論最佳證據規則》,《比較法研究》,2011年第6期。
5. 《公民憲法權利的刑事程序保護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美國聯邦憲法第四修正案為中心展開》,《清華法學》,2011年第4期。
6. 《證人出庭與刑事被告人對質權的保障》,《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7. 《對抗式刑事訴訟的形成與特色——兼論我國刑事司法中的對抗制改革》,《清華法學》,2010年第2期。
8. 《眼球對眼球的權利——對質權研究》,《比較法研究》2010年第1期。
9. 《Can A Government Compulsorily Make Citizens More Free? Revisiting Non-Judicial Detentions under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in PR China and Their Justifications》, in 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 2010, vol. 2.
10. 《刑事審級制度的建構與反思》,《法學研究》,2009年第3期。
11. 《美國聯邦證據規則中的關聯性》,《環球法律評論》2009年第6期。
12. 《除罪化、程序法治與法的可預期性——以黃碟案為中心的法理透視》,《清華法學》2009年第4期。
13. 《特免權規則:美國的制度與實踐》,《證據科學》,2009年第4期。
14. 《英美證據法上的證人作證規則》,《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6期。
15. 《證據規則的法典化——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的制定及對我國證據立法的啟示》,《政法論壇》,2008年第6期。
16. 《傳聞法則:歷史、原理與發展趨勢》,《清華法學》2008年第4期。
17. 《Arrest as Punishment: the Abuse of Arres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PUNISHMENT &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NOLOGY, 2008, vol. 10, No. 1.
18. 《英美證據法上的專家證言制度及其挑戰》,《環球法律評論》,2007年第4期。
19. 《英美法上品格證據的運用規則及其基本原理》,《清華法學》,2007年第2期。
20. 《冤獄是怎樣煉成的——從<竇娥冤>中的舉證責任談起》,《政法論壇》2006年第3期。
21. 《權衡原則是怎樣把人權消滅掉的——以<刑事訴訟法>第93條為例》,《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2. 《證據學是一門法學嗎——以研究對象為中心的考察》,載《政法論壇》2005年第3期。
23. 《陪審團移植的成敗及其啟示》,載《比較法研究》,2005年第1期。
24. 《英美證據法的歷史與哲學考察》,載《中外法學》,2004年第3期。
25. 《陪審團在衰退嗎?——當代英美陪審團發展趨勢解讀》,載《現代法學》,2004年第3期。
26. 《論證據法學的理論基礎》,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1期。
27. 《論辯訴交易應當緩行》,載《法學》,2003年第12期。
28. 《走向獨立與公正的司法——司法改革研究述評》,載《中外法學》,2000年第6期。
29. 《論反對自我歸罪的特權》,《比較法研究》1999年第2期。
30. 《對自由心證證據制度哲學基礎的再思考》,《比較法研究》1998年第2期。
(三)隨筆
1. 《檢察官客觀義務需要理論與實踐支撐》,《檢察日報》,2009年9月23日。
2. 《日本陪審團的恢復及對中國的啟示》,《南方周末》,2009年7月。
3. 《官位與資源讓學者們馬失前蹄》,《法制日報》,2009年6月24日。
4. 《重典治亂與司法能動主義無關》,《法制日報》,2009年8月31日。
5. 《法院判決應當經得起法律的推敲——英文字母入姓名不符合我國法律》,《法制日報》,2009年3月4日。
6. 《量刑辯論程序理應推廣和完善》,《法制日報》,2009年6月。
7. 《我國暫不宜設立藐視法庭罪》,《法制日報》,2009年1月22日。
8. 《保障眼球對眼球的權利》,《南方周末》,2008年11月27日。
9. 《律師應當為何而戰》,《中國律師》,2008年。
10. 《附帶民事訴訟與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檢察日報》,2006年5月18日。
11. 《法院判案何須請示》,《南方周末》,2004年5月27日。
12. 《人民法院整體迴避於法有據——評法官謀殺院長案》,搜狐評論,2003年10月13日。
13. 《我們能被關押多久》,《南方周末》,1999年11月2日。
14. 《「可不知論」與「不可不知論」》,《南方周末》,1998年12月18日。
15. 《法院如何給說法》,《南方周末》,1998年9月25日。
16. 《法官應代表哪家的利益》,《南方周末》,1998年6月26日。
17. 《毒樹之根豈可不挖》,《南方周末》,1998年6月5日。
⑹ 易延友怎麼當上清華法學教授的
今天,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法中心主任易延友,在其微博中替李天一律師辯護時表示,強奸陪酒女也比強奸良家婦女危害性要小。此言一出,輿論鼎沸。易延友於是修正了說法:強奸良家婦女比強奸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危害性要大。
--易教授的表現相當輕狂,前後兩句話有區別嗎?沒有任何區別。這令人想起了一則掌故:美國諷刺小說家馬克吐溫有次撰文大罵政客:美國國會議員有一半是婊子養的,國會議員惱羞成怒,紛紛要求馬克吐溫道歉,馬克吐溫很爽快地道了歉:美國國會議員有一半不是婊子養的。
作為法學院的教授,我們不能說易教授不懂強奸的定義,他確實一直都在使用強奸一詞,但是,令人都無法理解和接受的是,強奸作為一種犯罪行為,易教授不是根據強奸的數量、情節來區分危害性,而是根據受害者的身份和地位來區分危害性。如果易教授認為強奸2個人比強奸1個人的危害性大,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確的,但是,易教授卻說強奸良家婦女比強奸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危害性要大,根據身份和地位來區別強奸的危害性,這就實在令人費解和難以接受。
--要知道,法院在量刑時,會考慮社會危害性,危害性小,量刑也會小。從這個角度而言,易教授確實是在替李天一及其律師開脫。我由此產生了疑惑:易教授是不是認識兩位打算替李天一做無罪辯護的律師?甚至,他們經常在一起喝酒、打牌?但作為一名法學教授,再護友心切,也不能發表此等沒頭沒腦的言論啊。
強奸的危害性大小和身份掛鉤,顯然是國際一流的法學研究成果,似乎別的國家沒有這種理論,否則易教授早就引經據典了,所以,這堪稱是易教授全球獨步的理論。如果按照易教授這種強奸危害性的大小取決於身份的法學理論,那麼,強奸公務員的老婆或女兒比強奸農民工的老婆或女兒危害性大,強奸處級幹部的老婆或女兒比強奸科級幹部的老婆或子女的危害性大,強奸大學本科生比強奸專科生的危害性大
如果我們進一步深究,易教授是不是在變相強調,如果誰真的按捺不住,想強奸了,就請強奸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因為危害小,因此風險就小,量刑肯定也比強奸良家婦女低。
按照易教授的理論,我們也很容易推導出:法律是根據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來實施不同程度的保護的,在強奸面前,法律優先保護良家婦女,道理很簡單,因為強奸良家婦女的危害性大。
⑺ 易延友怎麼當上清華法學教授的
今天,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法中心主任易延友,在其微博中替李天一律師辯護時表示,強奸陪酒女也比強奸良家婦女危害性要小。此言一出,輿論鼎沸。易延友於是修正了說法:強奸良家婦女比強奸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危害性要大。
--易教授的表現相當輕狂,前後兩句話有區別嗎?沒有任何區別。這令人想起了一則掌故:美國諷刺小說家馬克吐溫有次撰文大罵政客:美國國會議員有一半是婊子養的,國會議員惱羞成怒,紛紛要求馬克吐溫道歉,馬克吐溫很爽快地道了歉:美國國會議員有一半不是婊子養的。
作為法學院的教授,我們不能說易教授不懂強奸的定義,他確實一直都在使用強奸一詞,但是,令人都無法理解和接受的是,強奸作為一種犯罪行為,易教授不是根據強奸的數量、情節來區分危害性,而是根據受害者的身份和地位來區分危害性。如果易教授認為強奸2個人比強奸1個人的危害性大,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確的,但是,易教授卻說強奸良家婦女比強奸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危害性要大,根據身份和地位來區別強奸的危害性,這就實在令人費解和難以接受。
--要知道,法院在量刑時,會考慮社會危害性,危害性小,量刑也會小。從這個角度而言,易教授確實是在替李天一及其律師開脫。我由此產生了疑惑:易教授是不是認識兩位打算替李天一做無罪辯護的律師?甚至,他們經常在一起喝酒、打牌?但作為一名法學教授,再護友心切,也不能發表此等沒頭沒腦的言論啊。
強奸的危害性大小和身份掛鉤,顯然是國際一流的法學研究成果,似乎別的國家沒有這種理論,否則易教授早就引經據典了,所以,這堪稱是易教授全球獨步的理論。如果按照易教授這種強奸危害性的大小取決於身份的法學理論,那麼,強奸公務員的老婆或女兒比強奸農民工的老婆或女兒危害性大,強奸處級幹部的老婆或女兒比強奸科級幹部的老婆或子女的危害性大,強奸大學本科生比強奸專科生的危害性大
如果我們進一步深究,易教授是不是在變相強調,如果誰真的按捺不住,想強奸了,就請強奸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因為危害小,因此風險就小,量刑肯定也比強奸良家婦女低。
按照易教授的理論,我們也很容易推導出:法律是根據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來實施不同程度的保護的,在強奸面前,法律優先保護良家婦女,道理很簡單,因為強奸良家婦女的危害性大。
⑻ 易延友的發表言論
2013年7月16日,新浪微博認證為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法中心主任的易延友,在其微博替李天一律師辯護時表示,強奸陪酒女也比強奸良家婦女危害性要小。此言一出,立即引來網友熱議。 對於李天一案,一名新浪微博認證為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法中心主任的易延友,在其微博替李天一律師辯護時表示:「強調被害人為陪酒女並不是說陪酒女就可以強奸而是說陪酒女同意性行為的可能性更大;另外,即便是強奸,強奸陪酒女也比強奸良家婦女危害性要小. 」此言一出,立即引來網友熱議。
隨即,針對網友質疑,易延友在其微博表示,關於最後一句,修正如下:強奸良家婦女比強奸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危害性要大。
面對廣大網友的批評怒罵,又表示:「順著無知大眾說話遠比說出真理容易「。
7月16日下午3點37分發表的最後一條微博「看了一下評論,不堪入目。網路就是網路,不能奢望可以成為理性對話的公共平台」 @許昌高中王博:清華大學法學院這位易先生做為「法律人」顯然是在為李雙江說話。辯護律師可以做無罪辯護。此案只能以罪罰相適應來討論,因為法律對未成年人犯罪已有規定。以陪酒女願意發生性關系的可能性來辯護便是法盲了。因為法律只對證據說話而不是對「可能性」說話。「可能性」只是「莫須有」而不是證據。
@和菜頭:標準的浩劫級公關災難案例,請大家觀賞一個專業人士試圖對社會大眾說話時,採用了錯誤的表達方式和混亂的邏輯之後,會引發多麼大狂暴的反擊。
@FTD-TT:呵呵,請問危害大小是以什麼標准來評價??強奸就是強奸,只要違背女方的意願罪過都是一樣的,跟女方職業無關,就你這種人還當博導?你教的好學生嗎?
@一十一為王:完了,徹底完了,中國的教育怎麼會走到牲畜一樣的水平,人性甚至還不如畜性。
@包炬強: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法中心主任,在你心目中人是三六九等么,居然公然能說出此等歧視話語。
@楊和平導演:完全是個法盲,幼稚,無知。就這樣的人還混進清華當叫獸?這個國家怎麼啦?!
@熱情洋溢的老頭:你太缺德了!
@謝偉鋒:和絕大多數人一樣,當看到堂堂清華大學教授,竟然公然標榜「強奸陪酒女也比強奸良家婦女危害性小」,心中憤懣之情只能用爆表來形容!剛開始真的以為這位居學堂之高的法治和教育工作者的微博是不是被黑了,後面親自登陸其微博,才發現裡面早就炸開鍋。而易延友面對滔天的指責,他所作的只是把陪酒女的范圍大到「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的范圍。一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淡定。 記者趙寶彤報道:新浪微博認證為「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法中心主任」的易延友副教授,16日在其個人微博為李某某辯護律師「說兩句」稱:「強奸陪酒女比強奸良家婦女危害性要小」。此微博一出,立即「一語激起萬條罵」。針對網友質疑,易延友隨後又在微博稱是「強奸良家婦女比強奸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危害性要大」。
17日18時40分,易延友本人再次在微博上發表「致歉聲明」:本人昨日微博言論確實欠妥,對由此引起的消極影響深感不安,特向各方致歉!
對於易延友的「致歉聲明」,網友有贊有彈。@「童之偉」稱:「如此甚好!有些道理一時沒想透,很正常。有些網友不講道理,憑感覺罵人,也確實夠嗆。」但也有網友不買賬,@「王_新」:「沒說錯在哪裡,只是表面服軟罷了。」
據悉,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李某某母親質疑受害人是陪酒女,要求律師做無罪辯護,受害人楊女士的律師田參軍發布聲明稱,「陪酒女」不是李某某等強奸無罪的擋箭牌。 《新聞1+1》白岩松:
7月16日,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法中心主任易延友通過微博為李天一案的辯護律師進行辯護,其中一句「強奸陪酒女危害小」引起熱議。17日晚播出的央視《新聞1+1》節目中,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批駁了易教授的不當言論,稱「微博140字讓知識分子不再深度思考」,並指出其「違反常識、突破底線、冒犯公眾」。
節目中,白岩松直截了當得送給清華教授易延友12個字「違反常識、突破底線、冒犯公眾」,白岩松指出,1、法律前人人平等,易的說法違反常識;2、法律是最低道德底線,法律並沒對身份做界定,他的說法突破底線;3、最要命的是冒犯公眾,冒犯公眾比虛假新聞傷害更嚴重。知識分子應該管好自己的嘴。不管生活在怎樣的時代,知識分子都應以愛做最大的底色。永遠對現實提出建設性意見,不被利益所綁架,做一個正方向的推動者。做啄木鳥,通過找出樹上的蟲子,去維護整個森林的健康,而不是喜鵲,天天說好話,於森林健康卻無益。
⑼ 存在中國工商銀行的錢是不是真真的失蹤了解
近日接到浙江台州張菊花女士的代理人鄭小平的投訴,稱張菊花3年多前在江蘇鎮江揚中市工商銀行存入900萬元,竟然被該行營業部主任何衛華私自轉走。現在,工商銀行以何衛華的行為是個人詐騙客戶資金為由,拒絕向儲戶償付存款,而張菊花向法院提起訴訟,卻被鎮江中院踢皮球。
「900萬元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要回來。」鄭小平說,「工商銀行這種設局詐騙太可怕了。」
翻閱鄭小平所提供的資料和證據,發現他的投訴非假,特把此事寫出來,供各位網友借鑒,今後,千萬要小心工商銀行的陷阱。
巨款莫名丟失
2008年6月2日,張菊花到工行鎮江揚中市支行,通過櫃台辦理了存款手續和存單、賬戶,並將900萬元存於該賬戶上,當時辦理存款手續的櫃員叫洪伯章。
之後不久,張菊花拿著這個大額存單去查詢,卻被告知900萬元早已被人用U盾通過網上銀行業務轉走。而另一位叫鄭雲素的女士也發現,她存在這家工商銀行的100萬元,也被人用同樣手法偷偷轉走了。
揚中市工行告訴張菊花,轉走她錢的人叫何衛華,原是張菊花辦存款手續的銀行營業部主任,何利用辦理存款時私自扣下的U盾,通過網上銀行業務將她的存款轉給了他人。
對於張菊花要求支付存款的請求,揚中市工行稱,何衛華轉走存款屬於私人行為,他們已經開除了何衛華,所以銀行不再承擔歸還客戶存款的責任。
張菊花非常氣憤,她和銀行交涉說:「我的錢存在你們銀行里,我的存單根本沒動,你們的員工辦理存款時,欺負我不懂網上銀行業務,將U盾私自扣留,這和偷竊有何區別?我和何衛華也素不相識,他轉走我的錢,完全是利用銀行員工的職務之便,這些後果當然應該由你們銀行負責。」
對於張菊花的交涉要求,揚中市工商銀行未予理睬。
張菊花的存摺上明明白白地寫著900萬元存款
驚天黑幕
後來法院和公安機關的調查,還原了張菊花的900萬元被轉走的經過。
當時,揚中市工商銀行櫃員洪伯章為張菊花辦理存款的時候,作為營業部主任的何衛華授意該行另一個職員王某站在張的身旁,看到了張的密碼,而張菊花根本沒意識到站在他身旁的穿著制服的銀行員工,竟然是在偷窺她的存款密碼。
在辦理存款手續時,櫃員拿出多張格式申請文件讓張菊花簽名。而張基於對銀行的信任,看都沒看就將所有的文書都簽好後遞還給窗口內的櫃員。張菊花哪裡知道,她當時所簽的文件里,就有辦理網上銀行業務的文書。
根據銀行的有關規定,儲戶辦理網上業務時,銀行所提供的U盾,應該交儲戶本人而不能交代理人或其他人,但經辦櫃員承認,他把張菊花的網上銀行U盾,交給了當時站在張菊花身旁的另一個銀行職員王某。此後,王某將此U盾和所探知的密碼,一並交給了何衛華。至此,何衛華等於掌握了張菊花此筆存款的全部秘密並隨時可以支取或轉賬。而對此一無所知的張菊花,卻一直蒙在鼓裡。
對於上述經過,何衛華在接受公安機關詢問時,給予了承認。何衛華還向警察承認,其實早在2007年,他就到鎮江找一個體戶,私刻了一枚「揚中市工商銀行2號業務章」,從那之後10個月的時間里,他用這枚私刻公章,在銀行櫃台里借辦理存款之機,以假公章控制了儲戶存款3000萬元,並全部轉走。其中,福建人阮章新在該行一次存款1200萬元,當天晚上就被何轉走了600多萬元,幸虧阮警惕性高,第二天就發現了此事,並通過報警在揚中市工行討回了全部存款。
資料顯示,何衛華控制儲戶資金的辦法比較簡單:先是讓儲戶辦理存款,並設法探知密碼,然後以關心儲戶安全為名,建議儲戶將銀行卡存放在銀行,何則用這枚假公章給儲戶開具銀行卡保存單與承諾函。待儲戶離開,他即用銀行卡和探知的密碼轉走款項。
阮章新的1200萬元存款險被騙走的事情發生後,揚中市工商銀行已經完全知道了何衛華的所作所為。但不知什麼原因,該行既沒有收繳何衛華私刻的公章,也沒有對其採取措施,而是任由何衛華繼續在營業職位上坑害儲戶,直至張菊花的900萬元被騙後,揚中工行的上級單位才給予何衛華以開除處分。
鄭小平懷疑,其實,揚中市工行的黑幕,應該遠不止這4000萬元,因為銀行方面努力掩蓋,廣大儲戶一直不知詳情,所以更多黑幕可能還在等待揭發之中。
何衛華承認私刻的公章和給儲戶蓋有此章的承諾付款函
法律之爭
揚中市工商銀行告訴張菊花,因為何衛華是已經被開除的員工,所以他轉走張的存款,和銀行沒關系,銀行不能負責。
張菊花則認為,何在張菊花辦理存款時尚為銀行員工,這就是他的職務行為。任何儲戶只要到銀行的櫃台辦理存款手續,就有理由相信坐在櫃台里的員工是銀行的職員,否則,儲戶還怎麼信任銀行?
清華大學法學院易延友教授認為,張菊花的存單未丟失也未取款,她和何衛華不相識,沒有任何委託存取款關系,張衛華偷偷轉走存款的事情,這一行為性質應該是何盜竊或者詐騙銀行客戶資金。這一系列行為表現為兩個法律關系:一是張菊花和銀行的存款債權關系,二是何衛華對銀行客戶資金的侵權關系。銀行不能因為有人盜取了客戶資金就對儲戶不支付存款,否則,按照揚中市工行的邏輯,只要哪天該行進了一個賊,是不是就可以拒絕支付所有儲戶的存款呢?這豈不是讓所有的儲戶人人自危?銀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無條件向張菊花支付存款,再追究何衛華侵權的責任。
看到揚中市工商銀行拒絕支付存款,張菊花將銀行告上了鎮江市中級法院,索要存款和利息。
但張菊花沒想到,如此簡單的法律關系,後來卻變得莫名的復雜。
法律皮球
鎮江中院法院受理張菊花的訴狀後,法官很負責任地立即進行了外調,通過向當時經辦存款的櫃員洪伯章和何衛華詢問,查清了張菊花的900萬元被轉走的經過。於是,法院很快發出了開庭通知。
但此後,法院領導干預案件的審理,鎮江中院莫名其妙地停止了審理,並以一紙書面通知的形式告知張菊花,鑒於此案涉及到銀行客戶資金被詐騙的情況,案件已經移送揚中市公安局進行刑事偵查。
律師認為,鎮江中院此舉很沒有道理。第一,如果法院需要中止審理,應該以《裁定書》的形式而不是用通知作出,因為當事人只有拿到了《裁定書》,才能上訴,向上級法院尋求救濟,法院用這種通知的方式,使張菊花無法上訴從而失去訴權。第二,警方應當偵查的是何衛華詐騙銀行資金的嫌疑,這和張菊花的存款糾紛並非同一案件,而「先刑事後民事」的司法原則,指的是同一個案件,因此,法院根本就不應該中止審理。
更讓張菊花不解的是,在案件進入揚中市公安局之後,除了在開始階段警方找何衛華作了詢問筆錄,之後就一直停滯下來,這一拖就是兩年,任憑張菊花及其代理人怎麼催促,警方就是不動,既不抓人,也不偵辦,更不結案。而何衛華則在被開除後,又到當地一家保險公司當起了總經理。
期間,浙江兩位全國人大代表邱繼寶和林焱,聽聞此事後拍案而起,直接向最高法院負責人發出質詢信。但盡管有最高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批示,此案層層批轉下來,到了鎮江中院和揚中市公安局,就沒有下文了。此後,兩位全國人大代表再次質詢並向江蘇省高院院長公丕祥發出信函,也沒有收到任何回復。
律師分析說,這個案件本身非常簡單,只要法院一開庭,就必然判工行敗訴,張菊花的900萬元就一定能要回來。而法院之所以故意用不符合格式和程序的方式中止審理,公安局則心照不宣地拖延偵辦,目的其實就是配合工行的公關行為,讓這個案件永遠無法了結,讓儲戶永遠拿不到存款。
張菊花的代理人鄭小平分析說,揚中市工商銀行長時間存在這種黑幕,並且任由員工私刻業務公章詐騙和侵佔客戶資金,金額高達數千萬元,這絕不是一個營業部主任一個人能夠搞定的事情,更大的黑幕,應該是工商銀行的領導層。而拖延張菊花案件的審理和存款支付,正是工行方面領導層的授意,只有這樣,才能使黑幕多掩蓋一天。
⑽ 自證其罪的歷史淵源
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最早起源於英國,人們關於這一規則的斗爭歷經了數百年的時間,最早可追溯到英國12世紀的早期。根據中國政法大學易延友博士的考證,在1066年諾曼征服英國後,結束了英國法律不統一的狀態,為了實現司法權的集中,威廉要求原有的司法機構根據國王的令狀並以國王的名義進行審判,以防止其權力的擴大,同時又建立了由僧侶貴族及高級官吏組成的「御前會議」。起初,它只在國王安寧受到重大威脅而各地法院又無法滿足正義的要求時才行使最高審判權;後來,它的司法職能受到重視,逐漸從中分離出一系列專門機構,分別行使皇家司法權,其中包括王座法院,這些法院的權力有所擴張。而當時在英國,教會是一個較有影響的政治組織,教會法院對教徒之間的糾紛有「專門」的管轄權,教徒之間的爭議不得訴諸於普通法院。
在這種糾問式程序下,法官享有極大的職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享有任何訴訟權利,他們僅是被審訊和被拷問的對象。當時,英國的教會法院還設計了一套特殊的宣誓程序,這種宣誓程序要求被告人必須忠實地回答所有針對他提出的問題,由於當時被告人不會被告知指控他的具體內容,也不知道反對他的證據到底是什麼,所以在這種程序下,無論他怎麼回答,都有可能被歪曲成證明他有罪的含義。如果他拒絕宣誓,或者未能提供受歡迎的可采性證據,他都將被判罪處刑;如果他未能說出真相,他還得承受被判偽證罪的風險,所以,一旦被告人進入了宣誓程序,他基本上是在劫難逃了。
當時的普通法院就是以此為借口來反對教會法院的,普通法院的法官們簽署反對宗教官員主持的訴訟程序的人身保護令,來抵制教會法院的越權,後來一系列反對「宣誓程序」的成文法相繼出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的萌芽。美國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問題專家萊納得·利維,在他所寫的《第五修正的起源》一文中也指出:「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是在兩種對立的刑事訴訟制度的斗爭中產生的,一邊是支持公民權利和自由的普通法,它逐步形成發展了不得被強迫回答可能導致自我歸罪的權利(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另一邊是羅馬法傳統以及適用審訊制度的英國教會法庭,它的執法者們強烈反對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
後來隨著王權的興起,普通法院在反對教會法院「宣誓程序」的同時,卻相應發展出了自己的糾問程序,其中也包括糾問誓言的使用,這些經常體現於王座法院、星座法院和高等委員會的行為當中。這些法院受王室的直接支配,所以它們也經常運用誓言的糾問程序來迎合國王的主張。在1568年,普通上訴法院的首席大法官戴爾在賜於一個被迫宣誓者以人身保護令時,他第一個公開反對在王室法院中進行這種宣誓,並提出了一句響亮的口號:「任何人都不得被強迫提供反對他自己的證據」——這成為之後人們在贊同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時樂於稱道的一句名言。
之後,當清教徒托馬斯-卡特被指控犯有信仰上的罪行時,他認為進行宣誓是對一個人隱私的侵犯,也是對一個人良心的侵犯,還是對宗教教義的違反。不久,普通法和英國《大憲章》成為反對宣誓的首要理由。一位備受尊重的律師兼議員詹姆斯-莫里斯就認為,糾問誓言違背了普通法規則,也違背了《大憲章》第29條,因為該條宣稱,刑訴程序應當由議會制定的法律來調整。據此,英國議會於1534年宣布禁止使用宣誓這種審判方式,同時取消了1401年以來允許教會法院中的主教使用糾問技術的法律,這些都反映了英國議會與國王之間的斗爭。
最後,議會取得了初步勝利,在17世紀初葉,英國法律朝著限制使用宣誓和糾問程序並確認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的方向發展,當然,這也遭到了糾問程序的報復,「李爾本案件」就是這樣產生的。這個案件的基本情況是:李爾本這個人,一生中曾多次受到過刑事指控:第一次是1637年,因為政治犯罪在星座法院受審,最後一次是因為叛國罪在普通法院受審(開始於1694年)。李爾本的名聲主要來自他在最後一次審判中進行的精彩辯護,即主張被告人應當獲得辯護律師的幫助,以及陪審團應當同時裁決事實和法律問題;與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有關的案件則是他第一次受審的審判。在這次審判中,李爾本因為涉嫌輸入煽動性書籍進入英國,而遭到星座法院的指控,在審判中,李爾本對星座法院的指控予以否認,同時要求與控告者當面對質,並拒絕宣誓或回答任何「無禮的」提問,以免自己因回答這樣的問題而受到傷害。具體地說,在這次審判中,李爾本主要是在兩個地方行使了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一是在「罪狀認否程序」中,他宣稱:「根據英格蘭的法律,我不回答任何不利於我或關於我的問題」;第二次是在主審的凱博法官要求他辨認筆跡時,他拒絕看控方提交的文件,並且再次主張不回答任何問題,反而要求控方先證明其犯罪。
當時,星座法院不光不採納他的要求,反而以此為由於1639年判決他藐視法庭罪,並將他投進監獄,同時對他處以肉體上的刑罰。李爾本在遭受鞭打時,他向一大群富有同情心的人宣講糾問程序的壞處。正是李爾本這種大義凜然的態度,贏得了民眾的同情與支持,使輿論倒向議會一方。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議會掌握了政權,並於1641年議會宣布李爾本案件的判決不合法,廢除了星座法院和高等委員會,並且禁止在刑事案件中使用「依職權宣誓」。又過一年後,一個由12名盎格魯主教組成的代表團向由清教徒控制的議會起訴,呼籲國王保護他們在上議院的豁免權,在這一案件的審理中,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被人們所主張;1688年,國王詹姆斯二世起訴七個主教違抗他關於取消所有反對極端主義法律的命令,在這個案件中,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在英國牢牢地站穩了腳跟。
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自1688年在英國正式確立後,1848年通過的《約翰傑維斯法》規定,犯罪嫌疑人必須被告知在審判前的調查程序中有權拒絕回答問題,並且警告他,他在審判前審訊中所作的回答可以在審判中用作不利於他的證據;1898年通過的《英國刑事證據法》也規定,被告人在審判中享有不被強迫提供不利於自己證據的權利;1912年制定的《法官規則》也再次確認警察在訊問犯罪嫌疑人之前,必須告知他享有保持沉默的權利,否則因此而作的任何供述並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這里的「法官規則」在英國既不是法律也不是法官作出的判例,它是應警察部門的要求,由王座法庭的法官們製作的關於審訊犯罪嫌疑人程序的指南,對於警察的訊問行為具有實際上的約束力。這一規則在1912年制定時只有4條,1918年追加5條,1930年後又作過多次「補充說明」,1964年「法官規則」經過全面修改,與「補充說明」一起以內務部規章的形式公開發表,成為1984年《警察與刑事證據法》制定以前,指導警察審訊犯罪嫌疑人活動的基本准則。在這些「規則」當中,都有關於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的規定。也就是說,「法官規則」在英國1984年《警察與刑事准據法》制定之前,具有實際上的法律效力,而在「法官規則」中又有大量的有關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的規定。
在美國,盡管其最先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美國正式確立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卻不能說完全是受英國的影響。因為最先到達美洲大陸的人,大多是清教徒或者是被英國法院判刑的人,所以他們對自身的處境有切身的體會,堅決主張享有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這也是後來美國把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作為一項憲法原則的重要原因。
由於美國是聯邦制國家,不同的州也都有各自的「憲法」,所以到1780年代的時候,已經在九個的州的憲法中明確規定了「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特權(也就是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即使後來通過的的人權法案,對此也作了明確的規定。美國憲法第五條修正案明確指出:「任何人……享有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後來的「米蘭達規則」也就是從此發展起來的。
後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一系列判例,對這一憲法修正案進行了解釋,它的主要內容有:(1)這一特權僅適用於刑事案件,它不僅包括實質上的導致自我歸罪的陳述,而且包括所有可能導致自我歸罪的其他證據;(2)這一特權不僅能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主張,而且能為證人所主張;(3)這一特權不僅可在偵查程序中主張,而且可在審判過程中主張;(4)這一特許可權於為本人利益而主張,不能擴大適用於他人利益;(5)這一特權只適用於自然人,不適用於法人等。
而且,這一憲法的權利在各州中也可得到了適用實施,按照華爾茲先生的接受,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在各州適用中起關鍵作用的一個案件是發生於1964年的馬洛伊訴霍根一案。在此案中,馬洛伊這個人,以前曾在一個賭博的指控中被認定有罪,在他服刑之後,一位受法庭委託正在進行賭博活動調查的人將他傳喚並詢問,當調查人所問的問題涉及到馬洛伊被判罪的事件時,馬洛伊以「這可能歸罪於我為理由」而拒絕回答,任命該調查人的州法院以「藐視法庭罪」對他判了刑。對此,馬洛伊不服,上訴到最高法院。美國最高法院最終推翻了該下級法院的判決,認為調查人對馬洛伊提出的問題與他曾犯過的罪相牽連,馬如果回答將「可能會構成那足以使(他)與近期的犯罪聯系起來的證據鏈中的一環,而且他可能仍會為該犯罪而受到追訴」;同時,最高法院還裁定:不僅各州法院要像聯邦法院一樣尊重憲法第五條修正案的特免權,而且各州法院在適用該特免權時遵循聯邦的標准。該法院對「聯邦標准」的描述為:「所提供的特免權不僅涉及那些本身會支持有罪判決的回答…… 而且同樣包括那些會構成起訴所需證據鏈之一環的回答」。正是通過這一判例,美國確立了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可以通過聯邦第憲法十四條修正案規定的正當程序而適用於各州。
另外,在英美法系的其他國家,也相繼確立了這一規則,例如,1982年加拿大通過的《權利與自由憲章》第7條就規定:每個人都有生存、人身自由和安全的權利,除非「依據基本正義的原則」,不得剝奪,據此,加拿大最高法院的判例認為,在警察拘捕後的訊問過程中保持沉默的權利,是《權利與自由憲章》所規定的「基本正義」原則之一,並指出:「刑事訴訟中或許唯一最重要的組織原則是被追訴者不得被強制協助對自己的指控」。
法國屬於大陸法系的典型國家,大陸法系國家對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的規定表現出以成文法典為核心的模式與特點。具體說來,在傳統上,法國奉行的也是一種糾問主義的訴訟模式,它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有「如實陳述」的義務,否則法院可判以「虛言罰」或者「不服從罰」,並且當時明確賦予司法機關為了獲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而對其進行拷問的權利。雖然法國1789年公布的法律,效仿英國而廢除了對被告人要求宣誓後進行訊問的規定,但是1808年通過的《治罪法》又規定,法院可以為發現真實而採取一切方法,並以此為根據實行預審及法庭審判中的訊問被告人的作法。
直到1897年,法國才通過新的法律,要求在預審法官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必須明確告知其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和律師在場權。現在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已成為法國的一項刑事訴訟原則,除有關被追訴者的身份事項外,他們沒有必須回答警察、檢察官或者預審法官提問的義務,被追訴者在審判中也可以根據本人的意願保持沉默,無需擔心而因此會受到處罰。1993年修正的《法國刑事訴訟法》第114條、第116條、第128條和第133條,規定了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相關規則。
在德國,於1994年10月28日修改並於1994年12月1日生效的《德國刑事訴訟法典》,基於對二戰中納粹暴行的反思,該法典專設了「第十章、訊問被指控人」的規定,在這一章中,第136條第一款對又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作了專門規定:「初次訊問開始時,要告訴被指控人所被指控的行為和可能適用的處罰規定。接著應當告訴他,依法他有就指控進行陳述或者對案件不予陳述的權利,並有權隨時地,包括在訊問之前,與由他自己選任的辯護人商議。此外,對他應當告知可以申請收集一些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在對此適當的情況中還應當告訴被指控人可以用書面陳述。」從而確立了訊問人員在初次訊問被指控人時所應當堅持的嚴密的「告知」義務,比如應當告知他被指控的事由、可能適用的處罰,以及可以收集一些對自己有利的證據等,而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告知被指控人「有就指控進行陳述或者對案件不予陳述的權利」。
按照德國學者施米特的說法,在德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僅有權保持沉默,而且有權說謊,而無須被追究偽證罪的刑事責任。對於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德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審訊人員在發問前的告知程序,按照另一德國學者的解釋:「如果審訊官員沒有提出這種警告,只有在能夠證明嫌疑人知道這項權利的情況下,其陳述才能被用作證據」,「嫌疑人可以限定願意回答問題的范圍,可以撤回所作的回答,甚至可以對某個或者某些特定的問題拒絕回答」;在法庭審判中,審判長在審查被告人的個人情況之後,應當告知其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接下來當庭就所控犯罪事實進行審問,被告人可以拒絕回答每個具體問題,法庭不得就這種拒絕回答作出不利於被告人的推論。
在日本,1946年制定的《日本國憲法》第38條中關於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的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的壓力下制定的,在此之前,日本警察一直對犯罪嫌疑人的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持敵視態度,當然這也和那時的立法規定有關:1890年的明治刑事訴訟法,一方面禁止以恐嚇或者欺騙的方法獲得口供,同時又規定了「訊問被告人」的程序;1922年的大正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必須給予被告人陳述有利事實的機會,但也沒有明確賦予犯罪嫌疑人的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現在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不光在日本國的憲法中有所體現,而且在日本刑事訴訟法中也有明確的規定。
另外,荷蘭《刑事訴訟法》第29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沒有義務回答警察、檢察官和法官的提問,警察在有合理的理由懷疑某個人有罪時,在訊問之前必須告知他「沒有義務回答問題」;如果因為警察未能提出警告而使嫌疑人的權益受到損害,或者嫌疑人受到來自警房的任何不當壓力,那麼由此獲得的口供不得作為證據使用。義大利新《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在開始訊問前,除第66條第1款的規定外,還應當告知被訊問者,他有權不回答提問。」葡萄牙《刑事訴訟法》第61條也規定,被追訴者在刑事訴訟的任何階段,都有權不回答有關指控他的犯罪事實或者對於這些事實的陳述內容的問題,關於受到指控的犯罪事實方面的提問,嫌疑人可以拒絕回答或者作虛假的回答,不得從其沉默中作出不利推論,也不得因其作虛假陳述而追究其刑事責任。此外,保加利亞、波蘭、南斯拉夫以及我國的台灣、香港和澳門的「刑事訴訟法律」,都有關於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