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於永超簡歷
1. 企業資產與個人資產如何隔離
財富是用風險衡量的,資產有沒有風險?有多少風險?能不能安全地隔離風險、消化風險和轉移風險?這些才是最關鍵的 於永超 北京未名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近年來我們身邊屢屢發生的億萬富翁「跑路」、判刑、自殺、破產的案例比比皆是。我們的研究發現,盡管富人階層在不斷壯大,私人資產在不斷增長,但是,多數人對自己的資產沒有明確的概念,不知道、也從未考慮過自己的資產是否存在風險以及存在多大的風險,更不用說採取手段去規避和防範風險。而風險一旦發生,則往往損失慘重,甚至傾家盪產,畢生心血付諸東流。 一個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登記在自己名下的房產未必是你真正擁有的財富。Z先生是較早積累財富並移民海外的少數人之一。2008年奧運會前,他看好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委託「摯友」在北京和廣州置業十餘套別墅,款項均按「摯友」安排通過第三方甚至第四方渠道匯入國內。Z先生取得了產權證並置於國外家中,從此認為高枕無憂。奧運會後Z先生回國准備將房產出手獲利,結果發現十餘套別墅均已被法院拍賣,登記於「摯友」及他人名下。不僅如此,法院還下達限制令,限制Z先生離境,理由是Z先生還欠「摯友」600萬款項未還。原來,「摯友」利用Z先生不在國內的機會向法院提起欺詐訴訟,稱其為Z先生買房墊付房款幾千萬,Z先生不予償還。最後,法院通過缺席審判,判令Z先生償還房款,並將十餘套別墅低價拍賣。Z先生依法持有的不動產從此化為烏有! 這個案例說明,資產僅僅是個數字,資產本身並不等於財富。真正的財富是擠掉了「風險水份」的資產。可以說,財富是用風險衡量的,而不是用貨幣計算的。關鍵不在於創造和積累了多少資產,而在於資產有沒有風險?有多少風險?能不能安全地隔離風險、消化風險和轉移風險? 私人資產的三種風險 那麼,私人資產到底有哪些風險呢?不同的角度能挖掘出不同的風險。單單從私人資產的權屬角度分析,可以分為「公私不分」、「夫妻不分」、「代際不分」三類風險。 其一,資產公私不分的風險。這里所說的「公私不分」是指企業資產與私人資產不分。中國許多高凈值人群的資產是以企業的形式存在的。他們在創業之初往往把全部的家當都投入到企業當中。為了企業的發展壯大,也很少從企業利潤中分紅。這樣,屬於私人所有的巨額資產就都放在企業中,甚至很難嚴格區分企業資產與私人資產的界限。然而,一旦企業發生危機,這部分應當屬於私人的資產由於未被依法隔離出來,仍然屬於公司資產,將無條件地用於承擔所有企業的債務和風險。於是,許多企業家跑路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二,資產夫妻不分的風險。國人夫妻關系的寫意和婉約,使得大家羞於談及夫妻財產的分割和所屬。以至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以下簡稱「《婚姻法解釋三》」)的頒布引發了以「丈母娘」為主導的口水戰,甚至有人感慨「婚姻是一次重要的財務決定」。確實,對於擁有巨額產業的家庭而言,夫妻資產不分將會直接影響私人資產的安全。比如,盡管公司都屬於有限責任,但根據法律規定仍可以「揭開公司的面紗」,由股東承擔連帶責任。這樣一來,作為夫妻的另一方將為此共同承擔相應的風險。而婚姻的破滅更是以巨額財產損失為重要的顯性結果。 其三,資產代際不分的風險。家族企業的特點就是「肉爛在鍋里」,子承父業也沒有明確到底「承」的是股權還是資產。於是,一家子人都自然地認為老子的一切都是兒子的。沒有資產分割、沒有遺囑,沒有代際傳承的安排,一旦企業或者個人發生危機,將直接殃及家族產業安全和繼承人資產安全。尤其是如果子女及其婚姻關系未處理好,億萬資產最終有可能成為別人的財富。 有效規避資產風險 資產風險管理是私人財富管理的基礎。沒有有效的策略和手段使既有資產處於一個安全可控、自由支配的狀態,也就談不上財富的進一步積累與傳承,更不會有財富的健康和自由。如何讓自己的資產安全並順利傳承永續,這是所有私人資產所有者最為關注的問題。 咨詢理財顧問、找專業人士為投資把關,這種投資理財中的風險規避手段,都是資產管理當中必不可少的。但我們這里強調的是創造資產、持有資產、移轉資產以及傳承資產這一系列過程中資產治理的風險。只有系統地規避、隔離、防範、消滅、轉化了風險,你的資產才是安全的、健康的、自由的。 防範風險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比如,可以定期從公司分紅,將個人資產與公司資產相分離;可以約定夫妻資產權屬,就家庭重要資產進行策略性、保護性分割和隔離,這樣,即便一方個人資產受到威脅,至少另一方的資產還是安全的;可以通過代際傳承將資產延續給子孫後代;更可以通過保險、信託等金融手段進行資產風險的隔離處置。比如,就人身保險而言,其對於保全、隔離私人資產風險有著特殊的作用。根據保險的基本原理和《保險法》的規定,人身保險的保險金具有不被查封凍結、不被罰沒、不納入破產債權、不得強制還債的特點,它不屬於遺產,作為婚內財產不被分割,永遠屬於不存在爭議的私人資產。因此,運用人身保險建立私人資產的防火牆,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安全選擇。 盡管隔離和防範資產風險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由於私人資產的形式、結構、狀態及運作方式不同,風險也紛繁復雜;此外,私人資產風險有很強的隱蔽性和潛伏性,一旦發生往往救濟不力、捉襟見肘。尤為嚴重的是,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調整,可能帶來許多不可控的風險,這正是高凈值人群最為擔心的。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婚姻法解釋三》關於婚內房產贈與、婚後財產增值、夫妻債務、親子鑒定等問題的規定,就給私人資產處置帶來了不小的沖擊,這一方面保護了部分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給部分人的私人資產帶來了巨大的潛在風險。 如何規避如此紛繁復雜的資產風險呢?我們認為,單靠資產持有人個人的守護是不夠的。有必要為高凈值人群建立一套從資產積累、增長、持有、移轉及傳承的全程風險防控體系,提供一套個性化的資產風險管理系統方案,通過定期對資產進行全面體檢,對資產積累、資產持有、資產運轉及資產傳承過程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梳理、識別、分析和評估,然後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對資產風險進行規避、隔離、消滅、轉移甚至轉化,才能使高凈值人群對自己的資產安心積累、健康增長、踏實持有、安全移轉、順利傳承,最後達到財富自由的至高境界。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2. 高管高危 如何防範職業風險
高管職業風險存在於企業設立、決策、生產經營等各個環節,貫穿企業的整個生命周期以及高管的職業生涯於永超北京未名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在很多人心目中,企業高管是一群收入高、消費高、生活品質高、令人欣羨的光鮮階層。其實,在光鮮的背後,他們面臨著事業和生活的重負,亞健康、抑鬱症、過勞死一度成為這個群體的健康標簽。不僅如此,許多人還不知道自己作為高管所面臨的職業風險時時如影隨形。 隨著企業生存環境的日益國際化、多樣化與復雜化,企業也面臨著包括政治、法律、技術等在內的多重風險,作為決策者和管理者的企業高管因此也負擔著企業和自身的雙重責任。我國公司法對高管規定了嚴格的義務和責任,這在賦予高管人員高收益的同時,也給予了他們更高的風險。 高管人員在公司中承擔著決策和管理職責。決策者直接掌控著公司的發展與命脈,管理者則直接決定著公司的生存與死亡。高管人員在經營管理工作中由於自身能力、經驗等客觀原因難免會出現過失行為,這種職業風險一旦發生,除了會給公司造成巨大損失外,高管人員可能會承擔遠遠高於其職業收入的賠償責任。 高管民事責任主要是賠償損失的責任。公司法明確規定了高管人員應承擔的義務及可能面臨的民事責任風險。首先,公司高管對公司負有忠實、勤勉義務。如果高管有背離誠信、有失注意或者違反法律法規、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向公司承擔賠償責任就在所難免。這種情形下,「認為自己是公司控制人可以阻止公司索賠行為」的認識是錯誤的。公司怠於索賠時,股東是可以越過公司直接起訴高管人員主張賠償責任的。如此看來,這里沒有僥幸。據此,高管人員在執行職務時要有合規、守法的意識,注意做到誠信、審慎和規范。其次,董事會決議違反法律或者公司章程、股東大會決議,致使公司遭受嚴重損失的,參與決議的董事要對公司負賠償責任。為避免這一風險,董事在表決時應當嚴格審核決議的合法合規性,如有異議應當及時表明並記載於會議記錄,這樣就可以免除責任。此外,法律還規定,如下行為是命令禁止的:(1)挪用公司資金;(2)將公司資金以其個人名義或者以其他個人名義開立賬戶存儲;(3)違法提供擔保;(4)自我交易;(5)競業;(6)接受他人與公司交易的傭金歸為己有;(7)擅自披露公司秘密;(8)違反對公司忠實義務的其他行為。如果高管在執業過程中有上述任一行為發生,公司可以無條件行使歸入權,即其所得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高管人員並不因其行為對公司不產生實際或明顯損失而免責。在這里,尤其要特別強調的是第(8)項,「違反對公司忠實義務的其他行為」的規定在實踐中是很大的風險空間,未明示者實為風險黑洞,值得高度關注。 相對於民事責任,高管的行政責任尤其是刑事責任則要嚴重得多。高管違法犯罪主要集中於經濟類行為中,常見的行為包括商業賄賂、侵佔公司財產、違法借貸和挪用、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擅自發行股票或公司債券等,這涉及公司出資、投融資、上市、知識產權、稅收、勞資、生產流通、訴訟等諸多領域。另外,如果單位構成違法犯罪的,法定代表人、參與決策的董事、經理、財務負責人等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行政或刑事責任。在我們處理的一起家族企業紛爭案件中,作為總經理的弟弟臨時挪用了公司500萬用於解決公司危機,作為董事長的哥哥因對危機處理結果不滿,就以「侵佔公司財產」為由將弟弟送入了「班房」。可見,風險多緣於「行之不慎」,更有「人之不合」。因此,高管執業要對自己的行為時時檢點和自查。 高管職業風險存在於企業設立、決策、生產經營等各個環節,並伴隨企業的整個生命周期以及高管的職業生涯。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說高管更是一個高危職業。 由於企業對法律風險控制不夠重視,法律制度構建不完善,絕大多數的企業存在著嚴重的法律運行機制漏洞。不僅如此,為節約運營成本、提高利潤,企業甚至無視法律規定打起了「擦邊球」,這無疑對企業和高管人員都埋下了巨大隱患。因此,為避免因企業或高管自身違法行為導致的不利後果,高管人員應高度重視並積極防範職業風險,提高法律意識、豐富法律知識。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公司是自治性質的機構,公司章程如無違法違規之情形,則其具有「公司憲法」之屬性和地位。因此,高管人員掌握公司章程的規定很有必要,這不僅可以避免因違反公司章程而承擔不必要的責任,更可以利用公司章程的規定保護自己的權利。 綜上所述,高管人員面對專業法律問題、面臨重大決策、甚至違法行為已經發生時,當務必審慎從事前防範與事後補救兩個方面著手,將風險及危害降低到最小。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熱潮,企業海外訴訟的風險也在加大。自2001年以來,中華網、網易、中國人壽、UT斯達康、中航油、新浪、前程無憂等多家中國公司先後在美國遭遇了集體訴訟,所涉及的訴訟費用及賠償金額巨大,無論對企業或高管來講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為此,我國部分上市公司已經開始將目光聚焦於在發達保險市場上非常暢銷的「高管責任險」。高管責任險,即「董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責任保險(Directors & Officers Liability Insurance)」,屬於職業責任保險中「過失與疏忽保險(Errors andOmissionsInsurance)」的一種,是指公司董監事及高管在履行其職務行為過程中,因其疏忽、過失、誤導性陳述或違反職責等不當行為導致公司或第三人遭受經濟損失而應承擔經濟賠償責任時,由保險公司按約定賠償的保險。通常由公司出資,為高管人員投保。通過投保高管責任險的方式較為有效地轉移高管的職業風險,是目前發達國家上市公司普遍採用的一種做法,投保的比例也較高。有數據表明,世界各國高管責任險的保費收入估值為每年92.5億美元左右,95%以上的美國上市公司購買了高管責任險,某些行業的投保率甚至達到100%,加拿大公司的購買比例為86%,在我國香港購買比例也超過了70%。然而這一險種在我國內地市場的投保比例則不超過2%,大多數公司目前仍持一種積極關注、謹慎購買的態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國內市場,該險種的保費釐定、責任界定仍存在一定的困難。有專家分析指出,這一險種將會成為一種能持續增長和具利潤潛力的保險產品,市場潛力巨大。相信隨著我國法律體系及管理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在不久的將來,高管責任險在我國內地市場對高管職業風險的規避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