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法律法規匯編
㈠ 我國關於內部控制的法規
法律分析: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在充分借鑒國際上先進經驗和做法的同時,更多地適應了我國國情,尤其是充分考慮了我國目前法律法規體系、公司治理結構、企業管理體制、風險管控實務等具體情況,提出了內部控制的目標、原則、要素等,且不局限於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更多突出全面內部控制的要求。因此,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應當在滿足境外監管機構要求的基礎上,對照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特別是應當圍繞《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提出的內部控制五目標,對相關控制措施進行適當調整或補充完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八十一條 股份有限公司章程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公司名稱和住所;
(二)公司經營范圍;
(三)公司設立方式;
(四)公司股份總數、每股金額和注冊資本;
(五)發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稱、認購的股份數、出資方式和出資時間;
(六)董事會的組成、職權和議事規則;
(七)公司法定代表人;
(八)監事會的組成、職權和議事規則;
(九)公司利潤分配辦法;
(十)公司的解散事由與清算辦法;
(十一)公司的通知和公告辦法;
(十二)股東大會會議認為需要規定的其他事項。
㈡ 公司治理包括哪些內容
公司治理的內容包括三個層次: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公司外部治理市場、有關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規。
㈢ 公司治理的規范體系
鑒於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與公司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數量眾多,但總體而言,公司治理的規范體系主要體現為如下兩個層面。
第一,法律層面,主要為《公司法》和《證券法》。《公司法》的制定目的在於「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且《公司法》對於公司的設立及股東大會、董事會及監事會等組織機構有著最為基本的規定,可以說是公司治理的基本法律。《證券法》則主要通過規定信息披露等內容來規范上市公司治理,要求「上市公司、股東及相關信息披露義務人真實、准確、完整、及時、公平披露信息」來優化上市公司治理體系。
第二,部門規章、部門規范性文件及行業規定層面。比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第14條在發行人的規范運作上就要求「發行人已經依法建立健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獨立董事、董事會秘書制度,相關機構和人員能夠依法履行職責。」又如,證監會於2018年9月發布的修訂後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則》是針對上市公司治理的專門規范性文件,對於規范上市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此外,交易所發布的相關行業規定對於完善上市公司治理也具有實操層面的意義。
㈣ 證券行業有哪些相關法律法規
(一)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根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
2.《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根據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決定》修正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
3.《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
(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9號發布)
4.《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章第三、四節)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83號發布)
5.《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一)》
(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7號發布)
6.《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2006年6月29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51號)
(二)行政法規
1.《國務院關於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別規定》
(1994年8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60號發布)
2.《國務院關於股份有限公司境內上市外資股的規定》
(1995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89號發布)
3.《證券、期貨投資咨詢管理暫行辦法》
(1997年11月30日國務院批准1997年12月25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發布)
4.《證券公司監管條例》
(2008年4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22號發布)
5.《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
(2008年4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23號發布)
(三)司法解釋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
(2002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61次會議通過法釋[2003]2號)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2002年12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59次會議通過法釋〔2003〕1號)
(四)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
1.《證券業從業人員資格管理辦法》
(2002年12月16日證監會令第14號)
2.《證券市場禁入規定》
(2006年6月7日證監會令第33號)
3.《證券發行上市保薦制度暫行辦法》
(2003年12月28日證監會令第18號)
4.《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
(2006年5月17日證監會令第32號)
5.《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
(2006年5月6日證監會令第30號)
6.《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行審核委員會辦法》
(2006年5月9日證監會令第31號)
7.《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
(2006年9月17日證監會令第37號)
8.《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
(2007年9月17日證監發行字[2007]302號)
9.《關於前次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報告的規定》
(2007年12月26日證監發行字[2007]500號)
10.《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工作規程》
(2006年7月25日證監發[2006]83號)
11.《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
(2007年8月14日證監會令第49號)
12.《保薦人盡職調查工作準則》
(2006年5月29日證監發行字[2006]15號)
13.《關於規范境內上市公司所屬企業到境外上市有關問題的通知》
(2004年7月21日證監發[2004]67號)
14.《國際開發機構人民幣債券發行管理暫行辦法》
(2005年2月18日人民銀行.財政部.發改委.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05]第5號)
15.《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
(2001年12月12日證監會令第4號)
16.《證券登記結算管理辦法》
(2006年4月7日證監會令第29號)
17.《證券公司管理辦法》
(2001年12月28日證監會令第5號)
18.《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2008年修訂)
(2007年12月28日證監會令第52號)
19.《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
(2006年7月20日證監會令第34號)
20.《證券公司年度報告內容與格式准則》(2008年修訂)
(2008年1月14日證監會計字[2008]1號)
21.《證券公司設立子公司試行規定》
(2007年12月28日證監機構字[2007]345號)
22.《關於發布證券公司凈資本計算標準的通知》
(2006年7月20日證監機構字[2006]161號)
23.《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指引》
(2003年12月15日證監機構字[2003]260號)
24.《證券公司治理准則(試行)》
(2003年12月15日證監機構字[2003]259號)
25.《證券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監管辦法》
(2006年11月30日證監會令第39號)
26.《網上證券委託暫行管理辦法》
(2000年3月30日證監信息字[2000]5號)
27.《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管理辦法》
(2001年5月16日證監會令第3號)
28.《證券經營機構證券自營業務管理辦法》
(1996年10月23日證監[1996]6號)
29.《證券公司證券自營業務指引》
(2005年11月11日證監機構字[2005]126號)
30.《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
(2003年12月18日證監會令第17號)
31.《證券市場資信評級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2007年8月24日證監會令第50號)
32.《上市公司治理准則》
(2002年1月7日證監會.國家經貿委證監發[2002]1號)
33.《上市公司章程指引(2006年修訂)》
(2006年3月16日證監公司字[2006]38號)
34.《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
(2007年1月30日證監會令第40號)
35.《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
(2006年7月31日證監會令第35號)
36.《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
(2006年8月8日商務部.國資委.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證監會.外管局商務部令2006年第10號)
37.《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
(2005年12月31日商務部.證監會.稅務總局.工商總局.外管局商務部令2005年第28號)
38.《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
(2008年4月16日證監會令第53號)
39.《上市公司回購社會公眾股份管理辦法(試行)》
(2005年6月16日證監發[2005]51號)
40.《關於規范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行為的通知》
(2005年11月14日證監會.銀監會證監發[2005]120號)
41.《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
(2005年12月31日證監公司字[2005]151號)
42.《證券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
(2004年6月8日證監會令第19號)
43.《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
(2004年6月25日證監會令第20號)
44.《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
(2004年6月29日證監會令第21號)
45.《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
(2004年9月16日證監會令第22號)
46.《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則(試行)》
(2006年6月15日證監基金字[2006]122號)
47.《證券投資基金行業高級管理人員任職管理辦法》
(2004年9月22日證監會令第23號)
48.《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辦法》
(2006年8月24日證監會、人民銀行、外管局證監會令第36號)
49.《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管理試行辦法》
(2007年6月18日證監會令第46號)
50.《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機構內部控制指導意見》
(2007年10月12日證監基金字[2007]277號)
51.《證券投資基金銷售適用性指導意見》
(2007年10月12日證監基金字[2007]278號)
52.《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
(2007年11月29日證監會令第51號)
53.《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內部控制指導意見》
(2002年12月3日證監基金字[2002]93號)
54.《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管理人員管理指導意見》
(2006年10月27日證監基金字[2006]226號)
(五)證券交易所規則
1.《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規則》(2006年修訂)
2.《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06年修訂)》
3.《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證券投資基金上市規則》(2004年修訂)
4.《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新股發行和上市指引》(2006年)
5.《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上市規則(修訂稿)》(2007)
6.《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投資基金上市規則》(2007年修訂)
7.《上海證券交易所債券交易實施細則》(2007年修訂)
8.《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上市暫行規定》(2007)
9.《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保薦工作評價辦法》(2008)
㈤ 公司治理問題有哪些
法律分析:
公司治理包括:
(1)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維護股東的權利;
(2)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確保包括小股東和外國股東在內的全體股東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東的權利受到損害,他們應有機會得到補償;
(3)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確認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利,並且鼓勵公司和利益相關者為創造財富和工作機會以及為保持企業財務健全而積極地進行合作;
(4)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保證及時准確地披露與公司有關的任何重大問題,包括財務狀況、經營狀況、所有權狀況和公司治理狀況的信息;
(5)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確保董事會對公司的戰略性指導和對管理人員的有效監督,並確保董事會對公司和股東負責。
公司治理包括很多的內容,同時公司治理需要遵循公司法律的相關規定,如果沒有遵循法律是做不好公司治理方面內容。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四十九條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五十條 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要求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列席會議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列席並接受股東的質詢。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如實向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妨礙監事會或者監事行使職權。
衍生問題:
企業內部控制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答:
(一)公司治理結構方面
我國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組成,採用「三會四權」的制衡機制,以期它們之間相互協同、相互制約,形成一個完整的企業內部控制機制。但是實際上卻往往是董事長和總經理一人兼任,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三者的制約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致使治理結構形同虛設,流於形式,沒有真正貫徹實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具體表現如下:(1)董事會形同虛設。首先,董事會成員一般由第一大股東提名當選,聘任程序不夠規范;其次,內部執行董事偏多,而僅有的少數外部董事由於多為社會名流,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實踐經驗履行其職責;再次,董事長的權利過大,兼職總經理,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最後,董事會專門委員會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如目前很多企業沒有設立審計委員會,或者設立了卻沒有真正運作發揮其作用。(2)監事會不能有效履行監督職能。監事會成員來源於企業內部,由被監督對象——董事會選定,並決定其工作報酬、職務去留,這就使監事會的監督顯得無力。而且,他們自身的專業勝任能力較弱,不是財務、法律、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缺乏足夠的專業素質。由此可以看出,監事會職責的履行受董事會權利和自身專業素質的制約,不能有效地發揮效力。(3)經理層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我國很多企業雖然已經建立了經理層的激勵制度,但是很少與企業的長期利益掛鉤,致使他們只關注企業短期利益,忽略對企業長期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從而造成企業短期內繁榮,企業壽命遠遠低於國外企業。另外,經營層缺乏必要的約束機制,如沒有明確規定經理層成員之間的權利和職責。
(二)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方面
由於企業管理理念落後和生產經營業務的限制,我國大多數企業仍然採用創業型或職能型組織機構,鮮有企業採用事業部型、矩陣型、戰略業務單位型、控股集團型和多國企業型等組織機構。組織機構類型設置不合理的問題導致許多企業出現了問題,具體體現在:(1)機構臃腫,運行效率低下。有些企業機構因人設崗、層次過多,不僅使企業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而且影響企業內部信息的傳遞,造成企業運行效率低下,不能及時根據市場變動情況做出反應。(2)權責劃分不明確。有些企業對各職能部門的權責劃分、組織運行流程缺乏必要的書面說明和規定,沒有將不相容職務或崗位相分離,造成關鍵職能缺位或職能交叉,關鍵崗位員工對自身權責缺乏明確的認識,不能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約機制。
(三)內部審計方面
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能是加強企業內部控制,輔助企業進行風險管理,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效果。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企業管理層對其作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未能合理設置其組織機構,並且受限於一些員工對內部審計的抵觸和內部審計人員自身專業素質的不足,使內部審計人員缺乏實質上的獨立性,無法客觀、獨立地出具內部審計意見和建議。此外,內部審計將主要注意力放在財務部門的舞弊問題上,沒有深入到企業的管理審計中,沒有實現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監督檢查,嚴重縮小了其職能范圍。
(四)人力資源政策方面
企業人力資源政策主要體現在人才招聘、人才培訓、晉升渠道制度、考核與薪酬制度等方面。而目前我國在人力資源政策方面做得還不好,具體表現在:(1)人才管理理念落後。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的人才管理觀念還比較落後,人力資源管理較薄弱,沒有一套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更沒有把人力資源管理提高到戰略的層次來研究並應用。只是象徵地設置了一些微觀管理措施,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2)缺乏完善的人力資源培養體系。我國很多企業沒有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缺乏針對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導致員工不能認識到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的關聯性,不能將個人目標與企業整體目標相結合,工作積極性較差,不能充分發揮自身潛力,必定或多或少的喪失一些成長機會,最終導致企業人力資源的浪費和流失。(3)缺乏有效的人力資源激勵機制。目前,我國企業的人力資源激勵機制還不夠健全,還停留在「只要有財力,不愁吸引不到人才,不愁留不住人才」的狀態。而且企業採用簡單粗放式的管理手段,導致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缺乏活力,不能充分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發揮其潛在創造性為企業創造財富。
㈥ 公司整理制度匯編有什麼目的和用途
梳理內容:
整理公司各項管理制度、規章制度、規章制度。對體系進行完善和梳理,明確體系的相關性、效用、審核體系的保障措施,並對ISO體系文件進行補充。
梳理目標:
使公司管理制度化、規范化;
確保系統合理、科學、簡潔、清晰,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使管理有效。
部門合作:
收集整理:收集整理各部門系統管理相關文件。
改進匯編:修訂、改進、補充、新系統。
分析內容:
目標系統(業務目標、KPI目標、部門目標等)
保障制度(獎懲、激勵、支持、執行制度等)
流程系統(合理的工作流程、工作流程等)
責任制(個人工作職責、操作標准、KPI)
監督制度(記錄制度、考核制度、考核制度等)
(6)公司治理法律法規匯編擴展閱讀:
為加強公司規范化管理,完善工作制度,促進公司發展壯大,提高經濟效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制定本管理大綱。
1.公司全體員工必須遵守公司的章程、規章制度和公司的各項決定。
2.公司倡導「一盤棋」的理念,禁止任何部門或個人做任何有損於公司利益、形象、聲譽或發展的事情。
3.公司充分發揮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員工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經營水平,不斷完善經營管理體制,實行多種形式的責任制,不斷壯大企業實力,提高經濟效益。
4.公司提倡全體員工學習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孜孜不倦,提供條件和員工學習和深造的機會,,努力提高員工的整體質量和水平,以創建一個團隊員工的新思路,努力風格、強大的業務和精確的技術。
5.公司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公司的決策和管理,鼓勵員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提出合理的建議。
6.公司實行「崗位工資制度」分配製度,為員工提供收入和福利保障,隨著經濟效益的提高,逐步改善員工各方面待遇;公司為員工提供平等的競爭環境和晉升機會;公司實行崗位責任制,實行考勤、考核制度,對上級進行考核,對貢獻者進行表彰和獎勵。
㈦ 公司治理包括哪些方面
法律分析:1、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維護股東的權利;
2、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確保全體股東受到平等的待遇;
3、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確認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利;
4、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當保證及時准確地披露與公司有關的任何重大問題;
5、公司治理結構框架應確保對管理人員的有效監督。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四十九條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五十條 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要求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列席會議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列席並接受股東的質詢。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如實向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妨礙監事會或者監事行使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