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法律援助資金的問題
⑴ 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幾點建議
存在的問題
(一)是有限的法律援助資源與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間的矛盾較突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有眾多的法律援助需求者,特別隨著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和普法宣傳的深入,廣大群眾尤其是社會特殊群體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特別是援助案件范圍擴大後,須援助案件數急劇上升。以工傷和勞動合同糾紛為例,2010年羅庄區仲裁委辦理293件,今年辦理188件,上述案件中,根據上級文件規定,凡是農民工的都屬於法律援助案件,每年就有150件左右;另一方面,由於列入區財政辦案補貼經費較少,能夠用於法律援助的資源有限,受到人力、財力等條件的限制,法律援助中心只能量力而行,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僅限於刑事指定辯護案件以及經濟特別困難的當事人尋求法律援助的案件,其他許多依法可以獲得法律援助的事項,我們還無力顧及。
(二)是法律援助隊伍人員編制不足、專職律師缺乏。法律援助工作站是依託基層司法所設立的,人員由司法所人員兼任。目前我區各基層司法所佔編人員僅1個,既要負責司法所的工作,又要負責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這無疑增加其工作負擔,影響工作效率。其次,專職律師缺乏,目前羅庄區法律援助中心在崗的只有一名專職法律援助律師。
(三)是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不高。由於經費的制約,該區訴訟案件辦案補貼發放辦法是2006年制定的,訴訟案件每件補貼500元。2012年制定了非訴調解案件補貼辦法,每件補貼50元,有時連律師支出的交通費都難以沖抵,導致律師辦案熱情低。有些承辦人員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工作中走過場,准備不認真細致,直接影響案件質量;有的法律援助承辦單位將援助案件大多交由年輕律師和實習律師辦理,缺乏資深律師必要的指導,辦案質量不高。
(四)是經濟困難證明缺乏完善的制度。1、雖然《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九條規定,公民經濟困難標准執行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但公民如何證明自己達到經濟困難標准,現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實踐中的做法是要求公民提供鄉鎮或者街道政府蓋章確認的經濟困難證明。申請人到鄉鎮街道出具證明較為困難,一是街道未必配合;二是街道未必了解情況,也不願出具。2、對於申請人提供的經濟困難證明是否屬實,以法律援助中心的人力和財力幾乎無法向有關機關、單位查證。
(五)是民事援助與法院司法救助銜接機制和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檢法司配合機制不完善。1、在《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十八條做出了救助應援助,援助應救助的規定,但相互之間的銜接缺乏具體的制度。2、刑事法律援助與法院的配合,在《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二條做出了規定,但目前與公安、檢察尚無明確有效的配合機制。
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力度,不但要向人民群眾宣傳,還要向領導幹部宣傳,讓他們真正意識到法律援助工作是依法治國不可或缺的事業,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真正把法律援助事業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從人員編制和經費保障等方面保障法律援助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提高辦案質量方面。應建立資深律師優先辦案制度,根據律師專業優勢,建立資深律師名錄,根據案件分類,優先指派相關專業的資深律師承辦。因縣區律師人數較少,專業面較窄,對有些專業案件指派律師可打破地域限制。
(三)完善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1、建立最低經費保障標准。法律援助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一項社會事業,法律援助的資金來源主要由政府財政負擔,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時,應當根據當地人口,建立起政府對法律援助的最低經費保障標准。2、積極開辟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二條明確規定: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捐助,但如何接受、由誰接受捐助卻沒有明確。可參照慈善基金和光彩基金的模式,在市、縣(區)設立法律援助基金會,依法募集社會的捐助。也可在慈善基金中設立法律援助專項基金,通過慈善基金會接受社會捐助,並明確政法系統的捐助列入法律援助專項基金,用於法律援助事業。
(四)建立經濟困難證明和核實制度。《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九條只是規定,公民經濟困難標准執行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因此,應在全省或全市范圍內制定統一的經濟困難證明和核實制度。我們的做法是讓村居、鄉鎮街道司法所、民政所參與出具經濟困難證明,並由司法所代為向申請人單位或村居核實。這樣不但了解情況,也方便申請人。
探索建立困難群眾申請法律援助免審查經濟困難制度。應與民政部門聯系,建立困難群眾資料庫,將城鎮低保、農村低保等群眾納入,凡是困難群眾資料庫中的,申請法律援助均免審查經濟狀況。這樣方便群眾,無需申請人再到村居、鄉鎮街道開經濟困難證明。
(五)民事援助與法院司法救助的銜接應由司法行政機關與法院聯合出台具體規定,就司法救助轉法律援助、法律援助轉司法救助程序、公函樣式和負責部門作出具體規定。司法救助轉法律援助,我們的做法是法院給援助中心出具指派代理人通知書,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後,直接與申請人簽訂協議,安排律師代理訴訟。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檢法司配合機制,應由政法委牽頭盡快建立。刑事法律援助我們與法院的做法是由法院給援助中心出具指定辯護人通知書,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後,指派律師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
⑵ 法律援助的話,律師的費用誰出
1、法律援助的錢是由政府出的。
2、律師提供法律援助,可以享有政府提供的補貼。
3、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十二條 對下列沒有委託辯護人的被告人,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一)盲、聾、啞人;
(二)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三)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人。
高級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十三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一)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被告人已經委託辯護人;
(二)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
(三)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
(四)被告人的行為可能不構成犯罪;
(五)有必要指派律師提供辯護的其他情形。
《法律援助條例》
第三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2)司法局法律援助資金的問題擴展閱讀
《法律援助條例》
第十四條公民就本條例第十條所列事項申請法律援助,應當按照下列規定提出:
(一)請求國家賠償的,向賠償義務機關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向提供社會保險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義務機關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三)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向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義務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四)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向支付勞動報酬的義務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五)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向被請求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第十五條 本條例第十一條所列人員申請法律援助的,應當向審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請由看守所在24小時內轉交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所需提交的有關證件、證明材料由看守所通知申請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協助提供。
第十六條申請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提出申請。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其法定代理人之間發生訴訟或者因其他利益糾紛需要法律援助的,由與該爭議事項無利害關系的其他法定代理人代為提出申請。
⑶ 法律援助的費用誰承擔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的律師,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申請法律援助是不需要費用。一、法律援助的費用承擔者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的律師,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申請法律援助是不需要費用。
1、《法律援助條例》
第三條規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第二十二條規定,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提供法律援助不得收取任何財物。
2、《律師服務收費管理辦法》
第二十三條規定,律師事務所應當接受指派承辦法律援助案件。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得向受援人收取任何費用。對於經濟確有困難,但不符合法律援助范圍的公民,律師事務所可以酌情減收或免收律師服務費。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包括政府要為開展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機構和隊伍保障,提供必要的經費;也包括政府要充分調動廣大律師、社會組織等多方面的積極性,廣泛開辟資金渠道,鼓勵各方面對法律援助提供乎含彎支持等。這也明確了政府是主辦這項事業的主體,只要確定為法律援助的對象,法律援助的一切經費將由政府支付。
二、法律援助的范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和第十一條的規定,公民有下列事項,沒有委託代理人或辯護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或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
1、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2、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3、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4、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老虛5、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6、主張因見義勇為行歲悶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7、因醫療事故、交通事故、工傷事故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
8、因家庭暴力、虐待、重婚等,受害人要求離婚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
9、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詢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10、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11、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12、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提供法律援助。
13、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法律援助機構由政府設立,故而法律援助費用由政府的財政部門支付。所以為了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以及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我們在確實法律援助需求時才向法律援助機構發出請求。如果您的案件不在申請法律援助范圍內但又確實經濟困難的,不妨與委託的律師商量看看能不能減免代理費用。
⑷ 法律援助資金來源
法律援助是一項扶助貧弱、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社會公益事業,也是我國實踐依法治國方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法律援助經費,是指依法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用於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費用。律法律援助是一項扶助貧弱、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社會公益事業,也是我國實踐依法治國方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法律援助經費,是指依法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用於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費用。
律援助經費的來源只要有兩種渠道:
一是基於政府責任財政支持,即財政撥款,這是法律援助經費來源的主渠道和基礎。
二是社會捐助,這是法律援助經費的補充渠道,包括以基金形式接受的捐助,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法律援助的或者對某些社會弱勢群體的捐助,法律服務組織的捐助。
經費管理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專款專用的原則。法律援助的宗旨在於保障貧困當事人能夠平等地實現合法權益,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律援助經費的性質類似於救濟款項。國家對救濟款項的使用和管理都有比其他經費的使用、管理更為嚴格的規定。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貧困當事人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保護,無論哪種渠道來源的法律援助經費,都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改變法律援助經費的用途和性質。貪污、挪用構成犯罪的,必須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監督的原則。這種監督是對法律援助經費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進行的檢查監督,是檢查監督法律援助經費使用的社會效益的重要手段。
3、接受司法行政部門檢查和經費的規劃。法援經費的使用由各級司法行政部門進行規劃、預算、結算,包括各類案件補助標準的審核。特別是市、縣(區)司法局每年對法援經費的使用至少要有兩次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並報告上級司法行政部門。
相關案例:
因夥同他人入室搶劫並致受害人死亡,大竹縣農民朱某一審被達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近日,通過達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的法律援助,在法律援助律師的傾力工作下,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最終改判朱某死刑,緩期二年執行。
2011年7月28日,朱某邀約張某攜帶鏨子前往達縣碑高鄉行竊,二人採用鏨子撬門入室的辦法,先後進入兩戶村民家中行竊未果。隨後又採用相同辦法,串入受害人周某家中竊得現金300元。當二人正要離開時,被回家的周某發現,為防止周某吼叫以便逃脫,二人將周某拖入卧室捆綁,並用衣服堵住周某的嘴部,導致周某因口部堵塞、壓迫胸腹部致機械性窒息死亡。朱某被抓獲後,由達州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經達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朱某犯搶劫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收到判決收,朱某不服一審判決,向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並向達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請了法律援助。
達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受理了朱某的申請後,立即指派律師會見了朱某,調取相關材料了解案情。經過細致縝密的推敲案情及一審審理過程,援助律師認為一審法院審判程序違法,受害人家屬有諒解朱某行為的意向,且朱某有立功表現,一審判決量刑過重,朱某應該獲得輕判。為確保被告人獲得正確適當的刑罰,援助律師立即前往受害人家中,向受害人家屬轉達了朱某的悔意,並交納了民事賠償款,得到了受害人家屬的諒解並出具了諒解書。同時,援助律師根據朱某提出的檢舉他人犯罪的材料,積極與公安、檢察機關配合,經過大量的工作證實了檢舉事實的真實性。在二審合議庭開庭審理前將上述材料及辯護意見及時送達到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大量的事實證據證明下,法庭最終採納了援助律師的上訴意見,撤銷了一審法院關於判處朱某死刑的判決,並改判周某獲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被告人朱某最終獲得了應有的判決。
⑸ 河南省法律援助經費管理辦法
近日,河南省司法廳與省財政廳聯合印發了《河南省法律援助資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我省法律援助資金管理和補貼發放制度、促進法律援助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管理辦法》有哪些重要規定呢?
我為您劃重點↓
一是明確法律援助補貼發放對象
《管理辦法》規定,法律援助補貼是指支付給社會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社會組織人員等法律援助事項承辦人員所屬單位或個人的費用。法律援助專職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採取實報實銷政策。在司法部指導意見的基礎上,我省進一步明確法律援助補貼可以支付給個人,更加貼合法律援助工作實際。
二是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資金使用范圍
省司法廳積極和省財政廳會商,將法律援助案件管理費用、開展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估、精品案件評選及表彰獎勵等相關費用納入法律援助資金使用范圍。與之前的「檔案管理費」比較,「案件管理費」內涵更為豐富,包括檔案管理、案件回訪、旁聽等支出,為法律援助機構開展案件管理等工作提供了經費政策依據。
三是法律援助辦案專款支出及補貼構成
更為科學合理
中央、省級法律援助辦案專款由原來的只能支付辦案補貼,擴大為可以支付辦案補貼、值班律師法律幫助補貼、法律咨詢補貼等多種服務形式。
法律援助案件補貼標准由原來的成本費包干改為由直接費用、基本勞務費構成,直接費用根據差旅費、郵電費、印刷費、調查取證費、翻譯費、公證費、鑒定費等因素確定,基本勞務費用根據日平均工資、服務天數等因素確定。這一核定方式不僅適用於辦理民事、刑事、行政代理或者辯護法律援助案件,也適用於值班律師為認罪認罰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幫助的情形。同時探索逐步建立補貼與服務質量掛鉤的差別制度,根據服務質量上下浮動一定比例確定補貼標准,促進提高法律援助服務質量。
四是發揮中央、省級辦案專款的引導作用
明確中央和省級法律援助資金對市縣補助部分採取因素法分配,按照上年度法律援助受理案件數量因素(權重90%)、貧困人口數因素(權重10%)計算分配資金,同時參考經費績效評價結果予以調整。
五是強化法律援助經費監督管理責任
明確各級財政、司法行政部門的職責,確保相關經費保障政策落到實處;要求市、縣司法行政部門對法律援助資金實行專賬管理或科目單列,確保獨立核算、專款專用;經費績效評價將更加常態化,省司法廳、省財政廳將旦野絕適時開展績效評價工作,並將評價結果作為政策調整、資金分配和預算安排的重要依據,對績脊談效評價較好、較差的市縣分別予以增減,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管理辦法》還明確,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要在貫徹執行《管理辦法》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細化制定適用於當地的法律援助補貼標准,確保落地見效,促進法律援助工作開模姿展。
⑹ 當前基層法律援助存在問題及幾點建議
存在問題:
宣傳力度不夠。群眾對法律援助的知曉程度還不是很高,還有不少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困難群眾因為不知道法律援助而沒有從這一惠民工程中受益。
服務水平不高。由於受司法工作人員少,業務能力限制,法律援助工作與人民群眾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法律援助服務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經費保障不足。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經費保障,但目前法律援助工作經費不足。
幾點建議:
加大法律援助宣傳力度。廣泛深入宣傳法律援助制度,積極拓寬宣傳渠道,不斷創新宣傳形式,增強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貧弱群眾了解並運用法律援助的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斷增強法律援助實效。
加快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設。按照法律援助工作要求,完善鎮鄉街法律援助工作站相關設備,方便困難群眾就地申請法律援助。
突出法律援助工作重點。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重點加強對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切實解決基層困難群眾打官司難的問題。根據特定困難群體的特定需求,組織開展對農民工、殘疾人、未成年人等群體的專項服務活動,總結經驗,提高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和社會效果。
強化保障措施。健全完善政府對法律援助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法律援助的資金投入,把法律援助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建立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捐助為輔的資金保障機制,保證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⑺ 內蒙古自治區法律援助經費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規范內蒙古自治區法律援助辦案補貼專項資金(以下簡稱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充分發揮專項資金使用效益,切實保障經濟困難公民獲得法律援助的權利,推動我區法律援助事業健康發展,根據《法律援助條例》《司法部財政部印發〈關於完善法律援助補貼標準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司發通〔2019〕27號)、《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辦公廳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意見》(內黨辦發〔2015〕59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內蒙古自治區對下轉移支付管理辦法〉的通知》(內政辦發〔2016〕134號)等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專項資金是指由自治區財政安排的補助各旗縣(市、區)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專項補貼資金。
盟市、旗縣(市、區)財政要將法律援助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並根據地方財力和辦案數量給予旗縣(市、區)一定的資金安排;各級司法行政部門要廣辟政府財政撥款以外的法律援助經費渠道,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力量解決法律援助辦案所需經費。
第三條專項資金使用和監管應當堅持依法、規范、高效的原則,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分級負責、上下協同的原則,並依法接受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和社會的監督。
第四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社會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社會組織人員等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鼓勵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以及其他承辦法律援助事項的具有公職身份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社會組織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
第二章 資金的使用范圍
第五條自治區法律援助辦案補貼專項資金的支出范圍包括:
(一)用於支付接受旗縣(市、區)法律援助機構指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代寫法律文書等事項的社會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社會組織人員(不含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以及其他承辦法律援助事項的具有公職身份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社會組織人員)的辦案補貼,包括成本費用(差旅費、郵電費、印刷費、資料費、調查取證費等)和基本勞務費用;
(二)用於支付法律援助人員承辦法律援助案件過程中發生的翻譯費、公證費、鑒定費等,經法律援助機構核實後予以報銷;
(三)用於受援人敗訴後確因經濟困難無力交納的鑒定費和仲裁費、訴訟費。
第六條旗縣(市、區)法律援助機構承辦本地區內的法律援助案件的補貼標准,應按照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關於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意見》(內黨辦發〔2015〕59號)或各盟市出台的實施意見執行。
第三章 資金的分配與撥付
第七條自治區財政部門會同自治區司法行政部門根據各旗縣(市、區)的辦案成本和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佔比量、訴訟案件佔比、刑事案件佔比、法律援助案件辦理質量、法律援助經費保障和使用管理情況等因素,本著保基層、保基本的原則,堅持鼓勵辦案數量多和辦案經費支持力度大的地區,採用「因素法」計算進行分配,按照有關規定將專項資金核撥各旗縣(市、區)。
第八條盟市財政部門接到專項資金30日內分解下達旗縣(市、區)財政部門,同時將專項資金撥付情況報自治區財政廳備案。
基層政府財政部門收到專項資金後,應當在7個工作日內下達至本級司法行政部門。
第四章 資金管理和績效評價
第九條各級財政部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對自治區財政安排的專項資金加強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轉移支付應當按照下達預算的科目和項目執行,不得截留、擠占、挪用或擅自調整,不得用於司法行政部門和法律援助機構的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規范經費開支范圍、標准及程序,提高專項資金使用效益,保障辦案工作順利進行。
第十條承辦法律援助案件的辦案人員在領取辦案補貼時,應提交有關材料或案件卷宗,由法律援助機構進行審查、保管。法律援助機構應建立法律援助辦案專款使用管理台賬,標明承辦的法律援助案件名稱、時間、承辦人、受援人、辦案補貼數額或報銷數額等,做到賬目清楚、手續完備,嚴禁將不符合法律援助范圍和質量標準的案件納入經費開支范圍。
第十一條加強專項資金的績效管理,自治區財政廳會同自治區司法廳建立專項資金績效評價制度,組織、協調、督促各級財政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設定績效目標,開展績效運行監控。各盟市司法行政部門每年組織開展績效自評,並於次年2月底前,將績效評價結果報自治區財政廳和司法廳備案。自治區財政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組織實施重點評價和綜合評價,並做好評價結果應用。定期開展專項檢查,促進專項資金的規范、高效使用;對專項資金下達不及時、使用不規范、管理不嚴格等達不到績效目標的旗縣(市、區),可視情況扣減、暫停安排以後年度的專項資金。
第十二條 財政部門、司法行政部門對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和監督負有責任的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國務院令第427號)等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一)截留、擠占、挪用專項資金的;
(二)弄虛作假套取專項資金的;
(三)私分、剋扣、拖延發放專項資金的;
(四)擅自超出規定的范圍和標准分配和使用專項資金的;
(五)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混亂,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
(六)有其他違反法律法規、管理制度的行為的。
第五章 附 則第十三條 各級財政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可根據本辦法,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的使用管理辦法,並報自治區財政廳和自治區司法廳備案後執行。
第十四條專項資金從2018年開始,實施期限為3年,到期後視自治區法律援助工作需要,自治區司法廳可按程序申請延長實施期限。
第十五條本辦法由自治區財政廳和自治區司法廳負責解釋。
第十六條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三十日後施行。
⑻ 司法局司法救助補助經費的對象有哪些
對下列人員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的,應當予以救助:
(一)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重傷或嚴重殘疾,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二)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
(三)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死亡,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依靠其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依靠被害人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案件無法偵破造成生活困難的;或者因加害人死亡或沒有賠償能力,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五)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舉報、作證、鑒定受到打擊報復,致使人身受到傷害或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六)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等,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造成申請執行人生活困難的。
(七)對於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八)黨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認為需要救助的其他人員。
涉法涉訴信訪人,其訴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過法律途徑難以解決,且生活困難,願意接受國家司法救助後息訴息訪的,可參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