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法律服務志願者
A. 海南省法律援助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促進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活動提供捐助。企業和個人捐助法律援助活動的,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稅收優惠。
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監督。第三條省司法行政部門負責全省法律援助工作的監督管理。
市、縣(區)、自治縣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的監督管理。
律師協會應當按照律師協會章程對實施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協助。第四條省、市、縣(區)、自治縣司法行政部門應當依法設立法律援助機構。
法律援助機構履行下列職責:
(一)受理和審查法律援助申請;
(二)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事項 ;
(三)具體承擔對法律援助人員的監督管理工作;
(四)指導和協調社會組織、志願者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第五條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履行法律援助義務,承辦法律援助案件,並接受司法行政部門和法律援助機構的監督。第六條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社會團體和組織,利用自身資源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鼓勵高等院校和其他社會組織中具備法律專業知識的人員積極參與法律援助志願者活動。
鼓勵律師及其他法律專業人員自願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司法行政部門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圍與形式第八條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請求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七)因工傷事故、交通事故、醫療事故造成損害請求賠償的;
(八)主張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而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九)主張因環境污染、公共衛生、安全生產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十)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請求損害賠償的;
(十一)省、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認為需要援助的其他事項。第九條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第十條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第十一條申請法律援助的公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認定為經濟困難:
(一)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或者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無其他收入的;
(二)社會福利機構中由政府供養的;
(三)經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證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
省、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擴大受援人的范圍,並向社會公布。
申請人住所地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經濟困難標准執行。第十二條法律援助的主要形式:
(一)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
(二)民事訴訟代理;
(三)行政訴訟代理和行政復議代理;
(四)仲裁代理、公證代理、司法鑒定代理、執行代理;
(五)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提供法律意見;
(六)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務。
B.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七五」法治宣傳教育的決議
一、深入學習宣傳憲法和國家基本法律。堅持把學習宣傳憲法擺在首要位置,在全社會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要進一步普及憲法知識,實行憲法宣誓制度,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組織開展「12·4」國家憲法日和法治宣傳月主題活動。堅持把深入宣傳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國家安全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法律法規的基本知識,作為法治宣傳教育基本任務,認真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深入宣傳與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我省相關地方性法規規章,進一步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二、堅持全民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要接受法治宣傳教育。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省的長期基礎性工作,創新法治宣傳教育的方式,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公民努力學法、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要切實加強領導幹部帶頭學法用法,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法治教育納入幹部培訓總體規劃,把依法辦事作為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的重要標准,把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作為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面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加強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保證在校學生都能接受基本法治知識教育。切實加強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法治宣傳教育,重點抓好農村黨員幹部,特別是「兩委」幹部的學法用法工作,結合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對新任「兩委」幹部進行法治知識培訓,提高農村幹部的法治素質和依法辦事、依法治理的能力。三、深入開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全面落實《中共海南省委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意見》,堅持法治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將法治宣傳教育融入我省立法、行政、執法、司法、法律服務的活動中,將法治實踐的過程轉化為深化法治宣傳教育、培育全民法治理念的過程。要圍繞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項治理活動,促進海南各項事業規范有序發展。深入開展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等創建活動,進一步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四、堅持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切實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引導公民講文明、崇道德、守誠信,建立健全公民和組織的守法信用記錄,為全面推進依法治省營造良好人文環境。堅持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把法治文化建設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繁榮法治文化創作,陶冶人民群眾的法治與道德情操,用法治文化引導公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五、堅持法治宣傳教育創新。積極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理念,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特點和需要,不斷探索法治宣傳教育模式,切實提高法治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力戒形式主義。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群體,運用典型案例,有針對性地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要加強互聯網、新媒體、新技術在法治宣傳教育中的運用,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電影、客戶端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利用公共活動場所電子顯示屏、服務窗口觸摸屏、公交移動電視屏、手機簡訊、電視和報刊公益廣告等傳播法治知識。充分發揮法治宣傳教育講師團和志願者的作用,深入開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活動,進一步強化農村、社區、學校、企業等基層單位載體陣地建設。六、堅持實行普法責任制。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都負有履行法治宣傳教育的職責。要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體制機制。要貫徹實施《海南省法制宣傳教育條例》,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全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健全法治宣傳教育責任清單制度,落實好各部門行業及社會單位的法治宣傳教育責任。健全媒體公益法治宣傳教育制度,落實大眾傳媒和新媒體的法治宣傳教育責任,推動媒體公益法治宣傳教育「軟任務」向「硬指標」轉變。
C. 法律援助志願者條件
法律主觀:
國家關於法律援助的條件和特徵由下可知,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特殊案件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法律客觀: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第二款第三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D. 海南省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報考條件
高等學校法律專業本科畢業。根據查詢海南省司法部官網得知,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報考條件有高等學校法律專業本科畢業,斗燃以及在基層法律服務所實習滿一年,但具有二年以上其他法律職業經歷的除外等條件。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是符合《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管理辦法》規定的執業條件,經空殲虛核准執業登記,領取《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在基層法律服務改則所中執業,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人員。
E. 海口市法律援助辦法(2009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和促進法律援助工作,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根據國家和海南省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由市、區人民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法律援助人員,為符合本辦法規定條件的公民提供的無償法律服務。
實施法律服務的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以及社會組織指派的所屬人員為法律援助人員。
獲得法律援助的公民為受援人。第三條法律援助遵循公平、公正原則,保障符合條件的公民及時、有效地獲得法律援助。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主管本轄區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市、區法律援助機構在同級司法行政部門領導下,指導、協調和組織本轄區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第五條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履行法律援助義務,承辦法律援助案件,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接受司法行政部門和法律援助機構的監督。
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不得拒絕承辦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符合本辦法規定的法律援助事項。第六條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實施法律援助,承辦法律援助事務,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恪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第七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法律援助經費主要來源於財政撥款。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活動提供捐助。
法律援助經費實行財政專戶管理,由法律援助機構安排使用,專款專用,接受同級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圍和形式第八條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給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扶養費、撫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七)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請求損害賠償的;
(八)因工傷事故、交通事故、醫療事故造成損害請求賠償的;
(九)主張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和暴力干涉婚姻而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十)主張因環境污染、公共衛生、安全生產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十一)市、區人民政府認為需要援助的其他事項。
公民在刑事訴訟中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依照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和《海南省法律援助規定》的有關規定執行。第九條本辦法第八條所稱的經濟困難,是指公民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本市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的。
本市職工最低工資標准以海南省人事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向社會公布的數額為准。第十條法律援助的主要形式:
(一)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
(二)民事訴訟代理;
(三)行政訴訟代理和行政復議代理;
(四)仲裁代理、公證代理、司法鑒定代理、執行代理;
(五)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提供法律意見;
(六)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務。第三章法律援助程序第十一條公民申請法律援助,應當按照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和《海南省法律援助規定》的有關規定提出申請。第十二條公民申請代理、刑事辯護法律援助,應當如實提交下列證件、證明材料:
(一)居民身份證或者戶籍證明,代理申請人還應當提交有代理權的證明;
(二)縣(市)、區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頒發的《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農村五保供養證書》或者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出具的經濟困難證明;
(三)與所申請法律援助事項有關的案件材料。第十三條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對公民要求出具經濟困難證明的申請,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對申請人的經濟狀況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出具證明;不出具證明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經濟困難證明應當如實載明申請人家庭人口、勞動能力、就業狀況、家庭財產、家庭人均月收入等情況。第十四條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和審批法律援助申請的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迴避:
(一)是法律援助事項的申請人或申請人的近親屬;
(二)與申請法律援助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
(三)與申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援助事項的受理和審批。
F. 海南省志願服務條例
第一條 為了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規范志願服務活動,維護志願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志願服務事業發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志願服務活動。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志願服務是指自願、無償服務社會和他人的公益性活動。
本條例所稱志願服務組織是指依法登記,從事志願服務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公益組織。
本條例所稱志願者是指不以物質報酬為目的,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等自願為社會或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第四條 志願服務應當遵循自願、無償、依法、平等、誠信的原則。第五條 省、市、縣、自治縣設立志願服務工作委員會,負責規劃、組織、協調、指導、檢查本行政區域內的志願服務工作。各級志願服務工作委員會在同級共青團組織設立辦公室,負責志願服務工作委員會日常工作。第六條 省、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志願服務事業納入社會發展規劃,促進和保障志願服務事業的發展。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鼓勵和支持在本地區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第七條 全社會應當尊重志願者的勞動,提倡具備志願服務條件的公民積極參加志願服務活動。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鼓勵和支持志願服務活動。
學校、家庭應當培養青少年志願服務意識,鼓勵和支持青少年參加力所能及的志願服務活動。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志願服務的公益性宣傳,弘揚志願精神,傳播志願理念。
每年三月五日當周為本省志願服務宣傳周。第八條 鼓勵和支持在應急救援、扶老助殘、扶危濟困、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環境保護、法律援助、治安防範、社區服務、大型社會活動及其他社會公益領域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第九條 省、市、縣、自治縣成立志願者協會,應當依照國務院《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依法辦理登記。
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可以組織本單位、本系統、本社區的志願者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有條件的可以成立志願服務組織,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依法辦理登記,並可以加入志願者協會成為其團體會員。第十條 志願服務組織應當依據章程組織志願者開展志願服務活動,以適當的方式向社會公示其服務范圍和聯系方式。
各級志願者協會應當將本區域內志願服務組織和志願者的發展狀況、志願服務活動情況等信息向社會公開。第十一條 志願服務組織可以招募志願者。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以及慈善、救助社會組織根據社會公益活動、救災援助以及舉辦大型文化、體育、科技等活動的需要,可以招募志願者,也可以委託志願服務組織招募志願者。
招募志願者,應當真實、准確、完整地公布志願服務所需要的條件和要求等有關信息,告知志願服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第十二條 志願服務組織應當建立志願者注冊制度,完善志願者注冊的管理系統和志願服務信息平台,鼓勵志願者注冊長期參加志願服務。
注冊志願者管理辦法由省志願服務工作委員會制定。第十三條 志願者應當具備與所從事的志願服務活動相適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未成年人可以參加與其年齡、智力、身心狀況相適應的志願服務活動,但應徵得其監護人的同意。第十四條 志願者享有下列權利:
(一)根據自己的意願參加志願服務活動;
(二)獲得與所從事志願服務活動相關的信息和培訓;
(三)獲得與所從事志願服務活動的必要條件或安全保障;
(四)向組織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的志願服務組織、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下統稱志願服務活動的組織者)提出意見和建議;
(五)自身有志願服務需求時優先獲得志願服務;
(六)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第十五條 志願者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履行志願服務承諾,服從志願服務活動組織者的管理和安排;
(二)不損害志願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尊重志願服務對象的意願、人格和隱私,保守在志願服務活動中獲悉的依法受保護的秘密;
(三)不得向志願服務對象索取或者變相索取報酬;
(四)不得以志願者身份從事營利性活動或違背社會公德的活動;
(五)不能繼續從事志願服務活動時,提前告知志願服務組織;
(六)依法應當承擔的其他義務。
G. 海南省法律援助規定(2022修訂)
第一條為了規范和促進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和有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法律援助人員,是指受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或者安排,為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定條件的其他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援助志願者以及法律援助機構中具有律師資格或者法律職業資格的工作人員。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指導、監督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民政、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在落實經費保障、提供辦案便利等方面給予支持。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保障當事人依法獲得法律援助,為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開展工作提供便利。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同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設立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法律援助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
(二)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援助;
(三)支付法律援助補貼;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五條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法律服務資源依法跨行政區域流動機制,鼓勵和支持律師事務所、律師、法律援助志願者等在法律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地區提供法律援助。
律師資源不能滿足法律援助工作開展需要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可以協商調配律師跨行政區域提供法律援助,或者申請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指定。第六條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屬於下列人員之一,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擔任辯護人:
(一)未成年人;
(二)視力、聽力、言語殘疾人;
(三)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
(四)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人;
(五)申請法律援助的死刑復核案件被告人;
(六)缺席審判案件的被告人;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人員。
其他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刑事案件,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擔任辯護人。
強制醫療案件的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法律援助。第七條下列事項當事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社會救助;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
(四)主張因發生勞動爭議產生的民事權益;
(五)請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損害賠償;
(六)主張因公共衛生、安全生產產生的民事權益;
(七)請求工傷事故、交通事故、食品葯品安全事故、醫療事故人身損害賠償;
(八)請求高危作業、產品質量損害賠償;
(九)主張因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及其流轉中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產生的民事權益;
(十)主張因農作物受到損壞產生的民事權益;
(十一)請求征地、房屋拆遷補償;
(十二)請求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十三)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
(十四)因對方重婚或者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受害方要求離婚;
(十五)因繼承權受到侵害請求確認或者賠償;
(十六)法律、法規、規章和省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情形。
老年人、婦女、未成年人請求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損害賠償,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第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當事人申請法律援助的,不受經濟困難條件的限制:
(一)英雄烈士近親屬為維護英雄烈士的人格權益;
(二)因見義勇為行為主張相關民事權益;
(三)再審改判無罪請求國家賠償;
(四)遭受虐待、遺棄或者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主張相關權益;
(五)進城務工人員請求支付勞動報酬、工傷賠償或者給予社會保險待遇;
(六)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
殘疾人有第六條第一款、第七條規定情形申請法律援助的,不受經濟困難條件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