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律師法
A. 日本律師現狀
日本律師聯合會發布一項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截止到7月,2010年通過新司法考試的司法研習生中,希望成為律師卻仍然沒有找到工作的超過4成,這是2007年該聯合會實施調查以來的同期最低水平。日本司法改革後律師數量大增,同時,律師就業難的問題也日益突顯。在日本,律師資格的獲得非常艱難,要取得律師資格必須在大學法律系畢業後通過國家統一組織的司法考試。日本司法考試的通過率只有2%左右,每年只通過大約1000名。
通過司法考試的考生必須到最高法院舉辦的司法研修所接受一年半的培訓,其內容主要是理論研修,實務研修和後期總結研修。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為期一年的實務研修,全面掌握法律工作者從事實際工作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心理和倫理觀念。只有司法研修合格者才可以選擇法官、檢察官或律師職業。所以,日本的青年律師的法律水平與素養都是相當高的,但是工作機會相對較少。
這十年間,日本的律師增加了1萬人,今後,預計每年還將增加3000人,截止2011年1月,日本律師人數是30447名,預計將增到到5萬人。日本律師聯合會對於律師不斷增加的趨勢有些擔憂,希望減少律師人數,但是政府對此卻是不作為,聽其自然。
雖然日本的律師數與歐美國家相比並不高,但是日本有獨特的司法書士、稅理士、弁理士,這些專業人士也是需要考取資格後才能開展業務的,他們分走了律師的部分工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的律師人數還是較多的。與美國、英國的大型法律事務所相比,日本的法律事務所規模比較小,近年來出現合並的趨勢,小規模律師事務所被吞並,所以,擁有200人以上律師的律師事務所在增加。近年還出現了共同事務所增加的傾向,就是說數名的律師共同經營一個事務所。日本的律師事務所分工比較細,除了綜合事務所外,還有國內業務事務所、國際案件事務所以及專業領域法律事務所。此外,日本還有女性律師事務所,律師以及工作人員全都是女性,因對客戶總是親切對應,處理離婚、財產糾紛等案例拿手,所以受歡迎。在競爭激烈的律師界,這也算是特別的生存之道。
也有一些律師是很風光的,他們除了當律師外,還「不務正業」,經常在電視娛樂節目中出風頭,如日本電視台有個節目叫「門前排起隊的法律咨詢所」,每周日晚上,有四位能言善辯的律師出場,就法律問題發表評論,由此成為婦孺皆知的人物。大阪府知事橋下轍就是因為上了這個節目,人氣大增,轉而進軍政壇。另一位律師丸山和也也實現了華麗轉身,當上了參議院議員。
B. 關於日本法律的一些問題...
1、日本在除奴隸社會的氏族法以外,沒有自己創設的法律。奴隸制時期,日本使用固有的氏族法,主要表現為不成文的命令和習慣。公元645年的「大化革新」,廢除了奴隸制,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統治,創建了以唐朝法律為模式的日本封建法律制度。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法承襲中國唐代和明代法制的傳統,是中華法系的重要成員。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加入了大陸法系的行列,以德國法為樣板建立了六法體系,但也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又吸收了英美法的許多精華。因此,日本法同時具有兩大法系的特徵。
2、而中國的現代法律,是在民國時期,效仿法租界和德租界的大陸法系建立的,後來也借鑒吸收了英美法系同時也難免具有封建思想的殘余。新中國的法律也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剔除了封建思想的殘余,經歷了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過程。
由於近代以來法的現代化方式的影響,加上建國後引入的前蘇聯法律模式也是受民法法系的影響,所以,我國總體上仍然傾向於民法法系,但吸收了普通法系的一些經驗,如審判程序等。
日本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組織
1.近代司法組織的形成
明治維新初期,日本還沒有系統的法院組織體系,司法與行政不分。1871年成立司法省,民刑裁判權統一由其監管,地方則由地方行政官兼任司法官。1875年制定《大審院各級法院職制章程》,規定大審院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下設上等法院、巡迴法院、府縣法院,廢除了地方官兼任司法官的制度,初步實現了司法與行政的分離。
明治憲法頒行後,按法國和德國的模式建立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兩個系統,並於1890年頒布了《裁判所構成法》和《行政裁判法》。《裁判所構成法》參照德國法院組織體系制定而成,規定全國設區法院、地方法院、控訴院、大審院,實行四級三審制。《行政裁判法》規定了行政法院組織以及行政訴訟原則和制度,共4章47條。法律規定在東京設立行政法院,只負責審理依法律、敕令及有關行政裁判文件所規定的行政違法案件。
1893年制定了《律師法》,規定律師須在各地方法院的名簿上登記,而且要加入所在地的律師會,地方律師會則須接受地方檢事局首長的監督。
2.戰後司法組織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根據《日本國憲法》的原則和精神,制定、頒布了《法院法》、《檢察廳法》和《律師法》,從而使日本的司法組織發生了很大變化。
1947年頒布實施的《法院法》廢除了明治憲法體制下設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實行單一的法院體系;法院為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簡易法院四個審級。
1947年頒布實施的《檢察廳法》按法院審級設置獨立的檢察廳,分為最高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和區檢察廳四級;作為統一執行國家檢察工作的機關,下級檢察廳受上級檢察廳領導,法務大臣有權對檢察廳進行一般的指導監督;檢察官不再是司法官,而是國家行政官吏,其地位受法律保護。
1949年頒布的《律師法》確立律師自治原則,改變了日本律師處於國家機關嚴密監督之下的的舊體制,並規定:律師的主要使命是維護人權、伸張正義,在地方法院轄區內設立律師會,在全國設立日本律師聯合會;律師聯合會是所有律師都必須參加的團體,它是指導、聯系及監督全國的律師及律師會的最高機關;律師有權設置律師事務所,但須向所在地的律師會辦理申報手續。現在日本的律師事務所分單獨事務所和共同事務所兩種,大部分的律師都集中在日本的大城市,其主要業務活動是參加法庭訴訟。
日本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的社會地位很高,均有嚴格的考試、錄用、培養制度,對日本法學理論的發展和法律實踐的完善都有很大的貢獻,三者一起構成日本的「法曹三者」,被譽為「法制建設上的三根支柱」。
(二)訴訟制度
1.近代訴訟法典的制定
(1)《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
1890年,日本參照德國刑事訴訟法,頒布了《刑事訴訟法》,它分為8編15章,共 334條,其基本特點是:將訴訟分為公訴與私訴,公訴由檢事提起、以證明犯罪和適用刑罰為目的,私訴由被害人提起,以返還贓物及得到因犯罪行為造成的損害賠償為目的;具體規定了法官的迴避制度;把預審作為公判審理前必須的訴訟程序;規定了4種上訴形式,即控訴、上告、非常上告、抗告。
(2)《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
1880年日本曾仿照1807年的法國民事訴訟法制定過一個草案,但因政府已准備改效1877年的德國民事訴訟法而未能交付審議。1884年聘請德國專家幫助起草民事訴訟法典,經法律調查委員會的幾度修改,於1890年4月獲得通過並公布,次年1月開始實施。該法典是日本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分為8編12章,共805條,主要特點有:貫徹當事人進行主義、法院不幹涉的原則;肯定了通過和解解決民事糾紛的傳統做法,訴訟提起前可以申請法院和解,在第一審程序中的任何階段法官都有權進行和解嘗試,若和解不成再進行判決;法院在審理上訴案件時,只限於在原審提出的請求和上訴申請的范圍內進行。
2.戰後訴訟制度的變化
二次大戰以後,刑事訴訟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
(1)1948年日本《刑事訴訟法》體現出新的特點:① 規定各種強制處分都須有令狀,新設宣告拘留理由制度,體現了保障人權的原則;② 明確刑事案件的追訴權專屬於檢察官和檢察官根據罪犯的情況享有起訴或不起訴的裁量權,但又規定職權濫用罪,以防止檢察官行使職權的不公正;③廢止預審,擴大辯護制度,限制被告人自供的證據能力,體現了對被告當事人地位的尊重;④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只向法院提交一份起訴狀,而不移送案卷和證據材料,貫徹了以庭審為中心和辯論原則;⑤廢除了對被告人不利的再審,對被告有利的按其請求可以再審,第二審的控訴從原來的復審制改為事後審查制。總之,這個法典體現了大陸刑訴制度與英美刑訴制度相結合的特點。
(2)1929年開始實施的《民事訴訟法》在二次大戰後並沒有被全面修改,但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和受美國法律制度的影響,對《民事訴訟法》作了部分修改,頒布了單行法規,在減輕訴訟雙方的負擔、削弱父權干涉主義及訴訟程序民主化等方面有所改進。後又出現將本來屬於《民事訴訟法》的事項分離出來的趨勢,如1979年制定了《民事執行法》、1989年制定了《民事保全法》等單行法規,使民事訴訟制度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戰後廢除了行政法院的設置,行政訴訟案件也由普通法院審理,但由於行政訴訟案件的特殊性,1948年制定《行政案件訴訟特例法》。現行的行政訴訟制度則主要體現在1962年制定的《行政案件訴訟法》中。行政案件的訴訟程序有其相對獨立性。
C. 律師依法獨立職業的含義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律師制度剛剛恢復時期,律師的職業定位是「國家法律工作者」。到了1996年,《律師法》頒布以後,律師被重新定義為「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北京大學陳興良教授進而提出,律師的權利不是國家權力,也不是社會權利,而是公民個人權利的延伸,律師的職業定位應是提供法律服務的自由職業者。
我理解,這個「自由職業者」的目的在於強調律師職業的獨立性,即律師只服從於法律,在法律之下,律師是自由的,任何外來的干預不足以使律師屈從,從而最大限度保護律師發揮維護人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作用。我國現行的《法官法》規定:「法官依法審判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檢察官法》也有相應的規定:「檢察官依法履行檢察職責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都從法律上確定了法官、檢察官職業的獨立性。盡管現行的《律師法》尚未明確賦予律師具有職業的獨立性,但這畢竟是國際社會的主流趨勢,例如德國《聯邦律師條例》第一條規定:「律師在司法中的地位,是司法的獨立人員,律師執業機構為從事司法工作之獨立機關。」加拿大也明確規定律師與法官地位相等:「每一個獲准在最高法院擔任初級律師的律師協會會員,均為加拿大自治領地的所有法院的官員。」因此,律師職業的獨立性也應成為我國律師制度的應有之義。在新《律師法》中,理應加上一條:「律師依法執業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只有這樣,才能在我國法律制度中真正確立律師職業的獨立性。
律師職業的獨立性,是指律師不受國家公權和當事人私權影響,獨立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本質屬性。律師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的存在,將在很大程度上制衡權力,並且盡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減少權力對公民及法人的侵害。一個國家的公民和法人,他們依法享有權利、履行義務,作為被國家管理、治理的相對人,他們沒有直接立法和司法、執法的權力,只有遵法守法的義務。在面對國家權力的時候,他們總是處於弱勢、劣勢的地位,其合法權益容易受到國家權力的侵害,更不用說個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權力、瀆職枉法了。在現實生活中,除了通過立法對國家權力加以限制,對公民人權、權利予以強化之外,還需要一種獨立於國家公權和當事人之間的社會力量,通過對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以法律為武器來制約不法權力,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律師就是這種力量的代表。律師以他獨具的職業獨立性,將在很大程度上制衡權力,並且盡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減少權力對公民、法人的侵害。這種獨立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律師與政府、法官、檢察官保持相對的獨立,有同國家公權對峙的勇氣和能力,並在執業過程中不受國家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同時律師在執業過程中獨立於當事人,律師是當事人的辯護人或代理人而不是喪失獨立人格的惟命是從的附庸和代言人,律師有義務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義務保守當事人的秘密,但也有權利拒絕當事人提出的與法律相悖的不正當要求,並在刑事辯護中依據實事和法律獨立地行使辯護權,獨立地發表辯護意見。
由於當事人追求的利益並非總能與法律規定和社會的公平正義保持一致,有時甚至還會發生對立沖突,而個別律師將自己收入的增加建立在當事人不當利益的實現上,這樣就會出現律師一味迎合當事人,背離事實,歪曲法律的現象,勢必動搖整個律師行業在社會中的公信力。
擺脫名利的羈絆,抵禦金錢的腐蝕,除了需要律師自身有「良心」、「道德」外,能夠保障律師恪守獨立的制度至關重要。我們不僅要象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惜律師的獨立,「不獨立,毋寧死」,更需要每個律師身體力行地保護這支獨立的「薪火」。以下,就當前可能影響律師職業獨立性的兩個現實問題,筆者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律師類型的多樣化不利於律師保持獨立性
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律師與法官、檢察官都是法律職業團體中的一種,僅僅是分工不同,地位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些國家創設律師制度的初衷就是為了使每一個公民通過律師的獨立工作來制約公共權力的濫用,從而給予了律師職業極大的期待和重視。例如日本《律師法》第一條就開宗明義:「律師以維護基本人權,實現社會正義為使命。」而我國台灣地區的《律師法》第一條是這樣規定的:「律師以保障人權,實現社會正義及促進民主法治為使命。」由此可見,律師的基本使命就是維護人權和社會的公平正義。
面對如此庄嚴神聖的使命,一部律師法約束下的所有律師的處境應該是一致的。但是目前在我國卻有一種律師種類多元化的趨勢,在我國有的省、區、市和部分中央國家機關、大型企業已經開始設置了公職律師和公司律師,在2005年6月全國律協換屆時他們中的不少人已堂而皇之的成為了代表、理事,這樣,他們連同已經存在的軍隊律師將要形成中國律師的多樣性。如果說,軍隊律師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接觸的機會微乎其微的話,那麼隨著「兩公律師」隊伍的建立與發展,社會將越來越多地見到他們的身影,聽到他們的聲音,由於其職責與一般意義上的律師(已有人稱之為社會律師)有所不同,他們的出現,必將對律師職業的獨立性產生巨大的沖擊。
公職律師是指具有律師資格或法律職業資格,供職於政府職能部門或經招聘到前述部門專職從事法律事務的公務人員。曾經有國家某總局一位政策法規司的副司長在獲得該系統首批公職律師執業證書後,興奮地告訴記者:「如果美國談判對手再問我是干什麼的,我就告訴他我是中國律師。」其實這也表明了公職律師的三個基本特徵:一是身份的雙重性,公職律師既是國家公務員或政府雇員又是律師;二是服務對象的固定性,公職律師只能為供職部門提供法律服務,不得面向社會提供有償法律服務,不得在社會上的律師事務所或法律服務機構兼職,不得以律師身份辦理本單位以外的訴訟與非訴訟案件;三是固定薪酬制,公職律師直接從供職部門領取固定薪酬。
再來看一下規范性文件規定的公職律師的五項工作職責:一、擔任政府法律顧問,為政府決策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建議;二、根據政府的要求,參與政府規范性文件的起草、審核和修改工作;三、為涉及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重大利益事項和糾紛提供專項法律服務或組織專家論證;四、代理政府參與訴訟、仲裁活動;五、政府中其他應由公職律師承擔的工作。上述五項職責大部分還是圍繞「長官意志」進行,公職律師工作的獨立性難以體現。
筆者認為,公職律師盡管主要處理政府微觀方面的法律事務,但與政府法制辦的部分職能並無本質區別,如果僅僅只是為了政府工作人員查閱案卷方便,而硬要設置一種與社會律師相抗衡的律師類型,似乎有些矯枉過正。因為社會律師服務的對象是全社會的各種當事人,當然也包括政府職能部門。
公司律師是指具有律師資格或法律職業資格,在企業內部專職從事法律事務工作,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並依法取得公司律師執業證書的執業人員。2002年12月,司法部頒布了《關於開展公司律師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規定了公司律師的職責,其中非訴訟業務包括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決策提供法律意見,參與本企業法律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工作,審核企業規章制度,審查和管理企業合同,對企業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提出糾正和建議,在企業內部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仲裁事務;訴訟業務包括處理與本企業有關的訴訟業務。對照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於1997年5月頒布的《企業法律顧問管理辦法》中關於企業法律顧問職責的規定,簡直是一模一樣。
公司律師已試行近3年,現有近700名公司律師服務於150家大型、特大型企業,其中不乏中國人壽、中國一汽這樣的「行業巨鱷」。據某位對公司律師制度頗為贊賞的行政官員說,公司律師具有「離得近、叫得應、專業熟、信息靈、反應快、保密好」的優點。據筆者看,只有前兩項符合實際,因為公司律師就是本公司職員,肯定離得近,而且他們要看「老闆」的臉色行事,當然「一叫得應」了。至於其它四項,還沒有過硬的事實能夠證明他們比社會律師強。
如果「兩公」律師從法律上給予確認,必然打破現有律師的執業格局,使越來越多的律師尤其是年輕律師向公司流動。
相對於公職律師,公司律師服務的領域更窄,完全是看某一個「老闆」的臉色行事,職業的獨立性更加無從談起。
一個人要想獨立地做一件事情,至少具備兩個條件:思維判斷上的自由和經濟上的不受制於人。律師之所以能有獨立性,就在於執業具有選擇性,可以對當事人不適當的要求拒絕辯護或代理,通俗地說,一個律師的「衣食父母」是不確定的,他不必為某一個特定的「老闆」而折腰。但「兩公」律師卻是做不到的。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設立公司律師是與國際接軌,這里且不論只有少數國傢具有這種制度且亦對這種制度尚存諸多質疑外,就以經濟最為發達的美國為例,美國的公司律師已有80多年的歷史,人數也較多。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的公司律師只是一種律師高度社會化的專業分工,其他還有移民律師、婚姻律師、專利律師等等,部分律師專職從事公司的法律事務性工作是美國經濟極為發達情況下各種社會分工形成的,換言之,不是不考慮國情人為推動形成的。有人片面地認為引入公司律師制度就是走國際化道路,這種觀點是幼稚的,也是斷章取義的。中國國情目前的現狀和律師的地位與美國律師的地位相差甚遠,美國的制度目前還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僅僅靠多一種律師類型來跟國際接軌,其實是在「拔苗助長」,其必帶來許多現行體制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設立公司律師看似進步實是退步,勢必影響中國律師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凝聚力,放緩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出現「欲速則不達」的結果。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法治建設並不十分完善,律師隊伍建設尚處於初級階段的情況下,一味細化律師行業的分工,必然打破現有律師的執業格局,迫使律師尤其是年輕律師向公司流動;在業務上只好選擇做刑事案件和婚姻家庭案件。產生的結果只能是在律師內部造成門派對立,職業道德和執業准則難以劃一,增大不同類型律師之間的不信任感並相互貶低;社會公眾對各種類型的律師產生混淆,不明所以。同時也大大不利於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對整個行業的統一管理。都是律師,卻有著迥異的生存模式。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律師就不可能有自由職業者的人格和思想自由,其獨立性必將大打折扣。所以,公職律師、公司律師的職責和義務應該由專職的公務員或公司職員來完成,也可以聘請社會律師來執行,沒有必要設立兩個新的律師門類。
對於暫不設立公職律師、公司律師這個問題,筆者曾向立法機關和司法行政部門多次呼籲,以期進行更嚴密的調研和更科學的分析,也希望律師同行們能夠提出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律師行業特點的具體建議和辦法來,可惜都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律師從事本職工作以外的經營性活動是對律師獨立性的反動
在美國,政府從職業律師中僱傭一些人擔任檢察官,而各級法院的法官,也是從執業15年以上,品行良好,沒有任何不良記錄的資深律師中選任的。一個有追求的律師,肯定會在執業過程中小心謹慎,保持一個清白的紀錄。同時,律師、檢察官、法官甚至法學家職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就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機制,大家都以法律准則而不是以各自的權力大小為評判標准,運用相同的思維方式和評價體系,對一件事情或者糾紛,所得出的結論是能夠合理預期的。
如何能在律師、檢察官、法官、法學家之間形成一個穩定的職業共同體?首要的還是制度保障。律師怎樣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從自身角度講,必須向檢察官、法官的標准看齊。法律規定檢察官、法官均不能從事有償經營性活動。這一點具體到律師身上,那就是除了律師法上允許的有償法律服務以外,律師不應再兼職從事其它經營性活動。這一點雖然在律師執業規范中有所體現,但還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這就給司法行政機關查處這些搞經營性活動的律師帶來了困難。不解決律師隨便兼職謀利的問題,律師這一職業就難以凈化。
所謂「職業」是指個人所從事的賴以為他人或社會服務並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律師的工作就是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所以他的收入也就理應來自提供法律服務的過程中。律師的職業使命是維護人權和社會的公平正義,他只服從法律並且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維護當事人的權益,而不是惟當事人是從,這也就決定了律師職業的基本屬性不包括商業性,律師不應該也不能被金錢利益所驅動。
在追求公平正義的歷程中,金錢對於每個律師的操守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沒有足夠的收入,一個律師無法維持穩定的生活,在誘惑面前難免把持不住;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金錢,那也只能變成一個賺錢工具,實在是捨本逐末。律師要想在社會立足,歸根結底還是要加強「職業化」的訓練,練就過硬的本領,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在社會競爭中得到承認。
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出現了一種誤導,認為律師價值的體現就是用收入高低來衡量。律師對經濟利益的偏激追逐,將會極大的損害律師形象,尤其是個別律師,甚至脫離本職工作,在社會上從事各種商業活動,直接導致了社會公眾對律師行業的反感和不滿。
僅以西安為例,就曾有資深執業律師在外兼職從事商業活動,並利用職務便利及法律專業知識,將國有資產據為己有,最後鋃鐺入獄、聲敗名裂。還有少數律師,或是從事酒店餐飲行業或是經營娛樂場所,或是經營房地產、拍賣行等,都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
筆者認為,新律師法修訂過程中,有必要加入禁止執業律師從事其他經營性活動的禁止性規定。之所以如此要求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律師是一個高尚的職業,就像醫生,需要社會認可自身的價值,但決不能惟錢是圖,商業氣息太濃;二來律師由於職業特殊,可能知曉或接觸很多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如果參與其他商業經營性活動,就有可能利用這種便利為己服務,甚至損害當事人的利益,理應禁止。而且從事其它經營性活動,難免影響律師職業的獨立性,令其為攫取更大利潤鑽法律的空子,這樣就背離了律師制度的初衷。
另外,新《律師法》還有必要嚴格律師初任調查和年檢審查的工作程序和內容。僅以筆者所知的在西安執業的律師為例,就有不少於5%的注冊律師是披了「兩張皮」。他們或是國家公務員或是企業的老闆、職員工,利用個人關系或偽造部分檔案材料,把人事關系送到人才交流中心轉一圈,就獲得了律師身份。既不耽誤自己的固定工作或者經營活動,還能以「律師」的名義到處招攬律師業務和進行活動。這種情況嚴重敗壞了律師法律職業者的獨立形象,必須堅決予以扼制。筆者建議,新《律師法》應授權司法行政機關制訂更加嚴格的律師准入程序,加強個人身份的調查;對於律師檔案的管理,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也應建立自有的管理體系。努力保持律師隊伍的純潔性和職業的獨立性。
美國一位著名的律師布蘭代斯在其所著的《律師的機會》一書中憂心忡忡地指出:「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現今的律師在人們的心目中的地位不如七十五年前或者也確實不如五十年前那樣顯赫了;但是,其原因並非是缺乏機會。而是:律師沒有在富人和大眾之間恪守獨立,------他們最大限度地放縱自己成為大公司的附庸,而忽略利用自己的權利保護大眾的義務。」也許,中國律師也面臨同樣的困境。面對強權與金錢,請選擇獨立。最後,我以北京一位律師的話結束這篇文章:「律師崇尚的,應該是按照法律辦事;律師追求的,應該是維護法律的尊嚴;律師執著的,應該是司法公正的實現。」
D. 日本律師怎麼考
弁護士となり得る者
日本で弁護士になるには、現在のところ2つの経路がある。1つは法務省の司法試験委員會が行う司法試験(現在の名稱舊司法試験)に合格し、司法研修所での司法修習を修了する(弁護士法4條、裁判所法66條、司法試験法附則10條、舊司法試験法)。もう1つは、法科大學院課程を修了し、法務省の司法試験委員會が行う新司法試験に合格し、司法研修所での司法修習を修了するというものである(弁護士法4條、裁判所法66條、司法試験法)。
このほか、最高裁判所の裁判官の職にあった者は弁護士の資格を有し(弁護士法6條)、司法試験合格後に國會議員、內閣法制局參事官や大學で法律學を研究する大學院の置かれているものの法律學を研究する學部、専攻科若しくは大學院における法律學の教授若しくは准教授の職などに在った期間通算5年以上経験した者、あるいは司法試験合格後に公務員や民間人として立法作業や契約書等の作成に従事した期間が通算7年以上経験した者、特別考査に合格して検察官(副検事を除く)として5年以上在職するなど、特定の職業に一定期間就き、日本弁護士連合會の研修を修了して法務大臣がその修了を認定した場合には、弁護士の資格が與えられる(同法5條)。
なお、経過措置として、司法試験に合格しなくても、2004年4月1日現在で法律學を研究する學部、専攻科若しくは大學院における法律學の教授若しくは助教授の職歴を通算5年以上有する者などについては弁護士資格が與えられる(平成16年法律第9號附則3條)。
また、弁護士會に加入し、弁護士登錄をすることが業務を行う要件である(弁護士法8條)。
新司法試験の受験資格
移行期間においては、新司法試験を受験するためには、法科大學院課程を修了することが必須條件である。すなわち法科大學院を修了した者は、その修了日後の5年度內に3回の范囲內で新司法試験を受験することができる。移行期間終了後は舊司法試験が廃止され、法科大學院を修了していない者は予備試験を受験して新司法試験の受験資格を得ることになる。
3回の受験制限規定においては、法科大學院修了前2年間の舊司法試験の受験についてもカウント対象となる。
2006年に行われた第1回の新司法試験では、有受験資格者2125人中、合格者は1009人だった。合格率は48.35%となり、數%の合格率であった舊司法試験よりも數字上は大幅に競爭が緩和された。また、2007年(平成19年)新司法試験の合格者數1851名であった(出願者數比合格率34.27%、有受験資格者數比合格率35.06%、受験者數比合格率40.18%)となった。
樓上是幾幾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