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甕安縣中心法律服務所概況

甕安縣中心法律服務所概況

發布時間: 2024-06-27 16:31:29

A. 全國司法考試都需要什麼

2006年司考者必備知識指南

在開篇之前,我想先提以下幾點:
1、請注意考試與學習的區別,就是說你參加司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通過還是以此來提高法學水平。如果是為了通過的,那也就是說這次考試是具有功利性的。但請注意了,凡是具有功利性的東西都是有跡可尋的。這無疑給了那些還在迷茫中的朋友們一盞明燈。

2、請注意別人的方法與自己的理念的區別。凡是已經被稱之為方法的,都應該具有可利用性。所以我希望那些不贊同甚至憎惡別人的方法朋友們,請注意那些畢竟不是你自己的理念,當然有所差異了。

3、不要急於想知道別人是具體用什麼方法來通過考試的,而是要知道為什麼別人用這樣方法卻通過了考試。在參考別人的方法時,你是抱著什麼樣的方法論看之。

4、怎麼樣你就通過了考試。

首先要了解司法考試:2005年司法考試合格分數線由司法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同意,確定全國合格分數線為360分,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區的合格分數線為330分,使用民族文字應試的民族考生單獨確定合格分數線。據統計,今年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的報名人數為24.4萬人,實際參加考試的人數為21.9萬人。全國共有31664人達到合格分數線,占參考人數的14.39%。港澳地區共有4人達到合格分數線。

1、司法考試是什麼?

司法考試是國家統一組織的從事特定法律職業的資格考試,初任法官、檢察官、公證員和取得律師資格必須通過司法考試;但不是用人單位自己組織的錄用考試或任職考試。《司法考試實施辦法(試行)》第7條規定:司法考試主要測試應試人員所應具備的法律專業知識和從事法律職業的能力。通俗地說就是一考過四個資格。

2.考什麼及如何考?

2006年國家司法考試試卷的具體結構為:

試卷一:本卷共100道試題,由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組成。其中單項選擇題50題,每題1分;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50題,每題2分。本卷分值150分,考試時間180分鍾。

本卷包括以下科目:法理學、法制史、憲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道德

試卷二:本卷共100道試題,由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組成。其中單項選擇題50題,每題1分;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50題,每題2分。本卷分值150分,考試時間180分鍾。

本卷包括以下科目: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試卷三:本卷共100道試題,由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組成。其中單項選擇題50題,每題1分;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50題,每題2分。本卷分值150分,考試時間180分鍾。

本卷包括以下科目: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試卷四:本卷主要由簡析題、分析題、法律文書題、論述題等題型組成。本卷分值150分,考試時間210分鍾。

本卷包括以下科目:法理學、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

以上四卷總分為600分。合格人員必須參加以上四卷的全部考試,且四卷中任何一卷不得為零分。應試人員各卷的考試成績當年有效。

3、報名和考試時間

司法部確定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星期日(2006年為9月16日、17日)作為考試時間;確定每年7月1日到31日為報名時間。

4、報名條件

《國家司法考試實施辦法(試行)》規定,符合以下條件的人員,可以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3)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4)符合法官法、檢察官法和律師法規定的學歷、專業條件;

(5)品行良好。

前述關於報考學歷、專業條件,根據法官法第9條、檢察官法第10條、律師法第6條的規定,應為:

第一,具有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以上學歷,或者高等院校其他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具有法律專業知識;

第二,經司法部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分別制定的放寬擔任法官、檢察官和取得律師資格的學歷條件的原則意見審核確定,適用上述學歷條件確有困難的地方,在一定期限內,可以將報名的學歷條件放寬為高等院校法律專業專科學歷。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68條規定,前述所指的「高等院校」是指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其中包括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

對於符合放寬報名學歷條件的地方,究竟怎樣理解「法律專業專科畢業學歷」,省司法廳作出了明確解釋。對於屬於放寬報名學歷條件的地方(我省為國務院審批確定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省司法廳要求各市司法局對學歷條件放寬為法律專業專科畢業學歷,按法學門類專業中的法學專業目錄掌握。即在1998年以前入學的,包括:法學、經濟法、國際經濟法、勞動改造學、商法、刑事司法六種專業;1998年專業目錄調整後入學的,其專業范圍僅限為法學專業。

此外,還有五類人員不能報名參加司法考試:

司法部5月24日就2005年國家司法考試有關事項發出公告,指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員不能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已經辦理報名手續的,報名無效。

一是因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二是曾被國家機關開除公職的;三是曾被吊銷律師執業證的;四是依照《國家司法考試實施辦法(試行)》第十八條規定,被處以2年內不得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期限未滿的;或被處以終身不得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的。

另外,公告還規定,已經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取得A類法律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以及已經取得B類法律職業資格證書但尚未取得高等院校本科以上畢業學歷的人員,也不得再次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

5、司法考試報名需要哪些材料

(1)2005年國家司法考試報名表。

為方便報名,提高效率,報名人員可在司法部網站下載、列印報名表,並按照填表說明和要求真實、准確地填寫後,在報名時提交審驗;不能提前下載和填寫報名表的人員,可直接在報名點領取並填寫報名表;

已網上預報名的人員,可列印提交含有本人信息的報名表,也可不另外提交報名表。

(2)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居民身份證、軍官證、士兵證)原件及復印件。

(3)本人學歷證書原件及復印件。

持港澳台地區和外國高等院校學歷的人員報名時須同時提交教育部留學生服務中心出具的學歷學位認證證明。

(4)本人近期同一底片1寸彩色免冠證件用照片3張。具備條件的地方,可以在報名時採用數碼照相的方式攝取照片。

(5)報名人員報名時,應當交納報名費。

(6)異地報名的,須提交報名地公安機關核發的暫住證明及有關單位出具的工作、學習(進修)等證明。

戶籍在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區的法律專業專科畢業學歷人員,在異地工作、學習(進修)的,在異地報名時,還須提交戶籍所在地公安機關出具的戶籍證明。

上述報名材料真實、齊全,經審驗符合報名條件的,由司法行政機關發給准考證。

6、司法考試考試的組織及評卷和考務工作

司法部設立專門機構具體承辦國家司法考試工作。

國家司法考試的報名、考場設置、考試紀律、監考、評卷等考務事項,由司法部依據《國家司法考試實施辦法(試行)》另行規定。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廳(局)應設立專門機構具體負責本轄區內的具體考務工作。

7、司法考試考試的資格授予

國家司法考試每年度的通過數額及合格分數線由司法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後公布。

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的人員,由司法部頒發《法律職業資格證書》。

違反本辦法規定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的,由司法部確認無效。

8、司法考試考試的責任

應試人員有作弊等違紀行為的,視情節、後果分別給予警告、確認考試成績無效、2年內或終身不得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的處理。具體處理辦法由司法部規定。

考試工作人員有違紀行為的,視情節、後果給予相應的處理;情節特別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處理。具體辦法由司法部規定。

9、司法考試報名和考試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是關於報名地點:國家司法考試的報名地點,無論網上預報名還是現場報名,都應以報名人員的戶籍所在地為准。異地報名的,必須符合規定的異地報名條件,並且要按要求准備好相關的證明材料。

(2)是關於報名方式:2005年國家司法考試的報名方式分為網上預報名和現場報名兩種方式或兩個階段。實行網上預報名的地區,報名人員可直接登錄指定網站進行網上預報名,但在網上預報名之後,報名人員仍需在現場報名期間由本人到戶籍所在地司法行政機關指定的報名地點進行確認。不實行網上預報名的地區或未進行網上預報名的人員,可以在現場報名期間由本人到戶籍所在地司法行政機關指定的報名地點進行現場報名。報名人員戶籍所在地是否實行網上預報名,以所在地省一級的司法行政機關的公告為准。

(3)是關於報名時間:根據上述報名方式的不同,今年的國家司法考試規定了兩個報名時間,一個是網上預報名時間,為6月份舉行,這個時間是全國統一的,在此期間內,實行網上預報名地區的報名人員可登錄指定網站進行網上預報名。另一個是現場報名(現場確認)時間,即7月份,這個報名時間,只是司法部規定的一個報名工作期間,具體的報名時間由各地司法廳(局)根據實際情況,在保證報名工作能夠順利完成的前提下,在司法部確定的報名期間內調整、確定並向社會公布。因此,報名人員應當注意本地司法行政機關發布的報名公告。

(4)是關於報名材料和報名資格審查:為方便報名,提高效率,節省報名人員現場填表時間,司法部每年都在司法部網站上公布了《國家司法考試報名表》,報名人員可在報名前登錄下載此表。無論是通過網上報名還是現場報名,無論是在網上填寫報名表還是在現場填寫報名表,都必須保證報名填報信息的真實、准確。報名人員在現場報名或確認時,應按要求帶齊所需的報名材料提交審驗。經審驗符合報名條件的方予受理報名。報名材料不真實或採用非法手段騙取報名的,即使報上了名,甚至以後通過了考試,一經查出,也不能被授予資格,已經取得資格的,也將被取消資格並給予相應處罰。

(5)是在考試過程中:應試人員一定要帶齊相關證件(准考證和身份證件),按考場規則的要求進行考試,嚴禁任何違紀、作弊行為。在答卷上填寫姓名准考證號時,一定要按要求填寫,保證所填內容准確、無誤,以免評卷、登分時出現錯誤或被認定為作弊。因應試人員原因損壞答卷或答題卡,或填寫(塗)不清、填錯、不填姓名、准考證號,導致無法識別准考證號和姓名,無法判讀成績及成績失準的,責任由應試人員自負。

(6)是關於復習與備考:為方便應試人員復習,司法部將修訂出版《2005年國家司法考試大綱》。該大綱中將詳列05年國家司法考試的考試說明,包括試題類型、試卷結構、科目分布、樣題示例以及各科目的考試范圍等,作為今年國家司法考試的命題依據,當然也是復習的依據。希望廣大應試人員認真閱讀,復習應考。

司法考試報考相關問題問答:

問:報名要求什麼條件?專科生可以報名嗎?

答:05年的司法考試,在學歷上仍然要求:具有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以上學歷,或者高等院校其他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具有法律專業知識。

也就是說原則上專科生不能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但今年司法部規定仍然對部分法律職業人才嚴重匱乏的地區放寬司考報名學歷條件,在放寬地區允許法律專業的專科生報名。

問:學歷證書有什麼要求?我是中央黨校畢業生,可以報名嗎?

答:報名人員須出示符合要求的畢業證書;參加高等自學考試單科成績已經全部合格的人員,可以持自學考試單科(全部科目)合格證書和教育行政部門出具的畢業學生證明報名,但考試通過申領資格證書時,必須持正式的畢業證書。

可以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的學歷證書包括:具有舉辦學歷教育的民辦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普通高等學校(含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單位)所頒發的學歷證書;自學考試畢業證書上、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畢業證書;經教育部批准實施網路教育試點的普通高等學校頒發的遠程(網路)教育畢業證書;符合《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學歷證書管理暫行規定》所頒發的學歷證書;納入國家招生計劃並參加全國統一考試錄取,在黨校、軍校中就讀的學生所取得的畢業證書。不符合上述條件的學歷,不得報名。黨校畢業生,如果是函授教育的,因不屬於國家教育序列承認的學歷不具備報名條件。

問:我是非法律本科,報名對我的法律專業知識掌握程度有要求嗎?

答:05年對非法律本科以上學歷應當具有的法律專業知識的程度,報名時請查看具體要求。

問:我已經在2003年通過司考並取得了B類法律職業資格證,現在已經續本畢業想拿A證,請問我還能報名嗎?

答:能。已經通過司法考試並取得A類法律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以及已經取得B類法律職業證但尚未取得高等院校本科以上畢業學歷的人員,不得再次報考司法考試。你已經取得了本科學歷,可以再報名取得A類法律職業資格證。

問:可以代報名嗎?我現在在外地學習,可以在當地報名嗎?

答:報名人員應當在規定時間內由本人到戶籍所在地司法行政機關指定的報名地點報名。如果在外工作或學習一年以上的人員,可以在其工作或學習的異地報名。異地報名須提交當地一年期以上的暫住證及有關單位出具的一年期以上的工作、學習證明原件。

其中,戶籍在放寬地區的法律專業專科畢業學歷人員,可以在非放寬地區或其他放寬地區報名,但報名時還須提交戶籍所在地公安機關出具的戶籍證明;戶籍不在非放寬地區的法律專業專科畢業學歷人員不得在放寬地區報名參加考試。

問:我已經考了全部的成績,現在還沒有論文答辯!不知道能不能考?

答:按照司法部規定,必須是全部的成績合格,當然包括論文成績。

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區的原則意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法》第十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六條的規定,經司法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審核確定,自2002年1月1日起至2006年12月31日,下列地方可以將國家司法考試報名的學歷條件放寬為高等院校法律專業專科畢業:

(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自治縣、自治旗,各自治區所轄縣、旗,各自治州所轄縣;

(二)、列入「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縣。

其他經濟落後、文化欠發達但未包括在上述范圍內的地方,可以由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司法廳(局)報請司法部審核確定。

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區名單(來源:中國普法網)

1.北京市(無)

2.天津市(無)

3.河北省(40個)

陽原縣、崇禮縣、赤城縣、尚義縣、萬全縣、懷安縣、張北縣、康保縣、沽源縣、蔚縣、淶源縣、阜平縣、順平縣、南皮縣、鹽山縣、東光縣、海興縣、孟村回族自治縣、獻縣、大名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廣平縣、廣宗縣、巨鹿縣、寬城滿族自治縣、臨城縣、靈壽縣、隆化縣、灤平縣、平泉縣、平山縣、青龍滿族自治縣、涉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魏縣、武強縣、武邑縣、贊皇縣、唐縣、(涿鹿縣趙家蓬區)、大廠回族自治縣

4.山西省(35個)

臨縣、石樓縣、方山縣、中陽縣、興縣、嵐縣、大寧縣、永和縣、隰縣、汾西縣、吉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陽高縣、左權縣、和順縣、武鄉縣、壺關縣、平順縣、平陸縣、婁煩縣、右玉縣、神池縣、寧武縣、五台縣、河曲縣、靜樂縣、偏關縣、五寨縣、保德縣、繁峙縣、代縣、岢嵐縣

5.內蒙古自治區(69個)

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固陽縣、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阿榮旗、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陳巴爾虎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達拉特旗、准格爾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錦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多倫縣、阿巴嘎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太僕寺旗、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卓資縣、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涼城縣、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四子王旗、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杭錦後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

6.遼寧省(8個)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新賓滿族自治縣、清原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岫岩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

7.吉林省(11個)

大安市、通榆縣、鎮賚縣、靖宇縣、汪清縣、安圖縣、龍井市、和龍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8.黑龍江(14個)

綏濱縣、甘南縣、同江市、樺南縣、延壽縣、林甸縣、饒河縣、泰來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湯原縣、撫遠縣、蘭西縣、樺川縣、拜泉縣

9.上海市(無)

10.江蘇省(無)

11.浙江省(1個)

景寧畲族自治縣

12.安徽省(19個)

臨泉縣、阜南縣、穎上縣、利辛縣、霍邱縣、壽縣、霍山縣、舒城縣、裕安區、金寨縣、岳西縣、太湖縣、宿松縣、樅陽縣、潛山縣、長豐縣、無為縣、石台縣、涇縣

13.福建省(無)

14.江西省(21個)

興國縣、寧都縣、於都縣、尋烏縣、會昌縣、安遠縣、上猶縣、贛縣、井岡山市、永新縣、遂川縣、吉安縣、萬安縣、上饒縣、橫峰縣、波陽縣、余干縣、廣昌縣、樂安縣、修水縣、蓮花縣

15.山東省(無)

16.河南省(31個)

嵩縣、汝陽縣、宜陽縣、洛寧縣、欒川縣、新縣、固始縣、商城縣、淮濱縣、光山縣、虞城縣、睢縣、寧陵縣、民權縣、新蔡縣、確山縣、平輿縣、上蔡縣、淅川縣、桐柏縣、南召縣、社旗縣、台前縣、范縣、沈丘縣、淮陽縣、魯山縣、封丘縣、蘭考縣、滑縣、盧氏縣

17.湖北省(26個)

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恩施市、宣恩縣、來鳳縣、咸豐縣、鶴峰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鄖縣、房縣、丹江口市、英山縣、羅田縣、麻城市、紅安縣、蘄春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秭歸縣、孝昌縣、大悟縣、陽新縣、神農架林區、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18.湖南省(24個)

古丈縣、瀘溪縣、保靖縣、永順縣、鳳凰縣、花垣縣、龍山縣、桑植縣、平江縣、新化縣、安化縣、新田縣、隆回縣、沅陵縣、桂東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城步苗族自治縣、邵陽縣、江華瑤族自治縣、汝城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19.廣東省(3個)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20.廣西壯族自治區(69個)

邕寧縣、武鳴縣、橫縣、賓陽縣、上林縣、陽朔縣、臨桂縣、靈川縣、全州縣、興安縣、永福縣、灌陽縣、資源縣、平樂縣、荔浦縣、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蒼梧縣、藤縣、蒙山縣、平南縣、興業縣、容縣、陸川縣、博白縣、靈山縣、浦北縣、合浦縣、上思縣、扶綏縣、大新縣、寧明縣、田陽縣、象州縣、武宣縣、昭平縣、鍾山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南丹縣、天峨縣、鳳山縣、東蘭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田東縣、平果縣、德保縣、靖西縣、那坡縣、凌雲縣、樂業縣、田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西林縣、馬山縣、隆安縣、天等縣、龍州縣、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忻城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恭城瑤族自治縣、富川瑤族自治縣

21.海南省(7個)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五指山市、陵水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

22.重慶市(14個)

城口縣、巫溪縣、巫山縣、奉節縣、雲陽縣、開縣、萬州區、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黔江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武隆縣、豐都縣

23.四川省(65個)

古藺縣、敘永縣、蒼溪縣、朝天區、旺蒼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儀隴縣、嘉陵區、閬中市、南部縣、屏山縣、廣安區、宣漢縣、萬源市、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壤塘縣、黑水縣、小金縣、石渠縣、理塘縣、新龍縣、色達縣、雅江縣、昭覺縣、布拖縣、美姑縣、金陽縣、雷波縣、普格縣、喜德縣、鹽源縣、木里藏族自治縣、越西縣、甘洛縣、馬爾康縣、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金川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康定縣、瀘定縣、丹巴縣、九龍縣、道孚縣、爐霍縣、甘孜縣、德格縣、白玉縣、巴塘縣、鄉城縣、稻城縣、得榮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冕寧縣

24.貴州省(56個)

雷山縣、望謨縣、納雍縣、晴隆縣、沿河縣、三都水族自治縣、水城縣、冊亨縣、赫章縣、松桃苗族自治縣、從江縣、黃平縣、平塘縣、大方縣、劍河縣、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榕江縣、織金縣、思南縣、長順縣、羅甸縣、威寧彝族回族自治縣、石阡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貞豐縣、黎平縣、普安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麻江縣、丹寨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台江縣、江口縣、德江縣、興仁縣、岑鞏縣、錦屏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正安縣、習水縣、六枝特區、普定縣、三穗縣、荔波縣、天柱縣、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盤縣、施秉縣、獨山縣、安龍縣、玉屏侗族自治縣、鎮遠縣、貴定縣、甕安縣、龍里縣、惠水縣

25.雲南省(94個)

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勝縣、瀘水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福貢縣、廣南縣、馬關縣、硯山縣、丘北縣、文山縣、富寧縣、西疇縣、麻栗坡縣、梁河縣、維西僳僳族自治縣、中甸縣、德欽縣、東川區、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永仁縣、雙柏縣、南華縣、大姚縣、姚安縣、昭陽區、武定縣、富源縣、會澤縣、威信縣、綏江縣、鹽津縣、彝良縣、大關縣、魯甸縣、巧家縣、永善縣、鎮雄縣、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綠春縣、紅河縣、元陽縣、屏邊苗族自治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瀘西縣、永德縣、鳳慶縣、滄源佤族自治縣、鎮康縣、雲縣、臨滄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彌渡縣、洱源縣、南澗彝族自治縣、永平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漾濞彝族自治縣、鶴慶縣、劍川縣、雲龍縣、勐臘縣、勐海縣、彌勒縣、石林彝族自治縣、峨山彝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盈江縣、隴川縣、香格里拉縣、祥雲縣、賓川縣、牟定縣、元謀縣、祿豐縣、蒙自縣、建水縣、石屏縣、河口瑤族自治縣

26.西藏自治區(全部)

27.陝西省(50個)

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安塞縣、吳旗縣、宜川縣、府谷縣、橫山縣、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洋縣、西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漢濱區、漢陰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印台區、耀州區(原耀縣)、宜君縣、合陽縣、蒲城縣、白水縣、永壽縣、彬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麟游縣、太白縣、隴縣

28.甘肅省(49個)

武都縣、宕昌縣、禮縣、西和縣、文縣、康縣、兩當縣、臨潭縣、舟曲縣、卓尼縣、夏河縣、合作市、臨夏縣、和政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廣河縣、康樂縣、東鄉族自治縣、永靖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武山縣、清水縣、甘谷縣、秦安縣、北道區、庄浪縣、靜寧縣、華池縣、環縣、合水縣、寧縣、鎮原縣、定西縣、通渭縣、臨洮縣、隴西縣、渭源縣、漳縣、岷縣、榆中縣、會寧縣、天祝藏族自治縣、古浪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迭部縣、瑪曲縣、碌曲縣

29.青海省(36個)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中縣、平安縣、樂都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尖扎縣、澤庫縣、達日縣、甘德縣、玉樹縣、囊謙縣、雜多縣、治多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海晏縣、祁連縣、剛察縣、門源回族自治縣、共和縣、同德縣、貴德縣、興海縣、貴南縣、同仁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瑪沁縣、班瑪縣、久治縣、瑪多縣、稱多縣、曲麻萊縣、烏蘭縣、都蘭縣、天峻縣

30.寧夏回族自治區(15個)

永寧縣、賀蘭縣、平羅縣、陶

B. 璐靛窞鐪佺摦瀹夊幙鏄ユ櫀奼借錘鏈嶅姟鏈夐檺璐d換鍏鍙告庝箞鏍鳳紵

璐靛窞鐪佺摦瀹夊幙鏄ユ櫀奼借錘鏈嶅姟鏈夐檺璐d換鍏鍙告槸2013-12-23鍦ㄨ吹宸炵渷榛斿崡甯冧緷鏃忚嫍鏃忚嚜娌誨窞鐡瀹夊幙娉ㄥ唽鎴愮珛鐨勬湁闄愯矗浠誨叕鍙(鑷鐒朵漢鎶曡祫鎴栨帶鑲)錛屾敞鍐屽湴鍧浣嶄簬璐靛窞鐪侀粩鍗楀竷渚濇棌鑻楁棌鑷娌誨窞鐡瀹夊幙鐡姘磋楅亾鍔炰簨澶勮寘鍧℃潙銆

璐靛窞鐪佺摦瀹夊幙鏄ユ櫀奼借錘鏈嶅姟鏈夐檺璐d換鍏鍙哥殑緇熶竴紺句細淇$敤浠g爜/娉ㄥ唽鍙鋒槸915227250856859332錛屼紒涓氭硶浜虹帇寰楀埄錛岀洰鍓嶄紒涓氬勪簬寮涓氱姸鎬併

璐靛窞鐪佺摦瀹夊幙鏄ユ櫀奼借錘鏈嶅姟鏈夐檺璐d換鍏鍙哥殑緇忚惀鑼冨洿鏄錛氭硶寰嬨佹硶瑙勩佸浗鍔¢櫌鍐沖畾瑙勫畾紱佹㈢殑涓嶅緱緇忚惀錛涙硶寰嬨佹硶瑙勩佸浗鍔¢櫌鍐沖畾瑙勫畾搴斿綋璁稿彲錛堝℃壒錛夌殑錛岀粡瀹℃壒鏈哄叧鎵瑰噯鍚庡嚟璁稿彲錛堝℃壒錛夋枃浠剁粡钀;娉曞緥銆佹硶瑙勩佸浗鍔¢櫌鍐沖畾瑙勫畾鏃犻渶璁稿彲錛堝℃壒錛夌殑錛屽競鍦轟富浣撹嚜涓婚夋嫨緇忚惀銆傦紙奼借濺閿鍞銆佹苯杞︿繚鍏葷淮淇銆佹苯杞︿腑浠嬫湇鍔°佹苯杞﹂厤浠墮攢鍞銆佹苯杞︾編瀹硅呴グ錛夈傛湰鐪佽寖鍥村唴錛屽綋鍓嶄紒涓氱殑娉ㄥ唽璧勬湰灞炰簬涓鑸銆

閫氳繃鐧懼害浼佷笟淇$敤鏌ョ湅璐靛窞鐪佺摦瀹夊幙鏄ユ櫀奼借錘鏈嶅姟鏈夐檺璐d換鍏鍙告洿澶氫俊鎮鍜岃祫璁銆

C. 社會群體性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原因

內容提要:隨著社會利益格局的變革,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事件出現了擴大化、復雜化、對抗化、組織化、政治化等新特徵,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本文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中深入剖析了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社會分化嚴重,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二元對立,社會矛盾激化,強勢群體對社會的絕對主導、弱勢群體在利益博弈中的無力,政府的失職、應對群體事件的能力低下等,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措施:注重社會公平,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扶助,構建社會利益整合機制,政府加強自身改革,提高管治能力,培育社會自身整合機制等。通過各種機制的建立,逐步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

一、群體性事件概述

群體事件是指因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多採取集體上訪、集會、靜坐請願、阻塞交通、圍堵黨政機關、聚眾鬧事等方式,對政府管理造成一定影響的社會沖突事件,而較為惡劣的打、砸、搶事件則嚴重干擾乃至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其中參與者多是人民群眾,極少數是壞人,因此本文討論的范圍是人民群眾的內部矛盾問題。近年來,群體性事件呈上升之勢,其表現有以下特點:

1、數量增多,規模擴大,沖突升級迅速

從1994年到2007年,我國的群體事件數量已由一萬起增加至10萬多起,參與人數從73萬增至約307萬人。一旦事發,規模迅速擴大,在數小時內引起數千人乃至數萬人的參與。如2004年的萬州事件,搬運工余某的扁擔撞到行人曾姓婦女,曾某上前就是一耳光,其丈夫胡某又上前毆打余某,且胡某聲稱自己是公務員,什麼都能擺平,其真實身份是水果市場的臨時工,其行為引起了公憤,先是數百名群眾圍觀,接著砸燒警車,數千人集結,隨後上萬人聚集於區政府大樓,要求政府處理此事,還沖擊了政府大樓。

2、沖突激烈程度加劇,採取方式越來越極端

其參與者採取一系列極端和違法的手段發泄不滿情緒,近年來的群體事件較多的出現了集體圍堵黨政機關,堵塞交通、械鬥等行為,打、砸、搶、燒等過激行為愈演愈烈。在2008年中,6月28日,因為一個女學生的死亡,貴州發生甕安事件,160多間辦公室、42輛警車等交通工具被燒毀,150餘人受傷;7月19日,雲南發生孟連事件,2名群眾死亡,41名民警和19名群眾受傷,9輛車輛損毀。11月,甘肅發生隴南事件,砸燒房屋110間、車輛22輛。

3、矛頭指向基層政府

越來越多的群體事件的矛頭指向與個體直接利益相關的基層政府,對基層政府的腐敗、不作為、亂作為的不滿。利益格局的二元分化使民眾的矛頭直接指向資源的分配者——政府,人們的關注面轉移到公平與效率方面,當訴求得不到解決時,民眾期望的挫折感降低了政府的威信,對政府的疑慮不滿使問題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從而引起社會騷動,威脅著國家的穩定。

4、事件後果影響極為嚴重

損失至少有三方面:一是發生打、砸、搶、燒等違法犯罪行為,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而責任者和受害方歸根結底是民眾;二是產生嚴重的國內政治影響,可能加重已有的社會不滿情緒,誘發類似事件。三是造成巨大的負面國際影響,在目前這個敏感政治時刻,產生多方面難以消除的有害效應。
二、社會群體事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群體性事件的激烈程度比以往大大升級了」,歷時四年專項研究群體性事件的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單光鼐說,「這一方面緣於信息傳播手段的多元化和人民對自身權利的認知能力提高了,一些以前能夠捂住的事情被掀開了蓋子;另一方面,也說明矛盾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以高破壞性的形式表現出來,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群體性事件的頻繁發生,是我國經濟和社會變革過程中各種矛盾和問題的綜合反映,群體事件的發生既有深刻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也有現實的具體原因。具體原因大致如下:國企改革中的下崗職工再就業難,收入減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征地拆遷及補償安置費用不合理,政府出台的一些整治措施嚴重危害部分群眾的利益;企業拖欠工資、醫葯費、退休金,如農民工的工資拖欠;部分幹部違法亂紀、財務不明、貪污腐敗;某些政府機關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由於歷史原因,自然資源、遺留資產的歸屬問題等;社會治安、民間糾紛、行政執法等問題處理不好也極易引發群體事件。
群體事件的頻發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矛盾的凸顯,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任玉嶺研究員通過大量的調研後發現,中國99%的群體事件是由老百姓的利益受侵害引起。不平等現象的普遍存在:收入分配不平等,財產分布不平等,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不平等,就業和工資報酬不平等,公共衛生和健康不平等,社會保障不平等,稅收和財政收支不平等………。不平等的兩端是強弱的二元對立。一端是底層的弱勢群體,另一端是強權們的的合謀。社會公平正義長期得不到落實和伸張!
(一)二元對立的形成和強勢群體對社會的絕對主導
1、強弱二元對立的形成
20世紀80年代市場轉型的爭論,在今天似乎看出了些結果,如今的市場經濟分層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再分配權力轉變過來的,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擁有再分配權力的人將權力轉化為社會網路資源:政府官員在長期的權力結構中的經營已使其建立了龐大的權力網路和社會網路,形成了強勢的「場域」,權力擁有者同時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本。由於缺乏科學有效的市場經濟管理和調節控制機制,政治權力對社會財富的控制導致了各種尋租現象,擁有或收買政治權力成了暴富的必要條件。這種社會政治條件培養了新的利益集團和社會階層,政治與資本的合謀構成了社會的強勢群體。他們掌握著較多的社會資源在社會中處於主導地位,支配著社會的資源配置,主導著社會的主流話語,全力維護者自身的利益。
代表著權力主體的政治精英、代表著資本主體的經濟精英和代表著文化主體的文化精英,在「合法」的享受著社會主要經濟文化成果的同時,在共同利益的驅動下,形成了穩定的社會統治集團。而廣大工人和農民則因貧困而被排斥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之外,邊緣化程度不斷加強,成為弱勢群體。這種二元的社會排斥具有剛性結構,使社會呈現出明顯的斷裂分層。
2、強勢群體對社會的主導
在利益表達上,強勢群體的各個部分不僅已經形成了一種比較穩定的結盟關系,而且擁有強大的社會能量,對整個社會生活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強勢群體的社會能量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對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的影響。在20C90年代中前期實行經濟緊縮的方針時,一些房地產商贊助了一系列的經濟發展研討會,由經濟學家出面呼籲政府實行寬松的財政和金融政策。這可以看作是一個開端。第二,對社會公共輿論的影響和話語權的主導。在20C90年代中期之後,傳媒更多地受到強勢群體的影響,而由知識分子製造的主導性話語也更直接地體現了這個群體的價值和主張。第三,形成了弱勢群體對強勢群體的依附型關系。因為不管你是否願意承認,弱勢群體的許多機會是由強勢群體提供的。近些年來,在諸如拆遷、征地等問題上,資本與地方政府的結盟關系,就已經清晰可見。而在2004年有關國有資產流失討論中,利益取向明顯的學者與資本的聯盟關系更是浮出了水面。
二)弱勢群體在維護自身利益上處於無力狀態
1、自身的弱勢,無力維護自身利益
我國的弱勢群體是一個規模龐大、結構復雜、分布廣泛的群體。有關數據表明我國的弱勢群體數量在1.4億-1.8億人左右,約占我國人口數的11%-14%,下崗失業人員、貧困農民、農民工構成了弱勢群體的主體。社會弱勢群體處於社會的底層,其經濟收入處於社會平均水平之下,甚至徘徊於社會貧困線左右。如上文所述,弱勢群體往往被排擠在主流社會之外,他們的交流和流動只限於社會底層,大都遠離權力中心,在維護追求自己的利益與權益方面沒有話語權。以農民工這個漂移在城市和農村的弱勢群體為例,他們出賣勞動,但沒有固定的職業和職位,生活在城鎮,但不享受城鎮居民的待遇,有巨大的群體,但尚未有真正代表自己權益的組織,保守侵權之苦,但維權之路艱難無比。
弱勢群體缺乏實現利益訴求的群體表達或組織表達,無法保障其利益訴求。因為即使法律和執法是公平的,但當進入市場的社會成員在相互對話、溝通、討價還價、利益博弈之間存在巨大的能力差別的時候,結果都難以保障公平,相對於資本與權力而言,單個的社會成員永遠是弱者。盡管我們有工會、婦聯、青年團承擔維權的責任,但他們至今在組織目標、組織形式、組織邊界等方面都沒有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難以成為有效的利益表達渠道。當利益群體之間缺乏平等對話的空間、機會和能力時,弱者只能把利益訴求的對象指向利益的管制者——政府。
2、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常遭遇體制性遲鈍
調查顯示,多數群體事件的爆發,盡管有偶然性因素,但根本上還在於群眾的利益訴求遭遇體制性遲鈍,其合理訴求的表達、反饋渠道不暢,長期得不到黨政部門的有效回應,以致干群矛盾、商民矛盾持續累積,最終釀成沖突和對抗。

事實表明,引發群體性事件的矛盾和問題,多數是當事群眾一而再、再而三向黨政部門反映過的,而這些問題與訴求之所以得不到及時解決和有效回應,專家認為,除了一些基層幹部執政為民意識淡薄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群體訴求表達遭遇了體制性遲鈍:一方面,一些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地方政府,長期把發展經濟這個「第一要務」當作「惟一要務」,只熱衷於招商引資、上項目,對民生問題不夠重視,把群眾中特定群體的合理利益訴求當成「雜音」,民意、民怨難以入腦、上心;另一方面,在現行體制下,基層政府和幹部有「唯上」的壓力,卻沒有「尊下」的動力,只要事情不「鬧大鬧炸」,就難以認真傾聽和有效解決群眾訴求。

3、弱勢群體處於相對剝奪的地位

在社會發展中。社會大眾的「相對剝奪感」甚至「絕對剝奪感」日益增強。政府在發展戰略方面,一味追求經濟高速發展,漠視和危害勞動者的基本福利和基本人權。對社會基本公平和公正的政治重要性認識不足,政府在制定一些政策時沒有堅守最基本的公平和公正原則,在對有關國企、教育、醫療、社會保障、農地非農化等這些關繫到社會大眾直接利益的重大制度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嚴重傷害了工人和農民等社會中下層群體的利益,導致近年來以農民「以法抗爭」和工人「以理維權」為主的維權抗爭事件增加。一份公開材料顯示,在過去的土地徵用中,一些地方政府佔有土地利益分配的20%-30%,開放商佔40%-50%,而農民作為土地使用權的主體,僅佔5%-10%。政府對轉讓土地樂此不疲,而農民顯然難以接受如此低的補償價,於是,處於弱勢地位的農民就起來抗爭,但在經濟政治上的弱勢地位,決定了他們很難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

隨著改革的深入,各種利益主體的沖突加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國家尚未建立起社會均衡機制,強勢對弱勢的剝奪成為普遍現象,以致出現弱勢群體的整體心理失衡,在弱勢群體無法找到適應自身需要的協商機制和利益維護機制下,群體事件「作為弱者的武器」,藉助群體的行動引起社會的注意,使弱者在博弈中可以得到旁觀者的同情,給訴求對象增加了一定的壓力,給自己增加了一份理直氣壯,這是中國特定社會狀態下抗爭者不得不藉助的利益訴求模式。

(三)政府工作的失職

1、基層組織渙散,幹部缺少責任心

目前,有相當數量的基層組織軟弱渙散,不起作用。大量調查表明,我們政府部門的一些官員特別是基層幹部缺少應有的責任心,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對群眾的疾苦和呼聲漠然處之,無所作為,幹部失職瀆職成為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原因,對出現的矛盾用簡單生硬的辦法,拖延的原則,以致群眾開始上訪,但在屢次上訴得不到解決時,就會引發群體事件。現實中,大多數群體事件的群眾訴求是正當合理、事出有因的,可以說,某些幹部的官僚主義、作風不正、工作不到位、越位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2、權力腐敗,權金化嚴重

新時期的腐敗問題與官僚主義並存,人在其位,不思其責,不顧群眾疾苦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對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極壞的影響,吃拿卡要,致使干群關系緊張,對群眾正常途徑和渠道反應的問題,至若罔聞,能解決,該解決的問題不解決反而不擇手段,索賄受賄,與資本集團結為利益同盟。

媒體對這些事件真相不遺餘力的探究發現,在甕安事件的背後是當地幹部經商辦企業現象的普遍化,是礦產資源開發、移民安置、建築拆遷、國企改制中侵犯群眾利益等諸多問題的長期積累沉澱,是社會治安惡化、社會管理失控、公共服務缺失,更是黨群、干群、警民關系的緊張。而透過孟連事件,人們也看到了官員和橡膠企業之間存在一個傷害膠農利益的利益共同體,以及當地幹部對群眾要求的漠視和粗暴的工作態度。

一系列現象將矛盾的深層原因指向了「權金化」:一些地方部門與民爭利、官商勾結,嚴重侵害群眾利益;一些幹部長期生活於官場「小圈子」,缺乏對老百姓的基本感情,不作為、亂作為,將魚水關系變成了水火關系。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說:「群體性事件破壞性升級,不是因為老百姓的訴求多了,而是由於一些幹部的責任心少了。為什麼幹部的責任心少了?因為他們的利益不是與群眾,而是與投資者和官場聯系在一起的。看到了這一點,也就看到了矛盾的症結。

3、官員問責制度的缺失

官員問責制度缺失,官員只需向上負責無須向下負責,官員的任用、考核、提拔和退出機制仍很不完善,群眾在選官、評官方面沒有發言權,一些不能維護群眾利益的無所作為的庸官、一些經常侵犯群眾利益的胡作非為的惡官長期得不到處理乃至步步高升,使群眾由對個別官員的不信任逐漸轉為對官員群體的不信任,由對個別部門的失望逐漸轉為對地方政權的失望,群體事件在這樣的地區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民眾的社會不滿長期得不到消解,就會產生國家政治合法性危機這一非常嚴重的後果。

(四)政府自身管治能力有待提高

1、政府缺乏預警機制和危機意識

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幹部對所轄范圍內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心中無數,不敢正視社會矛盾,事前不主動排查,事前不能及時預警,有了苗頭不是及早解決而是捂著壓著。某些官員在負面事件發生後不是第一時間公布真相、疏導民怨,而是想方設法鉗制媒體。在他們看來,不使家醜外揚,不讓群眾知道真相才是維護穩定的大事要事。而事實上,這種堵民之口的做法,恰恰成為謠言無節制滋長的沃土,是使官員喪失管治主動權的禍魁。事發之初,當地媒體並無只言片語,人們只能利用各種非正式渠道了解事件的信息——政府如此輕易地將真實、權威信息的發布權拱手讓出,是使事件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對群體事件的處置技術水平較低

從總體來講,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處置社會沖突方面的水平十分有限,有許多完全可以化解的事情由於處置不當而產生了嚴重後果。這些不當主要表現在,事情剛發生時不重視,往往錯過最佳處理時機,走入「起因都很小——基層反應遲鈍——事態升級爆發——基層無法控制——震驚高層——迅速處置——事態平息」的怪圈。

近年來,在礦產資源開發、移民安置、征地拆遷等工作中,一些幹部作風粗暴乃至無法無天,一遇群眾表達意見便推諉扯皮或動用警力,警察往往被推到與群眾對抗的第一線。甕安事件中,縣公安局成為群眾發泄不滿的主要目標,不能不說反映了當地警民關系高度緊張的現實。對此,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嚴厲質問:「用專政手段對待人民豈非咄咄怪事!」

防治群體事件發生的對策探討

(一)注重維護弱勢群體利益,促進社會公平

我國現階段,社會弱勢群體所具有的貧困性就意味著剝奪了他們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成果的共享,就是一種不公正。在經濟增長達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解決社會公平、公正的問題,實現社會共同富裕應當成為新時期改革的基本目標。

1、要建立利益協調和利益均衡機制

以解決基層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協調好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差別,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需求,使改革中利益受損的群體得到合理補償,讓發展帶來的利益增量為多數群眾所共享。具體來說,黨和政府要加大調節再分配政策的力度,合理調整不同階層的利益結構,調節好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努力遏制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的擴大,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分配體系。黨和政府要通過有效的政策機制,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

2、關愛弱勢群體,增強強勢群體的社會責任

關心弱勢群體,關注弱勢群體的需求,發展經濟是基本之策,擴大就業是民生之本,應尊重和保障弱勢群體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在全社會建立健全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方面的社會政策,為弱勢群體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支持。另一方面,富人的為富不仁現象比較突出,他們一方面享受著改革帶來的高回報,另一方面社會觀念淡薄,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不強。這使社會裂痕加深,容易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實現社會公平事實上是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的無差別對待,社會強勢群體應該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我們至少應在依法納稅、保護環境、安全生產、擴大就業、社區服務和助弱濟貧等方面切實履行責任。

3、建立利益表達訴求機制

首先、要提高利益表達的理性化程度,完善法律訴求機制建設。政府應當確立群體利益問題解決機制,以司法制度來解決社會矛盾,建立處理群體事件的法律法規體系。改變行政訴求先於法律訴求的制度安排。如,針對大量出現的諸如拖欠工資等侵害弱勢群體利益的情況,簡化法律訴求的過程和程序;發展針對弱勢群體或弱者的社會法律援助體系和國家法律援助體系。把群眾利益訴求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其次、要拓寬利益表達的渠道,具體如下:一、要充分發揮人大和政協的利益表達和利益綜合功能,使之成為各利益主體進行利益表達的合法的主渠道,鞏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探索成果,堅持並不斷完善黨代表常任制和民主懇談機制。二、在政府系統之外創建一個通過獨立的提供利益表達的制度化平台來吸收不同社會群體意見,如信息公開制度、表達自由制度、社會聽證制度等,保證群眾廣泛參與決策全過程,政府根據群眾的意見制定、調整政策,試社會張力得以釋放,從而將社會沖突置於理性的范圍之內,及時抑制、消解可能出現的各種不穩定因素,減少社會損失,同時公眾也有了正當、規范的渠道來表達自己的合理利益訴求。三、完善信訪制度,敞開信訪的大門,讓基層群眾進的來,也要讓政府人員深入下去,能夠聽得到基層群眾的真實聲音,真正去形成上下良性互動,使群體性事件通過上下的溝通得以化解。四、開拓利益表達新途徑。近年來,輿論媒體成為真正的無冕之王,網路、傳媒等各種渠道反映著民生的訴求,披露出事情的真相,民意的相背給了強勢群體從未有過的壓力,如記者在網上寫的給山西省長的一封信,打開了山西煤窯的黑洞。

(二)政府自身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1、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加強基礎層自治組織建設,強化基層單位和行業部門的分權決策和合作管理制度,按照「誰負責誰管理」的屬地管理原則,將人民內部矛盾糾紛的管理決策機制重心下移,由當地政府具體負責辦理,由業務部門負責指導和配合,建立起一個不缺位、不錯位、不越位、完善、合理的基層管理網路。加強派出所、居委會、各鄉(鎮)、街辦(社區)等綜合的基層組織建設,牢固維護社會穩定。

2、強化領導責任,提高化解能力

完善行政首長負責制和政府責任追究制度,行政首長對所轄地方和主管事務范圍內出現的問題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要從責任落實入手,進一步明確和強化矛盾糾紛化解的責任,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真正使各級黨政領導擔負起化解矛盾糾紛的政治責任。把矛盾化解工作與群眾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認真研究和把握新時期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不斷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真正把化解矛盾的過程變成提高做好群眾工作水平的過程,變成改進工作作風的過程,變成密切干群關系的過程。提高政府服務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降低政府運行和管理社會的成本,不斷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3、加強對政府的社會監督,公正司法

注重社會監督,倡導政府的公開透明與群眾的積極監督,如「天價煙周久耕」就是細心的網民的舉報得到查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地方政府對司法的干預造成強勢群體「合法」的侵害弱者的利益。一方面利益集團假借司法之名胡作非為、大發橫財,另一方面是政府官員從中為個人漁利,法院檢察院被地方政府利益化,極大的損害了法律的威嚴和國家的形象,因此要公正司法,使檢察院、法院從地方行政中獨立出來。保障人民群眾的最後一道公正底線。

(三)政府應提高其應對群體事件的能力

1、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

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形成綜合的風險防範和危機預警、處理系統。建立一套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預警體系。建立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制度。開拓社會信息收集渠道,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情報信息網路,將工作觸角延伸至社會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准確掌握社會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的動態。完善社會指標體系,研究制定社會管理的監測指標,堅持社會形勢分析例會制度,評價和監測社會發展進程,加強對各種不穩定因素發展變化趨勢的預測,及時預警,及時防範。

2、依法、民主處理群體事件

在處置群體事件中要堅持以下原則:加強領導、統一指揮、控制全局原則;及時介入、抓住時機、果斷處置原則;教育疏導、因事施策、區別對待原則;慎用武力、慎用警械、慎用強制性暴力原則。堅持法治的精神,依法行政,自覺實現「秩序、效益、自由、平等、正義、人權」等價值追求。在具體的處置技術上要注重信息的公開和及時披露,掌握主流話語權;用民主的方法說服教育,對群眾就行心理疏導,消解其不滿情緒;要引導群眾要依法維權,自覺維護社會建設的穩定大局。一方面,堅決反對和防止用壓服的辦法、強迫的命令來處理群體性事件。另一方面,要敢於和善於依法管理和依法解決。對那些蓄意製造事端和幕後策劃的組織者和在群體事件沖突中實施犯罪的活動者要區別對待,依法處理,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維護法律的尊嚴。

(四)在社會層面上,培育社會的自我整合機制

和諧社會不是鬆散、凌亂的狀態,而是充分組織化的社會。建立發達、多樣的社會組織,為社會的上層和下層提供一個交往和討論的平台,從而使民眾對現實的感知更為真實。多樣化的社會組織使民眾對社會利益和政治、經濟認同多樣化,從而降低了民眾被大量動員進一個活動中的可能。各類社會組織的發育,為社會橫向聯結提供了紐帶,它們的相互交織,使社會緊密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自我組織、自我調節的體系。

健全完善的社會組織體系,包括三個部分:第一是自治組織,第二是社團組織,第三是公益組織。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調整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的服務職能和服務方式,增進利益關系的同類組合,增強群眾的自我管理、自我協調和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這些措施,不僅可以促進群眾的自助互助意識,擴展滿足群眾多方面利益要求的渠道,而且也可以增強社會對利益關系多元化發展的承受能力,促進現代社會的形成。

總之,我們要認識和理解中國,一方面要看到她經濟的飛速發展,而這個發展是建立在工業化、城鎮化及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基礎上的;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經濟騰飛過程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轉型期「制度真空」和結構張力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下,我國正處於一個社會問題的多發期,中國正經歷著現代性轉型和市場過度的雙重變革,同時也要面臨雙重風險,社會沖突,貧富分化,利益不均等問題在考驗著中國的社會安全。敢於正視社會的矛盾和沖突是一個國家穩健發展的前提,妥善化解社會問題,協調社會利益關系,加強政府自身改革,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建設工程,任重而道遠。

D. 不是大學生能當律師嗎

當律師首先應當通過全國統一司法考試,取得資格證,然後在律師事務所全職實習一年,才能拿到正式的律師證。
而我國現在報考統一司法考試是需要有本科畢業證才可以。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實施條例 發布:2024-06-30 23:28:42 瀏覽:691
古爾德法學院 發布:2024-06-30 23:19:14 瀏覽:573
社會與法司法責任制 發布:2024-06-30 23:18:45 瀏覽:372
新安江司法局 發布:2024-06-30 23:01:02 瀏覽:126
基層法律服務人員 發布:2024-06-30 22:13:51 瀏覽:627
敖志和律師 發布:2024-06-30 21:57:00 瀏覽:12
江西水行政法 發布:2024-06-30 20:23:17 瀏覽:401
伊犁高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4-06-30 18:08:05 瀏覽:436
合同法司法解釋57條 發布:2024-06-30 16:51:17 瀏覽:492
三個月考法律碩士 發布:2024-06-30 16:40:05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