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收拆遷法律服務合同
『壹』 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是民事合同還是行政合同
是行政合同。如果因為協議發生爭議,需要提起行政訴訟。
法律依據:最高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適用解釋」)第十一條規定,行政機關為實現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標,在法定職責范圍內,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協商訂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義務內容的協議,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行政協議。該條第二款第二項又單獨列出了土地、房屋等徵收徵用補償協議,為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訴訟案件受案范圍。
『貳』 拆遷協議誰簽字有效
法律分析:
拆遷協議一般由戶主簽字,房屋拆遷協議首先是協議的一種,協議也就是合同,合同必須有當事人,當事人一般最少有兩個當事人。戶主就是當事人之一,戶主不簽字該協議是無效的。因此必須戶主在房屋拆遷協議上簽字,否則該協議不成立。房屋拆遷協議其實質就是拆遷補償合同,即拆遷房屋的一方與被拆遷的一方就房屋拆遷事宜達成的約定。之後再根據這份拆遷協議,這時候,拆遷人需要安排安置好被拆遷人,並根據協議約定的數額給予被拆遷人必要的拆遷款和補償。與勞動合同或者買賣合同相比,房屋拆遷協議有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當事人的特定性,即拆遷方與被拆遷方。
法律依據: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二十七條 實施房屋徵收應當先補償、後搬遷。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償後,被徵收人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或者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
衍生問題:
拆遷協議的分類有幾種?
房屋拆遷合同,一般分為兩種情況:1、貨幣安置,即賠錢。如果是這種方式,一般都是和拆遷辦簽訂合同,然後領取拆遷賠償款,每個城市都有專門的拆遷辦,拆遷辦應隸屬於政府。2、產權調換,即拆掉房子,另外賠一套新房,這個合同是和開發商簽訂。
『叄』 拆遷安置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為了經濟的發展,需要一些公共設施的建設,不得不拆遷掉一些房子用於建築,不過政府對於被拆遷者也是會給予公平的補償的。那麼拆遷安置協議有法律效力嗎?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關法律知識,整理了相關的內容,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拆遷安置協議有法律效力嗎徵收安置協議書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在沒有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情況下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表現在協議約定的權利義務受法律的保護和約束。依法訂立的房屋徵收補償安置協議必須認真恪守,當事人任何一方均無權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如果在履行協議中發生糾紛,協議約定的條款便是解決糾紛的主要依據。二、拆遷安置協議的必備條款(一)拆遷當事人的姓名、名稱、住所地、通訊地址等基本情況。
(二)拆除房屋的有關情況,包括房屋的座落地點、結構、樓層、面積、質量、間數以及附屬設施等等。
(三)補償方式、金額和時間
補償方式分貨幣補償和房屋產權調換。若是貨幣補償,則補償金額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若是產權調換,則按照拆遷房屋和調換房屋各自的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計算,結清產權調換的差價。值得注意的悉運伏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被拆遷人可以選擇補償方式,但是在以下兩種情況下,不得選擇補償方式:
1.拆遷非公益事業房屋的附屬物,不作產權調換,由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
2.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合同達不成協議且被拆遷人不能對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產權調換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至於補償的時間,一般應在拆遷前一次性補償。
(四)房屋估價
在實行貨幣補償形式的情況下,需要對被拆遷房屋的市場價格進行評估,在實行房屋產權調換形式的情況下,需要同時對被拆遷房屋和所調換房屋的市場價格進行評估,以作為結清差價的依據。至於房屋的評估機構的選擇,應由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共同選定,如雙方未能就選定評估機構達成合意,則由雙方各提出一至兩家評估機構,抽簽決定。
評估費用一般由拆遷人承擔。有些地方性法規、規章規定,評估工作由當地拆遷管理部門下屬的房地產評估機構承擔,這種規定顯然屬於行政性壟斷,被拆遷人對其評估價格的公信力也多持懷疑態度,因為拆遷管理部門多為當地的房地產管理部門,房地產管理部門在進行房地產行政管理過程中與拆遷單位難免建立一些關系,而被拆遷人與房地產管理部門的聯系很少,被拆遷人有理由懷疑拆遷人利用與房地產管理部門的關系去干預和影響房屋評估的過程和結果。
所以,利用地方性法規、規章規定市場主體之間民事行為中的房屋價格評估由拆遷管理部門下屬的房地產評估機構承擔並非妥適。當然,被拆遷房屋與調換房屋的價格也並非一定要進行評睜攜估,若雙方能就補償的金額和差價結算的金額達成一致意見,就可以不評估,這樣一方面可以盡快簽訂拆遷協議並付諸實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省卻一筆評估費,降低拆遷中的成本。
(五)拆遷安置辦法
安置是針對被拆遷房屋的承租人的。在被拆遷人不能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且不能對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情況下,拆遷人應當對承租人進行安置,可以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也可以提供周轉房。
(六)搬遷補助費、臨時安置補助費、停業補償費的支付
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支付搬遷補助費,在過渡期限內,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安排住處的,拆遷人應當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因拆遷非住宅房屋造成停產、停業的,拆遷人應當給予適當的停業補償費。《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相關內容規定,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七)搬遷期限和過渡期限
搬遷期限是被拆遷人和房屋承租人自行搬遷的時間界限,這一期限是用來約束被拆遷人和房屋承租人的。過渡期限是指在實行產權調換補償形式下,拆遷人提供適宜入住的調換房屋的時間界限,這一期限是用來約束拆遷人的。
悄彎(八)違約責任
對拆遷人來說,違約責任主要是不能按時支付補償款和超過過渡期限提供產權調換房屋的責任,承擔責任的方式一般是支付違約金。對被拆遷人和房屋承租人來說,違約責任主要是不按時搬遷和騰退周轉房的責任,承擔責任的方式是被強制搬遷。
三、拆遷安置協議可以更名嗎房屋拆遷協議一經簽訂,即具有法律效力,合同具有相對性,不能隨意單方面更改。
拆遷協議的法律特徵:
(一)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是房屋拆遷雙方的法律行為協議關系主要有房屋拆遷雙方當事人參加,僅有一方當事人,協議關系便不能成立。
(二)房屋拆遷當事人之間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是無論當事人雙方的經濟實力、政治地位如何,不允許任何一方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二是體現房屋拆遷權利義務的對等性,即一方從對方獲得某項權利時,也承擔相應的義務。凡顯失公正的協議是可撤銷的。
(三)協議必須是房屋拆遷雙方的合法行為所謂合法行為,是指按照房屋拆遷法規規定的要求而實施的行為。如當事人的資格,社會組織作為房屋拆遷協議當事人要有法人資格;承辦人簽訂協議要有法人或法人代表的授權證明;委託代理訂立協議的要有合法手續;被拆遷人簽訂協議時,應當出具產權證書、使用權證明等法律文件。凡違反法規規定,採取欺詐手段等所訂立的協議都是無效協議。
(四)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表現在其權利依法產生後受到法律的保護;其義務依法產生後,則受到法律的強制。其次是依法訂立的協議必須認真恪守,當事人任何一方均無權擅自變更或解除。再就是在履行協議中發生糾紛,協議條款便是解決糾紛的主要依據。
(五)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是一種雙務有償協議,協議的當事人依據協議享有一定的權利,同時又要承擔相應的義務。
(六)房屋拆遷安置協議必須採用書面的形式。
以上就是我整理收集的關於拆遷安置協議有法律效力嗎的法律知識。如果遇到拆遷補償等方面的相關問題要了解一下補償的標准和政策,不同的地區補償的標准也是有差異的,所以對於拆遷補償是否合理的問題,還是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
『肆』 和村委會簽的拆遷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光是與村委會簽訂協議是無效的,如果征地是商業用途,那肯定要村民簽字同意才行的。征地過程中,要確保農民知情並通過有效渠道表達自己的意願,就徵收土地方案聽取被征地村組和農戶的意見,確認方案有關內容,且在最終的方案中需要體現出村民的意見。拆遷協議,通常是指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拆遷協議的法律效力表現在,其權利依法產生後受到法律的保護;其義務依法產生後,那麼就會受到法律的強制。依法訂立的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必須認真恪守,當事人任何一方都沒有權利擅自變更或者解除。
實施房屋徵收應當先補償、後搬遷。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償後,被徵收人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或者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被徵收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不提起行政訴訟,在補償決定規定的期限內又不搬遷的,由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強制執行申請書應當附具補償金額和專戶存儲賬號、產權調換房屋和周轉用房的地點和面積等材料。
村委會是屬於簽訂合同的主體之一,所以與村委會簽訂的合同只要符合下列生效要件就是有效的:
1.訂立合同的當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2.合同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且是當事人自願簽訂的。
3.合同內容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法律依據: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第七條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條規定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應當由土地管理部門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注銷國有土地使用證,並由土地管理部門辦理注銷土地登記手續。
『伍』 簽訂拆遷補償協議的注意事項 ,簽合同的注意事項
簽訂拆遷補償協議的注意事項:
1.明確拆遷人與被拆遷人主體資格
簽訂拆遷安置補償協議的第一項內容即是要明確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的主體是誰。一份合法有效的協議首要內容就是要有適格的主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其中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依法享有權利與承擔義務的資格,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自己的行為享有權利與承擔義務的資格。
拆遷協議中,主體是公民的其應當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即年滿18周歲且無精神病等其他導致其不能正常思維的情況,同時,其可以作為拆遷安置補償協議的當事人一方的最重要條件,也是對一般民事行為能力與權利能力之外的特殊要求,即是其應當是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如果非房屋所有權人且沒有被委託等其他有權當事人的授權的,其簽訂的協議將有可能歸於無效。主體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依法登記注冊,法人的權力能力與行為能力始於登記,終於注銷登記。且其能力的范圍與登記的營業范圍密切相關,如超出其登記范圍且為國家所限制的行為,則其不得實施,即使實施亦屬於無效民事行為。拆遷安置補償協議中對法人或其他組織主體的特別要求,主要是針對拆遷人,根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件》(以下簡稱「拆遷條例」)的規定,拆遷人應當依法取得拆遷許可證,未取得此許可證的,不具有拆遷人的資格,所簽訂的拆遷安置補償協議可能導致無效。如該協議有其他內容且屬於法人或組織能力范圍的,該內容為有效;關於拆遷房屋等約定內容應當非屬於拆遷協議的性質;如果該協議還有其他違法情況,如違反國家總體建設規劃的,則該協議還可能被認定為無效。
因此,認清協議雙方當事人的主體是否為合格主體,對協議的簽訂至關重要,雙方合格則各方權利將易於保障,同時各方義務也易於實施。各方不適格,則容易導致不能意料的糾紛,使雙方陷於認識之外的風險之中。
2.拆遷行為的前提
《拆遷條例》第二條及第三條指出:在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條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有利於城市舊區改造和生態環境改善,保護文物古跡。
可見拆遷行為是不可以任意實施的,其除須具有必備的形式前提——獲得有權機關批准、取得拆遷許可證外,還需要具備實質的前提,即符合城市總體與局部規劃,有利於舊城履行、改善環境與保護文物古跡。如拆遷的目的不符合上述條件的,則其為違法拆遷,該違法性質可以是形式上的違法與實質上的違法。無論是哪種違法,被拆遷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認為其項目建設或拆遷行為違法上述規定的,均可向拆遷主管部門反映,請求其依法行使職能,制止拆遷人的違法拆遷活動。
本項內容可以包括建設項目名稱、建設地點、建設單位、拆遷許可證文號等內容,該內容不限於上述列舉的幾項內容。
3.被拆遷房屋概況
被拆遷房屋概況是否明晰,將影響被拆遷人可得的補償款是否恰當合法。根據《拆遷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補償款的金額,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則在本項內容中首先須明確被拆遷房屋坐落何處,是否屬於拆遷范圍之內,明確房屋坐落即明確房屋的區位補償價等項的補償標准,一旦經雙方確認,該標准即確定,拆遷人與被拆遷人雙方將不會再就此產生糾紛;房屋的建築情況,包括建築面積、使用面積等。房屋的建築規模是影響拆遷補償款項的重大因素之一,雙方在協議中就此達成一致認識,同樣有利於未來拆遷協議的順利履行。除上述項目外,雙方還可就房屋的裝修情況與地上附著物等情況在這里進行記載,明確相關補償項目。總之,越詳細的記載越有利於減少糾紛,同樣有利於將來糾紛的解決。
4.約定拆遷安置補償事宜
拆遷安置補償事宜的約定共分兩部分:
(一)拆遷房屋補償費。
根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拆遷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拆遷補償的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則被拆遷人與拆遷人在訂立拆遷安置協議時,關於拆遷補償部分首先就要明確補償的方式,是採用「拆房補房」的方式還是「拆房補錢」的方式。對於補償方式,拆遷人須提供拆遷安置補償方案,再由被拆遷人選擇採用哪種補償方式,但拆遷租賃房屋及公益用房等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應當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即使拆遷人經批準的拆遷安置補償方案中有其他方式的,也不得採用。
對於「拆房補房」的,根據《拆遷條例》第二十四條及第五條的規定,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首先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評估被拆遷房屋的市場價格,再計算被拆遷房屋的補償金額和所調換房屋的價格,結清產權調換的差價;對於「拆房補錢」的,根據《拆遷條例》的規定,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評估確定被拆遷房屋的市場價格。其中的區位補償價由地方政府定期公布、用途分為住宅用房與經營性用房等、建築面積是確定補償金額的主要依據與基礎。被拆遷房屋的價值由有資格的房地產價值評估機構評估認定,但被拆遷人或者其他利益關系人有異議的,可以申請復核或者另行委託鑒定,對結果仍然不服的,可申請進行技術鑒定。對於安置用房的價值確定問題,依據《城市房屋拆遷估價指導意見》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參照被拆遷房屋的價值確定途徑進行。則同樣需要明確安置房屋的區位、面積、用途等因素。
除上述房屋的補償款外,涉及土地徵收的,對於附屬於房屋及土地上的附著物與附屬物等,在拆遷時亦應當得到補償。對附著物與附屬物的補償是針對其所有人的補償,一般以其市場價值折舊進行補償,應當實行拆多少補多少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第四款規定: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實踐中一般有如下附著物與附屬物需要列入拆遷補償項目中:煤氣、獨立電表、電話、網線、有線電視、獨立水表、電熱等。
(二)搬遷補助費及臨時安置補助費。
《拆遷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支付搬遷補助費。在過渡期限內,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安排住處的,拆遷人應當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使用拆遷人提供的周轉房的,拆遷人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首先,對於被拆遷人或者承租人因為拆遷而需要搬遷的,因搬遷所造成的損失屬於賠償項目,即搬遷補助費。其次,對於被拆遷人或者承租人需要臨時安置而拆遷人又未能提供周轉用房的,應當向被拆遷人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被拆遷人應當將該費用用於租賃房屋等臨時周轉居住需要。
實踐中,被拆遷人的家庭人口數,往往是拆遷協議簽訂過程中,考慮搬遷補助費與臨時安置補助費的數額的考慮因素,如須搬遷的人口越多,則其搬遷成本越大,進行臨時安置所需的補助費亦越大。此處的人員應當是與被拆遷人長期共同居住的人,臨時短期入住的人不應當是補助對象。另外,對於拆遷生產經營性用房的,被拆遷人生產設備等的搬遷費用也是簽訂協議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三)其他補償費。
《城市房屋拆遷估價指導意見》第三條指出,對於拆遷非住宅房屋,導致被拆遷人不能正常生產經營的,應當補償停產、停業損失,本項補償標准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標准執行;另外,對於被拆遷房屋的室內裝修等設施,也應當照價補償。其確定方法需由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協商,如協商不成的,可委託評估機構確定。
因此,在本條關於拆遷安置補償事宜的約定中,應當明確拆遷補償方式,補償款數額或者差價數額,安置用房的面積、區位、用途等、需要補償的附屬物及其價值、搬遷補助費數額、臨時安置補助費數額、裝修補償費及拆遷非住宅房屋的停產、停業損失補償費等。
5.協議履行的約定
(一)補償費的支付。
補償費的支付應當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產權交換房屋的交付;另一是補償款的支付。
1.房屋的交付。
(1)交付時間須約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因此,確定房屋的交付時間對被拆遷人利益關系重大,涉及房屋毀損後果就由誰承擔等問題,應在協議中首先予以明確。另外,根據《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交付時間確定後,拆遷人義務履行時間即告確定,如拆遷人不能在約定的時間交付房屋的,被拆遷人可依約定追究對方的違約責任。方式可為要求其繼續履行義務、支付違約金、賠償損失等。
(2)交付內容須約定。
交付房屋的,對房屋質量及裝修情況等應當予以約定,對房屋質量的約定低於國家標准或者地方標準的,應當執行相應標準的規定。另,訂立拆遷安置協議時,對安置房屋的結構類型、戶型等情況亦應當進行約定,雖然此內容沒有法律法規等進行規定,但也是切實涉及被拆遷人利益的項目,應當予以注意。
2.補償款的支付。
對補償款的支付,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次性支付也可以約定分次支付,但對履行時間應當進行詳細約定,該約定的目的是確定拆遷人的義務履行期限,如在約定期限內拆遷人不履行的,則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對支付方式亦應當予以約定,適當的履行方式是當事人合法權益實現的表現,如一方選擇的履行方式導致另一方接受利益困難,則顯失公平。如有造成損失的,非違約方可以要求賠償。但此種權利的救濟顯然力量不足,一是此種損失往往很小,要求公力救濟成本過高;而當事人要求私力救濟又無從依據。更重要的是,即使當事人願意付出高成本以公力救濟維護權益,但由於雙方之間沒有確定的責權劃分,維權的過程也非常艱難。
(二)房屋的騰退。
被拆遷人房屋的騰退是房屋拆遷人權利實現的表現之一,是拆遷安置補償協議實現的後果。如果約定的騰退時間屆至而被拆遷人沒有履行義務的,
拆遷人可以提出申請繼而引起強制拆遷程序,以保證拆遷工程的順利進行,並保證工程項目總體進度的正常實施。同樣,對於被拆遷人來說,騰退房屋的約定限制了其對房屋享有的佔有、使用與收益等權利,其權利期限截止到騰退房屋的時間。
(三)房屋等不動產權利的注銷。
銷亦是房屋等不動產產權消滅的方式,房屋與土地權利自權利登記時產生,自注銷登記時消滅。將被拆遷人房屋注銷後,拆遷人方可對項目建設辦理產權初始登記。因此,對此項內容的約定是對拆遷人權利的保護性規定。當事人雙方可共同約定被拆遷人在一定的日期內向其移交有關房屋、土地證件並辦理注銷手續,如被拆遷人不履行義務的,拆遷人可以尋求公力救濟。
被拆遷房屋的水、電、電話、有線電視、天然氣等遷移、轉戶、銷戶手續,乙方自行到有關部門申請辦理,並結清已使用的水、電、氣等費用。
6.其他事項的約定
(一)違約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另一方有權要求履行或者採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可見,承擔違約責任是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的主要不利後果,其形式包括採取補救措施及賠償損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作了相同的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違約責任的承擔形式一般為繼續履行、修理、重做、支付違約金,造成損失的還應當賠償損失。
可見,在協議中明確約定違約責任,對雙方當事人關系重大。如一方不依法或依約履行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依據法律規定及協議約定要求相對方承擔違約責任。在拆遷安置補償協議的違約責任中,一般為要求相對人履行協議及要求支付違約金和賠償損失。拆遷人與被拆遷人雙方可在協議中約定如下內容:首先,約定拆遷人如不按協議規定的日期向被拆遷人交付各種補償費用,逾期一日,應按所欠款額的一定比例償付違約金;拆遷人如不按協議規定的地點和面積、層次給乙方安置住房,應向乙方償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被拆遷人如經拆遷人按協議規定安置住房後,仍拒不搬遷的,每逾期一日,應向拆遷人償付違約金等。上述事項與違約金數額的明確,是對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在履行協議中權利義務之後果的明確,具有一定的懲罰性,能夠督促協議當事人善意的履行協議。同時,還是該協議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內容。
(二)糾紛的處理。
糾紛是社會主體之間的一種利益對抗狀態,民事糾紛則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我國的民事糾紛解決機制有私力救濟、公力救濟與社會型救濟等。私力救濟即指當事人在沒有第三方以中立名義介入糾紛解決的情形下,不通過國家機關和法定程序,而依靠自身或私人力量解決糾紛以實現權利的方式;公力救濟指通過國家公權力強制性解決糾紛的機制;社會型救濟指基於糾紛主體的合意,依靠社會力量解決民事糾紛的機制。對於此三種糾紛解決途徑,當事人可以自行選擇適用。
在糾紛處理的約定中,當事人可協議約定選擇自行和解或者仲裁與訴訟等,如涉及仲裁或訴訟的還可選擇明確的仲裁機構或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
(三)協議的效力。
合同生效可為成立即生效,須經批准或登記等手續的,在批准或登記後生效,如合同中約定生效期限或生效條件的,自期限屆至或條件成就時合同生效。合同的失效包括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法定條件下的無效,合同被撤銷時合同的失效,合同解除、合同終止、合同履行完畢等情況下的失效。另外,如雙方約定合同履行期限的,期限屆滿合同失效。
合同的生效意味著雙方權利義務的開始,失效意味著雙方權利義務的結束,在拆遷安置補償協議中,協議生效後拆遷人即有權利要求被拆遷人騰退房屋,如被拆遷人無正當理由又不履行義務的,拆遷人可以通過申請提起強制拆遷程序;被拆遷人在協議生效後,有獲得安置補償與臨時安置費等權利,如拆遷人不履行義務的,被拆遷人有通過公力救濟途徑強制拆遷人履行義務的請求權。合同失效後,雙方的上述權利與義務即全部消滅。因此,對合同效力期間的約定是否明確對拆遷人與被拆遷人關系同樣非常重大,雙方應當在協議中約定協議生效的時間,如簽字蓋章時生效或在某具體日期生效等,同時雙方可約定合同的有效期或約定合同失效的條件或者期限。如雙方約定:本協議自雙方或雙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權代表人簽字並加蓋公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_______年,自______ 年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