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公司法律風險控制流程

公司法律風險控制流程

發布時間: 2024-11-30 18:33:07

㈠ 公司法律風險防範管理辦法包括哪些內容

公司法 律風險防範管理辦法包括哪些內容?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進一步增強公司法律風險管理能力,有效防控法律風險,促進公司持續、健康發展,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某公司及下屬關聯企業(以下合稱為「公司」)的法律風險管理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法律風險,是指基於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由於公司內外部環境及其變化或者公司及其利益相關者的作為或者不作為,而對公司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 本辦法所稱法律風險管理,是指針對法律風險開展的風險識別、風險測評、風險分析、風險控制、控制實施評估等一系列管理活動。 第四條 法律風險管理工作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以公司戰略目標為導向。法律風險管理應當與公司總體戰略目標相適應,促進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與公司經營管理相融合。法律風險管理應當融入公司經營管理活動,成為其有機組成部分。 (三)全員參與。公司所有部門及員工都應當參與法律風險管理,並履行相應的風險管理職責。 (四)持續改進。法律風險管理應當根據公司內外部環境變化不斷調整完善,實現持續改進。 (五)堅持合法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公司用合法的手段防控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控制措施應當具有可操作性、可執行性,應當考慮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 第五條法律風險管理的目標,是以制度、流程建設為重點,形成法律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一個全面、規范、動態的法律風險管理體系,將法律風險的防範和控制延伸到經營管理由始至終的各個環節,將法律風險防範和控制的職責落實到公司的各部門、各崗位,形成法律風險管理的合力,最終形成法律風險管理的有效管控機制。 第二章 機構與職責 第六條 公司CEO或者由公司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法律風險管理委員會是法律風險管理決策機構,履行下列職責: (一)批准法律風險管理的制度、流程; (二)批准法律風險控制計劃; (三)對有關法律風險管理的重大事項進行決策; (四)其他應當由法律風險管理決策機構履行的職責。 第七條 法務總監全面負責法律風險管理工作,履行下列法律風險管理職責: (一)參與企業重大經營決策,保證決策的合法性,並對相關法律風險提出防範意見; (二)指導建立和完善法律風險管理的制度、流程; (三)批准重大法律風險的判斷標准或者判斷機制; (四)指導提出法律風險控制計劃; (五)協調處理有關法律風險管理的重大事項; (六)指導提出法律風險管理報告以及重大決策的法律風險評估報告; (七)指導培育法律風險管理文化、理念; (八)其他應當由法務總監履行的職責。 第八條公司法務部是法律風險歸口管理部門(以下稱「歸口管理部門」),公司內各部門是法律風險管理執行部門(以下稱「執行部門」)。 第九條 歸口管理部門履行下列法律風險管理職責: (一)建立和完善法律風險管理的制度、流程; (二)組織實施法律風險管理體系; (三)研究提出重大法律風險的判斷標准或者判斷機制; (四)組織制定法律風險控制計劃; (五)研究提出法律風險管理報告以及重大決策的法律風險評估報告; (六)組織協調法律風險管理日常工作; (七)組織應對、處理法律風險事件; (八)指導、監督和考評執行部門的法律風險管理工作; (九)指導、監督和考評下屬單位的法律風險管理工作; (十)組織建立法律風險管理信息系統,並負責對系統數據、信息進行維護更新; (十一)評估法律風險管理的有效性,研究提出法律風險管理的改進方案; (十二)組織開展與法律風險管理相關的培訓,培育法律風險管理文化、理念; (十三)其他應當由歸口管理部門履行的職責。 第十條執行部門應當在歸口管理部門的組織、協調下開展法律風險管理工作,並接受歸口管理部門的指導、監督和考評,主要履行下列職責: (一)在歸口管理部門組織下對本部門涉及的法律風險進行識別和測評; (二)在歸口管理部門組織下對需要本部門控制的法律風險進行控制現狀評估並提出控制措施建議; (三)負責落實法律風險控制計劃中由本部門承擔的風險控制措施; (四)向歸口管理部門反饋風險控制計劃落實情況,並接受歸口管理部門的考評; (五)負責完善本部門的法律風險控制機制; (六)在歸口管理部門組織下應對、處理法律風險事件; (七)負責收集日常工作中發現的法律風險信息,並及時向歸口管理部門反饋; (八)參加與法律風險管理相關的培訓,參與法律風險管理文化、理念的培育; (九)其他應當由執行部門履行的職責。 第十一條歸口管理部門應當設置專職的法律風險管理崗,負責具體實施法律風險管理工作。執行部門應當設置法律風險管理聯系人,負責本部門的法律風險管理聯系工作。 第三章 法律風險管理體系 第十二條 公司應當構建並實施法律風險管理體系。法律風險管理體系包括法律風險分析、法律風險控制和控制實施評估。 第十三條 公司應當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定期對法律風險管理體系進行滾動更新。 第十四條 公司應當充分利用法律風險管理體系的實施成果,促進體系與業務經營及日常法律事務的融合,降低公司法律風險水平。 第一節 法律風險分析 第十五條 法律風險分析包括法律風險的識別、測評和定向分析。 第十六條歸口管理部門應當定期組織發起法律風險識別,執行部門應當負責提供風險識別的基礎信息、初步識別結果,並對歸口管理部門的識別結果進行確認。 第十七條 歸口管理部門應當根據風險識別結果制定法律風險清單。 第十八條執行部門應當隨時收集日常工作中發現的法律風險信息,並及時向歸口管理部門反饋,歸口管理部門應當根據反饋信息及時對法律風險清單進行補充、更新。 第十九條歸口管理部門應當定期組織法律風險測評,執行部門應當負責提供風險測評的基礎信息、初步測評結果,並對歸口管理部門的測評結果進行確認。 第二十條 歸口管理部門應當根據測評結果,對法律風險進行排序、分級,並確定公司的重大法律風險。 第二十一條 執行部門應當了解掌握本部門涉及的公司重大法律風險,並可以根據測評結果,確定本部門的重大法律風險。 第二十二條 歸口管理部門應當根據法律風險識別、測評的結果,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對法律風險進行定向分析。 第二節 法律風險控制 第二十三條 法律風險控制包括控制現狀評估、控制計劃制定及控制計劃實施。 第二十四條 歸口管理部門應當根據法律風險分析的結果,確定每年度需要進行控制的法律風險,並分解給執行部門。 第二十五條 執行部門應當對分解至本部門的法律風險進行控制現狀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提出風險控制計劃。 第二十六條歸口管理部門應當對執行部門的風險控制計劃進行審議,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議,並匯總成公司風險控制計劃後正式下發執行。 第二十七條 執行部門應當嚴格執行風險控制計劃,歸口管理部門應當對計劃的執行進行檢查、指導和監督。 第三節 控制實施評估 第二十八條法律風險管理的評估是指在法律風險控制計劃實施的一個工作周期結束後,對控制計劃的執行過程和實施效果所進行評估,以此作為下一年度法律風險控制計劃的參考依據。 第二十九條 控制實施評估包括法律風險控制實施情況評估和實施效果評估。 第三十條 歸口管理部門應當在風險控制計劃實施期限屆滿之後及時組織發起控制實施評估。 第三十一條 執行部門應當首先對本部門風險控制實施情況和實施效果進行自評,然後將自評結果及相關資料提交歸口管理部門復評。 第三十二條歸口管理部門應當認真分析控制實施評估結果,提出改進建議,對法律風險管理體系進行滾動更新,並將評估結果在所 管轄 范圍內進行通報。 第四章 法律風險的預防與應對 第三十三條 公司進行重大經營活動,應當進行法律風險評估,並對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採取事前控制措施。 第三十四條 執行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應當主動對照法律風險清單,明確本部門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並及時採取相應的控制措施。 第三十五條 歸口管理部門可以對執行部門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進行風險提示,並督促其採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 第三十六條歸口管理部門應當對法律風險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日常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法律風險的發生,相關部門應當積極配合。 第三十七條 歸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法律風險的前瞻性研究,並提出風險防範建議。 第三十八條歸口管理部門應當定期組織與法律風險管理相關的培訓。執行部門可以根據生產經營實際提出法律風險管理培訓需求,歸口管理部門應當積極組織實施有關培訓活動。 第三十九條公司應當建立法律風險事件報告制度。法律風險事件發生後,執行部門應當立即向本部門負責人報告,組織查明事件基本情況,並及時向歸口管理部門報告。 第四十條歸口管理部門收到法律風險事件報告後,應當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對事件的性質、原因、影響等進行研究分析,並提出應對方案或者處理意見。 第四十一條 對需要採取應對措施的法律風險事件,執行部門應當在歸口管理部門的組織協調下,及時落實應對措施。 第四十二條公司應當逐步建立法律風險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理機制,明確法律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理的職責、流程、時限、內容和方式等,增強法律風險預警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 第五章 信息系統 第四十三條 公司按照規范和要求建立和完善法律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通過信息系統開展各項法律風險管理工作。 第四十四條歸口管理部門負責提出建立和完善法律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需求,公司信息管理部門負責組織系統建設,並對系統進行維護。 第四十五條歸口管理部門應當根據公司內外部環境變化,及時對法律風險管理信息系統中的各項數據、信息進行更新,保證數據、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確性。 第四十六條公司應當充分利用法律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進行普法培訓等其他法務工作,並探索與其他業務信息系統進行聯動,促進信息系統的高效使用。 第六章 考核與獎懲 第四十七條 歸口管理部門應當定期組織對公司法律風險管理工作的考核或者評估。 法律風險管理考核結果應當報送法律風險管理決策機構。 第四十八條 由於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原因發生法律風險事件並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按照《公司獎罰條例》追究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九條 本辦法由法務部負責解釋。 第五十條 本辦法自下發之日起實施。 其實,此管理辦法也只是能給經營公司的這些企業家提供防範企業法律風險的一些意見,比如說要求企業在整個經營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堅持合法性,公司的整個法律風險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建立的起來的,在公司應該是有專門的部門就是負責防控這些法律風險的,或者專門聘請法律顧問也是切實可行的。

㈡ 公司的風險控制包括哪些

每個企業在經營中都可能發生風險,從整個經濟環境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風險管控措施:
1、風險分散,多樣化相互獨立的投資形式;
2、風險對沖,購買與標的資產收內益負相關的某種容資產或衍生產品;
3、風險轉移,通過購買某種金融產品或採取其他合法措施將風險轉移給其他經濟主體;
4、風險規避,拒絕或退出某一業務市場,不做業務,不承擔風險;
5、風險補償,事前對風險承擔的價格補償。企業風險的種類
企業經營風險通常主要包括以下五種:
1、政策風險,是指國家政策的變化對行業、產品的影響(宏觀經濟調控及產業政策導向)。
2、市場風險,是指本企業產品在市場上是否適銷對路,有無市場競爭力(技術、質量、服務、銷售渠道及方式等)。
3、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困難、甚至破產倒閉(資本結構、資產負債率、應收應付款及現金流問題等)。
4、法律風險,是因簽定合同不慎,陷入合同陷阱,造成企業嚴重經濟損失(違約、欺詐、知識產權侵害)。
5、團隊風險,是指核心團隊問題及員工沖突、流失和知識管理等。
企業風險管控措施需要注意些什麼?
1、企業投資項目的管控
對投資活動實行人員、主體、長短期的分類管理,擬在控股層面打造三大投融資平台,力帆股份-實體投資、力帆財務公司-金融投資、力帆置業-房地產投資。
2、加強財務管控
完善財務報告系統和財務預警體制,提升財務分析和報告水平,深化財務對業務的支持和監控,把財務信息轉化為有效的決策參考信息。
3、應收賬款和存貨的管控
很多摩托車企業走下坡路原因就是其賒賬金額太大,加強國內外應收賬款的管理和存貨的管理是我們經營能力的體現,要有與行業進行比較的觀念。
4、簡化機構,節約成本
組織機構應扁平化,各項工作應集中化,以節約成本,如財務應按報銷、稅務、核算、考核等分組,而不是按公司制劃分。
5、深入落實內控和審計工作中發現的改善管理和優化效益的機會,強化流程管控的設計及執行有效性。
6、強化公司管理人員績效考核及目標責任。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七百三十五條 規定「融資租賃合同是出租人根據承租人對出賣人、租賃物的選擇,向出賣人購買租賃物,提供給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㈢ 公司的法律風險管理是什麼要怎樣規避

企業法律風險是指企業經營中不懂法律規則、疏於法律審查、逃避法律監管所造成的經濟糾紛和涉訴給企業帶來的潛在或已發生的重大經濟損失。如債務拖欠,合同詐騙,盲目擔保,公司治理結構軟化監督乏力,投資不作法律可行性論證,項目運作缺少法定決策程序,企業決策人治化,輕易挪用資金,難以識別保險單、票據、信用證詐騙,國際貨物運輸中的詐騙風險,國際投資與國際合作中引發的反壟斷反傾銷訴訟,重復引進技術,項目開發不作商標專利檢索,項目合作及房地產業務中不審查土地合法性,不正當競爭給企業帶來的身敗名裂等等。\x0d\x0a如何規避企業經營法律風險:\x0d\x0a一、提高管理者法律意識、切斷法律風險發生根源。\x0d\x0a所謂企業法律風險,就是指企業經營中不懂法律規則、疏於法律審查、逃避法律監管所造成的經濟糾紛和涉訴給企業帶來的潛在或已發生的重大經濟損失。對於企業而言,企業的任何一種行為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風險,法律風險無處不在就像市場機遇無處不在一樣。「改制、並購、重組、對外投資、契約合同、產銷行為??」,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也日趨復雜多變,企業管理者的法律意識如果還只是停留在這種事後救火的法律救濟方式上來維護合法權益,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x0d\x0a企業管理者可以不精通法律知識,但不可以沒有法律意識。筆者認為,企業經營中的法律風險完全是可以事前預防的。即便是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故」還是頻繁發生了,究其原因還是我們的企業管理者法律意識不夠強,防範法律風險的意識還不夠深,在法律風險防範上的投入還不夠多(包括精力和金錢的投入)。據統計,美國企業平均支出的防範法律風險的費用占企業收入的1%,但是中國呢?大多數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投入嚴重不足,法律風險防禦能力很弱,因法律風險而遭受損失的風險就更高。\x0d\x0a經驗告訴我們,企業經營存在法律風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去注意它,防範它,任其發展。因此,注重提高企業管理者的法律意識,進一步熟悉與企業經營相關的法律知識並對企業進行法律風險的安全檢查,把隱藏在企業內部的法律風險及時發掘出來,事先採取防範或預防機制規避企業經營中的法律風險,切斷法律風險發生的根源。\x0d\x0a二、防患於未然,定期進行法律風險評估。\x0d\x0a企業要「長治久安」,需要具有完善的內部管理體制和風險防範規避機制,預先知道風險的所在並進而設法避免法律風險的發生。隨著我國法治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法律的不斷完善,我們的企業管理者也應進一步轉變觀念,法律意識要有一個大的提升,即從「救火」意識到「防火」意識;從法律救濟意識到法律防範意識;從依法維權意識到依法治企意識。總之,要使我們的法律意識完成一個從被動意識到主動意識的提升。\x0d\x0a企業應當防微杜漸,未雨綢繆,在內部確定一個運轉有效的風險規避機制,投入一定的精力、人力、財力,事先建立法律「防火牆」,將企業經營過程中涉及的主體資格風險、財務隱蔽風險、人力資源風險、產權結構構成風險、訴訟仲裁風險、產權交易及投資風險、法律法規的動態風險、匯率變動風險、合同管理風險、商業信譽風險知識產權風險、地域及客戶關系風險等法律風險擋在企業發展之外,從依法治企上尋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x0d\x0a企業的管理者們應每年定期為自己的企業進哪神歷行法律風險評估。所謂法律風險評估,是指通過法律及相關行業專家對目標企業進行法李搜律風險事項調查,並出具《法律風險評估報告》的意向預防性法律防範可行性建議。通過審查企業的組織結構、股權結構、治理結構、公司章程、公司各項許可證照、內部管理制度、業務流程、財務管理制度和流程、對外重大合同簽署的決策和流程、勞動合同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知識產權等項目分別進行調查和評估,發現其中可能存在的潛在法律風險和潛在的訴訟。通過《法律風險評估報告》,及時把企業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披露出來,以引起企業管理者的足夠注意,並進而在法律顧問團隊的幫助下,及時採取適當措施,最終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x0d\x0a三、建立健全法律風險預警、防範規避機制,切瞎清實提升法律風險防禦能力。 企業「走出去」,法律須先行。「駕駛技術再高,也有被追尾的可能」 再大再強的企業也要防範法律風險。企業的各種行為都會存在法律風險,任何類型的法律風險都會造成商機的喪失;被廣泛宣傳的法律風險事項會對企業的商譽帶來極大的損害。當這種損害發生時,會存在另一種風險,公司業務可能陷入惡性循環。商譽的損害會使商業夥伴喪失信心,繼而引起收入下降,投資者喪失信心,最後導致股票價值下跌。\x0d\x0a美國波音公司,該公司總部有500名高管人員,其中法律顧問有232個,佔了約46%,而去年有關部門所作的「中國100強企業法律風險調查」表明,大部分中國企業對「走出去」的法律風險未有清楚認識,中國企業法律風險防範的費用支出僅是發達國家企業的1/50。\x0d\x0a預警機制應當建立在分析的基礎之上,法律風險防範機制強調前瞻性,強調防患於未然,重視法律風險防禦能力的提高,以切實減輕企業的損失。通過風險分析評估,風險控制管理、風險監控更新等方法,來發現、識別經營生產和管理活動中的潛在法律風險。\x0d\x0a四、准確把握風險源,最大限度規避法律風險。\x0d\x0a調查表明,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型企業,都普遍積極地採取規范的法律風險防範措施,其中准確把握風險源不失為一個亮點。對於我們運輸企業而言,企業存在一天,風險就伴隨一天。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權衡間,風險與危機共存,其中以下幾點法律風險源尤為值得關注。\x0d\x0a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風險:指在合同談判、訂立、履行、變更和轉讓、終止及違約責任的確定過程中,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利益損害或損失的可能性。在企業運行過程中,融資類合同、合作類合同和施工承包類合同、材料供應類合同涉及金額巨大。尤其是如果未能經過有效的法律風險評估和控制,極可能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給雙方當事人留下糾紛隱患。\x0d\x0a並購轉讓中的法律風險:企業兼並涉及公司法、競爭法、稅收法、知識產權法等法律法規,且操作復雜,對社會影響較大,潛在的法律風險較高。其中的一些關於特種行業的經營權轉讓標的大、價值評估難、轉讓手續繁瑣、廉政風險大,雖然規范了轉讓程序和要求,但操作中的法律風險仍然巨大。\x0d\x0a知識產權法律風險:知識產權是蘊涵創造力和智慧結晶的成果,其客體是一種非物質形態的特殊財產,要求相關企業管理機構給予特別關注。\x0d\x0a人力資源管理法律風險:《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和國務院制定的相關勞動用工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是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法律體系。作為老牌的公路運輸企業屬勞動密集性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各個環節中,從招聘開始,面試、錄用、使用、簽訂勞動合同、員工的待遇問題直至員工離職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關的勞動法律法規的約束,企業的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為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勞動糾紛。\x0d\x0a財務稅收法律風險:企業的涉稅行為因為涉及遵守財務、稅收等法律法規直接關繫到企業的未來利益,例如有些企業多交了稅或少交了稅,或者因為涉稅行為而承擔了相應的法律責任。\x0d\x0a運營管理法律風險:作為運輸企業在運營管理中,車輛、安全等管理工作中,涉及管理瑕疵引發的侵權法律風險,收取服務費引發的合同糾紛風險,以及在交通事故中引發的人身和財產損害賠償等法律風險。

㈣ 公司公賬轉私賬,法律風險如何規避

公轉私的法律風險

一、有限責任公司法規定,公司所有錢必須受監管,嚴禁挪做私用,一但進行債權、債務核算,發現有挪為私用情況,輕則公司不受有限責任保護,公司股東有可能負無限責任。重則會被定義為挪用公款罪入刑。

二、稅務部門核稅是按公司帳的進項和銷項核查,如果出現公帳外走帳,沒相應納稅憑證,有可能出見偷稅漏稅嫌疑。

三、銀行對公轉私走帳要進行反洗錢監管。當數量達一定標准,有可能進入司法調查。

相應的風險防法措施

但是現實公轉私這種現象比較普遍,大部分私企老闆都這么干,因為錢放在對公賬戶受監管的限制太多,比如取現限制,用途限制,時間限制等,轉到私人賬戶方便太多。

所以,一般做法就是,造工資表,獎勵金,差旅費、備用金等名義提現,一般不要把公帳轉到你朋友的私人帳號或法人帳號,也樣追查起來就說不清楚

從公帳轉私帳一般需要開證明的,就是證明這筆錢為什麼轉,需蓋公章,比如說轉給你朋友的勞務費,什麼項目獎勵之類的,領用人簽字留下憑證,如果支付給非一般納稅人貨款,則需開相應普票。

一般而言,轉數十萬的公轉私賬,還上了人民銀行的反洗錢系統,大可不必擔心,但是一年累積過多的話就要注意了。數量過多就會進入重點監控。

總之,公轉私不如以前監管那麼嚴格了,出現很多灰色地帶,各監機構睜眼閉隻眼,但各項監管的法律法規並沒修改或撤消,所以還是摸著石頭過河為好。

自2020年7月人民銀行下發「大額現金管理」試點通知以來,「公轉私」問題日益引起關注。




1、是否存在公司將資金轉給股東個人使用,至年度終了之後,即未歸還公司,又未能證明用於公司生產經營的?


如果存在這種情況,按照個人所得稅政策規定,可以按股息、利息、紅利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這個規定主要目的是防止公司資金被股東長期無償佔用,侵害公司及其他債權人的利益。


作為財務,應採取積極應對措施,看公司是否存在這種情況,如果存在應告訴股東,健全借款手續,並及時歸還公司,切不可跨年度佔用公司資金。


2、是否存在一個自然人股東出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不能證明公司資產與個人資產獨立的情況?


如果存在這種情況,按照規定,股東需要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作為財務,應告訴股東,應盡可能將公司資產與個人資產劃分清楚,做到公私分明。並且,公司應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包括資金管理制度,規范化運作;嚴格按企業會計准則的規定進行會計核算,編制財務報表,必要請中介進行審計,以證明公司資產與個人資產相互獨立。


3、自2020年7月人民銀行下發「大額現金管理」試點政策以來,銀行加強對公轉私的管理監督,主要目的是防止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對於正常合法的資金往來,並無實際影響,所以,只要公司業務真實、合法經營,無需對「公轉私」過分解讀!

公轉私,風險主要體現在稅收方面,規避風險,必須嚴格執行相關政策規定。

正常情況下,公司公賬轉私賬,主要是發放工資、資金及福利費、差旅費、招待費、日常零星采購、員工備用金等,其他支出,盡可能採取公對公轉賬的方式。

公賬轉私賬的稅務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公司將資金轉給股東個人使用,至年度終了之後,即未歸還公司,又未能證明用於公司生產經營的,可以按股息、利息、紅利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主要目的是防止公司資金被股東長期無償佔用,侵害公司及其他債權人的利益。

為規避上述風險,作為股東,應可能避免佔用公司資金。如確需使用,應健全借款手續,並及時歸還公司,切不可跨年度佔用公司資金。

2、一個自然人股東出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如果不有證明公司資產與個人資產獨立,則需要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為避免上述風險,作為股東,應盡可能將公司資產與個人資產劃分清楚,做到公私分明。作為公司,應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包括資金管理制度,規范化運作;嚴格按企業會計准則的規定進行會計核算,編制財務報表,必要請中介進行審計,以證明公司資產與個人資產相互獨立。

當然,現在銀行也在加強對公轉私的管理監督,主要目的是防止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對於正常合法的資金往來,並無實際影響。

記住一點,對公賬戶可以以往來款的方式轉出到法人的個人賬戶,這屬於借款的形式,最終錢是要還到對公戶的。

對公戶轉到別人的私人賬戶,則是要看是借款形式還是服務費性質,借款依舊需要還回來,服務費性質需要財務有具體或報銷說明,但必須屬於合規合法的。

公轉私的法律問題,可以從"合理"和"合法"兩個層面來看。

企業賬戶資金是不能隨意進行公轉私的,規定都比較嚴格,要有正當的名目。比如是工資獎金發放、支付勞務報酬、支付其他服務費、預借現金、股東分紅、費用報銷、其他費用支付等。除了有正當名目以外,有些名目的費用還有報銷比例的限制要求,借款需歸還,嚴禁挪用公款作其他使用。其實合理性要求也就是合法性的規定,合法就合理。

合法性主要體現在是否依法交納相關稅收。發工資應交納個人工資薪金所得稅3%-45%;支付勞務費應交納個人勞務報酬所得20%;若按經營分紅則需繳納個人紅利所得20%;等等。

提出這個問題,想必是企業經營者對企業資金轉成個人私人資金合法節稅的疑問。


本人從事稅收優惠政策招商專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優惠政策和稅籌方案。通過各類咨詢服務外包合法為企業取得成本費用。綜合5%+稅後資金自由公轉私,不再涉稅。

公司公賬轉私賬經常會涉及到稅務風險,還有可能違法。

稅務部門之所以如此重視公賬轉私賬的問題 ,是為了防止公司逃稅,防止相關負責人挪用款項,也是為了避免公司偷稅漏稅,更是為了阻止洗錢罪等罪名。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有8種情況可以進行公章轉私賬。 如發放員工工資,員工差旅費報銷,支付個人勞務報酬,向自然人采購,歸還個人借款,支付個人賠償金,股東利潤分配,個人獨資企業利潤分配

其他公轉私情況很可能為不合規,有的甚至會被重點監管, 如現金交易超過5萬,公轉私超過200萬等等情況。所以公轉私一定要有正當理由,而且必須有依據。如還款或者借款要做好賬單,註明使用用途,股東分配利潤的話,也需要進行個人所得稅的完稅等等。

如有法律疑問,請點開我的主頁私信我咨詢。

你好,我是葉老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這樣的想法很危險,法律風險如何規避,這個題目本身就帶有一些灰色性質,如果本身法律不鼓勵大家從公司的賬上往個人賬上轉錢,那麼你就不應該在這方面下太多的功夫去研究這些東西。

話雖如此,但是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難免有一些時候需要做這樣的動作,特別是企業需要備用金的時候。

這就取決於你在銀行開的是基本賬戶還是一般賬戶基本賬戶實際是可以直接用現金支票方式提取現金的,這也是這樣不允許的。這唯一的問題就是你只要在財務處理的過程中,需要明確這筆錢到底是幹嘛,並且有相應的發票或者相應的數據作為佐證,那麼只要金額不是過大,一般來說都是合理合法的。

但是有些情況下,如果你開的是一般賬戶,因為一般賬戶並不允許直接提取現金,所以如果需要往個人賬戶上支付一定費用的話,那麼就要開轉賬支票收款人寫個人,但是根據咱們國家對於公司互轉之間的一些規定,那麼在這轉賬的過程中,可能也需要提供一些佐證,比方說如果是代發工資,那麼要提供相應單位的蓋章的工資表,如果是一些貨物的貨款甚至是貸款,那麼就要提供一下相應的買賣雙方的合同等等。

其實在正常的情況下,企業往股東的賬上轉賬可以由借款的形式發生,也就是說企業的股東以股東借款的形式,從企業內部賬上支取一部分的現金,然後約好時間歸還,並且支付相應的活期利息,這種形式只要公司本身財務制度上並沒有明確的禁止行為,或者金額不會過大,一般來說也是可以允許的。

但是一些不法機構打著正常交易或者是經營的名義,惡意的從公司賬戶儲蓄資金到個人賬戶,以滿足自己的一些購物需求,從而變相的達到規避企業分紅所得稅等等,這樣的方式在法律上來說是存在很大風險的,如果本身交易並不存在,那麼,我個人建議你不要用這種交易來套取企業資金,以防未來出現稅務方面的風險。

如果你覺得資金放在企業的賬上回報率比較低,那麼其實也有一些存款或者是財富管理類的產品是可以允許企業去申購的,那麼企業只要在財務制度方面允許對外投資,那麼這些產品都是企業購買的一個好選擇。

總而言之,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合理的繳納稅收,稅後收入,那大家都是可以放心使用的,也不會有任何風險。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謝謝。

公司公賬轉私賬法律風險如何規避?答:原則上是不允許用私賬收付款處理,但由於中國國情存在很多零售商店,這些零售商店一般都是以私賬來做收付款處理。因此企業要想做到全部用公賬對外收支實際上是非常難的,這就產生了私賬收付款問題的處理。如果企業出現了這種問題,一般上市公司的處理原則是:為滿足稅務部門及上市審計要求,對公收付款的私人賬戶,要求固定一個賬號,這個賬號不能做其他用途,是用來對公收付款的。有收款時,出納將收到的款項取出來,按客戶名稱存入到公賬戶頭上,會計人員憑繳款單記入客戶應收賬款減項。有付款業務時,則一般以現金付款處理,記入庫存現金科目,同時沖減應付賬款科目。如果公司公賬轉私人賬戶應該怎麼轉?公司公賬轉私人賬戶可以使用支票轉賬,在支票上填寫想要轉賬的賬戶即可。對公賬號轉個人不會產生費用。轉賬,不直接使用現金,而是通過銀行將款項從付款賬戶劃轉到收款賬戶完成貨幣收付的一種銀行貨幣結算方式。公司對公帳戶分為四類:基本帳戶,一般帳戶,臨時帳戶及專用帳戶。 其中:基本帳戶 一個公司只能開一個。 其他的例如:一般帳戶,一個公司可以根據業務需要開立多個,沒有數量限制。 人民銀行的帳戶管理規定:一個企業只能開立一個基本帳戶,但是可以開立多個一般帳戶,如果另處還要開一個可以取款的帳戶,而且資金方有一定的專門用處,那麼你可以在該行申請辦理一個專用帳戶也是可以取款的。

公轉私的實質是 取現 ,或者叫 現金支付 ,千萬不要以為是「轉賬」就是轉賬支付方式了,這在財務上就是100%判斷為 現金支付方式 。理解了這個後面就好說了。

好多人一聽這個就怕,其實並不可怕。絕大多數的公轉私完全沒事,但需要處理業務時判斷是否原路轉回,是借款還是貨款,是工程款還是工資等一系列問題。下面我就按問題可能的嚴重程度順序,展開說一下。

某些人來公司刷POS機套現,要堅決拒絕 。這種情況輕則和當事人共同構成對銀行信用的惡意透支,重則構成盜竊罪的共犯,因為可能透支是用的被盜的信用卡。

有辦法規避嗎?有的,以前一朋友來找我說要讓我給客戶說,他幫忙刷卡,客戶付他現金,我拒絕了。但我說了,我不在的時候你自己和客戶去商量,我不知道是可以的。因為我們公司是真實銷售,誰刷卡都行,但我們必須不知情是代刷的卡。

給股東大額轉款,年內不原路轉回,風險極高 。因為給股東的轉款,年內如果不原路轉回,可能被稅務局認定為分紅,要求股東交20%的個人所得稅,因為有相關法規專門規定,所以很難擺脫這個錯誤造成的損失。我以前有幾個朋友的公司都發生過這個情況,有跟稅務局打行政訴訟官司都輸了的。

其實這個好辦,最後兩天轉回公司平賬就行了,元旦後再借。當然有腦袋轉得快的朋友已經想到了,實在沒錢來過賬,利用現金收付來做個跨年,其實也行的。

現在已經沒有抽逃注冊資本的刑事法律風險了。

有供應商要求付款至其私人賬戶的情況,要非常謹慎。 一般情況下,公司是應該拒絕的。如果對方確實因為各種原因要求轉私戶,一定要供應商公司寫委託書,而且盡量收回復件,檢查與前期的用章一致,再收取私戶當事人的身份證復印件,並由獨立於該供應商的財務人員,通過其他聯系方式(官網、114)與該公司官方聯系核實後才付款。

注意該收款人是否已經離職,不能代表該公司,雖然他也能提供委託書,但由於款項可能被收款人盜走,那樣就極可能導致被供應商起訴,付款方有過錯,可能會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

注意是否存在該收款人賬戶被凍結的情況,這種情況下轉款給其私戶,可能被法院追究幫助逃避執行責任等風險。但金額不大的話,這種風險並不太高。

無法取得發票的費用報銷要公轉私,這個風險已經不高了。 只是要控制好金額,一般小額(萬元以內)的,確實是無法提供發票的商品或者服務提供方,不僅轉賬可以,而且就憑轉賬記錄和相關原始票據,還可以進入費用,這是2018年下半年才開始執行的新政策,比如公司食堂買菜。

小公司出納嫌取現麻煩,直接付私戶,然後用微信、支付寶轉賬給員工報銷,雖然不規范,但幾乎無風險。 在這個移動支付的時代,每天上班出納就拿現金支票去銀行取現,下班再去存現,這的確是有點OUT了,雖然大公司還在堅持,但小公司肯定不願意這樣做。於是就採取公轉私至出納或者公司提供的某指定個人賬戶,用於支付合理合法且合流程的費用報銷,費用報銷時的付款可能是出納個人手機銀行,也可能是微信和支付寶。這是很多小公司的做法,只要控制好,不要被出納挪用資金就可以了,而且賬戶的余額盡量保留少一些。只要報銷等合理合法,且賬戶余額真實,是沒有法律風險的。


用於人民銀行《支付結算管理辦法》規定的工資、個人勞務報酬等八種可以用於支付現金的公轉私。完全合理合法,無任何風險。

這個問題不是在叫我們違法嗎?勸大家不要因為一點點稅費等,就違法國家法律,不要存在僥幸心理。你敢挑戰國家的法律,國家就敢讓你吃牢飯。

㈤ 如何建立企業的法律風險防範體系

1、 機制與體系
機制與體系不同。所謂「機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所謂「體系」,是指若幹事物或某些意識互相關聯而構成的整體。機制沒有獨立的表現形式,常常蘊含在某一體系之中。體系則有自己獨立的表現形式,是具有一定結構、層次和形式的文件化系統。企業經營管理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增加收入、節約開支,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二是防範和化解法律風險,維護企業財產和交易安全。這兩個目標對於不同規模的企業,對於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有不同的側重點。但無論如何,維護財產和交易安全,是企業的基本目標要求,因此從防範法律風險的角度構築企業經營管理體系,較之建立法律風險防範機制而言,更加直觀、現實和有效。
2、 企業法律風險防範體系的建立
法律風險防範體系的建立是指企業根據法律風險的特性,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避免承擔經濟損失或者其他風險的制度、流程、表格和文本。法律風險防範體系是管理學與法學有機結合的跨學科的研究成果,旨在提高中小企業管理的規范化水平,以人為本,明確責權利,注重效率和創新。
(1) 企業法律風險防範體系建立的主要思想:①規范化:建立制度,理順流程。制度是企業的基本行為規范,企業的一切人和事都要在制度下進行活動;流程是企業實現目標必須遵循的過程方法,要講時間效率,還要講投入產出。②個性化:與企業實際緊密結合,具有本行業、本企業的鮮明特點。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除基本制度、基本流程、基本體例以外,可以具有不同的文件組合,不同的文件內容。③合同化:將合同引入企業內部管理,上下級之間、上下位部門之間以合同的形式協商、確定相互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相對於制度化而言,合同化更明確,更人性化,更易接受和執行。
(2) 企業法律風險防範體系的體例和模塊:企業法律風險防範體系的體例由制度、流程、表單、文本組成,這四種體例形式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企業法律風險防範體系包含九大模塊:一是企業設立模塊,內容包括企業設立、企業變更和法人治理;二是投資管理模塊,內容包括股權管理、投資收益管理、股份轉讓和股票上市;三是行政管理模塊,內容包括文件檔案管理、對外關系協調、辦公設備設施和後勤管理;四是人力資源管理模塊,內容包括人員、薪資、考核和培訓管理;五是財務管理模塊,內容包括資產負債、資金往來、賬目和報表管理;六是采購與外包管理模塊,內容包括合格供方的選擇與評價、采購合同的簽訂與履行、所購貨物的驗收與入庫;七是技術質量管理模塊,內容包括技術開發與改造項目的立項、實事、評審,新產品試制與工裝改造,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質量檢驗,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與維護;八是生產管理模塊,內容包括生產組織、現場管理、設備維護與保養;九是營銷管理模塊,內容包括市場、銷售和售後服務管理。
(3) 企業法律風險防範體系的建立方法:企業法律風險防範體系是基於防範法律風險的經營管理系統,既是跨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又是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復合型,單單擁有管理學或法學一個學科的理論與實踐是不夠的,必須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建立企業法律風險防範體系,離不開專家的作用,而這個專家既要精通法律,又要精通企業管理。這樣的專家,只能到律師中去尋找,因為只有以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律師,才能滿足這樣的要求。由此可見,建立企業法律風險防範體系的基本方法,不外兩種:一是專家指導,企業自行建立和運行;二是專家建立,並指導企業運行。
3、 企業法律風險防範體系的完善
企業法律風險防範體系是以防範企業法律風險為基本目標的經營管理系統,無論是起因於違法行為、自甘冒險行為的法律風險,還是起因於法律的不確定性、法律環境的不完善性以及法律監控活動的不規范性的法律風險;無論是屬於外部環境的法律風險,還是屬於企業內部的法律風險,都會因企業內外資源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必須不斷調整企業的制度、流程、表單和文本,即企業法律風險防範體系,以適應和滿足企業所面臨的新的形勢。企業法律風險防範體系的完善也必須制度化,並實行目標管理,唯有如此,這一體系才能永葆青春、永久存續和發揮作用,企業才能健康、有序、可持續地發展,才能做大、做強、做久!

㈥ 風險管理制度

轉載
風險管理制度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公司的風險管理,建立規范、有效的風險控制體系,提高風險防範能力,保證公司安全、穩健運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等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有關規定,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 本制度旨在公司為實現以下目標提供合理保證: (一)將風險控制在與總體目標相適應並可承受的范圍內; (二)實現公司內外部信息溝通的真實、可靠; (三)確保法律法規的遵循; (四)提高公司經營的效益及效率; (五)確保公司建立針對各項重大風險發生後的危機處理計劃,使其不因災害性風險或人為失誤而遭受重大損失。 第三條 公司風險是指未來的不確定性對公司實現其經營目標的影響。 第四條 按照公司目標的不同對風險進行分類,公司風險分為:戰略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和法律風險。 (一)戰略風險:沒有制定或制定的戰略決策不正確,影響戰略目標實現的負面因素。 (二)經營風險:經營決策的不當,妨礙或影響經營目標實現的因素。 (三)財務風險:包括財務報告失真風險、資產安全受到威脅風險和舞弊風險。 1、財務報告失真風險。沒有完全按照相關會計准則的規定組織會計核算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沒有按規定披露相關信息,導致財務會計報告和信息披露不完整、不準確、不及時。 2、資產安全受到威脅風險。沒有建立或實施相關資產管理制度,導致公司的資產如設備、存貨、有價證券和其他資產的使用價值和變現能力的降低或消失。 3、舞弊風險。以故意的行為獲得不公平或非正當的收益。 (四)法律風險:沒有全面、認真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以及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有關文件的規定,影響合規性目標實現的因素。 第五條 按風險能否為公司帶來盈利機會,風險可分為純粹風險和機會風險。2第六條 按照風險的影響程度,風險可分為一般風險和重要風險。 第七條 本制度適用於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 第二章 風險管理及職責分工 第八條公司各部門為風險管理第一道防線;審計部和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為 風險管理第二道防線;董事會及股東大會為風險管理第三道防線。 第九條 公司各部門在風險、控制管理方面的主要職責: (一)公司各部門按照公司內控部門制定的風險評估的總體方案,根據業務分工,配合內控項目組識別、分析相關業務流程的風險,確定風險反應方案。 (二)根據識別的風險和確定的風險反應方案,按照公司確定的控制設計方法和描述工具,設計並記錄相關控制,根據風險管理的要求,修改完善控制設計。包括:建立控制管理制度,按照規定的方法和工具描述業務流程,編制風險控制文檔和程序文件等。 (三)組織控制制度的實施,監督控制制度的實施情況,發現、收集、分析控制缺陷,提出控制缺陷改進意見並予以實施。對於重大缺陷和實質性漏洞,除向部門分管領 導匯報情況外,還應向公司董事會反饋情況,以便公司監控內部控制體系的運行情況。 (四)配合審計部等部門對控制失效造成重大損失或不良影響的事件進行調查、處理。 第十條 控股子公司的風險管理和職責分工的設置,分別參照上述第八條、第九條的規定製定。 第三章 風險管理初始信息的收集第十一條 廣泛、持續不斷地收集與公司風險和風險管理相關的內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歷史數據和未來預測,應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職責分工落實到各部門及控股子公司。 第十二條 在戰略風險方面,廣泛收集國內外公司戰略風險失控導致公司蒙受損失的案例,並收集與公司相關的宏觀經濟政策、技術環境、市場需求、競爭狀況等方面的重要信息,重點關注公司發展戰略和規劃、投融資計劃、年度經營目標、經營戰略,以及編制這些戰略、規劃、計劃、目標的有關依據。 第十三條 在財務風險方面,廣泛收集國內外公司財務風險失控導致危機的案例,收集與公司獲利能力、資產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指標的重要信息,重點關注成本核算、資金結算和現金管理業務中曾發生或易發生錯誤的業務流程或環節。 第十四條 在經營風險方面,廣泛收集國內外公司忽視市場風險、缺乏應對措施導致公司蒙受損失的案例,收集與公司產品結構、市場需求、競爭對手、主要客戶和供應商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對現有業務流程和信息系統操作運行情況的進行監管、運行評價及3持續改進,分析公司風險管理的現狀和能力。 第十五條 在法律風險方面,廣泛收集國內外公司忽視法律法規風險、缺乏應對措施導致公司蒙受損失的案例,收集與公司法律環境、員工道德、重大協議合同、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等方面的信息。 第十六條 公司對收集的初始信息應進行必要的篩選、提煉、對比、分類、組合,以便進行風險評估。 第四章 風險評估第十七條 公司風險評估主要經過確立風險管理理念和風險接受程度、目標制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對策等五個基本程序來進行。 第十八條 確立公司風險管理理念和風險接受程度是公司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 (一)公司風險管理理念是公司如何認知整個經營過程(從戰略制定和實施到公司日常活動)中的風險為特徵的公司共有的信念和態度。公司實行穩健的風險管理理念,對於高風險投資項目採取謹慎介入的態度。 (二)風險接受程度是指公司在追求目標實現過程中願意接受的風險程度。一般來講,公司可將風險接受程度分為三類:「高」、「中」或「低」。公司從定性角度考慮風險接受程度,整體上講,公司把風險接受程度確定為「低」類,即公司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採取謹慎的風險管理態度,可以接受較低程度的風險發生。公司的風險接受程度選擇也與公司的風險管理理念保持一致。 第十九條 目標制定是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對策的前提。公司必須首先制定目標,在此之後,才能識別和評估影響目標實現的風險並且採取必要的行動對這些風險實施控制。公司目標包括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合規性目標和財務報告目標四個方面。目標確定必須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行業發展規劃,符合公司戰略發展計劃,符合深交所和監管機構的規定。 第二十條 風險識別就是識別可能阻礙實現公司目標、阻礙公司創造價值或侵蝕現有價值的因素。公司可以採取問卷調查、小組討論、專家咨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業標桿比較、訪談法等識別風險。 公司應當准確識別與實現控制目標相關的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以便確定相應的風險承受度。 (一)公司識別內部風險,應當關注下列因素: 1、董事、監事、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職業操守、員工專業勝任能力等人4力資源因素。 2、組織機構、經營方式、資產管理、業務流程等管理因素。 3、研究開發、技術投入、信息技術運用等自主創新因素。 4、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財務因素。 5、營運安全、員工健康、環境保護等安全環保因素。 6、其他有關內部風險因素。 (二)公司識別外部風險,應當關注下列因素: 1、經濟形勢、產業政策、融資環境、市場競爭、資源供給等經濟因素。 2、法律法規、監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3、安全穩定、文化傳統、社會信用、教育水平、消費者行為等社會因素。 4、技術進步、工藝改進等科學技術因素。 5、自然災害、環境狀況等自然環境因素。 6、其他有關外部風險因素。 第二十一條 風險分析主要從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對公司目標的影響程度兩個角度,對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和排序,確定關注重點和優先控制的風險。風險分析方法一般採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組合而成。在風險分析不適宜採取定量分析的情況下,或者用於定量分析所需要的足夠可信的數據無法獲得,或者獲取成本很高時,公司通常使用定性分析法。公司對風險進行分析,確認哪些風險應當引起重視、哪些風險予以一般關注,對於需要重視的風險,再進一步劃分,分別確認為「重要風險」與「一般風險」,從而為風險對策奠定基礎。 風險的重要程度的判斷主要根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來確定: (一)如果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屬於「極小可能發生」的,該風險就可不被關注; (二)如果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高於或等於「可能發生」,且風險的影響程度小,就將該類風險確定為一般風險; (三)如果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等於或高於「風險可能發生」,且風險的影響程度大,就將該類風險確定為重要風險。 公司進行風險分析,應當充分吸收專業人員,組成風險分析團隊,按照嚴格規范的程序開展工作,以確保風險分析結果的准確性。 第二十二條 風險對策。公司應該根據風險分析的結果,結合風險發生的原因以及承受度,權衡分險與收益,選擇風險應對方案:規避風險、接受風險、減少風險或分擔風險。5 (一)規避風險:指公司對超出風險承受度的風險,通過放棄或者停止與該風險相關的業務活動以避免和減輕損失的對策。如停止向一個新的地理區域市場擴大業務,或者出售公司的一個分支。 (二)減少風險:指公司在權衡成本效益之後,准備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降低風險或者減輕損失,將風險控制在風險承受度之內的對策。 (三)分擔風險:指公司准備藉助他人力量,採取業務分包、購買保險等方式和適當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風險承受度之內的對策。 (四)接受風險:指公司對風險承受度之內的風險,在權衡成本效益之後,不準備採取控制措施降低風險或者減輕損失的策略。 公司在確定具體的風險應對方案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1、風險應對方案對風險可能性和風險程度的影響,風險應對方案是否與公司的風險容忍度一致; 2、對方案的成本與收益比較; 3、對方案中可能的機遇與相關的風險進行比較; 4、充分考慮多種風險應對方案的組合; 5、合理分析、准確掌握董事、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關鍵崗位員工的風險偏好,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避免因個人風險偏好給企業經營帶來重大損失; 6、結合不同發展階段和業務拓展情況,持續收集與風險變化相關的信息,進行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及時調整風險應對策略。 第五章 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第二十三條 公司根據風險應對策略,針對各類風險或每一項重大風險制定風險管理解決方案。方案一般應包括風險解決的具體目標,所需的組織領導,所涉及的管理及業務流程,所需的條件、手段等資源,風險事件發生前、中、後所採取的具體應對措施以及風險管理工具。 第二十四條 根據經營戰略與風險策略一致、風險控制與運營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則,公司制定風險解決的內控方案,針對重大風險所涉及的各管理及業務流程,制定涵蓋各個環節的全流程式控制制措施;對其他風險所涉及的業務流程,要把關鍵環節作為控制點,採取相應的控制措施。 第二十五條 公司制定合理、有效的內控措施,包括以下內容: (一)建立內控崗位授權制度。對內控所涉及的各崗位明確規定授權的對象、條件、6范圍和額度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超越授權作出風險性決定; (二)建立內控報告制度。明確規定報告人與接受報告人,報告的時間、內容、頻率、傳遞路線、負責處理報告的部門和人員等; (三)建立內控批准制度。對內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項,明確規定批準的程序、條件、范圍和額度、必備文件以及有權批準的部門和人員及其相應責任; (四)建立內控責任制度。按照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的原則,明確規定各有關部門和業務單位、崗位、人員應負的責任和獎懲制度; (五)建立內控審計檢查制度。結合內控的有關要求、方法、標准與流程,明確規定審計檢查的對象、內容、方式和負責審計檢查的部門等; (六)建立內控考核評價制度。具備條件的公司應把各業務單位風險管理執行情況與績效薪酬掛鉤; (七)建立重大風險預警制度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明確風險預警標准,對可能發生的重大風險或突發事件,制定應急預案、明確責任人員、規范處置程序,確保突發事件得到及時妥善處理; (八)建立健全公司法律顧問制度。大力加強公司法律風險防範機制建設,形成由公司決策層主導、公司法律顧問提供業務保障、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的法律風險責任體系。 完善公司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的備案管理制度; (九)建立重要崗位權力制衡制度,明確規定不相容職責的分離。主要包括:授權批准、業務經辦、會計記錄、財產保管和稽核檢查等職責。對內控所涉及的重要崗位可設置一崗雙人、雙職、雙責,相互制約;明確該崗位的上級部門或人員對其應採取的監督措施和應負的監督責任;將該崗位作為內部審計的重點等。 第二十六條 公司應當按照各有關部門和業務單位的職責分工,認真組織實施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第六章 風險管理的監督與改進第二十七條 公司建立貫穿於整個風險管理基本流程,連接各上下級、各部門和業務單位的風險管理信息溝通渠道,確保信息溝通的及時、准確、完整,為風險管理監督與改進奠定基礎。 第二十八條 公司各有關部門和業務單位應定期對風險管理工作進行自查和檢驗,及時發現缺陷並改進,其檢查、檢驗報告應及時報送公司風險管理職能部門。 第二十九條 公司審計部定期或不定期對各有關部門和業務單位能否按照有關7 規定開展風險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進行監督評價,監督評價報告應直接報送董事會下 設的審計委員會。此項工作也可結合年度審計、任期審計、離任審計或專項審計工作一並開展。

熱點內容
勞動法團建 發布:2025-01-23 06:38:49 瀏覽:868
公司法律顧問年度總結報告 發布:2025-01-23 06:30:36 瀏覽:143
經濟法合同法提綱 發布:2025-01-23 06:30:27 瀏覽:456
陪標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6:14:52 瀏覽:15
安全標准化法律法規清單 發布:2025-01-23 05:55:24 瀏覽:658
公司法修改回購 發布:2025-01-23 05:43:20 瀏覽:271
經濟法產品質量多選題 發布:2025-01-23 05:43:10 瀏覽:170
民法上的時效是指 發布:2025-01-23 04:38:28 瀏覽:31
刑事訴訟法簽字 發布:2025-01-23 04:32:04 瀏覽:933
洪公法院 發布:2025-01-23 04:30:23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