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務民營企業主要問題
❶ 民營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有哪些
(一)產權風險。產權風險是困擾民營企業的第一個法律問題。從法律角度講,產權是人們對某種具有使用價值的資源的所享有一系列權利,其本質是排他的。產權的排他性,導致法律風險的潛在。產權中的法律風險是我國民營企業中的普遍現象。很多民營企業的產權並不清楚,尤其是戴紅帽子的企業更不清楚,還有的民營企業是屬於家族的,也存在產權問題。
(二)企業設立的法律風險。一些民營企業從開始設立就留下了法律風險。這種風險一部分是由於國家對民營企業政策上的限定,也有一部分是由於民營企業故意而致。這些企業可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1.「夫妻店」公司。公司注冊為夫妻倆所有,公司財產與家庭財產混同,使得公司失去了獨立人格,最後可能要以家庭財產來承擔公司債務。2.幼子公司。即以未成年的子女的名字注冊為股東,這是法律所不允許的,這種公司一開始就是無效的。3.「影子」公司。即實際出資人與名義上的股東不一致,當兩人出現矛盾時,兩人和企業都面臨法律風險,實際出資人的權益可能受到損害,名義股東可能要承擔注冊資本不實、不到位或者抽逃資本的法律風險。4.借貸公司。一些企業名為投資,實為借貸,不參與經營,不承擔公司經營風險,約定每年保底分成,這也是法律所不允許的。
(三)融資中的法律風險。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成為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既難以通過銀行貸款方式獲得間接融資,又難以通過資本市場獲得直接融資。民營企業在缺乏正規、有效融資渠道的情況下,只好尋求民間借貸、集資、違規借貸等方式籌資,有的民營企業甚至靠拖欠貸款來獲得正常經營所需資金,這就造成了一些潛在風險。有的企業為了融資而借高利貸,一旦遇到資金周轉困難,便可能被逼債,鬧個家破人亡。還有的企業為了多貸款,製造虛假文件騙取貸款,最後被定為貸款詐騙罪。
(四)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風險。民營企業的商業秘密缺乏保障,是民營企業最擔心的問題之一。一些民營企業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營銷人員在公司工作一段時間以後,掌握了公司的技術秘密或者其他商業秘密,然後跳槽或被高薪挖走。跳槽時他們就會把技術秘密,甚至把一些客戶關系也帶走。對於廣告企業、展覽企業、高科技企業而言,商業秘密的泄漏或丟失,往往會造成一個企業走向衰敗甚至死亡。知識產權的問題也正在嚴重威脅著民營企業。最近幾年,中國民營企業在海外連續遭遇知識產權的伏擊。
(五)勞動爭議風險。勞動爭議產生於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各自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義務之間的沖突,主要表現為三方面:一是因企業開除、除名、辭退職工和職工辭職發生的爭議;二是因執行國家有關工資、保險、福利、培訓、勞動保護的規定發生的爭議;三是履行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有時勞動爭議還和商業秘密保護、反不正當競爭結合在一起。
(六)合同法律風險。現代社會商業貿易活動中,每一項交易背後都有合同法律關系的存在,中小民營企業不大重視合同簽訂前的風險防範。有些民營企業簽訂合同很輕率,也不存在董事會合同審批制度和總法律顧問把關制度,從而導致糾紛增多,矛盾出現後損失難以彌補。
❷ 檢察機關如何為民營企業服務
長期以來,由於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檢察機關在對待民營經濟發展的問題上,存在著一定的思維定勢和誤解,迄今為止,檢察機關仍將服務經濟大局定位為服務國有企業,把對民營經濟的服務排除在外。依據檢察職能,盡管在檢察工作中很少涉及到民營經濟的內容,但是並不能由此得出檢察機關沒有為民營經濟發展服務的責任。其實,服務是一個開放性的概念,既可以是通過業務「聚焦式」服務,也可以是圍繞業務「輻射式」的服務。因此,服務到位不到位,不在於業務的范圍是否觸及,而在於服務意識的存在與否。因此,正確把握民營經濟的法律地位,更新觀念,樹立為民營企業發展服務的執法思想。 一、 一視同仁,三個同等 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包括許多其他國家機關)在對待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的態度上,截然不同,保護和服務國有經濟明顯多於民營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和現狀。但是,從民營經濟法律地位的變化和近年的發展情況來看,檢察機關應當及時解放思想,積極更新觀念,重新審視民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將服務大局、服務經濟作為開展各項檢察工作的主線思想,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問題上,堅決貫徹「三個同等」原則,即給予同等對待、同等保護、同等服務。尤其,要更新保護和服務民營企業的傳統觀念,拋棄歧視或者不公正地對待民營企業的錯誤思想,將服務民營經濟的思想統一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和服務整個經濟建設大局的思想高度,從而樹立為民營經濟發展服務的執法思想。 二、交流與溝通,是服務的基礎 加強交流與溝通,及時尋求為民營企業服務的切合點和突破點,進一步確立服務的重點觀念的更新只是檢察機關為民營經濟服務的前提條件和思想條件。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將服務民營經濟與檢察職能相結合和做好服務民營經濟的檢察工作,需要深入研究,並予以解決。把為國有企業服務的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經驗,用來指導如何開展為民營企業服務,但同時不能忽視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差異,畢竟檢察機關與民營企業之間業務往來較少,所以,應當在服務國有企業經驗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用科學的發展觀來對待民營企業。 三、嚴厲打擊犯罪 強化法律監督 打擊犯罪本身就是一種服務方式。只是這種服務方式不被社會一般人所理解,因為它不能直接轉化為經濟的增長點,是一種環境的服務。隨著法治經濟的確立和法律的完善,民營企業越來越意識到打擊犯罪與企業發展的裙帶關系,需要藉助法治的力量進行維權斗爭。因而,順應這種呼喚,檢察機關依法嚴厲打擊侵犯民營企業經營權的各類刑事犯罪和違法行為,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營造一個有利於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法制環境。 四、預防犯罪,排除隱患,為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檢察機關應當確立「打擊未動,預防先行」工作思路,及時有效地消除企業隱患,為民營企業制度健全把脈,做到「人、章、物」的合理、合法。同時,檢察機關不應干預民營企業內部的經營權,通過送法進企業來引導其朝合法、規范的方向發展。另外,檢察機關應當幫助民營企業建章立制和堵塞漏洞,而且還應不定期進行回訪,檢查制度的落實情況。若整章建制、堵塞漏洞有困難的,檢察機關應當發揮辦案的經驗和優勢,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幫助建立和完善財務管理制度、簽定合同制度、銷售等規章制度,堵塞民營企業在產、供、銷等管理中的漏洞,切實為企業當好參謀。 五、提高業務素質,確保服務質量 隊伍建設歷來為黨政機關所重視,因為再好的制度,需要人去實施和執行。所以,高檢院提出「以人為本」的改革戰略目標,努力地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檢察隊伍。檢察人員需要在轉變思想觀念的同時,努力學習民事法、經濟法、行政法律法規等方方面面知識,拓展視野,才能為民營企業服務到位,才能保證服務的質量,才能為經濟的發展推波助瀾。
❸ 中國民營企業面臨哪些挑戰
民營企業面臨著較大的競爭壓力和生存挑戰,由於民營企業生存環境趨於惡化,很多民營企業,面臨極大的困難,只有想辦法活下去,才是最緊迫的,才能求得發展。
由於全球競爭格局的加劇,民營企業,中低端產品的產能過剩,小型民營企業設備落後,創新能力不足,工藝水平低,甚至很多還是小作坊式的工廠。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利潤越來越薄,只有想辦法,調整產業結構,生產出高端產品,生產出市場稀缺的產品,在高端市場上拼搏,才有出路,企業才能獲得正常的利潤未來的發展才會有前途,否則永遠在低端,將有大批民營企業面臨著倒閉和淘汰。
❹ 市政公用事業民營化及其法律問題
市政公用事業民營化及其法律問題具體內容是什麼,下面中達咨詢為大家解答。
分析了我國在該領域內的立法現狀,提出了我國在公用事業民營化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幾個主要法律問題。
0 前言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推動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主要手段是經營城市,把城市公共服務搞好;同時由於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們對公用事業服務的需求急速增長。這既對改革傳統公用事業體制提出了挑戰,又為投資者們尋找穩定利潤來源提供了商機,更為居民們享受高素質的公用與市政服務帶來了希望。2004 年建設部頒布了《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於 2004-05-01 正式實施,鼓勵社會資本和外國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的建設與經營。鑒於公用事業提供的商品與服務具有特殊性,其民營化將涉及到一系列難題,包括復雜的法律問題,筆者認為目前我國急需通過民營化方式引進社會資本和外國資本,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有鑒於此,以下筆者擬對公用事業民營化及其法律問題做一膚淺論述。
我國的公用事業一般指由國家壟斷經營的與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部門,包括鐵路、航空、電信、郵政、電力、道路、橋梁、供水、供熱、供氣、排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公共交通、園林綠化等。而公用事業所具有的民生必需性、公共利益性、不同程度的自然壟斷性或公共(集體)物品屬性,導致了法律對其調整的特殊性。
日本公共企業民營化有 3 種含義:一是公共法人通過組織變更而轉化為股份公司形式,並將部分政府資本逐步出售給私人。二是公共法人通過組織變更而轉變為民間所有認可法人。三是公共法人或股份公司形式的公共企業通過組織變更而成為私人企業。這種解釋包含著民營化的具體方式和內容,與西歐國家所實施的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內容基本相同,主要是對已有的國有企業(國有存量資本)進行調整,減少或完全放棄國家所持有股份,即非國有化。美國民營化的先驅和主要倡導者 E.S.薩瓦斯認為,「廣義而言,民營化可界定為更多依靠民間機構,更少依賴政府來滿足公眾的需求。它是在產品服務的生產和財產擁有方面減少政府作用,增加社會其他機構作用的行動。從狹義上看,民營化是指一種政策,即引進市場激勵以取代對經濟主體的隨意的政府幹預,從而改進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這意味著政府取消對無端耗費國家資源的不良國企的支持,從國企撤資,放鬆管制以鼓勵民營企業家提供產品和服務,通過合同承包、特許經營、憑單等形式把責任委託給在競爭市場中運營的私人公司和個人。」「民營化的一種更為專門的形式旨在改善政府作為服務提供者的績效。這包括打破不必要的政府壟斷,在相關公共服務供給中引入競爭。」這里,民營化概念的核心在於更多地依靠民間機構,更少依賴政府來滿足公眾的需求。這種解釋既包括了非國有化的要求,也包括了開放市場、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鼓勵民間投資等內容,解釋范圍更寬。
我國公用事業民營化,就是將國有、公營的公用事業的所有權或經營權轉移到民間,引入真正的市場機制。民營與國營,反映了企業經營權的不同歸屬。私有與公有,反映了生產數據所有權的不同歸屬。兩對概念之間的關系不是重合,而是一種交叉關系,但民營不等於私有,民營化不等於私有化。
1 我國公用事業民營化的主要形式
(1)bot(建造— 運營— 移交)模式,由投資方建設並專營一定期限最後移交政府的方式。如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上海竹園第一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為 170 萬 m3/d)項目,以及 2004-12 點火發電的深圳平湖垃圾發電廠(一期投資近 3 億元),由以民間資本為主的投資聯合體以 BOT 形式投資建設,並專營一定年限後無償移交政府。
(2)合資模式。具有以下優點:一是政府可以融通社會資金,減輕政府財政壓力。二是打破了原來的壟斷體制。三是民營企業的介入,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如 2003 年首創威水投資有限公司與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法國通用水務公司(威立雅水務母公司)簽訂的《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合資合同》,首創威水投資 29.4 億元於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並擁有其 40%的股權。
(3)直接購並。直接購並是典型的民有民營方式。如 2002-05 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 50%國有股股權溢價轉讓於威望迪。威望迪以 20 億元,超過資產評估價格近 3 倍的價格,承諾對合資公司 1 582 名員工不進行裁員,保證提供優於現有標準的優質自來水並將保持政府統一定價的條件。
(4)純民營模式。即由民營資本獨家投資建設,如 2002-09 由香港亞太環保有限公司獨家投資的廣州亞太生活垃圾有限公司,與廣州市市容環境衛生局簽署了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香港亞太環保有限公司將投資約 2.8 億元,在廣州將建立起一座日綜合處理生活垃圾 1 000 噸的垃圾廠,從而正式拉開了外資進軍中國垃圾產業的序幕。
(5)TOT(轉讓— 經營— 轉讓)。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在一定時期內有償轉讓於非政府投資主體經營,政府回收資金可用於新項目建設,並最終擁有項目所有權。如 2004 年安徽國禎環保節能股份有限公司斥資 1.6 億元,以 TOT 方式購買了淮河流域第一座城市污水處理廠—— 徐州污水處理廠 30 年的經營權。
(6)ppp 模式。是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簡稱,涵義是「公共民營合作制」。該模式興起於上世紀 80 年代初的英國。主要指為了完成某些公共設施、公共交通工具及相關服務項目的建設,公共機構與民營機構簽署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達成夥伴關系,以確保這些項目的順利完成。如 2004-12香港地鐵公司、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與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投資原則性協議,決定以 PPP 模式合作投資、建設及運營北京地鐵 4 號線。
2 我國公用事業民營化的立法現狀
迄今為止,我國關於公用事業民營化的專門的法律文件主要有:1995-01-16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頒發了《關於以 BOT 方式吸收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通知》。1995-08-21 國家計委、電力部、交通部頒布了《關於試辦外商投資特許權項目審批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1997-03-20 電力部公布了《關於外商投資電力項目的若干規定》。2001-12-11 國家計委發出了《關於印發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指出要「逐步放寬投資領域」。除國家有特殊規定的以外,凡是鼓勵和允許外商投資進入的領域,均鼓勵和允許民間投資進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以獨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經營性的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建設。2002-01 國家計委發出《「十五」期間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指出要積極鼓勵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服務業發展,放寬外貿、教育、文化、公用事業、旅遊、電信、金融、保險、中介服務等行業的市場准入。國務院有關部門要盡快制定並公示有條件准入的領域、准入條件、審批確認等准入程序以及管理監督辦法。2004-03 建設部以第 126 號令正式頒布了《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該辦法於 2004-05-01 起正式實施。該辦法指出,特許經營期限最長不得超過 30 年。企業如擅自轉讓、出租特許經營權,將被依法取消特許經營權。2004-12國家發改革委與商務部已聯合發令,全文公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4 年修訂)》。該目錄於2005-01-01 起施行。新目錄放寬了外資准入范圍,首次將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發行和電影製作列為對外開放領域。
上述法律文件基本構成了我國有關公用事業民營化的法律保障體系,為我國公用事業民營化項目的運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其法律階位都較低,基本屬於國務院下屬的各部委制定的規章,頒發機關均為國家政府機構,而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因此,我國亟需制定一部關於公用事業民營化的專項立法,以規范公用事業民營化的操作程序和運作方式,實現現行法律體系與公用事業民營化的銜接,為公用事業民營化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
3 亟待解決的幾個主要法律問題
關於公用事業民營化過程中的主要法律問題,理論界已對其有了一些深入和寬泛的討論。以下筆者僅提出公用事業民營化過程中幾個比較重要或熱門的法律問題,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統一定義的問題。在我國現行的法規、規章中對「公用事業」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且現在各地公用事業管理機構管理范圍五花八門,有的甚至將信息服務也列入公用范圍,因為公用事業享有普通企業得不到的優厚政策支持。將一般商業企業與城市供水企業等公用機構等同視之,就是人為賦予特權,這其實是一種變相腐敗交易。
(2)民營化程序的問題。目前,公用事業民營化過程中協議達成的方式居多。這種形式的好處是交易成本低,但也往往會出現一個項目上馬,一大批官員落馬的現象。筆者主張,公用民營達成方式應採用招標或者拍賣的公正方式。
(3)政府的監管問題。公用民營,誰來管?怎樣管?實行綜合統一管制,還是單一的專業化管理?在目前的行業結構下,很容易形成分業管制的格局,但這種體制的政出多門、管制沖突等矛盾不容忽視。監管手段應形成機制,採取依法形式,拋棄「運動式」的檢查方式監管。
(4)保障安全性的問題。原有的公用事業機構規模大、歷史久,給百姓可靠的安全感。民營化過程中,應通過法律,確立行業標准,靠這些法律保證,取得民眾信任,保障公用事業的安全性。
(5)競爭機制的問題。應依法促進公用部門的競爭,避免不必要的民營壟斷,民營化之前要有充分的競爭,還可以對公用事業運營環節進行劃分,引入競爭,在特別情況下政府應行使預留手段促進競爭。
(6)政府的信用問題。政府要嚴格履行合同,但同時政府應謹慎行使管制手段。濫用管制手段,實質就是毀棄和約。如 2003 年的長春水務糾紛事件就凸現了政府部門的信任缺失。這個問題的最終解決,要靠行政合同法出台才能實現。
4 結束語
中國的經濟改革已經進行了 25 年,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市場化和民營化。整個改革的進程,就是民營部門進入從前被國有部門壟斷的一個個領域,並不斷擴展的過程。因此,公用事業民營化既是市場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又是市場化深入的一種表現。然而我國尚未形成保障公用事業民營化實施的較為完善的法律環境。因而了解公用事業民營化的真正含義,分析我國公用事業民營化的立法現狀及其存在的法律問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我國公用事業民營化的法律制度已成為當務之急。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