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律師
律師」一詞的由來
「律師」一詞出現得很早。漢武帝征服西域後,佛教開始傳入我國,一開始得來的全是梵文佛經。漢桓帝時才出現漢文佛經,佛經中的借詞、譯詞隨之進入漢語系統。「律師」也是其中之一,《捏粲經 ·金剛身品》雲:「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說,是名律師。」
這時的「律師」與法律沒有任何關系,只是一個意譯的佛教用語,是對通曉律藏僧人的稱呼。佛經主要包括經藏(釋迦牟尼說法的言論匯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規章制度的匯集)、論藏(釋迦牟尼後來大弟子對其理論、思想的闡述匯集),稱「三藏經」。僧人對佛經的習得各有所長,水平較高的根據具體情況有不同的稱呼。「經師」主要是通曉「經藏」或善於誦讀經文的僧人,「論師」偏重於稱呼精通「論藏」的僧人,「律師」則是通曉「律藏」的僧人。可見,「律師」最初進入漢語詞彙系統是對僧人的一種稱呼,而且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並一直延用至今。
「律師」一詞是一個意譯法,《說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從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說明法能夠主持公正,懲惡揚善。法形成於春秋晚期戰國早期,法是公之於眾的法典。律,《爾雅》的解釋是律的本質,《說文解字》是講律的命名,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故曰均布也」。律主要指定罪量刑的刑法典。「律」多指具體的條文,「律」比「法」更具體。佛教中「律」多為戒律,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因而,律師是解釋「律」的人,而非依「法」定罪的人,依「法」裁定是非並定罪的是「法官」。這也許就是現代漢語中「律師」和「法官」得名的主要原因。
法、律在法律義上是同義的,區別只是在於時代。春秋末期,「法」字廣泛使用,如李悝作《法經》,後來秦商鞅把《法經》的「法」改稱為「律」,如秦律、漢律、魏新律、晉泰始律、梁律、陳律、北魏律、北周律、北齊律、隋開皇律、唐律、明律、大清律。今天,習慣上又改稱「律」為「法」,然而,「法」字又有「法術」之義,「法師」多指後一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