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成都西同律師

成都西同律師

發布時間: 2025-02-07 10:21:42

① 在國內頂尖律所工作是種什麼體驗

變化一:財務數據日趨透明

盡管早些年《The Lawyer》雜志就致力於為《亞太地區150強(the Asia Pacific 150)》及《中國頂級律所報告(China Elite reports)》收集律所收入及盈利的數據,但一些律所拒絕公開他們的財務數據。

雖然各律所的盈利數據仍然被嚴格保密,但就今年的調查而言,我們仍能觀察到一定的透明化趨勢。在被調研的50所律所中,僅有10%的律所沒有提供收入數據。但在這5家律所大多數律師的協助下,《中國頂級律所報告》已能夠粗略地估計並篩選出中國收入最多的30強律所,並通過兩項重要的指標(「律所年收入」及「律師人均年收入」)對它們的實力、市場表現及市場地位進行評估。

律所財務數據的進一步透明是中國法律行業不斷成熟的反映。律所不僅更樂意公開它們的收入數據,而且還對其法律執業的效益以及如何精化管理等方面投以更多的關注。而更為精通商務的客戶則是使律所思維模式發生變化的另一關鍵動因。據一位30強律所的管理合夥人所言:「在競爭業務時,律所越來越頻繁地被客戶問及有關收入及其他財務數據方面的問題。」

截至2014年底,本年度30強律所共擁有律師18,938名,而它們的年收入總和達到了158億人民幣(16億英鎊)。相比較而言,根據北京律師協會的數據,截至2013年,北京共有1,800家律師事務所及23,776名律師,而北京地區2013年的律所年收入總和為98億人民幣,較2014年度的30強律所的年收入總和要少38%。

雖然如此,158億人民幣的收入仍然低於英國的四所「魔圈律所(magic circle firms,指英國的頂級律所)」在2013/14財政年度的19億英鎊的收入。

2014年度中國30強律所的律師人均年收入為833,000元人民幣,是2013年度北京地區律師人均年收入410,000元人民幣的兩倍,以及該年全國律師人均年收入200,000元人民幣的四倍。

擁有3,113名律師以及45所辦公室的中國大成律師事務所,以總計22.5億人民幣的營業額斬獲年度最高營業額內所。但這所不久就與Dentons合並的律所,律師人均年收入僅排第28位。

而擁有國內最多律師人數的盈科律師事務所,去年以9億人民幣的年收入位居去年年收入最高律所排行榜第六。但就律師人均年收入而言,盈科的排名則降到了排行榜的最底部。

據悉,幾乎所有30強律所的2014年年度營業額都得到了增長,而只有一個例外。總部位於北京的國楓律師事務所的年收入急劇下降了28%,這主要歸因於它的一個上百人的團隊在去年跳槽到了中倫律師事務所。盡管年收入有所下降,國楓律師事務所的管理合夥人張利國律師仍十分看好律所的發展,他稱將帶領瘦身後的律所在同質競爭中迎頭而上,未來增長勢頭不可小覷。

在所有被調查的律所中,位於北京的漢坤律師事務所的年收入獲得了最大幅度的增長,其2014年的收入躍升了78%,達到了2億人民幣。位於成都的泰和泰律師事務所年收入增幅位居第二,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50%。而在「紅圈」(red circle,中國頂級律所)律所之中,中倫以43%的年收入增幅位居第一,從2013年的10.3億人民幣漲至2014年的14.7億人民幣。而10所增幅最大的中國律所的平均年收入漲幅為25%,這樣的增速在全球法律市場都是極為稀少的。

然而,在所有提供了年度營業額數據的律所中,約有1/3都表示要想收集能真實反映律所運營情況的數據是很困難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稅收規則的變化,其二是鬆散的分支機構管理模式。

普遍的做法是,律所會製作兩份數據,一份是真實的收入狀況統計,另一份則是出於納稅的需要。在一些極端的案例中,兩份數據的差額達到40%之多。

一位北京律所的負責人表示:「中國的稅收制度改革對律所的利潤率有很大影響,比如增值稅取代了營業稅,不再採用定額稅率,而是基於自審計的財務報表進行浮動征稅。」

「律所通常會採取手段進行合理避稅,這樣就會導致公布的財務報表中營業額數據往往低於實際所得」,他補充道,「大型的全國性律所因為各地辦公室基於稅收政策採取的統計措施不同,在這方面往往會更加復雜和混亂。」

從國家的財政稅收管理的角度,統一的全國會計准則、稅收規則和行為准則的缺位是導致律所營業額數據不真實的原因之一。但中倫律師事務所的高級管理合夥人喬文駿指出了另一個更為根本的原因。

「中國的法律服務行業已經有了深刻的變化,但律師事務所的地位仍然非常尷尬」,喬律師解釋說,「律師事務所至今仍然無法向國家工商總局注冊成為企業,因此也不能獲得企業法人的法律資格。一直以來,律師事務所在征稅時都被歸為個人獨資企業或者個體工商戶,現在中國律所的主要監管機構仍然是司法部。」

「相比會計師事務所等其他專業服務公司,企業地位的缺乏給律所的發展帶來更多不便,哪怕只是從事最基礎的商業活動,比如開立銀行帳戶,申請貸款,開設海外分支機構或建立其他咨詢子公司。」

「就像有出生證明卻沒有辦法注冊身份證的人,很尷尬。」

最後他總結道:「只有當這個這個最根本的地位問題解決了,中國的律師事務所才有可能與國際律所趨同發展,否則中國律所在採取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公司化改革的道路上將始終缺乏動力。」

變化二:法律服務需求空前增長

盡管中國的經濟發展在逐漸放緩,中國市場對法律服務的需求卻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

發展法律市場的推動力量有二:一是國家法律監管的日益完善,二是政府依靠國內消費和私企發展來平衡經濟的決心。

今年的報告證實了這一點,中國的頂級律所都受益於這種持續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排名前30的律所中有29所都達到了收入增長率的最高點,其中增長率最高最快的前10所平均增長率實現了25%。中倫以收入增長率43%成為領頭羊,從2013年的10.3億元到如今14.7億元人民幣。中倫從國楓收購的大型團隊以及去年在重慶和青島設立的新辦公室都對大幅飆升的營業額有極大貢獻。管理合夥人吳鵬也承認2014年是中倫在若干領域實現破紀錄發展的一年。

這是中倫近十年來發展最快的一年,吳鵬的團隊今年貢獻了兩千多萬人民幣,並列成為歷史之最。平均每位股東合夥人的收入也首次突破了七百萬人民幣。方達、天元、立方三家律所也在2014年有顯著的員工和收入增長。在橫向招聘方面,方達最引人注目的舉動是為它的北京辦公室招募了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的中國反壟斷主管Michael Han。

除了從新興領域探索新的業務,如反壟斷、知識產權、證券和稅,許多公司的增長是抓住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機遇,比如目前新三板市場就是非常關鍵的機遇。

2014年,中國有1,232家中小企業在新三板上市,這片市場被279家律所分享。國浩律師事務所,在中小企業融資的法律服務中一直表現出色,它在2014年幫助77家企業在新三板上市,這一業務量在國內無可匹敵。但僅僅在2015年上半年,大成就以81家企業成功上市的業務量實現了新的突破,也使大成成為新三板市場上最活躍的律所。

雖然新三板業務的利潤率較低,但這是收入和客戶增長的新途徑,尤其是對於北京和上海的律所而言。

資本市場和並購交易一直是頂級律所的主要業務。中國激增的企業並購活動是積極的指向標,企業交易的發展和復雜使國內律所大大受益。

與資本市場情況類似,企業並購交易仍是30家頂級律所的最主要的一塊業務收入。日益增多的並購活動使得這些律所在該領域的業務日臻成熟,中國公司間日益復雜的交易極大地裨益了已經建立起來的國內法律顧問市場。

根據路透社2014年的數據報道,RPL評級靠前的中國律所在資本和並購市場非常活躍。業務量上,方達以72排名第一,中倫56排名第二,國浩以52排名第三。業務標的總額方面,北京嘉源以28個業務共668億美元的標的額雄踞榜首,其次是海問和方達。

國內律所在資本和並購市場超越了外所,比如Freshfields,它在中國市場只有14個並購業務,總計500億美元。

2014年中國市場上最大的並購交易是中石化出售價值175億美元的國內零售業務給由25個中外企業組成的大型投資集團。這些零售業務包括一個批發鏈,超過30000個加油站和便利店,以及成品油管道和存儲設施。

這種規模的交易只是來自國家推動的國企私有化,被稱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項目。

總部位於北京的海問在中石化交易中提供了最重要的法律服務,覆蓋交易的整個過程:包括對投資者投標、談判和與潛在投資者相關所有文件的起草和執行。投資者團隊的法律服務由錦天城,方達和天元負責。

30家頂級律所整體情況

變化三:更為合理的合夥制度

頂尖的中國律所專注於建立自己的業務領域並擴大在全國范圍的業務覆蓋,一些律所通過合並與補強收購迅速實現了目標。

在這些頂級律所中,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對合夥人盈利能力和更合理的合夥制度的強調。其中比如君合和海問,已經著手改革合夥薪酬制度。另外如中倫和全球,為律所管理層合夥人提供更高的優待。

君合在今年年初啟動了為期三年的修整計劃,這是自1989年成立以來最大的內部調整。在此之前,它的薪酬體系幾乎完全以業績為基礎。

君合的管理合夥人之一華曉軍表示,為了新制度的改革君合已經進行了長時間的准備,包括向諸如Slaughters and May和Mayer Brown等國際律所取經。

全球律師事務所一直以業績為基礎的薪酬結構,現在也感受到了壓力,正在嘗試改革更高效優質的財務管理結構。

相比之下,在2009年海問已經建立了一個西方式的薪酬分配結構,它最近的改革則是要加入業績評估元素,合夥人將根據業務表現而級別變動,同時資歷也是重要的評估因素。

今年年初,海問就調整措施來鼓勵和穩定傑出的年輕合夥人並且積極地橫向招攬。過去的結構在保持合夥人之間的協同一致以及管理質量上有一定優勢,但海問需要不斷調整來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並保持它的領先地位。

管理合夥人劉蘇表示,「我們去年利潤增長的一個因素是強調合夥人與團隊在優勢領域的專注和專業,以此提高收費標准與競爭能力。雖然律所經營的成本因為租金和工資上漲等原因不斷飆升,我們通過提高每項業務的效率和收費,仍然能實現高利潤率。」

「上一年度我們的利潤有增長。這主要是我們要求所有合夥人和律師在他們所擅長的領域將能力發揮到極致,如此即使在激烈的競爭中他們也能提高代理費用,」 劉蘇說到。

「因為租金和工資持續見長,在中國經營一家大所的開銷越來越大了,但我們可以通過提高執業能力來收取更高的代理費,同時高效地完成每樁交易和項目,這樣一來我們仍然可以有很好的盈利,」他說。

變化四:在合並中迅速擴張

對於大型全國性律所和勵志躋身前三十強的律所來說,如果他們已經意識到律所合並是國內法律市場的重頭戲,那麼應當看到2014年仍然是各家律所進行擴張的一年。

在北京,天達律師事務所和共和律師事務所的合並是眾多值得關注的合並案中的一樁,它們的合並鑄成了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該所在本調查進行時有1.4億的資本,擁有220名律師和63名合夥人,在中國四地設有辦公室。天達共和的管理合夥人李大進將最近這場合並稱作是「兩個具有遠見且優勢互補的律所的結合」。

「這家合並後的律所可以圍繞客戶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務,它通過這次關鍵性的變革彌補了原來兩家律所在執業團隊業務領域廣度和深度上的不足,」李大進說。

「由於壯大後的合夥人團隊提升了我們在市場中抵禦風險的能力,也更經受得住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的考驗,原來兩家所的客戶都會從這次合並中受益,」他說,希望此次合並能夠引領這家新生律所躋身頂級大所的行列。

最近的一場合並案例是北京君泰律師事務所和天馳洪範律師事務所的合並,在這次7月間完成的合並中誕生的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擁有400名員工和9處辦公室。

在上海,本土的邦信陽律師事務所和中建中匯律師事務所在2014年初的合並是法律市場中又一個值得注意的案例。

除了同城之間的律所合並,也有地區性的律所加入全國性律所業務鏈的案例。

國浩律師事務所在2013年擁有超過100名律師和15處辦公室,去年在國內又增開了兩處辦公室,這兩處辦公室都是在與當地律所合並的助力下增設的。國浩在重慶新設的辦公室是在並購天之合律師事務所及和華利勝律師事務所駐重慶分辦公室的基礎上進行的。德義君達律師事務所加入了國浩律師事務並作為其在濟南新設的辦公室。在南京,國浩在吸納擁有40位律師的江蘇金鼎英傑律師事務所後增設了一倍數量的辦公室。

國浩律師事務所上海辦事處的管理合夥人管建軍說:「我們的策略就是在中國的每一個重要的城市以及國外核心地點建立起一個廣泛而有力的業務網」。

管建軍說,拿重慶的辦公室的增設為例,在中國西南地區建立一個除成都外的辦事處是十分有必要的,由於地理位置及市場需求差異的限制,僅依靠成都一處是不能完全開展律所業務的,而重慶作為一個類省級的法律服務市場在這方面具有優勢。

「全國性律所為地處北京及上海外的區域性律所提供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平台。通過加入其業務鏈,地區性律所就能為其客戶提供更全面的法律服務,也可以接觸到由其他合夥人分享的眾多資源和知識經驗,」管建軍補充道。

變化五:海外市場的驕人業績

如今越來越多的客戶具備全球視野,而國內貿易沾帶涉外因素也逐漸成為常態。再這樣的形勢下,律所必須通過提出全球化的發展戰略來滿足客戶國際化的需求。

中國從資本輸入國到資本輸出國的角色轉換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標志。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較過去十年有了充分的增長。2014年,中國的海外投資量達到了1,029億美元的超高記錄。中國海外投資的進程還將在人民幣貶值及政府諸多干預政策的影響下進一步加快。據預測,海外投資量終將超過境內投資量,中國將逐漸變為一個純資本輸出國。

歐洲成為一個接受中國資本流向的至關重要的地區。據榮鼎咨詢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有價值180億美元的總共153項投資流向歐洲,這比去年的數量翻了一番。

涉足海外業務的律所已經獲得了回報。2013年金杜律師事務所與英國律所SJ Berwin合並,坐穩了海外企業並購領域法律服務提供商的交椅。據湯森路透2014的交易數據顯示,金杜所累計為18樁海外企業並購案中的中方企業們提供了法律服務,其交易額使得金杜成為該領域最活躍的法律服務提供商。這也使得它在這場競爭中擊敗了對手英國歐華律師事務所(DLA Piper),該所完成了17樁案子的法律服務。

金杜律師事務所海外法律服務交易的戰績包括它在國有企業廣東省廣晟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欲以報價11億澳元(5億英鎊)收購澳洲上市銅金礦開采商PanAust案件中的代理,濰柴動力以1.87億歐元(1.36億英鎊)取得德國上市公司凱傲集團一部分股權的法律咨詢以及為中國的私募股權公司厚朴基金(HOPU)對帕拉丁能源(Paladin Energy)投資中的代理。
然而,將金杜所的收入累加後情形就不容樂觀了。它所完成的這18個交易共計42億美元,每樁交易取得的代理費為2.33億美元。相比而言, Freshfields完成了價值202億美元的13樁交易--每樁交易額在15億美元。

「中資所的國際化拓展計劃是在客戶的現實需求下展開的,」金杜律師事務所的張律師說道。他說金杜所處理的案子中越來越多地牽扯到涉外因素,由此便需要其提供涉及多元管轄權的法律意見。「一家中國公司的海外並購案件很容易就牽涉到三四個管轄權問題。如今一家中國公司要通過其在香港的分公司取得一家英國上市公司在非洲的資產作為其涵蓋英國資本成分的資本構成是很常見的。

「對我們來說,在歐洲擁有一家成員所是很重要的,在這張全球法律服務網路的剩餘市場中,中歐雙向投資的機遇給了我們很強的指示性信息。」張律師說。上海辦事處的合夥人王良華最近已經去往倫敦協助處理中國客戶在英國和歐洲的諸多事項。

大成律師事務所與Dentons的合並以及Baker & McKenzie與小型律師事務所奮迅於上海自由貿易區(SFTZ)設立聯營辦公室是去年廣泛報道的兩宗頭條事件。雖然這兩宗合並案例在組合結構和規模類型上有很大的不同,但無一不顯示了中資律所擴展海外市場的決心和外所對進一步發掘中國市場的濃厚興趣。

就在最近,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以一種與眾不同的模式進行了新的探索。在八月份,它於香港開設了一處辦公室,並與美亞博國際律師事務所進行了合並。

「合並後我們最想從我們的國際合作夥伴那裡學到的就是在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以及通過他們先進的科技知識使我們的業務范圍擴展至新的領域,」競天公誠的管理合夥人高翔說道,他也認識到了利用美亞博的國際優勢為有涉外因素的中國客戶服務的重要性。

四個具有示範作用的國際律所合並為中資律所如何進行國際性拓展打開了新的路徑。多家頂級律所的管理合夥人表示他們對於國際間的律所合並持開明態度,但是他們並沒有遇到合適的合作對象,也沒有參加過任何具有啟發性的會談。

盡管有眾多理由誘使中資所與國際律所進行合並,還是有一些律所堅定地捍衛其獨立性。打比方說,在國有控股企業和能源公司海外項目尤其是其在新興市場的法律服務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的德恆律師事務所。

目前,它正在為中國三峽南亞投資計劃對巴基斯坦境內卡洛特水電站的合作開發提供法律服務,這是在中國「一帶一路」政策指引下首先推行的項目之一。與此同時,它處理著幾個中國水電在東南亞的並購項目。在這些案子里,德恆在眾多法律服務提供商中無疑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它會根據客戶利益指導那些地區性律所如何執業。

「和國際律所合並不是中資律所拓展國際業務的唯一出路。保持獨立性的中資所在未來走向方面有著更高的靈活性,同時也能鑄造自己的品牌。與那些同國際律所合並的同行相比,保持獨立性的中資所顯得與眾不同,」德恆律所的管理合夥人孫鋼宏說。

中國的律所面臨著一個變革的時代,律所的透明度,組織上的管領力,良好的盈利性和穩健的外貿增長值成為一家律所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的主要因素。

變化六:國際律所在中國:勢力縮減、挑戰加劇

就如世界基金組織(IMF)在2014年將中國列為世界排名第一的經濟大國所顯示出的信號一樣,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增長有深遠而持久的影響。毫無疑問,成為國際律所進軍的核心市場是非常重要的。在過去的18個月中,陸續有新的律所進入中國市場--美國的Alston & Bird,Curtis Mallet-Prevost Colt & Mosle, Duane Morris Selvam 和 Fenwick & West只是其中幾例。同時,Quinn Emanuel Urquhart & Sullivan為入駐上海市場展開了合並行動。

根據中國司法部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中國有170家外所共計225處辦公室(參見下面的圖表)。上海仍然是外資所最集中的流入地,這一點從它擁有124處辦公室就可以看出,而北京只有87處。這170家外所里有54家在北京和上海兩地擁有2處辦公室,115家在中國有1處辦公室。只有總部在巴黎的德尚律師事務所(DS Avocats)在北京、上海和廣州擁有三處辦事處。

美資律所是中國外資所中最大的構成部分,這87家美資所佔170家外所的51%。歐洲大陸律所有31家進駐中國,排名第二。英資律所有19家排名第三。

然而,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對外資所打開國門以後,外資所辦公室的數量第一次縮減了。相比2013年有記錄的232家辦公室,到2014年已經減少到了178家。

這些數字中略有下降的部分是由於近年來全球兼並和某些跨國所的倒閉。例如,澳大利亞的Allens 與 legacy Mallesons Stephen Jaqueso兩家所都關閉了在中國的辦公室,就是因為這兩家所分別同Linklaters 和金杜達成聯盟進行合並。現在,defunctBingham McCutchen 的北京辦公室也在去年關閉。

然而,其他的一些外所決定退出中國,比如美國的Fried Frank Harris Shriver & Jacobson 和Chadbourne Parke, 巴西的Duarte Garcia Caselli Guimar?es e Terra Advogados 以及瑞典的 Advokatfirman Vinge。

也有一些律所決定減少其在中國的「存在感」,英國的Stephenson Harwood 近期關閉了它在廣州的辦公室,轉而同廣州的偉途律師事務所聯盟,以便繼續在那兒服務他們的客戶。在關閉之前,該所是極少數在中國大陸設有三個辦公室的外所之一。

盡管中國市場越來越重要,但外國律師事務所在中國掙錢卻是公認的艱難。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是對其執業范圍的諸多限制。此外,外所往往沒有認識到他們可能面臨的文化上的水土不服,以及他們在英國或美國的大企業客戶可能不會自動追隨成為其在華客戶的現實。

所有的這些挑戰,再加上來自那些快速成長的頂級內所的激烈競爭,意味著跨國所不得不重新考慮他們在中國的策略,在一些地區裁員,在其他一些地區擴張,以及進行一般的調整,都是為了在這樣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中更加精簡和更有利可圖。

盡管因為本國市場的利潤更高,一些跨國所已經完全撤出了中國市場,但越來越多的外所決定通過與國內所進行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

英國一家從事保險業務的律師事務所 Kennedy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2015年1月,該所同一家主要從事保險業務的中國所安傑達成了合作協議,而沒有在大陸開設自己的辦公室。

今年四月份,義大利的一家律所 Gianni Origoni Grippo Cappelli & Partners 採取了相類似的方式,同中國的漢坤所組成正式的聯盟,而漢坤憑借其高營收已成為中國成長最快的內所。

一些進入中國市場已久的跨國所也都決定去聯系一個國內盟友,以便增強他們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 Baker & McKenzie與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本地所奮迅組成的合資所就是很好的例證。

在更大規模上,Dentons與大成運用「瑞士法律下社團組織結構(a Swiss Verein model)」模式進行聯盟反映了類似的動機。Joe Andrew主席解釋說,相較於找一個「紅圈」合作夥伴,Dentons更想找個把國內的重點放在二線城市的大所。道理在於,這些所雖然沒有做到專注於國際業務,卻與國內的客戶保持著良好的關系,而這些客戶大部分立足於北京、上海之外,盡管迄今為止北京與上海是聚集著眾多跨國所的地方。

除了能在北京、上海給律所更多資源外,Dentons考慮的是合並能讓它佔領目前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還不被跨國所知悉的城市的市場份額,而這些城市預計在2025年前將成為全球超級城市中的一員。

② 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務平台的平台簡介

一、集合融資即組織企業抱團融資,解決單一企業融資量小,金融機構管理成本高問題。
二、集成創新即通過平台服務和政府資金引導,開發復合的金融產品,在融資手段上突破單個金融機構的產品局限,實現金融產品之間和金融產品與和創業投資之間的有機組合,使企業獲得更多的融資機會。
三、發揮平台在科技型中小企業價值判斷方面的優勢,發現企業的內在價值;以平台的信用等級提升企業的信用等級。 1、成都高新創新投資有限公司
簡介:成都高新創新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5月,為成都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公司主要面對成都高新區的中小企業,從事股權投資、投融資服務、戰略發展、股權管理等業務,同時創投公司利用自身地域和資源優勢,向境內外機構提供投融資咨詢服務。
2、成都創新風險投資有限公司
簡介:成都創新風險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6月,注冊資本3.2億元,2005年,公司榮獲全國「最佳風險投資機構獎」和「最佳投資獎」。 公司成立以來,共投資項目30個,累計投資金額44939萬元;為中小企業提供委貸資金支持49筆,共計41600萬元。
3、深圳市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都)
簡介: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成立於2002年,注冊資本16億元,前身為深圳市政府於1999年8月26日發起設立的深圳市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公司以創業投資業務為支柱,以創業投資相關增值服務業務為延伸,走基金與基金管理的發展之路,推動深圳乃至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4、成都工投工業創新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簡介:成都工投工業創新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於成立於2007年,注冊資本5億元。公司是成都工業投資集團公司全過程、全方位為成都市工業經濟發展服務,促進風險投資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公司將全力為成都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服務。
5、成都銀科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簡介:成都銀科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位於成都高新區天府大道高新孵化園內,注冊資本15億元。公司主要通過合作建立創業投資基金以及對創業企業進行直接投資和跟進投資的方式,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進行股權投資。
6、成都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7、德同中國投資基金(DT Capital Partners)
簡介:德同資本是一家專注於投資中國企業的風險基金,目前正管理著超過一億美元的可用作投資的資金。公司的管理團隊均為資深基金經理人,具有豐富的國內外投資管理經驗及資本市場關系。公司致力於挖掘大中華地區極具潛力的高增長企業並為其提供資金及增值服務,從而為投資者創造優異的回報。
8、長安私人資本
簡介:長安私人資本是一家國際化的本土股權投資機構,是最早的中國本土股權投資機構之一。2007年之前,長安資本是以投資公司的形式運作,2007年中國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法律,按照國際私募基金的運作規則,發起成立了一個20億規模的人民幣基金。截止2007年,長安資本已經投資了20餘個項目,其中已經有7家上市。 1、成都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責任公司
簡介:成立於1999年8月,現資本金達到9億元,由成都市人民政府[1999]62號文批准成立,是從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非盈利的專業擔保機構,國經貿中小企[2001]948號文將公司列入「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范圍的擔保機構」。公司參加了國家發改委要求的擔保機構信用評級,被評為AAA-級,同時也被全國擔保機構負責人聯席會評為「全國十大最具影響力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之一。
2、成都高新科技信用擔保有限公司
簡介:成都高新科技信用擔保有限公司是經成都高新區管理委員會批准,由國有獨資公司—成都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出資設立的法人獨資企業。為企業短期銀行貸款(流動資金)、中長期銀行貸款(創業資金、技改資金)提供擔保;為企業提供相關投資籌劃、財務咨詢、管理咨詢等業務。 3、華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4、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5、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
6、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7、北京中金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8、成都銀行科技支行
9、建設銀行科技支行
簡介:建行科技支行成立於2005年8月,是在原天府大道分理處的基礎上升級而成。重點針對四川省內科技企業,進行金融創新,以解決科技企業「成長瓶頸」期的資金需求,推動我省科技產業的健康發展。截止2008年末,存款余額23.22億,貸款余額4.21億元,其中科技型企業存款余額為1.15億元,科技型企業本外幣融資摺合人民幣余額為6.99億元。
10、浙商銀行成都雙楠支行
11、浙江民泰商業銀行成都分行 (一)會計師事務所
1、四川精財信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簡介:四川精財信會計師事務所成立於2004年2月,注冊資金100萬元。事務所自設立之初,就確定了「更專業、更周到、更細致」的服務宗旨。精財信人精誠團結,開拓進取,以誠信為本、專業精湛為保證,依託四川,放眼全國,與眾多客戶建立了良好的業務合作關系,在西南地區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公司目前已入圍省市國資委、省科技廳、機關事務管理局等多個政府部門及國家開放行、交通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所設立的中介機構備選庫。公司客戶涉及化工、商業、房地產、運輸、醫葯、飼料、通信設 備、信息傳播、建築、建材等行業。
2、成都中大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簡介:成都中大會計師事務所是成立於1987年的成都審計事務所(成都會計師事務所)在2001年與成都市審計局脫鉤改制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制會計師事務所。事務所先後被國家審計署、四川省審計廳評為全國百強所和明星所,事務所屬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公布的獲准從事金融相關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年年入選成都市財政局國有企業年度會計報表審計中介機構,2006年入選了四川省和成都市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中介機構備選庫,事務所已有三名注冊會計師被成都市國資委聘為專家庫成員。事務所現有各類專業人才46人,其中執業注冊會計師31人,自1987年以來,共計承接了3000多項各類審計業務,承辦各類型企業的注冊資(本)金和變更、年檢驗證8100餘戶,驗證資本28億多元。 3、四川經衛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簡介:四川經衛會計師事務所前身為四川省經委審計事務所,成立於1994年,2003年3月完成脫鉤改制。事務所進入了四川省國資委中介機構備選庫、四川省科技廳創新基金審計中介機構備選庫、成都市國資委中介機構備選庫、攀枝花市國資委中介機構備選庫、成都市審計局中介機構備選庫、成都市社保基金稽核中介備選庫、中國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四川省分行等中介備選庫。入選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企業破產案件管理人。事務所現有各類審計人才30人,其中執業注冊會計師22人,自1995成立以來,共計承接了4000多項各類審計業務和資本驗證。現有全國注冊造價工程師8人,近年來共承擔工程造價審核業務70餘項,送審工程造價總額約21.06億元。
二 資產評估事務所
1、四川中大資產評估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簡介:四川中大資產評估事務所成立於2008年4月9日,前身為成都中大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部,主要接受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經濟組織及個人委託,承辦合資、合作、股份經營、資產拍賣、轉讓、抵押、租賃、企業清算、企業改制等整體或單項資產評估業務。事務所現有中國注冊資產評估師9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1人。事務所先後入選了建設銀行四川省分行、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浦東發展銀行資產評估中介機構備選庫,先後對成都自來水總公司、中房集團成都房地產開發總公司、成都建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國有企業進行了資產評估工作,自1991年以來,累計完成評估項目400多項。評估總價值超過300億元。
2、成都經衛瑞豐資產評估有限公司
簡介:成都經衛瑞豐資產評估事務所現有工作人員42名(其中:注冊會計師10名、注冊評估師13名,高級會計師5名、注冊稅務師3名、房地產估價師5名、土地估價師4名、律師2名),自1998年以來,已成為四川省評估行業中業務量較大的資產評估機構,評估總值逾500億元人民幣,其中較大的評估項目包括:法國法華美B.S. G集團、四川寶元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方舟集團有限公司、四川石油管理局、溫江區國資委、成發集團、托普集團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威集團公司、四川國際高爾夫俱樂部、成都倍特股份有限公司等。
3、海南中力信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
簡介:海南中力信資產評估有限公司是在原海南省財政廳所屬的海南資產評估事務所(成立於1991年)基礎上發展組建的,現有工作人員63名,其中注冊資產評估師31名,房地產評估師8名,土地估價師14名,注冊會計師11名,造價工程師3名,礦業權評估師1名。事務所已入中介機構庫的有:中國華融、信達、長城、東方等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中行、建行、交行、光大、國家開發銀行、成都市農信社等金融機構;中國電信、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兵器裝備總公司等央企;四川省、西藏自治區、海南省、陝西省 成都市、瀘州市、遂寧市等國資委;四川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四川省高院、南充中院、遂寧中院等法院。先後完成了企業股份制改造、上市公司重組和購並等評估二百多項,其他評估一千多項,其中企業上市評估近10項。
4、成都市川衡資產評估事務所股份制改造、上市公司重組和購並等評估二百多項,其他評估一千多項,其中企業上市評估近10項。
股份制改造、上市公司重組和購並等評估二百多項,其他評估一千多項,其中企業上市評估近10項。
簡介:成都市川衡資產評估事務所(原名:四川萬通資產評估事務所)於1993年7月20日經國家財政部批准設立。2007年9月更名為「成都市川衡資產評估事務所。事務所現有從業人員三十餘人,其中注冊資產評估師6人,注冊房地產估價師9人。事務所的業務范圍涉及機械、輕工、旅遊、電力、林產、石油、化工、鐵路、汽車、電子、醫葯、建材、農業、交通、金融、房地產、內外貿、投資、電器等多個行業,有代表性的案例50餘家,包括四川川威集團、東方汽輪機廠、中國第二重型機械有限公司、中國車輛西南公司等國有大、中型企業,以及四川美亞絲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太極集團等上市企業。
5、四川良建資產評估有限公司
(三)律師事務所
1、四川泰和泰律師事務所
簡介:泰和泰律師事務所成立於2000年5月25日,系四川省司法廳批准成立的大型合夥制律師事務所,2001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律師事務所」,2003年獲首屆「金芙蓉杯」特別貢獻獎, 2004年8月被認定為律師行業第一家「成都市著名商標」,2005年6月被評為「全國優秀律師事務所」。
2、四川多元律師事務所
簡介:四川多元律師事務成立於1997年,原屬成都鐵路局,後脫離改制為合夥制律師事務所,現有律師二十餘人,直屬於四川省司法廳,事務所獲得了司法部維護司法公正獎、四川省誠信執業律師事務所等榮譽。事務所具有辦理各類訴訟案件及非訴訟法律事務的能力,擔任多家公司常年法律顧問,以其優質服務贏得當事人的好評。2007年進入了市國資委中介機構備選庫名冊。 1、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公證處
簡介:成都公證處始建於1953年,是西南地區成立最早、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國辦公證處,先後被授予市、省、部級《文明公證處》榮譽稱號,成都公證處開辦了近百個公證項目,年辦證量8萬余件。成都公證處還是西南地區唯一經外交部、司法部授權,代當事人辦理外交部領事司和各國駐華使領館認證的公證處。
2、北京產權交易所(成都)
簡介:北京產權交易所是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綜合性產權交易機構,是以企業產權交易為基礎,集各類權益交易服務為一體的專業化市場平台,是北京市國資委指定的市屬企業國有產權交易場所,國務院國資委選定的為中央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服務的首批試點產權交易機構之一,國家知識產權局選定的「國家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試點單位。
3、成都聯合產權交易所簡介:成都市科學技術發展研究中心主要從事科學技術發展研究,是市政府在科技工作的「智囊團」。負責對成都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系統的調查研究,為制訂全市、行業、學科的科技政策和發展規劃提供可靠的依據;為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領導部門科技決策提供科學、合理的方案;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點科技項目以及重點科研項目開展前期研究、論證工作,為正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2、四川(成都)兩院院士咨詢服務中心
簡介:成都市科學技術發展研究中心主要從事科學技術發展研究,是市政府在科技工作的「智囊團」。負責對成都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系統的調查研究,為制訂全市、行業、學科的科技政策和發展規劃提供可靠的依據;為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領導部門科技決策提供科學、合理的方案;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點科技項目以及重點科研項目開展前期研究、論證工作,為正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3、成都市科技評估中心
簡介:成都市科學技術發展研究中心主要從事科學技術發展研究,是市政府在科技工作的「智囊團」。負責對成都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系統的調查研究,為制訂全市、行業、學科的科技政策和發展規劃提供可靠的依據;為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領導部門科技決策提供科學、合理的方案;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點科技項目以及重點科研項目開展前期研究、論證工作,為正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4、成都市知識產權服務中心
簡介:成都市知識產權服務中心隸屬於成都市知識產權局(成都市科學技術局),屬財政差額撥款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單位。負責成都市知識產權產權綜合服務共享平台管理、專利數據的統計、發布,知識產權戰略咨詢等服務。

法學界有哪些名人多介紹!

1、江平:
中國著名法學家,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民商法學博士生導師。1948年至1949年就讀於燕京大學新聞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1956年畢業回國進入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1983年至1990年歷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校長。是七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
江平教授被收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並被收入中國多種版本的著名學者、著名法學家名錄。
2、陳光中
浙江永嘉縣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1930年4月23日生,浙江永嘉人。著名法學家、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的開拓者和重要的奠基者。1952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2001年,被中國政法大學授予終身教授稱號。
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和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他長期致力於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中國司法制度史和國際刑事人權法的研究,為培養法學高級人才,發展訴訟法學特別是刑事訴訟法學,改革和健全中國刑事司法制度,加強刑事司法人權保障,開展國內外訴訟法學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3、賀衛方
賀衛方無疑是中國當今法學界最有影響力的法學家之一。1960年7月生,山東省牟平縣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法學學士),1985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1985年起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並主持《比較法研究》季刊編輯工作。1995年調至北京大學法律學系任教。1992年被聘為副教授,1999年被聘為教授。1993年6-7月美國密執安大學、1996年6月-1997年1月哈佛法學院訪問學者。擔任北京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外國法制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
4、王利明
王利明,男,1960年生,湖北仙桃人,中共黨員,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兼召集人,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九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4年1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黨委原副書記、原副校長(兼)王利明接任常務副校長。
5、梁慧星
1944年1月16日生,四川青神人。中國著名民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法學研究》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2008年擔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1966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獲民法碩士學位。1990年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曾擔任職務: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合同法》起草委員會組長、《物權法》、《侵權法》、《民法通則》起草組核心成員。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9年起擔任第四屆及第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2003年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屆特邀咨詢員、公安部第二屆特邀監督員,山東大學法學院院長等職;2007年擔任中央政治局《物權法》專題講座主講人。主要著作包括:獨著:《民法》、《民法總論》、《中國民法經濟法諸問題研究》、《民法學判例與立法研究》、《民法解釋學》、《裁判的方法》、《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等;合著:《合同法》、《經濟法的理論問題》、《民法債權》、《物權法》、《中國物權法研究》、《中國民法典草案附理由》等;主編:《民商法論叢》、《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從書》等。

熱點內容
南寧工傷保險條例 發布:2025-02-07 12:24:46 瀏覽:648
法院證詞 發布:2025-02-07 12:07:51 瀏覽:757
欠條的法律效力幾年 發布:2025-02-07 11:57:28 瀏覽:827
法學張曉晨 發布:2025-02-07 11:41:41 瀏覽:449
城區法院纏 發布:2025-02-07 11:29:53 瀏覽:6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5 發布:2025-02-07 11:22:18 瀏覽:643
1953年新婚姻法的宣傳 發布:2025-02-07 11:06:53 瀏覽:119
2017婚姻法關於房產 發布:2025-02-07 11:06:10 瀏覽:562
民法典解讀講座 發布:2025-02-07 10:40:24 瀏覽:384
勞動法對工種的分類 發布:2025-02-07 10:31:10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