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公共法律服務融合

公共法律服務融合

發布時間: 2025-02-18 07:27:17

㈠ 廈門經濟特區公共法律服務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遵循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廈門經濟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的公共法律服務,是指由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提供的法律服務設施、服務產品、服務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服務。第三條公共法律服務應當以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為目標,堅持公共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創新服務內容、形式和供給模式,整合優化各類法律服務資源。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體系,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政策銜接、財政保障、平台建設等工作。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轄區內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制定公共法律服務事項清單,明確公共法律服務項目種類、服務內容、服務提供方式、服務提供主體等,並向社會公布。

公共法律服務事項清單根據實際情況適時更新調整。第六條司法行政部門牽頭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相關公共法律服務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改革、財政、民政、農業農村、信訪、公安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七條市、區人民政府加強公共法律服務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綜合運用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各部門、各平台之間功能互通、信息共享、高效聯動。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大數據的開發與運用,預測法律服務需求發展趨勢和社會矛盾風險,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第八條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人民調解等協會按照各自職責,參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

村(居)民委員會按照規定做好相關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九條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強對公共法律服務內容、形式和途徑的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知曉率。第二章公共法律服務平台第十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數量、環境條件以及公共法律服務發展的需要,合理確定公共法律服務平台的布局和規模。

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包括實體平台、熱線平台和網路平台。第十一條實體平台是指市、區人民政府設置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以及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鎮(街)、村(居)設置的集中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場所。第十二條實體平台應當配備辦公用房和服務場地,依託法律援助中心、司法所等現有資源建設,有條件的也可以獨立設置。

服務場地應當按照相應標准設置,符合實用、安全、科學、美觀、標識統一的要求,方便社會公眾獲取信息、尋求幫助,完善無障礙設施,方便殘疾人和老年人使用。第十三條實體平台在司法行政部門指導下,按照職責提供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法律事務辦理指引等服務。

實體平台可以引入律師、公證、司法鑒定、行業專業調解等服務,通過整合資源,實現各類別公共法律服務集中進駐,提供綜合性、一站式法律服務。第十四條熱線平台和網路平台由市司法行政部門統一建設和管理,提供法律咨詢、信息查詢、法律事務辦理指引等服務。第十五條市司法行政部門制定本市公共法律服務指導標准,明確實體平台、熱線平台和網路平台的服務范圍、辦事指南。第十六條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推進實體平台、熱線平台和網路平台相互貫通,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服務,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和效能。第十七條公共法律服務平台與政府公共服務、訴訟服務、檢察服務、緊急求助等公共服務熱線建立協作聯動機制,提升協同處理能力。

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在提供公共法律服務時,對屬於相關單位辦理事項的,應當及時引導或者轉送並告知服務對象。接受轉送的單位應當按照規定及時辦理並向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反饋情況。第三章基本公共法律服務第十八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增加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有效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推動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等普惠、均衡發展。

㈡ 如何讓「法制」與政府服務深度融合

第一,要樹立依法辦事意識。執行法律是政府及其所有工作人員的首要職責。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法、守法、用法,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識的主要渠道是學法。要完善行政機關領導幹部學法制度、行政工作人員和執法人員法律培訓制度、任職晉升人員法律知識考試和考核制度等,促進法律知識學習,強化法律意識培育。
第二,要加強制度建設。要重點加強有關法規和制度建設,加強法規的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確保法規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謹防單方面體現部門意志,謹防小范圍體現專家意見;還要健全規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強化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
第三,要堅持科學決策。各級政府及其行政部門要健全重大行政決策規則,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還要建立和完善行政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加強重大決策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對違反決策規定、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要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嚴格追究責任。
第四,要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各級行政機關要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危害安全生產、食品葯品安全、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方面的違法案件,維護公共利益和經濟社會秩序。地方各級政府要排除地方保護主義,杜絕選擇性執法;排除人情干擾,杜絕不公正執法;排除權力意識,杜絕粗暴執法。各級政府要著力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嚴格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狠抓執法紀律和職業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執法人員素質。

㈢ 山東省公共法律服務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推進全面依法治省進程,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法律服務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公共法律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為滿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基本法律服務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務設施、服務產品、服務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服務。第三條公共法律服務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循公共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以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為目標,逐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的內容和形式,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領導,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職責許可權做好本行政區域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其做好本村、居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公共法律服務統籌協調機制,研究和部署公共法律服務重大事宜,推進公共法律服務規劃編制、政策銜接、財政保障、平台建設、標准制定、服務運行等工作,實現公共法律服務資源高效配置。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統籌和布局城鄉、區域法律服務資源,負責本行政區域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工作。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七條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法學會、殘疾人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和消費者協會等團體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參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共同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二章公共法律服務設施建設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人口結構、環境條件以及公共法律服務發展的需要,加強公共法律服務設施建設,合理設置公共法律服務設施的數量、種類、規模以及布局。第九條公共法律服務設施建設應當符合城鄉規劃,優先利用現有資源,遵循人口集中、交通便利、臨街設置的原則。

公共法律服務設施應當符合實用、安全、科學、美觀和標識統一的要求,完善無障礙設施,方便殘疾人和老年人使用。第十條省、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集中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場所,統一命名為公共法律服務中心。

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可以獨立設置,也可以依託司法行政部門、法律援助機構、公證機構等單位的場所或者其他場所設置。

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可以依託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等法律服務機構設置分中心,也可以通過流動服務、上門服務等方式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第十一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建立集中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場所,統一命名為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

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可以獨立設置,也可以依託鄉鎮、街道司法所或者其他場所設置。第十二條縣(市、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

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可以獨立設置,也可以依託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辦公場所設置。第十三條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統籌建設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台。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推動建立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台與政府政務服務、緊急求助、訴訟服務、檢察服務等公共服務熱線平台的銜接聯動機制。第十四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平台納入一體化政務平台統籌建設,積極推動與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和其他省級公共服務平台實現互聯互通。

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統籌建設和管理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平台,逐步完善門戶網站、移動客戶端等功能,為公眾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網路法律服務。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可以依託省級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平台,結合當地實際,拓展服務內容,豐富服務方式,提供符合個性化需求的網路法律服務。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組織協調,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共同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和網路平台融合發展,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和效能。

㈣ 北京市法律援助熱線電話

自2016年9月開通至今,北京市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已經為超過617萬人次提供了服務,累計服務時長超過62萬小時。這條熱線是由北京市司法局設立,由市法律援助中心負責運行和管理,並得到了司法部的批准。2020年12月,熱線平台進行了升級,軟硬體設施和服務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實現了市區兩級一體化管理,同時提供了融合人工與智能服務相結合的模式,確保了全年無休的服務時間。該平台特別設立了處理勞動爭議、婚姻家庭、合同糾紛等問題的專業坐席,並根據不同群體的需求,如農民工、老年人群、未成年人和婦女等,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在過去的八年中,這些服務有效地維護了這些群體的合法權益。

熱點內容
司法部建築 發布:2025-02-23 11:51:43 瀏覽:178
打造公共法律服務三大平台 發布:2025-02-23 11:40:03 瀏覽:751
我將有權追究你們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23 11:38:44 瀏覽:487
道德的小故事和啟示 發布:2025-02-23 10:26:59 瀏覽:50
勞動法婦女節育環 發布:2025-02-23 09:49:13 瀏覽:802
有法律效力的貨款欠據 發布:2025-02-23 09:48:35 瀏覽:655
有關道德素養的作文 發布:2025-02-23 09:20:52 瀏覽:252
司法科學鑒定中心 發布:2025-02-23 09:11:46 瀏覽:816
以下不屬於民事責任法律特徵的是 發布:2025-02-23 08:20:32 瀏覽:631
北大法律碩士擬錄取名單 發布:2025-02-23 07:55:41 瀏覽: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