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制定法律援助法

制定法律援助法

發布時間: 2025-04-09 05:37:52

『壹』 法律援助條例(全文)

(2003年7月16日國務院第15次常務會議通過 2003年7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85號公布 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促進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條例獲得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無償法律服務。

第三條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第四條 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和地方律師協會應當按照律師協會章程對依據本條例實施的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協助。

第五條 直轄市槐猛螞、設區的市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根據需要確定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機構。

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人員為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第六條 律師應當依照律師法和本條例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接受律師協會和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

第七條 國家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活動提供捐助。

第八條 國家支持和鼓勵社會團體、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利用自身資源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第九條 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有關的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法律援助范圍

第十條 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

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第十一條 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鉛埋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知讓托訴訟代理人的。

第十二條 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第十三條 本條例所稱公民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規定。

申請人住所地的經濟困難標准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執行。

第三章 法律援助申請和審查

第十四條 公民就本條例第十條所列事項申請法律援助,應當按照下列規定提出:

(一)請求國家賠償的,向賠償義務機關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向提供社會保險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義務機關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三)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向給付贍養費、撫養費 扶養費的義務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四)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向支付勞動報酬的義務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五)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向被請求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第十五條 本條例第十一條所列人員申請法律援助的,應當向審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請由看守所24小時內轉交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所需提交的有關證件、證明材料由看守所通知申請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協助提供。

第十六條 申請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提出申請。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其法定代理人之間民事訴訟或者因其他利益糾紛需要法律援助的,由與該爭議事項無利害關系的其他法定代理人代為提出申請。

第十七條 公民申請代理、刑事辯護的法律援助應當提交下列證件、證明材料:

(一)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代理申請人還應當提交有代理權的證明;

(二)經濟困難的證明;

(三)與所申請法律援助事項有關的案件材料。

申請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填寫申請表;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申請,由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或者代為轉交申請的有關機構工作人員作書面記錄。

第十八條 法律援助機構收到法律援助申請後,應當進行審查;認為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不齊全的,可以要求申請人作出必要的補充或者說明,申請人未按要求作出補充或者說明的,視為撤銷申請;認為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需要查證的,由法律援助機構向有關機關、單位查證。

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決定提供法律援助;對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理由。

第十九條 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通知有異議的,可以向確定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部門提出,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異議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申請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責令法律援助機構及時對該申請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四章 法律援助實施

第二十條 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案件,人民法院在開庭10日前將指定辯護通知書和起訴書副本或者判決書副本送交其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人民法院不在其所在地審判的,可以將指定辯護通知書和起訴書副本或者判決書副本送交審判地的法律援助機構。

第二十一條 法律援助機構可以指派律師事務所安排律師或者安排本機構的工作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也可以根據其他社會組織的要求,安排其所屬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對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案件,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在開庭3日前將確定的承辦人員名單回復作出指定的人民法院。

第二十二條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提供法律援助不得收取任何財物。

第二十三條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核實的,應當終止該項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的經濟收入狀況發生變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

(二)案件終止審理或者已被撤銷的;

(三)受援人又自行委託律師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終止法律援助的。

第二十四條 受指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或者接受安排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社會組織人員在案件結案時,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交有關的法律文書副本或者復印件以及結案報告等材料。

法律援助機構收到前款規定的結案材料後,應當向受指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或者接受安排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社會組織人員支付法律援助辦案補貼。

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同級財政部門,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參考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的平均成本等因素核定,並可以根據需要調整。

第二十五條 法律援助機構對公民申請的法律咨詢服務,應當即時辦理;復雜疑難的,可以預約擇時辦理。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六條 法律援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一)為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人員提供法律援助,或者拒絕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人員提供法律援助的;

(二)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財物的;

(三)從事有償法律服務的;

(四)侵佔、私分、挪用法律援助經費的。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的財物,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退還;從事有償法律服務的違法所得,由司法行政部門予以沒收;侵佔、私分、挪用法律援助經費的,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追回,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 律師事務所拒絕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不安排本所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由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1個月以上3個月以下停業整頓的處罰。

第二十八條 律師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二個月以上3個月以下停止執業的處罰:

(一)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擅自終止法律援助案件的;

(二)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財物的。

有前款第(二)項違法行為的,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退還違法所得的財物,可以並處所收財物價值 1倍以上 3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九條 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違反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的,按照律師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三十條 司法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在法律援助的監督管理工作中,有濫用職權、玩忽職守行為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一條 本條例自2003年9月l日起施行。

2

《拘留所條例》(節錄)

(2012年2月15日國務院第192次常務會議通過,2012年2月23日國務院令第614號公布,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

第二十六條 拘留所保障被拘留人在拘留期間的會見權利。被拘留人應當遵守拘留所的會見管理規定。

會見被拘留人應當持有效身份證件按照規定的時間在拘留所的會見區進行。

被拘留人委託的律師會見被拘留人還應當持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託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

……

3

殘疾人就業條例

(節錄)

(2007年2月14日國務院第169次常務會議通過,2007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88號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

第二十四條 殘疾人職工與用人單位發生爭議的,當地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依法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各級殘疾人聯合會應當給予支持和幫助。

……

4

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節錄)

(2006年12月8日國務院第159次常務會議通過 2006年12月19日國務院令第481號公布 自2007年4月1日起施行)

……

第四十七條 當事人人申請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准

予緩交訴訟費用:

(一)追索社會保險金、經濟補償金的;

(二)海上事故、交通事故、醫療事故、工傷事故、產品質量事故或者他人身傷害事故的受害人請求賠償的;

(三)正在接受有關部門法律援助的;

(四)確實需要緩交的其他情形。

……

5

信訪條例(節錄)

(2005年1月5日國務院第76次常務會議通過 2005年1月10日國務院令第431號公布 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

第十三條 設區的市、縣兩級人民政府可以根據信訪工作的實際需要,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有利於迅速解決糾紛的工作機制。

信訪工作機構應當組織相關社會團體、法律援助機構、相關專業人員、社會志願者等共同參與,運用咨詢、教育、協商、調解、聽證等方法,依法、及時、合理處理信訪人的投訴請求。

……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實施辦法(節錄)

(2004年6月4日國務院第53次常務會議通過 2004年6月23日國務院令第410號公布 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

第二十七條 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處理,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對有經濟困難的歸僑、僑眷,當地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依法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各級歸國華僑聯合會應當給予支持和幫助。

……

7

居住證暫行條例(節錄)

(2015年10月21日國務院第109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

第十二條 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的權利。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為居住證持有人提供下列基本公共服務:

(一)義務教育;

(二)基本公共就業服務;

(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計劃生育服務;

(四)公共文化體育服務;

(五)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務;

(六)國家規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務。

.......

『貳』 工會法律援助辦法第一章 總 則

為有效履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核心職責,確保和諧勞動關系的建設,本辦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法律援助條例》和《中國工會章程》制定,旨在規范工會的法律援助工作流程。


第一條強調,工會設立法律援助制度,以無償服務的形式,向遭受權益侵害的職工、工會工作者以及工會組織提供法律援助,作為政府法律援助的重要補充。


第二條進一步規定,工會之間通過異地協作制度,省際和城際間的工會組織以及法律援助機構可以相互委託,共同處理法律援助事務,加強了互助合作。


全國總工會法律工作部負責全國工會法律援助工作的指導和協調,縣級以上地方工會法律工作部門則負責本地區的法律援助工作,確保了援助工作的全面覆蓋和協調執行。


第五條明確了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工會組織和個人的獎勵機制,縣級以上總工會和產業工會將對其進行表彰和獎勵,以激勵更多的積極行為。


總的來說,本辦法旨在通過明確職責、制度建設和激勵機制,推動工會法律援助工作的高效運行和健康發展。
(2)制定法律援助法擴展閱讀

工會援助辦法是全國總工會2008年8月11日頒布的一份工會性規定,《工會法律援助辦法》不僅明確規定了工會法律援助免費,還在機構和人員、范圍和條件、申請和承辦以及資金來源和管理等諸方面作出進一步的明確和規范,亮點頗多。在當前勞動爭議案件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工會法律援助辦法》的出台可謂意義重大。 工會法律援助辦法 日期:2008-08-11 總工發200852號

『叄』 蘭州市法律援助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享受平等、公正的法律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及有關法律、法規之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法律援助,是指司法行政部門及其所屬的法律援助管理機構,組織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所等法律服務機構及其法律服務人員,對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免收或減收法律服務費用、提供法律服務,保障其合法權益得以實現的一項法律制度。
依照本辦法規定獲得法律援助的當事人為受援人。第三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服務機構及其法律服務人員,均有依照本辦法規定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的義務。第四條市司法行政部門是本市法律援助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
縣、區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管理機構在同級司法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具體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第五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各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群眾組織以及公民個人,都應當支持配合法律援助工作,不得干擾、阻撓法律援助管理機構、法律服務機構及其法律服務人員進行的法律援助工作;對法律服務機構及其法律服務人員在承辦法律援助事項中所進行的查詢資料、調查取證,應當提供方便,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法律援助管理機構、法律服務機構及其法律服務人員不得以法律援助的名義對非法律援助事項進行資料查詢、調查取證。第六條法律援助所需經費可以通過下列途徑籌集:
(一)申請同級財政撥款;
(二)社會捐贈;
(三)其他合法來源。
法律援助經費由法律援助管理機構統一管理,接受同級財政和司法行政部門監督。
法律援助經費只能用於法律援助工作,不得挪作他用。第七條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法律援助工作的領導,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監督,認真受理有關法律援助工作的投訴,並及時依法予以處理。
法律援助管理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及其法律服務人員,在法律援助工作中,應當嚴格履行法定職責和義務,恪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盡職盡責地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
法律援助管理機構指派法律援助事項,應當遵循均衡負擔、方便受援人和節約法律服務費用的原則。
法律服務機構及其法律服務人員應當依照本辦法規定,承辦法律援助管理機構指派的法律援助事項,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第二章援助對象第八條申請法律援助的當事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本市常住戶口或本市暫住證;
(二)有證據證明為保障自身合法權益需要法律援助;
(三)確因經濟困難,無力或不能完全支付法律服務費用。
經濟困難的標准,以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為准。第九條途經本市,因突發事件確需法律援助,且符合本辦法第八條第一款(二)、(三)項規定條件的人員,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第十條社會公益福利組織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第十一條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下列刑事案件被告人,應當獲得法律援助:
(一)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二)可能被判處死刑且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三)公訴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認為確需為其辯護的。第十二條符合法律、法規、規章的相關規定條件,經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其他刑事案件被告人,應當獲得法律援助。第三章范圍及方式第十三條法律援助的范圍是:
(一)刑事案件;
(二)請求給付贍養費、撫育費、扶養費;
(三)除申請人責任外,因公受傷害請求賠償;
(四)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追索侵權賠償;
(五)請求國家賠償的訴訟案件;
(六)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
(七)其他需要援助的法律事項。
公證援助只限於本條前款(二)、(三)、(四)、(六)項所列事項及法律援助管理機構認為應當予以援助的事項。第十四條法律援助採取以下方式:
(一)法律咨詢;
(二)代擬法律文書;
(三)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
(四)民事訴訟代理;
(五)行政訴訟代理;
(六)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
(七)公證證明;
(八)其他方式的法律服務。

『肆』 什麼是法律援助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是規范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的出台標志著我國法律援助工作正式進入「國家法時代」,其每一個條文都在擲地有聲地點明這部立法綻放著「國家責任、政府義務、公民權利、社會參與」精神的光彩。 [4]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共7章、71條,各章依次為總則、機構和人員、形式和范圍、程序和實施、保障和監督、法律責任、附則。相較於《法律援助條例》等其他法律援助領域的規范性文件,《法律援助法》有八個方面的發展、創新,第一,《法律援助法》的出台提升了法律援助制度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第二,《法律援助法》提出了法律援助的完整概念,為法律援助制度的不斷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第三,《法律援助法》強化了國家、政府對法律援助的責任;第四,《法律援助法》確定了法律援助機構的地位和職責;第五,《法律援助法》確立了層次分明、各有所長的法律援助隊伍;第六,《法律援助法》理性擴大法律援助范圍,務實簡化法律援助程序;第七,《法律援助法》明確了委託辯護應當優先法援辯護的原則;第八,《法律援助法》系統構建了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管理體系。 [9]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5] 

『伍』 安徽省法律援助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規范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平等地享受法律保護,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的當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的被告人減、免收費提供法律服務的法律保障制度。第三條 法律援助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主管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機構負責指導、協調、監督並組織實施本轄區的法律援助工作,受理並確定法律援助事項,指派承辦人員,管理、籌集法律援助資金。第四條 法律援助人員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
法律援助人員是指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和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公證員及法律援助志願者。第五條 法律援助經費的來源包括財政預算撥款和依法接受的捐贈款。政府應當逐步加大對法律援助事業的投入。
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用於法律援助,並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第六條 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法律援助制度的宣傳工作。國家機關、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支持、配合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開展法律援助工作。
社會團體和法律院校經司法行政部門批准可以設立法律援助服務組織。
鼓勵法律服務組織和法律服務人員參與法律援助工作。第七條 對從事法律援助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法律援助人員,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 對象和范圍第八條 法律援助的對象是:
(一)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或失業保險金的人員;
(二)經濟困難的優撫對象;
(三)社會福利機構中由政府供養的收養人員;
(四)因自然災害或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經濟困難,正在接受國家救濟的人員;
(五)經濟困難的殘疾人、孤寡老人、孤兒;
(六)其他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人員。
經濟困難的標准,參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當地最低生活標准確定。第九條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第十條 法律援助的范圍是:
(一)請求獲得刑事辯護、刑事訴訟代理;
(二)請求給付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
(三)請求交通事故、工傷事故、醫療事故等損害賠償;
(四)請求國家賠償;
(五)請求給付撫恤金、救濟金、社會保險金、勞動報酬;
(六)請求辦理與公民人身、財產相關的公證事項;
(七)確需法律援助的其他法律事項。第三章 管轄第十一條 訴訟案件和非訴訟案件的法律援助由案件處理機關所在地與該機關同級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第十二條 本省跨地區的法律援助案件,由共同的上級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有關法律援助機構共同辦理。第十三條 法律援助機構根據辦理法律援助事項的需要,可以委託異地法律援助機構代為調查取證、送達法律文書,所需費用由委託方承擔;受委託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辦理。第四章 程序第十四條 當事人需要法律援助的,應當向有管轄權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第十五條 當事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由其監護人或者有關的社會組織代為申請。當事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由其近親屬或者有關的社會組織代為申請。
代為申請的,代為申請人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交與申請人關系的證明。第十六條 申請法律援助應提交以下材料:
(一)有效身份證件;
(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有效證明,或者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出具的經濟困難證明;
(三)與法律援助事項相關的材料;
(四)保證所提交材料真實的聲明。第十七條 法律援助機構認為申請人或者代為申請人所提供的材料不完備或者有疑問的,可以要求其補充或者說明,也可以進行調查。第十八條 法律援助機構接到法律援助申請後,應當對申請人的身份、經濟狀況、申請援助的事項進行審查,在5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人或者代為申請人。
法律援助機構決定給予法律援助的,應當與受援人或者代為申請人簽訂法律援助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決定不予法律援助的,應當說明理由。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