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法律實體
㈠ 跨國公司的概念
跨國公司概念辨析
跨國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稱多國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多國企業(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全球公司(global corporation)或國際公司(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原本是經濟學上的名詞,在國際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跨國公司已經成為為各個領域普遍接受的概念,但是,至今對於跨國公司沒有在法律上形成准確概念。最初經濟學家們在提出跨國公司的名稱時,主要是關注到資本的跨國化經營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管理上的全球化策略而對跨國公司的相關經濟管理問題作出論述。在法律界首先對跨國公司進行界定的是蒂姆伯格(S. Tim berg),他在其文章《國際聯合企業和國家主權》中提到「多國公司」,這是關於跨國公司的最早的論述。後來有學者認為多國只是指出公司的多國籍性,忽略了跨國公司以母公司國家為基地的特點,而且容易使人誤認為跨國公司是具有雙重或多重國籍的公司,而提議將多國公司改稱為「跨國公司」,以便更好的表達這些公司以本國為基地從事跨國經營的特點,而多國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是專指那些投資者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公司。聯合國貿易與發展委員會起草的《跨國公司行動守則》採用這一意見使用了跨國公司的名稱。國際社會也試圖從法律上對跨國公司作出界定:包括1977年的奧斯陸會議上通過的多國企業的決議,以及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1984年的《跨國公司行動守則》等,然而至今也未能對跨國公司作出確定的法律定義。
歸納各國學者和國際會議關於跨國公司的定義,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1977年的OECD奧斯陸會議的定義是,凡由位於一國的決策中心和位於一國以上的營業中心(具有或不具有法律人格)所組成的企業,就是多國公司,其中一個實體可以對其他的實體施加重要的影響,尤其在分享知識和資源方面。
1983年的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的定義是,由分設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實體組成的企業,而不論這些實體的法律形式和活動范圍任何,這些企業的業務是通過一個或多個決策中心,根據一定的決策體制經營的,可以具有一貫的政策和共同的戰略,企業的各個實體由於所有權或其他的因素,使得其中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實體能對其他實體的活動施加重要影響,尤其是在分享知識、資源和分擔責任方面。
著名經濟學家丹寧(Dunning)認為跨國公司是指對在一個以上國家的增值財產擁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權,並進行控制和管理的任何公司。
我國台灣學者李蘭甫將跨國公司定義為一群具有多國籍的公司整體或體系(但體系內各成員的組織形式或具體內容卻不必相同),通常是體系內的母公司設於一個或兩個國家,一簇附屬公司則散布在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
我國學者對跨國公司的定義基本上同意《跨國公司行動守則》中的定義,但在實際的論述中又各有不同。如余勁松教授認為跨國公司作為一個經濟組織,在法律性質上與具有法人資格的一般商業公司沒有什麼不同,但由於其本身的特點,它會產生了一些特殊的法律問題。但同時又認為跨國公司內部各實體間在法律上往往是相互獨立的實體,而在經濟上又是在母公司控制下的所形成的一個整體。從跨國公司具有共同的商業目的、中央控制和內部一體化的活動等方面看,可以說,跨國公司具有企業的特徵,是一個經濟實體,但它不是一個法律實體。曾華群教授認為典型的跨國公司一般是由設立於不同國家的母公司、子公司和分公司三類實體組成。李金澤認為跨國公司是一個集合體,它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員集合而成的,這些成員分別依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的法律組建而成,或者在兩個以上的國家有法定住所。
上述對跨國公司的定義表面上是各不相同的,但在實質內容上是有共同之處的:首先,跨國公司是由分屬在不同國家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體組成的,實際上這種實體都是依據東道國的法律組成的法人或其他法律主體。由於跨國公司內的這些實體具有不同的國籍或住所,而使得其區別於一般的國內公司,一般的公司是在一個國家領土范圍內從事活動。其次,這些實體聯系起來的原因是由於所有權或者其他的因素,如合同關系或者是知識產權上的聯系,在多數的情況下是由於所有權(股權)關系。再次,這些實體在經營管理上和經營戰略上是由諸多的實體中的某一個公司(即母公司)所控制的,因此,在經營管理上和其他的商業活動上母公司對其他的實體有向心力的作用,使得跨國公司各組成部分可以共同分享產品、技術和資源等,這也是經濟學家主張將跨國公司獨立於一般公司研究的原因。
㈡ 鎧俠和東芝是一家嗎
鎧俠和東芝不是一家。以下是具體解釋:
- 法律實體:鎧俠原名東芝存儲器,是東芝公司旗下的存儲器業務子公司。但在2019年,東芝公司將其存儲器業務剝離,並通過出售大部分股權的方式,轉型為一家獨立的公司,即現在的鎧俠。因此,在法律上,鎧俠是一個獨立的實體。
- 經營范圍:東芝是一家多元化的日本跨國公司,業務涵蓋電子、能源、社會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涉足電視、洗衣機、電梯、醫療設備等多個產品線。而鎧俠則專注於存儲器業務。因此,兩者在當前的業務布局上有著明顯的區別。
- 股權結構:東芝在剝離存儲器業務後,僅保留了鎧俠的一小部分股權。這意味著東芝對鎧俠的控制力已經大大減弱,兩者在經營決策上也是相互獨立的。
綜上所述,雖然鎧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芝,但它在法律、經營和股權結構上都是與東芝相互獨立的實體。
㈢ ecp是什麼意思
ECP可以有多種含義,具體取決於上下文。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解釋:
1. 歐洲公司(European Company):一種跨國公司的法律實體形式,可以在歐洲不同國家開展業務。
2. 早期風險投資(Early-stage Venture Capital):指向初創企業提供早期投資資金和支持的投資者。
3. 電子貨幣支付(Electronic Cash Payment):使用電子方式進行支付的一種方式,如電子錢包、手機支付等。
4. 救急扶貧(Emergency Cash Program):指在緊急情況下向貧困人口提供的現金援助計劃。
5. 互換支付(Exchangeable Currency Payment):指在跨境貿易中使用不同貨幣進行支付並進行兌換的方式。
請根據具體上下文來確定ECP的含義。
㈣ 跨國公司的法律地位
1、跨國公司是國內法主體而非國際法主體;
2、國際法主體是直接擁有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律人格,國家是國際法主體。
3、跨國公司是由具有不同國籍的、受所在國法律管轄的子公司組成的。國際上不存在私人的「國際公司」,也沒有國際公司法律對其支配調整。跨國公司是內國公司,受所在國法律管轄已成為公認的法律准則。
4、當今的跨國公司及其子公司不僅是所在國的法人,受所在國法律管轄,而且是否給其外交保護,也是由國家自由決定,這種權利不能轉讓。
(4)跨國公司法律實體擴展閱讀
跨國公司的主要特徵
1、一般都有一個國家實力雄厚的大型公司為主體,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或收購當地企業的方式,在許多國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
2、一般都有一個完整的決策體系和最高的決策中心,各子公司或分公司雖各自都有自己的決策機構,都可以根據自己經營的領域和不同特點進行決策活動,但其決策必須服從於最高決策中心;
3、一般都從全球戰略出發安排自己的經營活動,在世界范圍內尋求市場和合理的生產布局,定點專業生產,定點銷售產品,以牟取最大的利潤;
4、一般都因有強大的經濟和技術實力,有快速的信息傳遞,以及資金快速跨國轉移等方面的優勢,所以在國際上都有較強的競爭力;
5、許多大的跨國公司,由於經濟、技術實力或在某些產品生產上的優勢,或對某些產品、或在某些地區,都帶有不同程度的壟斷性。
㈤ 跨國公司的含義
MNC
=Multinational Company 多國公司, 跨國公司
1.1 跨國公司的法律定義
什麼是跨國公司,目前在國際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法律定義。起初,人們把跨國公司稱為多國公司。1983年,聯合國跨國公司委員會在擬訂《跨國公司行為守則》時所下的定義為大多數國家接受,其為:跨國公司是指由分設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實體組成的企業,而不論這些立體的法律形式和活動范圍如何;這種企業的業務是通過一個或多個活動中心,根據一定的決策體制經營的,可以具有一貫的政策和共同的戰略;企業的各個實體由於所有權或別的因素相聯系,其中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實體能對其他實體的活動施加重要影響,尤其可以與其他實體分享知識、資源以及分擔責任。③
1.2 跨國公司的特徵
1.2.1 跨國性
跨國公司的實體雖分布於多國,在多國從事投資經營活動,但一般仍以一國為基地,受一國大企業的控制、管理和指揮。跨國公司在國外經營可採取子公司、參與公司、分公司等多種形式,但母公司和總公司通過所有權或其他手段對這些實體行使決定性的控制。
1.2.2 戰略的全球性和管理的集中性
跨國公司制定戰略時,不再是從某個分公司、某個地區著眼,而是從整個公司利益出發,以全世界市場為角逐目標,從全球范圍考慮公司的生產、銷售、發展的政策和策略,以取得最大限度和長遠的高額利潤。
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是由母公司制定的。母公司的決策中心對整個公司集團各實體擁有高度集中的管理權。
1.2.3 公司內部的相互聯系性
跨國公司是由於它分布在各國的諸實體所組成的企業,其內部各實體之間,特別是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從而使母公司或公司內的某些實體,能對其他實體分享知識、資源和分擔責任。從跨國公司具有共同的商業目的。中央控制和內部一體化的活動等方面看。可以說,跨國公司具有企業的特徵,是一個經濟實體。但不是一個法律實體。④
2、跨國公司的歷史發展及重要作用
2.1 跨國公司的歷史起源
跨國公司並不象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是什麼「古已有之」的經濟組織,而是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產物,它的迅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的現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本積累和集中過程進一步加強,在許多生產部門,特別是新興工業部門形成少數大企業的統治。由於寡頭統治,競爭對手旗鼓相當,壟斷組織只有利用其資金、技術、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將資本轉移到國外去謀求出路,而那些具有廉價原料和勞動力以及有著廣大市場的國家和地區,也就自然而然成為壟斷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目標。另外,隨著科學技術新成果在生產、交通運輸、通訊等部門的廣泛應用,國際間的經濟交往越來越密切,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加強了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再加以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日益激烈,規模經濟的需要以及大企業加速向多種經營發展,跨國界的生產活動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⑤
2.2 跨國公司的作用
跨國公司是國際經濟行為的核心組織者,並成為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推動者。跨國公司是技術開發的主要承擔者,常常將資本、技術、培訓、貿易和環境保護等結合在一起,進行一攬子有形和無形的綜合資產,這些綜合資產刺激了經濟增長。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綜合利用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組織管理能力使其成為潛在的、效率很高的生產組織者。事實上,約4萬家跨國公司及其25萬家國外分支機構組成的跨國生產與服務網路日益擴大,正在形成一個由跨國公司組織和管理的國際生產體系。因此,就經濟影響來說,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的資源配置、提高母國與東道國競爭力和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跨國公司集諸種經濟活動於一體還意味著,東道國的政策需要相應地在廣泛的范圍內對這些公司可能作出的潛在貢獻作出敏感反應。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跨國公司生產的地區戰略強化了區域一體化的趨勢,一旦某些國家被納入了這種地區生產網路,政策上更深地卷人一體化的壓力也就由此產生了。這意味著鄰近地區國家間更大程度上的政策協調與政策趨同。
當跨國公司日益以全球的眼光來對待投資、生產、資源和營銷的決策,以及以一套完整的方法來組織和管理具有跨國性的增值活動時,國際生產體系的復雜和內部聯系密如蛛網的特性就顯露出來。對許多跨國公司來說,即使對於生產一體化還處在基礎階段的許多跨國公司來說,它們之間已經形成了國際網路,維持和拓展這個網路,使該網路的各個部分組成一個單一的生產結構是主要的問題,隨著這一過程的發展,一個國際生產體系正在顯露出來。跨國公司作為一個與世界經濟有許多聯系的一體化組織結構內的代理機構,作為國際經濟活動的直接協調者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於一體化組織的努力,世界經濟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如果不是被取代,生產層次上的聯系將補充貿易和其他方面的聯系。一體化國際生產體系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核心
(l)跨國公司必須在其基地所在國以外擁有或控制生產或服務設施,這些生產或服務設施通常採用公司制。
(2)母公司通過股權為紐帶對國外的子公司實施控制。
(3)跨國公司的母公司和各子公司共享資源,共擔風險。
(4)跨國公司具有一致的政策和共同的戰略,各子公司在一個決策體系下運營。
(5)跨國公司的資產所有權形式不受限制。
㈥ multinationalcompany(跨國公司)與globa
跨國公司,也被稱為多國企業、全球公司等,目前在學術界和業界尚無統一的定義。然而,根據聯合國《跨國公司行動守則》的「序言與目標」中的描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理解:跨國公司是指由分布於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實體組成的企業集團,這些實體通過一個或數個決策中心,在統一的戰略和政策指導下進行經營活動。由於所有權關系或其他因素,這些實體之間彼此關聯,其中一個或數個實體能夠對其餘實體的活動施加顯著影響,甚至共享知識和資源,並共同承擔責任。
從經濟角度來看,跨國公司是一個由分屬不同國家的實體組成的經濟組織,它在母公司的控制下形成一個整體。而從法律角度來看,跨國公司並非一個獨立的法律實體,因為其組成公司或企業都是依據各自所在國家的法律成立的,每個公司或企業都有各自的國籍。在跨國公司的日常經濟活動中和現行的各國法律體制下,其各個子公司都是基於東道國的法律而獲得其法律地位。
跨國公司具有跨國性、戰略的全球性、管理的集中性和公司內部的相互關聯性等基本特徵。這些特徵使得跨國公司在國際經濟貿易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主動性。特別是在國際稅法領域,跨國公司的關聯性特點為它們進行國際避稅、獲取高額利潤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對傳統法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跨國公司母子公司之間的相互關聯性是其最為關鍵的特徵之一。這種獨特的關聯性使得跨國公司在國際經濟貿易中能夠靈活應對各種挑戰和機遇。然而,這種關聯性也帶來了諸多復雜的法律問題,如國際稅法、知識產權、環境保護等。因此,對於跨國公司的法律監管和治理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