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構成要件

刑法構成要件

發布時間: 2020-12-18 13:00:02

刑法中構成要件要素具體都有哪些

犯罪構成由客抄觀要件、主體要件與襲主觀要件有機統一而組成,同樣,各個要件也是由不同要素所組成,組成要件的要素,就是犯罪構成要件要素。

對構成要件要素可以進行不同分類:

  1.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2. 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與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3. 積極的構成要件要素與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

  4. 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與非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

  5. 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

(1)刑法構成要件擴展閱讀: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說明行為外部的、客觀方面的要素即為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行為、結果、行為對象等;表明行為人內心的、主觀方面的要素即為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故意、過失、目的等。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可以包括行為主體、特殊身份、行為、結果以及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等,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對應。

作為責任類型的構成要件要素基本上是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適發行為的期待可能性即屬於這一類。刑法條文中需要參照一般文化、社會評價的詞語屬於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Ⅱ 關於犯罪構成要件

犯罪構成要件是犯罪構成的組成部分。要件的有機統一形成犯罪構成。 犯罪構成要件是由刑法總則與分則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僅由分則條文規定。因此,不能認為分則條文都完整地規定了犯罪構成要件。例如,各種犯罪的故意內容,必須同時根據分則對客觀構成要件的描述和刑法總則第14條的規定予以確定。
犯罪的構成要件即犯罪的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
客體
是指犯罪行為侵犯的、中國刑事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任何犯罪都必然要侵犯某一客體,不侵犯客體的犯罪是不存在的。例如,銷售假葯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葯品的監督管理制度以及公民的健康權利。如果侵犯的不是刑事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如合同關系,就不構成犯罪。
客觀方面
是指刑法所規定的犯罪活動的客觀事實特徵,包括危害社會的行為、危害後果及其因果關系等。危害社會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作為是指不當為而為的積極行為,即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如殺人。不作為是指當為而不為的消極行為,是指行為人有條件、有義務實施某些行為而不實施,以至於使刑法所保護的客體受到嚴重危害的行為,如玩忽職守。
主體
是指實施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或者單位。第一,關於自然人,刑法規定只有達到一定年齡並且精神正常的人,才能成為犯罪的主體。第二,關於單位犯罪主體,是指為牟取單位的非法利益,由單位負責人或者經單位集體討論決定,實施了《刑法》明文規定的單位犯罪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其中包括法人單位和非法人單位。《刑法》對單位犯罪基本上實行兩罰制,既處罰單位,比如判處罰金,又處罰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只有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才實行單罰制。
主觀方面
是指《刑法》規定的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後果所持的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過失、犯罪的目的和動機。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犯罪的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Ⅲ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任何犯罪成立都必須具備的構成要件包括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任何犯罪成立都必須具備的構成要件包括主體要件、主版觀要件、權客體要件、客觀要件四個構成要件。
1、主體要件是指指達到責任年齡、具備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
2、主觀要件是指犯罪主體對犯罪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持有的心理態度,一般包括故意和過失;
3、客體要件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4、客觀要件是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其中主要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等。

Ⅳ 我國刑法中構成犯罪的四要件

1、犯罪主體,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

2、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3、犯罪的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抱得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目的和主觀罪過等要素。

4、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等要素。

四要件說認為符合上述四個條件可認定行為構成犯罪,而犯罪成立後也可因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原因而對犯罪認定進行排除。

(4)刑法構成要件擴展閱讀

四要件說中,主觀判斷和客觀評價同時地、一次性地完成。客觀判斷涉及危害社會的行為(作為及不作為)、危害社會的結果及犯罪的時間、地點、犯罪所使用的工具等附隨情況。主觀判斷涉及罪過,即故意、過失。

存在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不清晰、犯罪主體與犯罪構成要件的關系糾纏不清這些問題。缺乏評價的層次性,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同等重要,在平面式結構中看不出哪一個要件需要優先評價,也就無法防止人們先判斷主觀要件符合性是否存在。

這種理論構架的直接後果就是人們在考慮主觀要件之後才考慮客觀要件,容易將沒有法益侵害但行為人主觀上有惡性的身體動靜(但不是實行行為)認定為犯罪,從而人為擴大未遂犯的成立範圍,刑法就可能在某些問題上無可避免地陷入主觀主義的陷阱之中。

Ⅳ 簡述刑法的犯罪構成

一、 犯罪構成是指依照中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
二、包括四個方面:
1、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
2、犯罪客觀方面是指《刑法》規定的,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徵。它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手段)也是少數犯罪的必備條件。
3、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
4、犯罪主觀方面,亦稱犯罪主觀要件或者罪過,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的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態度。人在實施犯罪時的心理狀態是十分復雜的,概括起來有故意和過失這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這兩種心理要素。
三、犯罪構成作為認定具體犯罪的標准和規格,無論對司法實踐還是刑法理論,都具有重大意義。
1.犯罪構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標准;
2.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3.犯罪構成所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Ⅵ 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

在我國,「犯罪構成」實際上是指犯罪成立要件。傳統刑法理論,在犯罪概念之後論述犯罪構成,認為犯罪構成是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由四個方面組成:(1)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關系;(2)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其中主要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3)犯罪主體,指達到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4)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傷害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這就是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學說,是我國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即犯罪構成四要件說。該學說形成於建國初期,直接脫胎於前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多年來,該學說為我國的刑事法制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刑法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傳統的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理論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於是,刑法學界不少學者開始對傳統犯罪構成理論進行批判與反思。綜合目前的情況,可以初步得出結論:在中青年刑法學者的視野中,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已經被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傳統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已經開始了新的脫胎換骨。在傳統犯罪構成理論終將「舊貌換新顏」的現實命運面前,對各種批判與反思進行回顧與總結,有助於我們將對此的批判與總結深入下去。
我國刑法認定犯罪成立的規格和標準是犯罪構成。而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和客觀要件的總和。因此,在我國刑法中,「犯罪構成」、「構成要件」或「犯罪構成要件」三個概念之間常常互換使用,並無嚴格的區分。這樣,無論我國刑法使用「犯罪構成」還是「構成要件」抑或「犯罪構成要件」的概念時,其內涵與外延都與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中所說的「 構成要件該當性」之「構成要件」不同:前者是對犯罪成立的所有要件的概括性稱謂,後者則只是指犯罪成立三要件中的一個要件——構成要件該當性而言的;前者包括了一定行為刑罰之法律效果的一切法律要件,因而是犯罪成立的充分條件;後者只是犯罪成立的所有條件中的一個,具體說,是三要件中的一個,是一定行為構成刑罰之法律效果的前提而非充足條件。只有在符合了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前提之下,經過違法性與有責性的補充判斷並得出肯定結論之後,才能認定犯罪成立。
我國在犯罪構成方面的所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關於犯罪構成要件的數量
關於犯罪構成究竟包括幾個要件,除了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外,還有以下幾種觀點:否定說、二要件說、三要件說、五要件說。
所謂否定說,認為只存在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而不存在一般的犯罪構成要件。所謂二要件說,即認為犯罪構成要件只包括犯罪的客觀要件和犯罪的主觀要件兩大要件。如陳興良教授認為犯罪的構成要件包括罪體和罪責。 曲新久教授認為「犯罪由一系列法定要件所組成,是一系列法定構成要件的整體,組成這一整體的各種各樣的具體犯罪構成要件,可以抽象為兩個基本方面——客觀事實要件和主觀心理要件,這是所有犯罪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所謂三要件說,又包括兩種具體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犯罪的主觀方面和犯罪的客觀方面本來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如果拋開危害行為中包含著行為人的主觀罪過這一特殊性,就無法正確解決刑法因果關系問題,因此主張將二者合並為一個要件,即「危害社會行為」。另一種觀點為張明楷教授所力倡。張教授認為,所謂犯罪客體,即法益,根本不應成為犯罪構成要件。張明楷教授最早在其碩士論文《論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和著作《犯罪論原理》中論證了犯罪客體不應成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理由。後來,在《刑法學(上)》及《法益初論》兩部著作中對自己的觀點再次做了進一步的論證和解說。張明楷教授認為,犯罪客體是指為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法益。犯罪客體的意義已經被包含在犯罪的一般概念中。我國刑法的有關條文,正是在犯罪概念中說明犯罪客體的。行為符合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和主觀要件,不僅表明行為侵犯了一定的法益,而且表明行為侵犯了什麼樣的法益。將法益作為犯罪構成要件,實際上否定了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的實質內容,似乎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只是由犯罪客體決定的。主張犯罪客體不是構成要件,並不會給犯罪的認定帶來困難。一個犯罪行為侵犯了什麼法益,是由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以及符合這些要件的事實綜合決定的;區分此罪與彼罪,關鍵在於分析犯罪主客觀方面的特徵。如果離開主客觀方面的特徵,僅僅憑借犯罪客體認定犯罪的性質,是會碰壁的。所謂五要件說,即認為犯罪構成包括犯罪行為、犯罪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五個要件。這種觀點實際上是認為犯罪行為應單獨成為構成要件之一,犯罪客觀方面只包括犯罪結果及其與犯罪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望採納,望採納。

熱點內容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
法治對稱性 發布:2025-01-12 14:08:01 瀏覽:94
燃放煙花爆竹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4:07:58 瀏覽:971
律師馬樹立 發布:2025-01-12 13:46:24 瀏覽:10
大竹縣律師 發布:2025-01-12 13:07:20 瀏覽: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發布:2025-01-12 12:24:08 瀏覽:893
特別行政法律是我國法的淵源嗎 發布:2025-01-12 12:24:00 瀏覽:841
行政法庭調查質證 發布:2025-01-12 12:07:19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