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工商法系

工商法系

發布時間: 2020-12-18 13:20:26

㈠ 中國工商法 全部法律條例

我國沒有《工商法》,關於銷售法律條例,可以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由於篇幅過長,第七章至二十三章請登錄政府網站查詢(詳見參考資料),第一章至第六章條款如下:

第一章一般規定

第一條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第三條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第四條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第五條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六條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第七條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第八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第二章合同的訂立

第九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當事人依法可以委託代理人訂立合同。

第十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第十一條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第十二條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以下條款:

(一)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

第十三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

第十四條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第十五條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

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

第十六條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

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的時間,視為到達時間;

未指定特定系統的,該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統的首次時間,視為到達時間。

第十七條要約可以撤回。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

第十八條要約可以撤銷。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

第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不得撤銷:

(一)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

(二)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准備工作。

第二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失效:

(一)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

(二)要約人依法撤銷要約;

(三)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

(四)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

第二十一條 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

第二十二條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承諾應當在要約確定的期限內到達要約人。

要約沒有確定承諾期限的,承諾應當依照下列規定到達:

(一)要約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應當即時作出承諾,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二)要約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承諾應當在合理期限內到達。

第二十四條要約以信件或者電報作出的,承諾期限自信件載明的日期或者電報交發之日開始計算。信件未載明日期的,自投寄該信件的郵戳日期開始計算。要約以電話、傳真等快速通訊方式作出的,承諾期限自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開始計算。

第二十五條 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

第二十六條 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時生效。承諾不需要通知的,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的要求作出承諾的行為時生效。

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的,承諾到達的時間適用本法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承諾可以撤回。撤回承諾的通知應當在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之前或者與承諾通知同時到達要約人。

第二十八條受要約人超過承諾期限發出承諾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該承諾有效的以外,為新要約。

第二十九條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內發出承諾,按照通常情形能夠及時到達要約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諾到達要約人時超過承諾期限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因承諾超過期限不接受該承諾的以外,該承諾有效。

第三十條承諾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一致。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的,為新要約。有關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方法等的變更,是對要約內容的實質性變更。

第三十一條承諾對要約的內容作出非實質性變更的,除要約人及時表示反對或者要約表明承諾不得對要約的內容作出任何變更的以外,該承諾有效,合同的內容以承諾的內容為准。

第三十二條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

第三十三條當事人採用信件、數據電文等形式訂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簽訂確認書。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

第三十四條承諾生效的地點為合同成立的地點。

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營業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沒有主營業地的,其經常居住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第三十五條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地點為合同成立的地點。

第三十六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

第三十七條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

第三十八條國家根據需要下達指令性任務或者國家訂貨任務的,有關法人、其他組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

第三十九條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

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並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

第四十條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 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第四十一條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第四十二條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第四十三條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三章合同的效力

第四十四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十五條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條件。附生效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生效。附解除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失效。

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地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

第四十六條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屆至時生效。附終止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屆滿時失效。

第四十七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四十八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

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四十九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第五十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的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許可權的以外,該代錶行為有效。

第五十一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第五十四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第五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第五十六條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五十七條合同無效、被撤銷或者終止的,不影響合同中獨立存在的有關解決爭議方法的條款的效力。

第五十八條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五十九條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

第六十條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第六十一條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第六十二條當事人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

(一)質量要求不明確的,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

(二)價款或者報酬不明確的,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依法應當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按照規定履行。

(三)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

(四)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

(五)履行方式不明確的,按照有利於實現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六)履行費用的負擔不明確的,由履行義務一方負擔。

第六十三條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在合同約定的交付期限內政府價格調整時,按照交付時的價格計價。逾期交付標的物的,遇價格上漲時,按照原價格執行;價格下降時,按照新價格執行。逾期提取標的物或者逾期付款的,遇價格上漲時,按照新價格執行;價格下降時,按照原價格執行。

第六十四條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第六十五條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第六十六條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

第六十七條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

第六十八條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六十九條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第七十條債權人分立、合並或者變更住所沒有通知債務人,致使履行債務發生困難的,債務人可以中止履行或者將標的物提存。

第七十一條債權人可以拒絕債務人提前履行債務,但提前履行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

債務人提前履行債務給債權人增加的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第七十二條債權人可以拒絕債務人部分履行債務,但部分履行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

債務人部分履行債務給債權人增加的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第七十三條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

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第七十四條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第七十五條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

第七十六條合同生效後,當事人不得因姓名、名稱的變更或者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承辦人的變動而不履行合同義務。

第五章變更和轉讓

第七十七條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合同。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變更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第七十八條當事人對合同變更的內容約定不明確的,推定為未變更。

第七十九條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

(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

(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第八十條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

第八十一條債權人轉讓權利的,受讓人取得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但該從權利專屬於債權人自身的除外。

第八十二條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後,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

第八十三條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並且債務人的債權先於轉讓的債權到期或者同時到期的,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抵銷。

第八十四條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

第八十五條債務人轉移義務的,新債務人可以主張原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

第八十六條債務人轉移義務的,新債務人應當承擔與主債務有關的從債務,但該從債務專屬於原債務人自身的除外。

第八十七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轉讓權利或者轉移義務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第八十八條當事人一方經對方同意,可以將自己在合同中的權利和義務一並轉讓給第三人。

第八十九條權利和義務一並轉讓的,適用本法第七十九條、第八十一條至第八十三條、第八十五條至第八十七條的規定。

第九十條當事人訂立合同後合並的,由合並後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使合同權利,履行合同義務。當事人訂立合同後分立的,除債權人和債務人另有約定的以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合同的權利和義務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

第六章權利義務終止

第九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一)債務已經按照約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債務相互抵銷;

(四)債務人依法將標的物提存;

(五)債權人免除債務;

(六)債權債務同歸於一人;

(七)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終止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二條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第九十三條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九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五條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第九十六條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第九十七條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第九十八條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不影響合同中結算和清理條款的效力。

第九十九條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該債務的標的物種類、品質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將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抵銷,但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質不得抵銷的除外。

當事人主張抵銷的,應當通知對方。通知自到達對方時生效。抵銷不得附條件或者附期限。

第一百條當事人互負債務,標的物種類、品質不相同的,經雙方協商一致,也可以抵銷。

第一百零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難以履行債務的,債務人可以將標的物提存:

(一)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

(二)債權人下落不明;

(三)債權人死亡未確定繼承人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未確定監護人;

(四)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標的物不適於提存或者提存費用過高的,債務人依法可以拍賣或者變賣標的物,提存所得的價款。

第一百零二條標的物提存後,除債權人下落不明的以外,債務人應當及時通知債權人或者債權人的繼承人、監護人。

第一百零三條標的物提存後,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債權人承擔。提存期間,標的物的孳息歸債權人所有。提存費用由債權人負擔。

第一百零四條債權人可以隨時領取提存物,但債權人對債務人負有到期債務的,在債權人未履行債務或者提供擔保之前,提存部門根據債務人的要求應當拒絕其領取提存物。

債權人領取提存物的權利,自提存之日起五年內不行使而消滅,提存物扣除提存費用後歸國家所有。

第一百零五條債權人免除債務人部分或者全部債務的,合同的權利義務部分或者全部終止。

第一百零六條債權和債務同歸於一人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

㈡ 鄭州工商學院法學專業怎樣

鄭州工商學院,原為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
2015年9月10日,教育部發文回:根據《教育部關於答「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的部署和要求,2015年審批設置中東部地區本科學校,同時審批部分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本科學校。決定,其中: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擬更名為鄭州工商學院
鄭州工商學院成立於2002年,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河南省第一所全日制本科層次的獨立學院,目前有焦作、鄭州兩個校區。學院2002年開始招生,2013年躋身全國三本獨立學院排行榜第十名,2014年躋身全國獨立學院排行榜第四名,連續八年名列全國百強,現有電氣與自動化工程系、機械與動力工程系、能源與材料工程系、建築與測繪工程系、信息科學與工程系、地質與交通工程系、經濟與管理科學系、工商管理系、人文與社會科學系、文法系、外語系、會計學系、藝術系、體育系和公共基礎課教學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社會培訓部等14系3部,共設置45個本科專業,23個專科專業,面向全國17個省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7000餘人。

㈢ 什麼是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Legal System)(法學中有時也稱為「法的體系」):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全部現版行法律規范分類組權合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簡單地說,法律體系就是部門法體系。部門法,又稱法律部門,是根據一定標准、原則所制定的同類規范的總稱。

(3)工商法系擴展閱讀

法律體系主要特徵

第一,法律體系是一個國家全部現行法律構成的整體。

第二,法律體系是一個由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呈體系化的有機整體。

第三,法律體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門類齊全、結構嚴密、內在協調。

第四,法律體系是客觀法則和主觀屬性的有機統一。

另有法律體系的特徵

1、法律體系是一國國內法構成的體系,包括被本國承認的國際法。

2、它是現行法構成的體系

3、構成法律體系的單位是法律部門,法律部門是由若干相關的法律規范構成的,因此法律規范是法律體系構成的最基本單位。

㈣ 商法通則

一、 正本清源:四種不同形態的商事立法模式

任何一種形態的商事立法模式,無不反映了該國對民商法關系的基本認識及處理准則。因此,要准確界定民法與商法的關系,首先必須釐清世界各國最基本的商事立法模式,並以此作為比較研究和學習借鑒的基礎。

長期以來,在歸納概括世界各國的商事立法體例時,我國學者大都將其區分為「民商分立」與「民商合一」兩種模式。細究之,此種概括欠全面、准確,失之於偏頗,且有以訛傳訛之嫌。在本人看來,從法典語義上考察,實際上當今世界各國對民事與商事關系的法律調整可以概括為四種不同形態的商事立法模式:一為民商分立,即除了制定統一的民法典外,還制定獨立的商法典,採取此種立法模式的有法國、德國、日本等。二為民商合一,即制定民法典而沒有商法典,在對傳統商法內容的處理上,是將傳統商法的內容融入民法典之中,即把商事主體、商事行為、商事代理、商事權利等歸納到民法典的相應各篇章中,如義大利民法典和瑞士債務法等。三為單行的商事法律,即制定民法典而沒有商法典,在對傳統商法內容的處理上,採用另行制定單行商事法律的模式,如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海商法等,我國大陸及台灣等就採用這種立法模式。應當指出的是,此種商事立法模式通常亦被學者們視為民商合一,並被歸納概括到民商合一的體例之中,而實際上立法機關從未做出這樣的劃分和確認,這種歸納概括也並無任何法源依據。四為別樹一幟的英美法系商法,即沒有獨立的民法典,卻有獨立的商法典,且其商法的內容與實行民商分立制的大陸法系國家的商法亦迥然有別。

二、學說評析:我國商事立法模式抉擇的爭議

對於我國商事立法究竟應當採用何種模式,自民國初至今,一直存有爭議。早在民國之初,即有民商分立與民商合一之爭。盡管民商合一論在這場爭論中大獲全勝,其議案被國會所採納,但耐人尋味的是,民國民法實際上從未採用真正的民商合一體例,即使是沿襲舊制的台灣,至今也未制定民商合一的民法,其商事立法仍採用單行商事法律的模式,學說上將傳統商法中的有關立法視為民法的特別法。

我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承認,特別是隨著民法典的起草與制定,在學界也出現了關於商事立法模式的爭論。鑒於法繫上的差異及業已形成的法律體系,迄今尚無人主張制定英美模式的商法。對於商事立法模式的抉擇,仍為分立與合一之爭。發人深思的是,面對合一論和分立論的激烈論爭,我國的立法機關採取了更加務實的立法精神,在短短的十年間,出台了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和海商法等重要的商事法律,以單行商事法律的立法模式(註:此種立法模式既不是所謂法典意義上的民商合一,也不是法典意義上的民商分立。)初步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法體系。

對於法典意義上的合一論與分立論,本人認為論者都沒有說出令人信服的必須合一或必須分立的充足理由,其正確性和可行性是令人懷疑的,其所持論據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法典意義上的民商合一論實質上是「商法民法化」的表現,其實質在於以超級民法來全盤取代商法,這不僅抹煞了商法與民法的區別,違背了法律部門劃分的科學法理,就是在實踐中也是行不通的。

其次,法典意義上的民商分立論雖然對於昭示商法的獨立和釐清商法的體系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從我國的立法現狀及法典編纂的可行性角度觀之,似既無可能,也無必要。

綜上所述,在法典意義上的合一論和分立論都具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理論缺陷,且都與我國的立法實際不相符合,因而是不能接受的。在研討我國的民法典制定時,無論是合一論者還是分立論者都應放棄已經爭論了近一個世紀且持續下去仍可能是沒有結果的學術成見,應該更加理性地而不是理想化地面對現實,另闢蹊徑,為正確處理民商關系做出明智的選擇。

三、模式創新:我國應實行以《商法通則》為統率的實質商法主義的民商分立

本人持民商分立的觀點是建立在實質商法主義的基礎之上的,主張在我國應實行實質商法主義的民商分立。所謂實質商法主義的民商分立,是相對於形式商法主義的民商分立所衍生出來的概念。形式商法主義的民商分立以制定獨立商法典為其立論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民法與商法的徹底分立,而實質商法主義的民商分立則不以制定獨立的商法典作為民商分立的基礎,只是主張要承認商法的相對獨立性,要促進我國商法的體系化進程,使之成為一個有特定的規范對象和適用范圍的法律體系和法律部門。主張民商分立的宗旨,是要使實質意義的商法自成體系、自成部門,反對以民法取代商法或以商法取代民法這樣兩個極端化的錯誤主張。

為積極倡導實質商法主義的民商分立論,首先必須實事求是地堅持商法的獨立性。其次,堅持實質商法主義的民商分立還必須勇於進行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為適應對統一市場的法律調整,應當適時地提出制定《商法通則》(或《商事通則》)的立法建議,以實現商法對統一市場的全面規制,並實現商法體系自身的健全與完善。

論《商法通則》之設立必要性
任江 青海民族學院法學院
上傳時間:2007-8-12
瀏覽次數:1182
字體大小:大 中 小

關鍵詞: 商法;立法模式;民商合一;民商分立;商事通則
內容提要: 商事立法模式的探討在我國由來已久,雖然採用「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一直為我國眾多法學學者所推崇,但隨著我國對商事法律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商法國際統一化趨勢的日漸明顯,商事法律獨立性的問題愈加受到重視;而「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雖然為相當多的大陸法系國家所採納,其自身的弊端卻使其難容於我國現階段私法體系。因此,作為第三種選擇的「商法通則」模式,理應為我們所重視、採納。

任何國家之國內立法模式選擇,均不應脫離本國國情和本國法律傳統。我國商事立法模式之選擇也應先充分考察我國商事立法模式之傳統,再結合現階段國情及法學研究現狀,並從中擷取經驗教訓,以此為基礎,最終選擇一條正確之路。

一、我國商事立法沿革

商業貿易雖然在中國的漫長封建社會中一直存在,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但多是農民從事販運性商業,一無發達的城市商業,二無形成專門從事商業的獨立的階層,因而也沒有發展充分的商事慣例。」 [1]而到了清朝末年,自五口通商以來,海禁大開,歐風東漸,洋商蜂擁而入,紛紛在華開設洋行,建立工廠,國人亦加入其間,創辦民族工商企業,中國近代工商業由是以興,同時,華、洋商人涉訟事件亦日益增多。因此,當時的有識之士均認為,缺少必要的商事法規已成為嚴重阻礙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而工商業的落後則又是國弱民貧的重要原因。就在「商戰」救國輿論方酣之際,滿清朝野上下遂齊相呼籲制定商法,以保護國權商利。光緒二十八年(1902)頒發上諭:「現在通商交涉事益煩多」。要「將一切現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參酌各國法律,悉心考訂,妥為擬議,務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1)於是,從1904年制定和頒布《欽定商律》入手,開始了中國近現代一系列商事立法的進程。因此,《欽定商律》是中國法制史上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法典」。 [2]《欽定商律》頒布於1904年1月21日。名為商律,實則僅包括作為商法總則的《商人通例》9條和《公司律》131條兩部分內容,其他各商事法規均付闕如。光緒三十三年(1907)公布《破產律》69條。光緒三十四年(1908)聘日本人志田鉀太郎幫同編訂商律,至宣統元年(1909)完成,定名為《大清商律草案》,內容包括總則、商行為、公司、海船、票據,共計1008條。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商法典(草案),但由於清政府很快被推翻,該法未及頒行。

從清朝商事立法過程中可發現,我國商事法律從出現伊始即以單獨法典形式立法,借鑒當時德國、日本例,通過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調整上是法律關系。鑒於「中國之屬於德國法系已經是既成事實」 [3],仿德國例采「民商分立」之模式有其可取之處。

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商事立法有所發展,先後公布了《公司保息條例》(1914年1月)、《商人通則》(1914年3月)、《公司條例》(1914年公布、1923年修正)、《商業注冊規則》(1914年7月)、《證券交易所法》(1914年12月)、《物品交易所條例》(1921年3月)、《商標法》(1923年5月)等商事法律。這一時期,雖然商事單行法續有制定頒行,但仍然延續著清末編纂獨立商法典的體例。修訂法律館「曾有民商合編之擬議,終以改編之業,繁而難舉,非假以歲月不克事,而當力圖改進司法,收回法權之際,又未便將此等關系重要法典,置為緩圖,故仍分別修訂」。因此,1922年修訂法律館法國顧問愛斯加拉起草了《商法法典》,時人稱「草案之條文,不啻將中國舊有之習慣,及各國立法上之經驗,合為一物也」。 [4]法典雖稱良善,但並未付諸表決通過,仍然是一個草案而已。至此中國統一商法典編纂之路就此結束,「民商分立」之立法模式宣告失敗。

在中國法律近代化的進程中,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立法成果最為豐富,只短短幾年時間便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六法體系。但在商法編訂體例上,南京國民政府卻一反清末以來制定統一商法典的傳統做法,在編纂民法典時,將通常屬於商法總則內容的經理人及代辦商、商行為部分的交互計算、行紀、倉庫、運送營業、承攬運送及隱名合夥均並入債編,其他具有特殊性質的商事法如公司法、保險法、海商法、破產法等不能合並者,則分別制定單行法,即實行所謂的「民商合一」。在當時,主張民商二法統一的理由主要有:(1)民法與商法,同屬私法,均為私人相互間法律關系規范,沒有分別制定之必要;(2)商法本為商人階級立法,中國近代商業發達較遲,商人並無特殊地位,強行劃分,反失近代平等之世界趨勢;(3)商法過重商習慣,其效力優於普通民法,商法存在,商人常較普通人保護為優,所以商法根本沒有存在的理由;(4)民法商法並存,審判官關於審判管轄訴訟方式及舉證方法等,會產生適用上的困難,易生實體規定沖突。通過一部分學者與立法界人士的歷史考察和理論探討,認為「民商法對立之理由,完全由於歷史相沿、積習使然」,沒有理論上的根據。在土耳其、暹羅、蘇俄先後頒布民法典之後,制定民商合一法典似成一種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亦不能獨立於世界大趨勢之外。(2)有了以上的理論基礎,1928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胡漢民、副院長林森向中央政治會議正式提議編訂民商統一法典。同年6月,中央政治會議第183次會議通過決議編訂民商統一法典。從1929年開始,民法典各編陸續制定頒行。僅就形式而言,南京國民政府制定的民商合一法典,盡管債編佔有整個民法典的重要篇幅,其內容仍較瑞士債務法規定的范圍為窄,關於商業登記、商號、商業賬簿等項未有規定,而不得不準用北京國民政府時期《商人通例》中的有關規定,而公司、保險等仍要制定單行法。因此,編入民法典中的僅為商行為及商法總則中的一部分內容,其他大部分內容並未形成合一之法典,對民法仍處於特別法的地位。「實際上所收效果,竟與以商法為民法以外之一法典者無異,或且更甚。」 [5]名為合一,實未能成合一之民商統一法典。

1949年2月,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的指示,南京國民政府建立的法律體系在大陸完全廢止,新中國完全在空白的基礎上重新開始商事法律的建設。但是,由於我國建國後在經濟體制上全面學習蘇聯,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否定和排斥商品經濟,民商法失去了存在的社會經濟基礎。再加上從1957年以後政治運動不斷,法制遭受否定,商事法制建設受到嚴重沖擊,因此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我國的商事法律制度幾乎處在空白的狀態。可以說,在上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我國「對於商品經濟與商事法的清除,歷史上沒有比此一時期更為徹底。」 [6]

由以上論述可知,自清末中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商事法律法規,至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改革開放前的百餘年間,商事立法從最初的編纂統一商法典,到建立「民商合一」體制,編纂涵蓋商法內容的民法典,至幾乎完全清除商事法律法規,經歷的是一條曲折的、自我否定之立法歷程。但是,無論在以上哪個歷史時期,或受到當時中國經濟、政治背景影響,或受到立法水平的局限,獨立的商法典抑或真正意義上的「民商合一」之民法典,均未曾在中國出現或起到應有之作用。獨立之商法典、「民商合一」之民法典,在我國商事法律發展過程中都缺乏歷史土壤。我國商事法律關系更多的是依賴於大量的商事單行法和商事習慣來調整。

自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進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商品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大量新的商事關系、商事主體層出不窮。而隨著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國門的愈加開放,國際商事習慣、商事法規等源源不斷地湧入我國,尤其在我國加入WTO後,這一趨勢愈發明顯。我國商事立法的缺失和滯後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事立法速度苛待加強。
6. 「如果採用民商分立的話,究竟採用商人主義立法還是採用商行為主義立法,不易取捨。各國商法典的內容極不一致。另外,法典一般訂有總則,以綱舉目張、貫串全體,但商法則不能通過總則統領和貫串整部法典。在具有單獨商法典的國家,商法是作為民法的特別法,但最重要的買賣契約,仍多規定於民法,而民法中的營利性社團法人,仍須准用商法。除了一些特別的制度外,民商法重復交叉的地方太多,分別立法不易劃清」。 [10]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反思傳統民商合一模式的合理性,並以此得出「民商分立」,編纂獨立的商法典的必要性理由:

1.商人階層作為特殊階層雖已消失,但企業這種不同於一般民事主體的商主體仍然存在,而且在現今商品經濟社會中,企業早已成為最重要的商主體。在一定程度上,企業即等於商人。而傳統商「人」的自然人屬性也逐漸被企業的團體屬性所取代,這與民事主體屬性有著極大的不同。商行為也因必須有一方是商主體或通過商主體始能發生及其本身的營利性特性而與一般的民事行為有明確區別。

2.任何法律一旦以法典的形式出現,其修訂程序都遠遠難於以單行法為形式的法律法規,其滯後性也遠遠大於單行法。這是由法典編纂的嚴肅性和法典結構的嚴謹性所致。伴隨著社會分開的日益細致,生產力水平的急劇提高,生產關系的日趨復雜,商事活動呈現出「日益現代化和復雜化,商事法需要以不斷革新的面孔適應其需要」。 [11]由此可見,商事法律的靈活性和益變性遠大於民法,難於通過修改民法典的辦法來滿足商事法律的變化。

3.民法與商法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但其差異性也是很明顯的,兩者在立法的價值取向、調整對象、法律責任制度等方面有極大不同,不能因兩者存在的共同性而否認商法形式上的獨立性。同時,「商事主體在商事活動中的自我調節機制是有局限性的,需要國家以社會的名義進行整體調節」「政府對於私法關系逐漸改變以往的放任注意態度」,「這就是所謂的『私法公法化』」, [12]這種調節方式與民法有著顯著的不同,難融於民法典中。

4.竭力推行民商合一的國家,或者是地域小、人口少、經濟關系並不十分復雜、法律體系比較單一的國家,如瑞士、荷蘭、丹麥、挪威等;或者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仍處於不發達狀態、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矛盾表現得很不充分的國家,如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蒙古以及已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蘇聯。相當多的大陸法系國家仍採用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而《美國統一商法典》更是商事法律立法的典範。

5.在奉行民商合一的國家中,民法與商法也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合一,即將商法典的內容附加到民法典之中。這種簡單的合並,在立法技術上和法律適用上衍生了許多問題,它不但未能解決實體商法的獨立性,反而給民法本身的協調增添了許多問題。就商法本身的性質和發展趨勢而言,民商合一會妨礙商法的發展。商事活動從古至今就具有國際性的特點。尤其到了現代社會,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進程使商法重新從國內化的侄桔中擺脫出來。正如英國法學家施米托夫所說「我們正在開始重新發現商法的國際性。國際法——國內法——國際法這個發展圈子已經自行完成。各國商法的總趨勢是擺脫國內法的限制,朝著普遍性和國際性概念的國際貿易法的方向發展」。而這種國際性也決定了商法無法完全融於屬國內法的民法典中。至於究竟採用德國主觀主義、法國客觀主義抑或日本折衷主義,可隨著我國商法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結合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方向,進一步探討之。

通過比較「民商合一」論和「民商分立」論的各自立法理由,我們很容易發現,兩種立法模式都有著充足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立法理由,但也都存在著其自身無法克服的理論缺陷。而且,此兩種理論針鋒相對,彼此互為矛盾,難於以充分的法理徹底駁斥另一方理論。如果就此持續爭論下去,不僅難於得出最終結論,而且也無太多實際意義,對於我國商事立法活動反而有巨大的阻礙作用,影響我國商事活動的快速發展。因此,跨越此兩種理論的第三種選擇也就孕育而生: 在不影響以現有民法為核心的我國「一元私法體系」框架下,不編纂獨立之商法典,利用現存已立之大量商事單性法律法規,構建脫離未來民法典的《商事通則》。即,以《商事通則》為核心,以大量商事單性法律法規為主幹,通過民法典中相關制度加以補充,構建我國民商事法律法規體系。有的學者稱此種主張是折衷主義學派的觀點。

三、制定《商事通則》之理論優勢

商事通則(有學者稱之為商法通則,應屬同一含義),是指調整商事關系的一般性規則。它指導其他單行商事法律,如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商業銀行法、破產法等的適用,同時又區別於這些單行法律,可以單獨適用。 [13]需要指出的是:商事通則和「商法總則」是不同的概念,有成文《商法典》的大陸法系國家,其法典的總則部分內容各不相同,不過一般涉及商事主體(商人)身份、商事登記、商號、商事簿記、商事代理及經理權、商事輔助人(如代理商、經銷商、行紀商等);而商事通則概念,大致相當於這些《商法典》的總則部分和商行為部分的總稱,比「商法總則」概念涉及的范圍更為廣泛。原則上,可以認為商事通則的內容基本相當於國內商法學研究中「商法總論」的內容。而且,目前國內高校法學專業開設的「商法總論」課程以及相關教科書,其內容也大致與上述對商法通則的界定近似。(3)

關於設立《商事通則》之必要性,有學者持懷疑態度:「制定諸如商人、商行為、商事代理之類的總則性規范沒有必要。所有的特別法都可以統一適用民法典總則,主體適用主體的規定,行為可以適用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訴訟時效適用統一的民事訴訟時效的規定,商事代理可以適用一般代理的規定。」(4)這一理解有待商榷,對於商事主體和商事交易的需要顯然注意不夠。雖然諸如主體制度、法律行為制度、代理制度、物權制度、一般債法制度等,都是民商法共有的。其中對一般民事主體和一般民事法律行為都適用的制度,當然地適用於商事主體和商行為。這也是在民商分立國家,凡《商法典》中沒有特別規定,就適用《民法典》等民事法律的原因所在。這種現象並不能說明所有商事交易中的法律關系都可以被《民法典》所包含。實際上,由於商事法律關系的營利性特徵,使它除了具有與一般民事法律關系的共性之外,還有很多特性存在,而這些特性體現在實然法的規則上,即為各商事法律的內容。如果淡化這些差異,忽視民、商法中不同性質的相似法律規范,必將導致較為嚴重的立法和實踐問題。而只要在商事通則性的立法中體現出商法對這些制度的特殊規定,這種由民、商法差異所引起的問題就至少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緩解。更由於商事主體資格、商事登記、商號、商事簿記等純粹屬於商法特有的一般性制度的存在,我們可以認為,《民法典》和特別商事法律之間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立法空白,這一空白需要通過商事通則性的立法來填補。

設立《商事通則》,以其為商事法律法規之一般性法律之理論和實踐優勢在於:

1.有利於我國理論界結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無休止的爭議。縱觀我國商事立法史,自清末和民國初期實行民商分立的立法格局以來,至南京國民政府力主采民商合一立法模式,學者對於「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立法模式的優劣就一直爭議不休。1929年《中華民國民法》第一編總則公布後,由立法院院長胡漢民等人向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83次會議提交了一份關於制定民商統一法典的提案,政治會議審查通過了該提案,並從八個方面進一步闡述了採用民商統一法典的理由, [14]這對我國法學界的影響非常深遠。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大陸學者又陷入了「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曠日持久的爭論,其實,現在主張「民商合一」觀點的許多學者,其論點、論據並沒有超過該提案的八點理由。我國如果制定了《商事通則》,就會結束理論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無休止的爭論,使理論界集中精力研究我國民法、商法和經濟法的現代化和協調發展問題。

2.我國採用單行商事法律的立法模式,雖然有靈活、務實、簡便等優點,但由於缺乏總則的統率,難收綱舉目張之效,使單行商事法律變成了孤立、單一的法律,不能形成商法內在應有的體系,這顯然不利於對我國市場經濟關系的統一規制,亦無助於對單行商事法律原則、制度、規則的統一理解,更不利於對單行商事法律的貫徹實施。此種狀態下的商事法律,有如一個人只有四肢軀干而沒有頭腦,無法通過頭腦的指令來驅使四肢的自如運動。 [15]而通過設立商事通則,就可以改變這種狀況,以其統領商事單行法,形成我國商事法律的有機系統。同時,與編纂涵蓋商法內容的民法典或是獨立商法典相比,結合我國現有商事單行法,僅編纂商事通則,其立法成本要大大減少。

3.淵源於貿易本位的交易效率價值、交易安全價值和交易公平價值等,是商法特有的價值觀和價值基礎。 [16]作為商法調整對象的「商」,其本質是資本謀求價值增殖的活動,資本的運動使商具有了營利性和經營性特徵,從而構成了商法有別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17]商事交易具有區別於民事交易的巨大差異,表現在交易主體從自然人到公司,交易客體從特定物到種類物,交易目的從對標的物的實際利用到轉賣營利,交易過程從「為買而賣」到「為賣而買」,交易對價從等價到不等價,交易鏈由短到長,交易特點從隨機性到營業性,交易條件從任意到定型。商事交易所表現出來的與民事交易不同的特點,蘊涵著商法與民法截然不同的理念,並要求用商法規范予以特殊保護。 [18]這一系列商事法律法規內在價值屬性客觀上要求商事法律體系必須是獨立的部門,也必須存在統領商事單行法的一般性法律以明確規定商事法律的獨有價值追求。

4.就我國商事立法的現狀分析,由於長期以來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分別管理,加之國內市場的多頭管理,導致政出多門,立法多頭,與統一市場、統一規制的市場經濟的法制要求極不適應。同時,由於商事立法缺少系統性和前瞻性,致使商事法律、法規雜亂無章,缺乏統率,不成體系。而制定《商法通則》,既可矯正追求形式商法主義的偏頗,又可實現商法體系的完善,同時又不根本性地改變我國採用單行商事法律的立法模式,這種一舉而三得的立法動議,理應得到我國立法機關的採納。

5.超越「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制定《商事通則》不僅是商事法律外部立法選擇的客觀要求,更是商法內在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自上世紀80年代末興起的知識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在經濟領域內,經濟飛速增長,新產業、新技術層出不窮,商業關系日趨復雜、多樣,擴地區、跨國商業往來與日俱增,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法律制度也隨之發生變化,特別是作為調整商事活動的商事法律法規更是呈現出與以往更為顯著的巨變。其發展趨勢主要呈現出:(1)動態化趨勢;(2)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相互滲透;(3)國際化與統一化趨勢。(5)這些發展趨勢使得各國商事法律法規不斷修改、不斷變化,而世界性的商事條約、商事規定、商事組織規章也日益增多,這些國際性法律法規成為國內商事法律的重要法律淵源。而在國際法向國內法的移植、融合過程中,必然要求存在基礎性法律來統領本國原有的法律傳統、法律價值等核心要素,使得不同國家、不同法系之法律融合能夠做到協調發展,也只有《商事通則》在商法發展過程中能起到這一重要作用。

至於制定《商事通則》的具體內容、結構等立法實踐問題,當前雖也存在頗多爭議,但這不應影響我國立法機構選擇制定《商事通則》這一正確商事立法模式。

㈤ 中國的法律體系

已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並全面完成對現行法律和行政專法規、地屬方性法規的集中清理工作。

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比較完備,法律體系內部總體做到科學和諧統一。

(5)工商法系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結構內在統一而又多層次的國情要求,繼承中國法制文化優秀傳統和借鑒人類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以及動態、開放、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興旺發達的法制保障。它的形成,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㈥ 請問工商行政管理法在法律體系中是處於哪個系統哪個層級管轄范圍和法律效力有多大(對於企業而言)

你是說工商行政管理法規吧?
在我國,法律體系的層級依次是:
全國人大制定的內憲法
全國人大或全容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基本法律
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
國務院部委制定的規章;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
等等。
工商行政管理法規屬於部委規章,效率低於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

㈦ 我國的法律體系分幾個類別

我國的法律體系
1.從一般意義上講,法律體系具有統一性、版穩定性、程序性與開放性的特權點。
2.我國的法律體系包括七個門類、三個層次。
(1)七個門類是: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商法、經濟法、行政法、社會法刑法、訴訟和非訴訟法
(2)三個層次是指,以憲法為統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規范性文件。

㈧ 經濟法和商法的區別

1、宗旨、原則均不同

經濟法的宗旨是保護社會中的公共利益,並以此為己任。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就是保證經濟的公平。同時在經濟法中對國家的經濟干預進行為強調,這里說的干預不是指以行政行為進行直接干預。經濟法會對私人的經濟進行相應的限制與調控。

商法的宗旨是促進營利,其基本原則則是商事自治。我們不難發現,經濟法中的側重點是經濟公平,商法中的側重點則是商事自治。在傳統的商法主要是用來保護商人的利益不受到損害,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的商法中出來保證商人的利益之外,還將商事的安全與公平列入其中。

2、法律屬性有區別

經濟法屬於公法,主要用來干預國家經濟;商法屬於私法,主要用來調節商事交易。經濟法的主體有兩部分,一部分主體是國家,另外一部分主體是經濟組織、個人,經濟法主要是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來發揮自身的作用,主要運用的方法是經濟杠桿,例如稅收政策、貨幣政策、財政等,雖然不是國家直接干預經濟 ,但這些行為都是由國家來實行。

商法的主體是商事企業,主要是用來調控商事交易行為,私法的屬性表漏無疑。現代商法中已經添加了商事公平與保護,因此商法中不斷增加強制性的規范,再加上行政部門也開始對商事進行監督管理,導致商法越來越公法化。

(8)工商法系擴展閱讀:

經濟法起源於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科學家的經濟法概念主要見於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術文獻。盡管英美法系國家存在我們認為是經濟法的法律規范,但它們沒有注意法律部門之間的區別,沒有民法的概念,更不用說經濟法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對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日本的經濟法解釋進行解釋。

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由於其調整的對象具有特定的范圍,它只調整發生在國家經濟運行協調過程中的經濟關系,其調整對象可以與其他調整對象分離。法律法規。

商法的概念起源於古羅馬商法,而現代商法則起源於中世紀歐洲地中海沿岸自治城市的商法,1807年法國商法典正式確立,發展到今天。維吾爾法律國家廣泛繼承。20世紀初以來,我國商業立法主要引進了西方商法,主要是大陸法系的商法。但改革開放後,它也借鑒了英美法系的許多商業立法。

㈨ 中國法律分為哪幾種

中文名:法律體系

別名:法的體系
學科分類:法學
應用領域:民事,行政
國際法第一,法律體系是一個國家全部現行法律構成的整體。
第二,法律體系是一個由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呈體系化的有機整體。
第三,法律體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門類齊全、結構嚴密、內在協調。
第四,法律體系是客觀法則和主觀屬性的有機統一。
另有法律體系的特徵
1、法律體系是一國國內法構成的體系,包括被本國承認的國際法。
2、它是現行法構成的體系
3、構成法律體系的單位是法律部門,法律部門是由若干相關的法律規范構成的,因此法律規范是法律體系構成的最基本單位。
4、法律體系不同於立法體系,立法體系構成單位是規范性文件。

中國法律
經濟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指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與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相一致,以憲法為統帥和根本依據,由部門齊全、結構嚴謹、內部協調、體例科學、調整有效的法律及其配套法規所構成,是保障我們國家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各項法律制度的有機的統一整體。這個體系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七個法律部門組成。
從法的制定和法的實施上考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只有一個。人大專門委員會、政府部門和地方都沒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這些機構既沒有必要更沒有可能在國家法律體系之下或以外建立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憲法及憲法相關法
憲法是整個法律體系的基礎,主要表現形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戒嚴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9.外交部發布《對外使用國徽圖案的辦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
16.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
17.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
18.國務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實施條例》的批復通知
1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決定
2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的決定
民商法
民法是調整作為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
商法是調整作為平等主體之間的商事關系或商事行為的法律。
1.民法2.所有權及相關財產權3.知識產權4.債權5.婚姻家庭繼承6.市場經濟主體7.證券、期貨、債券8.海商9.保險10.票據11.租賃
行政法
1.外交外事2.民政3.司法4.公安5.人事、公務員制度6.紀檢7.監察8.立案9.民族事務10.宗教11.僑務12.港澳事務13.台灣事務14.教育15.科技16.文化17.新聞出版18.廣播電影電視19.體育20.醫葯衛生21.人口與計劃生育22.城鄉建設23.環境保護24.海關25.旅遊26.氣象27.地震與地質災害28.測繪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家庭貧困申請表怎麼填 發布:2024-11-03 02:28:22 瀏覽:118
家長會假勞動法 發布:2024-11-03 02:27:29 瀏覽:307
非責任事故法律依據 發布:2024-11-03 02:12:58 瀏覽:864
勞動法關於拖欠工資的條款 發布:2024-11-03 01:48:40 瀏覽:225
寧波大學訴訟法研究所 發布:2024-11-03 01:31:10 瀏覽:911
遼寧省北票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4-11-03 00:47:34 瀏覽:511
法治解難題 發布:2024-11-02 23:54:00 瀏覽:17
政務院和法院 發布:2024-11-02 23:47:43 瀏覽:427
一般來說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 發布:2024-11-02 23:33:08 瀏覽:576
快遞條例屬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2 23:08:48 瀏覽: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