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讀後感

民法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2-18 13:41:53

A. 《為了中國民法》讀後感

你可以寫這本書什麼地方寫的好,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受到了什麼啟發就可以。

B. 民法典對於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讀後感

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受教育權等。回
《未成年人保護答法》第三條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
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

C. 學習民法總則有感

民法通則是我國民法的法條。在目前沒有民法典的情況下,民法通則大概相當於民法典。民法總則是學習民法的前提,他系統的介紹了民法的相關概念和知識。學好了總則才能看懂分則。司法考試輔導三大本里有民法總則部分。
民法的屬性是保護人民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民法總則作為我國民法典開篇之作,其立法過程就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回應人民關切的過程。通觀民法總則全文,我們可以看到,保護人的權利、提升人的尊嚴、服務人的發展的立法精神與立法宗旨,讓民法總則飽含濃厚民生情懷。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光中,每個人都是整個世界」。民法本質上是人法,民法終極價值是對人的關愛。我國民法總則的民生情懷首先體現在立法實現了對人「從搖籃到墳墓」各個階段的全面保護。
胎兒是否擁有民事權利,這個問題在法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民法總則從加強胎兒權利保護角度出發,規定了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予等胎兒利益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從尊重未成年人的獨立意識,鼓勵他們適度參與社會生活的角度出發,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從十歲下降到了八歲,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從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角度出發,規定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滿十八歲之日起計算。
同時,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更好地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利也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為此,民法總則突破性地規定了成年人監護制度,即成年人可以在意思能力健全時預先選定監護人。
民法總則的民生情懷還體現在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立法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後面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課題,也是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和關心的重大民生話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理念尤其深入人心,也特別需要立法機關及時將黨的這一重要主張上升為法律,體現在立法工作之中。民法總則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是民法總則的一大創新性規定,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同時,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九條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中也規定了「恢復原狀」一項,這一條是對破壞環境者的民事責任要求,破壞環境者必須承擔恢復環境原狀的責任,這也是民法綠色原則的具體體現。
法無外乎人情。從監護制度到非營利性法人制度,從個人信息保護到網路數據虛擬財產保護,在即將正式實施的民法總則中,這種充滿人情味的法律條款比比皆是,這讓民法總則對民事權利保護的高度、深度與廣度都進入到了一個新境界,從而使法律能夠更好地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與需要。

D. 愛爾蘭的船長 讀後感 與民法聯系

19世紀中期,因糧食欠收,愛爾蘭鬧起了飢荒,5年內有100萬人被活活餓死。為了尋條活路,許多飢腸轆轆的窮人主動找到基爾拉什船長,表示希望船長收容自己做奴隸,唯一的條件便是懇求他把自己運到美洲,在那邊尋口飯吃。
每個奴隸賣到美洲能賺100愛爾蘭鎊,而一條船足足可以運載500人,來回一趟至少賺得5萬愛爾蘭鎊。精明的基爾拉什船長覺得這生意值得做,於是張貼出布告公開徵集願意屈身為奴的窮人。
短短一周,有5萬名窮人報了名。在豐厚利潤的驅動下,基爾拉什船長不分晝夜地駕船在大西洋上劈波斬浪,將一批又一批的窮人運送到美國波士頓,賺取了不計其數的鈔票。
當時駕船橫跨大西洋十分艱辛,且風險相當大,可是基爾拉什船長乘人之危的做法,還是受到了一批有識之士的批判。
當地極負名望的喬治教士更是難抑心中的憤怒,執筆寫下一封長達68頁的控訴信,向當地警察局痛訴了基爾拉什販賣奴隸牟取暴利的可恥行為,要求嚴懲他。警察局被喬治教士的仁義之詞深深感動,同時也對基爾拉什的罪惡行徑恨之入骨,於是連夜將他羈押歸案,打入了大牢。
哪料次日,數百名忍飢挨餓的窮人聚集在碼頭等待去美國,可一上午過去,也沒見著基爾拉什船長的影子,這才知道是喬治教士的一封長信將他送進了監獄。於是大夥氣急敗壞地找到喬治,指責起他多管閑事,斷了他們的活路。喬治望著憤怒的窮人,疑惑地問:「船長是要把你們運到美國當奴隸掙黑心錢,我阻止他,難道錯了么?」眾人責罵道:「沒有船長,我們就沒了生路,你罪大惡極!難道你這個愚蠢的傢伙能供我們吃飯嗎?」
喬治這才意識到,雖然基爾拉什所做的事並不仁義,但畢竟是給生無所盼的窮人帶來了希望;而自己將船長送進了監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斷絕了他們求生的希望。
面對著食不裹腹的窮人,喬治無奈地做出決定,動用教會存儲的糧食無償供應給他們。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需要救濟的窮人越來越多,很快教會的糧食就顆粒不剩。望著這些被餓壞了的窮人,喬治別無他法,只得再次來到警察局,請求釋放基爾拉什,但他卻被告知,船長意識到自己罪孽深重,已經上吊自殺了。

數千名窮人守在教會門前等飯吃,這可怎麼辦?喬治教士陷入到無盡的愁苦之中。
深夜,教會門外傳來窮人們撕心裂肺的哀號聲,喬治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甚至大過了基爾拉什所犯的罪孽。經過一夜的反思,他決定脫下教士服,換上船長服。然後,他高薪聘請了六名精通駕船的壯漢,登上了基爾拉什留下的那條蒸汽船。
窮人們瘋狂地湧上船,喬治船長卻吩咐壯漢守在入口,挨個收取10愛爾蘭鎊的費用。對於無力支付的窮人,他允許他們打下欠條先行登船,日後再返還。有個窮困者不理解這位檢舉基爾拉什的教士竟然駕船也要收錢,納悶地問:「你不是自詡高尚嗎,怎麼一樣要我們付錢呢?」喬治搖了搖頭,無奈地回答:「輪船要順利抵達目的地,就需要花錢買燃料和雇船員呀!」

喬治改行做船長30年,曾八十餘次往返大西洋,運送了近五萬名難民到美國。他把窮人支付的錢都用在輪船的運轉和船員的工錢上,未留下一分錢給兒女。他因此深得當時人們的擁戴,被尊稱為「愛爾蘭船長」。
這位船長在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我平生遇到過兩個極端的人,一個是眼裡盡是金錢的基爾拉什船長,另一個是腦中裝滿慈善的喬治教士,他們所犯下的錯都不值得原諒。」
很多良好的願望,如果單純用金錢或是道德衡量,最後的結果往往背道而馳。而真正值得推崇的做法是,既非貪婪的算計,亦非純粹的道德,而是理所該得的利益和力所能及的道義的完美統一

E. 《民事法律行為》讀後感3000字

這是一本具有啟發意義的書,它通過具體的事例闡述處世哲學,於細微之處窺見人生真理,讓人們在人性的弱點中不斷反思,發掘自己的潛力所在,從而可以更好的完善自我。

通過閱讀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頗多。

《人性的弱點》直接而深刻的剖析了人性的真正內涵,並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積極地戰勝弱點,化不足為優勢,從而擁有人生的主動權。在《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中主要介紹了關於做人處事的基本技巧以及怎樣使你受到大家的歡迎,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與具體可感的事例不斷地揭示真正的人生哲學。例如:如果你要采蜜,不可弄翻蜂巢;使別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真誠的贊賞和鼓勵;想釣到魚,就要問問魚想吃什麼;了解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沖力是做個重要人物的慾望等等。書中涉及了各個方面,看似一個又一個孤立的片段,但仔細分析其內涵卻又是緊密相連,都是為了讓自己得到別人的肯定,能夠在人際交往方面獲取成功。

閱讀了《人性的弱點》這本書,我也深刻地覺得它是一本給人以智慧、教人以啟示的書,這里有許許多多的精華等待我們去汲取,有許許多多的疑問等待我們去思解,它給予我的影響是深遠的。

首先,我明白了批評與贊揚的天壤之別以及一種對重要人物渴望的特殊感覺。

正如書中所言:「批評就像家鴿,它們總會回來的,如果我明天要造成一種歷經數十年的、直到死亡才消失的反感,只要輕輕吐出一句惡毒的話語就得了。」書里也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證明,例如:蘇爾茲,紐約最惡名昭彰的匪徒之一,當他在紐瓦克被槍手擊倒之前也曾在一次報紙訪問中,說他自己是一名大眾恩人,並對此深信不疑,聯想一下犯罪的人,似乎都有類似的掩飾辯護心理,有意的以一種無論錯誤或合理推理,來為他們自己反社會的行為辯論,認為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書中舉這樣的例子目的在於:監獄里的亡命之徒都一點也不責怪自己,那你我所接觸的那些人呢?

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學家史京納通過他的實驗證明,在學習方面,一隻有良好行為得到獎勵的動物要比一隻因行為不良就受到處罰的動物學的快得多,而且 能夠記住它所學的,進一步研究表示,人類也有著同樣的情形,常用批評的方式,未免會產生良性的轉變,有時甚至適得其反。同時另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席萊說:「我們極希望獲得別人的贊揚,同樣地,我們也極為害怕別人的指責。」這也直接而真切的表露了人性的一種特點,畢竟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被別人認為如何不堪,而在這一方面,享有美譽的例子如:林肯,在南北戰爭時期,將軍們一次又一次的相繼慘敗,當時全國有一半的人都在痛罵那些差勁的將軍們,但林肯堅持「不對別人缺德,只對大家祝福」,他最喜歡引用的句子是「不要評議別人,別人才不會評議你」,因為當你要批評別人的時候,要想想自己在同樣的情況下會不會和他們一樣,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也許就會柳暗花明,而一味的尖刻的批評和斥責,不僅不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相反會無濟於事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做呢,我想,想要批評或規勸別人的時候,要把自己完善,並且心中有度,而不要再自己門口臟兮兮的時候去埋怨鄰人屋頂上的雪。

F. 民法理論與實踐 於政文 讀後感

遺忘不能使之沉睡,因為上帝賦予我們永恆的力量。 ——題記 人類文明的進化史是伴隨著社會進步,藉助於不斷成熟的上層建築的發展而逐步演化前行的。其中,法律,尤其是在其萌芽期被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法制,更是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法律之於多數人,浩瀚、復雜甚至艱澀成為其最初的感性認知,關於法律的書籍則更是讓人尤其是非法律專業的人士望而卻步。余定宇先生不是法律學者,他從自己習慣的歷史角度俯瞰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法律思想史,別有況味。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一幕幕歷史畫卷的瞬間,用游記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
他從中華民族的起源黃河出發,在汾水斜陽下,尋找獬豸神獸的依稀足印;在壺口細雨中,聆聽洛陽舊事,感慨鄭國子產"鑄刑鼎"的傳奇;在齊魯曉風里,徜徉徘徊,靜觀"百家爭鳴"的雄奇壯闊;踏上八百里秦川,與秦始皇虛擬對話,看法家的潮起潮落;回首未央宮,再閱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磅礴大氣。
一路的追尋中,余先生為我們勾勒出中國古代法學跌宕起伏的印跡,並最終指出中國古代法學發展中的詬病,只有與時俱進才是根本出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世界著名的法學泰斗陳光中教授稱贊余定宇先生:"一位在法學的激流中,為中國的現實和改革出力的纖夫。
我想,所謂纖夫,就是在一路奔波中,不流連勝景而負重前行的踐行者。
細細品味,其實春秋之前,我國古代法學與西方"古典自然法學"的道路是不謀而合的,比如老子的《道德經》就是中國"自然法學"的典型。可是,戰國以後,在《法經》所代表的以"刑"為核心的法律文化推動下,漸漸形成了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中華法系"。這種重刑輕民、法德結合的法系與以民法為核心的西方"大陸法系",在核心淵源、法律結構、訴訟程序等方面都大相徑庭。
到了隋唐宋,中國古代法學可謂到達鼎盛時期。唐高宗主持制定的《唐律疏議》,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編,是東亞最早的成文法之一,也標志"中華法系"最終形成。此後,中華法系與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印度法系和伊斯蘭法系一起,並稱為世界的五大法系。不過,自南宋以後直至明清,當"西學東漸"、"西法東來"的歷史潮流,浩浩盪盪地席捲而過,落後的法律制度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中華法系"漸漸動搖。直至清朝末年,隨著宣統下台,傳承千年的"中華法系"最終被歷史的塵埃埋沒。
"中華法系"可謂是中國古代文化在法學領域的集中體現,可為何行至清末就舉步維艱了呢?
清朝末年,世界范圍內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已是"車輪"前行的主流,但清朝統治者固守君主至上等一系列"祖宗家法",維護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統治。後來迫不得已變法修律,只是生硬地東拆西補直至完全穿上西方法系的"大鞋",始終都沒有意識到以法律為代表的上層建築應由經濟基礎決定,徒有其表的改變只會南轅北轍。
之後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雖然是中國第一部提出"主權在民"的憲法性文獻,但同樣沒有為"車輪"加上合適的"鏈條",變成一紙空文,很快被淹沒。
掩卷而思,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印跡,指的是前人腳踏的地方,也暗示了未來的方向。如果選擇一味傳承,清末統
治者墨守成規的敗北,意味著歷史早已將道路堵死;如果選擇一味照搬,建國後硬套前蘇聯法學造成的"寒流",已讓聞者不寒而慄。那追尋的意義何在?我想,書中給出了答案。
一位法學家曾經說過:別的發明讓人類學會駕馭自然,而法律的發明,則令人類學會如何駕馭自己。作為一名學習了粗淺的法律知識,仰望法律殿堂的初學者,我深深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厚蘊意。法律知識讓我對社會進步、經濟運行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因為物質文明進步的過程,也是精神文明不斷發揮作用的過程,法律作為上層建築的一種,是社會基本的行為規范,約束和保障著各項行為的合規化。正是這種有章可循的制度模式,使得人們的行為被合理的調節,進而使人類社會各個領域有序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說是我們掌控了社會,不如說是我們掌控了自己。
有人曾說過:櫻花是一種非常殘忍的花,它下面埋的屍體越多,它的花就開的越燦爛。這樣的一個說法不禁讓我想到了法律,回味它的發展歷程,我不禁感慨,人類在學會和平共處,公平正義地駕馭自身社會的道路上,竟然要留那麼多的鮮血,但值得欣慰的是,他們的鮮血沒有白流,這條法律之路將會越走越寬闊。
閱讀了世界的法律,不僅會想到我國的法治建設。我們都知道,法律應該是公正的,它不僅僅是「刑也,平之如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更不是統治者與執法官們可以隨心所欲的胡作非為,面對這樣一個鮮明的對比,我們可能會產生這樣的反思:什麼時候,我們中國各地的法院門前,也會矗立起一尊正義女神的雕像,或,給我們的獨角神獸雙目蒙上一條毛巾?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信仰以德化眾,以理服人的國家,並且經歷了漫長的封建歲月,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們國家的大多數人都信奉中庸之道,以所謂的「容忍」為美德,殊不知,在這樣一個中庸之道的背後,折射的是一個國家人民法律意識的淡薄,法律不同於道德,於是,我們的國家施行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國策,以德來教化人民,以法來約束人民,但是,我不禁要問:一個信奉中庸之道的民族,能夠創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法制健全的國家嗎?恐怕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吧。
新一輪的社會主義司法改革正在緊鑼密鼓進行,雖然經過三十年建設,中國社會大踏步地走向"依法治國",走向"民主法治";但是在"車輪"的前行中,法律制度仍有滯後與不完善。只有順應"車輪"前進的方向,不斷改革與創新,才能通向文明、走向進步。法治的社會,法治的精神,始終是現代文明社會孜孜不倦的追求。從《尋找法律的印跡》這本書中,我們回望歷史,感慨於古人的先知,更啟迪了我們的混沌。自由、公平和正義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步而衍生的,並將會在人類社會前行的歷程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歷史的悲歌,發人深省。我們不僅要「憶往昔崢嶸歲月」,更要相信,遺忘並不能使之沉睡,因為上帝賦予了我們永恆的力量。

G. 小學五年級民法典對於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讀後感

《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備受關注的部分,《民法典》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究竟有哪些修改和增加,

H. 《民法的精神》讀後感

法律社會學,目前的譯著並不多,只有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布律爾《法律社會學》,埃利希的《法律社會學基本原理》,作為法律社會學奠基者的韋伯,國內對其宗教社會學的重視遠超過對其法律社會學的重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簡惠美和康樂翻譯的《法律社會學》則填補了這個空白。這本書是由韋伯《經濟與社會》中的專門一章《法律社會學》,曾由美國兩位學者將該章與《經濟與社會》中其他與法律社會學相關的章節編成一集《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後由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此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韋伯作品集之IX的《法律社會學》以德文原著為准,並結合英譯本翻譯而成,且將英文、日文譯本添加的譯注和中文譯本的譯注連同德文文本作者的原注一並收入。法學中的法律觀與法律社會學中的法律觀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觀,前者從參與者的內在視角考察法律中的正義問題,後者則從觀察者的外在視角看法律。早期的社會學如孔德、斯賓塞只是將自然科學的方法直接引入社會科學,稱為「社會物理學」。韋伯作為一個新康德主義者,堅持事實與價值二分的思想,試圖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種研究方法,他最早將主觀意圖、行為動機引入社會學研究,強調社會科學也是一種經驗事實,對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可以進行理解,並對其過程及結果可以進行因果解釋。他採用的理念類型的方法,從雜多現實中抽離出某些特徵組成一系列清楚定義的理念型概念,它們代表著行動者在特定情境下,其行動中之「意義關聯」的種種可能形式,從而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在《法律社會學》一書中,全書共分八章,韋伯的旁徵博引,其中很多史實與術語對於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我們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但韋伯《法律社會學》的主題只有一個即法律的合理化。這是與他的中心論題即資本主義為何出現在西方相關聯。從法律是如何在此種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角度出發將法律與統治、與政治(國家形式、行政層級)、法律與經濟作了全面的考察。法律的演進過程經歷習慣、習俗、慣例到法四個階段,首先是一種呆板的、機械式的重復,純粹事實的習慣,經由心理對此習慣的「擬向」,讓人感到具「拘束性的」,既而形成一種普遍的共識,即令人在有意無意之中越來越「期待」他人也做出意義相對應的行為,最後此種價值共識被賦予法規范的特徵,由強制機構予以保障。也就是說秩序的合法性不僅建立在價值共識的基礎之上,而且需要外在的保障。由此將法律的內在面向(理念和價值)和外在面向(利益、制裁等構成的整體)統一起來。法律的合理化是三種合理化結合下實現的。一種是規則的合理化。市場的擴大,貿易的發展使個人從團體中分離,主觀權利設定方式即授權規范不斷增多,財產責任取代身體責任,個人責任取代團體責任。在傳統型社會和卡里斯瑪型社會,主觀的權利與客觀的規范合二為一,即擁有特權的個人依據為他而設的客觀規定來當作自己的主觀權利。因此,特別法無非是支配者的主觀權利,普遍有效的規范不存在。商品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形式上的法律平等以客觀的形式規范予以保障,要求用「規則」取代「特權」,代議制國家於是形成,行政體制的「合理」構造,即行政事務的連續性和文牘性,以能力而不是以身份為標準的行政組織,嚴格的等級科層制結構,公共事務與私人事務的分離,形成一個官僚科層制的非人格化統治的社會。二是社會行動的目的合理性,韋伯將人的行為分為四種,基於情感的,導源於感情沉迷;基於價值合理的:取決於對秩序作為某種倫理、信念;基於傳統性行動,源於傳統;基於目的理性,由對特定外在後果的預期、即由利益情勢所保障。商品經濟的可計算性要求主體基於目的理性而行動。三是科學合理性。貿易的發展,使得交易的復雜需要法律人士專業知識的幫助。新興的市民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保障自己的權利,也需要藉助法律專業人員來為他們提供咨詢,充當他們與政府之間進行談判的中介人,並在政治和司法程序中代表他們的利益。法律職業共同體運用從羅馬法和教會法中傳承而來的各種解釋技術,通過對社會中現有的規范性因素進行收集、概括和總結,創造出一套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則,使每一具體案件都可以通過邏輯方法得出判決,從而形成是一個沒有漏洞的、邏輯一致的體系。三個面向「合理化」構成近代資本主義形式理性法律,其形成過程是教會法與世俗法、實質與形式分離的過程。道德等實質價值技術化進入法律,自主的道德中立的法律可以用於任何調整目的,法律合理化的過程也是現代化過程。韋伯意識到現代社會是一個「專家沒有精神,縱欲者沒有靈魂」信仰缺失的社會,形式與實質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形式重視個人能力,能排除絕對恣意和集體主義,但形式化之抽象性格在給予形式上合法之利益最大自由的同時,卻處處傷害了「實質公道的理想」。韋伯是現代文明之子,其創造的概念如理念型、形式理性等一直沿用至今,其意識到的形式與實質之矛盾我們仍無法超越,韋伯《法律社會學》中價值的實證研究進路對於處於轉型中的中國意義重大。中國目前的社會矛盾,很多時候是日益分化的利益與價值之爭,因此只有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對法治的具體路徑進行描述,法治目標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I. 求易君的《民法基礎理論新視域》 讀後感,,,1500字。。。。謝謝。。

我是一個叫晶晶的女孩,前幾天,我晚自習回家,被一輛大卡車撞死了司機將我的屍體拋入了路徑邊的小河裡,然後逃走了,你看見了這條消息後 ,請將她發給4個論壇,如果沒有發,你的媽媽會在1個月後被車撞死,你的爸爸會得絕症,如果你照著上面做了,在5天後,你喜歡的人也會喜歡你,對不起大家不無意中看評論看 到了 這個嚇死我了。不管是真是假我都害怕!所以只能亂發了`!對不起啊`!我真不想害人的

J. 《民法新論》讀後感

讀後感寫法:
當人們讀到一則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往往會由此及彼地聯想到生活中的許多人和事,而產生一些感觸、聯想和體會,把這些感受行之於文,便是讀後感.讀後感寫作訓練是把範文講讀和寫作訓練兩個環節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綜合訓練的一個重要途徑.
下面就從讀後感的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讀是基礎.讀後感包括「讀和感」兩個部分.「讀」是「感」的基礎,「感」因「讀」而觸發,沒有「讀」也就無所謂「感」,所以讀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讀原作,准確全面地把握原作寫作意圖和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意義,然後在此基礎上對原作恰當的引述.為下面的「感」醞釀情感,使「感」有堅定的基礎,這樣不但有助於立論的確立,而且本身就是為立論服務的一個有力的論據.離開了對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讀後感就成了空中樓閣,而缺乏高度的語言組織和概括能力,寫作時往往陷入對原文冗長的復述而喧賓奪主,對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則是學生寫讀後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這里的感,既不是離開原文的空發議論,也不是對原作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觀念的啟迪下產生的新的觀念,是心靈的閃光,是認識的飛躍.一般地說,讀後感的「感」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通過對原文思想的進一步闡發,來表現作者認識的深化.

熱點內容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1-12 18:47:49 瀏覽:358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遠在身邊二 發布:2025-01-12 18:46:50 瀏覽:774
勞動法規定請病假 發布:2025-01-12 17:52:36 瀏覽:786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