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故意

民法故意

發布時間: 2020-12-18 15:02:20

法院民事訴訟期間一方對另一方實行故意傷害的行為怎麼定性

故意非法傷抄害他人身體並達成一襲定的嚴重程度、應受刑法處罰的犯罪行為就屬於故意傷害罪。一經定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Ⅱ 有嗎在民法中有故意阻斷過失這樣的說法嗎

故意與過失混合的共同侵權行為中,民法的法理認為故意侵權阻斷了過失侵權的危害性,因此,在此類侵權中,過失侵權人不承擔賠償責任,應當由故意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

Ⅲ 民法中「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的具體標準是什麼

明顯的欺詐。但是一般的訴訟時效是2年,2004年知道的必須要在2006年以前去內法院起訴。現在都2009年了如果容再去起訴肯定被法院判決駁回訴訟請求。因為已經喪失了勝訴權。所以現在再去法院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雖然勝訴權喪失了,但是實體權利沒有喪失,也就是說你仍然可以與工廠私下協商解決此問題,讓工廠給予一定的補償。
如果工廠不通情達理的予以解決,那就只有私下以 公平 的手段來自我救濟了。

Ⅳ 民法典中故意傷害罪在第多少條

故意傷害罪在刑法里。
你的問題只說明了一件事:你太過於無知了。

Ⅳ 故意損毀財物民事和行事區別

損毀財物民來事和刑事案件的區別在自於,一個是故意毀壞,一個是因過失導致財物損壞。
故意毀損財物並且達到一定數額的,就可能構成損壞公私財物罪。而過失損毀財物主要有交通事故導致車輛等財物受損。
1、《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
2、《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3、《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Ⅵ 民事訴訟中要怎麼證明對方主觀上是故意的這個好像除非對方親口承認吧,求高手指點迷津

你必須有足夠的抄證據指認對襲方有主動的故意傷害行為,並且要經過法院進行實際調查,情況屬實的就不需要對方親口承認。舉個例子:A踹了C一腳,A把C告上法院,而C並不承認,此時法院不會只聽一面之詞,就會採取調查形式,在經過對A身上的腳印,被踹部位的傷勢做出判斷以及對現場鞋印進行取證。在對C的鞋子進行采樣等程序來斷定,最後法院會給出答案就是C確實踹了A。而從頭至尾,C並沒有承認。這就是證據的重要性。沒有足夠的證據是不行的。

Ⅶ 民法當中對故意的定義與刑法中的故意一樣嗎

應該說是有區別的。
刑法上的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行為人意識到了某一行為結果的發生而追求並希望該結果的發生
間接故意則是行為人放任並不反對結果的發生。
刑法上的故意往往通過犯罪人的動機、目的、行為表現等主客觀方面來映證,需要嚴格的證實並嚴格與過失相區別。
而民法上的故意則一般沒有作出嚴格的定義,其僅作為與過失區別的概念。(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故意和過失都是同樣要承擔相同的侵權責任的,而合同上則實行無過錯責任,違約即承擔責任,所以理論上加以區別的意義沒有刑法那麼大)他的證明要求較寬、概念外延也更廣。
民事上故意存在的「客觀化」、「推定化」的現象。即以侵權人或行為人的客觀行為來作為推定、認定故意的存在依據,如高空拋物,扔東西了即推定為有過錯,就要承擔責任,除非不可抗力。這時區別故意還是過失沒有意義,因為主觀要件已經被「拋物的行為」推定為存在過錯了,即客觀化了,受害人不必對侵權人的主觀狀態加以怎樣的證明。而刑法上的「故意」則萬不能簡單的以一個行為就推定。
另外,如第三人買賣,如果知道處分人無權處分的,即可認定為惡意的(故意),不適用善意第三人保護。此時的故意等同於知曉,刑法上的故意則沒有這么寬的標准和外延,它不僅要求「意識」(知曉?)、而且還要求「態度」(希望、追求?或反對?),其要結合動機、目的考慮充分映證。

Ⅷ 法律上的惡意是指什麼

惡意就是沒有盡到最低的法律義務,那麼就推定為惡意。與現實中的惡意有所不同。惡意一般屬於民商事領域。

法律上的惡意行為

惡意訴訟,指當事人利用訴訟為自己獲取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

所謂惡意訴訟,是指當事人以虛假的事實提起訴訟,利用訴訟獲取自己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惡意訴訟對司法制度和社會安定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司法機構,特別是法院若對此處理不當,勢必會造成公眾對訴訟的不信任感和對社會的抵觸情緒。

就個人而言,惡意訴訟往往是惡意當事人以犧牲對方的利益來獲取自己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因而對對方當事人而言,司法機關是否能正確處理案件對其至關重要,稍有不慎便會侵害到其個人利益。

但同時,惡意訴訟又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從形式上看,這類訴訟行為往往都符合程序法的一切要求, 主體資格、事實理由也往往具備程序法要求的條件,特別是當事人為達到目的,在起訴之前就會為案件今後的審理做好充分的准備和鋪墊。

因此,在訴訟初期很難判斷案件為惡意訴訟,即使是在案件審理開始之後,案件的審理者也很容易被惡意當事人的精心策劃所迷惑。可以說,如何識破並徹底杜絕惡意訴訟,對司法工作者而言是個不小的難題。

(8)民法故意擴展閱讀

惡意訴訟概念

由於惡意訴訟往往是惡意當事人犧牲對方的利益來換取自己的不正當利益,法院若處理不當不僅會侵害到當事人的個人利益,同時會影響司法的權威和聲譽,因此杜絕惡意訴訟勢在必行。本文從產生惡意訴訟的原因入手,對杜絕惡意訴訟應採取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以期有助於這一難題的解決。

Ⅸ 民事訴訟中故意提供虛假證據屬於什麼犯罪

民事訴訟中故意提供虛假證據涉嫌偽造證據,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四)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9)民法故意擴展閱讀:

刑法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由偽證引起的司法不公正的後果是什麼,我想大家都知道。

最高人民檢察院2002年10月24日發布的司法解釋《關於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

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審判活動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作出處理,不宜以詐騙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如果行為人偽造證據時,實施了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二款的規定。

以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追究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有指使他人作偽證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百零七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妨害作證罪追究刑事責任。

由此可見,妨害作證罪可以存在於民事訴訟中,那麼,與妨害作證罪處在同一條但不同款的幫助毀滅證據罪和幫助偽造證據罪當然也能存在於民事訴訟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Ⅹ 在民法中,如何界定故意,重大過失和一般過失

有!

按照民法的一般原理,過失分為重大過失、一般過失和輕微過失。所謂重大過失即行為人欠缺一般人具有的起碼注意,他只要稍加註意,損失本不會發生。

一般過失又稱缺乏善良家長的注意,即行為人缺乏具有一般知識、智力和經驗的人誠實處理事物所應有的注意;輕微過失即行為人缺少極謹慎而精細的管理人的注意。「

重大過失等同於故意」一直是羅馬法以來被廣為採納的原則。

重大過失的行為人欠缺一般人所應有的最起碼的注意,其漠不關心的冷漠態度已達到極致,從而與明知(或故意)的心理結構在法律和道德的應受譴責程度上已相差無幾。

因此,在重大過失情況下排除善意的適用是合理的,也是公平的。

因為這不是一種「可以原諒的錯誤」[11]輕微過失由於其要求的注意程度極高,在一般情況下的一般人可能都會犯此過失,因此,對於犯有輕微過失的人如果僅因此認定其非善意,是法律對行為人的一種苛求,在實踐中可能會出現「法不責眾」的局面。

況且,輕微過失在心理結構上與重大過失不可同日而語,它是一種完全「可以原諒的錯誤」,因而在法律上它能夠成為一種「合法的錯誤」。

(10)民法故意擴展閱讀:

過失行為注意義務的客觀標准:

民法上的過失,就是行為人對受害人應負注意義務的疏忽和懈怠。過失行為是行為人無法預計自己的行為將產生何種後果。注意義務的客觀標准有三:

1、普通人的注意。這種注意義務是按照一般人在通常情況下能夠注意到做為標准。對於一般人能夠在一般情況下注意到卻沒有注意,為有過失。

2、應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一注意。判斷這種注意義務,應以行為人平日處理自己事務所用的注意事項為標准,為一種主觀標准,即行為人是否盡到了注意的義務。如果行為人證明自己在主觀上已經盡到了注意義務,應認定其為無過失;反之,則認定其有過失。

3、善良管理人的注意。這種注意義務,與羅馬法上的「善良家父之注意」相當,認為具有相當知識和經驗的人,對於一定事件的所用注意作為標准,客觀地加以認定,為一種客觀標准。

行為人有無盡此注意的知識和經驗,以及他向來對於事務所用的注意程度,均不過問,只有依其職業斟酌,所用的注意程度,應比普通人的注意和處理自己事務為同一注意,要求過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熱點內容
按合同法的規定合同生效後 發布:2025-01-12 21:26:15 瀏覽:941
人類道德的最初表現形式 發布:2025-01-12 21:02:00 瀏覽:377
財政撥款屬於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不征稅收入 發布:2025-01-12 20:29:09 瀏覽:577
什麼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發布:2025-01-12 20:26:00 瀏覽:336
招商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20:12:39 瀏覽:931
王哲律師 發布:2025-01-12 20:09:00 瀏覽:161
一村一法律顧問責任 發布:2025-01-12 19:59:30 瀏覽:964
中國電影關於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9:18:02 瀏覽:681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