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邏輯
⑴ 刑法理論的邏輯結構
(1)、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相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2)犯罪是觸犯刑法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3)、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
我國刑法體系的構成?
從總則來看,第一章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是指導和適用於整部刑法的通則性規范;第二章犯罪,規定的是犯罪概念、犯罪構成、犯罪特殊形態等犯罪總則性質的內容;第三章是關於刑罰種類的規定,第四章是運用刑罰的原則與制度,這兩 章屬於刑罰總則性質的內容;第五章其他規定是關於若干名詞術語的界定及刑法典總則與其他刑法規范的關系問題等內容。這就在刑法典總則部分大體形成了從刑法通則到犯罪總則再到刑罰總則的具有嚴密邏輯性的結構。從分則來看,在分則體繫上,從我國公民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相一致的理論與現實出發,根據犯罪所侵犯客體的不同和社會危害性有大小,我國刑法典對犯罪進行了分類和排列,把形形色色的409種犯罪分成從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至第十章軍人違反職責罪的三大類,每類犯罪各包括多少不等而同類客體相同的若干種具體犯罪,這種刑法分則體系顯然與西方一些國家刑法分則的「二元論」體系(把犯罪分為侵害國家的犯罪與侵害個人的犯罪兩大類)或「多元論」體系(把犯罪分為侵害國家法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與侵害個人法益的犯罪三大類,或者甚至支離破碎地分為幾十類)有原則性的區別,從而具有犯罪分類標准統一而科學、犯罪類型排列合理而清晰的優點。
⑵ 為什麼民法和刑法存在差異。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一.刑法針對的是刑事責任能力,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為16周歲,相對負刑事責任版年齡為14周歲,不滿14周歲的權人不負刑事責任; 二.民法針對的是民事責任能力,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為18周歲,限制行為能力為10周歲,無行為能力為不滿10周歲; 三.以上兩者的側重點不同,針對的對象也不同,所以兩者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同.
⑶ 《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的邏輯結構
第十四條【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⑷ 請論述刑法的三大原則的含義和要求
我國刑法明文規定了三個基本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經典表述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刑法第3條明文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產生的思想淵源是三權分立學說與心理強制說。但該原則的四項基礎則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民主主義要求,什麼是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由人民群眾決定,具體表現為由人民群眾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來決定;尊重人權主義要求,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須使得公民能夠事先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後果,故什麼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在事前明文規定。
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要求如下:
(1)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必須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法律,行政規章不得規定刑罰,習慣法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應作為刑法的淵源。
(2)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
(3)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
(4)禁止絕對的不定刑與絕對的不定期刑。
(5)刑法的處罰范圍與處罰程度必須具有合理性:只能將值得刑罰科處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禁止將輕微危害行為當作犯罪處理;處罰程度必須適應現階段一般人的價值觀念。
(6)對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必須明確;對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
(7)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
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的區別。一般認為,罪刑法定原則並不禁止擴大解釋,但如何釐定擴大解釋與類推解釋的界限,則是一個難題。從形式上說,擴大解釋所得出的結論,沒有超出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內進行解釋;而類推解釋所得出的結論,超出了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外進行解釋。從著重點上說,擴大解釋著眼於刑法規範本身,仍然是對規范的邏輯解釋;類推解釋著眼於刑法規范之外的事實,是對事實的比較。從論理方法上說,擴大解釋是擴張性的劃定刑法的某個概念,使應受處罰的行為包含在該概念中;類推解釋則是認識到某行為不是刑法處罰的對象,而以該行為與刑法規定的相似行為具有同等的惡害性為由,將其作為處罰對象。從實質上而言,擴大解釋的結論在公民預測可能性范圍之內;類推解釋則超出了公民預測可能性的范圍。
二、平等適用刑法原則
平等適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規范在根據其內容應當得到適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刑法第4條明文規定了該原則。平等適用刑法,是維護合法權益的要求,是市場經濟的要求,是預防犯罪的要求,是實現價值追求的要求,是作為規范的刑法本身的要求,是法治的要求。
平等適用刑法的具體要求是:對刑法所保護的合法權益予以平等的保護;對於事實犯罪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認定犯罪;對於任何犯罪人,都必須根據其犯罪事實與法律規定量刑;對於被判處刑罰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刑罰。
三、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刑法第5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具體要求是:以客觀行為的侵犯性與主觀一是的罪過性相結合的犯罪社會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主體再次犯罪的危險程度,作為刑罰的尺度;換言之,刑罰既要與犯罪性質相適應,又要與犯罪清潔相適應。在立法上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注重對各種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的宏觀預測和遏制手段的總體涉及,確定合理的刑罰體系、刑罰制度與法定刑;在量刑方面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將量刑與定罪置於同等重要地位,強化量刑公正的執法觀念,實現刑與罪的均衡協調;在行刑方面實現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注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險程度的消長變化情況,合理的運用減刑、假釋等制度。
⑸ 什麼是刑法理論的邏輯結構。
兩條線 刑罰論 犯罪論 結合! 其實 簡單的說 就是刑罰的寬嚴相濟,針對各種行為試專以不同的刑罰,比如屬 介紹賄賂罪,以前多是以 受賄罪共犯對待,要麼就是行賄罪共犯,都是相當重,針對這個情況,於是出台了介紹賄賂罪 3年以下吧! 還有 刑法瀆職罪 部分! 錯落有致,呈階梯狀!
刑法 只要是 先看 行為 ,是否是危害行為,再看結果,是否存在 因果聯系,最後看主觀! 嚴格的法定符合說! 比較容易學! 不過刑法仔細學 也挺有意思的! 別死看法條 ,切記
⑹ 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
我國刑法明文規定了三個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的經典表述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刑法第3條明文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產生的思想淵源是三權分立學說與心理強制說。但該原則的四項基礎則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民主主義要求,什麼是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由人民群眾決定,具體表現為由人民群眾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來決定;尊重人權主義要求,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須使得公民能夠事先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後果,故什麼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在事前明文規定。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要求如下:(1)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必須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法律,行政規章不得規定刑罰,習慣法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應作為刑法的淵源。(2)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3)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4)禁止絕對的不定刑與絕對的不定期刑。(5)刑法的處罰范圍與處罰程度必須具有合理性:只能將值得刑罰科處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禁止將輕微危害行為當作犯罪處理;處罰程度必須適應現階段一般人的價值觀念。(6)對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必須明確;對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7)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的區別。一般認為,罪刑法定原則並不禁止擴大解釋,但如何釐定擴大解釋與類推解釋的界限,則是一個難題。從形式上說,擴大解釋所得出的結論,沒有超出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內進行解釋;而類推解釋所得出的結論,超出了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外進行解釋。從著重點上說,擴大解釋著眼於刑法規範本身,仍然是對規范的邏輯解釋;類推解釋著眼於刑法規范之外的事實,是對事實的比較。從論理方法上說,擴大解釋是擴張性的劃定刑法的某個概念,使應受處罰的行為包含在該概念中;類推解釋則是認識到某行為不是刑法處罰的對象,而以該行為與刑法規定的相似行為具有同等的惡害性為由,將其作為處罰對象。從實質上而言,擴大解釋的結論在公民預測可能性范圍之內;類推解釋則超出了公民預測可能性的范圍。
二、平等適用刑法原則平等適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規范在根據其內容應當得到適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刑法第4條明文規定了該原則。平等適用刑法,是維護合法權益的要求,是市場經濟的要求,是預防犯罪的要求,是實現價值追求的要求,是作為規范的刑法本身的要求,是法治的要求。平等適用刑法的具體要求是:對刑法所保護的合法權益予以平等的保護;對於事實犯罪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認定犯罪;對於任何犯罪人,都必須根據其犯罪事實與法律規定量刑;對於被判處刑罰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刑罰。
三、罪刑相適應原則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刑法第5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具體要求是:以客觀行為的侵犯性與主觀一是的罪過性相結合的犯罪社會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主體再次犯罪的危險程度,作為刑罰的尺度;換言之,刑罰既要與犯罪性質相適應,又要與犯罪清潔相適應。在立法上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注重對各種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的宏觀預測和遏制手段的總體涉及,確定合理的刑罰體系、刑罰制度與法定刑;在量刑方面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將量刑與定罪置於同等重要地位,強化量刑公正的執法觀念,實現刑與罪的均衡協調;在行刑方面實現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注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險程度的消長變化情況,合理的運用減刑、假釋等制度。
⑺ 刑法學理論的邏輯結構是什麼
兩條線:復刑罰論 犯罪論制 結合。其實簡單的說,就是刑罰的寬嚴相濟,針對各種行為試以不同的刑罰,比如 介紹賄賂罪,以前多是以受賄罪共犯對待,要麼就是行賄罪共犯,都是相當重,針對這個情況,於是出台了介紹賄賂罪 3年以下吧! 還有刑法瀆職罪部分! 錯落有致,呈階梯狀!
刑法只要是先看行為,是否是危害行為,再看結果,是否存在 因果聯系,最後看主觀! 嚴格的法定符合說! 比較容易學! 不過刑法仔細學也挺有意思的! 別死看法條 ,切記
⑻ 求助求助。。刑法學理論的邏輯結構是什麼。急= =
古典的還是現代的,蘇俄的還是德國的?
⑼ 刑法學理論的邏輯結構是
條件假設+後果抄歸結。「襲條件假設是對實際生活中可能出現違反或符合行為模式的具體行為或事件的概括,後果歸結是指法律規范中所規定的針對條件假設的否定式或肯定式的處理措施。
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分為行為模式、條件假設和後果歸結這三部分,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一般包括假定、處理和法律後果三個部分,三者缺一不可」,這其實是把法律規范之間的邏輯結構誤當作(一個)法律規範本身的邏輯結構。「行為模式」概念缺乏深入理解和准確把握造成的。「行為模式並不是實際的行為本身,它並沒有實際行為中的具體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