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

發布時間: 2020-12-18 17:57:40

民法總則是什麼

《民法總則》系著名法學家施啟揚先生之重要著作。

《民法總則(修訂第8版)》以明白淺顯之語言,介述與研討民法基礎理論,融法律條文釋義、典型案例評析、部院解釋與指令等為一體,並施先生具三十餘年法務公職經歷,於理論闡釋之際多有經驗體悟,較之一般學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點。施先生於書中尤重視對於民法基本理論之比較研究,而不囿於地方性實踐。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與通則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如下:

1、范圍不同

《民法通則》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於民法分則的內容。也就是總則屬於通則的一部分。

2、制定時間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

《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3、背景不同

《民法通則》的背景:改革開放初期。

《民法總則》的背景: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

4、內容不同

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在《民法總則》中,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2)民法總則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

1、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准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蘊含著民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是我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經濟法的特徵。它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確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民法制度和規范的基礎。

2、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民事主體所進行的各項民事活動,不僅要遵循具體的民法規范,還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則。在現行法上對於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欠缺相應的民法規范進行調整時,民事主體應 依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進行民事活動。

3、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解釋法律、補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據。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對民事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闡明法律規范的含義,確定特定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應採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民法基本原則。如果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在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作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法院應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

4、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解釋、研究民法的出發點。

學者在對民法進行解釋、研究時,應以民法的基本原則作為出發點,無論何種學說,違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就不是妥當的學說。

Ⅲ 民法通則和民法總則有什麼區別

區別如下:

1、定抄義不同

①民法通則是中襲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②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

2、來源不同

①民法通則在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②民法總則在2017年3月15日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3、目的不同

①民法通則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②民法總則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Ⅳ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關系

《民法通則》規定了民法的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則,而於2017年3月份通過的《民法總則》基本上吸收了《民法通則》的民事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定,同時做了補充、完善和發展。

在效力方面,《民法總則》通過後,並沒有廢止《民法通則》的效力。二者是一種並行適用的關系,但是在二者規定不一致的情況下,應適用《民法總則》。

例如: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根據新法優於舊法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有關規定。

(4)民法總則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15日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國民事法律制度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黨中央決策部署,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編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總則作為立法工作的重點任務。民法典將由總則編和各分編組成,立法機關目前考慮分編為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等。

民法總則就民法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和訴訟時效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作出規定,構建了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礎。

民法總則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等;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和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的要求,加強對民事權利的保護,進一步明確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為民法典各分編和民商事特別法律具體規定民事權利提供依據。

民法總則通過後,現行民法通則規定的合同、所有權及其他財產權、民事責任等具體內容還需要在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時作進一步統籌,系統整合。民法總則通過後暫不廢止民法通則,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規定不一致的,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

民法總則表決通過,標志著民法典編纂工作第一步已經完成。第二步將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擬於2018年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分階段審議後,爭取於2020年將民法典各分編一並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Ⅳ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區別,二者有何不同

主要有2個方面不同。

1、二者制定時所重視的目的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我們面臨的是解決中國人吃飯穿衣的溫飽問題,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

在《民法通則》第二條裡面在表達調整對象的時候,是這樣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

《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

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我們更加重視剛才所說的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2、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

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

(5)民法總則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中訴訟時效相銜接:

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的規定,妥善處理民法總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主要不同規定的銜接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於2018年7月18日發布適用民法總則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解釋。

司法解釋於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司法解釋的核心內容在於民法通則一年短期訴訟時效規定的適用問題。

法律之所以規定訴訟時效制度,主要是為了倒逼群眾及時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能夠節約司法資源、提升司法效率、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訴訟時效制度的設計就是為了迫使當事人盡快維權,不喪失勝訴權。

在民法通則當中仍然保留著「一年三年為特例,兩年為原則」的訴訟時效制度。民法通則的頒布有鮮明的時代印記,20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普遍不高,而且那個年代證據保存的成本也比較高,縮短訴訟時效促使群眾盡快維權具有現實意義。

去年民法總則正式頒布實施,將民事訴訟的時效改為三年,訴訟時效的延長是立法機關在充分維護當事人訴權和提升司法效率之間的平衡,隨著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民事訴訟的證據更加的多元化,保存證據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適當延長訴訟時效具有可行性。

民法通則並未正式廢止,其對訴訟時效的規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而新頒布的民法總則改變了民法通則的具體規定,就造成了兩種訴訟時效規定並存的局面,而且民法總則並未否定民法通則的規定。

根據基本的法律理論,新法與舊法存在沖突的時候,應該優先適用新法,可是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會發生被告為逃脫債務以舊法的時效規定進行抗辯,尤其是民法總則施行之日,訴訟時效期間尚未滿民法通則規定的二年或者一年的情況最容易存在爭議。

為了解決訴訟時效新法與舊法的沖突,最高人民法院此次出台司法解釋,該解釋將沖突分為三種情況進行了詳細解釋,直接明確地規定民法總則實施前按照舊法辦,存在交叉的按照新法辦,新法實施後時效開始計算的當然性地按照新法辦。

綜合來看司法解釋充分體現了新法優於舊法、有利於當事人等立法原則,有效地解決了新舊法律之間存在的沖突。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法院網-新法舊法交接 訴訟時效銜接

中國法院網-《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如何在銜接中共融

Ⅵ 民法總則的實行時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實施時間:2017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專的總則編,屬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和附則11章、206條。

(6)民法總則擴展閱讀

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1979年第三次啟動,由於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備的民法典條件還不具備,因此,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確定先制定民事單行法。

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制定的。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並於2002年進行了一次審議,經討論,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

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以來,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Ⅶ 《民法總則》規定了哪些基本原則

民法總則在第一章中規定的基本原則,包括:

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合法原則、綠色原則。

法律中的基本原則,指的是能夠體現立法的指導思想、並且對全部法律制度發揮統率和指導作用的最基本規則。確立民法基本原則,是為各種規范民事活動的法律法規提出具有指導思想性質的基本要求。

(7)民法總則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的規定,不僅是為了規范當事人自身行為,更是為了規范民事活動的立法、行政執法、法院及其他機構的司法行為。

在立法層面,民法總則中規定的這些基本原則不僅對總則中的全部法律制度發揮統領作用,而且對整個民法典中的法律制度發揮統領作用,甚至還要對包括商事法、知識產權法、社會性立法和很多涉及民事權利的法律發揮統領作用。

這些基本原則對於各種下位法的制定應當發揮指導甚至是制約的作用。例如,在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地方立法機構制定的地方法規涉及民事活動規范的時候,都應注意遵守這些原則。可以說,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為規范民事活動制定的其他法律,其效力次於像民法典這樣的法律的時候,同樣也要遵守這些基本原則,使得下位法符合上位法的要求。

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當然也要遵守這些原則。而在人民法院和裁判機構分析和裁判民事案件的時候,這些基本原則的作用更直接,也更顯著。這些基本原則雖然有的不一定能直接用來裁判案件,但它們都可用於從宏觀上指導案件的分析和裁判,自願原則等甚至可直接用來分析和裁判案件。

熱點內容
檢察院和法院領導班子成員 發布:2025-01-13 09:25:05 瀏覽:281
七五普法老年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3 08:34:39 瀏覽:19
2018年學生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3 07:48:00 瀏覽:200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
法律碩士非法學兩年制 發布:2025-01-13 07:26:04 瀏覽:290
律師楊軍 發布:2025-01-13 07:16:54 瀏覽:149
法治實殘 發布:2025-01-13 07:15:18 瀏覽:311
民法素材 發布:2025-01-13 06:38:02 瀏覽:162
羅馬法對民法的影響 發布:2025-01-13 06:25:34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