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制定

民法制定

發布時間: 2020-12-18 20:35:07

民法總則草案修訂的依據是什麼

民法總則草案分11章,包括基本原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期間的計算、附則,共186條。主要內容有:
一、關於基本原則和法律適用規則

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司法機關進行民事司法活動應當遵循的基本准則。草案在民法通則的基礎上,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民事活動的現實需要,對基本原則作了豐富和補充:
一是平等原則。草案規定,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原則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行政法律關系、刑事法律關系特有的原則,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二是自願原則。草案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關系。自願原則體現了民事活動最基本的特徵,其實質是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願從事民事活動,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三是公平原則。草案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體現了民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對規范民事主體的行為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是誠實信用原則。草案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履行義務過程中,講誠實重諾言守信用。這對建設誠信社會、規范經濟秩序、引領社會風尚具有重要意義。草案同時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自覺維護交易安全;應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應當遵守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不得損害他人合法權益;民事主體合法的人身、財產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民事主體行使權利的同時,應當履行法律規定的或者當事人約定的義務,承擔相應責任。(草案第三條至第九條)

明確民事法律的適用規則,對於正確適用法律具有指導意義。草案作了以下規定:一是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不得違背公序良俗(草案第十條)。民事關系十分復雜,對法律沒有規定的事項,人民法院在一定條件下根據商業慣例或者民間習慣處理民事糾紛,有利於糾紛的解決。二是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草案第十一條)。民商事領域有些法律規定了民商事活動的特殊規則,既涉及民事法律關系,也涉及行政法律關系等,需要在民法總則中作銜接性規定。
二、關於自然人

自然人是從事民事活動的重要民事主體,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草案主要作了以下補充完善:
一是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的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胎兒尚未出生,原則上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為了保護胎兒的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權利,有必要在需要對胎兒利益進行保護時,賦予胎兒一定的民事權利能力。據此,草案在繼承法規定的基礎上明確: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的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未存活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草案第十六條)
二是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行使民事權利和履行民事義務的資格。民法通則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草案將民法通則規定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標准從「十周歲」降到「六周歲」,主要考慮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認知能力都有所提高,適當降低年齡有利於其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更好地尊重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保護其合法權益。這一調整也與我國義務教育法關於年滿六周歲的兒童須接受義務教育的規定相呼應,實踐中易於掌握、執行。(草案第十八條、第十九條)
三是完善了監護制度。未成年人和有智力、精神健康障礙等情形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監護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對這部分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予以彌補。草案針對監護領域的突出問題,對監護制度作了完善:
1.增加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子女對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父母負有贍養、照顧和保護的義務,以強調家庭責任,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草案第二十五條)。
2.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草案將智力障礙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喪失或者部分喪失辨識認知能力的成年人也納入被監護人范圍,有利於保護其人身財產權益,也有利於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好地維護老年人權益(草案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三十一條)。
3.調整了監護人的范圍。民法通則規定,單位有擔任監護人的職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單位與職工之間主要是勞動合同關系,而且就業人員流動越來越頻繁,單位缺乏履行監護職責的意願和能力。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有監護意願和能力的社會組織增多,由這些組織擔任監護人可以作為家庭監護的有益補充,也可以緩解國家監護的壓力。這些社會組織擔任監護人應當具備的信譽、財產狀況等條件,可以由相關法律具體規定。據此,草案明確: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可以擔任監護人(草案第二十九條第三款、第三十一條)。
4.完善了撤銷監護制度。針對實踐中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等被監護人合法權益時有發生的情況,草案規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依法指定新監護人,並對提起撤銷監護訴訟的主體、適用情形、監護人資格的恢復等作了明確規定(草案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此外,草案還理順了監護糾紛的解決程序,明確規定,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有關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草案第二十九條第一款)。
三、關於法人

法人制度是民事法律的基本制度。完善法人制度,對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是這次民法總則制定中的重點問題。民法通則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和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等。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的組織形式不斷出現,法人形態發生了較大變化,民法通則的法人分類已難以涵蓋實踐中新出現的一些法人形式,也不適應社會組織改革發展方向,有必要進行調整完善。由於法人是法律擬制的「人」,各方面對法人分類有不同認識,比如可分為營利性法人、非營利性法人,也可分為社團法人、財團法人,還可分為私法人、公法人等。不同國家的民事法律對法人的分類也不盡相同。經反復比較,草案按照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的不同,將法人分為營利性法人和非營利性法人兩類,主要考慮:
一是營利性和非營利性能夠反映法人之間的根本差異,傳承了民法通則按照企業和非企業進行分類的基本思路,比較符合我國的立法習慣,實踐意義也更為突出;
二是將非營利性法人作為一類,既能涵蓋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等傳統法人形式,還能夠涵蓋基金會和社會服務機構等新法人形式,符合我國國情;
三是適應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要求,創設非營利性法人類別,有利於健全社會組織法人治理結構,有利於加強對這類組織的引導和規范,促進社會治理創新。據此,草案規定:營利性法人是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其股東或者其他出資人等成員為目的成立的法人,主要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草案第七十三條);非營利性法人是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的法人。非營利性法人不得向其成員或者設立人分配利潤(草案第八十一條第一款、第二款)。對公益的非營利性法人,草案明確了其終止時剩餘財產的分配規則:不得向其成員或者設立人分配剩餘財產;其剩餘財產應當按照章程規定或者權力機構的決議用於公益目的;不能按照章程或者決議處理的,由主管機關主持轉給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以公益為目的的法人,並向社會公告(草案第八十一條第三款)。草案還對非營利性法人中的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捐助法人和機關法人作了相應規定(第八十二條至第九十條)。需要說明的是,草案只列明規定了比較典型的法人具體形式,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或者可能出現的其他法人形式,可以按照其特徵,分別納入營利性法人或者非營利性法人。相應地,草案不再規定民法通則中關於聯營的內容。
四、關於非法人組織

民法通則規定了自然人和法人兩類民事主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法人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等大量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組織,在實踐中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各種民事活動。各方的共識是,明確這些組織的民事主體地位可以適應現實需要,有利於其開展民事活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也與其他法律的規定相銜接。據此,草案賦予「非法人組織」以民事主體地位,並設專章作了規定。草案規定,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依法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非法人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營利性法人或者非營利性法人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等(草案九十一條)。草案還規定,非法人組織的成員或者設立人對非法人組織的債務承擔無限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草案第九十三條)。
五、關於民事權利

保護民事權利是民法的核心。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的要求,為了凸顯對民事權利的尊重,加強對民事權利的保護,同時也為民法典各分編和民商事特別法律具體規定民事權利提供依據,草案繼承了民法通則的做法,設專章規定民事權利的種類和內容。
一是人身權利。草案根據憲法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關於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規定,並綜合各方面意見,明確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草案第九十九條);草案還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草案第一百條第一款)。草案同時規定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草案第一百條第二款)。
二是財產權利。保護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是民法典的重要任務,也是民法總則的應有之義。草案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收入、儲蓄、房屋、生活用品、生產工具、投資及其他財產權利受法律保護(草案第一百零二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草案第一百零三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債權。債權是因合同、單方允諾、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規定,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一定行為的權利(草案第一百零五條)。
三是知識產權。為了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促進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有必要在民法總則中對知識產權作概括性規定,以統領各知識產權單行法律行政法規。據此,草案規定,民事主體對作品、專利、商標、地理標識、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等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知識產權(草案第一百零八條)。四是為了適應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發展的需要,草案對網路虛擬財產、數據信息等新型民事權利客體作了規定(草案第一百零四條、第一百零八條第二款第八項)。草案對弱勢群體民事權利的特別保護也作了銜接性規定: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有特別保護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草案第一百一十一條)。此外,草案還對繼承權、股權等民事權利作了規定,並為其他新型民事權利的保護留出了空間(草案第一百零九條、第一百一十條)。
六、關於民事法律行為

關於民事法律行為,草案在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規定的基礎上,主要作了以下完善:
一是調整了「民事法律行為」的內涵。一些意見提出,民法通則規定的「民事法為」和「民事行為」都是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建議將二者統一規定為「民事法律行為」,使其既包括合法行為,也包括無效行為、可撤銷行為和效力待定行為。據此,草案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這樣規定既尊重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願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也強調了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將產生的法律後果,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有利於提升民事主體的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具有更強的實踐性(草案第一百一十二條)。
二是增加了意思表示的規則。意思表示是民事主體內心意願的外在表達,是構成民事法律行為的基礎,增加這一規則對於確定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具有重要作用。草案根據各方面意見,對意思表示的作出方式、生效時間、撤回和解釋等內容作了規定(草案第六章第二節)。
三是完善了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規則。草案在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有效條件的同時,對惡意串通、重大誤解、欺詐、脅迫、顯失公平等行為的無效、撤銷等問題分別作了補充完善(草案第六章第三節)。
七、關於代理

代理制度是調整被代理人、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間關系的法律制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代理活動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復雜,為了保護被代理人、第三人合法權益,維護交易安全,應當對代理行為予以規范。據此,草案在現行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完善了代理規則:
一是為了適應商事活動的需要,草案規定了隱名代理制度,即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第三人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該民事法律行為直接約束被代理人和第三人,但是有確切證據證明該民事法律行為只約束代理人和第三人的除外(草案第一百四十二條)。
二是增加了代理人不得自己代理和雙方代理的內容(草案第一百四十八條)。
三是完善了表見代理制度。草案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相對人有正當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同時明確了不適用表見代理的情形。這樣規定有利於維護交易安全,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草案第一百五十二條)。
八、關於民事責任

明確法律責任,有利於引導民事主體強化自覺履行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的意識,預防並制裁違反民事義務的行為,切實保護權利人的民事權益。草案進一步完善了民事權利受到侵害後的救濟渠道和方式:
一是規定民事主體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民事義務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草案第一百五十六條)。
二是規定了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草案還特別增加了「修復生態環境」這種新的責任承擔方式(草案第一百六十條第一款)。
三是規定為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以保護因見義勇為受到損害的人,鼓勵見義勇為行為(草案第一百六十四條)。四是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草案第一百六十五條)。
九、關於訴訟時效

訴訟時效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該期間屆滿後,權利不受保護的法律制度。該制度有利於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維護交易秩序和安全。草案根據各方面意見,吸收司法實踐經驗,對訴訟時效制度作了完善:
一是將現行二年的一般訴訟時效期間延長為三年。近年來,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化,交易方式與類型也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要求權利人在二年訴訟時效期間內行使權利顯得過短,有必要適當延長(草案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款)。
二是明確了不適用訴訟時效的情形:(1)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2)登記的物權人請求返還財產;(3)請求支付贍養費、撫養費或者扶養費;(4)其他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請求權(草案第一百七十五條)。
三是強調了訴訟時效的法定性。訴訟時效制度關系法律秩序的清晰穩定,權利人和義務人不可以自行約定。草案規定,訴訟時效的期間、計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斷的事由由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無效。當事人對訴訟時效利益的預先放棄無效(草案第一百七十六條)。

⑵ 民法總則制定的程序是什麼

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版由於各種原因而權未能取得實際成果。1979年第三次啟動,由於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備的民法典條件還不具備,因此,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確定先制定民事單行法。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制定的。

⑶ 《中華民國民法》是如何制定的

國民黨政府非常重視民事立法,依照「民商合一」的原則,1929年5月23日公布《中華民國民專法》總則七屬編一百五十二條,同年10月施行,對於屬於商業行為中之行紀、倉庫、運送營業及承攬運送等項編人民法債編,其中不能合並者,分別定為各單行商事法規。債編於同年1月22日公布,1930年5月5日施行;物權編於1929年11月30日公布,於1930年5月5日施行;親屬編、繼承編於1930年12月26日公布,1931年5月5日同時施行。至此,國民黨政府的民法典算是大功告成。

⑷ 民法制定的依據是什麼

我認為民來法不是以憲源法為依據的,因為民法產生之前沒有憲法,憲法是後來到了資本主義國家時候才產生的,而民法在奴隸制社會時候就產生了,民法產生的基礎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活動。至於依據就不好說了,可以說是古羅馬法,也可以說是德國民法典、法國民法典。
你些知識你在書上是學不到的,你要加分給我啊。

⑸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合同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一、平等原則: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專等,一方不得將自己屬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二、自願原則: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三、公平原則: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四、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五、權利濫用禁止和公序良俗原則: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⑹ 民法的淵源的制定法

我國民法淵源有以下幾種: 一、制定法 (一)憲法中的民法規范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據。憲法中的作為民事法律所依據的原則和規定,如關於所有權的規定、關於民事主體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等,既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據,也是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規范。 (二)民法通則以及民事單行法
民法通則規定了民事生活的共通原則和制度。在民法淵源中,民法通則處於指導和核心地位。此外,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公司法、著作權法等,均是重要的民事單行法。在其他一些法律如文物法、草原法、礦產資源法、森林法、水法中,也含有重要的民法規范。 (三)國務院制定發布的民事法規
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律規范,也是民法的重要淵源,但其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規有兩類:一類是根據政府行政職能,為立法部門制定的法律配套的,如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專利法實施細則;還有一類是含有民事法律規范的單行行政法,如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條例。 (四)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中,有些屬於民事規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根據立法法規定的立法許可權,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機關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但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只能在制定者管轄的行政區域內有效。 (五)規章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規章有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規章中有些是民事規范,規章也是民法的主要淵源。 (六)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解釋規范性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對於民事法律的系統性解釋文件和對法律適用的說明,對法院審判有約束力,故也有法律規范的性質。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系統性民事法律解釋文件很多,如《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通意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解釋》)、《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七)國際條約中的民法規范
我國政府簽署並經人大批準的國際公約或雙邊協定,具有與國內法等同的法律效力,也是法律重要的淵源之一,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等。

⑺ 民法都是由那些部門制定的

民法是由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制訂,報全國人大通過後實施

⑻ 現行民法是什麼時候制定的

中國大陸不存在自現行民法.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物權法制定於2007年,合同法制定於1999年,擔保法制定於1995年,婚姻法制定於1980年,繼承法制定於1985年,收養法制定於2000年.
現行中華民國民法典制定於1928-1930年,1950年後在大陸地區被廢止適用.

⑼ 《民法總則》制定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憲法》來

根據《民法總則》自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和附則11章、206條。

(9)民法制定擴展閱讀:

根據《民法總則》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根據《民法總則》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根據《民法總則》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熱點內容
吳春燕民法 發布:2024-11-05 21:22:09 瀏覽:286
最新勞動法2013全文 發布:2024-11-05 19:11:30 瀏覽:105
比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異 發布:2024-11-05 18:47:44 瀏覽:561
勞動法離職後工作服的規定 發布:2024-11-05 18:42:47 瀏覽:855
勞動法直接辭職有工資嗎 發布:2024-11-05 18:36:40 瀏覽:117
玉溪紅塔區法院 發布:2024-11-05 18:35:12 瀏覽:204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