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司法
⑴ 現代司法體制的本質與特徵
司法體制的本質與特徵與現代不現代的無關,
它都是統治階級的工具,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是它價值觀的體現和證明,
而它的現代性的表現就是,它更加的具有欺騙性,形式性,抽象性和唯心主義特徵.
⑵ 現代司法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什麼
具體而言,現代司法的權力制約功能主要以兩種形式發揮: (1)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是典型的「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相抗衡」的形式。在現代社會中,特別是從傳統的「警察國家」向「福利國家」轉型之後,行政權力的擴張日趨突出。相應地,侵犯公民權利的事例更易發生。因此當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之間的糾紛不能由雙方自行解決或自行解決可能損害行政相對人權益之時,行政訴訟就應運而生。法律制度的明顯趨向是費盡心力打擊令人反感的對行政自由處置權專斷任性的濫用。[14] (2)司法審查。它是法院通過司法程序來審查、裁決立法和行政機關制定的法律、法令以及行為是否違反憲法的一種權力。司法審查的理論依據是現代國家推行的憲政主義。由民選代表組成的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憲法是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精神圖騰,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法令和政府行為不得與之相抵觸。而法院作為司法機關,是憲法精義的守護者,有宣布違反憲法明文規定的立法為無效之權。[15]司法審查權是現代司法權的精髓,以至於埃爾曼認為,「司法上對法律的拒絕適用以及這種權威的程度和范圍可視為司法獨立程度的指示器」。[16]但由於我國未將抽象行政行為納人司法審查的范圍,使最為重要的一個行政領域缺少常規的法律監控,大大影響了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的效果。而現實中,常見的行政違法大多始於抽象行政行為。如農民負擔問題,可以說大多數農民負擔都是由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造成的。由於未賦予這些「規范性文件」可訴性,造成了農民大量上訪。在我國,上訪系統所受到的社會壓力與司法功能的狀態發揮存在著一種顯而易見的反向關系,它具有「問題上交」的特點,一旦基層行政、司法功能不到位,便會出現大量的上訪現象。而由於法院還承擔著行政監控的職能,其功能的正常發揮必將減緩大量的利益表達進人上訪系統。這些長期困擾的問題表明,我們的制度安排存在著某些缺陷。因此,從現實的需求和法治國家建設的目標來看,逐步將抽象行政行為納人司法審查的范圍應是司法改革的趨向。 3、公共政策制定功能 所謂公共決策,在本質上屬於解決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的政府行為,反映決策者認為可以用來取得預期結果的手段。公共事務的決策往往被視為特定權威機關的專有權力。法院是否能夠決策、在多大程度上決策,傳統司法與現代司法的做法迥異。在傳統司法制度下,解決糾紛的法官主要依據既有規范與理念來處理特定案件。定紛止爭是司法固有職責。法院的角色定位於社會安全與秩序的維護者,公共決策權力獨掌於最高權威者或機構手中。即使決策權力在國家機構有所分化,也主要在中央與地方以及各行政性、立法性機關之間分享,司法未能獲得通過解紛參與宏觀決策的權力。 然而,從社會發展趨勢看,既然權力制約確屬必要,那麼法院在解決各種糾紛時,對立法與行政未涉及或涉及甚少的事宜,顯然不能拒絕審判。相反,基於法律與事實作出自己的判斷,應是法院職責。由此,法院可以而且應當通過案件審判形成判斷,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但同時應該注意,考慮到自身特性和條件所限,高度發揮司法的決策功能也不現實。其一,司法的特性決定了法院只能是被動的、帶有依賴性的決策者。法院不能主動尋找案件,因而無法主動制定政策,只能等待當事人提交案件而受邀參加,與立法、行政部門主動決策的情況不一樣。其二,司法權的有限性決定了司法決策范圍的有限性。法院的審判范圍僅限於當事人起訴的案件,與立法或行政決策相比,司法決策的范圍小得多。其三,司法權的先天弱小也要求法院在政策制定方面應審慎進行,司法只能在極其必要時才能發揮決策功能。其四,信息有限性妨礙決策功能的發揮。任何宏觀決策都依賴於決策信息的全面,而司法程序的特性—法官必須中立、被動,決定了法官只能依靠當事人提供的信息。而個人能力與利益偏向都可能導致當事人提供信息不充分或不準確,這當然影響決策的准確性、及時性。其五,司法決策的影響有限。法官沒有自己的執行手段,不得不仰仗社會的自覺服從和行政配合,但這在宏觀決策型訴訟中卻不一定都能做到。其六,現代司法的決策功能是與其法律解釋行為相聯系的。法官在法無明文規定時填補法律漏洞,或者在法律規定不明確或相沖突時進行創造性解釋或創制新判例,其裁決已超出某一具體案件的范疇,對該糾紛所涉及的社會問題的解決思路和解決方式產生了波及效應,影響到相關領域的政策制定和執行。最後,現代司法的公共政策制定功能通常是通過消極否定式與積極肯定式兩種方式得以發揮。消極否定式通過宣布一項法律、法令、政策為違法無效來干預公共政策,表明自己的政策觀,積極肯定式通過解釋憲法或制定法積極主動創立政策。
⑶ 司法體制在現代體制中有哪些作用
具體作用如下:
可以有效的管理現代社會中存在的問題;
可以制約現在執法人員的管理許可權;
可以保證社會和諧發展。
⑷ 從現代司法角度分析竇娥冤的最合理的調查應該如何進行,最後判決結果如何
1、違反了不得刑訊逼供的規定;
2、違反了只有嫌疑人口供而無其他證據不得定罪的規專定;
調查:
1、驗屬屍,查明死者身份、死亡原因、死亡時間。
2、搜集證物。
3、走訪,調查毒葯的來源與購買人。
4、對張驢兒進行調查。
結果:可能因證據不足不予定罪。
⑸ 中國現代司法制度弊端是神馬
現在的弊端主要是司法不獨立
尤其是針對官員犯罪的懲罰
司法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執行層面 ,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
內部買通很嚴重
祝你好運!
⑹ 是古代科舉考試公正還是現代的司法考試公正
現代司考公正。因為只要符合司法考試的報名條件即可以報考,而考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司考考試的報名條件。古代科舉,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獲得參考資格,而且即使參考了,在評分時實在存在太多人為因素
⑺ 鱷魚審判與現代司法是否存在相似之處
有啊 現在的司法裡面存在著很多的案件都是,屈打成招的啊 很多案例都反映出來,只是被現代的人們認為是冤案
⑻ 現代司法的基本功能什麼
具體而言,現代司法的權力制約功能主要以兩種形式發揮:
(1)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是典型的「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相抗衡」的形式。在現代社會中,特別是從傳統的「警察國家」向「福利國家」轉型之後,行政權力的擴張日趨突出。相應地,侵犯公民權利的事例更易發生。因此當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之間的糾紛不能由雙方自行解決或自行解決可能損害行政相對人權益之時,行政訴訟就應運而生。法律制度的明顯趨向是費盡心力打擊令人反感的對行政自由處置權專斷任性的濫用。[14]
(2)司法審查。它是法院通過司法程序來審查、裁決立法和行政機關制定的法律、法令以及行為是否違反憲法的一種權力。司法審查的理論依據是現代國家推行的憲政主義。由民選代表組成的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憲法是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精神圖騰,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法令和政府行為不得與之相抵觸。而法院作為司法機關,是憲法精義的守護者,有宣布違反憲法明文規定的立法為無效之權。[15]司法審查權是現代司法權的精髓,以至於埃爾曼認為,「司法上對法律的拒絕適用以及這種權威的程度和范圍可視為司法獨立程度的指示器」。[16]但由於我國未將抽象行政行為納人司法審查的范圍,使最為重要的一個行政領域缺少常規的法律監控,大大影響了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的效果。而現實中,常見的行政違法大多始於抽象行政行為。如農民負擔問題,可以說大多數農民負擔都是由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造成的。由於未賦予這些「規范性文件」可訴性,造成了農民大量上訪。在我國,上訪系統所受到的社會壓力與司法功能的狀態發揮存在著一種顯而易見的反向關系,它具有「問題上交」的特點,一旦基層行政、司法功能不到位,便會出現大量的上訪現象。而由於法院還承擔著行政監控的職能,其功能的正常發揮必將減緩大量的利益表達進人上訪系統。這些長期困擾的問題表明,我們的制度安排存在著某些缺陷。因此,從現實的需求和法治國家建設的目標來看,逐步將抽象行政行為納人司法審查的范圍應是司法改革的趨向。
3、公共政策制定功能 所謂公共決策,在本質上屬於解決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的政府行為,反映決策者認為可以用來取得預期結果的手段。公共事務的決策往往被視為特定權威機關的專有權力。法院是否能夠決策、在多大程度上決策,傳統司法與現代司法的做法迥異。在傳統司法制度下,解決糾紛的法官主要依據既有規范與理念來處理特定案件。定紛止爭是司法固有職責。法院的角色定位於社會安全與秩序的維護者,公共決策權力獨掌於最高權威者或機構手中。即使決策權力在國家機構有所分化,也主要在中央與地方以及各行政性、立法性機關之間分享,司法未能獲得通過解紛參與宏觀決策的權力。 然而,從社會發展趨勢看,既然權力制約確屬必要,那麼法院在解決各種糾紛時,對立法與行政未涉及或涉及甚少的事宜,顯然不能拒絕審判。相反,基於法律與事實作出自己的判斷,應是法院職責。由此,法院可以而且應當通過案件審判形成判斷,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但同時應該注意,考慮到自身特性和條件所限,高度發揮司法的決策功能也不現實。其一,司法的特性決定了法院只能是被動的、帶有依賴性的決策者。法院不能主動尋找案件,因而無法主動制定政策,只能等待當事人提交案件而受邀參加,與立法、行政部門主動決策的情況不一樣。其二,司法權的有限性決定了司法決策范圍的有限性。法院的審判范圍僅限於當事人起訴的案件,與立法或行政決策相比,司法決策的范圍小得多。其三,司法權的先天弱小也要求法院在政策制定方面應審慎進行,司法只能在極其必要時才能發揮決策功能。其四,信息有限性妨礙決策功能的發揮。任何宏觀決策都依賴於決策信息的全面,而司法程序的特性—法官必須中立、被動,決定了法官只能依靠當事人提供的信息。而個人能力與利益偏向都可能導致當事人提供信息不充分或不準確,這當然影響決策的准確性、及時性。其五,司法決策的影響有限。法官沒有自己的執行手段,不得不仰仗社會的自覺服從和行政配合,但這在宏觀決策型訴訟中卻不一定都能做到。其六,現代司法的決策功能是與其法律解釋行為相聯系的。法官在法無明文規定時填補法律漏洞,或者在法律規定不明確或相沖突時進行創造性解釋或創制新判例,其裁決已超出某一具體案件的范疇,對該糾紛所涉及的社會問題的解決思路和解決方式產生了波及效應,影響到相關領域的政策制定和執行。最後,現代司法的公共政策制定功能通常是通過消極否定式與積極肯定式兩種方式得以發揮。消極否定式通過宣布一項法律、法令、政策為違法無效來干預公共政策,表明自己的政策觀,積極肯定式通過解釋憲法或制定法積極主動創立政策。
⑼ 現代司法理念是
我國當前正處於司法制度大變革的非常時期,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樹立以司法獨立為核心的現代司法理念,並使之貫穿於運行法律規則和構建法律制度過程的始終,是實現公正與效率這一永恆主題,維護社會秩序持續穩定,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歷史選擇和必然要求。
[關鍵字]現代司法理念,司法獨立,司法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人治走向法治,由單一的專政轉向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由貧窮落後發展到小康社會,由義務主導轉向權利主導,那些不能反映司法職能特有性質和司法活動特有規律的傳統司法觀念將會逐漸退出司法制度的歷史舞台,那些明顯不適應新形勢要求、違背客觀規律的司法體制與工作機制也將遭遇巨變。時代的變革呼喚司法制度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銳意改革,而改革的基礎就是要樹立現代司法理念。
樹立現代司法理念,首先應當知道何謂理念?所謂「理念」,實際上就是原理、信念或價值觀。她是一種制度在構建和設計中內在的指導思想、原則和哲學基礎,她是經過歷史歷練後價值選擇的結果,指向某種特定的目標。理念具有特定的客觀基礎,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現狀決定的,而不是純主觀的、先天的和超然的東西;理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不是靜止和一成不變的;理念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然的或普適的,理念應該能夠通過外在的表現形式和活動得到反映和驗證,具體化為一系列實證性的可考察的制度和實踐,理念的合理性必須與具體的制度及其運作環境相結合才有真實的意義。具體制度是理念的慣常表現方式,而理念則在這種制度的產生、發展和運作中貫穿始終,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和完善。每一個擁有思維的人都有理念,一個人在其行為中始終遵循的原則或信念、信仰,就是他們的個人理念。而一個制度的理念,則必須建立在若幹人的集體智慧之上,是這個群體在圍繞這個制度行為的過程中普遍遵循和奉行的原則和信仰。
現代司法理念即是如此。法官個人在審判活動中既需要通過自己的生活理念和學理知識進行事實判斷和法律理解,又需要准確把握整個法官群體在運行法律規則和構建法律制度過程中所普遍遵循和奉行的現代司法理念。司法理念是指導司法制度設計和實際運作的理論基礎和主導價值觀,也是對司法的功能、性質和應然模式的系統思考,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司法制度在設計中應該有系統成熟的理念作為基礎,理論准備不足會導致立法的矛盾、混亂和缺乏可操作性;也會帶來法律和制度的不穩定性;[1]其次,司法改革應當從理念的變革切入,但必須形成相對成熟的思考和共識,沒有理論指導的改革將會反復無常,邏輯混亂,比如本文將探討的司法獨立問題與現行體制中的司法監督,就存在邏輯上的沖突;再次,理念的匱乏會導致信仰的危機,以往我國關於司法理念的論述,很多往往是以一種意識形態化的方式出現的,表現為類似於「為市場經濟保駕護航」,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人民滿意的好法官」之類的口號,並輔之以運動式的動員和推進。這種意識形態化的表述,往往把理念推向極端,一方面容易導向謬誤,另一方面則掩蓋了其內在的合理性,以至於極易招致同樣意識形態化的反駁,使建立在正當性與合理性之上的理念研究失去了科學性的基矗口號在其熱情鼓動之下,往往可能掩蓋著一種片面性甚至錯誤,在矯枉過正的做法之後,有時會產生許多始料不及的危害。正如一位學者指出的:「口號這種特殊的話語形式往往張揚了一種強硬的語言暴力色彩,力圖用斬釘截鐵的語義和簡潔短促的句式結構遮蔽所有的話語空間,將對話、討論、質疑、辯駁等統統拒之門外。誠然,口號運用得當往往可以充分發揮其感召力和號召力,成為凝聚民心的話語磁場.然而,口號式的感性宣洩終究代替不了理性的思考和務實的實踐,口號的泛濫或許會潛伏著一種非理性的災難。法治口號往往成為主流法律意識的話語載體,甚至會擁有法治領域的話語霸權。」[2]
因此,在當前司法領域中各項具體的改革措施方興未艾、加快司法改革步伐、實現司法公正之呼聲日漸高漲之際,樹立系統周密的現代司法理念,夯實當代中國司法改革的理論基礎,為司法制度的設計和實際運作提供科學完善的價值觀導向,就成為擺在所有致力於中國司法改革的法律人面前的瓶頸。
現代司法理念,是人們在現代司法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學的基本觀念,是支配人們在司法過程中的思維和行動的意識形態與精神指導,是我國實現依法治國需要確立的司法理念。現代司法理念的內涵是現代法治原則的結晶,是法律文化的積累,是司法客觀規律的集中反映。它雖然不包括具體的法律制度,不同於普通的司法理論,但這些理念支配著人們建立制度、運用制度、改造制度的一切行動。從人民法院的審判實踐來看,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樹立了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獨立、司法尊嚴、司法民主、司法文明、司法正義等現代司法理念。其中,司法獨立是現代司法理念的核心,是實現司法的公正與效率這一現代司法理念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的唯一出路和根本保障。
司法獨立,在我國憲法中稱之為審判獨立,即經國家確權的中立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對沖突事實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排除任何非理性干預的法律自主性。德國學者把司法獨立概括為八個方面:1.獨立於國家和社會間的各種勢力;2.獨立於上級官署;3.獨立於政府;4.獨立於議會;5.獨立於政黨;6.獨立於新聞輿論;7.獨立於國民的時尚與時好;8、獨立於自我偏好、偏見與激情。[3]我國有些學者認為,司法獨立體現的是特定社會司法實體的法律自主性,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國家權力架構中法院的獨立地位,即法院單獨享有全部司法裁判權力而不依附於任何其他機構;二是司法程序上法官的獨立地位,即法官只依法律、自身的學識和道德裁判,不服從任何外部命令和利益;其中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法院和法官獨立於社會其他政權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二是一個法院獨立於其他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