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與社會

民法與社會

發布時間: 2020-12-19 04:12:45

『壹』 經濟法民法分別調整哪種社會關系

簡單的說,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而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具體而言,民法起源於《羅馬法》中的市民法,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在古羅馬時期,商品交換需要一個共同遵守的交易規則來維護交易秩序,保障交易順利。商品交換的習慣產生進而發展為法。民法以保護交易利益為主,適應商品交換的要求。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經濟法和民法在社會財富的分配方面所起作用的不同日益明顯。作為法律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兩者既存在一定的聯系,又有一定的區別。
(一)經濟法與民法的聯系
經濟法和民法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法律,在調整范圍、宗旨和調整方法等方面有不同之處,然而實際上二者聯系最為密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從調整對象上看,兩者具有交叉性,都調整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作為民法,重要調整對象是財產關系,本質上是經濟關系,在經濟關系調整中與經濟法相輔相成。一方面,經濟法維護宏觀、自由公正的社會經濟秩序,而另一方面,民法規范自由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行為,超出民法調整的范疇由經濟法作具體調整。
在法律作用上,經濟法和民法都在保護公民合法經濟權益,維護良好的經濟秩序方面發揮重要功能。
最後,兩者互為補充。民法以人為本,其理念是自由主義,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宗旨,調整社會經濟關系,消除個體權利本位對整體經濟發展造成的消極影響,解決個體私利與社會公利的矛盾,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二)經濟法與民法的區別
經濟法與民法既是不同的法律,自然也存在差異和個性,且兩者的區別是較大的,主要體現在:
1.兩者法律屬性不同。民法突出個體權利,以個體為本位,強調社會個體權利平等和自由;而經濟法強調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眼於全局和長遠的利益。
2.兩者法律關系的主體不同。民法調整的主體只限於公民和法人;經濟法主體除公民和法人外,還包括企業法人的內部機構和其他經濟主體。
3.兩者的調整目的不同。民法側重對私人利益的保護,目的是保障經濟主體自由基礎下的交易成果;而經濟法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追求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強調合理配置社會公共資源和公平分配社會財富。
4.兩者調整主要內容不同。民法主要調整平等主體公民、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具有平等性。具體來說,民法法律規定是為了保護市場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體現對個人權利的關照。經濟法主要管理和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具有顯著的服從性、經濟法每一條具體原則都以保護社會利益為目標,體現社會整體權益本位,追求社會公共利益內部的和諧。
5.兩者調整方法不同。民法對違法行為則更多地採用民事制裁形式,具有補償性。在民法保護范圍內,個人的行為一般不會受限制,不過多對法律行為後果予以保護,尊重市場自由交易規則,由市場主控。而經濟法則以行政性手段為主,民事、刑事的調整方法為輔,多帶有懲罰性。另外,還有經濟法獨有的獎勵手段等。在經濟法領域,若市場交易破壞公共利益的協調,即使交易是經濟主體在平等、意願基礎上進行,也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這種強制手段即宏觀調控,彌補自由交易狀態下的民法的缺陷。
6.兩者的責任形式不同。民法的責任形式多位民事責任,注重事後補償性;而經濟法的法律責任則是兼有行政、民事、刑事責任。
經濟法和民法有著很多的不同點,互不隸屬,互為補充。我們更應關注的是他們之間的差異性鑄就了他們之間的聯系。只有這樣,才會發揮兩者在社會資源配置和社會財富分配中相得益彰的作用。

『貳』 民法與社會法的區別

民法包含社會法,社會法是民法的一個分類。社會法是與民生有關的法律部門,是國家保障公民的社會權利的法律制度,屬於國家積極干預,保護弱勢群體。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處理民與民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真專業,我很出汗1、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3、調整方式不同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
4、內容不同經濟法主要設計國民經濟運行中關於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市場規劃、秩序維護、社會平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產業法、預演算法、財稅法、金融法、證券法、社會保障法。民商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商事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民法通則、物權法、債權法、人身權法、親屬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5、價值取向不同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6、本質功能不同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叄』 試論民法與政治國家,市民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

民法是政治制度的一抄項重要內容,政治對內講是如何治理國家,對外講主要可以是進行維護擴大國家利益的活動,政治制度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保障社會運轉,讓社會更好運轉,民法的出現是人組成的社會的要求,在一方面,這需要一定製度,以保障他的運轉,維護人的權益,同時規范人的義務。

『肆』 結合所學知識試述社會保障法與民法的關系

社會保障法律關系的特徵

社會保障法律關系具有廣泛性、強制性和復雜性的特徵。

廣泛性是指社會保障法律關系涉及面極其廣泛,它涉及社會的各個層面與角落,城鎮、農村、企業、機關、團體、個體勞動者,工、農、兵、商、學、城鄉一般居民,老、弱、病、殘、傷、死、生、失業、天災,等等,幾乎無所不包。這一點,除憲法、民法等少數法律以外大部分法律都難以與社會保障法相比。

強制性是社會保障法律關系最主要的特點之一,無論是社會保險制度,還是社會救濟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社會優撫制度,凡屬覆蓋范圍之內的,所有單位和公民、職工個人均須五條件參加,不具有參加與否的任意選擇權。

雖然在社會保險法律關系中,簽署保險合同可以有選擇的自由,但是合同自由原則在社會保障法律關系中的適用必須要受到限制,這主要是為保證受保障對象的權利不受侵害。因此在訂立社會保險投保和經辦委託等有關合同時,應該貫徹法律規定的內容,只能有條件地適用合同自由原則。

復雜性是指社會保障法律關系既包括行政性法律關系,又包括平等性法律關系,另外還包括涉及社會保障爭議處理時的仲裁、訴訟法律關系。

它們相互獨立,有時卻又糾纏在一起,社會保障基金來源不一,籌集方式多樣,各項待遇享受的條件和標准各有不同,其中內容紛繁復雜,跟一般法律相比,復雜性更為突出。

『伍』 為什麼說民法是市民法

民法的性質集中表現為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市民社會是純粹由個人作為主體參與的社會,是法律主體的生存之本。民法是私法,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仍然是法律的一種基本分類。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民法的理念有二:一是私權神聖,一是私法自治。私權神聖包含私權本位、權利不受侵犯,且私權以人格權和所有權為核心。私法自治以意思自治為靈魂。

民法乃一國法律體系中之基本法,與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共同構成一國之部門法體系,為最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

民法者,市民社會之法則也。漢語中「民法」一詞實非古漢語固有之詞,而乃西方法律文明之舶來品。我國近現代民法一語,究其淵源,第一步可追溯到日本民法,恰如學者所言,「民法一語,典籍無所本,清季變法,抄自東瀛」[1];第二步可追溯到法國民法,因日人是從法語droitcivil轉譯而來;第三步則須追溯到羅馬法,蓋因法語中的droitcivil乃來自於羅馬法中的juscivile即市民法,其他歐陸諸國如德、瑞、意等關於此語之名稱也均系由市民法轉譯而來[①此說為我國民法學界前輩學者之通說。但關於日人中誰是使用「民法」之第一人,則有二說:一說為箕作麟祥,其在轉譯法語 droitcivil時將其譯作民法;一說為津田真道,其在轉譯荷蘭語burgerlykregt時將其源於日本民法學者穗積重遠之考證。].而日人轉譯時從其簡,省掉了一個「市」字,遂有漢字中「民法」之稱謂。是故,民法之真正根源乃羅馬法,研究民法的人便無不「言必稱羅馬」。

一、民法的性質:市民社會的法

民法的性質表現在四個方面: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民法是私法;民法是實體法;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其中,市民社會的法是民法性質的集中體現。

(一)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

通過對民法一詞的語意與淵源考察我們已經得知,民法者,實乃市民法之簡稱也,而市民法者,當為市民社會之法也。何謂市民社會?社會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存在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依兩種方式發生,一種是直接面對其他社會成員而發生,包括家庭成員,另一種是通過國家這一中介而發生。由此形成兩種社會關系,前一種社會關系因直接發生於社會成員之間,故其有關內容取決於社會成員個人的意志,而後一種社會關系通過了國家的中介,國家必將其意志體現在其中。體現社會成員個人意志的社會關系當以個人或私人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而體現國家意志的社會關系當以國家或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由此,人所參與的全部社會關系不外乎此兩種類型,而社會也就因此可以不僅從理論上而且從實證上劃分為兩種,一種為純粹由個人作為主體參與的社會,即所謂市民社會,而另一種為有國家參與的社會,即所謂政治社會或政治國家。任何人都總是扮演兩種角色、具有雙重身份,他一方面作為市民社會的人參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另一方面又作為政治社會的人參與政治國家的關系。規范市民社會關系的法律就發展成為市民法,它以保護市民社會中人的權利即私權為己任;而規范政治社會關系的法律就是公法,它以保障國家權力的行使為目的。所以說,民法(市民法)是關於市民社會的法。

盡管人總是既要參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又要參與政治國家的關系,然而市民社會是其生存之本,市民社會中的經濟與人身關系是每一個人都生而必須進入的,所以,市民社會的生活對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市民社會中權利的享有與保障對於一個民主國家來說同樣是至關重要的。需要指出的是,政治國家中的權力從根本上說不是為國家而存在的,而是為市民即為民眾而存在的,國家行使公共權力不過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和保障市民社會的權利,市民權利與政治權力的關系是本與末的關系,萬不可顛倒。同時,在法治體系尚非盡善盡美的情況下,政治權力的膨脹與擴張必然會導致對私權的擠壓與限縮,使政治權力成為凌駕於市民權利之上的強暴工具,所以,必須在對政治權力與市民權利進行正確定位的基礎上,充分發展和完善市民社會,這是實現經濟民主進而實現政治民主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陸』 民事法律關系與社會關系的區別及聯系

民事法律關系來是指由民事法律自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也就是由民事法律規范所確認和保護的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關系。
社會關系是人們在共同的物質和精神活動過程中所結成的相互關系的總稱,即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
聯系是:民事法律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種。
區別是:民事法律關系是民事主體之間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對象( 客體)
而發生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現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民事法律關系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而不是人和物的關系。盡管在財產關系中其標的常常是物,但法律關系的內容一權利和義務,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不是發生在人與物之間。

『柒』 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

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發生在平等主體之間,即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與法人之間,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上述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的基本內容是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財產歸屬關系是民事主體因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財產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財產流轉關系是指民事主體為獲取利益而相互交換財產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財產歸屬關系與財產流轉關系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財產歸屬關系是財產流轉關系的前提,財產流轉關系又常常是財產歸屬關系的發生根據。

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的內容,是人格關系和身份關系。人格關系,是指民事主體為實現人格利益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7)民法與社會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民法調整機制實際上以私法自治為原則,規定任意性條款作為補充,規定強制性條款為例外。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當事人具有法律效果的意思受到民法保護。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即通過意思或者法律規定賦予當事人創設權利義務。

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當事人社會關系的攫取,民法不一定調整其全部的社會關系,僅僅調整具有民法意義上的社會關系,比如買賣。

『捌』 下列社會關系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的有

答案是A、B、C,
容易混淆的是C選項,汽車買賣合同的法律關系是買賣關系,合同的雙方是平等的,所以即使是公安機關,其買車的行為也屬於合同行為,歸民法調整。

『玖』 對民法的認識和理解

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對於合同所進行的概念界定,對民法的定義更為妥當的表述應為: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2、含義:
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3、性質:
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民法為文明法 ,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
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4、分類:
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民法有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之分。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主體 .民事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和參與者,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5.作用:
民法是規范社會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准則"。它具有極其重要的功能:
一、民法可以為現代化市場經濟提供一般規則和市場活動的行為規范,是市場參與者在這些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各顯神通,開拓進取,創造最佳業績,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民法可以為人權提供基本保障。人權是人按其本質屬性享有和應當享有的權利。民法實質上是權利法。它首先給人的人格權、人身權、財產權等基本權利以規定和保護,為其他權利包括政治權利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保護提供基礎。
三、民法可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民法體現著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它調節著各種利益,保護人們合法地謀求自己的利益,不允許侵害社會和他人的弱肉強食,謀取非法利益。 四、民法可以促進民主政治。民法是私法。它要求私法與公法、民事生活和政治生活區
分開來。私法自治原則不僅有利於抑制行政專橫和行政過度干預,而且有利於經濟基礎的發展。這必將從客觀上推動民主政治的發展。

熱點內容
國際經濟法判斷題 發布:2025-01-16 05:29:31 瀏覽:739
兩會民法典草案 發布:2025-01-16 05:25:29 瀏覽:542
刑事訴訟法對應的實體法是 發布:2025-01-16 04:38:02 瀏覽:286
武進法院拍賣公告 發布:2025-01-16 04:28:07 瀏覽:760
中介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6 04:05:03 瀏覽:413
司法解釋的效力等級 發布:2025-01-16 03:59:08 瀏覽:624
民法典生態破壞責任 發布:2025-01-16 03:40:05 瀏覽:460
基層黨員組織條例 發布:2025-01-16 03:40:04 瀏覽:271
公司注銷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6 03:02:42 瀏覽:282
高級人民法院書記員 發布:2025-01-16 02:54:26 瀏覽: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