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包庇罪司法解釋

包庇罪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0-12-19 04:43:33

❶ 窩藏罪、包庇罪的「情節嚴重」如何認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10條規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事前有通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該條規定的罪名是窩藏罪、包庇罪。 關於「情節嚴重」如何認定,法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尚未作出相應的規定,實踐中各地認識不一,造成量刑的偏差。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把握: 1、從窩藏、包庇的對象看,符合下列四種對象條件之一的,應認定為「情節嚴重」:⑴犯罪分子罪行嚴重,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的;⑵犯罪分子正在被通緝的;⑶犯罪分子正在被公安機關追捕,情況緊急的;⑷犯罪分子是脫逃犯、越獄犯的。需要注意,對行為人「明知」的范圍應限定為「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予以窩藏、包庇,不需要明知犯罪分子屬於上述四類對象。 2、從窩藏、包庇的行為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也應認定為「情節嚴重」:⑴行為足以幫助犯罪分子逃避正在進行的追捕的;⑵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不斷窩藏、包庇犯罪分子的;⑶窩藏、包庇犯罪分子三次以上或窩藏、包庇犯罪分子三人以上的。 3、從妨害司法的後果看,符合下述三種情形之一的,應認定為「情節嚴重」:⑴因窩藏、包庇行為造成犯罪分子長期不能歸案的;⑵幫助犯罪分子逃往境外的;⑶因窩藏、包庇行為至犯罪分子未能及時歸案,犯罪分子又犯新罪的。

❷ 交通事故中甲撞到乙計程車甲逃逸,後叫朋友頂替 朋友來後和司機選擇和解,朋友會構成包庇罪么急急急

一、關於交通肇事後逃逸的構成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的交通肇事後逃逸,是指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後,肇事者為了逃避法律追究,駕駛肇事車輛或者遺棄肇事車輛後逃跑的行為。
法規定對逃逸加重處罰,根本目的有二:一是為了及時搶救傷者,防止事故損失的擴大;二是便於盡快查清事故責任,處理事故善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條規定,肇事者發生交通事故後必須立即停車,保護現場;造成人身傷亡的,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並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因此,保護事故現場,搶救傷員,報警並接受公安機關的處理,是肇事者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交通肇事後逃逸行為的本質特徵就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不履行上述法定義務,正確認定逃逸也應當圍繞肇事者在肇事後是否履行了法定義務去考察。審判實踐中,應當把握好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的要件。
一是主觀要件,即為了逃避法律追究。包括為了逃避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的追究。如果沒有法定事由或者正當理由離開事故現場,應當推定為逃避法律追究。
二是客觀要件,即在接受公安機關處理前,駕駛肇事車輛或者遺棄肇事車輛後逃跑。以逃離事故現場為一般情形。這里的事故現場,不僅包括交通事故發生現場,還包括與事故發生現場具有緊密聯系的空間,如按警察指定等候處理的地點等。在認定是否屬於逃離事故現場時,要特別注意逃逸行為與肇事行為在時空上的連貫性。履行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上設定的肇事者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後逃跑,不宜認定為交通肇事後逃逸。
二、關於幾種常見情形的認定和處理
肇事者被毆打或者面臨被毆打的實際危險而逃離事故現場,然後立即報警並接受公安機關處理的,可以不認定為逃逸。此種情形需要有足夠的事實依據和證據存在,才能採信被告人的辯解。逃離事故現場後具備報警條件不及時報警,具備投案條件而不及時投案的,應當認定為逃逸。如果是因為出了事故內心恐懼而逃離事故現場的,或者為了逃避酒精檢測等而逃離事故現場的,均應認定為逃逸。
肇事者接受公安機關處理後,在偵查、起訴、審判階段為躲避責任經傳喚不到案,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期間逃跑,實質是一種逃避偵查、起訴、審判的違反刑事訴訟程序的行為,均不宜認定為逃逸,但應當酌情從重處罰。
肇事者離開事故現場逕直去公安機關投案,不影響事故責任的認定,且事故損失沒有明顯擴大的,可以不作為逃逸處理。肇事者逃逸後,途中害怕被加重追究刑事責任而到公安機關投案的,仍然應當認定為逃逸,其中如實交代罪行的,可以認定為自首。認定是否直接去公安機關投案,不能僅以被告人辯解為依據,應當根據離開現場後的行走線路、時間長短以及是否具備報案條件等因素綜合判定。無法認定直接去公安機關投案的,以逃逸論。
肇事者肇事後雖然採用打電話等方式報警,然後逃離事故現場的,或者逃離事故現場後打電話報警的,仍然應當認定為逃逸。但因為有報警行為,可對其酌情從輕處罰。
造成人身傷亡的,肇事者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如果是為了搶救傷員而離開現場,不認定為逃離事故現場。但是如果肇事者將傷者送到醫院後,沒有報警並接受公安機關處理,而是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的,應當認定為逃逸,可以酌情從輕處罰。
肇事者具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至(五)項情形之一,又有逃逸行為的,逃逸行為應作為法定加重情節,對肇事者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二個量刑檔次,即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內量刑。但根據《解釋》第二條第二款第(六)項規定因交通肇事後逃逸而構成犯罪的,由於逃逸已成為構成犯罪的要件,不能重復評價為加重情節,故對肇事者只能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一個量刑檔次,即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幅度內量刑。
三、關於對交通肇事後讓人頂替案件的處理
當前,交通肇事後肇事者讓他人頂替,以逃避法律追究的情況多發,給交通事故責任的正確認定帶來困難,容易使肇事者逃避法律的追究,也易使被害方的利益造成損害,且嚴重妨害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應予從嚴懲治。
讓人頂替的情形有多種。有的肇事者讓同車人頂替或者打電話讓人來現場頂替;有的肇事者逃離現場後叫頂替者到現場或者去公安機關投案等等,根本目的就是使自己逃避法律的追究。因此,肇事者讓人頂替的行為從本質上說仍是一種交通肇事後的「逃跑」行為,而且還是一種指使他人向司法機關作偽證的行為,妨害了司法機關的正常訴訟活動,社會危害比一般逃逸更大,應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並從重處罰。處理這類案件,還要區分肇事者是否逃離了事故現場。對肇事者讓人頂替但自己沒有逃離現場的,可酌情從輕處罰。對頂替者,構成犯罪的,以刑法第三百一十條包庇罪追究刑事責任。
四、關於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認定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中「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肇事者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因逃逸致人死亡,既包括被害人受重傷後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也包括被害人因傷無法離開現場而發生的其他車輛再次輾壓致死的情形。
因逃逸致人死亡,只適用於肇事者因逃逸過失致人死亡的情況,不包括故意致人死亡的情況。如果發生事故後,肇事者為逃避法律追究,故意將被害人隱藏、拋棄或者移動至危險地段等積極行為,使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或者發生再次輾壓等事故死亡的,應按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肇事者將傷者送到醫院接受救治後,沒有報警也沒有接受公安機關處理就逃跑而被認定為逃逸,但此後被害人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不宜再認定為「因逃逸致人死亡」。
是否因逃逸致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須根據司法鑒定及在案其他證據綜合判定。
五、關於交通事故認定書的性質和逃逸後的責任承擔
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的交通事故認定書,是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根據交通事故現場勘驗、檢查、調查情況和有關的檢驗、鑒定結果製作的一種法律文書,本質上具有證據性質。人民法院應當結合全案的其它證據綜合分析,從而正確認定肇事者的責任,公正處理案件。
根據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第九十二條規定,對肇事者不履行法定義務而逃逸的,應當推定為承擔事故的全部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肇事者的責任。人民法院審理此類案件時,也應按此原則處理。收起收起

❸ 包庇罪的司法解釋

包庇罪,是指明復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制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行為。本罪為選擇性罪名,具體包括窩藏罪和包庇罪。
根據刑法第310條第2款的規定:「犯前款罪,事前通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這里涉及窩藏、包庇罪與其所窩藏、包庇的犯罪人所犯之罪的共犯之間的界限。窩藏、包庇罪是在他人犯罪以後為使其逃避刑事追究而予以窩藏或者包庇,因而是一種妨害司法活動的犯罪。然而,如果事前通謀而在他人犯罪後又予以窩藏或者包庇的,則構成共同犯罪。這里的事前通謀,根據1986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窩藏、包庇罪中「事前通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如何理解的請示答復》的規定,是指窩藏、包庇犯與被窩藏、包庇的犯罪分子,在犯罪活動之前,就謀劃或合謀,答應犯罪分子作案後給以窩藏或者包庇。如果只是知道作案人員要去實施犯罪,事後予以窩藏、包庇或者事先知道作案人員要去實施犯罪,未去報案,犯罪發生後又窩藏、包庇犯罪分子的,都不應以共同犯罪論處,而單獨構成窩藏、包庇罪。因此,通謀與明知是有所不同的,通謀具有謀劃或合謀的內容,唯有如此,才構成共同犯罪。

❹ 法律關於包庇罪量刑標准有哪些規定

您好:
根據法律規定和我的辯護經驗,窩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幫助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司法實踐中,對本罪應注意下列問題:
1?構成本罪的關鍵是,行為人須有窩藏、包庇犯罪人的行為。首先,窩藏、包庇的對象限於犯罪的人,既包括已被法院定罪的罪犯,也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其次,必須對犯罪的人實施了窩藏、包庇的行為。窩藏,是指為犯罪的人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的行為;庇,是指為犯罪的人作假證明,以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
注意,司法實踐中時常發生的替他人頂罪的行為,其實質屬於隱瞞犯罪人,以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包庇行為,應當以包庇罪定罪處罰;以幫助偽造、毀滅證據的方式包庇犯罪人的,不構成本罪,而應以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定罪處罰。
2?構成本罪,以行為人明知是犯罪的人為前提,並且與犯罪的人事前沒有通謀。如果行為人確實不知道是犯罪的人而給予幫助的,不構成犯罪;如果行為人與犯罪人事前有通謀,由其事後加以窩藏、包庇的,不構成本罪,而應以犯罪人所實施的犯罪的共同犯罪論處。
3?根據刑法第362條的規定,旅館業、飲食服務業、文化娛樂業、出租汽車業等單位的人員,在公安機關查處賣淫、嫖娼活動時,為違法犯罪分子通風報信,情節嚴重的,以窩藏、包庇罪定罪處罰。
4?本罪既可以由未犯罪的人構成,也可以由雖犯罪但不是同案犯的人構成,但是,同一共同犯罪的行為人相互進行窩藏、包庇的,不構成本罪。
5?根據有關司法解釋,取保候審的保證人與被告人串通,協助被告人逃匿的,如果取保候審的被告人確系犯罪分子,視其情節,已構成犯罪的,對保證人應以窩藏罪定罪處罰。
6?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熱點內容
2018按勞動法加班費 發布:2025-01-16 08:14:47 瀏覽:992
2017四川二建法規真題 發布:2025-01-16 08:13:00 瀏覽:476
深圳勞動法是不能超幾號發工資 發布:2025-01-16 08:10:44 瀏覽:90
司法考試粉筆 發布:2025-01-16 07:23:31 瀏覽:77
依法治企自查 發布:2025-01-16 06:57:55 瀏覽:509
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6:12:31 瀏覽:303
武大國際經濟法研究生 發布:2025-01-16 06:00:44 瀏覽:559
國家和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16 05:57:13 瀏覽:423
國際經濟法判斷題 發布:2025-01-16 05:29:31 瀏覽:739
兩會民法典草案 發布:2025-01-16 05:25:29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