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動司法
❶ 能動司法的內涵
要更准確地理解司法能動性的含義,我們必須要明確一個問題:司法能動性是否與司法的被動性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所謂司法的被動性是指:「司法權自啟動開始的整個運動過程中只能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包括申請行為和申請內容進行裁判,而不能主動啟動司法程序或擅自變更當事人的訴請內容」[2]。司法被動性是司法活動區別於經常帶有主動性的行政活動的重要特徵之一,它要求只有當人們主動將紛爭置於法官面前時,法官才能夠依據法律對當事人的訴求進行裁判。這就是司法活動的謙抑性,正是這種謙抑性,在某種程度上使法官得到人們普遍的尊重。因此,在民商事審判領域,司法被動性一直被奉為基本原則。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對司法能動性的重視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司法能動性與司法被動性是司法公正得以達成的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司法的被動性主要是針對司法的程序而言的,其通過遵循法定的程序以及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來規製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從而防止司法權的濫用;而司法能動性則主要針對司法的實體運用而言,其賦予法官在事實判斷和法律適用方面一定的許可權,從而在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正義。由此,兩者的調整對象不同,它們並不存在矛盾,而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兩個必不可少的方面。
❷ 人民法院「能動司法」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一、起源20世紀50年代以來,司法能動主義在美國出現,並且作為一種司內法方法趨於成熟。
二、國內現狀容
在我國,直至2001年12月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才從多角度肯定了法官在舉證責任分配、證據的審查判斷、非法證據的排除、證明標准等方面的自由裁量權,從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司法的能動性特徵。我們認為,司法能動性是指法官在司法過程中秉承一定的法律價值,遵循一定的法律規則,並充分運用司法經驗,創造性地適用法律,從而理性地對案件的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作出判斷。
❸ 司法能動是什麼意思
司法能動性,指的是對美國司法制度中審判行為的一種見解。 司法能動性版的基本宗旨是,法官應該審權判案件而不是迴避案件,並且要廣泛的運用他們的權力,尤其是通過擴大平等和個人自由的手段去促進公平——即保護人的尊嚴。能動主義的法官有義務為各種社會不公提供司法救濟,通過運用手中的權力,尤其是運用將抽象概括的憲法保障加以具體化的權力去這樣做。 司法能動性的主要表現有:法官在進行憲法解釋時,並不致力於對立法者立法意圖的探求;傾向於弱化遵循先例原則;傾向於為了取得特定判決而減少程序上的限制;不那麼順從於其他政治決策者,更多依賴自己的判斷;傾向於做出范圍寬泛的判決意見;主張一種廣泛的司法救濟權。
❹ 請問公安機關能履行司法職能嗎司法活動和司法權有什麼區別
對刑事犯罪偵查職能。
❺ 司法活動的內容有哪些
應該是問的 我國的吧 我國系統的只能是
監督和指導全國監獄執行刑罰、改造回罪犯的工作,監答督和指導全國勞動教養工作;
制定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和普及法律常識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和檢查各地區、各行業的依法治理工作,指導對外法制宣傳工作,管理法制報刊;
監督和指導全國的律師工作和法律顧問工作,管理社會法律服務和在華設立的外國(境外)律師;
監督和指導全國公證和公證業務活動,負責委託港澳地區律師辦理在內地使用的公證事務;指導全國的人民調解和助理員工作;
管理部直屬的高等政法院校,指導全國的中等、高等法學教育工作和法學理論研究工作;
組織參加聯合國有關預防犯罪領域的會議和活動,承辦聯合國有關對口部門的往來業務,組織參加國際有關人權問題的法律研討和交流活動、開展間的法律交流與合作;
參加與外國簽訂協助協定的談判,負責國際協助協定執行的有關事宜;參與國家立法工作,組織領域人權問題研究;
監督大型監獄、勞動教養場所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管理直屬單位的國有資產;指導全國行政系統的隊伍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協助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廳(局)領導幹部。
❻ 為什麼很多人說要司法介入。司法和公安的區別是什麼
要理解司法介入是什麼意思,首先要理解幾個概念:
1、司法權。
司法權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通過開展依其法定職權和一定程序, 由審判的形式將相關法律適用於具體案件的專門化活動而享有的權力。
2、司法機關。
司法機關(judicial branch)是行使司法權的國家機關,是國家機構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依法成立的行使相關國家職權的司法組織。包括法院、檢察院及有關功能部門。
在中國,司法機關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及刑罰執行機關。中國的司法體系是由公、檢、法、司四大機關共同構成的。很多機關是擁有多個行政職能的。
知道了這兩個概念,就好理解司法介入了。司法介入是指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犯時,請求司法部門介入救濟解決糾紛的行為。
公安機關既有行政的職能,還有司法的職能。其作為犯罪偵查時,行使的是司法機關的職能;其作為政府部門履行社會管理職責的時候,行使的是行政職能。
司法和公安的區別是:
1、主體不同。
司法是由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適用法律的活動,而執法是由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來執行法律的活動,二者具有各不相同的特定主體。
2、內容不同。
司法活動的對象是案件,主要內容是裁決涉及法律問題的糾紛和爭議及對有關案件進行處理,而執法是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進行全面管理,行政管理的事務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執法的內容遠比司法廣泛。
3、程序性要求不同。
司法活動有嚴格的程序性要求,司法機關的活動一般都有相應的較為嚴格的程序性規定,如果違反程序,將導致司法行為的無效和不合法。而執法活動雖然也有相應的程序規定,但由於執法活動本身的特點,特別是基於執法效能的要求,其程序性規定沒有司法活動那樣嚴格和細致。
4、主動性不同。
司法活動具有被動性,案件的發生是引起司法活動的前提,司法機關(尤其是審判機關)不能主動去實施法律,只有在受理案件後才能進行應用法律的專門活動,而執法則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對社會進行行政管理的職責要求行政機關應積極主動地去實施法律,而並不基於相對人的意志引起和發動。
(6)能動司法擴展閱讀:
司法機關只要是涉及司法相關職責的情況就會介入調查。
行使司法權的國家機關。狹義僅指法院,廣義還包括檢察機關如人民檢察院等。
人民法院主要審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和選舉案件等。
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就是通過運用國家法律處理案件,裁決糾紛、懲罰犯罪,規范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來保證法律的正確適用,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和尊嚴,實現其維護國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的職責。
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依法獨立嚴格地行使國家的檢察權。即人民檢察院的職責,在於通過行使檢察權,實現對國家法律監督。
人民檢察院的職責是代表國家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並監督審判活動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法機關
❼ 司法能動性是什麼意思
所謂司法能動性( Judicial Activism,又譯司法能動主義、司法積極主義),指的是對美國司法制度中審判行為的一種見解。 司法能動性的基本宗旨是,法官應該審判案件而不是迴避案件,並且要廣泛的運用他們的權力,尤其是通過擴大平等和個人自由的手段去促進公平——即保護人的尊嚴。能動主義的法官有義務為各種社會不公提供司法救濟,通過運用手中的權力,尤其是運用將抽象概括的憲法保障加以具體化的權力去這樣做。 司法能動性的主要表現有:法官在進行憲法解釋時,並不致力於對立法者立法意圖的探求;傾向於弱化遵循先例原則;傾向於為了取得特定判決而減少程序上的限制;不那麼順從於其他政治決策者,更多依賴自己的判斷;傾向於做出范圍寬泛的判決意見;主張一種廣泛的司法救濟權。
作為一名法官要使司法能動性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得到充分發揮,首先,其自身應該是正義的,也就是說本身應當是公正的。自身的公正是對一個法官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法官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其次,作為一名法官還應當主動的去追求公正。追求公正並能實現公正則正是法官與他人有別的地方。馬克思曾經這樣說過,法官的責任就是當法律運用到個別場合時,根據他對法律的誠摯理解來解釋法律。[17]而法官對於法律的誠摯理解的思想基礎,就在於對正義的追求。正義是法律上的善良和行為標准尺度或准則,可以根據正義對行為進行評論或評價。法律適用的目的就是要到達正義這個道德價值。魏因貝格爾這樣說,正義不是一個事實,而是一項任務:給我們的頭腦和我們心靈規定的一項任務。[18]對於法官來說,尤其如此。因為法律的具體生命需要法官來賦予,法律的血肉最終隱藏在法官的具體的判決當中。
具體地說,能夠充分發揮法官司法能動性的地方在於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在訴訟中的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程序方面,一個是實體方面。
❽ 如何做好能動司法工作
能動司法是人民法院立足司法職能,遵循司法基本規律,積極主動拓展司法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司法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地實現司法的法律價值、社會價值、政治價值的司法活動。強化能動司法,關鍵要增強服務司法、積極司法、創新司法與衡平司法的理念。踐行這些理念,開展能動司法活動,應當立足司法職能,體現司法規律,堅持多措並舉,注重實際效果。
一、強化司法政策保障作用。為應對金融危機,服務經濟建設,要建立專項信息報告制度,探索建立金融案件集中管轄、集約審理等審判管理新機制,更好地服務和保障大局,提供政策支持。
二、強化司法建議預警作用。司法建議是人民法院能動司法,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舉措。法院堅持在糾紛解決的同時,關注各類可能危及經濟和社會安全的法律風險,加強各種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建立全方位、動態化的司法建議預警機制。
三、強化司法規范引導作用。經濟活動越活躍,矛盾糾紛的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疑難、復雜問題就會越多,也就越需要發揮法官的政治智慧和司法智慧,通過能動司法,從個案和類案的審理中,及時總結司法經驗,制訂相關執法意見,確立審理規則,提供審判思路,促進裁判標準的統一,並為立法和司法解釋提供實踐素材,發揮對糾紛解決和行為規則的引導作用。
四、強化司法宣傳互動作用。能動司法不只是法官案件裁判的能動,還應當包括面向社會的法制宣傳的能動。要在繼續加強傳統平面媒體宣傳的同時,注重網路媒體的運用,加強輿情研判,跟蹤民意反饋,把法院互聯網建設成為方便群眾溝通的重要平台,成為法院庭審直播的主要載體,成為宣傳法治精神、宣傳法院服務大局、服務人民的重要窗口,努力營造良好的法治輿論氛圍。
五、強化司法在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中的能動作用。就法院而言,要發揮司法在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中的能動作用,使有限的司法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當前要突出三項工作,一是在做好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化解糾紛的同時,加強對人民調解、行業調解等的指導作用。二是在構建完善以訴調中心建設為載體的訴調對接工作機制中發揮引導作用,引導讓更多的矛盾糾紛分流進入訴調中心,通過人民調解方式平和解決。三是利用司法的終局性、權威性和強制性優勢,在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和執行,以及構建以司法審查為重點的仲裁效力司法確認機制等方面,發揮司法的主動作用。讓更多的調解協議通過司法效力的確認獲得及時的執行,調解不成的能夠得到司法的及時裁判,幫助仲裁機構提高仲裁質量和效率,更好地發揮仲裁的積極作用。
❾ 堅持能動司法的功能取向是的一個基本特徵對嗎
對。
首先,堅持能動司法,這是履行人民司法功能使命的必然要求。司法的功能使命是由其政治屬性決定的。在我國,人民法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審判機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重要力量。人民法院的功能使命,歸根到底是受黨的根本任務所決定的並為之服務的。這就要求人民法院必須克服純粹業務觀的錯誤傾向,防止將審判案件簡單化地理解為單純的法律技術的運用,而應當堅持能動司法,自覺把司法審判工作融入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之中,積極主動地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其次,堅持能動司法,這是回應人民群眾司法關切的必然要求。人民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本質屬性和區別於西方國家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徵。人民法院必須把維護人民利益,作為司法審判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日益增長,在司法功能、司法公正、司法效果、司法過程、司法公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對新時期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新需求,人民法院必須堅持能動司法,積極主動地解決涉訴群眾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積極主動地指導當事人訴訟,積極主動地吸納涉訴民意,讓司法更加貼近群眾,更加方便群眾,更加主動地服務群眾,更加自覺地接受群眾監督,從而更加有效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新需求。
❿ 如何在司法審判中踐行司法為民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作為國家審判機關的人民法院應當著力發揮司法審判職能作用,將切實落實「司法為民」宗旨作為法院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王勝俊院長曾指出,「人民法院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也是群眾工作部門;人民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眾工作者。」法院要通過全部司法活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司法親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贏得民心,讓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親民之聲、便民之舉、惠民之實、護民之德,真正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一是加強隊伍建設,思權源民。司法為民是人民法院的宗旨,更是人民法官的宗旨。人民法院經過長期開展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極少數法官仍然存在著宗旨意識不強、漠視群眾利益的行為,甚至損害群眾利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法官隊伍是當務之急,所以我們要全面貫徹十八大報告中「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精神,常思審判權為民所賦,也要為民所用。
二是改進審判作風,心系於民。審判作風的好壞,關繫到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法治權威的信心,關繫到公正與效率。從法院來講,審判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客觀上已成為社會各界對法院工作反映比較集中的一個問題,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正確的審判工作指導思想的貫徹,妨礙了審判工作的質量、效率和效果。我們要從確保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審判作風的緊迫性、重要性。我們要通過端正司法理念,創新工作機制,來不斷提升辦案質效,增強司法能力,改進司法作風,營造法治環境,實現司法為民,不斷提升司法公信力和群眾滿意度。
三是堅持能動司法,公信利民。我們要不斷提升群眾工作的能力,踐行司法為民的群眾路線。在工作中我們要堅持能動司法積極主動地服務群眾,用真心貼近群眾,用真情化解矛盾。構建滿足群眾需求的便民訴訟體系,進一步完善立案的工作流程,簡化立案手續。加大硬體建設,推行網上立案、電話立案、假日立案等便民立案的新舉措。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申訴信訪工作,實行申訴信訪工作一把手負責制,要進一步完善院長接待日制度,確定專人跟蹤辦理申訴信訪案件,逐案落實工作措施和責任制。切實以公信樹立法律權威,樹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四是創新工作機制,司法為民。推行滿足群眾需求的訴訟指導制度,應當隨案向當事人發放訴訟指南、訴訟須知和舉證須知,指導當事人進行有效訴訟,幫助當事人減少或避免一些常見的訴訟風險。全面延伸司法職能,積極推進「審務進社區(村鎮)」工作,要精心組織開展「送法進社區」、「送法進企業」、「送法進校園」、「送法進鄉村」等系列活動,直接深入到人民群眾中間,「零距離」地幫助人民群眾解決身邊的法律問題。要通過這些具體措施,切實增強人民法院的親和力。人民法院應當切實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建立人民調解指導員制度,經常性地對民調人員進行法律知識培訓,提高人民調解員的調解水平和技巧,幫助民調組織健全調解制度,完善調解程序,規范調解協議,增強調解權威,有效地把大量的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