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公眾號
1. 求一個日常法律方面的微信公眾號
追蹤社會熱點,關注法治發展,探討時代進步,國暉從法律人的角度為你打開中國法制建設大門!微信關注國暉律師事務所,掌握更多法律知識。
2. 一微信公眾號,未經同意用本人照片刊登廣告,讓其刪除被拒絕,我能通
謝邀!
該公眾號的行為觸犯了您的肖像權,並且您對其的私下和解無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9,149,150,151條規定:如拒不撤銷者,可依法進行起訴,申請司法保護,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一、當事人起訴,首先應提交起訴書,並按對方當事人人數提交相應份數的副本。當事人是公民的,應寫明雙方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籍貫、住址;當事人是單位的,應寫明單位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姓名。起訴書正文應寫明請求事項和起訴事實、理由,尾部須署名或蓋公章。
二、根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原告向法院起訴應提交下列材料:
1、原告主體資格的材料。如居民身份證、戶口本、護照、港澳同胞回鄉證、結婚證等證據的原件和復印件;企業單位作為原告的應提交營業執照、商業登記證明等材料的復印件。
2、證明原告訴訟主張的證據。如合同、協議、債權文書(借條、欠條等)、收發貨憑證、往來信函等。
三、當事人向法院提交書證,應填寫一式兩份證據清單,詳細列明提交證據的名稱、頁數。證據經法院承辦人核對後,由承辦人在證據清單上 簽字蓋章,一份交當事人,一份備案。
四、立案庭在當事人履行必須的手續和交齊有關證據材料之後,在七天內,對符合立案條件的,辦理立案手續;對不符合立案條件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五、當事人應在收到受理通知書之日起七天內預交案件受理費和其他訴訟費用,如確有困難,可在預交期內向本院提出減、緩、免交的書面申請,逾期不交或者書面申請緩、減、免交未獲批准而仍不預交的,本院將裁定按自動撤訴處理。
六、立案手續後,案件由法院排期開庭,當事人應服從法院的各項工作安排,並於結案後到財務室結算訴訟費用,多退少補。
3. 如何起公眾微信賬號名字
企業微信公眾賬號起名不能太短或者太長。比如一家北京的普通川菜餐廳,一定不能起「美味」或者「川菜美味」這樣的名字,因為這樣的名字第一沒有特點,第二太過於寬泛沒有針對性,對於微信的搜索引擎來說這樣的關鍵詞一定會排名靠後。反之亦然,比如「楊冪劉詩詩范冰冰林志玲的那些事」這么長的名字,對於粉絲來講就意味著不專業,他們一看就會失去興趣。最佳的名字長度為6~8個,最好是2的倍數,因為大多數關鍵字都是兩個的,比較好的名字比如「兒童睡前故事」,無論搜索「兒童」、「睡前」還是「故事」,這樣的名字都能有比較好的排名。
(1)切忌使用生疏、冷僻詞彙
微信的公眾賬號平台屬於封閉性平台,大約80%的用戶都是靠著微信搜索來進行關注的,因此如果你的微信號沒有大力的微博宣傳轉化,一定要起一個和你的微信內容相關的名字。舉個例子,比如一個法律咨詢類的微信號,非要使用自己名字做微信號「民法段波」,這樣的名字只有搜索「民法」才能有排名,「段波」是沒人會去搜索的。所以切忌取與行業無關或是抽象的名稱。如你做的教育類公眾號,取「知了樹」這樣的名稱,除非你的內容做得非常精彩,轉發率較高可以引發足夠的關注度,否則很難被用戶從搜索當中了解。微信平台搜索中,名稱和描述相互匹配的公眾號排名才能靠前。
(2)切忌使用寬泛詞彙:不要單獨使用大群體詞彙
微信的名稱設計要像做SEO一樣,甚至對於公眾號的描述也要像SEO網頁一樣描述,最好結合網路指數,查找搜索度較高的詞彙,要符合網友的搜索習慣。比如你的客戶群體是北京的美食客,取名「美食」顯然不僅針對人群過於寬泛,在整個美食的微信公眾賬號排名中也很難脫穎而出,即便關注你的公眾號的用戶也未必是你的客戶。而選用「北京美食」則不僅鎖定了客戶群體,也縮小了競爭對手數量,可謂一舉兩得。
在這里我們要提醒一點,關鍵詞要與你所在的領域相對應,在該領域內盡量做到垂直細分,最好與地域相互結合。地域垂直的領域是最佳的微信大號名稱。如果你經營的是一家KTV,就別起什麼「K歌」、「唱吧」、「歡唱吧」這樣的名字,因為沒有特點特色,很難讓用戶關注。再比如你做的是一個汽車媒體微信號,一定要避免起「名車匯」、「汽車大全」這樣的名字。如果非要用這樣的名字,我建議在前面加上地域,比如「北京超跑名車匯」或者「上海汽車大全」,這樣的話比較容易引起當地粉絲的興趣。
(3)考慮社會接受程度和風俗
最後提醒各位注意一點,千萬要注意用戶的可接受程度與風俗習慣。
4. 最高法院《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與民事審判參考微信公眾號有什麼關系或聯系
沒關系。他們是個人的。不是政府開的公眾號
5.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合同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一、平等原則: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專等,一方不得將自己屬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二、自願原則: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三、公平原則: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四、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五、權利濫用禁止和公序良俗原則: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6. 公眾號「她刊」接周冬雨索賠起訴,雙方和解後降到12萬,到底是因為什麼
小編關注到這個事件是因為看了一篇名叫《我誇周冬雨衣品好,結果她要我賠50萬》的文章,原因是“她刊”發表了幾篇文章用了周冬雨大約70多張的照片,被周冬雨工作室要求刪帖並起訴索賠50萬,小編看到這篇文章還是比較驚訝的,現在自媒體越來越多,配圖也會用很多明星的照片,那麼這次“她刊”為什麼會被周冬雨工作室索賠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原因。
“她刊”通過和周冬雨工作室的調解,已經刪除了之前發布的關於周冬雨的文章,並且賠償金額從原來的五十萬降到目前的十二萬,雙方已經達成一致,從這件事情上也看出大家對肖像權更加的重視了,自媒體作者們再使用明星圖片的時候一定要經過本人同意授權才行。
7. 微信公眾號認證時,企業法人和個體工商戶要怎麼選有什麼區別
一般企業應該選擇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類別的,如商店,雜貨鋪等可以選擇個體專工商屬戶來進行驗證。
8. 有哪些公眾號是寫跟勞動法社保相關的
勞動法是一部法律,社保是職工的一種福利保障。兩者沒有必然聯系。但兩者在最終目的上內有一致點,即都是維容護或者保護我國勞動人民的。
1、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它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它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法律部門;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這些法律條文規管工會、僱主及雇員的關系,並保障各方面的權利及義務。
2、社保即社會保險,是一種為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補償的一種社會和經濟制度。社會保險計劃由政府舉辦,強制某一群體將其收入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保險稅(費)形成社會保險基金,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被保險人可從基金獲得固定的收入或損失的補償,它是一種再分配製度,它的目標是保證物質及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社會的穩定。
3、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到,勞動法是一種規范,是為規范人的行為的一種制度,防止他人損壞勞動人民的權利和義務,是在事件發生後的一種維護。而社會保險是一種福利措施,是已經實行了的,為了我國勞動人民提供了保障的一種手段。
9. 民法的主要內容
一、在基本原則中加入「綠色原則」著力打造環保立法環境
《民法總則》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二、完善了自然人制度強化了對未成年人權利的保護
1、增加了對胎兒利益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十六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該條規定是在民法通則基礎上新增加的一條規定,也是在起草、審議過程中受關注、討論比較多的一條規定。
2、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
《民法總則》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3、完善了監護制度
(1)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
《民法通則》第十七條規定的被監護人范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而民法總則拋棄了「精神病人」概念,表述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從內涵而言,注重法言法語。
從外延而言,擴大了保護范圍。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因疾病等原因導致辨識、認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欠缺的情形越來越多,另外還存在著一定數量的智力障礙和植物人,還有一些因生活態度與習慣不良而欠缺意思能力的人(如:浪費成性、酗酒成性、賭博成性、吸毒成癮之人等).
這些的生活習性與常人有異,其行為能力因為受到對某種物質依賴而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因此大多數國家都選擇將其列為行為能力受限制的范圍。
(2)確立擔任監護人的范圍和順序
第二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其他近親屬;(四)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3)刪除了精神病人所在單位
第十七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 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4)增加了成年人意定監護的規定
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
三、完善法人制度進一步細分法人主體資格
第九十七條 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和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機關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第九十八條 機關法人被撤銷的,法人終止,其民事權利和義務由繼任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沒有繼任的機關法人的,由作出撤銷決定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
第九十九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行政法規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條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行政法規對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零一條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未設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依法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
四、完善民事權利保護尤其是知識產權、虛擬財產等方面的保護
1、對個人信息保護作了明確規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此次將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內容寫入《民法總則》,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明確了個人信息的歸屬關系,意味著個人可以把信息作為一種民事權利,如果這種民事權利被侵害了,被侵權人有獲得法律救濟的權利。這是法律隨著社會經濟變化而進行的重大調整。
2、加強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一)作品;
(二)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三)商標;
(四)地理標志;
(五)商業秘密;
(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七)植物新品種;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知識產權作為民事權利的一種,是指權利人依法就知識產權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民法總則》中對於知識產權的權利客體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也為通過單行法規制知識產權預留了空間。
3、增加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將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如:互聯網賬戶、游戲裝備、Q幣等網路財產)寫入《民法總則》,一方面順應了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發展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也為虛擬財產多樣化後進一步加強民法意義上的保護奠定了基礎。
數據和虛擬網路財產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物。
五、完善民事責任制度細化了不同情形下的責任分擔方式
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民事義務的法律後果。關於民事責任,《民法總則》主要作了以下規定:
1、民事主體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2、列舉了停止侵害、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懲罰性賠償等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
3、為匡正社會風氣,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不能讓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一直是公眾的呼聲。針對當前我國見義勇為引發糾紛的案例實際,《民法總則》將見義勇為的行為用法律形式予以鼓勵和保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見義勇為行為的後顧之憂。
此外,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六、延長了訴訟時效期間進一步擴大了維權空間
訴訟時效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該權利將不受保護的法律制度。關於訴訟時效,《民法總則》主要作了以下規定:
1、將一般訴訟時效的期間規定為三年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將現行民法通則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由二年延長至三年,這一變化能夠適應社會生活中新情況的不斷出現、交易方式與類型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的現實情況與司法實踐,有利於建設誠信社會,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
2、增加了特殊訴訟時效規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以18周歲為起算點,在18歲至21歲之間,均可向法院主張權利。
如果期間有中止、中斷的情形發生,甚至在特定情況下有延長的情形,那麼還可以比21歲的時間更長。
增加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後訴訟時效的特殊起算點,為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成年以後提供尋求法律救濟的機會,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利益。
(9)民法公眾號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的八大變化:
一、《民法總則》變化一
自然人出生、死亡時間按照以下順序認定:「出生證明記載→戶籍登記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其他證明」,改變了《民通意見》規定的「戶籍證明記載→出生證明記載→其他證明」的順序
二、《民法總則》變化二
第16條:胎兒在涉及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方面,視為具有權利能力,但其分娩時為死體的除外。
該規定將對胎兒利益保護的范圍從《繼承法意見》第45條確立的遺產「特留份」制度擴大到「接受贈與」。
三、《民法總則》變化三
自然人限制行為能力的年齡起點從《民法通則》中的10周歲改為8周歲。
如果不明白為什麼如此修改,不妨走訪幼兒園和小朋友侃侃,就明白其合理性。
四、《民法總則》變化四
(1)取消「有關組織指定前置」,有關當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2)增加規定「臨時監護人」。
(3)增加「未成年人父母遺囑指定監護人」制度。
(4)增加「意定監護」,即完全行為能力人「未雨綢繆」,與相關主體事先協商確定自己日後的監護人。
(5)規定「父母、子女、配偶」的監護人資格與「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義務分離,即被撤銷監護人資格後,應繼續履行相關義務。
五、《民法總則》變化五
(1)確立財產代管人「輕過失免責」規則。
(2)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時間的認定:一般情形為「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特殊情形為「意外事件發生之日」。
(3)規定撤銷死亡宣告後婚姻關系自行恢復的例外情形:配偶申明不願自行恢復。
六、《民法總則》變化六
《民法通則》將民事法律行為界定為「合法」行為,於是存在「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之實質區分。《民法總則》果斷去掉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評價,即只要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能引起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行為,都屬於民事法律行為。
七、《民法總則》變化七
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
(1)不再區分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只要行為與其行為能力相適應,在滿足其他有效要件的前提下,均有效;而超出行為能力范圍實施的行為,均效力待定。
(2)該規定結束了舊法時代對「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效力區別評價的局面(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單方行為一律無效,合同行為或有效或效力待定)
八、《民法總則》變化八
《民法通則》中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採取一刀切的規范模式:主觀標准1年。
《民法總則》將其分為三種情形:
(1)欺詐、顯失公平——主觀標准1年;
(2)脅迫——脅迫行為結束之日起1年;
(3)重大誤解——主觀標准3個月。
此外,上述三種情形均受最長除斥期間5年(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算)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