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故意

刑法的故意

發布時間: 2020-12-19 11:07:39

民法當中對故意的定義與刑法中的故意一樣嗎

故意是一種主觀心裡狀態,民法中的故意是指明知會造成民事侵權專或者違約,以屬致發生行為人希望發生的民事侵權或者合同違約;刑法中的故意是主觀上明知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民法中的故意與刑法中的故意在明知上是一樣的,但其希望發生的後果不完全一樣。

❷ 刑法中直接故意有什麼特徵

按照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即故意的意志因素的不同,刑法理論回上把犯罪答故意區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兩種類型。犯罪的直接故意就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按照認識因素的不同內容,可以把發最的直接故意區分為兩種表現形式:1
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必然發生+希望發生)2
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發生可能+希望可能)可見,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以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為其必要特徵的。

❸ 刑法理倫:故意

刑事法律中的故意是指當事人在實施犯罪時的主觀意識形態的一種。
在刑事版犯罪中,犯罪嫌權疑人的主觀意識形態主要是有故意和過失二種,其中的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故意又可以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二種:
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
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❹ 簡述《刑法》中故意犯罪有哪幾種形態

故意犯罪形態是指故意的犯罪在其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由於主客觀原因而停止下來的各種犯罪形態,即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既遂。
犯罪預備,指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有犯罪預備行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的,是預備犯。 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1.在主觀上,為了實行犯罪;行為人具有為便利實行、完成某種犯罪的主觀意圖。2.在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准備工具、製造條件)。准備工具,指准備為實行犯罪使用的各種物品,如為殺人而購買刀、槍、毒葯。製造條件,指為實行犯罪製造機會或創造條件,如①進行犯罪前的調查;②排除實行犯罪的障礙;③前往犯罪現場或者誘騙被害人赴犯罪地點;④跟蹤或者守候被害人;⑤勾引共同犯罪人;⑥商議或者擬定實施犯罪的計劃等。3.未能著手實行。4.因意志意外的原因:張三為殺人而准備了大量的毒葯,尚未投放即被告發。李四埋伏在路旁伺機攔路搶劫,未遇到被劫者即被警察抓獲。
犯罪未遂,已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減輕處罰。1.已經著手實行犯罪,同犯罪預備相區別 。著手:有沒有指向、逼近具體的被害對象。2.犯罪未得逞,同犯罪既遂相區別。3.未得逞是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同犯罪中止相區別。
犯罪中止,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自動有效的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對於中止犯,沒有照成損害的,應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減輕處罰。1.時間性:在犯罪過程(包括犯罪預備和實行的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2.中止自動性:不是因外界不可阻礙力量放棄。3.中止的客觀性:實際上停止了這種行為。4.中止有效性:在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要採取有效手段防止結果的出現。
犯罪既遂,既遂是犯罪的標准形態,即分則處罰所設定的標準的處罰程度的狀況,預備、中止、未遂為特殊形態。犯罪既遂是行為人故意實施的行為已具備了某種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如入室盜竊,小件物品藏在身上,即使當場拿住,也算既遂,大件物品則要在戶外才算既遂,扒竊中,一般扒在手中抓著的就算既遂,控制區域比較嚴格的,如工廠,出入查得很緊,一般要在大門外才算既遂,若出入松,則出了廠房則可以。

❺ 刑法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區別

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區別:
(1)認識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內可能和明知必然兩種情況,間接容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種情形;
(2)對危害結果發生的意志因素明顯不同。間接故意是放任結果發生,即聽之任之、滿不在乎,容認、同意危害結果的發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結果發生或明知道必然發生的情況下放任結果發生。
(3)特定危害結果發生與否,對兩種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為定罪的意義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觀惡性大於間接故意。

❻ 刑法理論上把犯罪故意區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區分的標準是什麼

刑法理論上把犯罪故意區分為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兩種類型。
一、二者的相同之處有:(1)在認識因素上,二者都明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在意志因素上,二者都不反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此外,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分類只是犯罪故意內部的一種理論分類,在立法上確定罪名和司法上使用罪名時,都不使用這兩個概念,統稱為故意。如故意殺人罪不能分別稱之為直接故意殺人罪和間接故意殺人罪。
二、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1)在認識因素上,二者對行為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認識程度上有所不同。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結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而犯罪的間接故意只能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2)在意志因素上,二者對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積極追求危害結果的發生。而間接故意對危害結果的發生則是持放任的心理態度。(3)危害結果是否發生對二者支配下的行為的定罪具有不同的意義。第一,對直接故意來說,危害結果發生與否不影響犯罪的成立,隻影響犯罪的既遂與否。第二,對間接故意來說,危害結果的實際發生是構成犯罪的必備條件三、在司法實踐中,間接故意犯罪有以下三種典型情況:
(1)行為人為追求一個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個危害結果的發生。如果另一結果發生了,行為人對這一結果的罪過形式是間接故意。
(2)行為人在追求一個非犯罪的目的的行為過程中放任某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如果這一危害結果發生了,行為人對這一結果的罪過形式是間接故意。
(3)在突發性的犯罪中,行為人不計後果,放任嚴重結果的發生。

❼ 法律上的故意是什麼意思

法律上的故意一般是指刑法中的。刑法理論中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內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容己的行為會給他人造成損害去為之,也即行為人為達成損害目的而去故意事實行為,對損害後果是期望的;間接故意是指明知會給他人造成傷害而仍然為之,對損害後果不期望也不反對,是一種放任損害後果發生的心態。

❽ 民法當中對故意的定義與刑法中的故意一樣嗎

應該說是有區別的。
刑法上的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行為人意識到了某一行為結果的發生而追求並希望該結果的發生
間接故意則是行為人放任並不反對結果的發生。
刑法上的故意往往通過犯罪人的動機、目的、行為表現等主客觀方面來映證,需要嚴格的證實並嚴格與過失相區別。
而民法上的故意則一般沒有作出嚴格的定義,其僅作為與過失區別的概念。(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故意和過失都是同樣要承擔相同的侵權責任的,而合同上則實行無過錯責任,違約即承擔責任,所以理論上加以區別的意義沒有刑法那麼大)他的證明要求較寬、概念外延也更廣。
民事上故意存在的「客觀化」、「推定化」的現象。即以侵權人或行為人的客觀行為來作為推定、認定故意的存在依據,如高空拋物,扔東西了即推定為有過錯,就要承擔責任,除非不可抗力。這時區別故意還是過失沒有意義,因為主觀要件已經被「拋物的行為」推定為存在過錯了,即客觀化了,受害人不必對侵權人的主觀狀態加以怎樣的證明。而刑法上的「故意」則萬不能簡單的以一個行為就推定。
另外,如第三人買賣,如果知道處分人無權處分的,即可認定為惡意的(故意),不適用善意第三人保護。此時的故意等同於知曉,刑法上的故意則沒有這么寬的標准和外延,它不僅要求「意識」(知曉?)、而且還要求「態度」(希望、追求?或反對?),其要結合動機、目的考慮充分映證。

❾ 我國刑法中故意和過失的種類

1、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在直接故意中,存在認識程度上的差別,即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但這種認識程度上的差異並不影響直接故意的成立。只要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是明知的,無論是明知其必然發生還是明知其可能發生,並對這種危害結果持希望其發生的心理態度,即可構成直接故意。

2、間接故意

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有意放任,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間接故意的認識因素是指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不包括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因為放任是以行為人認識到危害結果具有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這種或然性為前提的,如果行為人已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結果而又決意實施的,則根本不存在放任的可能,其主觀意志只能是屬於希望結果的發生的直接故意。

間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採取從容的態度。正因為如此,危害結果的實際發生是認定間接故意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發生危害結果,就不能認定行為人具有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3、疏忽大意的過失

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從而構成犯罪。所謂應當預見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可能發生結果的認識能力而言。

應當預見要求根據具體情況,確認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斷,包括根據行為人的年齡、工作職責、文化程度、知識水平、工作經驗、生活經驗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說粗心大意、忽略、忘記、沒想到等。

4、過於自信的過失

即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從而構成犯罪。這種過失,就行為人的認識能力來說,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同時又懷著某種僥幸心理,輕信這種結果也許不會發生。

(9)刑法的故意擴展閱讀

故意的認定:

1、要將犯罪故意與一般生活意義上的故意區別。

2、要將犯罪故意與單純的認識或者單純的目的相區別。

3、要將總同與分則的明知相區別。

4、要將俁理推定與主觀臆斷相區別。

過失的認定:

1、認定疏忽大褐的過失應當從分析行為入手,根據行為本身的危險程度。行為的客觀環境以及行為人的知能水平,判斷行為人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否預見結果的發生。

2、認定過於自信的過失:不能將合理的信賴認定為輕信能夠避免;不能將遵循了行為規則的行為認定為過於自信的過失。

❿ 我國刑法關於「刑法上的故意」的定義,存在什麼問題

刑法上的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行為人意識到了某一回行為結果的發生而追求並希答望該結果的發生
間接故意則是行為人放任並不反對結果的發生。
刑法上的故意往往通過犯罪人的動機、目的、行為表現等主客觀方面來映證,需要嚴格的證實並嚴格與過失相區別。

熱點內容
公務員行政法考點 發布:2024-11-07 13:16:58 瀏覽:153
司法e通行 發布:2024-11-07 13:02:24 瀏覽:762
道德經眼裡 發布:2024-11-07 12:57:04 瀏覽:872
私下簽訂協議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7 12:51:01 瀏覽:946
刑法修正案九的解讀 發布:2024-11-07 12:40:13 瀏覽:52
經濟法年假試用期 發布:2024-11-07 12:26:11 瀏覽:270
合同法分則案例ppt 發布:2024-11-07 12:23:35 瀏覽:429
法治四章 發布:2024-11-07 12:11:47 瀏覽:190
2009年來國家新發布實施的法規有哪些 發布:2024-11-07 12:06:25 瀏覽:550
中央對司法工作 發布:2024-11-07 11:38:01 瀏覽: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