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的交付
1. 什麼是民法上的「交付」
所謂交付,是指將標的物或所有權憑證的佔有移轉給受讓人的法律事實。因為交付就是占內有的轉移,故有時容也被稱為佔有的交付。
交付是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也就是通過交付這樣一種方式向社會公眾顯示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動產交付可分為現實交付與觀念交付兩種。
2. 什麼是民法上的「交付」
所來謂交付,是指將源標的物或所有權憑證的佔有移轉給受讓人的法律事實。因為交付就是佔有的轉移,故有時也被稱為佔有的交付。
交付是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也就是通過交付這樣一種方式向社會公眾顯示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動產交付可分為現實交付與觀念交付兩種。
3. 在民法中交付的方式有哪些
在民法中交付的方式有擬制交付和現實交付。
擬制交付是指出讓人將標的物的權利憑證版(如倉單、提單)交權給受讓人,以代替將物現實交付的一種特殊交付方式。
現實交付,是指出賣人將標的物直接置於買受人的實際控制之下,是一種將對動產的直接管領力現實地移轉於買受人的物權變動。現實交付、簡易交付、佔有改定、指示交付與擬制交付相對應,是所有交付中的最常態。
(3)民法中的交付擴展閱讀:
現實交付依交貨方式的不同,可以再分為三種情形:
1、送貨上門:即由出賣人送運貨物到買受人處,此時貨交買受人處才算完成交付。
2、上門提貨:即由買受人到出賣人處取走貨物,此時貨物運出出賣人處即算完成交付。
3、代辦托運:即由出賣人代理買受人與承運人訂立運送合同,買受人承擔運費的交付方式。此時出賣人將貨物交給承運人即算完成交付。
4. 民法中觀念交付分幾類
民法理論向來都承認,「交付」可分為現實交付和擬制交付。
現實交付是指出賣人將其標的物的事實管領權轉移給買受人,使標的物處於買受人的實際控制之下,由買受人直接佔有標的物。
現實交付一般是指具體的、可以轉移實際佔有的物品的交付。
擬制交付,是指出賣人將標的物的權利轉移給買受人,以替代對實物的交付。擬制交付又分為簡易交付、指示交付和佔有改定。
1.簡易交付是指在買賣合同訂立前買受人已經實際佔有標的物時,則合同一經成立即視為交付完成,此前買受人雖然佔有標的物,但不享有所有權,合同成立時轉移的只是所有權;
2.指示交付是指在標的物由第三人佔有的情況下,出賣人將要求第三人返還標的物的請求權讓與買受人,以此代替標的物的實際交付,這種返還請求權正是標的物所有權的體現;
3.佔有改定是指買賣合同約定,買受人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但標的物在約定的期間仍由出賣人佔有,此種交付中雖不轉移佔有,僅轉移所有權,但仍能完成交付。
可見,在上述三種擬制交付方式中,轉移的權利就是標的物的所有權,所謂擬制交付,就是僅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交付方式 。既然在法律上擬制交付是用來替代現實交付的,那麼在法律效果上應該是等同的。因此「交付」的法律含義就應該包括「轉移所有權」的內容,不能將「交付」僅僅理解為「轉移佔有」。從某種意義上講,「轉移所有權」對於交付的意義會更大於「轉移佔有」,因為僅「轉移所有權」而不「轉移佔有」可以完成交付,但如果僅「轉移佔有」而不「轉移所有權」,出賣人的交付義務就沒有履行完畢,買受人對標的物的佔有始終只是他主佔有,沒有達到買賣合同的目的。有學者就認為:「買賣之交付別樣於借用、租賃,就在於買賣之交付是所有權的交付.
5. 民法中的交付時間界定
1.以所有權轉移即動產實際交付為准。
2.不用。違約既使受害人遭受了損害,又使受害人獲得了利益時,法院應責令違約方賠償受害人全部損害與受害人所得利益的差額。
6. 民法中完成交付的要素
動產是現實的交付,但對於汽車等要進行變更登記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不懂產登記是交付的要素!
7. 民法交付的四種方式
一、現實交付
指事實管領力的移轉,即雙方在約定的地點,基於合意轉移直接佔有,使受讓人取得直接佔有,讓與人放棄全部佔有地位。直接佔有是否終局性轉移,須依一般社會觀念定。
二、觀念交付
(一)簡易交付
指動產物權的受讓人已經直接佔有該動產,在讓與人與受讓人就轉移動產所有權或設立動產質權達成合意時,即視為已經完成現實交付。受讓人非法佔有動產的,亦可簡易交付。
(二)指示交付
指讓與人的動產被他人直接佔有期間,讓與人與受讓人合意轉移動產所有權或設立動產質權,且合意對受讓人移轉讓與人對動產直接佔有的返還請求權(債權返還請求權、返還原物請求權或者佔有回復請求權),以代替現實交付。第三人非法佔有動產的,亦可指示交付。
指示交付分兩種情形:
1、讓與人系間接佔有人(如出租人、出借人、寄存人)時,可將他基於佔有媒介關系(租賃、借用、寄存)所生的債權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以代交付。這種返還請求權的讓與同時為間接佔有的轉移。
2、讓與人非間接佔有人時,可對受讓人讓與對直接佔有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或者佔有之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以代交付。
(三)佔有改定
指動產所有權的讓與人與受讓人通過達成兩個合意的方式完成交付:1、受讓人取得動產所有權的合意;2、讓與人和受讓人成立借用、保管、租賃、委託、承攬等債權合同的合意,依照該債權合同讓與人取得直接佔有,受讓人取得間接佔有。
以佔有改定方式設立質權的,不能產生質權設立的法律效果,但不因此影響質押合同的生效。
8. 物權法中的「交付」到底是什麼概念
1、「物權法中的「交付」到底是什麼概念」:是一個物權變動方式的概念,即: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公示,交付後即完成了物權的變更過程。
2、「說明只要動產交付給對方了。物權就屬於對方了是吧?」:是。
3、「那這個交付是什麼概念呢?」:物權變動,《物權法》將其分成了兩個不同的合同,即基於雙方合意的變更物權的債權合同、物權實際變更的物權合同,物權變更應以雙方合意的以變更物權為內容的債權合同為基礎,在有雙方合意變更物權的合同的基礎上,將物實際交付給合同對方的,才發生物權變更的效力。
如果在雙方達成以變更物權為內容的合同後,一方反悔不再交付:則物權未發生變更效力,但原為變更物權而簽定的債權合同仍然有效,只是物權並沒有變更,合同守約方可以依據原債權合同(買賣合同或公證後的贈與合同、公益合同等到)追究違約方的責任。
4、「比如別人借我一個鉛筆,是不是鉛筆交到我手上就已經算是交付了?物權就變成我的了?而對方只有債權,喪失了物權?」:非也。你所說的這種情況,不是《物權法》意義上的「交付」,而是臨時轉移佔有,因為你們之間只有「借」的臨時轉移鉛筆給你使用的合同,並沒有以將鉛筆「給」你(不管是贈與還是買賣)為內容的債權合同。
5、「還有如果上面說的成立的話,那我去商場看珠寶,指出要看什麼了。售貨員把寶石交給我手裡的時候,就等於物權交付了?他們就只有債權了?」:
(1)上面你所說的不成立,因此下面的例子也不成立。
(2)售貨員將寶石交到你手上:你們之間並沒有形成你買她賣寶石的買賣合同的合意,雙方都沒有以轉移寶石物權為你所有的意思,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合意的以轉移物權為內容的債權合同的基礎在,所以:這也不是「交付」,只是臨時轉移「佔有」。
6、「那是不是我拿起就走,對方只要敢搶回去,那就構成搶劫罪?因為物權屬於我了;他想不通過合法途徑讓我還債給他,就等於非法佔有為目的,就是搶劫?」:
(1)呵呵,你不用暴力威脅的手段當場拿起就走:屬於搶奪。如果用暴力威脅手段:你才是搶劫、而不是售貨員搶劫。
(2)你交沒有「物權」:只是臨時佔有、只有驗看的權利。物權仍然屬於商場。
(3)只有在你與售貨員達到買賣合意、你交了貨款後,售貨員將寶石交到你手上時:這才是《物權法》意義上的「交付」。
7、「如果和我所理解的概念一致,那麼物權法不就成了合法「搶劫」的保護傘了?」:不會和你理解的概念「一致」,也不會發生你所擔心的誤解和現象,因為即使不懂一點法理的人也會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交錢拿貨,呵呵。
8、「比如借出去的東西。被別人賣了。是無法從第三人那追回物權的。只能從跟你借東西那追究債權,也就是說這時候只有債權,已經喪失了物權」:
(1)借東西的人擅自出賣借來的物品:屬於無權處分行為,不一定就追不回來,不是「只能」、只是「可能」,即:如果購買人是知道內情的,購買人不屬於善意第三人,購買人與借物人之間的買賣合同屬於效力待定合同,如果原物所有人追認買賣合同,買賣有效;如果原物所有人不承認買賣合同:買賣無效,原物所有人有權追回原物。惡意購買人的損失應和借物人共同承擔。
如果購買人不知道內情;屬於善意第三人,買賣有效、購買人取得該物所有權。此時:原物所有人的物權因為借物人的侵犯的權行為而喪失,所有權轉化為債權,借物人應以全權方式補償侵權損失。
9、「第一把別人擁有物權的物,也就是借來的或者租來的物給賣掉這本身不符合社會公共道德,這種行為違反了民法通則第7條的規定,買賣合同條款應該不受法律承認」:這說法不準確:
(1)把借來的或租來的物賣掉:不僅是「不符合社會公共道德」,而且屬於違法的侵權行為,正像你所說,違反了《民法通則》,但不僅是違反民通第7條,還違反了《民法通則》第五章 民事權利 第一節 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和《物權法》中關於物權的保護規定。
(2)「買賣合同條款應該不受法律承認」:法律並沒有無條件「承認」這買賣合同,但也沒有全部否定,而是將這合同作了區分處理,
即:區分購買人是否善意第三人、區分原物所有者的態度來處理,如果是原物所有人也在事後追認這買賣合同:買賣合同有效。
如果原物所有人不予追認這買賣合同:購買人是善意第三人的,購買人可以取得物的所有權以保護交易的的善良交易對象的交易公平,同時確定無權處分的出賣人為侵犯原物所有人的所有權的侵權人,由侵犯物權人承擔對原物所有人的物權損害賠償責任。
如果原物所有人不予追認這買賣合同、且購買人是惡意第三人的:買賣合同無效,原物所有人有權追回原物。
8、「第二.這種賣把別人擁有物權的物賣掉本身是違法行為,所獲得的利益就是非法的利益,也就是構成了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而又是以通過欺騙的手段,騙了物權所有人也騙了第三人而獲得的非法利益,這就構成了詐騙,主觀要件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客觀要件是以欺騙作為手段。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所有權,因為把物賣掉,對方就只有債權,喪失了物權,等於把物轉化為錢的這種財產所有權歸為己有了,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完全符合,可是現在的物權法這樣一規定只有債權,就等於否定他詐騙罪,物權法不是憲法,所以不能大過刑法,這時候又怎麼解釋呢?」:
(1)朋友,你應是個法學愛好者亦或是自學者?學了一些概念卻沒能融會貫通,自己把自己繞了個結實。把俺都快繞糊塗了,真是服了你了。
(2)借物人沒有通過欺騙原物所有人而取得物:他是合法佔有、是「借」而不是「騙」:界定為民事無權處分事件的,應是在當初的真實意思表示是「借」,借到手後才產生「賣」的意思。
(3)如果借物人在當初「借」時的目的就是為了「借」(或租)來後轉賣:這不再是侵犯物權的民事糾紛、也不再是無權處分,而是純粹的詐騙犯罪,此時你所說的就是正確的,即:「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完全符合」,不能再作為民事案件處理,在詐騙數額達到詐騙罪的立案標准時,應以詐騙罪立案偵查;在沒有達到詐騙罪的立案標准時,應以違反治安管理的詐騙行為進行處理。
(4)「可是現在的物權法這樣一規定只有債權,就等於否定他詐騙罪,物權法不是憲法,所以不能大過刑法,這時候又怎麼解釋呢?」:是你理解錯了,《物權法》只調整民事糾紛范圍內的物權行為,如果真像你所說的那種只是以「借」為幌子、真實目的就是為了「借」來或租來後賣掉謀利,就是純粹的詐騙行為,不能再適用《物權法》來調整,《物權法》沒有「否定他詐騙罪」(因為那已經不是《物權法》能管的范圍,而是有《刑法》作了相關規定),也沒有「大過刑法」。
9. 在民法中交付的方式有哪些
依據《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三條標的物在交付之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交付之後產生的孳息,歸買受人所有。 動產交付以買受人佔有方式進行時,孳息歸買受人所有
10. 民法中指示交付什麼時候視為交付完成啊 是通知到達第三人 還是約定生效時交付完成
個人認為,通抄知到達第三人時即可視為交付完成。
因為第三方沒有權利阻止合同的生效,比如我的房子租賃給甲後,將房子賣給了乙,那麼我和乙達成合意,合同即成立,當我通知到甲時,該合同即可視為交付完成。最典型的倉儲合同,不可能買賣之前,要先通知保管人合同才生效,這也是不合邏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