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日本商法

日本商法

發布時間: 2020-12-19 15:05:24

『壹』 日本企業管理

第一,樹立員工是最重要經營資源思想。
日本企業認為,人的能力具有很大的發展性和可塑性。公司給予職工的待遇等於是對職工能力提高和發展的投資。每個員工都應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開發能力、追求自己以及公司的最大發展,所以必須爭取讓員工立足於長期為企業作貢獻。
第二,管理者以自主責任作為領導原則。
日本大公司流行事業部制。所謂的事業部制即按各自的市場及產品來組成幾個自負盈虧的責任核算單位制度。事業部制有利於各專業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操作,按產品的專業門類進行生產和經營,加強了各種產品的競爭能力,公司則通過目標管理體制來評介事業部長的經營業績。
其三,組織靈活,富有彈性,尊重人和追求效率相輔相成。
在日本企業的組織設計中,每個員工的工作區域劃分得不細,這樣可以擴大個人責任范圍,使得各管理環節容易協調,另外通過定期變動工作,使員工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力求成為多面手和行行通。
第四,善於模仿和學習先進經驗。
在戰後經濟復興那陣子,日本人滿世界范圍內尋求各種專利和技術,十分關注國外科學技術的運用,最大限度地從中汲取精華。企業家們還不時造訪外國同行,學習人家是如何經營管理企業的。
例如索尼公司當初就是從美國西物電氣公司買下了製造半導體收音機的專營權,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它自己的微電子工業帝國。公司創始人之一的森田秋雄在自傳《日本製造》中承認,索尼吸取了很多西方人做生意的經驗。
第五,企業決策注重發揮集體的作用。
日本企業領導人在做重要決策時,一般都必須設法將所有成員的意見都盡量統一起來。日本人把這叫做「Nemawashi」(綁根,指園丁在移植樹木時小心翼翼地將所有跟須都包纏起來)。這個操作過程是既乏味又漫長,但最終獲利的是企業,因為人的思想一旦統一,實行起來反而很快捷。
第六,注意勞資關系的相對穩定。
傳統的日本企業很少解僱職員,企業通過盡量滿足員工生活安定感達到激發他們工作熱情的目的,同時讓員工明白個人待遇的獲得是通過集團總體贏利的提升來達到的。因此公司並不追求即時償付和經常性的分紅增長,更傾向於長期激勵。有這樣的經營思想作支撐,企業的繁榮可以是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日本通過自身頑強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在積極引進外來管理文化的基礎上,日本人對自己的傳統進行了創造性的轉化,進而獲得了巨大實效。對於東鄰扶桑的突然發跡,我們不要懷以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其中的有益經驗應該珍視才對。

日本企業的經營管理特點,一是組織靈活,富有彈性,適應性強,二是尊重人和追求效率相輔相成。每個員工的工作劃分不細,擴大了個人責任范圍,使得各管理環節容易協調,通過定期變動工作使員工成為多面手。三是要求人的技能和知識水平較高,力求行行通,具有廣泛的知識,綜合能力強並有牢固的理想和信念。四是企業決策注重發揮集體和組織的作用。作決定需較長時間,但一旦實行起來則很迅速。五是注意勞資關系的相對穩定,盡量滿足僱傭員工的生活安定感,並由此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貳』 如何理解商人和商事行為

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的區別
商法是調整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商事行為是商法之中重要的概念,正確認識商事行為對於商法學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進行對比。 一、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定義
民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做出的,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能夠發生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商事行為又稱商行為、經濟行為、 商業行為, 與民事行為相區別而具有獨立的特徵。商事行為是商主體所為的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行為。民事關系是范圍更廣,包涵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商事關系是民事關系的一部分,民事關系與商事關系之間是典型的邏輯上的種屬關系。 民法中的買賣合同、加工承攬合同、運輸合同、保險合同等都是為民事行為而定。這些行為之所以成為商事行為,非本身包含特殊的內容,而是因其行為者的主觀目的是基於營利,換言之,買賣,運輸等行為,一般情況下為之屬民事行為,而當以營利為目的為之時則構成商事行為。因此傳統商法中的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之區別,不在於行為的客觀內容和表現,而在於行為者的主觀意圖。因此商事行為是以營利為目的實施的民事行為,或者說,商事行為就是營利性的民事行為。
二、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主體
商法作為民法的部門法,商主體因而是民事主體的一種特殊形式。故其具有民事主體的一般特性,即主體的「自由與平等」性。但它又有不完全等同於民事主體的特性。具體來說,民法是市民社會的產物,因而「獨立與自由」便是民法的終極價值,在民法的規范下,各民事主體之間呈現出一種不同於封建社會中人與人的「新關系」,它突出的表現為,每個人都是獨立、自由的主體(人格獨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主體(人格平等)。而作為商品經濟產物的商事法,「安全與效率」便成了其終極價值。在其規范下的商事主體們以追求營利作為他們的最高目標。與此相適應,為了保障整個市場秩序的建立與良性運轉,商事法對進入市場的主體都進行了嚴格限制。實行對當事人嚴格義務和責任規定的嚴格責任主義。並且,民事主體相比,當代商法主體觀念還明顯的體現出從商個人向商法人傾斜的傾向。另外,對於行為人是否有該意思的認定,因民事行為和商事行為而有所區別:在民事行為中,對行為人意思的認定,往往強調其真意;而在商事行為中,往往強調其外在表示。
三、民事行為和商事行為的具體區別:
(一)從目的來看:商事行為目的具有營利性,其行為具有營業性;而有效的民事行為其並沒有此項要求,它只要求雙方達成意思表示一致,而且意思表示真實、自由、自願,這也是作為有效的民事行為必備的,且最為重要的要件。但是意思自治的原則不適用於商法,自願原則和意思自治原則在商事行為中受到更嚴格的限制。
(二)從行為主體要件來看:商事行為其主體必須有一方是商人,而且在很多的情況下,雙方都為商人。而商人就是指依照法律規定參與商事法律關系,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商事行為,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人;而有效的民事行為其主體只要是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也就是說它是一般主體。
(三)從行為的客體來看:商事行為其買賣的標的從立法上看是財貨,但此財貨應理解為有形的財貨,也就是說無形財貨就不能成為商事買賣行為的客體,如知識產權;而有效的民事行為則只要求標的是確定可能的,並且合法,其並不要求此標的為有形財貨。
(四)行為的法定性來看:商事買賣行為其必須符合其經營業務的法律規定,即商事行為應該遵循許多適用於商人之間特定商業事務的共同條款,而不可超越此條款;而有效的民事買賣行為只要雙方意思達成一致,法律沒有明文禁止就可以進行買賣。

『叄』 中國留學生周曉旭(二十四歲)和王悅思(二十三歲)在日本都幹了些什麼

虛擬貨幣:通向現實財富

二零零六年十一月,日本警方先後逮捕了中國留學生周內曉旭(二十四歲)和容王悅思(二十三歲),原因是這兩人分別在網上出售了上億元的網路游戲電子武器裝備,各自賺取了三億日圓(約九百二十三萬美元)和六百萬日圓,雖不違反日本商法,但是他們以留學生身份從事經營活動不符日本法例。電子武器裝備需要在網路游戲中長時間在線才能得到,但一般上班族沒時間,於是海外中國留學生專門雇請中國大陸的網民在線打機,取得電子武器裝備,然後在網上賣掉牟利。於是,虛擬世界中的武器裝備也變成了現實中的金錢交易,即「RMT(Real Money Trade)」。中國年輕網民眾多,而且可以長時間泡在網上打機,而不在乎獲得多少報酬,因而為RMT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虛擬貨幣與現實財富也更緊密聯系起來。德籍華裔女子Ailin Graef (網名Anshe Chung)在「第二人生」(Second Life)游戲中炒賣虛擬地皮,輕松賺取百萬,為此榮登《財富》雜志和《商業周刊》的封面。不過,中國虛擬貨幣泛濫已引起當局重視,虛擬貨幣可在游戲中流通變現,還可作為網上交易代用幣,威脅人民幣的法定地位,日前有專家呼籲嚴格管制。

『肆』 商事行為的一般商事行為

一般商事行為與特殊商事行為是大陸法系國家商法學理論研究中使用的一對概念,它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事行為的分類。根據大陸法系國家商法學理論佔主導地位的觀點,一般商事行為和特殊商事行為並不是從商事行為本身提出來的問題,而是從商法對商事行為特別調整的共性和個性的角度提出來的問題。一般商事行為是指在商事交易中廣泛存在的,並受商法規則所調整的行為。其中有些行為不僅是商事領域共有,在民事領域也存在,但它們均受商法規則調整。
對一般商事行為的范圍,學者們意見紛紜,差異較大。有的學者認為其包括商法上的物權行為、商法上的債權行為、商事交互計算;有的學者將其概括為四個方面,即以緘默形式所為的意思表示、商事留置權、善意取得和約定利息的請求等;也有的學者認為一般商事行為包括要約與承諾行為、給付行為、交互計算等;本書闡述的一般商事行為是指商事活動中具有共性並受商法規范所調整的行為,主要包括商事代理行為、商事債權行為、商事物權行為及商事交互計算等方面。 商事代理以民事代理關系為其法律關系的構成基礎,但在主體、客體和內容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商事代理行為是最基本的商事行為之一,不同國家對其又有不同規定。在採用主觀主義(商人法主義)原則的國家,特別強調代理商的資格;而在採用客觀主義(商事行為法主義)原則的國家,則尤其強調行為的營利性。在民商分立國家,除了在《民法典》中對民事代理制度做出具體規定外,通常還在《商法典》中對商事代理制度做出特別的規定,如德國、日本等。我國在立法上沒有區分民事代理和商事代理,在實踐中,有關商事代理問題適用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相關規定。
與民法上的代理行為相比,商法上的代理具有其獨自的特點:
第一,非顯名主義。
在商事活動中,商事行為的代理人在實施其行為時,雖然沒有明確表示是為本人(即委任人或被代理人)進行,但其行為對本人和相對人仍然發生法律效力。非顯名主義作為商事代理的一個特徵在一些國家的商法中得到了承認。但是,當本人的對方當事人不知道代理人的行為是為本人所進行時,也可以請求其代理人履行。我國《合同法》第403條的規定即反映了這一特點。
第二,本人的死亡不影響代理權的存續。
根據民法的規則,被代理人(本人)的死亡將引起代理權的終止。商法的規定與之有所區別。一些國家的商法規定,商事行為的代理不因本人的死亡而消滅。在大多數情況下,就如個體工商戶一樣,即使其本人死亡,其營業也並不馬上消滅,而是讓其商業使用人的代理權繼續存在。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由於停止營業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也符合商法保護交易安全的要求。
第三,代理人的許可權范圍較廣。
在民法上,代理人應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代理人超出授權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才能免除其民事責任。但是,在商事行為的代理中,代理人的許可權范圍要比民事代理的廣。許多國家的商法都承認只要商事行為的代理人在不違背被代理人授權本意的范圍內,可以實施未被直接授權的行為。 商事債權行為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特殊形態,表現為一種特殊形式的債權行為。債的關系首先表現為一種民事法律關系,因此,商事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以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為基礎,同時適用商法的特殊規定,這些特殊的規定在法律效力上優先於民法的規定。在西方國家的商法典和商法學理論中,商事債權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商事合同締結過程中要約和承諾的特殊性上,具體涉及對意思表示之緘默和緘默之錯誤的特殊性規定等內容。
一般來說,緘默作為一種消極的行為或不作為的行為,不具有意思表示的效果,如我國《合同法》第20條的規定。但在例外情況下,如雙方已有約定或法律有明確規定,則緘默可當作對要約的承諾。 物權首先是民法中的一個基本范疇,規定在民法典之中。在商事活動中,涉及到物權問題,可以適用民法中的有關規定。但是,對於一些特殊商事行為,在民法之外,商法中又有特殊的補充性規定,這些特殊規定對於商事行為具有規范性意義,由此,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商事物權與民事物權在法律上的差異。
(一)商事流質預約的認可
在民法上,流質預約被禁止。出質人和質權人不得在合同中約定,質權人未受清償時,質物的所有權轉移為質權人所有。此項規定的目的在於防止債權人利用其有利的地位損害債務人的利益。
但在商事活動中,由於商人自己能夠計算其經濟利益的得失,同時,也為保障商事交易的順利進行,維護信用交易的公平,多數國家的商法都承認商事交易中的流質預約。例如,《日本商法典》的515條即規定,民法關於禁止流質預約的規定不適用於因商行為債權二設定的質權。《韓國商法典》亦有類似的規定。
(二)商事留置權
商事留置權是指在雙方商事行為情況下,債權人為實現其債權,佔有債務人的標的物,在其不履行義務時,變賣或對標的物折價以受償其債權的權利。商事留置權起源於中世紀義大利商業城市的商業習慣,並在德國商法典中得到明文規定。
商事留置權與民事留置權不同,它不強調留置的標的物與被擔保債權的個別關聯性,而只要求二者之間的一般關聯性,即在商人之間,因雙方商行為發生的債權在未受償之前,債權人可以留置其因商事行為已經佔有的債務人的財產,而不要求該財產屬於被擔保債權本身的標的物,不要求二者之間有直接的關系。商事留置權與民事留置權的這一區別在許多大陸法國家的商法中都有所體現。 商事交互計算,是指把在一定期間內由商事交易所產生的債權債務進行一次性結算的特殊商事合同。它實際上是一種活期賬務結算。它通過雙方的約定,以結算結果和結算後所產生的余額的確定來實現債務了結。在這種債務了結方式中,藉助於定期結算,交易雙方當事人在商事業務往來中形成的債權和債務不斷得以清算,從而避免了單方面獨立的債權和債務的生效。
在古代的巴比倫、埃及、希臘及羅馬等國,商事交互計算就相當發達。後來隨著銀行的出現,商事交互計算逐漸完善起來,並在各國商法中被普遍採用,《德國商法典》第355條、《日本商法典》第529條等都對交互計算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一些國家的商法典對於商事交互計算的概念、方法、原則,交互計算關系的形成條件,交互計算的法律效力,交互計算中的擔保與抵押以及交互計算關系的解除等都有明確的規定。
商事交互計算的特徵在於:當事人中至少有一方是商人;交互計算合同屬於諾成合同;當事人雙方之間必須有經常性、持續性的交易關系。例如,運輸業者之間、保險公司與其代理商之間在一定期間內存在持續性交易時,交互計算就得到承認;就一定期間內由交易產生的債權債務總額進行抵消,對余額進行支付;商事交互計算根據合同、特別是持續性合同的終了而停止。但是,當事人隨時可以就在將來對交互計算合同的解約告知對方。

『伍』 有誰在日本公司工作過嗎可以告訴我一些日本的企業和中國的企業有什麼不同嗎

日本企業財務管理辦法

資本是日本企業進行生產經營的前提條件,股東的投資是企業的最初資本。作為企業支柱和經營源泉的資本進入企業以後,經過循環周轉,促使資本不斷增值,以保證企業得以存在和發展。
一、 財務管理
日本企業的財務活動具體表現為資本的籌集和運用,資本籌集與運用的計劃和控制是財務管理。記錄和核算作為財務對象的資本變動情況時,所使用的方法和手續是財務會計,而在進行財務管理時則主要是使用管理會計。
二、 資本的籌集和運用
日本企業資本籌集的來源有多部金融和內部金融之分。其形式如下:(1)外部金融主要有商業信用、信貸金金融、證券金融等。(2)內部金融主要有發行股票(增資)、保留利潤、計提折舊費及財產處理等。
日本企業資本運用的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1)貨幣儲備;(2)賒銷投資;(3)庫存投資;(4)有形資產投資;(5)無形資產投資;(6)公司對外投資;(7)創業投資;(8)科研開發資;(9)資本籌資投資。請參見圖2-3-4:日本企業的資本運用。
三、 財務部門的職能
(1) 籌集和運用資金 這是日本企業財務部門的第一個職能。企業進行生產經營需要一定量的資金而這些資金的籌集和運用是以財務部門為中心實現的。
(2) 擔當財務會計工作 這是日本企業財務部門的第二個職能。財務會計通過記錄、收集、處理資本變動情況,提出企業經營活動的有關情報,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保護企業財產。
(3) 擔當管理會計工作 日本企業的會計工作,除了財務會計以外,還有管理會計。根據日本商法有關規定,財務會計具有強制性,而管理會計沒有法定強制性,其是否設置則由企業自行決定。
如前所述,財務會計是為研究企業以往經營狀況提供情報。管理會計則不同,它是為研究企業未來如何發展提供會計情報。管理會計的重要任務,就是為企業進行合理決策提供切實可*的情報。

日本企業7S活動簡單、實用的現場管理方法。7S活動起源於日本,並在日本企業中廣泛推行,其具體含義和實施重點如下:
整理

就是徹底地將要與不要的東西區分清楚,並將不要的東西加以處理,它是改善生產現場的第一步。需對「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觀念予以突破,必須挑戰「好不容易才做出來的」、「丟了好浪費」、「可能以後還有機會用到」等傳統觀念。經常對「所有的東西都是要用的」觀念加以檢討。

整理的目的是:改善和增加作業面積;現場無雜物,行道通暢,提高工作效率;消除管理上的混放、混料等差錯事故;有利於減少庫存,節約資金。

整頓

把經過整理出來的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簡言之,整頓就是人和物放置方法的標准化。整頓的關鍵是做到定位、定品、定量。抓住了這三個要點,就可以製作看板,做到目視管理,從而提煉出適合本企業的東西放置方法,進而使該方法標准化。

清掃

就是徹底地將自己的工作環境四周打掃干凈,設備異常時馬上維修,使之恢復正常。清掃活動的重點是必須按照決定清掃對象;清掃人員;清掃方法;准備清掃器具;實施清掃的步驟實施,方能真正起到效果。

清掃活動應遵循下列原則:(1)自己使用的物品,如設備、工具等,要自己清掃,而不要依賴他人,不增加專門的清掃工;(2)對設備的清掃,著眼於對設備的維護保養,清掃設備要設備的點檢和保養結合起來;(3)清掃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當清掃過程中發現有有油水泄漏等異常狀況發生時,必須查明原因,並採取措施加以改進,而不能聽之任之。

清潔

是指對整理、整頓、清掃之後的工作成果要認真維護,使現場保持完美和最佳狀態。清潔,是對前三項活動的堅持和深入。清潔活動實施時,需要秉持三個觀念:(1)只有在「清潔的工作場所才能產生出高效率,高品質的產品。;(2)清潔是一種用心的行為,千萬不要只在表面下功夫;(3)清潔是一種隨時隨地的工作,而不是上下班前後的工作。清潔活動的要點則是:堅持「3不要」的原則——即不要放置不用的東西,不要弄亂,不要弄臟;不僅物品需要清潔,現場工人同樣需要清潔;工人不僅要做到形體上的清潔,而且要做到精神上的清潔。

素養

要努力提高人員的素養,養成嚴格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和作風,素養是「7S」活動核心,沒有人員素質的提高,各項活動就不能順利開展,就是開展了也堅持不了。

節約

就是對時間、空間、能源等方面合理利用,以發揮它們的最大效能,從而創造一個高效率的,物盡其用的工作場所。實施時應該秉持三個觀念:能用的東西盡可能利用;以自己就是主人的心態對待企業的資源;切勿隨意丟棄,丟棄前要思考其剩餘之使用價值。節約是對整理工作的補充和指導。在我國,由於資源相對不足,更應該在企業中秉持勤儉節約的原則。

安全

就是要維護人身與財產不受侵害,以創造一個零故障,無意外事故發生的工作場所。實施的要點是:不要因小失大,應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對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能進行訓練;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全員參與,排除隱患,重視預防。

日本企業提倡的管理方法 - 企業管理
2006-04-18
4M原則

人員(MAN)、機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這四個單詞的英文均為「M」打頭,所以簡稱「4M」。

4M是日常工作中面臨的四個變化點,必須隨時掌握這四點的變化狀況,對問題進行要因分析,找出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再運用其他方法進行改善,這樣才能保證產品品質,提高顧客滿意度。

附註:

在商務禮儀的宴請中也有一條在世界各國廣泛受到重視的4M禮儀原則:

其中的4M,指的是4個以M為字頭的單詞:菜單(Menu)、舉止(Manner)、音樂(Music)和環境(Mode)。它們都是安排或參與宴請活動時,應當注意的重點問題。這條原則的主要含義指的就是在安排或者參與宴會活動時,必須優先對菜單、舉止、音樂和環境等四個方面的問題加以高度的重視,並應力求使自己在這些方面的所作所為符合律己敬人的行為規范。

『陸』 中日商法 比較

日本商法有關公司治理機制最新修改案之特點分析
[摘要]日本商法為了進一步確保股份有限公司法人治理機制的實效性,於2001年底進行了重大修改,主要包括進一步強化監事(會)機能,緩和董事責任減輕的要件以及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進一步合理化等方面的內容。日本商法此次修改,對我國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機制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日本商法;公司治理機制;修改動態 日本商法(以下簡稱商法)有關公司治理機制的最新修改案已於2001年12月12日作為法律第149號正式頒布,並於2002年5月1日起施行。這次商法修改,為了進一步確保公司治理機制的實效性,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修改完善。一是監事機能的強化;二是緩和有關減輕董事等責任的要件;三是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進一步合理化。 具體講,強化監事機能的主要措施有:①明確規定了監事的董事會出席義務和意見陳述義務(商法第260條之3第1款);②監事的任期由三年延長為四年(商法第273條第1款);③監事對辭任的意見陳述權的法定化(商法第275條之3之2);④公司外監事人數的增加以及其要件的嚴格化(商法特例法第18條第1款);⑤新設了監事會對監事選任的同意權以及議題等提案權(商法特例法第18條第3款)。緩和有關減輕董事等責任要件的主要措施是,就董事、監事對公司的損害賠償責任新設了通過股東大會的特別決議等可以免除的制度(商法第266條第7款~23款,第280條)。作為股東代表訴訟制度進一步合理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①監事的考慮判斷期間由30日變為60日(商法第267條第3款);②對追究董事責任的訴訟可以和解作了明確規定(商法第268條第4—7款);③對公司為了支持被告董事要求參加訴訟的申請規定了監事的同意權(商法第268條第8款)。 一、監事機能的強化 首先,此次商法修改明確規定了監事的董事會出席義務和意見陳述義務。修改前的商法規定,「監事可以出席董事會,並陳述其意見」(修改前商法第260條之3第1款)。根據這一規定,一般認為,監事作為負有監查公司業務執行義務和善管注意義務者,自然負有董事會出席義務和意見陳述義務。此次商法修改將監事的這一義務明確化,將第260條之3第1款修改為「監事應當出席董事會,並認為有必要時應當陳述意見」。以此進一步明確監事的責任,從而保證公司業務執行的公正有效。 監事無正當理由不履行這一義務時,作為違反善管注意義務者須承擔必要的責任。如果由此使公司或第三人遭受損失,須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商法第277條、280條、266條之3)。 其次,此次商法修改就監事對辭任的意見陳述權作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實現了此項職權的法定化。修改前商法只規定了監事在股東大會就其選任或解任陳述意見的權利。這一規定也是為了明確和加強監事的地位而採取的措施。但為了防止監事的辭任是由董事強制所致,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和鞏固監事的地位。所以,此次商法修改通過增加新條款明確規定,「辭任監事者,可出席辭任後第一次召集的股東大會,並陳述其辭任的宗旨和理由」(商法第275條之3之2第1款)。並且為了使辭任監事確保這一機會,商法進一步規定,公司應當向辭任監事通知召集股東大會的意旨①(同條第2款)。當然,其他監事同樣可以陳述意見(同條第3款)。 再次,此次商法修改延長了監事的任期,增加了公司外監事即獨立監事的人數,並對獨立監事的要件作了嚴格的規定。修改前商法所規定的監事的任期為3年,此次修改將監事的任期延長為4年②(商法第273條第1款)。1993年以前,商法所規定的監事的任期為兩年,1993年商法修改將這一任期 由兩年延長為3年,此次修改又從3年延長為4年。這一連貫措施旨在不斷加強監事的身份保障,進一步確保監事實施監督的實效性。具體講,修改前的日本商法特例法,要求本法所規定的大公司③在3人以上的監事中,1人以上應當是就任前五年間未擔任過公司或其子公司的董事或支配人以及其他商法使用人者(修改前商法特例法第18條第1款)。此次商法修改為了進一步強化監事相對於董事會的獨立性,加強監事監督公司業務執行的機能,將獨立監事的人數由原來的1人以上增加為監事總數的半數以上,並且將獨立監事的要件由原來的「就任前五年間」修改為單純的「就任前」,實現了要件的嚴格化。 最後,此次商法修改新設了監事會對監事選任的同意權以及議題等的提案權。修改前商法只設對會計監察人的選任,賦予監事會同意權以及議題等的提案權。即「董事向股東大會提交選任會計監察人的議案時,應當取得監事會的同意」(商法特例法第3條第2款),「監事會可通過其決議,請求董事將會計監察人的選任作為股東大會的議題,也可通過其決議提出選任會計監察人議案」(同條第3款)。而對監事的選任只規定監事可在股東大會就此陳述意見(商法第275條之3)。 為了防止董事隨意進行監事的人事安排,從而進一步加強和鞏固監事的地位,有必要對監事的選任事項採取同會計監察人選任相同的法律規定。所以,此次商法修改通過准用上述有關會計監察人選任之規定的辦法,就監事的選任事項同樣賦予監事會同意權和議題等的提案權(商法特例法第18條第3款)。④ 二、和有關減輕董事等責任的要件 日本現行商法規定,免除董事對公司的責任需要全體股東的同意(商法第266條第5款)。這樣一來,在上市公司等大型公司的情況下,實際上免除董事對公司的責任幾乎等於不可能。但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許多情況下需要企業的經營者冒著一定的風險作出大膽的經營判斷。可是,按照商法的規定,事後經營者只要有輕微的過失行為,須承擔高額的損害賠償責任。經營者考慮到這種後果,必然不敢大膽經營,這對企業經營是很不利的。 為了解決這一現實的矛盾,日本商法通過增加條款的辦法,從兩個方面採取了適當減輕董事等責任的態度。一方面,此次商法修改規定,董事在執行職務時,只要是善意的,且無重大過失,就以從該董事應承擔的損害賠償額中扣除該董事四年的報酬額後所剩額度為限度,可以通過股東大會的特別決議或基於公司章程規定的董事會決議免除其責任(商法第226條第7~18款)。另一方面,考慮到公司外董事即獨立董事①所具有的優勢,為了使公司較容易地確保經營人才,此次商法修改明確規定,公司可以通過章程規定同獨立董事締結以該董事不承擔雙方提前約定的金額以外的責任為內容的契約(商法第266條第19~23款)。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商法修改除了規定通過股東大會特別決議適當減輕董事責任外,還規定可通過董事會決議減輕董事責任。這是因為在由眾多股東組成的股份公司中,僅僅為了免除董事的責任而召集臨時股東大會,從費用和召集程序兩方面考慮都是相當困難的。如果非要等到定期股東大會來作出決議,董事的損害賠償責任到底能否免除將處於長期的不明確狀態之中,這對公司的經營極為不利,甚至會嚴重影響公司的正常經營。所以,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狀況,建立通過隨時可以召集的董事會決議免除董事責任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再說,根據公司章程的規定,實質上是根據股東的授權(因為章程變更需股東大會特別決議),由經營專家董事構成的合議體組織即董事會,從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董事的經營判斷是否妥當合理的角度,對該董事是否應該免除其責任首先作出判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另外,作為上述董事責任免除制度的擔保保障措施,此次商法修改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強化和完善。 首先,此次商法修改規定,通過股東大會特別決議免除董事責任時,對提出的相關議案應當取得監事(會)的同意(商法第266條第7~11款)。同樣,通過董事會決議免除董事責任時,首先必須對此在公司章程中作出規定。為此需向股東大會提交的公司章程變更議案,以及向董事會提交的相關決議議案,在正式提出時應當取得監事(會)的同意②(商法第266條第12~18款)。此外,公司同獨立董事締結旨在減輕其責任的契約時,對此也需要由公司章程作出規定。為此,向股東大會提交公司章程變更議案時,應當取得監事(會)的同意(商法第266條第19~23款)。 其次,此次商法修改規定,通過股東大會特別決議免除董事的責任時,應當在股東大會上公示作為責任發生原因的事實,免除額度的測算根據以及理應免除的理由等事項(商法第266條第7~11款)。由董事會對董事責任作出免除決議後,除上述事項外,還要公告或通知股東若對免除有異議可在一定期限(不低於一個月)內提出的宗旨。並且,如果擁有全體股東表決權的3% 以上的股東提出異議時,董事會不得通過決議免除董事的責任(商法第266條第12~18款)。此外,此次商法修改規定,獨立董事按照同公司締結的契約承擔了相應的責任後,在最初召集的股東大會上也應當公示作為責任發生原因的事實,免除額度的測算根據以及理應免除的理由等事項(商法第266條第19~23款)。 三、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進一步 合理化日本商法所規定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是一項股東追究董事對公司責任的重要制度,近年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使此項制度進一步合理化,此次商法修改根據日本司法實踐經驗以及商法學的理性思考,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股東代表訴訟制度進行了修改完善。 首先,隨著企業經營活動的日趨國際化和多樣化,經營者的經營判斷也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專業化。因此,為了使受理了股東請求並代表公司通過訴訟追究董事責任的監事,有足夠的時間對日益復雜化和高度專業化的董事的經營活動作出慎重判斷,此次商法修改將監事的考慮判斷期間由原來的30日延長為60日,即明確規定,公司自股東提出請求之日起60日內不提起訴訟時,提出請求的股東為了公司利益可直接提起訴訟(商法第267條第3款)。 另外,根據現行商法的規定,追究董事對公司責任的訴訟案件正在審理之中時,股東或公司可以請求參加該訴訟(商法第268條第2款),但作為公司了解訴訟審理的機會,現行商法只規定了提起代表訴訟的股東向公司告知訴訟的義務(日本商法第268條第3款)。為了進一步完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能夠建立公司提起訴訟時的股東以及股東代表提起訴訟時的其他股東都能及時准確地了解訴訟審理情況的知情機制,此次商法修改明確規定,公司受到股東提起代表訴訟的告知,或公司提起追究董事責任的訴訟時,應當對此進行公告或通知股東。即將訴訟進行公告或向股東發出通知規定為公司的義務(商法第268條第4款)。 其次,修改前商法沒有對追究董事責任的訴訟(主要指股東代表訴訟)能否和解作出規定。所以,這種訴訟是否能和解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並且持否定態度的觀點較有力。而在現實的法院審判中,作為迅速且恰當的糾紛解決手段,也有訴訟和解的情況。但對其效力存有司法解釋上的異議。此次商法修改大膽地排除了這種解釋上的異議,認為從正面認可訴訟和解,既符合公司以及股東的利益,也對降低訴訟成本有利。所以,修改商法明確規定,在嚴格遵守符合公司和股東利益的一定程序的條件下,訴訟和解是可能的(商法第268條第5~7款)。需要注意的是,公司作為訴訟和解的當事人時,既不需要特別的程序,也不需要取得全體股東的同意就可以和解。因為,股東通過訴訟公告或通知可以了解訴訟審理,參加訴訟的機會始終是得到保障的。相反,公司不是訴訟和解當事人時,即訴訟屬股東代表訴訟,公司沒有參加和解時,有必要保護作為權利主體的公司的利益。所以,此次商法修改規定,法院應當向公司通知和解內容,並應當催告如果對和解有異議在兩周內提出。如果公司在規定期間內不以書面對和解提出異議就可視為公司認可了這種和解(商法第268條第6,7款)。 最後,在股東代表訴訟中,公司能否為支持被告董事而參加訴訟,一直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存在著肯定和否定兩種觀點的對立。在審判實踐中有案例對此作了肯定回答。此次商法修改也以肯定為前提,規定公司為支持被告董事而要求參加股東代表訴訟時應當取得監事(會)的同意(商法第268條第8款)。當然,公司的訴訟參加請求得到監事的同意,並不意味著公司就可以自然參加訴訟,而是公司的請求是否達到了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有關訴訟參加的要件,對此法院將根據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作出判斷。

,公司作為訴訟和解的當事人時,既不需要特別的程序,也不需要取得全體股東的同意就可以和解。因為,股東通過訴訟公告或通知可以了解訴訟審理,參加訴訟的機會始終是得到保障的。相反,公司不是訴訟和解當事人時,即訴訟屬股東代表訴訟,公司沒有參加和解時,有必要保護作為權利主體的公司的利益。所以,此次商法修改規定,法院應當向公司通知和解內容,並應當催告如果對和解有異議在兩周內提出。如果公司在規定期間內不以書面對和解提出異議就可視為公司認可了這種和解(商法第268條第6,7款)。 最後,在股東代表訴訟中,公司能否為支持被告董事而參加訴訟,一直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存在著肯定和否定兩種觀點的對立。在審判實踐中有案例對此作了肯定回答。此次商法修改也以肯定為前提,規定公司為支持被告董事而要求參加股東代表訴訟時應當取得監事(會)的同意(商法第268條第8款)。當然,公司的訴訟參加請求得到監事的同意,並不意味著公司就可以自然參加訴訟,而是公司的請求是否達到了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有關訴訟參加的要件,對此法院將根據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作出判斷。

,公司作為訴訟和解的當事人時,既不需要特別的程序,也不需要取得全體股東的同意就可以和解。因為,股東通過訴訟公告或通知可以了解訴訟審理,參加訴訟的機會始終是得到保障的。相反,公司不是訴訟和解當事人時,即訴訟屬股東代表訴訟,公司沒有參加和解時,有必要保護作為權利主體的公司的利益。所以,此次商法修改規定,法院應當向公司通知和解內容,並應當催告如果對和解有異議在兩周內提出。如果公司在規定期間內不以書面對和解提出異議就可視為公司認可了這種和解(商法第268條第6,7款)。 最後,在股東代表訴訟中,公司能否為支持被告董事而參加訴訟,一直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存在著肯定和否定兩種觀點的對立。在審判實踐中有案例對此作了肯定回答。此次商法修改也以肯定為前提,規定公司為支持被告董事而要求參加股東代表訴訟時應當取得監事(會)的同意(商法第268條第8款)。當然,公司的訴訟參加請求得到監事的同意,並不意味著公司就可以自然參加訴訟,而是公司的請求是否達到了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有關訴訟參加的要件,對此法院將根據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作出判斷。
,公司作為訴訟和解的當事人時,既不需要特別的程序,也不需要取得全體股東的同意就可以和解。因為,股東通過訴訟公告或通知可以了解訴訟審理,參加訴訟的機會始終是得到保障的。相反,公司不是訴訟和解當事人時,即訴訟屬股東代表訴訟,公司沒有參加和解時,有必要保護作為權利主體的公司的利益。所以,此次商法修改規定,法院應當向公司通知和解內容,並應當催告如果對和解有異議在兩周內提出。如果公司在規定期間內不以書面對和解提出異議就可視為公司認可了這種和解(商法第268條第6,7款)。 最後,在股東代表訴訟中,公司能否為支持被告董事而參加訴訟,一直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存在著肯定和否定兩種觀點的對立。在審判實踐中有案例對此作了肯定回答。此次商法修改也以肯定為前提,規定公司為支持被告董事而要求參加股東代表訴訟時應當取得監事(會)的同意(商法第268條第8款)。當然,公司的訴訟參加請求得到監事的同意,並不意味著公司就可以自然參加訴訟,而是公司的請求是否達到了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有關訴訟參加的要件,對此法院將根據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作出判斷。

中國商法的立法模式再研究
繼《合同法》之後,物權法、民法典的制定成為我國今後民事立法的目標。當前,有 學者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民法典草案大綱已經提出。然而,面對我國民商事立法的現 狀,在民法典出台之前,必須對民法與商法的立法模式進行嚴謹的理論梳理、論證和整 體立法規劃,否則民法典的制定不但不會產生其應有的影響和作用,反而會反映出我國 民商法學研究的幼稚,以致辜負了新時
一、我國民商立法體例的研究與立法實踐回顧
「如果將民商關系立法體例作為一個理論范疇,則該范疇在成立以及使用方面的相對 參照系統,事實地僅以大陸法系近代以來的立法為限。」(註:高在敏著:《商法的理 念與理念的商法》,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頁。)大陸法系各國關於民商事的 立法,大致可分為兩種體例,即民商合一體例與民商分立體例。所謂民商合一體例,是 指「將民事商事統一立法,不設民商之區別,關於商事的規定,或編入民法典之中,或 以單行法規頒行之體例」,(註:有學者認為,在法源形式上除無商法典外,既有民法 典,同時又有大量商事單行法的立法體例為「分」、「合」折衷體制,其與民商合一體 制不同,參見上書,第114頁。)此以瑞士、俄羅斯為代表。(註:張國鍵:《商事法論 》,台灣三民書局1980年版,第50頁。)所謂民商分立體制是指將民事與商事分別立法 ,於民法典之外,另制定商法法典,使民法法典與商法法典各自獨立存在之體制,(注 :張國鍵:《商事法論》,台灣三民書局1980年版,第50頁。)此體例以德國、法國為 代表。
由於傳統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諸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在中國古代社會,不存在 近代意義上私法性質的民法與商法,因而我國學者對民商立法體例問題的研究最早是在 清末修律時期。清末的民商事立法,仿德國法系,采民商分立制,經過兩次商法大會的 召開,最終形成《商律草案》,但其因辛亥革命的爆發而致流產。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商法作為一個部門法消失,因而民商立法體例 問題也無從作為法學研究中的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商法學的研究逐步復興,尤 其是在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目標確立以後,民商法學者對民商 立法體例問題又投以了關注。其中主張民商合一的學者,依據的理由大致有:1.現在社 會已不存在獨立的商人階層,商事活動現在已經變成了一般民事活動,區分民法與商法 實無必要。2.采民商分立的法國和德國,由於大量的商事單行法規在很大程度上架空了 商法典的內容,其商法典已經支離破碎,為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民商合一已成為發展 趨勢。3.即使在民商分立的國家,也難以確立劃分民事行為與商事行為的嚴格界限,民 法典與商法典的並存會引起法律適用上的困難和混亂。4.商品經濟的發展使民法的含義 得以豐富與擴充。5.主張民商分立將會使民法與經濟法之爭得以繼續。6.主張民商分立 不利於對市場經濟關系進行統一規范。7.主張民商分立制定單獨的商法典的方案,在法 律實務、理論觀念和法律文化傳統上都不具備響應的條件,故不可取。(註:以上內容 參見黃榕森:「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對我國商事立法模式的再思考」,《廣西師范 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魏振瀛、錢強波:「市場經濟與民法觀念」,《中外法學 》,1994年第5期;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頁。)
偶有個別學者主張制定商法典,實行民商分立立法體例。(註:梁慧星:《民法總論》 ,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1頁。)其所依據的理由概括如下:1.從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從 中國商品經濟的萌芽到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的進程看,民商分立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 需要的立法模式。2.從我國現實的立法狀況來看,民商分立模式有利於民法與商法的發 展,從而能早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法律體系。3.從商法的性質、商事交 易關系的特性、商法的特徵及民商分立法體例的歷史和發展看,應采民商分立立法體例 。4.「民商分立」立法體例最有利於表現商事主體與民事主體、商事行為與民事行為的 區別,並在立法形式上真實的再現民商法事實上的獨立狀態,從而作到了形式與實際的 統一。5.「民商分立」不僅是人們對經濟活動,尤其是對經營活動的規律、特點在理性 基礎上更深刻認識的結果,而且是法律技術和方法完善的標志之一。6.商品經濟關系的 形成是商法產生的物質條件,而商品經濟的獨立存在和發展,則是構成獨立商法體系的 客觀基礎。(註:以上內容參見如下論文:黃榕森:「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對我國 商事立法模式的再思考」,《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劉凱湘:「論商法 的性質、依據和特徵」,《現代法學》,1997年第5期;王春捷:「中國商法的立法形 式研究」,《法商研究》,1997年第6期。)
二、對我國民商立法體例研究現狀反思
(一)民商立法體例並不僅僅是一個立法技術問題
民商立法體例問題至少涉及如下重要問題:
1.民法與商法的關系問題。民法與商法的關系問題是民商立法體例的深層次邏輯問題 。民法與商法同源,即其兩者均根源於商品經濟,但卻不同體,兩者在調整對象、調整 方法、追求的價值取向、具體的法律制度、立法技術上都有不容忽視的差異。對民法與 商法的關系認識直接影響著對民商立法體例所持有的主張,對此已有學者注意到,並以 此作為研究的基點。(註:見劉凱湘、徐學鹿文。)今後對我國民商立法體例的研究應結 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民法與商法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
2.經濟、政治體制問題。民法是簡單商品經濟的產物,其具體制度體現出濃厚的家庭 倫理道德價值取向;而商法則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只有當商品經濟關系達到比較發達或 相當發達的程度時才具備了醞釀獨立商法的溫床),因而商法的具體制度體現出追求效 率、營利的價值取向。在建立和發展我國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研究民商立法體例問題必 然要以促進、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為核心導向(如為市場經濟塑造合格的市 場主體,引導、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並進而推動以適應根深蒂固的小農經 濟、自然經濟的政治制度向與市場經濟相配套的政治體制的徹頭徹尾的根本性轉變,也 就是說民商立法體例的選擇與我國經濟政治轉型有互動作用。可見,民商立法體例的選 擇問題與我國的經濟、政治體制有重大關系。
3.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近幾年現代「新儒家」、本土資源論(後現代)、「現代 化」論在我國學術界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的時代課題,這一時代課題 涉及我國上層建築領域的各個方面,這自然也會體現在法學的研究中。民商立法體例的 選擇問題正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時代課題在民法學研究中的反映。對民商立法體例的 選擇從一個側面反映著對待我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形成了輕商抑 商的法律文化傳統,商人無應有的社會地位,商事交往的合理規則及應有的秩序更是無 從形成,而這些都是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很明顯,選擇民商合一的體制 (包括有學者所稱的「合一折衷」的體制),無論從主觀上,還是從客觀上,均體現出對 中國傳統文化的承繼,這對市場經濟所需求的商事主體的形成不能說是促動,甚至還可 能是阻礙。相反,選擇民商分立的立法體例,能夠從制度上促動輕商抑商的法律傳統文 化的轉變,這一轉變是人們的法律意識、觀念由表層向深層推進的流變過程,此乃民商 法現代化的外源性模式。(註:公丕翔:《法制現代化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版,第16頁。)
(二)民商法學的研究方法問題
從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的民商法學的研究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積累過程。在研究過 程中,除階級分析的方法外,法學家只能也必須藉助於實證主義的方法。這種方法的采 用,為我國的立法、司法及執法的起步提供了基本概念、理論、基本知識的清楚解釋, 這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經濟生活的需求與我國的法制狀況。但正如著名法學家博登海默 所言:「實證主義把法律同心理、倫理、經濟、社會等基礎切割開來的趨勢,則使我們 對法律制度所能達致的自主性和自足性的程度產生了一定的誤識」,(註:[美]E·博登 海默,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0 1頁。)實證主義有其只注重實證研究,如注重具體制度研究和法條解釋,不重價值思考 的天生弊端,而這是民法學進一步研究的巨大障礙,因為「一個好的部門法學家,都因 該具有法哲學的思維」(註:朱景文:「法理學向何處去專題討論會紀要」,《法商研 究》,2000年,第114頁。)而「民法法系對於哲學影響則格外開放」。(註:[美]艾倫 ·沃森:《民法法系的演變及形成》,李靜冰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2 0頁。)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既使得我們當代的民商法學的研究取得了從無到有的成果 ,又使得我國的民商法研究迄今為止,基本上仍停留在對羅馬法及羅馬法以來的外國民 法制度、舊中國民法制度及其理論學說的闡釋和評註上面。(註:徐元州:「論民法的 革命」,《社會科學》,1997年第2期,第38頁。)這在民商立法體例的選擇問題上則表 現為,在總體上不能突破清末與國民黨時期的研究成果,(註:徐學鹿:「論我國商法 的現代化」,《山東法學》,1999年第2期,第39頁。)這種現象發人深省。
三、我國民商立法體例的選擇——民商分立
(一)從典型案例的實證分析論民商分立的必要性
「王海」現象自1995年出現以來,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和討論。法學界對「王 海」現象的論爭

『柒』 請教法律英語高手,急!!!

商主體:商人、商行為和企業. 商法學派按照傳統的分類將商法主要內容分成商主體法與商行為法。便宜買進高價賣出為標準的定義被稱為商行為主義。便宜買進高價賣出為標準的定義被稱為商行為主義 以什麼方式做的人就是商人。以什麼方式做包括三個要素:

(1) 需要一定規模的資金

(2) 連續性

(3) 進行營業活動
企業的范圍是廣泛而有彈性的,但它一定包含三個要素:一定規模的資金,連續性的營利活動。

翻譯 》
The quotient subject: The merchant and the shop are corporate .. The sect of Commercial Code is a law as for the subject method and the shop that divides into the quotient of the main content of Commercial Code by classifying the tradition. Good soup purchases, markets high price, becomes a standard definition, and is called the activism of the quotient. Good soup is a person whom what method that purchases, markets high price, becomes a standard definition, and is called the activism of the quotient does and a merchant. What method is it and contain three elements:

(1) The capital of a constant scale is needed.

(2) Consistency

(3) Enterprise that does business activity
It was elastic wide the range and surely including three elements it: Obtain the constant capital of the scale and a continuous profit and act.

『捌』 多項選擇怎麼選擇啊(關於商法)

看哈公司法的書不是就搞定了。
1、AD
2、ABC
3、ABCD
4、
5、ABC
6、

『玖』 日本企業是怎樣管理的,與中國企業的管理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日本企業財務管理辦法

資本是日本企業進行生產經營的前提條件,股東的投資是企業的最初資本。作為企業支柱和經營源泉的資本進入企業以後,經過循環周轉,促使資本不斷增值,以保證企業得以存在和發展。
一、 財務管理
日本企業的財務活動具體表現為資本的籌集和運用,資本籌集與運用的計劃和控制是財務管理。記錄和核算作為財務對象的資本變動情況時,所使用的方法和手續是財務會計,而在進行財務管理時則主要是使用管理會計。
二、 資本的籌集和運用
日本企業資本籌集的來源有多部金融和內部金融之分。其形式如下:(1)外部金融主要有商業信用、信貸金金融、證券金融等。(2)內部金融主要有發行股票(增資)、保留利潤、計提折舊費及財產處理等。
日本企業資本運用的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1)貨幣儲備;(2)賒銷投資;(3)庫存投資;(4)有形資產投資;(5)無形資產投資;(6)公司對外投資;(7)創業投資;(8)科研開發資;(9)資本籌資投資。請參見圖2-3-4:日本企業的資本運用。
三、 財務部門的職能
(1) 籌集和運用資金 這是日本企業財務部門的第一個職能。企業進行生產經營需要一定量的資金而這些資金的籌集和運用是以財務部門為中心實現的。
(2) 擔當財務會計工作 這是日本企業財務部門的第二個職能。財務會計通過記錄、收集、處理資本變動情況,提出企業經營活動的有關情報,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保護企業財產。
(3) 擔當管理會計工作 日本企業的會計工作,除了財務會計以外,還有管理會計。根據日本商法有關規定,財務會計具有強制性,而管理會計沒有法定強制性,其是否設置則由企業自行決定。
如前所述,財務會計是為研究企業以往經營狀況提供情報。管理會計則不同,它是為研究企業未來如何發展提供會計情報。管理會計的重要任務,就是為企業進行合理決策提供切實可*的情報。

日本企業7S活動簡單、實用的現場管理方法。7S活動起源於日本,並在日本企業中廣泛推行,其具體含義和實施重點如下:
整理

就是徹底地將要與不要的東西區分清楚,並將不要的東西加以處理,它是改善生產現場的第一步。需對「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觀念予以突破,必須挑戰「好不容易才做出來的」、「丟了好浪費」、「可能以後還有機會用到」等傳統觀念。經常對「所有的東西都是要用的」觀念加以檢討。

整理的目的是:改善和增加作業面積;現場無雜物,行道通暢,提高工作效率;消除管理上的混放、混料等差錯事故;有利於減少庫存,節約資金。

整頓

把經過整理出來的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簡言之,整頓就是人和物放置方法的標准化。整頓的關鍵是做到定位、定品、定量。抓住了這三個要點,就可以製作看板,做到目視管理,從而提煉出適合本企業的東西放置方法,進而使該方法標准化。

清掃

就是徹底地將自己的工作環境四周打掃干凈,設備異常時馬上維修,使之恢復正常。清掃活動的重點是必須按照決定清掃對象;清掃人員;清掃方法;准備清掃器具;實施清掃的步驟實施,方能真正起到效果。

清掃活動應遵循下列原則:(1)自己使用的物品,如設備、工具等,要自己清掃,而不要依賴他人,不增加專門的清掃工;(2)對設備的清掃,著眼於對設備的維護保養,清掃設備要設備的點檢和保養結合起來;(3)清掃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當清掃過程中發現有有油水泄漏等異常狀況發生時,必須查明原因,並採取措施加以改進,而不能聽之任之。

清潔

是指對整理、整頓、清掃之後的工作成果要認真維護,使現場保持完美和最佳狀態。清潔,是對前三項活動的堅持和深入。清潔活動實施時,需要秉持三個觀念:(1)只有在「清潔的工作場所才能產生出高效率,高品質的產品。;(2)清潔是一種用心的行為,千萬不要只在表面下功夫;(3)清潔是一種隨時隨地的工作,而不是上下班前後的工作。清潔活動的要點則是:堅持「3不要」的原則——即不要放置不用的東西,不要弄亂,不要弄臟;不僅物品需要清潔,現場工人同樣需要清潔;工人不僅要做到形體上的清潔,而且要做到精神上的清潔。

素養

要努力提高人員的素養,養成嚴格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和作風,素養是「7S」活動核心,沒有人員素質的提高,各項活動就不能順利開展,就是開展了也堅持不了。

節約

就是對時間、空間、能源等方面合理利用,以發揮它們的最大效能,從而創造一個高效率的,物盡其用的工作場所。實施時應該秉持三個觀念:能用的東西盡可能利用;以自己就是主人的心態對待企業的資源;切勿隨意丟棄,丟棄前要思考其剩餘之使用價值。節約是對整理工作的補充和指導。在我國,由於資源相對不足,更應該在企業中秉持勤儉節約的原則。

安全

就是要維護人身與財產不受侵害,以創造一個零故障,無意外事故發生的工作場所。實施的要點是:不要因小失大,應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對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能進行訓練;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全員參與,排除隱患,重視預防。

日本企業提倡的管理方法 - 企業管理
2006-04-18
4M原則

人員(MAN)、機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這四個單詞的英文均為「M」打頭,所以簡稱「4M」。

4M是日常工作中面臨的四個變化點,必須隨時掌握這四點的變化狀況,對問題進行要因分析,找出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再運用其他方法進行改善,這樣才能保證產品品質,提高顧客滿意度。

附註:

在商務禮儀的宴請中也有一條在世界各國廣泛受到重視的4M禮儀原則:

其中的4M,指的是4個以M為字頭的單詞:菜單(Menu)、舉止(Manner)、音樂(Music)和環境(Mode)。它們都是安排或參與宴請活動時,應當注意的重點問題。這條原則的主要含義指的就是在安排或者參與宴會活動時,必須優先對菜單、舉止、音樂和環境等四個方面的問題加以高度的重視,並應力求使自己在這些方面的所作所為符合律己敬人的行為規范。

『拾』 日本公司法中的證券發行新股預約權是什麼意思

所謂新股預約權,是指其持有人(新股預約權人)在行使該權利時,公司負有向其發行回新股,或者代之以轉移公司答所持有的自己股份義務的權利[1],是日本在2001年11月修改商法時新增設的一項制度。雖然從內容上看,由於該權利是新股預約權人依照與公司事先確定的價額取得公司的股份,與一般的股票期權(Stock Option)以及修改前日本商法中的新股認購權有諸多相似之處[2]。但立法者引進新股預約權這樣一個全新的概念,其目的是期待它可以在完善公司經營層激勵機制、實現公司籌資多樣化等多個領域發揮作用。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從立法目的以及新股預約權的用途方面,對這一制度作更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一、日本新股預約權制度的產生原因(一)立法技術上的原因在2001年修改前的日本商法中,存在幾個非常接近的概念,即「新股認購權」、「新股認購權證書」、「賦予公司董事及使用人的新股認購權」、「附新股認購權的公司債」。

熱點內容
丹麥對法官 發布:2024-11-07 22:37:35 瀏覽:633
宜州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4-11-07 22:37:23 瀏覽:544
看山東衛視道德與法治 發布:2024-11-07 22:10:46 瀏覽:797
合同法第251條承攬合同 發布:2024-11-07 21:41:38 瀏覽:406
政府公告對企業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7 21:29:34 瀏覽:70
房屋轉租條例 發布:2024-11-07 21:27:19 瀏覽:183
刑法中的領水 發布:2024-11-07 20:15:26 瀏覽:254
有律師法院怎麼還指派l法律援助呢 發布:2024-11-07 20:14:01 瀏覽:648
司法拍賣麗水 發布:2024-11-07 19:46:51 瀏覽:494
法院內網涉及 發布:2024-11-07 19:46:41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