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研究
A. 民法總則研究的具體論述
未來我國民法典的總則中,應對民事責任的一般問題作出規定,其基本內容包括:1、關於民事責任概念:違反債務或其他義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2、關於民事責任形式的規定:民事責任形式由法律規定,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12]以上民事責任形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3、關於歸責事由:民事主體因過錯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應當承擔但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4、關於民事責任免除的原則性規定。5、關於民事責任的自動承擔和強制承擔:責任人應當自動承擔民事責任;責任人不自動承擔責任的,權利人有請求責任人承擔責任的權利;經權利人請求,責任人仍不承擔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強制責任人承擔責任。6、關於承擔民事責任與承擔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關系。
在民法總則中不能孤立地規定民事責任,應當與民事權利、民事義務結合起來規定。對此,可參考現行俄羅斯民法典的總則第2章和現行台灣民法典總則第7章,[13]增設一章,章名可為「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產生根據,民事權利的行使與民事責任的承擔。該章是關於民事法律關系的概括性規定,應排在第2章(第1章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該章分為三節。第1節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產生根據,內容大體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主要享有以下民事權利:1、基於生產創造物質財富和其他合法原因而享有物權。2、基於商品交換或其他原因發生財產流轉關系而享有債權。3、基於著作、發明、商標等享有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4、自然人享有生命權、健康權、人身自由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信用權、隱私權等人格權。5、法人及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信用權等人格權。6、根據遺囑或法律規定享有繼承權。7、自然人因婚姻、家庭、親屬關系而享有相關的人身權和財產權。7、根據法律規定和民事法律行為及其他合法原因而享有的其他民事權益。8、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根據法律規定或依據合同約定負有民事義務。
第2節民事權利的行使,內容大體是:1、民事權利的行使受法律保護。2、民事權利的限制。3、正當防衛。4、緊急避險。5、自助行為。
第3節民事責任的承擔。內容如上述。
以上關於民事權利、民事義務、民事責任的規定,不僅有概括性、開放性,對整個民法典起綱舉目張的作用,而且有利於人們增強的民事權利觀念和民事責任觀念。 從債權編的體繫上說,違反債的責任應當在債權編的通則中規定,由於違反債的責任大量的是違約責任,需要在合同通則中對違約責任的一般問題作出規定,對違反各種合同的責任的特殊問題,應在各種合同中作相應的規定。關於違反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單方允諾(懸賞廣告)等各種債的責任的一般問題,可適用總則編關於民事責任的一般規定,違反這些債的特殊問題,在相關債的關系中規定。因此,債權通則中不必再對違反債的一般問題作規定。
在新的民事責任體系中違反債的責任與傳統的違反債的責任不同。區別之一,責任與債務是嚴格區分開的。「自羅馬法繼受以來以來(羅馬法上債務與責任兩概念早已融合為一),一般財產責任在觀念上乃成為債權之效力或其作用之一部,因而認為兩者無區別必要之思想,遂普遍發生。」[14]現代民法學說多承認債務與責任的區別,但又強調有債務即有責任,債務與責任原則上系相伴而生。[15]實際上上述分析與現實不符。通常情況下,債務人一般是主動履行義務的,義務履行了,就不會發生責任問題。要明確用「責任」的概念,使之與「債務」的概念嚴格區分開來。違反債的後果是責任,不存在責任又轉化為債的情況。
區別之二,違反債的責任僅限於財產責任。傳統民法將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看作是損害賠償的形式,在新的違反債的責任中,不包括非財產性責任,這樣就使債的結構的內在統一性更加嚴謹。債的內涵和范圍是否以有財產價格為限,雖然自古就有分歧,但是近現代學者通說認為債法為財產法。從構成債的內在統一性看,其統一性就統一在有經濟價值的給付上。王澤鑒教授對債的結構有精闢的論述。他說:「關於契約、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及侵權行為的指導原則、社會功能以及構成要件各有不同,不足以作為共同構成因素。其構成債之內在統一性的,乃其法律效果的相同性。易言之,即上述各種法律事實,在形式上均產生相同的法律效果:一方當事人得向他方當事人請求特定行為(給付)。此種特定人之間的請求特定行為的法律關系,是為債之關系(債務關系、Schuldverhältnis)。」[16]王澤鑒先生對於債的結構的這個概括,為我們研究債的內涵和外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這里說的「特定行為」的范圍需要有一定限制,否則,債的結構的內在統一性就會被破壞。非財產性的民事責任在民事責任中的比重有增加的趨勢,如果把非財產性的民事責任都歸入損害賠償的范疇,會破壞債的結構的內在統一性。
區別之三,違反債的責任是民事責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民事責任除違反債的責任之外,還有違反其他民事義務的責任;除了損害賠償責任之外,還有多種民事責任形式。
區別之四,侵權行為不再屬於債的范疇,侵權行為之債從債編分離出去,並擴充其內容,成為民法典中獨立的一編。違反債的責任是違反債務的後果,是保護債權的方法。侵權責任是侵權的後果,是保護人身權、物權、知識產權等權益方法。 民法學者多數同意在民法典中設「侵權行為編」,全國人大法工委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民法草案第8編為「侵權責任法」。筆者認為在民法典中可稱侵權責任編。稱侵權責任編,一可說明民法典的侵權責任編是由民法通則的民事責任章(第6章)發展而來,二可說明侵權責任編與傳統民法典中的侵權行為之債有區別也有聯系。
侵權責任是指侵害人身權、財產權、知識產權等權益權益的責任,債務不履行的責任在債權編規定,不適用侵權責任編的規定。第三人故意侵害他人債權的,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在民法典中設侵權責任編之後,侵權責任形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侵權責任不再是債的組成部分,因為這些責任形式多數與債的結構的內在統一性不相符。債的構成的內在統一性,實質是統一在有經濟價值的給付上。[17]以我國民國時期的民法典的債編通則為例,該編的主要內容有:1、債的標的,包括種類之債、貨幣之債、利息之債、選擇之債。2、債的效力,括給付、不給付、遲延給付。3、債的保全,包括代位權、撤銷權。4、多數債權人及債務人,包括可分之債、連帶之債、不可分之債。5、債的移轉,包括債權之轉讓、債務之承擔。6、債的消滅,包括清償、提存、抵銷、免除、混同。上述規定都適用於有經濟價值的給付,換句話說,是為有經濟價值的給付而設的。傳統民法將侵權行為作為債的產生根據之一,是因為侵權的責任就是損害賠償,損害賠償是有經濟價值的給付,因此可以適用債的通則的規定。在民法典中設侵權責任編之後,侵權責任不僅僅是損害賠償,多數侵權責任形式不體現經濟價值,不能適用債編通則的規定。侵權責任編是保護人身權、財產權和知識產權等權益的制度,是具有開放性的制度,其內容豐富、篇幅龐大,顯然是債權編容納不了的。
需要指出的是,侵權責任形式中財產賠償性責任,主要是「賠償損失」,可准用債權編通則的規定,因為賠償損失通常是採用貨幣形式。但其適用不能與法律規定相抵觸,例如故意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人不得主張抵銷等。
在民法典中設侵權責任編後,民法典中不再規定物權請求權,也不增設人格權請求權和知識產權請求權。將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作為侵權責任,這樣安排是延續了民法通則的規定,這與傳統侵權行為的概念和內容有很大差別。民法法系國家規定的侵權行為,是指侵害他人權益,而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行為。雖然侵害他人權益,但不採用損害賠償責任形式救濟的,不屬於侵權行為,典型的是德國民法典規定了物權請求權。英美法上的侵權行為與民法通則規定的侵權責任的含義也不同。「在英美法中的術語,被我們譯為侵權的Infringement與同樣被我們譯為侵權的Tort,表示著完全不同的含義。前者包括一切民事侵害行為。與之相適應的民事責任,應當是我過《民法通則》第134條的全部,再加上 『其他』。後者則僅僅或主要包括需要負財產損害賠償責任的侵權行為。與之相適應的民事責任,主要是我國《民法通則》第134條中的第(七)項(即『賠償損失』),至多加上(四)、(六)兩項,因為這兩項有時不過是賠償損失的另一種表現形式。」[18]
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從受害人方面講,是請求權,從侵害人方面講,是責任。民法通則規定的侵權責任包括傳統民法上的物權請求權的內容在內,出於對民事責任的統一理解(違反民事義務和侵害他人權益的後果)。
將物權請求權統一在侵權責任部分規定,有利於充實與發展侵權行為法,使民事責任多樣化,有利於充分保護民事權利,特別是有利於對日益發展的人格權的保護。德國的克雷斯蒂安·馮·巴爾(Christian von Bar)教授在其所著《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上卷)第1段開頭就指出:侵權行為法是私法的一部分。它決定某人受到侵害後得到賠償(或者說在出現此等侵害情形是否有權得到法律上的救濟)。在這段話之後的註解說:對包括預防性法律保護的簡單解釋是,預防損害比賠償好得多。因此,認為預防性法律保護是侵權行為法的必要部分的觀點是正確的。[19]他在該書下卷專題講「預防性法律保護措施「時,再次強調:我們以前就指出過(就是指該書上卷第1段和腳注3),預防性法律保護措施是私法損害賠償法的一部分,是必要的和先於損害賠償制度的那一部分。[20]馮·巴爾教授還指出,原則上為捍衛一切侵權行為法所保護的權利和利益而設立的預防性法律保護措施這一點,已為歐洲各國所認可。他還舉了不少事例,包括:荷蘭在其民法典第3:296條中設立了停止侵害行為請求權的一般條款,侵權行為法條款中的第6:168、169條(涉及引人誤解的廣告問題)補充了這一請求權的基礎。在英國也有這樣一條通行的規則,即「沒有任何理論上的論據說明,為什麼不能制止一切侵權行為的重復和繼續發生而發出禁止令呢」,一個成年兒子不斷地盜竊其母親的東西和毆打其母親,法院為了保護其母身體完整性而發出禁止令。[21]這說明侵權行為法的理念和法律實踐已經不僅限於損害賠償,而且同時注重預防,這在理論上已經突破了侵權行為法的原有界限。
以上說的預防性法律措施,是從預防損害發生的角度講的,從另一個角度講,就不是預防,而是侵害,也就是侵權。物權請求權包括妨害排除請求權和妨害防止請求權。所有權妨害排除請求權之成立,「須對於所有權之圓滿狀態,在客觀上構成不法侵害始可。」[22]德國民法典第1004條規定的「不作為與排除妨害請求權只能針對違法的妨礙。」[23]既然是「侵害」 ,是「違法的」,是妨礙了他人的權益,這與侵害他人的權益有什麼不同?怎麼不能稱之為侵權?
在民法典中不再設物權的請求權,因而在民法典中需要變動的法律問題,在立法技術上不難解決。其中主要是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和消除危險作為侵權責任形式之後,其構成要件問題。這幾種形式作為物權的請求權,其構成要件不問行為人有無過錯,作為侵權責任形式,也不以過錯為要件,即將其作為無過錯責任的組成部分,這在侵權責任編寫清楚並不困難(可考慮在侵權責任編設專節規定無過錯責任)。另外,適用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和消除危險的責任形式,是否必須通過法院判決。民事責任的承擔有自動承擔、請求承擔和強制承擔三種方式,[24]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的適用也會有三種方式,不是必須通過法院判決。如果當事人請求認定侵權人承擔這類責任當然要通過法院判決而實現。當事人也可以在訴前提出請求,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採取裁定或命令的方式解決。
最近,鄭成思教授的對我國侵權法的立法路子提出了鮮明的觀點。他說:「具體到『侵權法』的結構,似可以不以現有的法、德、意、荷、日乃至台灣地區的侵權賠償責任的窄框架為藍本,而延續我國已經在近20年中把(至少)9種侵權責任在一篇中加以規定的名實相符的『侵權法』(或侵權責任法)。與已有法不同的(即應加改動的)是:把無需『四要件』的那部分侵害責任(如停止行為的責任)與必須有『四要件』的那部分侵害責任,明確區分清楚。這種修改不大,但卻是實質性的、極端重要的。以這樣框架起草『侵權法』,可以省去『物權篇(或者還有人格篇、知識產權篇)中『物權保護』中除『確認權利』之外的絕大多數條文。因為它們都進入『侵權法』無需『過錯』等前提的那部分侵權責任中了。這種立法選擇的優點是文絡清晰且避免重復。」
B. 王澤鑒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怎麼看
王澤鑒先生一九三八年六月二日生,台灣台北人。台灣司法院大法官,成功高中畢業,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學士、碩士。在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學習期間,以第一名考取台灣公費留學,後赴德國海德堡大學深造,半年後轉學至慕尼黑大學,師承德國著名法學家卡爾·拉倫茨(Karl Larenz)教授研究民法及法學方法論,於1968年獲該校法學博士學位。隨後任教於台灣大學法律系,講授民法總則、民法債編、民法物權、比較民法等課程。王澤鑒著作等身,其中《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冊堪稱經典,在台灣法學界向有「天龍八部」之稱,為法律系學生必備民法教材。其餘各書亦十分有可觀之處,主要包括「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民法總則」、「債之發生」、「不當得利」、「侵權行為」、「民法物權(通則及所有權)」、「民法物權(佔有)」等,亦廣為各校法律系教師指定為教材。其自Larenz引進之「請求權基礎」(Anspruchsgrundlage)思考解題模式,已成為台灣民法學界之主流。然王澤鑒於著作中經常表現出不拘泥於法律之技術性規定、重視價值權衡及判斷之精神,經常引述「法之極,惡之極」,勉勵學生勿成為僅知法條技術操作之法匠‧雖王師生性謙和不喜招搖,然其學說於海峽兩岸均廣受推崇,稱之為海峽兩岸當代民法第一人,諒不為過。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至八輯目錄 第一輯 僱用人無過失侵權責任的建立 人格權之保護與非財產損害賠償 連帶侵權債務人內部求償關系與過失相抵原則之適用 第三人與有過失 締約上之過失 事實上之契約關系 附條件買賣買受人之期待權 動產擔保交易法上登記之對抗力、公信力與善意取得 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之檢討 誠信原則僅適用於債之關系? 權利失效 損害賠償之歸責原則 摔角游戲之違法性 商品製造人責任 干擾婚姻關系之侵權責任 姦淫未成年子女懷胎生子之侵權責任 間接受害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及與有過失原則之適用 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之競合 給付不能 不動產贈與契約特別生效要件之補正義務 無法律上原因之財產損益變動 惡意佔有人對有益費用之不當得利請求權 善意取得權利之拋棄與損害賠償 強制拍賣非屬債務人財產與拍定人之地位 典權設定後何以不得再設定抵押權? 同一不動產上後設定之抵押權會妨害先設定之典權? 耕地承租人事先拋棄優先承受權的效力 礦工工資優先受償權 優先承買權之法律性質 父母非為未成年子女利益處分其財產之效力 第二輯 比較法與法律之解釋適用 契約關系對第三人之保護效力 懸賞廣告法律性質之檢討 無因管理制度基本體系之構成 無權處分與不當得利 賭債與不法原因給付 侵權行為法之危機及其發展趨勢 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侵權責任
意思表示之欺詐與侵權行為 盜贓之牙保、故買與共同侵權行為 僱主未為受僱人辦理加入勞工保險之民事責任 慰撫金 干擾婚姻關系與非財產上損害賠償 地上權之時效取得 「動產擔保交易法」上登記期間與動產抵押權之存續 繼嗣與收養之效力 英國勞工法之特色、體系及法源理論 第三輯 「司法院」例變字第一號之檢討 消費者的基本權利與消費者的保護 受詐欺或脅迫而為意思表示之效力在實例之分析 自始主觀給付不能 不完全給付之基本理論 使用他人物品之不當得利 物之瑕疵與不當得利 以同居為條件之贈與與不法原因之給付 未成年人及法定代理人之侵權責任 未成年子女之財產、父母及第三人 產品責任之現狀檢討及其發展趨勢 產品責任特別立法之比較研究 侵害佔有之侵權責任與損害賠償 不法侵害他人之物之損害賠償方法 勞災補償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連帶侵權責任與內部求償關系 僱用人之責任與慰撫金之量定 讓與請求權 共有人優先承購權與基地承租人優先購買權之競合 不動產抵押權之善意取得 不動產抵押權與從物 第四輯 法學上之發現 無效法律行為之撤銷 純獲法律上之利益 第113條規范功能之再檢討 土地重劃完畢,所有權狀換發後出賣人應即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 債之關系的結構分析 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 再論「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 二重買賣 為被害人支出醫葯費、無因管理及代位
法定撫養義務人為被害人支出醫葯費之求償關系 互開支票利用未能兌現與不當得利 添附與不當得利 對未出生者之保護 侵害生命權之損害賠償 因侵權行為負債務者之拒絕履行權及不當得利請求權 拋棄繼承與詐害債權 稅捐、工資與抵押權 第五輯 總則編關於法律行為之規定對物權行為適用之基本問題 三論「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 出租他人之物、負擔行為與無權處分 租售他人之物、所有人之承認與債之主體的變更 買賣、設定抵押權之約定與第758條之「法律行為」 物權行為錯誤與不當得利 未成年人與代理、無因管理及不當得利 不當得利制度與衡平原則 不當得利之連帶債務 侵害他人債權之侵權責任 信賴利益之損害賠償 出賣他人之土地移轉登記前被徵收時,買受人向出賣人主張交付受領補償費之請求權基礎 德國法上損害賠償之歸責原則 基於契約關系之越界建築與土地受讓人之拆屋還地請求權 離婚契約之拘束力與特別生效要件之履行 兩願離婚「登記」法律性質之爭議債法學方法論上之檢討 第六輯 無權代理人之責任 物之損害賠償制度地突破與發展 「公路法」關於損害賠償特別規定與「民法」侵權行為一般規定之適用關系 土地登記錯誤遺漏、善意第三人之保護與「國家」賠償責任 為債務履行輔助人而負責 出售之土地被徵收時之危險負擔、不當得利及代償請求權 物之瑕疵擔保責任、不完全給付與同時履行抗辯權 同時履行抗辯:第264條規定之適用、准用及類推適用 買賣不破租賃:第425條規定之適用、准用及類推適用 委託人不得代位行使受任人以自己名義為委託人取得之權利? 通謀虛偽之第三人利益契約 五則法律問題及「司法院」研究意見之檢討 無撫養義務而為撫養時之請求權基礎 《在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之侵權責任:比較法之分 第七輯
「台灣現行民法」與市場經濟 定型化旅行契約的司法控制 基於債之關系佔有權的相對性及物權化 挖斷電纜的民事責任:經濟上損失的賠償 使用借貸關系終了後繼續佔用借用物的不當得利 誤認他人為生父而扶養與不當得利請求權 土地徵收補償交付請求權與第225條第二項規定之適用或類推適用 時間浪費與非財產上損害之金錢賠償 第三人利益買賣契約之解除及其法律效果 僱主對離職勞工發給服務證明書之義務 論移轉不動產物權之書面契約 時效取得地上權的要件、登記與效力 關於鄰地通行權之法律漏洞與類推適用 第八輯 舉重明輕、衡平原則與類推適用 人格權、慰撫金與法院造法 契約上地不作為義務 私賣共有物、無權處分與「最高法院」 出賣之物數量不足、物之瑕疵、自始部分不能與不當得利 贈與地土地移轉登記前被徵收時受贈人得否向贈與人請求交付地價補償費? 搗毀私娼館、正當防衛與損害賠償 商品製造者責任與純粹經濟損失 銀行徵信科員評估信用不實致銀行因超額貸款受有損害得民事責任 「動產擔保交易法」30年
C. 作為民法學研究對象的民法是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嗎
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和實質意義上的民法。
形式意義上的民法是指民回法典,目前我國正在指答定民法典,也就是指定一半的民法總則。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指那些所有用來解決民事法律問題的法律、法規。尤其是英美法系,他們沒有民法典,通常是判例,是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反正就是看有沒得那一本民法典。
民法學對形式上、實質上的民法都要研究,由於民法典才制定出來一小部分,可能對實質民法研究更多。
D. 民法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你是指民法學的研究對象吧,民法和民法學是有區別的,民法是一個法律部門,民法回學則是一個學科。
民法答學是關於研究民事法律規范及其學理的學科,包括民法解釋學、民法哲學、民法社會學、民法史學、比較民法學等,其表現形式是關於民法的學問和知識,作為其成果形式有教科書、論著等。
西北政法大學劉鑫為您解答。
E. 民法從什麼角度研究法律現象
傳統法學從規范性角度,以「內在的視角」研究法律現象,但如何讓法律「活」起來,推動中國法治社會建設?法律社會學這一交叉學科為解決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法律社會學強調法律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要素相結合,從規律性或可行性角度,以「外在的視角」,將法律現象放在法律與社會的大框架內,觀察法律是否適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觀察法律的制定、實施是否有規則性。
法學研究藉助社會學想像力
「法律社會學主張法學研究需要藉助『社會學的想像力』。」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李瑜青將法律社會學概括為兩類:一類主張以「社會中的法律」為對象,研究法律的實行、機制、內在結構、功能、成效等;另一類主張不僅要研究社會中的法律,還要研究法律所涉及的社會因素,如社會條件、社會機制、社會心理、社會文化、社會習俗等。
法律規范一經制定並付諸實施,因其要受到社會諸要素影響,難免會發生變形。「因此,法學的任務不能停留於解釋法律,而應關注法律在社會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李瑜青表示,法律社會學關注的重點不是法律規范的價值或邏輯體系,而是法律現象中的經驗事實,以及法律在社會實際生活中的運行及其功能發揮的「實際狀態」等。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景文將目前國內法律社會學研究的主要方向概括為:理論法社會學,從社會理論的角度構建法律社會學;法律文化理論,從文化學角度解釋法律制度的特點和差異;法律批評理論,從人文社會科學視角對法律現象提出批評;經驗法社會學,運用經驗研究方法研究「行動中的法」。有學者認為,只有經驗法社會學才真正進入了法律社會學領域,也有學者認為不必太技術化,從任何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都可以研究法律與社會,近年國內某些學者研究的社科法學就屬於此類。
「法律社會學在依法治國、社會治理中大有可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陳信勇說,把握與依法治國、社會治理相關的國情與現實問題,建構依法治國、社會治理應堅持的基本理念和規范體系,分析影響法治化進程的制度內外因素,制訂依法治國、社會治理的基本方針和具體對策,都需要法律社會學的立體思維。
重視法治實踐與社會的互動
陳信勇介紹,作為一門學科,法律社會學在我國真正發展起來始於20世紀80年代。30多年來,我國法律社會學的主要成就在於原理建構,而在中國法治化進程、法律實施及效果、法律機構的結構與功能、法律職業化、公眾法律意識等應用研究中,雖也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研究廣度、深度不足等問題。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侯猛告訴記者,法律社會學已經擴展成為「法律和社會科學」,簡稱社科法學,不僅包括傳統法律社會學,還包括法律人類學、法律經濟學、法律與認知科學等。社科法學特別是法律的經驗研究,既需要定性研究,又需要定量研究。從現階段來看,多數學者以定性研究為主,尤其以個案研究見長,一部分學者開始嘗試進行定量研究。而在定量研究中,跨學科合作研究越來越多,彌補了法律學者先天統計知識不足的局限。
華東理工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建認為,國內法律社會學研究正發生「三個轉變」:從對西方法律社會學經典的抽象關注轉向以問題為導向的學術研究,逐漸建構以中國為中心的法治理論;從對單純的理論關注轉向具體的法治實踐;從簡單的法制視角轉向復合的關系性視角。對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治理創新問題的研究就是這一轉折的重要標志。只有研究法律實踐的環境與對象,重視法治實踐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才能有效推進法治進步。
F. 民法碩士研究生該怎麼學習 讀哪些書比較有益
民法總論:王澤鑒來《民法總自則》、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
物權法:謝在全《民法物權論》、王澤鑒《民法物權》、王利明《物權法研究》
債法總論: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梅迪庫斯《德國債法總論》、史尚寬《債法總論》
合同法: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崔建遠《合同法總論》、韓世遠《合同法總論》
侵權法:王澤鑒《侵權行為法(1)》、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楊立新《侵權法論》
民商法體系書:謝懷栻《外國民商法精要》、江平《民商法學》
民法方法論:拉倫茨《法學方法論》、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梁慧星《民法解釋學》《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
專題研究書(須根據個人研究興趣選擇,後面這些是本人比較喜歡的):王軼《物權變動論》、董安生《民事法律行為》、王利明《民商法理論爭議問題——無權處分》
最後,希望你能摒棄浮躁、潛心讀書、踏實為學、勤於思考,使研究生階段過得充實而豐富,而不只是為了拿到一個學位作為敲門磚。
G. 求 王利明的《民法總則研究》人民大學出版社PDF電子書
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pdf
打包分享給你。
滿意請採納。
H. 民法總則研究的介紹
民法總則是統領民法典為民法各個部分共同適用的基本規則,也是民法中最抽象的部分。由內王利明編容寫,在深入把握民法總則國外立法和理論研究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對我國民法總則的立法與司法實踐經驗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對民法中各基本范疇進行了清晰的界定。
I. 民法與民法學的具體區別與聯系。
民法包含哪些法律_ : 《民法通則》《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物權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還有相關司法解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也可是歸屬於國際私法,但是也屬於民法部門 不清楚,可追問,望採納...
民事法律包括民事基本法和一般法律,這句話對嗎?民事法律包括民事基本法和一般法律.《物權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調整民事關系的基本法律,在我國民商法部門中起中樞作用.這_ : 您好,這句說是不完全正確的,分析如下: 」民事法律包括民事基本法和一般法律.「是正確的,民事法律是包括民事基本法以及一般民事法律,基本法是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訂的法律,具有基本法的地位...
民法包括哪些法律?_ : 民法包括《民法總則》、《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 拓展資料:一、民法1、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財產...
民法包括哪些?_ : 一、法學理論上的體系(一)小民法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權(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親屬(婚姻、繼承).(二)大民法小民法+知識產權法(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如果算上商法部分,還有公司法、海商法等等.二、立法體系總則:民法通則物權:物權法債權:合同法、侵權責任法親屬:婚姻法、繼承法知產: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其他: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海商法、擔保法,等等.
【萬民法出現在那個國家?什麼時期?都包括哪些法律?】 : 萬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繼公民法之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羅馬司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調整羅馬公民和異邦人之間以及異邦人和異邦人之...
民法包括哪些法律? : 1、民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主要包括物權法、債權法、人身權法、侵權行為法、知識產權法、婚姻家庭法、合同法、收養法、繼承法等.2、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包括商主體法和商行為法)主要包括公司法、企業法、保險法、票據法、破產法、海商法等.
民法系統包括哪些法律?_ : 我國常見的法律分類主要是民事法、刑事法、行政法、訴訟法.只要排除刑事法(涉及定罪量刑的法律)、行政法(俗話民告官的法律)、訴訟法(告訴您打官司應該怎麼做、按照什麼程序進行的法律)之外的,基本上都可以歸類為民事法.經濟法、商法都是從民法分出來的,也屬於民法的范疇.
民法包括哪些法律? : 民法在學術上有兩種觀點,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我國現行立法採取「民商合一」的立法觀點,認為《民法通則》是民法這個法律部門的基本法,《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等民事、商事法律均屬於「大民法」的范疇.但對於我國經歷1978年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經濟法」,歷來有爭議,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法律,目前全國人大的主流意見是屬於「經濟法」,但按照德國、法國、韓國等大陸法系國家,它們也屬於大民法的范疇.
民法包括哪些法_ : 主要有民法通則,物權法,擔保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婚姻法合同法和一些司法解釋
我國的民法包括哪些法律,商法包括哪些法律,經濟法包括哪些法律?_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民法主要包括物權法、債權法、人身權法、侵權行為法、知識產權法、婚姻家庭法、、繼承法等. 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包括商主體法和商行為法)主要包括公司法、企業法、保險法、票據法、破產法、海商法等.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經濟法主要包括競爭法、消費者法、銀行業法、證券法、財稅法、勞動法、土地法規、環保法等.
J.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的 最新版與修訂版有什麼區別
我一哥們剛從台灣台北大學法學院交流回來,他說,北大版的更好一些,其區專別在於,北大屬版是最新修訂的,這個版本採用了一些新的案例,另外,近年來台灣還有一些法律改動了,為了適應新改的法律,王澤鑒先生對一些闡述做出了修改。
我看到了我哥們從台灣拿來的一本《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是台灣三民書局出版的,與大陸版本相比,內容更為翔實,因為大陸出版的該書刪除了很多內容,主要是牽涉到一些1949年以前的判例,還有一些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若能讀到台灣出版的原版,是最好的;如果找不到,那麼,就大陸而言,應當選擇北大版的,這樣才能適應台灣最新立法,也便於掌握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