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核心原則
『壹』 民法的核心原則是
c。民法是處理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單選最接近選c,多選則全部要選。
『貳』 我國民法的核心原則是什麼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則,是體現民法精神回、指導民答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中國的民事立法上,確立了以下幾項民法的基本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守法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叄』 民法基本原則中的核心原則是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由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根本特性決定的,體現著國家的民事政策。不同的法律調整不同領域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性質不同,法律的調整原則、法律的精神也就不同。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這就決定「平等」、「自願」必為民法的基本原則。由於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一國在特定時期對民事關系的政策也必然通過民法的基本原則體現出來。例如,現代社會特別強調信用,強調社會公共利益,這些民事政策也就體現在誠實信用和禁止權利濫用或公序良俗原則中。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應遵行的基本准則。因為,既然民法的基本原則決定於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反映國家的立法政策,在民事立法中也就必須遵行民法的基本原則。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規范,若不符合民法的基本原則,則該法律規范不屬於民法的范疇;若立法機關制定的民事基本法律不符合民法的基本原則,則該法律為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不好的法」;若所制定的不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法律不屬於基本法,則該法應為無效的法規。
民法的基本原則也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須遵行的基本准則。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評價其行為的標准。民事活動不能違反民法的基本原則,否則,行為人就會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民法的基本原則還是司法的基本准則。在司法實務中要按照基本原則來理解民法的精神,以做出符合法律的價值判斷,正確評價當事人的行為,從而正確地適用民法。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貫穿於民法各項制度之中的,而不是僅在某項制度中有指導意義的規則。僅在民法的各項具體制度中有指導意義而在其他制度中並無體現的原則,如物權法中的「物權法定」原則、知識產權法中的「權利窮竭」原則、婚姻法中的「一夫一妻制」原則等,僅是該制度的基本原則,而不屬於民法的基本原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可分為學理民法基本原則與法定民法基本原則。學理民法基本原則是從學理上提出來的,它雖不為法律明確規定但卻是在各項制度中體現出來的。法定民法基本原則則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結合學理解釋,可將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①自願原則;②平等原則;③公平原則;④等價有償原則;⑤誠實信用原則;⑥禁止濫用權利原則。
二、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一)自願原則《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自願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以自己的意志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利益確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自願原則是民事主體意志獨立、利益獨立的必然要求,也是平等原則的表現和延伸,其實質為「意思自治」。因為民事主體享有獨立的主體資格和獨立的利益,只有以自己的真實意志自願地設定權利義務,才能充分發揮其進行民事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自願意味著自由,是以平等為前提的,當事人只有地們平等,各方才能有獨立的意志,才能有意志自由,才能自願地決定自己的行為。同時,沒有當事人的意志自由,一方也就可以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也就沒有平等。
自願原則主要有以下表現:
1.當事人自主決定民事事項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可以自主決定各種事項,不僅可以決定是否實施某行為或參與某民事法律關系,而且可以決定行為的相對人、行為的方式以及法律關系的內容等等;當事人不僅可自主決定實體上的權利義務,'而且可自主處分其權利,選擇處理糾紛的程序、方式等等。當事人關於民事事項的約定,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行性規定,就有法律效力,並且「約定大於法定」,即當事人關於該事項約定的效力優先於法律關於該事項的任意性規定。
2.當事人對自己的真實意思負責在民事活動中,只有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才能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也只對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的民事行為負責。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當事人可不認可其效力,可不受其拘束。並且,當事人對於在意志不自由的情況下造成的損害,原則上也不承擔責任。
自願原則的核心是合同自由,這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合同法》第4條特別強調,「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當然,任何自由都不是絕對的,當事人自願進行民事活動時不得違反法律的強行性規定,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
(二)平等原則《民法通則》第3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們平等。」這明確規定了主體地們平等的原則。
平等原則是由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決定的。因為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就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這就必然要求法律賦予主體平等的地位。
平等原則是民法的首要原則。因為社會成員只有在平等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關系,才為民事關系,賦予主體平等的地位是民法特有的調整方法。離開平等也就沒有民事關系,也就沒有民法。我國民法的平等原則歸根結蒂是由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決定的,因為商品經濟是「天生的平等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經濟關系主體雙方的地位只能是平等的。而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也要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
平等原則主要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民事主體的法律地們平等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主體的主體資格平等。主體資格也就是法律上的人格。《民法通則》第10條明確規定,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依該法第8條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不僅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平等,法人與法人、法人與自然人的主體資格也是平等的,在法律人格上無「大小之別、公私之分」。其二,在具體民事法律關系中,當事人的地們平等,各自獨立、互不隸屬,無上下高低之分。
2.民事主體平等地依法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民事關系的當事人依法平等地享受權利的承擔義務。任何民事主體既不能享有特殊的權利,也不承擔特殊的義務。當事人可以依法平等協商確立相互間的權利義務,也可以依法平等協商變更或者終止相互間的權利義務。
3.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受法律平等保護法律並不因主體為自然人、法人還是其他組織,而對其合法權益予以不同的保護。任何主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當事人都可請求予以法律救濟。法律平等地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決不偏袒某類主體,也不忽視或輕視對某類主體合法權益的保護。
4.民事主體的民事責任平等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都須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利益,任何一方不法損害他人的利益,都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任何民事主體承擔的民事責任范圍都以等價賠償為原則,民事關系的當事人相互間不存在懲罰和制裁關系。
(三)公平原則《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同法》第5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可見,公平原則也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公平原則,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指導自己的行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公平是一種價值觀念,是以一定社會的共同價值觀為基礎的,在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標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一方面要求主體發展機會的平等和自由競爭,另一方面要求主體之間的競爭是有效率的,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公平偏重的是社會正義,而不是個體正義,也就是說,判斷公平與否的標準是社會公認的價值標准,而不是個體的價值觀。
公平原則與自願原則是相互補充的。自願不能違反社會正義和公平,公平又是以自願為前提的。一般說來,只有當事人完全按照自己的真實意願協商設立的權利義務,才是公平的。只有在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並非是完全按照其真實意願設立的,或者按照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不能確定其權利義務時,才應按照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因此,法院或仲裁機構裁判民事案件時,不能以公平原則否定或者對抗自願原則。
公平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機會平等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機會平等是公平的重要保障和基本條件。只有機會平等,主體才能平等地進行正當競爭。在民事活動中,利用自己的特別優勢而強迫他人接受不利的條件,採取不正當的手段進行不正當競爭等,都是違反公平原則的。
2.在當事人的關繫上利益應均衡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應公平交換,利益均衡,在相互關系中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應合理負擔,一方的利益與其負擔應相稱,但利益均衡與等價有償不同。依《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遵循等價有償原則。等價有償是指當事人移轉財產應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實行等價交換。等價有償原則是公平原則在有償交易活動中的表現和要求,等價意味著經濟利益的均衡,而公平原則所要求的利益均衡不局限於經濟利益。
3.當事人合理地承擔民事責任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受有損害時,應公平合理地確定當事人的民事責任。例如,雙方都有過錯時,雙方應依自己的過錯承擔民事責任;即使因一方過錯造成損害時,過錯方承擔的責任范圍也應與造成的損害相當。在雙方都沒有過錯,法律也沒有規定應由何方承擔責任,而由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失顯失公平時,應由雙方公平地分擔責任。當事人因搶救他人財產或保護他人合法權益而受有損害時,受益人應給予適當補償。
(四)等價有償原則等價有償原則,是指在交易中應實行等價交換,不得無償地非法調取他人的財產。等價有償原則是商品經濟關系中的等價交換原則在法律上的表現。由於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平調」他人財產成風,為反對「一平二調共產風」,《民法通則》中特別強調在民事活動中應當遵循等價有償原則。但等價有償原則僅在有償法律行為中有所體現,而民法不僅僅調整財產關系,且調整的財產關系中也包括無償的財產流轉關系(如贈與),因此,學者普遍不將「等價有償原則」作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五)誠實信用原則《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
《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誠實、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和適用范圍極廣,主要表現在:其一,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要誠實,不弄虛作假,不欺詐,進行正當競爭;其二,民事主體應善意行使權利,不以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方式來獲取私利;其三,民事主體應信守諾言,不擅自毀約,嚴格按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的約定履行義務,兼顧各方利益;其四,在當事人約定不明確或者訂約後客觀情形發生重大改變時,應依誠實信用的要求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誠實信用原則與公平原則一樣,原同為道德准則。誠實信用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道德准、則,要求當事人誠實經營,在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時不得損害他人的利益,以維護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誠實信用作為法律原則是將道德准則法律化,而使其具有法律拘束力。
誠實信用原則,既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應遵循的基本准則,也是法院解釋當事人的意思的基準。人民法院在裁判案件時,既可依誠實信用原則來衡量當事人間的利益關系以確定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又可以依此原則來解釋和補充法律。但法院在依誠實信用原則處理民事糾紛時,不得依此原則而濫用自由裁量權,也不能違反平等和自願原則。
(六)禁止濫用權力原則我國《憲法》第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根據該條規定和《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的精神,禁止權利濫用應當成為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權利都有一定的界限,沒有不受任何限制的權利。行使民事權利,超出了一定界限而損害他人權益或者公共利益的,是權利濫用。通常認為,構成權利濫用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當事人有權利存在;二是權利人有行使權利的行為;三是當事人的行為有濫用權利的違法性。
怎樣認定濫用權利的違法性,各國規定的條件不同:《德國民法典》規定是,「權利的行使專以損害他人為目的」(第226條);我國民國時期民法典規定是,權利的行使「違反公共利益,或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第148條);《瑞士民法典》規定是,「明顯地濫用權利」(第2條第2款)。我國台灣地區判例認為,對權利的行使使自己所得利益極少,而他人及社會所受之損失甚大者,為權利濫用。
對濫用權利的法律後果,《瑞士民法典》規定「不受法律保護」。不同的濫用權利的後果不同,應區別對待。權利人雖濫用權利,但其原有權利並不喪失,例如在對越界建築不宜拆除的情況下,權利人有權請求賠償損失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
由上述和有關判例,認定是否權利濫用,主要是從行為人和利益和他人或者社會受到的損害程度的比較,根據不同情況判斷。
『肆』 我國民法的首要原則、核心原則是什麼
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1.平等原則2.自願原則3.公平原則4.誠實信用原則5.公序良俗原則
其中"平等原則"是我國民法的首要原則.
『伍』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合同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一、平等原則: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專等,一方不得將自己屬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二、自願原則: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三、公平原則: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四、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五、權利濫用禁止和公序良俗原則: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陸』 民法最核心的原則是
平等原則是民法邏輯的起點,在平等原則下才能有談論公平、意思自治、自願、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等內容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