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地位
① 民法通則 第五章與民法總則區別
民法通則 第五章 民事權利
第一節 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
第七十一條 【財產所有權的定義】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七十二條 【所有權的取得】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注釋:第71條是關於財產所有權定義的規定。第72條是關於所有權取得的規定。
民法總則 第五章 民事權利
第一百零九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注釋: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我國只有兩類民事主體:自然人和法人。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類似於個人獨資企業、獨立從事民事活動的機構等都在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但在法律上沒有地位,《總則》將賦予其法律地位以便於其從事民事活動。因此,單獨列為非法人組織。
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一字之差,時代巨變。
民法總則草案開啟了民法典編纂的大幕,而民法典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的收官之作。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成之後,我們的法治建設將從立法時代走向更加深層次的法律適用和法律解釋的時代。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編纂民法典。從此,民法典再次成為中國法學界的熱詞。根據全國人大的立法規劃,編纂民法典分兩步走:第一步,爭取在2017年編制民法總則;第二步,在2020年之前整合各民法單行法,編纂完成統一的民法典。今年6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首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標志著民法典立法進程正式開始。以上供參考。
②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有什麼區別
區別:
1、范圍:
《民法通則》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同內、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容屬於民法分則的內容。也就是總則屬於通則的一部分。
2、制定時間: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
《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3、背景:
《民法通則》的背景:改革開放初期。
《民法總則》的背景: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
4、內容:
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在《民法總則》中,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2)民法總則地位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法律順序的調整絕不僅僅是法律表述上的改變,背後是法律理念的重大調整。
《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③ 制定民法總則有何重大意義
一、制定民法總則有何重大意義:
1、《民法總則》將各項私法規則的共同要素加以歸納和抽象,並在民法典總則中集中規定,從而避免民法典各分則將同一個問題重復規定或設置大量採用准用性條款,加快民事立法體系化的步伐和民法典的頒行。
2、《民法總則》使民法的各部分形成一個邏輯體系,而不是各種民事制度的機械組合。總則條款有利於統領分則條款,確保民法典的和諧性。在此種模式下,一般規定對特殊規定的適用具有指導意義,而特殊規定又優先於一般規定而適用。這就形成了一個從一般到具體的有內在關聯體系。增強了法典整體的邏輯性和體系性。體系設計不僅關系民法典的質量和生命力。
3、《民法總則》不僅僅有利於具體制度和規則的體系化,而且總則之中所規定的基本原則所體現的價值理念對整合整個民事立法具有重要意義。總則的設置對於法官理解總則所彰顯的價值,並通過其解釋和運用法律具有重要意義,實現了整個民法典價值和內容的一致性。
4、民法總則是民法規范的生長之源,在民法典其他各編對某個問題沒有具體規定的時候,可以通過總則中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加以彌補,從而發揮填補法律漏洞與法律空白的作用。這保持了法典的抽象性和開放性。抽象化的總則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和彈性,這樣就使民法條款的適用范圍具有更大的開放性。
二、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是為了規定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而制定的法規,2016年06月27日,《民法總則(草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待通過之後頒布實施。
《民法總則》在民法典中起統帥、綱領作用,保障競爭、公平、統一的市場經濟秩序,及和睦、健康、親情的家庭生活秩序。其規定的內容包括基本民事主體和關系的定義,民法體系內通用的原則,與法律系譜中相近的重要上位法和下位法的關系等。
《民法總則(草案)》分11章,包括基本原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期間的計算、附則,共186條。
④ 民法總則對公司的規定的影響有哪些
您好!
一、細化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後果的約定,公司應加強對法定代表人行為的規范與約束
相關條款:《民法總則》第六十一條規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第六十二條 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
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法定代表人系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法定主體,對公司的行為效力具有重要的影響,《公司法》中涉及 「法定代表人」的條款共計9處,在8個條款當中進行了規定,分別為第七條、第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第八十一條、九十二條、一百二十八條、第一百四十六條、第一百五十五條。縱觀公司法的上述條款,規定的內容多系法定代表人的職權事項,對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後果未作出明確的規定,《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雖然規定了「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但因規定過於模糊,導致在實務中,公司以法定代表人超越職權范圍或者違反公司章程的約定,進而否認某種行為的效力的抗辯情況時有發生,合同相對人一般需要依據《合同法》第五十條[1]的規定進行救濟,不利於第三人利益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六十一、六十二條在《民法通則》第三十八條、四十三條的基礎上,對法定代表人的行為效力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明確了法定代表人行為的承擔主體,《民法總則》第六十一條第三款相較於《合同法》第五十條而言,直接實行第三人善意推定,更好地貫徹了公司法外觀主義的保護原則,更有利於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民法總則》第六十一、六十二條對第三人而言是重大利好,但是對公司而言,卻是公司責任的進一步明確和強化,加強對法定代表人行為的規范和管理成為公司法律風險防範的重要內容之一。當然《民法總則》的智慧之處在於法律在公司頭上加一把達摩力之劍的同時,也為公司增設了救濟的渠道。對於法定代表人責任的追究,公司一般系依據《公司法》第一百五十條「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進行救濟,《民法總則》第六十二條對於法定代表人責任的追究問題,除了可以依據法律規定進行處理外,還賦予了公司章程個性化設計的空間,對於法定代表人「過錯」的認定可以通過公司章程作出約定,為加強對公司法定代表人的管理,公司章程中單獨約定法定代表人的單獨過錯責任情形將是一種趨勢,公司章程對法定代表人過錯行為的約定在經理人日益職業化的今天尤其有存在的必要。
二、公司懶政,後果自負——公司實際情況與登記事項不一致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相關條款:《民法總則》第六十五條 法人的實際情況與登記的事項不一致的,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公司登記事項發生變更,應當依法辦理變更登記,並換發營業執照,《公司法》已作出明確規定,但是對於未及時辦理變更登記導致的法律後果,公司法並未涉及。
經在案例庫搜索,在實務中,因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產生的抗辯以公司實際經營地址發生變更、法定代表人發生變更為主,其中涉及公司的經營地址發生變更進行的抗辯既包括對實體內容的抗辯,也包括作為管轄異議的理由進行程序性抗辯,甚至以實際經營地址發生變更,導致未收到仲裁文件為由提出撤銷仲裁的申請(如上海新浩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與上海世邦魏理仕物業顧問有限公司申請撤銷上海仲裁委員會(2008)滬仲案字第0938號裁決糾紛案);關於法定代表人的抗辯主要涉及某人經內部決議不再擔任法定代表人後所簽署文件或者作出行為的效力。法院在對此類抗辯進行認定時,主要系依據登記的外觀主義進行裁判,沒有直接的裁判規則依據;該種裁判雖然客觀上也能達到駁回該種抗辯的目的,但是沒有直接裁判依據的缺陷直接導致了相關裁判程序的延長和司法資源的浪費。
公司實際情況發生變更,但未及時進行變更的行為,本質上屬於公司的懶政行為,作為有獨立意思表示的主體,公司應為自身的懶政行為承擔法律責任,《民法總則》第六十五條之規定,為法院制裁公司的懶政行為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據。
對公司而言,法律層面已經出台了制裁懶政行為的具體規則,公司應當在發生登記事項變更時,及時申請辦理變更登記,否則將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
三、創新清算程序,增強職業經理人的責任
相關條款:《民法總則》第七十條,「法人解散的,除合並或者分立的情形外,清算義務人應當及時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
法人的董事、理事等執行機構或者決策機構的成員為清算義務人。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清算義務人未及時履行清算義務,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主管機關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指定有關人員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
對應公司法條文:第一百八十三條公司因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規定而解散的,應當在解散事由出現之日起十五日內成立清算組,開始清算。有限責任公司的清算組由股東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組由董事或者股東大會確定的人員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的,債權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指定有關人員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人民法院應當受理該申請,並及時組織清算組進行清算。
對比以上條款,《民法總則》第七十條第一款、第三款系《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條前段、後段的升華,其創新主要體現在第二款。
根據《民法總則》第七十條第二款的規定,法人的清算義務人為法人的董事、理事等執行機構或者決策機構的成員,強調的是經營管理人員的責任。在經營管理人員日益職業化的今天,在公司經營過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公司情況的人員是擔任決策或者執行職務的董事、經營管理人員,由上述人員擔任清算義務人有利於快速的處理清算事務,盡快結束公司的非經營狀態,提高清算的效率;另一方面,由執行機構或者決策機構的成員作為清算義務人有利於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和投資熱情,筆者經辦的案件中,有限責任公司的小股東作為不參與經營的主體,被要求承擔清算責任的案例也有存在,但因為小股東不參與經營,不了解公司的情況,不掌握公司的資料,實際無法承擔起清算的責任,又因為小股東經濟實力有限,也不能達到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目的。故要求不參與經營的小股東承擔清算的連帶責任不能達到保護債權人的目的,反而會影響中小經濟主體的投資熱情。
當然,筆者也關注到,《民法總則》第七十條第二款後段同時規定,對清算義務人「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即在目前的公司法體系下,有限責任公司的清算義務人仍由股東擔任,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義務人由董事或者股東大會確定的人員組成,但是民法總則第七十條第二款的規定,本質上系對我國清算義務人體系變更的重要探索,體現了一種強化職業經理人責任體系的立法導向,對公司的經營管理及清算具有導向性的影響,這一點需要公司及公司法律實務從業人員予以特別注意。
四、改革剩餘財產分配機制,為優先清算權的設定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相關條款:《民法總則》第七十二條第二款,「法人清算後的剩餘財產,根據法人章程的規定或者法人權力機構的決議處理。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對應公司法條文: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二款,「公司財產在分別支付清算費用、職工的工資、社會保險費用和法定補償金,繳納所欠稅款,清償公司債務後的剩餘財產,有限責任公司按照股東的出資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
根據《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公司清算後的剩餘財產只能按照股東的出資(股份)比例進行分配,並未賦予公司章程個性化設計,或者股東進行意思自治處置的空間;在規范性文件層面上,除證監會公布的《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第三十七條規定,上市公司可以針對優先股股東與普通股股東在剩餘財產分配上設置相關條款外,其他情形下的清算優先權均缺乏法律法規或者規范依據;即使是有規定的上市公司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也不允許設置剩餘財產分配上具有不同優先順序的優先股[2]。但是在實務中,戰略投資者(尤其是專業的投資機構)進行投資時,為保障自身的收益,約定享有優先清算權的案例不在少數,因公司法的上述硬性規定,該種優先清算權條款事實上屬於違法的條款。
《民法總則》第七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優先清算權的設定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也拓寬了公司章程的個性化設計范圍,給公司提供了更大的自治空間。該條款的設計同樣也為上市公司優先股類型的拓展提供了法律依據,相信存在清算優先順序的優先股出現也指日可待。
五、明確了會議決議瑕疵對第三人的效力,為第三人利益的保護提供明確依據
相關條款:《民法總則》第八十五條:「營利法人的權力機構、執行機構作出決議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法人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法人章程的,營利法人的出資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決議,但是營利法人依據該決議與善意相對人形成的民事法律關系不受影響。」
民法總則的該條款實際上系《公司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關於會議決議撤銷規定在民法總則中的體現。公司法第二十二條對於會議效力撤銷後的法律後果,僅規定了已經做變更登記的,公司應當向登記機關申請撤銷登記,但是對於該等被撤銷的決議對第三人的影響並未作出明確的規定;實務中法院對於第三人利益保護的裁定主要依據商事登記的外觀主義,或者善意第三人不負有審查內部決議文件效力之義務的原則進行裁判。
《民法總則》第八十五條後段關於「營利法人依據該決議與善意相對人形成的民事法律關系不受影響」的規定為第三人利益的保護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有利於維護社會交易關系的穩定;第三人也無需為決議效力對交易行為的影響而提心吊膽了。
六、意思表示的規范細化,意思表示的方式進一步拓展
相關條款:《民法總則》第六章 第二節 意思表示
關鍵條款:第一百三十九條 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
第一百四十條 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以上條款拓展了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方式,首次在法律層面上確認了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包括公告、默示等特殊的意思表示方式,並明確了上述意思表示方式的生效時間及行使方式等事項。
對公司而言,尤其需要關注的是「默示」意思表示形式的使用條件。
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條第二款的規定,「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法律規定的默示意思表示方式的典型即《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五條之規定,「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在實踐中,比較典型的默示意思表示,如公司收到貨物後X日內進行驗收,未進行驗收的,視為不存在質量缺陷。如有類似默示意思表示的情形,建議在合同或者采購單等文件中作出明確約定;如沒有約定,發生糾紛時也無需過於驚慌,可以通過收集雙方的交易文件或者微信、QQ等溝通記錄的方式,證明默示屬於雙方的交易習慣,爭取有利的訴訟地位。
七、時效發生重大變化,行使權利應及時
(一)有利的變化:訴訟時效延長,權利受保護期限增加
相關條款:《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公司法上並無訴訟時效的專門規定,故公司類的事務,除決議撤銷規定了60天的除斥期間外,一般的公司法律事務應適用民法上訴訟時效的規定。
眾所周知,《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即普通事項的訴訟時效原為兩年;《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實際上將一般公司法律事務的保護期限延長了一年,更有利於保護公司的合法權益。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民法總則》的實施日期為2017年10月1日,按照其他法律的實施經驗,一般新法實施前,如已經超過舊法規定的時效,該事項的保護期限不能適用新法的規定,故如公司存在在2017年10月1日前屆滿的情形,應及時追索使時效中斷,或者及時提起訴訟/仲裁的方式保護自身權益,切莫因盲目相信三年時效,錯失法律保護的機會。
(二)不利變化:撤銷權的行使期間進一步細化,明確了最長保護期間,重大誤解的救濟期間大大縮短
相關條款:《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三個月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三)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關於撤銷權行使的期限問題,主要規定於《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該條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民法總則對公司的規定,首先體現在細化了法定代表人的責任,若其濫用法人的獨立身份時,是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的。其次,在公司股東、資本等關系關系者內部結構的事項進行變更之後,是需要及時到公司登記機關進行辦理變更登記的,否則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⑤ 民法總則正式施行,到底對普通人有什麼樣的影響
作為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這部共206條的總則,被稱為「民事權利的網路全書」,將影響每個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我們假設一個名叫「小明」、壽命75歲的中國人,在從搖籃走向墳墓的約27375天里,看看總則將如何保護好他(她)的一生。本報記者采訪了民法學、商法學專家,一起講述「小明」一生與總則的故事。
6老年有尊嚴地走完一生
人生七十古來稀,小明也終將老去。中國正進入老齡化社會,占人口近1/5的老人需要得到妥善照顧。
不過,小明不用擔心「老無所依」。總則首次增設了成年人監護制度,小明可以與兒女或者養老院等事先協商,自己設定監護人。等到小明年老喪失或者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時,由自己設定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如果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監護爭議,總則還規定了「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在給小明指定監護人時,會優先尊重他(她)的真實意願。
謝鴻飛表示,這是為了防止老人在進行一些重大交易時受到損失,並充分保護他們的人格尊嚴和情感利益。
此外,即使小明膝下無兒女,政府民政部門或者當地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也會「托底」,擔任監護人,陪伴他(她)安度晚年、有尊嚴地走完一生。小明留下的財產,將按其生前意願得到妥善處理,哪怕他(她)指定贈予當時仍是母親腹中的胎兒,仍受法律保護。
這就是作為中國人的小明一生可能與民法總則發生的故事,總則的溫暖將呵護每個中國人走完一生。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孫憲忠教授所說,有了民法總則,13億中國人的生活之路將走得更安全、更踏實、更有平等機會、更有尊嚴。
⑥ 民法總則和分則的區別是什麼
一)《民法總則》的地位
《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我國民法典採用《德國民法典》區分總則和分則的編纂體例,《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各分編,各分編將在總則基礎上對各項民事制度做出具體規定。也可以理解為,總則是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抽象規則,分則是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具體規則。立法者在編纂《民法總則》時,以《民法通則》為基礎,採取「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把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定編入總則當中,主要內容是民法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和訴訟時效。但是,作為民事法律關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事權利客體,卻沒有在總則中做出單獨規定,這是《民法總則》的一個不完善之處。《民法總則》對民法一般性規則進行了改革,在現有206個條文當中,除了極少數條文外,大部分條文的規定都比較精確,每一個措詞都體現了對該條文立法原意精準的概括。所以《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編纂的奠基石,民法分則將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編修完成。
二)《民法總則》對民法分則編修一般的影響
《民法總則》作出的概括性、抽象性規定對民法分則的編修起著決定性作用,分則必須要服從總則,對總則的規定作出應對。總則確立起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在很多方面發生了重大改變,現有的《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等單行法律和《民法總則》新的規定在很多方面不協調,因此要在民法分則編纂過程中對其進行修訂。由於總則的一般性規則是決定性的,因此在規定物權、債權、侵權、親屬、繼承這些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時,必須要按照一般性的規則去處理,除非在某一具體法律關系中有特別規則,這時相對《民法總則》來說才是特別法的問題。比如在規范離婚這一民事法律行為時,如果需要有不同於規范一般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別規定時,才能有特別規定,如果沒有特別的需要,應該服從民法總則一般性規定。
⑦ 《民法總則》中對法人是如何分類的,有何變化
民法總則
第三章法人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二節營利法人
第七十六條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營利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
第三節非營利法人
第八十七條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為非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
第四節特別法人
第九十六條本節規定的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
(7)民法總則地位擴展閱讀:
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十三條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四條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五條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
第十六條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十七條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⑧ 如何看待2017年最新修訂的《民法總則》
您好,《民法總則》按預定進程順利制定出來,民法典編纂工作由此邁出關鍵性一步專。
民法屬總則的十大突破:
規定非法人組織是獨立的民事主體
2.改革民事法律行為效力制度,特別強調意思表示在民事法律行為中的核心地位
3.規定個人信息權受法律保護,有關組織和個人對所有信息保護的義務
4.規定網路虛擬財產可以作為民事權利客體
5.滿足大數據時代權利要求,規定數據作為客體
6.法律規定胎兒的利益受到法律保護,清算中的法人和設立中的法人,具有部分權利能力
7.規定了成年監護制度,特別是規定了成年監護中的意定監護制度
8.規定綠色原則
9.規定習慣為民法法源
10.把訴訟時效從兩年改到三年,有利於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