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讀後感
⑴ 邱本寫的《經濟法通論》的讀後感最後一段怎麼寫
《21世紀通才系列教材:經濟法通論(第3版)》是一本針對非法學專業本科學生的經濟法內學普及教材,容涉及民法、商法、經濟法、社會法等多個領域有關經濟流轉的法律制度,具體包括企業法、物權法、工業產權法、合同法、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財政法、稅收法、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票據法、外匯法、價格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環境資源法等17個方面的法律制度。
《21世紀通才系列教材:經濟法通論(第3版)》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法治需求,打破了傳統部門法之間的學科壁壘,將公法類與私法類的法律制度有機融合,全面闡述了經濟法學所包含的基本法律制度,為讀者開啟了一扇通向經濟法領域、感受經濟法內在精神的大門。
⑵ 《什麼是現代商法》讀後感 徐學鹿
是這樣的:
現代猶太商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願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⑶ 劉作翔的法理學定位讀後感
法理學是一門獨立的法學學科,它有其自己的知識體系及其獨立存在的價值。但多少年來,法理學被賦予了同它的學科性質不太相符的學科定位,使它遭到很多誤解與責難。本文試從以下幾層關系來看看法理學應該如何准確定位。
一法理學與部門法學的關系
多少年來,在法理學的研究以及法理學教科書中,我們給法理學這門學科賦予了一個不恰當的定位,總是認為法理學與部門法學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這樣的定位使我們陷入了一個認識誤區,也是法理學者自己給自己下了一個「套」,使中國的法理學研究一直受到部門法學的責難,成為部門法學經常「攻擊」的口實。其中一個最大的且經常性的責難是「法理學無用論」,認為法理學對部門法學乃至法律實踐提供不了什麼可指導性的理論和學說。其實,這樣一種責難根源於對法理學學科性質和學科特點的認識上。
法理學究竟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學科?它有哪些研究特點?在這些問題上至今仍有爭議。在總體上,國家教育部學科目錄表上將法學學科定位為「應用學科」,也可叫實踐性學科。這樣的定位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法學的研究對象是法律及其法律現象,而法律及其法律現象是實踐性極強的社會規范和制度體系。但具體到法學學科體系內部,它又有不同的屬性和特點,宏觀上可以分為「理論法學」和「應用法學」(當然,也有人不同意這一分類)。法理學則屬於「理論法學」中的牽頭性學科。理論法學屬於思想性、思維性學科,它相對區別於法學中的直接以具體法律制度為研究對象的部門法學。當然,這樣講並不意味著部門法學不需要理論性,而是就其主要特點和功能而言。法理學中的「理」字,本身就標明了這門學科是一門理論性學科。這里的「理論性」,主要是指它的「思維性」,說明它是一門思維性學科。正是在這一層意義上,它具有哲學的特點。法理學可能回答的不是法律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比如案件如何審理,程序如何進行,引用何種法律,適用何種制裁等等,它所關心的是法律的原理性問題,而對這些原理性問題的分析說明,則必然是理論性的和思維性的。
對於法理學的研究特點,我過去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抽象性、概括性、一般性、普遍性,以及概而言之的理論性是這門學科的應有屬性和特色」。[1]對於法理學的研究特點,國外一些著名的法理學家也有論述,如在美國法學家德沃金教授的法理學觀點中,就用十分肯定的語氣指出:「法律的一般理論肯定是抽象的,因為它們旨在闡釋法律實踐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結構而不是法律實踐的某一具體方面或具體部分。」[2]抽象性是「法律的一般理論」即法理學的顯著特點,這種抽象性是同法律實踐的具體性相對而言的。法律實踐一般而言是具體的,它或者涉及某一法律制度、法律規范,或者涉及某類具體的案件或某一具體的個案。而法理學所關涉的則是對整個法律現象、法律實踐的闡釋,這種闡釋也可能是對制度本身的抽象思考,也可能是對制度之外、制度背後因素的抽象思考。
對法理學抽象性特點的認識,有助於我們把握法理學這門法學基礎學科的一些本質屬性或規定性。這些年來,在實用功利主義學術思潮的影響下,加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學以致用」的深厚積淀,一切都追求「有用性」,而將這種「有用性」又具體地闡釋為對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具體的實際的功效上面,有時甚至就等同於經濟效用。這種思潮不加區別地要求一切學問、學術、學科都要為實踐服務,要求產生一種「立竿見影」的直接效用,而忽略了各種學問、學術、學科性質間的差別。比如忽略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差別,在社會科學中又忽略了基礎性理論科學和實用性應用科學之間的差別。並且,在「有用性」的追求上,也嚴重忽略了「直接有用」、「直接效用」和「間接有用」、「間接效用」的區別,用一把尺子來度量所有的學問和學術的價值,自然會導致對理論學科的非難和無端指責。所謂「理論無用論」、「法理學無用論」等正是這種學術思潮影響下的當然產物。似乎一切抽象的、不能為實踐帶來直接效用的學問、學術和學科都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
法理學就其學科本性而言,是理論思維科學,而這種理論思維科學必定是抽象的而非具體的,是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它具有較濃厚的哲學色彩。正是在此種意義上,法理學有時也被稱之為「法哲學」。但法理學的抽象性並非是空想性,它不是空靈之物,而是有其堅實的基礎,這個堅實的基礎便是豐富的法律實踐;法理學正是在對大量豐富的法律實踐和法律現象考察的基礎上,抽象出其帶有共同性和規律性的理論來。因此,任何對法理學的指責和非難,要麼是對法理學抽象性特點的不甚了解,要麼是從實用功利主義思潮角度對法理學的苛刻要求,而這種苛刻要求無助於發展這一具抽象性思維性特徵的學科,同時也反映了對法理學學科性質認識上的盲區。
而法理學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概括性。法理學的概括性是指它將許許多多個別的、具體的法律現象作為研究對象,從中概括出一些帶有共性的、普遍性的結論,這種結論對那些具體的、個別的法律現象具有普遍性的闡釋作用。概括性在法理學學科和研究中處處體現出來。比如,關於權力學說,法律實踐中所呈現的是一個個具體的、個別的權力形態,如立法權力、司法權力、行政權力、監督權力等等;而法理學則在這種多樣性的具體的權力形態基礎上,概括出、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特徵的一般權力理論,而對許多具體權力形態的研究則分屬於具體法學。再比如關於權利學說,法律規范所規定的權利形態有許多種類,僅公民基本權利形態就自成為一個龐大的權利體系,如財產權利,選舉權利和被選舉權利,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自由權利,宗教信仰自由權利,人身自由權利,人格尊嚴權利,住宅不受侵犯權利,通信自由權利,勞動權利,休息權利,受教育權利,科學研究和創作自由權利,男女平等權利,婚姻家庭自由權利,等等。再比如關於法律關系理論,在法律實踐中有憲法法律關系、民法法律關系、刑法法律關系、行政法法律關系等等,而法理學范疇中的法律關系理論,既要建立在這些具體的法律關系理論基礎之上,又要從其中抽象出帶有共性的,能夠說明、闡釋各具體法律關系形態的一般法律關系理論,這才真正稱得上是法理學的法律關系理論。
不僅僅上述一些具體的法理學問題具有概括性,法理學所使用的概念、命題均具有概括性。如法律、法律的起源、法律的本質、法律的作用、法律的價值、法律的發展規律等等,這些概念和命題都是一些概括性的概念和命題。比如,法理學在研究「法律的作用」時,並不具體地去闡釋刑法的作用、民法的作用、憲法的作用等,而是研究作為整體的法律的作用。法理學在研究法律價值時,也並不研究具體的法律諸如刑法、民法、憲法、商法等法律價值,而是研究作為整體形態的法律價值。
⑷ 求5篇讀書筆記
窮人最缺的並不是食物
據說民間有一種捕猴子的方法:在一塊木板上挖兩個洞,剛好夠猴子的手伸進去。木板後面放一些花生。猴子看見花生,就伸手去抓。結果,抓了花生的手緊握成了拳頭,無法從洞里再縮回來,木板成了一塊活生生的枷鎖。猴子就這樣緊緊抓著花生,被人輕而易舉捉去。
可憐的猴子!它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它太缺食物,把食物看得太重了。
窮人的狀況也往往如此。窮人餓怕了,眼光就只會集中在幾塊干癟的麵包上,很難有大志,也難有大智。下面這個故事也許會給窮人一點啟發。
沈陽有個以收破爛為生的人,名叫王洪杯。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收一個易拉罐,才賺幾分錢。如果將它熔化了,作為金屬材料賣,是否可以多賣些錢?他於是把一個空罐剪碎,裝在自行車的鈴蓋里,熔化成一塊指甲大小的銀灰色金屬,然後花了600元在市有色金屬研究所做了化驗。化驗結果出來了。這是一種很貴重的鋁鎂合金!當時市場上的鋁錠價格,每噸在14000元至18000元之間,每個空易拉罐重18.5克,54000個就是一噸,這樣算下來,賣熔化後的材料比直接賣易拉罐要多賺六七倍的錢。他決定回收易拉罐熔煉。
從收易拉罐到煉易拉罐,一念之間,不僅改變了他所做的工作的性質,也讓他的人生走上另外一條軌跡。
為了多收易拉罐,他把回收價格從每個幾分錢提高到每個一角四分。果然一周以後他回收了13萬多個易拉罐,足足二噸半。
他立即辦了一個金屬再生加工廠。一年內,加工廠用空易罐煉出了240多噸鋁錠,3年內,賺了270萬元。他從一個「收荒匠」一躍而成為企業家,成了百萬富翁。
一個收破爛的人,能夠想到不僅是收,還要改造收來的東西,這已經不簡單了。改造之後能夠送到科研機構去化驗,就更是具有了專業眼光。至於那600元的化驗費,得收多少個易拉罐才賺得回來的。一般的收荒匠是絕對不捨得的,這就是投資者和打工者的區別。雖然是個收荒匠,卻少有窮人的心態,敢想敢做,而且有一套巧妙的辦法,這種人,他難道會永遠是窮人嗎?
窮人也有窮人的希望,窮人也有窮人的優勢。窮人所有的,也許正是富人所缺的。富人富不過三代,窮人也窮不過三代,世界總是在運動中達到平衡。所以,窮人不能放棄希望,窮人不能停止思考,窮人更要知道窮的原因,更要找到路在哪裡。
----------------------------------------------
學大雁,別做海鷗
很容易理解人們為什麼喜歡海鷗——俯視礁石嶙峋的海港,我看到一隻海鷗在自由地飛翔。它的雙翼強勁地向後拍打著,越升越高,越升越高,直到高過所有其它海鳥,然後滑翔出一個個華麗的弧圈。它不斷地表演著,好像知道一架攝像機正對准它,記錄著它的優雅。
但是在海鷗群里,它完全變了個樣子,所有的優雅與庄嚴都墮落為骯臟的內斗與殘忍。還是那隻海鷗,它像炸彈般沖入鷗群中,偷走一點肉屑,激起散落的羽毛和憤怒的尖叫。海鷗之間不存在分享與禮貌的概念,只有嫉妒和兇猛的競爭。如果你在一隻海鷗的腿上繫上根紅絲帶,使它顯得與眾不同,你就等於宣判了它的死刑。其它海鷗用爪子和嘴猛烈地攻擊它,讓它皮開肉綻、鮮血直流,直到倒在地上成為血肉模糊的一團。
如果我們一定要選一種鳥兒作為人類社會的榜樣,那麼海鷗絕對不是個好選擇。相反,我們應當學習大雁的行為。你曾想過為什麼大雁要排成「V」字形的雁陣嗎?科學家告訴我們,在雁陣中大雁飛行的速度比單飛高出71%。處於「V」字形尖端的大雁任務最為艱巨,需要承受最大的空氣阻力,因此領頭的大雁每隔幾分鍾就要輪換,這樣雁群就可以長距離飛行而無需休息。
雁陣尾部的兩個位置最為輕松,強壯的大雁就讓年幼、病弱以及衰老的大雁占據這些省力的位置。雁陣不停地鳴叫,這是強壯的大雁在鼓勵落後的同伴。如果哪只大雁因為過於疲勞或生病而掉隊,雁群也不會遺棄它。它們會派出一隻健康的大雁,陪伴掉隊的同伴落到地上,一直等到它能繼續飛行。
這種緊密合作的社會秩序對於雁群的生存和健康發展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然而有時候我們的社會更像是億萬孤獨的海鷗組成的群體,人們為個人的利益爭吵不休,代價是不得不孤獨地承受自身的壓力。
---------------------------------------
換了你,你會殺了誰
朋友拿了一份報紙要我作個實驗,我同意了。
問題一:如果你知道一個女人懷孕了,她已經生了8個小孩子了,其中有3個耳朵聾,2個眼睛瞎,一個智能不足,而這個女人自己又有梅毒,請問,你會建議她墮胎嗎?
我剛要回答,朋友制止了我,又問我第二個問題。
問題二:現在要選舉一名領袖,而你這一票很關鍵,下面是關於3個候選人的的一些事實:
候選人A:跟一些不誠實的政客有往來,而且會星象占卜學。他有婚外情,是一個老煙槍,每天喝8到10杯的馬丁尼。
候選人B:他過去有過2次被解僱的記錄,睡覺睡到中午才起來,大學時吸鴉片,而且每天傍晚會喝一大誇特威士忌。
候選人C:他是一位受勛的戰爭英雄,素食主義者,不抽煙,只偶爾喝一點啤酒。從沒有發生婚外情。
請問你會在這些候選人中選擇誰?
我把答案寫在紙上,然後朋友告訴我:
候選人A是富蘭克林羅斯福,候選人B是溫斯頓丘吉爾,候選人C是亞道夫希特勒。
我聽了答案張大了嘴巴。朋友問我你是不是為人們選擇了希特勒?那你會建議哪個婦女去墮胎嗎?
我說:這個問題不用考慮,我們受優生優育教育多年了,都生那麼多歪瓜劣棗了,就別在添亂了。我建議她去墮胎。
朋友告訴我:你殺了貝多芬,她是貝多芬的母親。
我又一次張大了嘴巴。朋友說:嚇一跳吧?本來以為你認為很好的答案,結果卻扼殺了貝多芬,創造了希特勒?
最後的總結是:所以不要用既定的價值觀來思考事物!
要是換做你們的話?你們會毀滅誰?創造誰
--------------------------------------
半邊碗
一條鄉村的小路上,有一眼清澈的山泉。村人上街或者串親戚,路過山泉,便停下蹲在泉眼邊喝水解渴。半邊碗就是用來讓過路人在泉眼裡舀水喝的。
過去,泉邊連半邊碗也沒有,人們就用手捧水喝,或用樹葉折疊成碗狀舀水喝。山泉邊有些樹木和花草,景色宜人,過路人如果時間不緊,還在泉邊喝水和歇息,等到養足了精神,才往前趕路。所以,這眼路邊山泉是人們流連忘返的地方。至於那個半邊碗,當時人們感覺不出它的美和丑,腦海里也留不下什麼印象。
只是到了有一天,一隻非常漂亮的瓷碗的出現和丟失,才讓人們對半邊碗產生了許多的聯想和感慨。同時,人們也不知是什麼時候,一隻漂亮的瓷碗不聲不響地在山泉邊留下了,代替了那個他們使用多年的半邊碗。但大家都知道,是因為泉水太甘甜,泉邊的風景太美麗,便有人認為那個半邊碗與泉水和泉水邊的風景不相匹配,認為只有換上好瓷碗後,泉水邊才會更加有情趣。但不管怎麼說,一隻漂亮的瓷碗不知不覺地留在了泉邊。
然而,讓人們想不到的是,沒過幾天時間,那隻漂亮的瓷碗不翼而飛。好碗丟失了,半邊碗又被扔掉,人們又只好用樹葉或用手捧水喝,相當不習慣。所以,又有人買來一隻好瓷碗,放到了泉水邊。這只瓷碗的命運,與前一隻瓷碗的命運沒有兩樣。時間不長,好瓷碗再次丟失。
這時候,人們才想起來,半邊碗除了在山泉邊上,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用處的,而漂亮的瓷碗,它放在哪裡都能產生價值和作用。人們對瓷碗的丟失也不再大驚小怪。只不過,瓷碗丟失了,扔在了一邊的半邊碗,只有再去撿回來,讓它重新回到原來的位置。人們都清楚了,再買好碗放在泉邊,已經沒有必要,它的好只會給路人帶來更大的不便。而那重新撿回來的半邊碗,卻一直沿用到最後,給路人帶來莫大的幫助,可見,人生在世,好的東西不一定是合適的,而合適的東西也不一定就是好的。
----------------------------------------------
窮,也要站在富人堆里?!
「有一種窮人算是窮到了家。他們寧願位列一支窮人的隊伍之首做一輩子窮人,也不願跑到一支富人的隊伍之尾去做一會兒富人。」10月間到中國講猶太商法的這個日本學者的觀點很有意思。這個學者名叫手島佑郎。講壇由中央編譯出版社搭建。
他講的題目是《窮,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先後在以色列和美國專研猶太商法已達30餘年的手島佑郎不愧是個博士。他在簡要講述猶太史和猶太聖典《塔木德》、講述它們與《窮,也要站在富人堆里?!》的關系之前,先說起了兩個極短的故事。
———在每一個猶太人家裡,當小孩稍稍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典,點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小孩子去吻經書上那滴蜂蜜。
———猶太人的孩子幾乎都要回答母親同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突然起火,你會帶什麼東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那麼母親會進一步問:「有一種無形、無色也無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要是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應帶走的不是別的,而是這個寶貝,這個寶貝就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隨著你。」
手島佑郎一一例舉了猶太商法的32種智慧。這時,一個遲到的聽眾遞上一張紙條,問什麼是猶太商法。
手島佑郎大聲說:我在解釋之前,先向你提三個問題吧。
第一個問題,如果有兩個猶太人掉進了一個大煙囪,其中一個身上滿是煙灰,而另一個卻很乾凈,那麼他們誰會去洗澡?
「當然是那個身上臟的人!」
「錯!那個被弄臟的人看到身上干凈的人,認為自己一定也是干凈的,而干凈的人看到臟人,認為自己可能和他一樣臟,所以是干凈的人要去洗澡。」
第二個問題,他們後來又掉進了那個大煙囪,情況和上次一樣,哪一個會去澡堂?
「這還用說嗎,是那個干凈的人!」
「又錯了!干凈的人上一次洗澡時發現自己並不臟,而那個臟人則明白了干凈的人為什麼要去洗澡,所以這次臟人去了。」
第三個問題,他們再一次掉進大煙囪,去洗澡的是哪一個?
「這?是那個臟人。不,是那個干凈的人!」
「你還是錯了!你見過兩個人一起掉進同一個煙囪,結果一個干凈、一個臟的事情嗎?」
黑壓壓的聽眾一時寂靜,只有手島佑郎的聲音在回響著:「這就是猶太商法,這就是《窮,也要站在富人堆里?!》的靈魂!窮是一種切膚沒齒的感受,富是一種矜持倨傲的狀態。窮人贊羨富人積累財富的結果,卻忽略了富人通達財路的智慧。
窮到富的轉變是大多數人憧憬的,但沒有致富的思想和手段,富有殷實只是聊以自慰的幻想。窮人不能只是慨嘆命運不濟。窮人只有站在富人堆里,汲取他們致富的思想,比肩他們成功的狀態,才能真正實現致富的目標。」
手島佑郎一口氣說完,現場立即響起熱烈的掌聲。當手島佑郎宣布想進一步了解詳情的人可以申領他的《窮,也要站在富人堆里?!》講義的時候,掌聲再次響起來,以致手島佑郎的聲音被淹沒了。
⑸ 學習經濟法的心得體會有哪些
通過經濟法課程的學習,我有一些自己的感想和體會,雖然我不是法律專業的,但我還是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來對待。它使我對法律法規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也更正了自己以前許多錯誤的觀點,對我自身的經濟法律知識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同時也是法律社會的背景下,這樣的一門課程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
經濟法中的《公司法》和《合同法》是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闡述一下我的學習心得。 首先,從我個人說起,我自己比較喜歡了解一些新聞,獲取一些當前國內外的大事和報道,更喜歡對事件有深層次的了解。但是由於我個人知識的限制,我很難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如果事件涉及到經濟法律知識,我就更不能做到從深層次了解經濟現象了。
而老師上課時大量的教學案例則滿足了我的這一需求,同時使我對類似案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有實際案例的教學也極大的激發了我的興趣,對上課充滿了期待,等待著老師把最近和過去一段時間涉及到經濟法律的鮮活案例展現給我們。
法條加案例的教學方式是我欣賞這門課的原因,它有效地避免現在其他經濟學科那種全是某某經濟學家的某某經濟理論,說實話,那種課程不僅枯燥而且給我一種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的感覺。所以我慶幸我學的時候老師沒有教科書式的教學,脫離了本本主義。
其次,從課堂上,我明白了公司是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形式,也是資本和人力資源有效利用的組織形式。公司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如果要成為公司的經營者,你就應該要認識到----公司法是公司的生命線.公司法既保護公司的合法權益,也保護股東的合法權益,也保護公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因此,不僅所有投資者,包括社會公眾投資者,經營者、董事們、監事們、經理們都應該認真地學習公司法。必須用公司法的精神來發展公司、經營公司,使公司在健康的道路上不斷地向前發展。
學習公司法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用於我們經濟生活的實踐,如果我們能把公司法的知識,與我國當前正進行的國有企業的改制,以及其他企業比如集體企業的改制聯系起來,和當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涉及公司法的一些案件聯系起來分析,那麼學習公司法就真的是很不錯。
在講合同法時,我明白了我們在乘坐公交車時,交上一元人名幣這就意味著我們與他們達成了一個合同;我們平時總是簽要式合同,這些常識是我以前不曾知道的,而這些法律知識與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了以後感覺受益很多。
在講到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時候,提到廣告商發布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一定程度上給我了很大的啟發,知道了自己對法律的運用做的還是非常的差,用法律維權更是從未有過。因為自己不是真正學習法學的,對法律的理解和使用還停留在很低的層次,以前雖然知道要使用法律保護自己,但那隻是嘴上說的,而事實上這種維權觀念從未真正進入過自己的意識中,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在一定程度上我還是一個法盲。
僅僅通過不到十八周的經濟法課的學習就想獲得足夠的法律知識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但是我還是可以發自內心的大聲說:我收獲很多,因為它讓我收獲了一種意識,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
⑹ 水煮三國讀後感1500
[水煮三國讀後感1500]
有德無才是可以培養的,有才無德是無法改造的,水煮三國讀後感1500。如果人壞了胚子在追求利潤時可以說是達到瘋狂的地步,為了錢他們可以不擇手段,不用說您也應該清楚後果肯定是害人害己。 若換個說法把人品改為忠誠度我想您的觀點完全成立。疑人還是信任人一直是管理界不斷爭論的話題,通過自身的知識積累以及領悟我得出了一,兩條微薄的觀點即:用人就是用能力,忠誠及其它方面是次要的。(當然,人品不包括在內)三國時期,諸葛亮用人知人善任在許多戰役中其部屬為他打了一個又一個大勝仗,鞏固了江山,擴大了疆土。而他用人方面有個原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於叛降而來的虎將魏延亦是如此。前大半段魏延一直未受重用,留守於孔明身邊。孔明就是對他有諸多的不信任才未啟用。蜀後期無大將可用,孔明不得不把焦點放在了魏延身上,在他的管教下魏延發揮其虎將本色,屢建戰功。雖然,如孔明所料他死後魏延造反,但他早已事先做好防備把弭患消除在萌芽之中,這位智慧之神在晚年也明白了用人的真諦。 成長中巨人海爾的掌門人張瑞敏先生有一套自己的管人方法。他認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小農經濟的思想產物,是對市場經濟的反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他的用人觀:用人要大膽,在位要監控。意即:對於高層幹部,既要大膽使用又要嚴密監控,否則,只會把信任變成放任,最終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另外,覺得此書未強調成功商人對社會的回報。我認為一位優秀的成功商人在其成功後必會對社會有所回報。比如:熱衷於公益事業;想辦法增加新的就業機會減輕政府負擔;合理合法的按章納稅讓政府更好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些都是他們能做到的。在我心中敬佩崇拜的都是些慈善商人。華人首富,香港超人—李嘉誠先生,北京慈善協會副主席數年間捐出千萬元的李春平先生等。他們不光擁有雄厚的物質財富人格魅力中還閃耀著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國外,這樣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了。他們把對社會回報的品質已經滲透到生產實踐和經營理念中去。沃爾瑪創始人曾經對員工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我們工作成本中每節約一分錢,貨櫃上的商品顧客就能少花一分錢。 美國老牌汽車生產商福特公司有一套黃金法則: 物美價廉,薄利多銷,產品的價格越低,實際利潤就越大。 所謂生產,決不是廉價買進又高價出售。它的原則應該是以合適的價格夠進原料,花費盡可能少的費用,把原料加工成有價值的產品,再賣給消費者。冒險,投機,欺詐的行為只能阻礙生產的發展。 給他們灌輸這套理念的不是別人,就是其開山鼻祖,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因為這兩家公司對社會有著顆感恩的心,所以都能在本行業中執掌牛耳。 從另一方面考慮,回報社會可以消除部分人的仇富心態。78%的財富是由22%的人掌管,這是猶太商法中的78/22法則。有錢人將會更有錢,窮人將變得更貧窮。美國現今發展狀況恰恰說明了這點,讀後感《水煮三國讀後感1500》。這種兩極分化的趨勢不斷擴大,窮人可能生成強烈的嫉妒心 ,難保他們不會做出什麼極端的事來。誠心回報社會,幫助弱勢群體不光可以安撫其不平衡心理,更重要的是會在其中找到快樂。按照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富人的財富是出自窮人的剩餘勞動。我覺得富人的每個銅板里未必都滴著血,卻飽含了他們的智慧與汗水。從窮人那剝削來的財富通過另外渠道回饋社會可以說是從哪來回哪去,得到中平衡。世界上最會賺錢的就是猶太人。猶太人有句諺語:錢不是罪惡,也不是詛咒;錢會祝福人生的。此話很直白地道出了對錢的看法,猶太人通過勤奮與智慧獲得了大筆財富,但他們願意把收入的1/10捐獻為慈善用途,卻不把這種行為看做行善積德反而深刻認識到這是在履行一種公共義務…… 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不斷在壯大,今年民企的進出口總額達300多億美圓,佔全國進出口額的7%。民營私有財產受法律保護的條文在今年被寫進《憲法》,還承認他們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這無不說明中央很重視這支生力軍的發展。全國政協副主席,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先生。曾在《對話》欄目里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們已把社會經濟發做為己任,目光不只放在自己身上,而是看得更高更遠。這些優秀的民營資本家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下被異化了 。異化成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支柱,中國共產黨堅實的擁護者,財富里透著中國式的人情味。洗去了資本家惟利是圖的本性。更多的是關心社會,懂得從財富里去回報社會。水煮三國》講的是三國的故事,說的是管理的學問。作者成君憶用大話三國的文筆娓娓道來,看似荒誕不經,其實大有深意。他以古寓今,庄諧皆備,妙語迭出。一口氣看完了第一章,感覺彷彿真是象川菜水煮魚、水煮肉片、水煮白菜一樣,看似簡單,實則令人回味無窮。如今的社會是飛速發展的,如今的企業也要迅速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尤其是那些小公司,有一隻穩定而高效的團隊是非常重要的。從實際來看,對於公司的每一位員工,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和前途在公司工作,因此,公司是一個公眾的組織。書中將公司比喻成一隻木桶,木桶能裝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的長度,而不是最長的那塊----引申一下:可以說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不僅取決於每塊木板的長度,還取決於每塊木板之間的結合是否緊密。如果木板之間的縫隙很大,同樣無法裝滿水。一個團隊的戰鬥力,不僅取決於每一位成員的能力,也取決於成員與成員之間的相互協作、相互配合。這樣才能均衡,才能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漏水桶是行不通的。面對如今日新月異變化的市場,如何箍好一隻木桶呢?也就是說如何科學地創建一個高績效的團隊呢?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對於書中所說的創建高效團隊的五大要決,我認為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企業,有著非常現實的參考、借鑒的價值。這5點既是:第一,營造一種支持性的人力資源環境。第二,團隊成員的自豪感。第三,讓每一位成員的才能與角色相匹配。第四,設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第五,正確的績效評估。 我建議,我們大家有時間的時候都看看這部另類的管理趣著。那樣,每個人或許都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多一分自覺、多一分責任、多一分配合、多一分信任、多一分欣賞,那我們的事業就會多一分成功!
⑺ 《晉商》觀後感100字
《晉商》觀後感
他們會隨著歷史的推進而謝幕,
但他們帶給後人的確是無盡的思考回。
在那個商人沒有答法律保護的年代,
他們卻能在那個無能政府的夾縫中生存下來,
並且可以給百姓以眾多好的口碑,
這的確需要足夠的智慧。
這樣看來
一個好的商法的出現是多麼的重要,
沒有商法,
整個的商業過程是那麼的畸形,
沒有法律的保護,
他們只能求救於那個無能的政府,
官商結合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
商號和銀號相比,
正如舊中國和西方相比,
商號缺乏制度,
中國缺乏對私有資產的保護,
軍閥可以向當時的商號明目張膽的索要,
商號的悲哀也就是那個中國的悲哀。
以義制利,
是他們做商人的最高原則。
他們在取利有道和惟利是圖之間選擇了前者。
雖然歷史曾經給了他們很多次發家致富的機會。
他們卻都遵守了這個原則,
這也許就是現代商人所缺乏的東西吧。
歷史始終是歷史,
那個時代的人始終超脫不了歷史的局限性。
票號的大老闆也一樣。
當面對比自己更優秀的銀行體制時,
他們沒有去反思和學習,他們選擇了視而不見。
當要成立國家銀行時,
他們選擇了作旁觀者。
票號始終是一段歷史
值得我們反思,
更值得我們去學習。
…………
⑻ 求《法學階梯》讀後感 ,大學本科水平
《法學階梯》讀後感
一、從《法學階梯》看羅馬法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法學階梯》只不過羅馬法絢麗冰川很小的一角,而且由於自己的學識,在某中程度上或許連這一角也看不清楚,而只是冰霧籠罩下的對冰川的朦朧的感覺而已——甚至不知道這朦朧後面究竟存在什麼,但「無知者無畏」或者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吧,還是要為自己的感覺留下一點什麼,還想對羅馬法做出最粗淺的評價。畢竟這是自己學習法律以來看的最認真的一本書了。
粗淺的幾點感覺如下:
1.內容的精細化。
作為個體的人類生活是感性的,而作為法學則是理性思維的產物。法律就是將感性的個體生活上升為理性的普遍規則。而在這過程中,如何處理感性生活的個別正義和普遍規則的普遍正義一直是法學界的主題。古羅馬人在這一點上遵循的是精細的具體規則和抽象的原則的結合。
在這一點上,對古羅馬人的敬佩不再只是停留在感性的道聽途說上了,至少從法律的細致和法律的合理性角度來看,我們並不比古羅馬人進步多少!在當今的整個學術界、法學界以及從事實際法律工作的人當中,一方面存在著對法律的僵死的理解,他們需要詳而又詳的法律法規——但人類理性並沒有這個能力;而另一方面,在學者當中,存在著一種玄學的傾向,以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善良和完美的大寫的人,都能夠依據簡單的道德說教就能夠實現社會的大同,因此追求的是法律的原則性規定,餘下的問題被讓位於或訴諸於人類的道德良心或者是對原則和理性的理解。在這方面,應該好好的學習羅馬法,至少看到目前為止,羅馬法既保留了人類終極關懷的品質,又不失為世俗而可操作性。既努力去追求理性的思索,試圖函蓋所有的社會生活,同時又承認理性的不足,通過一些原則性的規定來補充。而在法律的發展上,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通過正義乃是「給每個人應得的部分」這一主線,除了在傳統中尋求法律規則的合法性根據之外,還通過敕令等形式不斷地就舊有的法律規則作出合理的解釋和合理的修正。在這一點上,與現代的法律發展理論是相一致的。在這一點上,中國的法學雖然不斷地就現有的法律作出自我的修正,但卻在很大程度上丟失了傳統,並沒有對過去中國的法律傳統進行很好的繼承,或者是對當下正在發生的生活現實的漠視——至少,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去調查民間到底存在什麼自足的規則體系,而羅馬法中卻將民間生活規則不斷地上升為法律,如信託制度。因此,必須注意法律的理性標准和法律的可實施性,也正是因為如此,法學乃至法律就是「形而上的抽象和形而下的操作的完美結合!」李老師的這一教導將永遠伴隨我對法學的學習和理解之中,並伴隨著自己不斷成長!
2.表述方式的經驗化。
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羅馬法的重要的特點。不過,由於尚未閱讀《法典》,因此還不敢斷定是否法律規范(這好象也是現代法律的語言)也是適用這種表述方式。但至少作為一本法學教材來說,能把復雜的法律理論和規則加以生活經驗化,畢竟是一種了不起的事情。在這一點上,我們不盡要責問我們的普法教育,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法律類刊物倒是一些《民主與法制》等法律通俗刊物。(這些讀物在倡導法治建設方面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由於其傳播的廣泛性,應該得到研究。)整個《法學階梯》所闡述的法律原則和規則是如此地復雜,以至於現代法律仍然逃不出其范疇。但優士丁尼往往用最簡單的例子將這種復雜性消解,而使法律又重新溶入現實的個體感性生活中去。如果從現代意義上而言,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解決法律的傳播問題。我們現在也有一些案例匯編的形式,通過案例闡釋法理,但這種教材也只能是受過法學專業訓練的人才能看的懂。本來《民主與法制》等通俗刊物可以很好地做到這一點,但由於其過於注重情節的起伏和跌宕,其小說式的敘述又消解了內在的法律精神,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現在的《今日說法》似乎在慢慢地嘗試著這種羅馬法式的方式。但由於其缺乏系統性——至少應該將某部門法的東西歸類分析,也容易由於其鬆散而消解其內在的作用。
結合第一點特點,忽然又有所思考,法律究竟應該是精細復雜還是簡單明了?作為法律職業人來講,我寧願是復雜的,至少可以存在知識資源的稀缺狀態;而從普通人來講,我寧願法律是簡單的,因為如此精細和細致的法律,普通人又如何能夠事無巨細的了解和運用?除非法律是如此地遵循普通生活准則,是真正的市民法,但法律又如何能夠保證每個人的生活規則都得到反映?畢竟,法律是一種普遍正義的訴求,而個人的生活始終遵循的是個人的生活准則,每個人要求的是個別正義。「給每個人應得的部分」又如何能夠實現?因此,我們在制定法律時,應盡可能地反映市民生活,使得法律能夠為生活所用,而不是要求百姓學習法律——百姓永遠是無罪的,我們不能苛求百姓能夠知曉所有的法律,而只能讓我們的法律去適應生活,除非有些規則非改不可(如迷信等)。
3.現代法律制度的導源。
在這一點上,感覺尤為深刻,畢竟自己民法的底子不是特別的好,而通過閱讀《法學階梯》,至少對現代民法的許多制度有了淵源上的理解。而且有些制度很有啟發,比如象財產的分類、信託監護,雙重人格、物權的各種形式以及對債的分類和各種債的理解,都有了一些新的含義,關於其具體制度的理解,就把他寫在了每天的讀書心得中了。心中朦朧地有一種感覺,似乎理解了羅馬法,就理解了西方法律的精髓,而由此又可以與中國的傳統法律文化做一比較性的分析。
4.與中國傳統(古代)民法的比較。即人類生活的相通性。
由於對中國古代民法的愛好或者說是接觸,天生地就想拿羅馬法與中國傳統民法想比較,但由於手頭資料的匱乏,或者說是筆記的缺乏,這一比較很難進行。但總體感覺上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說人類生活具有某種天生的共同品格,法律都是人類基本生活訴求基礎的規則的反映,因此在很多地方都具有類似的規則。等把羅馬法好好地研習了以後,嘗試著做一下這方面的有關文章,看是不是能有所發現。可以將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和敦煌卷子的有關研究找出來看看,同時結合這邊的一些古代契約文書作一比較研究。
二、、讀書的方法和治學的方向
看完了一本書,而且是用新的方法看書——至少是用電腦做筆記了,而不是在書的邊邊角角做注釋了,這樣一來,得總結一下這看書的效果如何。
回過頭去看了一下自己做的筆記,還是不是十分清楚,這是技術上的錯誤,還有待改進。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自己學識的有限,對有關材料的評注並沒有能夠體現自己的所思所想。一是自己表達的緣故;二是接觸的書比較少,至少對法哲學原著的閱讀量或理解程度不夠,因此其評注往往是無力的,或者是沒有思想的評注;三是民法的底子不是十分縝密,對外國民商法的相關規定沒有什麼融會貫通,往往就某一制度的評價還得查閱大量的書以後才敢下結論,這樣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自己對閱讀對象的敏感度。這幾方面的問題都是比較嚴重的,如果一直這么持續下去,就不可能做好一個學者——這是自己努力的方向,畢竟這是做好學者的基本的要求。
就表達的問題,似乎應該增加一些除法學外的閱讀內容,比如《隨筆》之類的;自己一直以為法學枯燥的語言正消解或萎縮著自己的語言功能,畢竟語言優美的法學文章還身少的。
就知識面的問題,只有增加閱讀量了,但應該改變以前的閱讀方式,看一本書就是一本書,得有所得,有所進步才是看書,如果只是「泛讀」,那或許沒有什麼收獲。另外,在閱讀的方式上,等把羅馬法的底子稍微積累了一點以後,可以開始向以前那樣閱讀——通過一個個的專題形式來閱讀,這樣對內容的把握或者功利的寫作都是一件好事情。但不能太急,畢竟沒有底子的法學研究就象沒有根的浮萍,怎麼也不可能長成蒼天大樹的。
對於外國民商法的有關內容,不能再停留在以前的那種理解上,把外國的法典只是作為一類工具書加以運用,應該做下來好好地閱讀才不會出現一知半解。把法典當成專著來讀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這需要自己的耐力,畢竟後世的民法典不象法學階梯那麼可以有詳細的例子讓自己充分的理解。
就記這些,以勉之。
⑼ 我急需5篇讀書筆記,有獎勵哦!
水滸傳》讀書筆記(一)--醉打蔣門神
武松殺死了西門慶,就被發送了孟州充軍,又在十字坡結識了張青和孫二娘。但是這些都不夠精彩,唯獨這集里的武松醉打蔣門神最為精彩。
本集中,武松為了個人的友誼而去幫助施恩奪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這兩點,就知道他有著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蔣門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後把蔣門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這能證明武松是個粗中有細的人。
他在挑逗時還可分成幾個細節,三次換酒,之後說讓蔣門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飽不讓,就和他們打了起來(這里包括蔣門神)。
他在禽了蔣門神之後,又怕他告官,在說要求蔣門神的第三件事時,卻怕他告官和以後再把快活林奪回來,所以讓他離開孟州,不得在此居住。由此也可以開出武松多麼的細心。
《水滸傳》讀書筆記(二)--沂嶺殺四虎
李逵見宋江父子團聚後,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縣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親。
去時,途上遇見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脅,李鬼戰敗求饒,說他尚有九十歲老母,殺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塊殺了。李逵可憐他,便饒了他,而且還給了他一錠銀子,讓他走了。
我覺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這樣的人,所以就讓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讓李逵把他殺死。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氣,二是讓那些讀者也贊同他,並看完後有一種豪邁氣質,似乎自己就是李逵。李逵殺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後來的李逵背著老母過沂嶺時殺虎的場景最為精彩。先是去打水,然後發現老母不見了,又發現兩只小虎和兩條人腿,憤怒之下殺死小虎,公、母虎分別來尋仇都被殺。
只可惜殺了虎,還被人請到家裡做客,後又被擒。這讓人看完之後,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見作者的用心良苦。
《水滸傳》讀書筆記(三)--抱怨獅子樓
武松在陽谷縣坐了都頭,又上京辦事。回來時,才知道哥哥武大郎死了,武松心疑便察得實情,去告官,誰知縣館已受賄,無奈下在獅子樓為武大郎報了仇。
其中,讓人看得最熱血沸騰的就是最後報仇時殺死西門慶的那一段,武大郎雖死,潘金蓮和西門慶也得到了她該得到的惡果,而武松為民除害還被發配孟州。我覺得這有可能是作者在諷刺當時的朝廷昏庸無道。西門慶在這里被作者描寫的簡直是「臭不可聞」,幾乎上誰看完都痛罵他一兩句,這能體現作者是多麼的會描寫人物啊!
《水滸傳》讀書筆記(四)--賣刀汴京城
楊志盤纏用盡,只得將寶刀賣去,賺些錢投奔他鄉謀生。誰知賣刀時,當地潑皮牛二百般凌辱,楊志忍無可忍便殺死牛二,再去報館。最後被判充軍大名府。
最有趣的莫過於楊志賣刀時的情景。先是問誰買刀,牛二來後,讓他試刀,牛二百般阻撓和凌辱,最後被殺。這告訴了我們當時的一些地痞流氓是什麼樣的。而牛二被殺不僅為書中的老百姓們出氣,而且另讀者看完也出了口氣,這也許就是作者抓住了讀者的心理來寫的吧。
《水滸傳》讀書筆記(五)--題詩潯陽樓
宋江到了江洲後,結識了神行太保等人。一天在潯陽樓喝酒,乘著一時酒興便在牆上題了一首反詩,還留下姓名。最後被黃文炳看到打入死牢。
這件事把宋江寫得讓讀者哭笑不得,不知該怎麼說他,本集也沒有什麼精彩的環節。只是作者能把宋江寫到讓讀者看了說不出宋江什麼的境界,真是了不起。只能夠說宋江太糊塗,提什麼詩罷了。而正是有了這一集,才能更好的襯托出下一集截法場的情景來。用宋江題詩被抓著一段來襯托出後面截法場的情景。的確,用宋江題詩被抓要比用其它的好。一是讓你說不出什麼,二還可以把他們截法場的理由弄得更充分。所以我覺得這集好。
⑽ 「商法,這只寄居蟹」誰讀過這篇文章,讀後感
09261034
讀「商法,這只寄居蟹——兼論商法的獨立性及其特點」
總結:寫作思路
引子:社會變幻起伏及國內學者對商法的不重視,導致商法「命運」堪憂。
一、商人法的獨立性和商業法的獨立性
(一)商人法的獨立性
古代不存在商人法。
12C
,出現商人法。這個時期商人法的特點:商人為調整商人自
己的商業事務創造的,與政治當局想脫離,獨立的司法制度。
(二)商人法的獨立性和商業法的獨立性兩者之間並非毫無關系(文章原話)
---
以法國歷
史為證
(
其實,文章只是解釋了商人法和商業法之間並非毫無關系,並沒有解釋商人法的獨立性
和商業法的獨立性為什麼「並非沒有聯系」
)
(三)商法的獨立性
總述:
商法的獨立性指賞罰能否在民法之外,
形式上獨立、內容上自足地存在。商法的
獨立性和商法學的獨立性是兩個相關但並不相同的問題。
1
、
商法形式上的獨立
這是歷史范疇。商法的形式上的獨立性是商法民族化的產物,是法典化的產物,是民法模
式繼受的伴生現象。
(我是這么理解的,
產物即結果,
那麼商法民族化和法典化是商法形式上獨立的原因之一。
商法民族化這一點說得通,但是法典化這一點就說不通了。在我看來,法典就是形式上獨
立的表現之一,這一點不是原因,而是現象的描述。至於第三點,關於伴生現象,其實也
是拉丁美洲、亞洲等國家開始法典進程,也屬於廣義的法典化。因此,這三點,有的是原
因,有的是現象,我沒能夠理解。
)
2
、
商法形式上的獨立性並不是商法民族化的必然產物——以英國為例
(我看不出來英國的例子是如何證明的。我倒是覺得,英國的例子僅僅說明上商法形式上
的獨立性與法典化工具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但是文章也並沒有說明商法形式上的獨立性,
原文內容如下:商法被普通法吸收,但是英國並沒有因為不存在作為商法獨立自主的外在
標志的商法典,使得商法和商法學一同銷聲匿跡。然後文章舉出許多英國傑出的商法學家
和
Charlesworth
的商法的例子,然後就說:英國就是個好例子。但是,看完我的復述,
就會發現,文章只間接說明了商法學依舊獨立、並沒有直接說明商法學的獨立性,更沒有
說明商法的外在獨立性。
)
3
、
商法的外在獨立性未必全是優點,也有一些弊端
不加贅述(當然,我能做的也只是復述)
二、商法的內在獨立性
(一)
看待商法的內在獨立性問題是,不能以民法的獨立性程度為參照,因為這樣就過於
「苛刻」了。
1
、商法和民法有一些不同之處,而這一不同之處確實有一些實益。
2
、許多學者曾經試圖揭示商法的內在獨立性,很不幸,都失敗了。
(二)商法典編纂的內在合理性問題
1
、不同意一方:由商法調整的許多問題都能夠也都應該由民法調整,因為把這些問題
限制在商人或企業的范圍內是不合理的。
2
、同意的一方:商法和民法的規范交集有限,真正的交集主要體現在契約和動產法律
領域可是,
這些契約中有好多還是商法特有的,另一些民商共用的也不盡相同。再加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