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考試

刑法的考試

發布時間: 2020-12-19 22:53:06

『壹』 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的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都有哪些

你好:目前,國家沒有相關的立法司法解釋,國家考試包括國家教育考試(普通和成人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確定實施,由經批準的教育考試機構承辦,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舉行的教育考試。)司法考試、公務員考試以及由國家舉辦,國家頒發認證資格的考試。

『貳』 刑法開卷考試

哎,期末考試到點了,我說什麼也沒用了

『叄』 西政的刑法總論考試重點

網路說我超過字數上限,完整版可在網上找到,在此給出一部分。西政的,正品保證!
刑法重點

第二章 刑法基本原則

現代罪行法定原則的四大內涵

1.習慣法可成為間接淵源——在解釋犯罪成立的條件時,要考慮習慣法的因素,如行為人根據有利於自己的習慣法而實施了某一行為,客觀上造成了危害,但可以缺乏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為由排除犯罪的成立;

2.採用從舊兼從輕的原則;

3.採取相對確定的法定刑,即採取相對不定期刑,給予法官一定空間的裁量刑罰的自由裁量權;

4.只是禁止不利於被告人的類推解釋的過程,允許有利於被告人的類推。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圍

我國屬地原則的五種表現、四種例外

五種表現:1.我國的領陸——我國國境線以內的陸地及其地下層;

2.我國的領水——我國陸地疆界以內以及與我國陸地相鄰接的一定范圍內的水域及其地下層,包括內水和領海;

3.我國的領空——我國領陸和領水之上的空間;

4.我國的船舶和航空器——一國在懸掛其國旗的船舶和航空器內享有主權;

5.我國的駐外使、領館——派遣國領域的延伸。

四種例外:1.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的情況;

2.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出變通或補充規定的情況;

3.我國刑法典不適用於香港、澳門的情況;

4.新法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主要包括刑法修正案和單行刑法。

我國確定犯罪地的標准

1.犯罪的行為和結果均發生在我國領域內的;

2.犯罪的行為發生在我國領域內,而結果發生在他國領域內的;

3.犯罪的行為發生在他國領域內,而結果發生在我國領域內的。

以上三種情況,均得認為是在我國領域內的犯罪。

我國屬人原則適用的身份

1.我國普通公民在我國領域外犯我國刑法規定之罪,按照我國刑法規定的最高法定刑超過3年有期徒刑的,沒有例外的應當適用我國刑法;

2. 我國普通公民在我國領域外犯我國刑法規定之罪,按照我國刑法規定的最高法定刑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原則上可以不適用我國刑法,但必要時也可以適用;

3.我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我國領域外犯我國刑法規定之罪的,不論我國刑法對該罪法定刑的高低,一律適用我國刑法。

我國刑法保護原則適用的條件

1.所實施的犯罪必須是針對我國國家或者公民;

2.所犯之罪的最低刑必須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3.其行為不僅觸犯我國刑法,按照犯罪地之法律,也屬犯罪。

《刑法》第10條中兩個「可以」

1.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

2.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從舊兼從輕原則和《刑法》第12條

1.從舊兼從輕原則主張,刑法原則上沒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刑較輕的,適用新刑法,此事方有溯及力。

2.《刑法》第1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述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本法實施以前,按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第四章 犯罪概念

犯罪的基本特徵和《刑法》13條中的但書

1.基本特徵:①犯罪是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②犯罪是違反刑事法律規范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

③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刑罰處罰性。

2.《刑法》第13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應不應受刑罰處罰和需不需要給予刑罰處罰的區別

1.應不應受刑罰處罰關繫到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問題,應受刑罰處罰說明該行為已經構成犯罪,不應受刑罰處罰說明該行為根本不是犯罪,當然也就不存在應受懲罰的問題;

2.需不需要給予刑罰處罰則說明該行為已經構成犯罪,只是考慮到某一案件的具體情況,是給予刑事處罰還是不給予刑事處罰的問題,免於刑事處罰本身說明,行為人的行為還是屬於犯罪之列,只是考慮某種情況不給予刑罰處罰而已。

自然犯與法定犯

1.自然犯,又稱刑事犯,指違反公共善良風俗和人類倫理,由刑法典或者單行刑事法律所規定的傳統性犯罪;

2.法定犯,又稱行政法,指違反行政法規中的禁止性規范,並由行政法規中的刑事罰則(附屬刑法的一種)所規定的犯罪。

3.從主觀惡性程度上看,自然犯較之法定犯要嚴重得多;

4.從違法問題的認定上看,對法定犯的判定又比自然犯要困難得多;

5.由於行政法規會因為國家管理目的改變而經常發生變化,固法定犯經常處於變動之中,缺乏自然犯的穩定性。

理解純正身份犯和不純正身份犯

1.身份犯:指以國家公職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科學技術人員等一定身份作為犯罪主體條件的犯罪;

2.非身份犯:指身份犯以外的,刑法對其犯罪主體條件未作特別限定的犯罪;

3.純正身份犯:只能由特定身份之人實施的犯罪;

4.不純正身份犯:一般人亦可實施,具有特定身份之人實施後加重刑罰。

理解基本犯、加重犯與減輕犯

1.基本犯: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不具有法定加重或減輕情節的犯罪;

2.加重犯:刑法分則條文以基本犯為基礎規定了加重情節與較重法定刑的犯罪,分為——a.結果加重犯,即實施基本犯罪因發生了嚴重結果刑法加重了法定刑的犯罪,和b.情節加重犯,即實施基本犯罪因具有其他嚴重情節刑法加重了法定刑的犯罪;

3.減輕犯:刑法分則條文以基本犯為基礎規定了減輕情節與較輕法定刑的犯罪。

第五章 犯罪構成

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關系

1.犯罪概念是對犯罪的內涵和外延所作的確切、簡要的說明;

2.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所規定的,決定某種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主觀要件與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

3.聯系:犯罪概念是制定犯罪構成的基礎,犯罪構成是犯罪本質屬性的具體體現,犯罪概念決定犯罪構成,犯罪構成表現犯罪概念,兩者之間為內容與形式、抽象與具體的關系;

4.區別:①所揭示的內容不同——犯罪概念揭示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質,從整體上回答什麼是犯罪,犯罪構成所揭示的是各種具體犯罪的特殊本質,是從具體的角度回答構成犯罪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②所具備的屬性不同——犯罪概念具有一般性,犯罪構成具有特殊性;

③所發揮作用不同——犯罪概念是劃分罪與非罪的總標准,犯罪構成是劃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具體標准。

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

1.客觀要件:形成犯罪構成內容的表現於外界的、離開行為者的意識而獨立的、能夠認識其在外部存在的要件;

2.主觀要件:形成犯罪構成內容的、說明實施犯罪的行為人的和存在於行為人內部的心理的要件。

3.兩者關系比較:客觀要件是主觀要件的外在表現,主觀要件是客觀要件的內部動因。

理解記述要件與規范要件

1.記述要件:關於該犯罪構成的要件存在與否的認定,只要根據對事實的認識就能確定的要件;

2.規范要件:關於該犯罪構成的要件存在與否的認定,需要由法官根據特定社會的文化和法律進行評價以後才能確定的要件;

3.兩者關系比較:記述要件是明確的、易於認定的,規范要件是不夠明確的、難以認定的——根據罪刑法定原則的明確性原則,在刑事立法上應盡可能多用記述的要件,少用規范的要件。

理解區分共同要件與選擇要件 和 具體要件與一般要件▼

1.共同要件:或稱基本的要件,指每一個犯罪構成必須具有的、不可缺少的要件;

2.選擇要件:也即隨意的要件,指不是每一犯罪構成必須具有的,而只是一部分犯罪構成必須具有的要件;

3.具體要件:某一具體的犯罪構成所必須具備的要件;

4.一般要件:在一些犯罪構成中共同存在的要件,包括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

5.1.2之關系比較:

6.3.4之關系比較:一般要件與具體要件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第六章 犯罪客體

犯罪的一般客體、同類客體和直接客體

1.一般客體: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體,也即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整體;

2.同類客體:某一類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體,也就是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3.直接客體:某一犯罪行為所直接侵犯的具體社會關系。

犯罪直接客體的分類:簡單客體與復雜客體(主要客體、次要客體和選擇客體)

1.根據客體所包含的具體社會關系數量的單復性,可將犯罪的直接客體分為簡單客體與復雜客體,具體如下:

①簡單客體:指某一犯罪只直接侵犯了一種具體的社會關系;

②復雜客體:指某一犯罪同時侵犯了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具體的社會關系;

2.對於復雜客體,根據受刑法保護的狀況以及犯罪行為的幾率,又可將其再區分為主要客體、次要客體和隨機客體三種類型,具體如下:

①主要客體:某一犯罪行為所侵犯的、刑法予以重點保護的社會關系;

②次要客體:又稱輔助客體,是指某一犯罪行為不可避免要侵犯的、刑法予以一般保護的社會關系;

③隨機客體,又稱選擇客體、隨意客體,是指受刑法保護的、某一犯罪行為不是必然侵犯的社會關系;

④三者之區別:①②是犯罪行為必然要侵犯的社會關系,是犯罪構成的必備要素,③並不必然受犯罪行為的侵犯,其是否實際受到侵犯對犯罪的成立與否不產生影響,功能上,①②既影響定罪又影響量刑,而隨機客體隻影響量刑,侵犯隨機客體是從重處罰或加重法定刑的事由。

第七章 犯罪客觀方面

理解不受行為人意識和意志支配所為的行為的四種情況

不受行為人意識和意志支配所為的行為又稱無意識無意志的行為,包括:

1.人在睡夢中的舉動;

2.精神病人的行為;

3.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舉動;

4.人在身體受強制情況下的行為。

作為

是指積極的行為,即行為人違反刑法禁止性規范,積極實施刑法所禁止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

不作為的三個條件

不作為是指行為人消極地不去實施自己有義務實施且能夠實施的行為,也即行為人違反刑法命令性規范,消極地不履行應承擔的作為義務。

構成不作為需具備的條件:

1.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此乃構成犯罪的不作為的前提,包括:

①法律明文規定的特定義務;

②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

③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

④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先行行為導致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處於危險狀態時,行為人負有採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險或防止危害結果發生的特定積極義務,也即先行行為導致了他人的權益處於某種危險狀態,行為人負有防止、排除和避免危險發生的積極義務;

2.行為人能履行特定義務而未履行——法律不強人所難,如果因某種原因而不具備履行該項義務的實際可能性,則不構成犯罪行為;

3.由於行為人未履行特定義務而造成了或者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結果,包括:

①不作為成立犯罪並非必須造成危害結果;

②故意(直接)犯罪,可構成未遂;

③只有當行為人履行作為義務可以避免結果發生時,其不作為才可能成立犯罪。

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的來源

1.法律明文規定的特定義務;

2.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

3.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

4.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先行行為導致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處於危險狀態時,行為人負有採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險或防止危害結果發生的特定積極義務,也即先行行為導致了他人的權益處於某種危險狀態,行為人負有防止、排除和避免危險發生的積極義務。

了解持有

1.持有之學說:①事態說②行為說③狀態行為說;

2.持有之性質:持有是行為,並且是作為形式,具體如戲:

①持有即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狀態;

②持有是一種作為形式的行為。

犯罪對象與犯罪客體的聯系與區別

1.聯系:犯罪客體是一種社會關系,而犯罪對象則是社會關系的主體或物質表現,犯罪客體是犯罪對象的實際內容,犯罪對象是犯罪客體的存在和表現形式,犯罪對象相同,犯罪客體未必相同;

2.區別:①犯罪對象體現的是犯罪現象的外部特徵,犯罪客體體現的是犯罪現象的內在本質;

②任何犯罪都必然使犯罪客體受到侵犯,但犯罪對象則不一定受到損害;

③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構成必不可少的要件,犯罪對象則不是每一犯罪所必不可少的要件,它僅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

④犯罪客體決定犯罪的性質,犯罪對象則一般不決定犯罪的性質;

⑤犯罪客體是犯罪分類的依據,犯罪對象則不是。

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

行為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是行為人對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因果關系和刑事責任不是一回事,確定了某人的危害行為與某危害結果有因果關系,只是說明了行為人具備了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還並不等於說明行為人應當負刑事責任。因為犯罪構成,乃是犯罪的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統一。只有當行為人的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而且行為人主觀上還有故意或過失時,才能令其負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沒有故意或者過失,即使其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也不能令其負刑事責任。

第八章 犯罪主體

刑事責任能力=辨認能力+控制能力

1.刑事責任能力:即行為人對於犯罪行為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是一切犯罪主體都必須具備的條件;

2.辨認能力:行為人認識犯罪行為的性質及其危害的能力;

3.控制能力:行為人能在認識到犯罪行為危害性質的基礎上,控制自己不去實施犯罪行為的能力。

刑事責任年齡階段的劃分

1.刑事責任年齡:是指刑法規定的主體為自己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是任何自然人犯罪主體都必須具備的條件;

2.刑事責任年齡階段的劃分:①應對所有犯罪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階段,即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刑法》第17條第1款);

②只對少數嚴重犯罪負刑事責任的年齡階段——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刑法》第17條第2款);

③可以從輕或減輕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刑法》第17條之一,《刑法修正案(八)》第1條);

④應當從輕或減輕刑事責任的年齡階段——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刑法》第17條第3款);

⑤完全不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階段,也即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未滿14周歲的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任何危害行為都不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⑥對「因不滿16周歲而不予刑事處罰」者的處理——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刑法》第17條第4款)。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能力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是指經法定程序鑒定,行為人確系精神病人並處於精神病的發作期,但是精神病尚未嚴重到足以使行為人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狀況。

其對犯罪行為還具有一定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故應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但他們處於精神病發作期,對犯罪行為的辨認或控制能力必然有所減弱,故不能讓他們承擔完全的刑事責任。

《刑法》第18條第3款,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重要生理缺陷對刑事責任能力的影響

《刑法》第19條,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又聾又啞的人,指喪失全部聽覺和言語功能的人。盲人,指喪失全部視覺功能的人。

又聾又啞的人和盲人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的犯罪行為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如果實施了犯罪行為,也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但是,由於聾啞人、盲人不具有聽覺、言語和視覺功能,其感知、認識和影響外部世界的功能都會受到一定限制,影響其接受正規教育、學習知識和開發智力,他們對犯罪行為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也無疑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或影響。故而,其實施犯罪行為,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理解自然人犯罪特殊主體要件

法律規定以行為人特定身份作為定罪或量刑依據的犯罪,在刑法理論中被成為「身份犯」。

自然人犯罪特殊主體要件的分類:

1.國家工作人員;

2.特定職業或行業的從業人員;

3.其他負有特定刑事法律義務的人員,包括:①因自主活動產生特定義務的人員,②因參與國家職能活動產生特定義務的人員,③因與其他社會成員特定法律關系產生特定義務的人員。

理解單位犯罪主體要件

單位犯罪是由單位為主體實施的犯罪。

特徵:

1.單位犯罪只能由有資格代表單位的人在履行職務的過程中以單位名義組織實施;

2.單位犯罪只能限於法律明文規定為單位犯罪的范圍;

3.單位犯罪的刑事責任應按刑法分則的規定具體確定。

一般主體要件:

1.具有相對獨立的社會功能;

2.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對外開展相對獨立的社會性活動;

3.具有相對獨立的財產。

特殊主體要件:

1.規定單位犯罪主體必須具有特定的所有制——《刑法》第396條第1款規定的犯罪主體;

2.規定單位犯罪主體必須具有特定的職能——《刑法》第126條規定的主體,《刑法》第396條第2款規定的主體;

3.規定單位犯罪的主體必須具有特定的身份——《刑法》第201、203、204條第2款規定的犯罪主體。

單位犯罪的刑事責任:

1.雙罰制;

2.單罰制。

第九章 犯罪主觀方面

《刑法》第14、15、16條

《刑法》第14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刑法》第15條,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刑法》第16條,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犯罪故意的構成要素

1.犯罪故意的認識因素——主體對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有明確認識,也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也稱為意識因素。

①關於認識的內容——根據犯罪主觀方面與犯罪客觀方面、犯罪客體的聯系,明知的內容應當包括法律規定的構成某種故意犯罪所必需的危害事實,即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客觀事實,具體有:a.對行為本身的認識,b.對行為結果的認識,c.對與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相聯系的其他犯罪構成要件事實的認識。

②關於認識的程度——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含義,也即對因果關系的認識,「會發生」包含的情況:a.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某種特定的危害結果,b.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某種特定的危害結果。

2.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將要引起的危害結果所持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態度。

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

1.直接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其兩特徵:a.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認識因素),b. 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危害結果是行為人行為時所追求的直接目的(意志因素);

2.間接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其兩特徵:a. 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認識特徵),b.行為人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意志特徵)。均為結果犯。

司法實踐中,犯罪的間接故意的三種情況

1.行為人為了實現某種犯罪意圖而放任另一危害結果的發生;

2.行為人為了實現某種非犯罪意圖而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

3.行為人沒有明確的行為目的,在突發性情緒的支配下,實施危害行為,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

了解犯罪的動機與目的

1.犯罪動機——推動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以達到犯罪目的的內在動力或者說內心沖動;

2.犯罪目的——行為人希望通過實施犯罪行為以實現某種危害結果的心理態度或者說心理願望;

3.兩者之聯系:①都是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過程中的主觀心理活動,其形成和作用都反映了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及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

②犯罪目的以犯罪動機為前提和基礎,它來源於犯罪動機,是犯罪動機的延伸和發展,而犯罪動機促使犯罪目的的形成;

③二者有時表現為直接的聯系,即二者有時反映的犯罪人的非法需求是一致的;

4.兩者之區別:①二者形成的時間先後不同,先有犯罪動機,後有犯罪目的;

②二者在內容、性質、作用上有所不同;

③一種犯罪的犯罪目的相同,除復雜客體犯罪以外,通常是一個罪一種犯罪目的,犯罪動機則可能因人、因具體情況有所不同,一種罪可能有多種不同的犯罪動機;

④一種犯罪動機可能導致幾種不同的犯罪目的,而一種犯罪目的也可能同時為多種犯罪動機所推動;

⑤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在某些情況下反映的犯罪人的需求並不一致;

⑥二者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不同,犯罪目的側重於影響定罪,犯罪動機側重於影響量刑。

犯罪過失與意外事件的區別▼

行為人是否具有預見能力。犯罪過失行為人應當預見,有預見能力,意外事件行為人不能預見,無預見能力。

過於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的區別

1.在認識因素上,對危害結果發生的認識程度不同——a.對於過於自信的過失,行為人雖預見到危害結果發生之可能性,但在實施行為時,對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的客觀事實發生了錯誤認識,主觀認識與客觀結果不一致。b.在間接故意的情況下,行為人不僅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引起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而且還認識到了該危害結果發生的現實性,其主觀認識與客觀結果是一致的;

2.在意志因素上,對待危害結果發生的態度有著本質的不同——a.過於自信的過失的行為人,不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而且希望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反對、排斥危害結果的發生。b.間接故意的行為人,雖不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但也不反對危害結果的發生,不會利用什麼條件,採取措施防止、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而是聽之任之,有意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客觀上危害結果最終發生了,不違背行為人的本意。

『肆』 考試作弊的刑法規定有哪些

刑法第二百八復十四條後增加一條,製作為第二百八十四條之一:「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為他人實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為實施考試作弊行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試題、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處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伍』 國家重大考試納入刑法嗎

《刑法》第九次修正案將國家考試違規問題入刑的規定:第二十五修正點:在刑法第版二權百八十四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八十四條之一:「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為他人實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為實施考試作弊行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試題、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處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其中原來刑法的規定是:第二百八十四條: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增加之後明確指出考試違規入刑問題。

『陸』 刑法修正案中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包含哪些內容

按刑法修正案九的規定,並沒有對國家考試進行詳細規定,對國家考試的詳細內規定由相關容部門依法作出詳細解釋。
相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
二十五、在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八十四條之一:「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為他人實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為實施考試作弊行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試題、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處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柒』 《刑法》對於考試作弊有哪些規定

在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八十四條之一:「在法律規回定的國家考試中,答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為他人實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為實施考試作弊行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試題、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處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捌』 刑法考試,求答案

保育員不來作為的故意殺人罪的成源立。不作為犯罪須具備三個方面的特殊條件:第一,行為人負有作為義務。同其他不作為犯罪一樣,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成立,其首要條件是作為義務的存在。這種義務,如上文所述,包括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職務或業務上要求的義務、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和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第二,行為人有履行義務的可能性,即行為人有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發生的能力。判斷行為人有無履行義務的可能性,應結合當時客觀環境,以行為人本人的能力為依據。第三,不履行義務即不作為的行為與他人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亦即如果行為人履行其作為義務,他人死亡的結果就可避免。需要指出,不作為故意殺人罪的成立須具備上述三個條件,但並非所有不作為引起他人死亡,都應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玖』 刑法司法考試怎麼考

您好抄,你是問刑法的考襲點吧。這兩年,考題的綜合性越來越強,2009年、2010年尤為明顯。對很多題目都不好按章歸類。例如同一道題里,既考查共同犯罪,又考查不作為犯罪;既有持有、使用假幣罪,又有故意傷害罪。刑法的多選題有一個特點:很多答案直接來自法條或者司法解釋。這樣的多選題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同一法條本身有數項、數款的;另一類是不同法條的關聯規定。為了應對這類題目,我們在復習中就要加強對知識點的歸納、總結,特別是關聯知識點。
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中介的租房合同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8 17:40:52 瀏覽:639
教育附加條例 發布:2024-11-08 17:35:33 瀏覽:992
別人借錢怎麼打條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8 17:30:09 瀏覽:321
拍賣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8 17:27:33 瀏覽:138
蕭山法律援助電話 發布:2024-11-08 17:20:48 瀏覽:485
律師張丹璇全文txt 發布:2024-11-08 17:04:21 瀏覽:415
臨安法院宋 發布:2024-11-08 17:03:44 瀏覽:920
勞動法超過法律規定要怎麼賠償 發布:2024-11-08 16:21:52 瀏覽:141
十八准則條例心得體會 發布:2024-11-08 14:58:47 瀏覽:296
國際經濟法中尊重國家主權原則 發布:2024-11-08 13:49:38 瀏覽: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