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法律基礎

民法法律基礎

發布時間: 2020-12-20 02:43:15

民法基礎學

自學考試《民法學》基礎知識點
一、民法總論

民法總論是民法理論最重要的部分,是對以下分論內容的高度概括和抽象。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我國民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民法。民法的根本任務和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這一本質。民法從其實施之日至廢止之日在我國領域內對自然人和法人等民事
主體都有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民法學理論的核心部分。其他各章節都是圍繞著民事法律關系,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學習中,要抓住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徵,掌握其構成要素以及其
民生、變更、消滅的原因,分清各種不同的民事權利。

民事主體是民事法律關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民和法人是民事法律關系中的重要主體。針對公民,必須掌握公民的概念、公民的權利能力起止,以及在不同階段公民具有的不同的民事行為能力。宣告失蹤、宣告死亡和監護是針對公民作為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特殊情況作出的法律規定。個體工商戶、農
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則是公民作為民事法關系主體的特殊形式。

法人是與公民對稱的另一類民事主體。針對法人,必須掌握法人的概念、特徵、必備條件及分類,了
解法人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特殊性。

物在民法中有很大的意義,很多民事法律關系都要涉及到財產,涉及到物。因此要掌握物的概念、特徵、分類以及各種分類的法律意義,從而把握各種不同種類物的流通范圍和國家對它的控製程度。貨幣、
有價證券、票據、股票、債券是特徵類型的物。

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消滅的客觀現象或事實,稱為法律事實。法律行為是最廣泛、最重要的法律事實。絕大多數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都是通過法律行為這種形式來體現的。要從法律行為與其他法律事實的區別中把握其法律特徵,掌握其成立要件、分類以及附條件法律行為和附期限法律行為。弄清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熟練認定各種無效民事行為,了解對無效民事行為的處理方法。

民事主體可以親自為法律行為,也可以讓他人代理進行法律行為。特別是在社會生活日益復雜的現代社會,代理制度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獨立的民事制度。學習代理制度時要抓住代理關系的法律特徵,掌握
代理的種類、適用范圍。濫用代理權和無權代理的表現及產生的法律後果及代理關系消滅的原因。

時效是一種法律事實。時效期限的屆滿會成為取得權利或者喪失權利的原因。時效制度適用范圍廣泛,
是一種重要的法律制度。

二、物權與所有權

物權與所有權是財產關系在法律中的主要體現,是民法學重要的組成部分。

首先掌握物權的一般原理。物權是權利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一定的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民事權利。物權具有以下特徵:1、物權是對世權;2、 物體的客體是物;3、物權的內容是對物的直接管領和支配;4、物權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5、物權具有追及權和優先權;6、物權的保護方法的廣泛性。按照不同標准,可把物權分為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主物權和從物權;動產物權和
不動產物權;准物權。

財產所有權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在學習中,應主要掌握財產所有權概念、特徵、明確所有權中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權能的特點。合法取得財產所有權的方式主要有原始取得和繼承取得。財產所有權消滅的原因主要有:1、所有權的轉讓;2、所有權客體的消滅;3、所有權主體的消滅;4、所有權的拋棄;5、所有權被強制消滅。我國財產所有權主要有國家財產所有權、集體財產所有權、公民個人財產所有權。

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是物權中的另一重要分類。兩者都是他物權。

所有權雖具有排他性,介作為所有權關系的權利主體不一定只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數的。所有權權利主體多數的情況即是共有。財產共有可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要弄清各種共有關系中,共有人享有
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掌握共有財產分割時應遵循的原則。

所有權人在行使所有權權能時,其權利不是絕對的,而要受到法律的限制。相鄰關系實質是法定的對所有權人或佔有人行使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能時的一各限制。學習相鄰關系時,要掌握相鄰關系的
特徵、種類及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

Ⅱ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合同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一、平等原則: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專等,一方不得將自己屬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二、自願原則: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三、公平原則: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四、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五、權利濫用禁止和公序良俗原則: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Ⅲ 請問《企業法律基礎》的項目哪些屬於《民法》、哪些屬於《經濟法》又有哪些屬

中國的法律分為憲法、民商法、經濟法、刑法行政法、程序法等中國的法律有很多包括憲法、民商法、經濟法、刑法、行政法、程序法等。

具體如下:

憲法、民法、刑法、護照法、合同法、公司法婚姻法、繼承法、擔保法、商標法、專利法、保險法、票據法、證券法、證據法、工會法、勞動法、著作權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勞動合同法、行政法、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企業破產法、物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安全生產法、產品質量法

中小企業促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招標投標法、葯品管理法、監獄法、預演算法、進出口商品檢驗法、行政復議法、會計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徵收管理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行政處罰法、建築法、房地產法、信託法、價格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國家賠償法、食品衛生法、公路法、廣告法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仲裁法、鄉鎮企業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行政監察法、政府采購法、代表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人民警察法、消防法、律師法、教育法、教師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科學技術普及法、文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

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防疫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立法法、職業醫師法、職業病防治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拍賣法、審計法、統計法、商業銀行法、防震減災法、森林法、水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標准化法、電力法、煙草專賣法、農業法、對外貿易法、計量法

Ⅳ 民法的主要內容

一、在基本原則中加入「綠色原則」著力打造環保立法環境

《民法總則》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二、完善了自然人制度強化了對未成年人權利的保護

1、增加了對胎兒利益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十六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該條規定是在民法通則基礎上新增加的一條規定,也是在起草、審議過程中受關注、討論比較多的一條規定。

2、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

《民法總則》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3、完善了監護制度

(1)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

《民法通則》第十七條規定的被監護人范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而民法總則拋棄了「精神病人」概念,表述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從內涵而言,注重法言法語。

從外延而言,擴大了保護范圍。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因疾病等原因導致辨識、認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欠缺的情形越來越多,另外還存在著一定數量的智力障礙和植物人,還有一些因生活態度與習慣不良而欠缺意思能力的人(如:浪費成性、酗酒成性、賭博成性、吸毒成癮之人等).

這些的生活習性與常人有異,其行為能力因為受到對某種物質依賴而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因此大多數國家都選擇將其列為行為能力受限制的范圍。

(2)確立擔任監護人的范圍和順序

第二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其他近親屬;(四)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3)刪除了精神病人所在單位

第十七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 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4)增加了成年人意定監護的規定

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

三、完善法人制度進一步細分法人主體資格

第九十七條 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和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機關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第九十八條 機關法人被撤銷的,法人終止,其民事權利和義務由繼任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沒有繼任的機關法人的,由作出撤銷決定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

第九十九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行政法規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條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行政法規對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零一條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未設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依法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

四、完善民事權利保護尤其是知識產權、虛擬財產等方面的保護

1、對個人信息保護作了明確規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此次將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內容寫入《民法總則》,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明確了個人信息的歸屬關系,意味著個人可以把信息作為一種民事權利,如果這種民事權利被侵害了,被侵權人有獲得法律救濟的權利。這是法律隨著社會經濟變化而進行的重大調整。

2、加強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一)作品;

(二)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三)商標;

(四)地理標志;

(五)商業秘密;

(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七)植物新品種;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知識產權作為民事權利的一種,是指權利人依法就知識產權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民法總則》中對於知識產權的權利客體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也為通過單行法規制知識產權預留了空間。

3、增加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將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如:互聯網賬戶、游戲裝備、Q幣等網路財產)寫入《民法總則》,一方面順應了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發展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也為虛擬財產多樣化後進一步加強民法意義上的保護奠定了基礎。

數據和虛擬網路財產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物。

五、完善民事責任制度細化了不同情形下的責任分擔方式

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民事義務的法律後果。關於民事責任,《民法總則》主要作了以下規定:

1、民事主體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2、列舉了停止侵害、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懲罰性賠償等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

3、為匡正社會風氣,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不能讓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一直是公眾的呼聲。針對當前我國見義勇為引發糾紛的案例實際,《民法總則》將見義勇為的行為用法律形式予以鼓勵和保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見義勇為行為的後顧之憂。

此外,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六、延長了訴訟時效期間進一步擴大了維權空間

訴訟時效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該權利將不受保護的法律制度。關於訴訟時效,《民法總則》主要作了以下規定:

1、將一般訴訟時效的期間規定為三年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將現行民法通則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由二年延長至三年,這一變化能夠適應社會生活中新情況的不斷出現、交易方式與類型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的現實情況與司法實踐,有利於建設誠信社會,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

2、增加了特殊訴訟時效規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以18周歲為起算點,在18歲至21歲之間,均可向法院主張權利。

如果期間有中止、中斷的情形發生,甚至在特定情況下有延長的情形,那麼還可以比21歲的時間更長。

增加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後訴訟時效的特殊起算點,為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成年以後提供尋求法律救濟的機會,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利益。

(4)民法法律基礎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的八大變化:

一、《民法總則》變化一

自然人出生、死亡時間按照以下順序認定:「出生證明記載→戶籍登記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其他證明」,改變了《民通意見》規定的「戶籍證明記載→出生證明記載→其他證明」的順序

二、《民法總則》變化二

第16條:胎兒在涉及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方面,視為具有權利能力,但其分娩時為死體的除外。

該規定將對胎兒利益保護的范圍從《繼承法意見》第45條確立的遺產「特留份」制度擴大到「接受贈與」。

三、《民法總則》變化三

自然人限制行為能力的年齡起點從《民法通則》中的10周歲改為8周歲。

如果不明白為什麼如此修改,不妨走訪幼兒園和小朋友侃侃,就明白其合理性。

四、《民法總則》變化四

(1)取消「有關組織指定前置」,有關當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2)增加規定「臨時監護人」。

(3)增加「未成年人父母遺囑指定監護人」制度。

(4)增加「意定監護」,即完全行為能力人「未雨綢繆」,與相關主體事先協商確定自己日後的監護人。

(5)規定「父母、子女、配偶」的監護人資格與「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義務分離,即被撤銷監護人資格後,應繼續履行相關義務。

五、《民法總則》變化五

(1)確立財產代管人「輕過失免責」規則。

(2)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時間的認定:一般情形為「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特殊情形為「意外事件發生之日」。

(3)規定撤銷死亡宣告後婚姻關系自行恢復的例外情形:配偶申明不願自行恢復。

六、《民法總則》變化六

《民法通則》將民事法律行為界定為「合法」行為,於是存在「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之實質區分。《民法總則》果斷去掉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評價,即只要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能引起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行為,都屬於民事法律行為。

七、《民法總則》變化七

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

(1)不再區分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只要行為與其行為能力相適應,在滿足其他有效要件的前提下,均有效;而超出行為能力范圍實施的行為,均效力待定。

(2)該規定結束了舊法時代對「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效力區別評價的局面(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單方行為一律無效,合同行為或有效或效力待定)

八、《民法總則》變化八

《民法通則》中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採取一刀切的規范模式:主觀標准1年。

《民法總則》將其分為三種情形:

(1)欺詐、顯失公平——主觀標准1年;

(2)脅迫——脅迫行為結束之日起1年;

(3)重大誤解——主觀標准3個月。

此外,上述三種情形均受最長除斥期間5年(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算)的限制。

熱點內容
法院黃院長 發布:2025-01-20 07:01:50 瀏覽:301
上海市法院文員 發布:2025-01-20 05:17:23 瀏覽:320
法院執行情況 發布:2025-01-20 05:12:55 瀏覽:475
新浪微博法院 發布:2025-01-20 04:56:08 瀏覽:697
公司與股東的法律關系 發布:2025-01-20 04:54:37 瀏覽:956
婚姻法的出台時間 發布:2025-01-20 04:54:35 瀏覽:992
保證法規 發布:2025-01-20 04:37:28 瀏覽:259
行政法學歷年試題 發布:2025-01-20 03:46:34 瀏覽:516
法官和律師座談 發布:2025-01-20 03:38:35 瀏覽:220
勞動法就是個 發布:2025-01-20 02:46:29 瀏覽: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