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中的物

民法中的物

發布時間: 2020-12-20 03:12:18

㈠ 什麼是民法上的物

民法上復的物,是指自然人身制體之外,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物質需要或精神需要),並且能夠被人力所控制、支配的物質實體。
物是民事法律關系最主要、最普遍的客體,涉及一切財產關系,具有以下特性:
(一)存在於人的身體之外;
(二)佔有一定空間並具有一定形體;
(三)能夠為人力所實際控制;
(四)能夠滿足人們的生產或生活的某種需要。

㈡ 民法中物的概念和特徵

民法上所稱的物,是指存在於人身之外,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而又能為人所支配控制的物質產品。

特徵就是:
1。存在於人身之外
2。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
3。能為人所支配控制

㈢ 民法中的「標的物」是什麼

在民法中,標的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例如贍養關系,撫養關系,合同關系,標的物是指民事法律關系的指向對象,例如金錢,某種具體行為.

㈣ 民法中物的概念

你所說的是民法法律中的物格制度:
一、流通物、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

這是以物能否流通、在何種范圍流通為標准而進行的劃分。流通物是指法律允許在民事主體之間自由流通的物。限制流通物是指法律對流通范圍和程度有一定限制的物,如外幣、黃金、公民收藏的文物和運動槍支等。禁止流通物是指法律明令禁止流通的物,如土地、礦藏、淫穢書刊等。

公民和法人違反有關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的規定從事有關的民事行為的,民事行為無效。情節嚴重的,要承擔行政的或刑事的責任。

二、動產與不動產

以物能否移動並且是否因移動而損害其價值為標准,可以將物分為動產與不動產。

動產是能夠移動並且不致損害價值的物,如桌子、電視機等。不動產是指性質上不能移動或雖可移動但移動則會損害價值的物,如土地、房屋。《民通意見》第186條規定,土地、附著於土地的建築物及其他定著物、建築物的固定附屬設備為不動產。

注意動產和不動產的區分標准主要是物理性的,法律上對車輛等不動產規定了登記手續,又被稱為「准不動產」,但並沒有改變它們作為不動產的屬性。

區分動產和不動產意這義在於:(1) 流通性質和范圍有區別。不動產中除土地、公路、鐵路等相當種類的物為禁止流通物外,其他一些物多為限制流通物。流通物種類很少,但動產中大多數的物都是流通物或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的比例比較小。(2)物權變動的法定要件不同。不動產物權的變動,以向國家行政主管機關登記為要件,否則不受法律保護。動產物權的變動,一般以物的交付為要件。(3)管轄不同。因不動產發生的糾紛,一律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管轄。動產糾紛的管轄就比較靈活。

三、特定物與種類物

這是根據物是否有獨立特徵或是否被權利人指定而特定化所作的分類。

特定物是指具有獨立特徵或被權利人指定,不能以它物替代的物。包括獨一無二的物和從一類物中指定而特定化的物。前者如一件古董、名人的一幅字跡等;後者如從一批機器設備中挑選出來的某一輛等。

種類物是指以品種、質量、規格或度量衡確定,不需具體指定的物。如級別、價格相同的大米等。

區分兩者的意義在於:(1) 有些法律關系只能以特定物為客體,如所有權法律關系,租賃法律關系等;而有些法律關系既可以是特定物也可以是種類物,如買賣法律關系等。(2)物意外滅失時的法律後果不同。特定物在交付前意外滅失的,可以免除義務人的交付義務,而只能請求賠償損失。種類物如在交付前意外滅失的,由於其具有可替代性,故不能免其交付義務,義務人仍應交付同類物。

四、主物與從物

根據兩個獨立存在的物在用途上客觀存在的主從關系,把物分為主物與從物。同屬一人所有的兩個獨立存在的物,結合起來才能發揮經濟效益的,才構成主物和從物關系。主物是指獨立存在,與其他獨立物結合使用,並在其中發揮主要效用的物。在兩個獨立物結合使用中處於附屬地位、起輔助和配合作用的是從物。例如杯子和杯蓋。其中杯子是主物,杯蓋是從物。在法律或合同沒有相反規定時,主物所有權轉移時,從物所有權也隨之移轉。特別要注意的是,雖是從物,一定是一個獨立的物,故房屋牆上的門、窗非從物。

五、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物依其能否分割的特點,分為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可分物是指可以分割並且不因分割而損害其效益或改變其性質的物,如油、米、布等。不可分物是指按照物的性質不能分割,否則會改變其效益或性質的物。如一輛汽車、一部機床、一匹馬等。按照財產共有人的協議或權利的性質,在一定時間內不得分割的物,也屬於不可分物。

區分可分物與不可分物的價值在於有利於確定共有財產的分割。共有財產是可分物的,共有人可分割實物,各得其所;共有財產為不可分物的,不得分割實物,只能是有人得實物,其他人從得實物人處取得合理的折價補償。

六、原物與孳息

根據兩物之間存在的原有物產生新物的關系,物可分為原物和孳息。原物是指依其自然屬性或法律規定產生新物的物,如產生幼畜的母畜、帶來利息的存款等。孳息是指物或者權益而產生的收益,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是原物根據自然規律產生的物,如幼畜。法定孳息是原物根據法律規定帶來的物,如存款利息、股利、租金等。除法律或合同另有規定外,孳息歸原物所有人所有,轉讓原物時,孳息收取權一並轉移。在轉讓時孳息所有權的移轉時間,根據《合同法》第163條的規定,標的物在交付之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交付之後產生的孳息,歸買受人所有。

中國法學會的楊立新先生對此有專注《民法物格制度研究》,是目前對此研究較為深入的專著,可供同道學習。

㈤ 民法上物的概念

民法上物的概念物來包括金源錢和有價證券。

民法上的物具有以下特徵:

1、須存在於人身之外;

2、須能夠為人力所實際控制或支配;

3、須能夠滿足人們的社會生活需要;

4、須為獨成一體的有體物。

(5)民法中的物擴展閱讀:

關於標的與物的區分:

標的或訴訟標的是一種法律關系,沒有實體存在,而物有實體存在。訴訟標的有時可能會涉及標的物,也可能不涉及任何標的物。每一個訴都有訴訟標的,但不是每一個訴都有訴訟標的物。舉例說明,因為房屋租賃產生了爭議,訴訟標的是當事人之間的房屋租賃關系,標的物是所租賃的房屋。

㈥ 民法上的物中的自然力指的是什麼

隨著物理學的不斷發展,民法理論也對此進行了吸收和借鑒,學理上專對有體物逐漸采擴大解釋,認屬為有體物不必具有一定形狀或固定的體積,不論固體、液體或氣體,均為有體物。在經典物理學背景下,人們認識到了各種自然資源,特別是各種能源,如天然氣、電能,並把這些新的物納入到物的概念中來,並命名為「自然力」,如史尚寬先生就認為:「物者,謂有體物及法律上俱能支配之自然力。」

《瑞士民法典》第713條規定:「性質上可移動的有體物以及法律上可支配的不屬於土地的自然力,為動產所有權的標的物。」從時間上看,正是在經典物理學階段的末期即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各國民事立法和學說中物的概念開始逐步吸收自然力要素,放棄「物必有體說」。

這也是現代民法物的概念研究的起點。應該指出的是,民法理論對物理學借鑒也具有有限性。學者以為,「法律概念不應拘泥,凡物理上之物,即使人力尚不能支配,亦無妨承認為法律上所謂物。

㈦ 民法上物的分類

民法學者、專家們對民法上的「物」尚未作一個系統的、有層次的分類。粗糙的分類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層,以客觀實在性為標准,分「實在物」和「虛在物」。具有的,為實在物;不具有的,為虛在物. (廢棄「有體物」和「無體物」的劃分。)
第二層,「實在物」下,以權利的取得和變更是否需要登記為標准(摒棄傳統的以能否移動為標准),分「動產」和「不動產」;「虛在物」下,分「知識產」(即常說的知識產權之客體)、「網路產」(比如網路財產,IP地址,QQ號等)、收益產(比如常說的特許經營權、收費權等體現的利益)。

這樣分類至少有幾個好處:
一、避開電、熱、水、氣等「能」到底是有體物還是無體物的疑惑。
二、承認智力成果仍然是「物」之一種。這樣,知識產權法可以歸入物權法中。
三、及時適應現實需要,將與網路有關的「網財」吸收進民法理論中,使民法理論切實能適應現實、指導現實。
四、既然物權法草案已將諸如收費權之類的寫進去,我們憑什麼不承認其客體作為「物」之一種?
附:物的分類——周枏先生《羅馬法原論》三編一章二節(供參考)
一、非財產物或不可有物與財產物或可有物
二、有體物與無體物
三、要式移轉物與略式移轉物
四、動產與不動產
五、消費物與不消費物
六、代替物與不代替物
七、特定物與不特定物
八、可分物與不可物
九、單一物、合成物與聚合物
十、主物與從物
十一、原物與孳息
十二、費用與損害
十三、有主物與無主物
十四、現在物與未來物

㈧ 民法中講的隱藏物指什麼

我國民法規定了埋藏物和隱藏物兩個概念,埋藏物是埋藏於他物之中而難以版從外部目睹或感知其權客觀存在的物;而隱藏物是隱匿於他物之中的物,其二者法律地位相同,意義也相同,實為同語反復。
我國民法中規定的埋藏物不以所有人不明為要件,這就產生了所有人明確的埋藏物和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的分類,並有兩種不同的制度,即所有人明確的埋藏物應歸其所有人所有,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則歸國家所有。

㈨ 什麼是民法上的物所具備的條件

民法上的物是指可以由民事權利主體支配的,在生產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各種物質資料。它與自然界的物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物存在於人身之外。民法上所稱之物,作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之一,具有非人格性。只能是存在於人身之外的一切有體物。它可能是人的勞動創造的,也可能是自然界的產物。它可以有固定形狀,也可以沒有固定形狀。但必須是物質的東西,智力成果就不是物。

(2)物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民法上的物,必須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一定的社會需要。不具有使用價值的物,不能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物。社會需要可以分為社會物質生活需要和社會精神生活需要。具有經濟價值和用途的物,能夠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可以成為民法上的物。同樣,具有精神價值,如文化價值、情感價值等的物,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也可以成為民法上的物。

(3)物能為人所實際控制或支配。能夠為民事主體所實際控制或支配的物質客體才能成為民法上的物。也就是說能由主體支配的物質資料,才能成為民事權利客體的物。人們的力量不能控制、支配的自然界的物,就不是民法上的物。

(4)物以有體物為限。德國民法將物限於有體物。所說有體物,是指佔有一定空間且具有某種形體的物。近年來,學理上對有體物逐漸采擴大解釋,認為有體物不必具有一定形狀或固定的體積,不論固體、液體或氣體,均為有體物。

熱點內容
中國第一部勞動法 發布:2025-01-20 12:18:52 瀏覽:806
黨員法治意識不強表現 發布:2025-01-20 12:10:41 瀏覽:617
建設行政法律 發布:2025-01-20 11:38:59 瀏覽:835
勞動合同法一月半離職可以 發布:2025-01-20 11:32:48 瀏覽:749
礦井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0 10:03:54 瀏覽:225
行政法主體有哪些 發布:2025-01-20 09:29:09 瀏覽:906
法學的權利與義務 發布:2025-01-20 08:42:12 瀏覽:112
山東司法廳副廳長 發布:2025-01-20 08:31:04 瀏覽:613
現行環保行政法規目錄 發布:2025-01-20 08:29:36 瀏覽:78
偵查學法學 發布:2025-01-20 08:20:40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