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概念

民法的概念

發布時間: 2020-12-17 04:17:46

㈠ 簡述民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則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專關系屬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民法的基本原則有:
(1)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則。
(2)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3)保護公民、法人合法權益原則。
(4)禁止濫用民事權利原則。

㈡ 民法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中國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有以下五個:
(一) 人權主義
所謂人權主義, 是指以人權保障為最高理念, 體現以人為本位、以權利為本位的價值觀念, 將私權利作為人權的基礎權利。人權主義是21 世紀的人文主義。人權主義的民法典, 實際上就是私權神聖的民法典, 它是民法權利法性質的必然要求, 即民法典全面確認民事主體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權利, 確保民事權利非經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剝奪。具體而言, 民法典首先要構建科學、全面的民事權利體系, 堅持除物權、知識產權實行權利法定主義外, 其他民事權利尤其是人身權利, 嚴格實行任意主義, 摒棄權利必為法律明文確認的僵化觀念; 其次, 對不同主體的民事權利給予同等的保護, 確認私力救濟制度, 完善公力救濟制度, 實行徹底的全部賠償規則; 再次, 明確規定類推適用在民法上的價值及其司法適用; 最後, 確認法院法官) 不得以法無明文規定或法律規定不明確而拒絕審判。
(二) 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 即私法自治, 是指民法范疇內, 民事主體自由地決定自己的行為, 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預。換言之,民事主體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斷, 自主選擇、自主參與、自主行為、自己負責, 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圍內, 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種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在因彼此間的權益發生糾紛時可以選擇糾紛的解決方式。意思自治理念實質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則。意思自治原則是市場經濟方式對法律提出的要求。在市場經濟中, 當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 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識, 自主地進行民事活動,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享受自己行為帶來的利益, 承擔自己行為的風險。意思自治能確保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意思自由, 使之既不受其他當事人的非法干預, 也能抵禦不當或者越位的國家權力的干擾, 從而使市場的各種資源配置趨向優化, 保障市場經濟的順利進行。貫徹這一理念, 民法典應當將協議、合同、契約三個概念統一, 恢復《民法通則》中的合同概念, 使一切民事法律行為皆受意思自治規則的調整, 全面落實契約(合同、協議) 自由; 在調整契約(合同) 關系方面, 盡可能多地設置任意性規范, 使當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優於任意性規范和法律推定條款。當然, 這里的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 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三) 利益衡平
利益衡平是指當事人之間、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應當符合公平的價值理念。利益衡平是古今中外立法、司法的一個根本規則, 是民法精神和社會公德的要求。舍卻利益衡平, 民法將不成其為民法。基於利益衡平理念, 民法典一是應確認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情勢變更原則; 二是要保障交易安全特別是強化對善意的當事人的保護, 建立善意當事人保護的一般規則; 三是確立自然人債務的法定免除制度, 規定一定期限內(如15 年) 債務人確實無力償付債務的, 債務人可以依據法律的直接規定而主張免除債務; 四是在體現利益衡平理念的同時, 注重效率原則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意義, 注重鼓勵交易、物盡其用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即制定所謂的「綠色民法典」。
(四) 規范科學法律規范的科學性與法律對現實的遷就、法律規范的通俗性之間的矛盾一直是困擾我國民事立法的突出問題。不顧法的自身的科學性而一味地遷就現實的立法觀顯然是不足取的。長期以來「法律越通俗越好」的所謂流行觀點也必須加以改變。在法律規范的科學性與通俗性發生矛盾時, 我們應當舍棄法的通俗性而保全法的科學性。因為,法律再通俗, 它仍然是相當專業的, 其中最通俗的法律概念比如合同、所有權、保證、繼承、收養等, 對一般的人來說, 都難以准確理解。眾所周知, 英美法是專家法, 其法律規范主要存在浩如煙海的判例文獻中, 普通老百姓是難以知曉的, 但在英美等法治國家裡, 普通人是如何行為的呢? 的確值得我們深思。實際上, 文本法並不等於生活法(實際在民眾中起作用的法) .文本法再通俗, 永遠也達不到生活法的通俗程度。基於此, 民法典應當採取區別作法, 將涉及民眾基本私權利的規范用盡可能通俗的語言表達, 而對除此之外的其他規范則以科學性為唯一目標。堅持規范科學的理念, 民法典還必須以我國本土的活的法律規范為基礎並吸收國際上的通行規范, 既要考慮到中國目前的實際, 更要著眼於將來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的「法域」統一, 即應在未來四法域統一的框架下來設計民法典的基本結構、法律概念和法律規則。
(五) 民商合一
民商合一抑或民商分立, 這是當代民事法律法典化的重大問題。從中國的歷史傳統、思維偏好、世界法律的發展趨勢看, 我國民法典應當以民商合一為一基本理念。堅持民商合一, 並非輕視或者否認實質意義的商法存在, 而是基於法的自身的規律性和邏輯性的考慮, 反映的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人特殊地位的覆滅、民法與商法的融合。貫徹這一理念, 民法典應當: ①將公示主義、外觀主義、交易安全、交易迅捷、嚴格責任主義確定為基本規則; ②確認非法人組織的獨立民事主體地位, 專章規定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非法人組織的主體法規則, 甚至可以賦予合夥企業以法人資格; ③不區分民事主體與商事主體、民事行為與商事行為、民事代理與商事代理、民事權利與商事權利、民事時效與商事時效, 不設商事法院或者商事法庭; ④明確國際商事慣例在民法淵源體系中的地位, 適當吸取國際商事慣例的可行規則, 將之直接規定在民法典中; ⑤不制定商法典, 也不必制定商事通則, 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海商法、破產法、企業登記法、會計法等仍作為民事單行法存在。

㈢ 什麼叫民法

民法就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人身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內。容依據《民法總則》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㈣ 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國家根據統治階級的意志,對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一定范圍的人身關系進行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民法涉及面十分廣泛。它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每個公民的衣、食、行、用、生、養、病、死、葬等一切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民法是一個重要的部門法。它主要解決以下幾方面問題:

(1)財產所有權。這是指對財產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當這種權利發生爭議或者被侵犯的時候,可以通過人民法院予以確認和保護。保護合法所有權主要採取:恢復原狀、返還原物、排除妨害、賠償損失、確認產權等方法。

(2)財產流轉中的合同關系。合同,是產生財產流轉的根據。依法簽定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雙方都必須遵如果一方不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在法律上,要承擔經濟責任,會受到法律制裁,如科罰違約金、罰款、賠償損失等。合同制度在我國適用范圍很廣。常見的有:買賣、供銷、農副產品守。收購、信貸、借貸、租賃、借用、承攬、運輸、基本建設包工、信託、保險等。

(3)知識產權。這是個人或集體對其智力成果享有的專有權,如著作權、發明權、專利法、商標權等。這些智力成果,本身是精神財富,沒有直接的經濟內容,但有些又與物質財產密切聯系。我國通過發明獎勵條例、技術改進獎勵條例、專利法、商標法等法規,調整上述人身非財產關系,確保作者、發明人等對智力成果的專有權,以及轉讓和繼承的權利。 我國的民法通則,是我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

㈤ 民法的含義是什麼

民法含義:規定公民和法人的財產關系(如債權、繼承權等)以及跟它相聯系的人身版非財產關系(如勞動、權婚姻、家庭等)的各種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5)民法的概念擴展閱讀:

修訂信息: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1.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2.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㈥ 民法含義是什麼

    民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1、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對於合同所進行的概念界定,對民法的定義更為妥當的表述應為: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註:
    定義中「自然人」還是」公民「的表述經歷三個階段:《民法通則》中使用:「公民」,《合同法》中使用「自然人」,《物權法》中使用」自然人「。
    2、含義
    2.1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2.2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
    2.3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3、性質
    3.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3.2民法為文明法
    3.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展開
    民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1、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對於合同所進行的概念界定,對民法的定義更為妥當的表述應為: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註:
    定義中「自然人」還是」公民「的表述經歷三個階段:《民法通則》中使用:「公民」,《合同法》中使用「自然人」,《物權法》中使用」自然人「。
    2、含義
    2.1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2.2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
    2.3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3、性質
    3.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3.2民法為文明法
    3.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3.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3.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3.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3.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收起

    ㈦ 民法的概念是什麼

    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廣義的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婚姻家庭關系和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狹義的民法不包括婚姻法和屬於傳統商法內容的法律規范。

    ㈧ 民法中物的概念

    你所說的是民法法律中的物格制度:
    一、流通物、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

    這是以物能否流通、在何種范圍流通為標准而進行的劃分。流通物是指法律允許在民事主體之間自由流通的物。限制流通物是指法律對流通范圍和程度有一定限制的物,如外幣、黃金、公民收藏的文物和運動槍支等。禁止流通物是指法律明令禁止流通的物,如土地、礦藏、淫穢書刊等。

    公民和法人違反有關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的規定從事有關的民事行為的,民事行為無效。情節嚴重的,要承擔行政的或刑事的責任。

    二、動產與不動產

    以物能否移動並且是否因移動而損害其價值為標准,可以將物分為動產與不動產。

    動產是能夠移動並且不致損害價值的物,如桌子、電視機等。不動產是指性質上不能移動或雖可移動但移動則會損害價值的物,如土地、房屋。《民通意見》第186條規定,土地、附著於土地的建築物及其他定著物、建築物的固定附屬設備為不動產。

    注意動產和不動產的區分標准主要是物理性的,法律上對車輛等不動產規定了登記手續,又被稱為「准不動產」,但並沒有改變它們作為不動產的屬性。

    區分動產和不動產意這義在於:(1) 流通性質和范圍有區別。不動產中除土地、公路、鐵路等相當種類的物為禁止流通物外,其他一些物多為限制流通物。流通物種類很少,但動產中大多數的物都是流通物或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的比例比較小。(2)物權變動的法定要件不同。不動產物權的變動,以向國家行政主管機關登記為要件,否則不受法律保護。動產物權的變動,一般以物的交付為要件。(3)管轄不同。因不動產發生的糾紛,一律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管轄。動產糾紛的管轄就比較靈活。

    三、特定物與種類物

    這是根據物是否有獨立特徵或是否被權利人指定而特定化所作的分類。

    特定物是指具有獨立特徵或被權利人指定,不能以它物替代的物。包括獨一無二的物和從一類物中指定而特定化的物。前者如一件古董、名人的一幅字跡等;後者如從一批機器設備中挑選出來的某一輛等。

    種類物是指以品種、質量、規格或度量衡確定,不需具體指定的物。如級別、價格相同的大米等。

    區分兩者的意義在於:(1) 有些法律關系只能以特定物為客體,如所有權法律關系,租賃法律關系等;而有些法律關系既可以是特定物也可以是種類物,如買賣法律關系等。(2)物意外滅失時的法律後果不同。特定物在交付前意外滅失的,可以免除義務人的交付義務,而只能請求賠償損失。種類物如在交付前意外滅失的,由於其具有可替代性,故不能免其交付義務,義務人仍應交付同類物。

    四、主物與從物

    根據兩個獨立存在的物在用途上客觀存在的主從關系,把物分為主物與從物。同屬一人所有的兩個獨立存在的物,結合起來才能發揮經濟效益的,才構成主物和從物關系。主物是指獨立存在,與其他獨立物結合使用,並在其中發揮主要效用的物。在兩個獨立物結合使用中處於附屬地位、起輔助和配合作用的是從物。例如杯子和杯蓋。其中杯子是主物,杯蓋是從物。在法律或合同沒有相反規定時,主物所有權轉移時,從物所有權也隨之移轉。特別要注意的是,雖是從物,一定是一個獨立的物,故房屋牆上的門、窗非從物。

    五、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物依其能否分割的特點,分為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可分物是指可以分割並且不因分割而損害其效益或改變其性質的物,如油、米、布等。不可分物是指按照物的性質不能分割,否則會改變其效益或性質的物。如一輛汽車、一部機床、一匹馬等。按照財產共有人的協議或權利的性質,在一定時間內不得分割的物,也屬於不可分物。

    區分可分物與不可分物的價值在於有利於確定共有財產的分割。共有財產是可分物的,共有人可分割實物,各得其所;共有財產為不可分物的,不得分割實物,只能是有人得實物,其他人從得實物人處取得合理的折價補償。

    六、原物與孳息

    根據兩物之間存在的原有物產生新物的關系,物可分為原物和孳息。原物是指依其自然屬性或法律規定產生新物的物,如產生幼畜的母畜、帶來利息的存款等。孳息是指物或者權益而產生的收益,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是原物根據自然規律產生的物,如幼畜。法定孳息是原物根據法律規定帶來的物,如存款利息、股利、租金等。除法律或合同另有規定外,孳息歸原物所有人所有,轉讓原物時,孳息收取權一並轉移。在轉讓時孳息所有權的移轉時間,根據《合同法》第163條的規定,標的物在交付之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交付之後產生的孳息,歸買受人所有。

    中國法學會的楊立新先生對此有專注《民法物格制度研究》,是目前對此研究較為深入的專著,可供同道學習。

熱點內容
推動全社會自覺尊法護法學法 發布:2024-12-23 15:00:14 瀏覽:943
有關道德的名言名句 發布:2024-12-23 14:57:37 瀏覽:867
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記憶方法 發布:2024-12-23 14:51:02 瀏覽:697
香港大學mcl法律碩士 發布:2024-12-23 14:13:35 瀏覽:190
司法考試需要准備多長時間 發布:2024-12-23 14:05:39 瀏覽:791
離職押工資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12-23 13:42:30 瀏覽:842
博弈論對法學 發布:2024-12-23 13:19:50 瀏覽:933
簡說民法典 發布:2024-12-23 13:10:02 瀏覽:29
勞動法員工請假的時間規定 發布:2024-12-23 12:59:56 瀏覽:87
試商法試題 發布:2024-12-23 12:46:26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