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加官晉爵刑法

加官晉爵刑法

發布時間: 2020-12-20 06:12:27

『壹』 說說你知道的古代刑法有哪些

凌遲,肉刑,共刮3600刀,最後只剩下骨架🥺

『貳』 古代刑法加官進爵是什麼意思

所謂「加官進爵」,便是由司刑之人將桑皮紙揭起一張,蓋在受刑之人臉上,然後嘴裡含著一口燒刀子,使勁噴出一陣細霧,桑皮紙受潮發軟貼服在臉上,緊接著又蓋第二張,如法炮製。直到七張疊完,受刑之人便活活窒息而死。那七張紙疊在一起一揭而下,凹凸分明,猶如戲台上「跳加官」的面具,保留著受刑之人臨死的可怖形狀。

此刑罰,多用於對官員的嚴刑逼供,或用於殺人,因為此法殺人不留痕跡。

(2)加官晉爵刑法擴展閱讀:

朱元璋還曾為刑罰添磚加瓦,貢獻了一種全新的刑罰方式,僅用薄薄的紙張就能令人生不如死,就算犯人的骨頭再硬,只要不是一心求死,都會乖乖承認自己的罪行。

這種刑罰名叫「貼加官」,也叫「開加官」。其具體做法就是,先將犯人牢牢地綁住,然後將一張桑皮紙放在犯人的臉上,此時,行刑人員會將口中的白酒或者水,一口噴在犯人的臉上。

實施貼加官刑罰,需要施刑人將准備好的黃色桑皮紙貼一張在犯人臉上,然後將嘴裡含著的燒刀子酒噴一口在紙上,朝犯人臉上噴酒也很有技術含量,需要噴成細霧,潤濕桑皮紙。

桑皮紙受潮後軟化,服帖地貼在犯人臉上,施刑人將第二張桑皮紙蓋在犯人臉上,再噴一口酒,如法炮製,直到犯人窒息而死。有時施刑人給犯人貼桑皮紙的時候,還會念叨「一貼加你九品官,陞官又發財」的話,加官進爵的名字也是因此而來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刑罰

『叄』 加官晉爵的解釋意思是什麼

加封官階,晉升爵位。晉:晉升。

求採納

『肆』 加官晉爵,是什麼

案為冠、童子等。天官人冠戴裝束,「冠」與「官」諧音,加冠是指加官之意,爵乃古代飲酒的器具,童子手舉托盤高高進爵。此圖寓爵位連連高升。

『伍』 多爾袞的六個用人之法有誰知道

多爾袞幾乎是每戰必出征,而且每次都表現得無比英勇。天聰三年(1629年),他隨皇太極自龍井關入明邊,趨通州,直逼明都北京城下,敗明的援兵於廣渠門外。天聰五年(1631年),又隨皇太極攻明於遼西。大凌河之戰,他親自沖鋒陷陣,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後金軍頗有傷亡。事後,皇太極怒責他的部下不加勸阻,說:「墨爾根戴青亦沖鋒而入,倘有疏虞,必將你等加以嚴刑,斷不寬容。」攻錦州時,他又一馬當先。祖大壽從錦州城頭向南發炮,洪承疇軍由南已向北發炮,多爾袞被夾擊於中,幾乎被擊斃。以後祖大壽投降,多爾袞曾向他談到當時的危險情形。祖大壽惶恐不安地說;「果有此事!如彼時炮中王馬,為之奈何!」多爾袞則坦然說:「彼時兩仇相敵,唯恐不中,大壽言不由衷,誠為可笑!」

由於多爾袞在軍事、政治上已經成熟和可以信賴,在天聰五年皇太極設立六部時,命他掌吏部事,更全面地參與軍政大事。

多爾袞不負皇太極的厚望。天聰七年(1633年)六月,皇太極與諸貝勒、大臣探討進一步興國的大計,詢問他們征明及察哈爾、朝鮮,何者為先?多爾袞以銳敏的目光,直抒了他的戰略思想。他從奪取全中國的目標出發,力主以征明為先,他說:「宜整兵馬,乘谷熟時,入邊圍燕京,截其援兵,毀其屯堡,為久駐計,可坐待其敝。」這種深入內地,蹂躪明朝土地人民,消耗明朝國力,然後再與之決戰的戰略,深得皇太極的贊同,以後的幾次征明,基本上都是照著這個方針行事的。天聰八年(1634年)五月,多爾袞從皇太極征明,克保安,略朔州。次年,在招撫蒙古察哈爾的歸途中,多爾袞自山西平魯衛侵入明邊,在山西、宣大一帶,又搗毀了明朝的寧武關,騷略了代州、忻州、崞縣、黑峰口及應州等地,俘獲人畜七萬余。崇德三年(1638年),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將左翼,岳托將右翼,自董家口等地毀明邊牆而入,越過明都至涿州,分兵八道,西掠至山西,南徇於保定,擊破明總督盧象升。又南下臨清,渡運河,破濟南。北還時復掠天津、遷安等地,出青山關而還。此役,縱橫豕突數千里,蹂躪城池四十餘座,擄掠人口二十五萬有餘,奪取財物更是不計其數,給明朝以沉重的打擊,給山西、河北、山東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明人夏允彝記述這次事件的影響說:「所至屠掠一空,禍為至劇。國力耗竭,而事不可為矣。」而多爾袞則因為此役,被皇太極賜馬五匹,銀二萬兩。

對察哈爾和朝鮮,多爾袞全力貫徹皇太極「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方針,使統一全國的後顧之憂得以早日解決。

早先,當後金征服與招撫蒙古各部時,唯獨,強大的察哈爾部在雄主林丹汗的率領下,不肯降服,始終採取與後金對抗、周旋的態度。察哈爾部雖亦不與明廷合作,終究是後金南下伐明的一大後患。天聰八年(1634年),林丹汗死於青海打草灘。皇太極以此為契機,於次年二月命多爾袞偕岳托等將領,率精兵萬人,以強大的武力作後盾,去招撫察哈爾部眾。此次進軍,政治目的明確,秋毫不犯,進展頗為順利。先在西喇朱爾格地方,招降了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後。四月二十八日,就抵達林丹汗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駐地托里圖,多爾袞令已降的額哲的舅舅南楮前去勸降。額哲在父親新死、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只好率部投降。八月,多爾袞率師凱旋。林丹汗曾得元朝的傳國五璽「制誥之寶」,這時,多爾袞使額哲呈獻給皇太極。因為元朝的這方玉璽象徵「一統萬年之瑞」,皇太極大喜,第二年(1636年)便改國號為清,改年號為崇德。多爾袞同時被晉封為和碩睿親王,更加受到重用。

朝鮮本是明朝的屬國,世代忠於明廷,雖多次受到清的分化、威脅,也始終不渝,在一些重大事件中總和明朝相呼應,因而始終是清側翼的一大憂患。崇德元年(1636年)十二月,皇太極為徹底解除這一憂患,親率大軍侵入朝鮮,圍朝鮮國王李宗於南漢城。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多爾袞偕豪格別從寬甸入長山口,克昌州,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突襲江華島。當時,朝鮮王妃、兩個王子,以及很多大臣及其眷屬都轉移在此島避難。多爾袞在這里遇到了朝鮮軍隊的頑強抵抗,經過激戰,清軍殺傷守軍一千餘人。圍城之後,多爾袞恩威並用,立刻執行皇太極的招降政策,停止殺戮,使江華島得以投降。對投降的朝鮮王室成員,多爾袞不加侮辱,並頗能待之以禮。朝鮮國王因妻子、兒子及很多大臣已被俘虜,各路援軍又被清軍打敗,於是只好放下武器,穿上朝服,率領群臣,向皇太極獻上明朝給的敕印,投降清朝。皇太極凱旋盛京時,命多爾袞約束後軍,並攜帶朝鮮質子李窪、李昊及大臣子以歸。朝鮮國王因為多爾袞全其妻子,以禮相待,所以一直不忘此情,給清朝諸王送禮時,多爾袞的一份總是最厚。

在順利地解決了蒙古和朝鮮的問題之後,多爾袞便集中力量協助皇太極,和明朝在遼西地區進行了激烈而持久的較量。

崇德三年(1638年),為進軍明朝作準備,多爾袞監督修治了盛京至遼河的大道。接著就如前所述,自董家口侵入明境,殘毀了山西、河北、山東大片地方,崇德四年(1639年)方回。為最後奪取明朝在山海關外的地方,崇德五年(1640年),多爾袞屯田義州,並不斷向錦州、松山、杏山等城進攻。由於進展遲緩,受到·皇太極的責備,被降為郡王,罰銀萬兩,奪二牛錄。受處分後,多爾袞更加兢兢業業,崇德七年(1642年),終於下松山,俘獲明朝統帥洪承疇;克錦州,迫使明朝大將祖大壽最後投降。持繼三年之久的松錦戰役,明朝受到巨大的打擊,多爾袞威望大著,被恢復親王。這時,皇太極已抱病在身,軍國大事便經常委託濟爾哈朗和多爾袞這兩個親王共同處理。

在清軍入關前,多爾袞追隨皇太極轉戰南北,為清朝統一東北及蒙古各部做出了成績,其地位已躍居諸王之上。

攝政親王 帝王之權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暴疾而死。由於生前未能預定後事,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滿洲貴族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清入關以前,繼嗣不是由皇帝生前在皇子中指定,而是由貴族諸王議立。皇太極死前,諸王已漸漸分成黨派:一派以多爾袞為核心;另一派以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為首,早已露出了爭立的苗頭。皇太極剛死,雙方的擁立者立即展開了活動。皇太極自將的正黃、鑲黃兩旗及豪格主管的正藍旗,誓立豪格。圖爾格、索尼、圖賴、鞏阿代、鰲拜、譚泰、塔瞻等大臣齊往豪格家,策劃立豪格為君。索尼等六人更「共相盟誓,願死生一處」。豪格又派人去探尋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意向。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當時頗有影響,他也傾向於立豪格為君,但是又主張要與多爾袞商議。另一方面,多爾袞和多鐸所統率的正白、鑲白兩旗,則主張立多爾袞為君。多爾袞的兩個同母兄弟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一些貝勒大臣,曾「跪勸睿王,當即大位」。雙方各不相讓,形勢極為緊張。清政權處於嚴重危機之中,隨時有發生混戰的可能。

多爾袞雖然覬覦皇位,但畢竟是一位久經考驗的政治家,他審時度勢,未敢貿然行動。

皇太極死後第五日,即八月十四日,多爾袞採取主動,他召集諸王大臣會議,議立嗣君。這一天,氣氛緊張到了頂點。天剛亮,兩黃旗大臣就盟誓於大清門,並令兩旗的巴牙喇兵(精銳親兵)張弓箭,環立宮殿,擺出兵戎相見之勢。正式開會之前,多爾袞還在試探黃旗大臣索尼的態度,索尼冷冷地說:「先帝有兒子在,必須立其中的一個,我就是這個意見,沒有別的可說。」會議開始,索尼等人就搶先發言,力主立皇子。皇太極之兄、禮親王代善也說,應當讓豪格繼承皇位。豪格在已佔優勢的情況下,略表謙讓之意。這時,阿濟格、多鐸展開了反攻,他們勸多爾袞即帝位。老於世故的代善也跟著見風轉舵,圓滑地說:「睿王若應允,實是我國之福。否則,還是應當立皇子。」不再堅持立豪格。兩白旗大臣進一步發動攻勢,說若立豪格,我們都無法生活,堅決反對立豪格。多鐸見多爾袞仍未明確應允,甚至又擺出立他自己或立代善。形勢更加混亂,不可預測。代善以年老固辭,退出會議。多爾袞也不同意立多鐸。這時,會議幾乎開不下去了。兩黃旗的將領們都佩劍上前說:「吾屬食於帝(皇太極),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多爾袞看到,與豪格相比,他並不佔優勢。兩黃旗與正藍旗堅決支持豪格,鑲藍旗主旗貝勒濟爾哈朗、正紅旗主旗貝勒代善.也是同意或傾向立豪格的,八旗之中有其五。在這種情勢下,如果。多爾袞強自為帝,必將引火燒身。於是,多爾袞提出一個折衷方案:立皇太極第九子六歲的福臨為帝,由濟爾哈朗和他輔政,等福臨年長之後,當即歸政。這一方案,.打破了僵局,為雙方接受,這樣,既排除了他的政敵豪格,又可使他實際上享有帝王之權。

在達成協議兩天之後,代善之子貝子碩托、孫郡王阿達禮,又圖謀推翻成議,勸多爾袞自立。多爾袞從大局出發,揭發了這一亂國陰謀,並忍痛將他們誅殺。崇德八年(1644年)八月二十五日,六歲(五周歲)的福臨即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同輔政,繼而稱攝政王;「刑政拜除,大小國事,九王(多爾袞)專掌之」。濟爾哈朗僅管「出兵等事」。

不論多爾袞主觀上如何打算,他擁立福臨這一行動,在客觀上避免了滿洲貴族的公開分裂和混戰;並且爭取了兩黃旗一部分大臣,如固山額真譚泰、護軍統領圖賴、啟心郎索尼,對他都表示了支持。這對下一步協調一致入關作戰,奪取全國政權,無疑是很重要的。

多爾袞輔政以後,到入關前,他採取了一系列限制旗主、加強集權的措施。

崇德八年十二月,他以「盈庭聚訟,紛紛不決,反誤國家政務」為由,與濟爾哈朗定議,「罷諸王貝勒管六部事」,削弱了諸王貝勒的權力,只讓貝子、公等管理部務。而貝子、公要向攝政王負責。同時,又向各部尚書、侍郎和都察院分別發布諭令,要他們「克矢公忠」,聽命於攝政王,否則決不寬容;又傳諭都察院各官,要密切注意諸王貝勒的行動,有事應糾參者,必須據實奏聞,不許瞻循隱匿。順治元年(1644年)正月又定:「嗣後凡外國饋送諸王貝勒禮物,永行禁止。」進一步限制了諸王貝勒同外界的聯系,從而把更多的權力集中在攝政王手中,不久,濟爾哈朗宣布:「嗣後凡各衙門辦理事務,或有應白於我二王者,或有記檔者,皆先啟知睿親王,檔子書名亦宜先書睿親王名。」濟爾哈朗由首位退居第二,這當然不是他慷慨讓賢,而是多爾袞巧妙地運用計謀取得的。這樣,諸王預政的權力既被削弱,濟爾哈朗也已在多爾袞之下,「王由是始專政」。這時,禮部也議定,攝政王居內及出獵行軍的儀禮,諸王不得平起平坐,於是多爾袞實際上享有了帝王的尊榮。

多爾袞在爭得攝政王首位之後,即著手打擊政敵豪格。順治元年四月初一,原來支持豪格的固山額真何洛會,告發豪格有怨言,語侵多爾袞,圖謀不軌。藉此,多爾袞以「言詞悖妄」、「罪過多端」為由,要置豪格於死地。只是由於福臨涕泣不食,豪格才免去一死,但被罰銀五千兩,廢為庶人。同時,以「附王為亂」的罪名,處死了豪格的心腹大臣俄莫克圖、揚善、伊成格、羅碩等。

至此,在短短的八個月內,多爾袞便集大權於一身。多爾袞這一系列做法,雖是個人的爭權活動,但客觀上對清政權的進一步發展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使得清的軍政大權得以集中,指揮得以統一。這正是不久之後,清兵入關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證。

把握時機 佔領北京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

在這之前,正月二十六日,多爾袞曾以「大清國皇帝」的名義致書大順軍諸帥,「欲與諸公協謀同力,並取中原,倘能混一區宇,富貴共之矣,不知尊意如何耳?」這是要和農民軍搞統一戰線。四月初.多爾袞還不知道農民軍已佔北京,他在沈陽作了伐明的緊急軍事動員;征調滿洲、蒙古軍的三分之二,以及漢軍的全部。四月九日。他被任命為「奉命大將軍」,以「便宜行事」的大權,率領阿濟格、多鐸以及歸降的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向山海關進擊。四月十三日,清軍抵達遼河。明山海關總兵平西伯吳三桂遣人至清軍,報告農民軍攻陷北京的消息,並向清軍乞援。當此形勢突變之時,多爾袞顯示了驚人的應變能力。他沒有絲毫遲疑,而是立刻改變策略,接受了臨行前大學士範文程的建議,把農民軍當成主要敵人。他又征詢洪承疇的意見,洪承疇除同意範文程的建議之外,還著重指出,應派先遣官宣布,這次進軍的目的,就是為了掃除逆亂、消滅農民軍,有作內應及立大功者,將破格封賞。為了爭取時間,應計算里程,精兵在前,輜重在後,限以時日,直趨北京。十九日,清軍到達翁後,吳三桂再次派遣副將楊坤致書多爾袞。多爾袞正式復信吳三桂,表示對「崇禎帝慘亡,不勝發指」;聲稱這次出兵的目的是,「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誓必滅賊,出民水火」。並且一定要做到「唯底定中原,與民休息而已」。明確表示要統一中國才肯罷休。同時又拉攏吳三桂說:「伯(吳的爵位)思報主恩,與流賊不共戴天,誠忠臣之義,勿因向守遼東與我為敵,尚復懷疑。……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國仇可報,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儼然反客為主,以全國最高的統治者自居。以這封信為標志,清政權徹底改變了打擊目標,最終完成了政治上、軍事上的戰略轉變。

四月二十一日,清軍一晝夜行軍二百里,至日昏黑時,距山海關十五里駐營。是日,李自成親率二十餘萬大軍到達山海關,將吳三桂部包圍於關城之內,並即刻開始了奪關激戰。吳三桂自知不敵,屢屢遣使向清軍告急,但多爾袞與多鐸、阿濟格計議後,仍不敢輕信吳三桂,故當夜清軍「披甲戒嚴,夜半移陣」。李自成與吳三桂激戰的隆隆炮聲,徹夜不止。二十二日凌晨,清軍進迫關門五里許,吳三桂見清軍至,遂炮轟大順軍,率諸將十餘員、甲數百騎突圍,直馳清營,拜見多爾袞,剃發稱臣。多爾袞在軍前將吳三桂晉爵為平西王,樹立了一個給明朝降將加官晉爵的樣板。多爾袞令吳三桂先行,開關迎降,多鐸與阿濟格分率勁兵一時馳入關門,豎白旗於城上,多爾袞自統大軍繼入。復以吳三桂軍作右翼先發,出關敵李自成。李自成自知邊兵強勁,成敗在此一舉,揮軍與吳三桂死戰。山海關城內聞炮聲如雷,見矢集如雨,清軍蓄銳不發。及午,多爾袞見吳三桂不支,乃命三吹角,三吶喊,始派多鐸、阿濟格率鐵騎數萬從三桂陣右出,直沖敵陣,發矢數巡後,但見刀光閃爍。是時狂風大作,一陣黃埃自近而遠,直撲大順軍陣,農民軍敗潰。僅「一食之頃,戰場空虛,積屍相枕,彌滿大野」。是役,劉宗敏負傷,李自成收殘卒急退北京。在李自成的大軍被擊潰之後,多爾袞下令關內軍民皆剃發。並諭令全軍,「今入關西征,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又在進軍途中,以漢宮範文程的名義,四處張貼安民文告,文告說:「義兵之來為爾等復君父仇,非殺爾百姓,今所誅者唯闖賊。官來歸者,復其官;民來歸者,復其業。」這就完全改變了以往清軍數度入關到處燒殺搶掠的野蠻做法,使得關內的官兵百姓,向風歸順,近悅遠來。這樣,清兵每日奔行一百二三十里,未遇任何抵抗,五月初一日便到了通州。在這前一天,李自成已滿載輜重,放棄北京,向西撤退。

五月二日,明朝的故將吏出北京朝陽門外五里,以帝王之禮,迎接多爾袞。多爾袞乘輦入城,升座武英殿,正式接受明朝降官降將的拜謁。

進入北京之後,多爾袞的同母兄、武英郡王阿濟格曾提出,「初得遼東,不行殺戮,故清人多被遼民所殺。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這個野蠻而愚蠢的建議,遭到了多爾袞的斷然拒絕。多爾袞繼續採納漢宮範文程、洪承疇等人的建議,不失時機地採取了一系列籠絡明朝士人的措施。為崇禎帝、後發喪:多爾袞入京伊始,就「為明庄烈愍皇帝發喪」三日,以帝禮葬之。同時將周後、袁貴妃、熹宗張後、神宗劉貴妃等,「喪葬如制」。改變對明王室的態度:規定「故明諸王來歸者,不奪其爵」。有一個叫朱帥欽的宗室來投誠,受到歡迎,後來還讓他作了保定知府。表彰。明朝殉難諸臣,照舊錄用故明各衙門官員,對一些有影響的人還加以重用:如馮銓、陳名夏等明朝降官,都任命為大學士或尚書。對降官穿戴明朝衣冠也暫不加限制:七月,山東巡撫朱郎碟向他請示,新補官吏能不能仍以紗帽圓領的明朝官服「臨民蒞事」,多爾袞說,目前「軍事方殷,衣冠禮樂未遑制定,近簡各官,姑依明式」。對明陵採取保護措施:六月,派大學士馮銓「祭故明太祖及諸帝」,又「以故明太祖牌入歷代帝王廟」,還規定「明國諸陵,春秋致祭,仍用守陵員戶」。申嚴軍紀,取悅百姓:當時,多爾袞把多數清軍留在城外,「凡軍兵出入城門者,有九王標旗方得出入」。規定「軍兵出入民家者,論以斬律」。對於清軍中一些違反禁令,「毀傷民間,動用傢伙者」,則「悉置重典」。所有這些安撫明朝統治階級、整肅軍紀的做法,都是為了收買人心,即範文程說的:「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事實證明,這些辦法確實起到了籠絡明朝士大夫、安定民心的作用。當時隨清軍入關的朝鮮人就指出,「九王入關之初,嚴禁殺掠,故中原人士無不悅服」。這對清朝統一中國,有著很大的影響。

清軍入關後,對於清朝應否建都北京,要不要統一中國等問題,在滿洲貴族內部有著激烈的爭論。當時,由於到處是戰火,漕運不通,北京一帶的「公私儲積,盪然無余,芻糧俱乏,人馬飢餒」。而這時的關外,則是「禾稼頗登」。因而八旗官兵「皆安土重遷」,對於立即移居北京,「多有怨苦者」。在這內外交困的同時,五、六月間又謠言四起,「有訛傳七、八月間清兵東遷者」,「將縱東兵肆掠,盡殺老壯,止存孩赤」。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的同母兄八王阿濟格就主張,將諸王留下來鎮守北京,而大兵或者還守沈陽,或者退保山海關,這樣才無後患。對於這樣一個直接關繫到清朝在全國統治能否建立和保持的戰略問題,多爾袞非常堅定,他駁斥說:既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中原,統一中國。特別是在目前人心未定的情況下,更不可棄而東還,動搖人心。他堅定表示:「燕京乃定鼎之地,何故不建都於此而又欲東移?」為了安定民心,六月間多爾袞明確宣布:建都北京。並派遣輔國公屯齊喀、和托,固山額真何洛會等,去迎接幼主福臨。他還反復宣諭說:「民乃國之本,爾曹既誠心歸服,復以何罪而戮之?爾曹試思,今上(福臨)攜將士家屬不下億萬,與之俱來者何故?為安燕京軍民也。昨將東來各官內,命十餘員為督、撫、司、道等官者何故?為統一天下也。已將盛京帑銀取至百餘萬,後又轉運不絕者何故?為供爾京城內外兵民之用也。」這既是對京師人民而發,也是對八旗內部的軍民而發。他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力排一切困難,決計建都北京,以統一中國。

九月,福臨入山海關,多爾袞率諸王群臣迎於通州。福臨到北京後,馬上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並為他「建碑紀績」。多爾袞的同母兄阿濟格、弟多鐸也都升為親王。濟爾哈朗則僅被封為「信義輔政叔王」。至此,攝政王只有多爾袞一人。

十月一日,福臨在北京「定鼎登基」,宣告「以綏中國」,「表正萬邦」。從此,清王朝把統治中心從關外轉移到關內,在統一全國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陸』 貪污罪會判會原籍嗎

對於涉嫌貪污刑事犯罪的情形,不會判回原籍,對涉嫌依法刑事犯罪的情形,由人民法院根據《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規定進行定罪處罰。具體情況,請當事人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核實確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八十三條對犯貪污罪的,根據情節輕重,分別依照下列規定處罰:
(一)貪污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二)貪污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三)貪污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數額特別巨大,並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對多次貪污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貪污數額處罰。
犯第一款罪,在提起公訴前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真誠悔罪、積極退贓,避免、減少損害結果的發生,有第一項規定情形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有第二項、第三項規定情形的,可以從輕處罰。
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項規定情形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後,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

『柒』 加官進爵 還是加官晉爵 請說明原因或出處 謝謝

詞 目 加官抄晉爵
發 音 jiā guān jì襲n jué
釋 義 加封官階,晉升爵位。晉:晉升。
出 處 明·周楫《西湖二集》:「徵聘吳與弼進京,加官進爵,將隆以伊傅之禮。」

「封侯」,也就是「加官進爵」的意思

應該差不多的吧

『捌』 「加官進爵」對,還是「加官晉爵」對

加官晉爵 這個是對的!

『玖』 "加官進爵"的"爵"是指古代的官帽嗎

「爵」本復指一種青銅酒制器,但是古人對器物的使用等級分明,不可越制,把分封諸侯的等級「公、侯、伯、子、男,」稱為封爵,這五等資格,稱為「爵位」。當然既有顯赫的爵位,又有實授的官職也是比比皆是,如清末出現的「親王內閣」,過了限度,就適得其反。

在政治比較正常的時代,授「官」是依據能力,封「爵」是根據血緣和功績。「加官晉爵」是泛指提升級別。

『拾』 封官晉爵是什麼意思

加官抄晉爵 ( jiā guān jìn jué ) 解 釋 加封官襲階,晉升爵位。晉:晉升 出 處 明·周楫《西湖二集》:「徵聘吳與弼進京,加官進爵,將隆以伊傅之禮。」 示例:清·姜振名《永慶昇平前傳》第91回:「如功成之日,定然~。」 近義詞 飛黃騰達、金榜題名 反義詞 時乖命蹇、削職為民 傳統寓意圖案。古時加封官街,晉升游位,謂加官晉爵。紋飾而天官冠帶朝服,童子獻爵杯,「冠」與「官」同音,爵字共通,以此諧音寓意組成。
希望能夠幫到你!

熱點內容
勞動法關於員工偷竊的處罰 發布:2024-11-15 00:08:03 瀏覽:892
學習新民法典 發布:2024-11-14 23:23:10 瀏覽:821
公司法的結構圖 發布:2024-11-14 23:22:58 瀏覽:906
醫生不受勞動法保護么 發布:2024-11-14 23:05:45 瀏覽:123
楊新海法治在線 發布:2024-11-14 22:56:58 瀏覽:575
婚姻法分居的標准 發布:2024-11-14 22:24:57 瀏覽:194
岐江司法鑒定 發布:2024-11-14 22:22:23 瀏覽:478
法律服務公正處 發布:2024-11-14 22:06:52 瀏覽:502
勞動法的論文2000 發布:2024-11-14 21:54:17 瀏覽:115
譚芳律師微信 發布:2024-11-14 21:42:18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