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通論

刑法通論

發布時間: 2020-12-20 07:44:51

❶ 犯罪集團參考文獻,必須要有[M],[J]這樣的格式,15個就可以了,謝謝!

[1] 趙秉志.《外國刑法原理(大陸法系)》〔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 趙秉志.《集團犯罪下主從犯認定———以職務犯罪為視角》〔J〕. 中國法學,2004.
[3] 趙秉志、肖中華.《有關集團犯罪若干問題探討》〔J〕. 檢察日報, 2009.
[4] 趙秉志.《犯罪主體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9.
[5] 陳興良.《共同犯罪論》〔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
[6] 陳興良.《共同犯罪論》(第二版)〔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7] 張明楷.《刑法通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8] 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
[9] 高銘暄.《新中國刑法的理論與實踐》〔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10] 高銘暄.《刑法學原理:第1卷》〔M〕.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1993.
[11] 何秉松.《刑法教科書》〔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1995.
[12] 馬克昌.《刑法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3] 謝治東.《犯罪集團問題深究——以共同正犯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14] 陳家林.《共同正犯研究》〔M〕 .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15] 林山田.《刑法通論》〔M〕. 台北: 三民書局, 1986.
[16] 韓忠漠.《刑法原理》〔M〕.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2.
[17] 杜國強.《集團犯罪研究》〔M〕 .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18] 西田典之.《日本刑法總論》〔M〕. 劉明祥、王昭武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❷ 有哪些刑法學必讀的經典著作

1、[德] 羅克辛襲:《德國刑法學總論 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礎構造》,王世洲譯,法律出版社,2005。

2、中國,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第二版)(上、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3、[日] 大冢仁:《刑法概說》(第三版)(總論/各論),馮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4、中國台灣。林山田:《刑法通論》(增訂十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5、其他
張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場》
馬克昌:《犯罪通論》
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
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
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法律出版社
(英)丹寧勛爵的系列著作:《法律的訓誡》、《通向公正之路》、《法律的正當程序》、《法律的界碑》等,法律出版社

❸ 因看到警車害怕而離去是否成立犯罪中止

按相關法律規定,因看到警車而害怕而離去屬於犯罪中止。
相關法回律規定《中華人民答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四條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❹ 自首制度的自首的處罰

我國刑法第67條第1款規定: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專犯罪較輕的,可以免屬除處罰。
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是我國刑法對自首處罰的一般規定。應當注意,我國刑法對自首採取的是相對從寬原則而非絕對從寬原則。絕對從寬原則是指應當從寬,而相對從寬原則是指可以從寬。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在一般情況下都要予以人輕或者減輕處罰。但在個別情況下,犯罪分子罪大惡極,雖然具有自首情節,但將自首情節放到整個犯罪情節中考察不是以成為犯罪分子從輕處罰的根據的,就可以不對其從輕處罰。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犯罪較輕而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免除處罰。這里的犯罪較輕,刑法沒有規定法定標准。我國刑法通論認為,被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可以視為較輕之罪,否則就是較重之罪。

❺ 推薦一本刑法最好的書,謝謝

張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場》,貝卡利亞的《論犯罪與刑罰》

❻ 中國近代刑法對西方刑法的繼受有哪些方面的表現

主要在刑法的理論基抄礎:襲民主和人權
再次在刑法的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適應
在具體制度中就太多了,比如有利於被告人的推定、因果關系
現階段刑法通論還是中國特色的「四要件」而不是「三階層」所以這方面不是
一句話,主要是最基本的理論,比如刑法理論淵源和基礎、基本原則、刑法的特徵等這幾個方面

❼ 被通緝了自首和被抓判刑都一樣嗎

你好,自首和被抓的量刑時不一樣的。我國刑法第67條第1款規定: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在一般情況下都要予以人輕或者減輕處罰。但在個別情況下,犯罪分子罪大惡極,雖然具有自首情節,但將自首情節放到整個犯罪情節中考察不是以成為犯罪分子從輕處罰的根據的,就可以不對其從輕處罰。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犯罪較輕而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免除處罰。這里的犯罪較輕,刑法沒有規定法定標准。我國刑法通論認為,被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可以視為較輕之罪,否則就是較重之罪。
對於自首情節,結合自動投案的動機、時間、方式、罪行輕重、供述犯罪事實的完整性、穩定性以及悔罪表現等情況,確定從寬的比例。

(1)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機關發覺,主動直接投案構成自首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40%以下;

(2)犯罪事實和犯罪嫌疑人已被司法機關發覺,但尚未受到訊問,或者未被採取強制措施,主動直接投案構成自首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30%以下;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不同種罪行,以自首論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30%以下;

(4)並非出於被告人主動,而是經親友規勸、陪同投案,或親友送去投案等情形構成自首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30%以下;

(5)罪行尚未被司法機關發覺,僅因形跡可疑被有關組織或司法機關盤問、教育後,主動交代自己的罪行構成自首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30%以下;

(6)其他類型的自首,可以減少基準刑的20%以下;

(7)犯罪較輕(指法定刑幅度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犯罪)的自首,可以減少基準刑的40%以上或者依法免除處罰;

(8)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並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後又翻供,但在一審判決前又能如實供述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20%以下。

❽ 殺人案嫌疑人自首的量刑原則是怎樣的

自首的存在,是為了能夠讓犯罪分子在判刑的時候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對他們來講,在法庭辯護的時候能夠認定有自首行為是很有幫助的。那大家知道殺人案嫌疑人自首的量刑原則是怎樣的嗎?我們一起在下文中進行了解。
一、殺人案嫌疑人自首的量刑原則是怎樣的
我國刑法第67條第1款規定: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是我國刑法對自首處罰的一般規定。應當注意,我國刑法對自首採取的是相對從寬原則而非絕對從寬原則。絕對從寬原則是指應當從寬,而相對從寬原則是指可以從寬。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在一般情況下都要予以人輕或者減輕處罰。但在個別情況下,犯罪分子罪大惡極,雖然具有自首情節,但將自首情節放到整個犯罪情節中考察不是以成為犯罪分子從輕處罰的根據的,就可以不對其從輕處罰。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犯罪較輕而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免除處罰。這里的犯罪較輕,刑法沒有規定法定標准。我國刑法通論認為,被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可以視為較輕之罪,否則就是較重之罪。
二、河北省關於自首的量刑細則
對於自首情節,結合自動投案的動機、時間、方式、罪行輕重、供述犯罪事實的完整性、穩定性以及悔罪表現等情況,確定從寬的比例。
(1)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機關發覺,主動直接投案構成自首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40%以下;
(2)犯罪事實和犯罪嫌疑人已被司法機關發覺,但尚未受到訊問,或者未被採取強制措施,主動直接投案構成自首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30%以下;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不同種罪行,以自首論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30%以下;
(4)並非出於被告人主動,而是經親友規勸、陪同投案,或親友送去投案等情形構成自首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30%以下;
(5)罪行尚未被司法機關發覺,僅因形跡可疑被有關組織或司法機關盤問、教育後,主動交代自己的罪行構成自首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30%以下;
(6)其他類型的自首,可以減少基準刑的20%以下;
(7)犯罪較輕(指法定刑幅度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犯罪)的自首,可以減少基準刑的40%以上或者依法免除處罰;
(8)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並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後又翻供,但在一審判決前又能如實供述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20%以下。
15、被告人親屬以不同形式送被告人歸案或協助司法機關抓獲被告人,不能認定為自首的,考慮到被告人親屬支持司法機關工作,在決定對被告人的具體處罰時,可以減少基準刑的10%以下。
16、對於立功情節,綜合考慮立功的大小、次數、內容、來源、效果以及罪行輕重等情況,確定從寬的比例。
(1)一般立功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20%以下;
(2)重大立功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20%-50%;犯罪較輕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50%以上或者依法免除處罰;
(3)犯罪後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減輕處罰的,減少基準刑的50%以上。
在故意殺人案當中,法律規定的起刑點就是3年有期徒刑,因此這屬於重罪,那麼嫌疑人也是被認定具有自首情節的話,則就會在量刑的基礎上從輕或減輕處罰。關於殺人案嫌疑人自首的量刑原則的內容,小編就為大家分享到此。
延伸閱讀:
故意殺人自首判幾年
故意殺人死亡賠償金是多少
故意殺人罪是否屬於行為犯

❾ 試述不作為犯罪的概念以及不作為犯罪中作為義務的來源。

不作為犯罪中先行行為引起的作為義務

我國對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採取的是形式來源分類法,刑法理論中,作為義務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一)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
(二)職務或者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
(三)先行行為引起的作為義務;
(四)法律行為引起的作為義務。

在認定先行行為引起的作為義務時,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探討:

1、先行行為是僅限於違法行為還是也包括合法行為?

台灣刑法中將先行行為規定為作為義務,但並未涉及先行行為的法律性質問題。學者對此有所界定,認為該行為應限於違法有責行為:「惟多數學者之通說,則認為前行為必須具有導致結果發生之迫切危險外,沒必須具備義務違反性。」[1]我國有學者對此有不同主張,認為先行行為只要足以產生某種危險,就可以成為不作為的義務來源,而不必要求先行行為具有違法的性質。[2]先行行為不僅包括違法行為,還應當包括合法行為,例如,張某帶李某去游泳,這是合法的行為,其不履行看護義務,致李某溺水身亡,其違背了因先行行為產生的看護義務,構成不作為犯罪。

另外一個問題是,犯罪行為能否作為先行行為引起作為義務?從邏輯上講,違法行為應包括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這個分類是以是否違反刑法規定為基礎的。所以犯罪行為當然也應引起作為義務。有學者認為,在先行行為是犯罪行為的情況下,先行行為與不作為行為之間具有牽連關系,構成牽連犯。[3]意思是作為義務對於犯罪人來說仍是存在的,如果行為人犯罪行為實施後,對其行為引起的結果發生危險不加防止,其結果發生時,以牽連犯的形態成立不純正不作為犯罪。台灣學者蔡墩銘的看法又不同,他認為,無論故意犯還是過失犯,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而引起一定危害結果危險的,行為人並無防止結果發生的義務,對行為人只能按其原作為犯罪承擔責任,而不另行成立不純正不作為犯罪。[4]筆者認為,先行行為構成不純正不作為犯罪與構成牽連犯罪是有很大差別的,這二者不能等同。

牽連犯是行為人以某一犯罪為目的,而其犯罪的方法行為或者結果行為又觸犯其他罪名,從而其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或其方法行為與目的行為之間,有牽連關系的存在,處斷時認為一罪的情形。牽連犯成立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牽連關系的存在。而在認定牽連關系的問題上,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兩個以上可罰行為相互間的牽連關系應界定為,方法行為與目的行為或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之相互間,不僅在犯罪人主觀意思上具有聯絡關系,且在客觀上其相互間具有直接密切的牽連關系。如蓄意殺人而事先持有槍支,為毀滅罪證而在殺人之後毀滅屍體。行為人主觀上對各該犯罪有意思聯絡,客觀上方法與目的以及原因與結果間各有直接密切的牽連關系,故應從一殺人罪處斷。[5]筆者同意這種觀點,即牽連犯的成立以方法行為與目的行為或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間存在牽連關系為必要,而牽連關系又以犯罪人所實施的二個以上可罰行為相互間主觀上具有意思聯絡、客觀上具有直接密切之牽連關系為必要。

因而,構成牽連犯的二個以上可罰行為中之方法行為與目的行為以及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只能是故意犯罪。但先行行為(構成犯罪的)與不作為(犯罪)之間,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既可由故意構成也可由過失構成,這一點與牽連犯的成立要件顯然是不相容的。

仔細推敲,在先行行為是故意犯罪的情況下,危害結果是犯罪人所期待所追求的,法律不能期待行為人對被害人進行及時的搶救,期待犯罪人防止其意圖實現或追求的危害結果出現顯然是不現實的;同時,在被害人出現行為人所預期之外的結果(如死亡)的情形下,法律對行為人的評價也只能是其所意圖之罪,而不能先定行為人一個故意罪,又因行為人故意侵害他人後應負有防止結果發生的作為義務而成立另一個不純正不作為的故意或過失犯罪,否則,就使一罪變成了數罪,違反刑法的禁止重復評價原則。[6] 另外,在先行行為是過失犯罪時,先行行為(構成犯罪)與不作為(犯罪)之間也是不存在牽連關系的。這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上都得到了肯定。

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以後,有義務承擔刑事責任,而沒有義務防止危害結果發生。如果行為人自動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則是減免刑罰的理由;如果行為人沒有防止結果發生,則負既遂罪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沒有防止更嚴重的結果發生,則負結果加重犯的刑事責任。並沒有成為刑法上的牽連犯。[7]

2、先行行為是限於有責行為還是也包括無責行為?刑法理論界對此問題存在著較大爭議。有的學者認為,先行行為必須出於故意或過失,即必須是有責行為;有的學者則認為,先行行為只要足以導致構成要件符合結果發生之危險者足以,系有責或無責行為,在所不問。[8]我國學者認為,先行行為是否必須有責,只是對先行行為的法律評價問題,如果行為人對於先行行為雖然無責,但該先行行為引起作為義務行為人應當履行而不履行,行為人對於不作為具有責任。無責之先行行為,完全可以成為不作為的義務來源。[9] 其實先行行為是否有責的問題與先行行為是否違法的問題十分相似,筆者認為,並不影響先行行為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如果其可能造成一不定期的危害後果,則先行行為人就有防止義務。舉例說明,甲帶不懂水性的乙去游泳,盡管甲盡力照顧乙、保護乙的安全並教乙游泳,但乙卻從岸上往河裡跳跌成重傷,甲的先行行為雖然沒有過失,但此時仍有送乙去醫院救治的義務。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那就是先行行為引起的危險狀態。對於先行行為產生的作為義務,危險狀態十分重要。先行行為能否產生作為義務,往往取決於危險狀態的有無和其程度。顯而易見的是,危險狀態實際存在和正在發生會引起作為義務,但如果只是可能發生危險或危險狀態尚不足以產生危害後果,則先行行為不產生作為義務。如張某和李某一起打牌,李某因輸錢給張某,心生怨氣,自覺無臉見家人而自殺身亡,張某的行為並不構成殺人罪,因為張某和李某的賭錢行為,並沒有必然引起李某自殺的危險狀態。

注釋: [1] 林山田:《刑法通論》,台灣三民書局1989年版,第302頁。 [2] 陳興良:《刑法哲學》,中國刑法大學出版社2000版,第297頁。 [3] 轉引自陳興良:《刑法哲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頁。 [4] 肖中華:《海峽兩岸刑法中不作為犯罪之比較研究》,載高銘暄、趙秉志主編《刑法論叢》第一卷。 [5] 高仰止著:《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52頁。 [6] 於改之:《不作為犯罪中「先行行為」的本質及其產生作為義務的條件》,載《中國刑事法雜志》第47期。 [7] 張明楷著:《刑法學》(上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頁。 [8] 林山田:《刑法通論》,台灣三民書局1989年版,第302頁 [9] 陳興良:《刑法哲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頁。周亮

熱點內容
勞動法知識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4-11-15 00:12:02 瀏覽:198
勞動法關於員工偷竊的處罰 發布:2024-11-15 00:08:03 瀏覽:892
學習新民法典 發布:2024-11-14 23:23:10 瀏覽:821
公司法的結構圖 發布:2024-11-14 23:22:58 瀏覽:906
醫生不受勞動法保護么 發布:2024-11-14 23:05:45 瀏覽:123
楊新海法治在線 發布:2024-11-14 22:56:58 瀏覽:575
婚姻法分居的標准 發布:2024-11-14 22:24:57 瀏覽:194
岐江司法鑒定 發布:2024-11-14 22:22:23 瀏覽:478
法律服務公正處 發布:2024-11-14 22:06:52 瀏覽:502
勞動法的論文2000 發布:2024-11-14 21:54:17 瀏覽: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