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調整的對象
A. 民法的調整對象包括哪些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內關系。[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容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是指平等主體間基於人格或身份而發生的,與人身不可分離,不具有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以財產歸屬和財產流轉為主要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
望採納
B. 民法通則第2條規定的民法調整對象定義有什麼不足
我國《民法通則》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草案》第2條的規定與此大體一致,只不過是《草案》第二條將《通則》中的「公民」換成了「自然人」。
我國學者在《通則》起草中,對於民法的調整對象進行了廣泛的討論。《通則》第2條的規定,採取了所謂「平等主體關系說」。對此條的意義,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民法調整對象課題具有維護民法的特殊價值,「平等主體關系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一方面,通過強調「平等主體」肯定了公民、法人為私的利益的主體身份的存在,也適應了當時恢復私人空間以及推進市場經濟平等自治生活的要求;另一方面,回擊了當時盛行的計劃經濟色彩很濃的經濟法理論。通過對平等主體關系的定位,維護了民法的存在范圍,防止民法經濟法化或公法化傾向。從學術貢獻上看,「平等主體關系說」也為我國當時私法的觀念和私法制度的培育奠定了基礎。(p.19)
但具有如此重要意義的一條法律規定卻存在最基本的語法錯誤。
本句前一部分已經表明了民法所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後面卻又再強調「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顯得前後重復。更為重要的是,以「平等主體」作為後者的定語來修飾,並不符合語法規范。看下面兩個句子:(1)這個政權是革命群眾的工人、農民、學生、士兵的政權。(2)動物園里有很多兇猛動物的老虎、獅子、狼、蟒蛇。
句(1)中「群眾」與「工人、貧農、學生、士兵」同義,二者不能相互修飾。而「革命的」則可修飾二者中的任何一個。如此,句(1)可修改為:「這個政權是革命群眾的政權」或「這個政權是革命的工人、農民、學生、士兵的政權」。如果想要傳達「群眾」和「工人、貧農、學生、士兵」這兩個信息,完全可以在「這個政權是革命群眾的政權」之後,再加上一句「革命群眾包括工人、農民、學生、士兵」。句(2)中,「動物」與「老虎、獅子、狼、蟒蛇」等同義,二者也不能相互修飾。但「兇猛的」則可修飾二者之任何一個。如此,句(2)便可修改為:「這個動物園里有很多兇猛的動物」或「這個動物園里有很多兇猛的老虎、獅子、狼、蟒蛇。」
同樣,《民法通則》第2條中,「主體」與「公民、法人」為同義語,「平等」為形容詞,可作修飾語,它可以修飾「主體」,也可以修飾「公民、法人」,唯「主體」與「公民、法人」不可相互修飾,哪怕在「主體」前面加上一個「平等」。
所以僅從語法角度分析起來,《通則》第2條可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前款所稱平等主體包括公民、法人。」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很可惜的是,在此後的立法活動與大量的民法教材中,這樣的語病仍在延續著。
1999年3月15日頒布,同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若按上述分析,本條可改為:「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前款所稱平等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或「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於2002年12月23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提請審議的《民法草案》第2條中,也完全重復了這個錯誤。《民法草案》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之間、法人之間、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此條規定與《民法通則》相比,將「公民」改作「自然人」,顯然是一個進步,但措辭的不妥是原模原樣的。
反觀當日全國人大法工委主任顧昂然《關於<民法草案>的說明》,則會發現,他在提到民法的調整對象時所用的措辭與《民法草案》是有所不同的。在《說明》中,顧昂然說:「民法是國家的基本法律。民法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准則。」這里,他沒有重復《通則》第2條與《草案》第2條的措辭錯誤。
當然,也有學者已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如在以梁慧星作為課題組負責人的中國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所編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3條,便對此種措辭錯誤作出了修正。此條規定:本法調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p.1)
這樣,先不論《民法通則》與《草案》第二條的實質內容是否有必要規定與規定的是否合理,單從語法角度上考察,該條的修正是必要的,同時,相關著作的用語也有修正的必要。
C. 親屬關系屬於民法調整的對象嗎
親屬關系屬於民法調整的對象。
《民法總則》第二條明確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這里的人身關系當然就包括親屬關系。
D. 民法與它的調整對象有哪些
1799年霧月18日,拿破崙發動政變,在法國建立了大資產階級專政的政權。拿破崙作為共和國的第一執政,非常重視用法律制度鞏固革命的勝利成果,更特別重視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據資料記載,法國民法典在三年零七個月的起草過程中。共召開了102次會議,拿破崙親自主持的會議在半數以上,親自參加的會議次數就更多了。當時,拿破崙想使法國民法典成為僅次於聖經的一本書,企圖人手一冊,人人按法律辦事。
1804年,這部法典正式公布了,條文達2283條,分3卷、35編、126章。與此同時,勝利的法國資產階級企圖用武力征服世界,其軍隊在拿破崙統領下先後征服了歐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法國民法典也隨同擴大了地域效力,適用於這些國家和地區,如比利時、盧森堡、義大利及德國的西部和西南部。
後來,滑鐵盧一戰導致軍事擴張失敗,復辟的法國波旁王朝推翻了拿破崙政權。但是,《法國民法典》並沒有因軍事失敗而失效,相反,它仍適用於法國及歐洲的某些地區,而且許多新生的資本主義國家,先後效法法國民法典制定了本國的民法,就是後來建立的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包括我國,其民法也無不受法國民法典的影響。可以說,拿破崙沒有用武力征服世界,但他主持制定的民法典卻征服了世界。此點,拿破崙自己曾不無感觸地說過:「我的光榮不在於打勝了40多個戰役,滑鐵盧會摧毀這么多的勝利……但不會被任何東西摧毀的,會永遠存在的,是我的民法典。」
當然,拿破崙的話有些言過其實,他的法典不會永遠存在,因為法律是階級社會的現象,他的法典只不過存在於資本主義時期,其影響也不會超出階級社會。但以他的法典為開端,存在於資本主義各國的民法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法都是會長期存在的,在資本主義社會,民法仍被當作僅次於聖經的法律,被視為法律之基石,在社會主義社會,雖然許多人不相信什麼西方宗教信仰中的聖經,但將民法視作聖經仍然不會錯,民法仍是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民法和每個人的利益及日常的許多活動相關,是人人均應通曉的經典。
那麼,什麼是民法呢?我國從民法調整對象的角度對民法進行定義。我國《民法通則》受前蘇聯立法的影響,對民法的定義也是從其調整關系的角度進行,即認為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從民法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民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分為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財產關系是指以財產為媒介而發生的社會關系。
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既包括生產經營性的財產關系,也包括非生產經營性(消費性)的財產關系;既包括商品性的財產關系,也包括非商品性(例如財產繼承)的財產關系;既包括有償的財產關系,也包括無償(如無償保管、贈與)的財產關系;既包括物質財富的生產、集合、分配和消費過程中的財產關系,也包括招神財富的創作、利用、傳播和轉讓過程中的財產關系(如知識產權);既包括由於特定的身份關系和人格而產生的財產關系,也包括與人身關系無關的財產關系;既包括由於權利的取得和行使而產生的財產關系,也包括由於權利受到侵犯而產生的財產關系(如賠償損失、返還財產、支付違約金、修理、重作等);既包括靜態的財產關系(財產支配關系),也包括動態的財產關系(財產流轉關系)。
人身關系是指以人格和身份為媒介而發生的公會關系,其中「人」指人格,「身」指身份。人格關系是因人的姓名、生命、健康、婚姻自主、肖像、名譽、榮譽等權利而發生的社會關系,這些關系中所包含的權利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身份關系是因配偶、親屬等身份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身份關系中所包含的權利是維系家庭存續發展的必要。
財產關系是因財產而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是因人格和身份而發生的社會關系,為何民法將二者集合到一起共同作為民法的調整對象呢?其原因在於,二者都具有平等的屬性。這種平等的屬性必然導致主體的平等。主體的平等即主體互不隸屬,同處於平等地位。
關於民法調整的方法,主要分為事前調整和事後調整。事前調整就是塑造社會關系為法律關系,使其符合立法者意志的方向發展,形成一種理想的秩序。事後調整是通過適用民事責任使被破壞的法律關系恢復圓滿狀態。
E. 屬於民法調整對象的法律關系是
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回
關於民法的調整對象答,我國法律有明確規定:《民法通則》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事訴訟法》第三條也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所謂平等主體,是指雙方在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平等,這就區別於刑事法律關系中公安司法機關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間的關系,也區別於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值得一提的是,當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之間發生買賣、租賃等民事活動時,雙方的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
需要強調的是,民法並非調整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所有關系,而是只調整他們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比如雙方因感情、信仰等發生的不能歸屬於人身關系、財產關系的糾紛並不適用民法。
F. 下列屬於民法調整的對象是 ( )
下列屬於民法調整的對象是D。
1.A、B、C都不在民法調整的范疇,只有D才是屬於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以財產歸屬和財產流轉為主要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二條,規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6)民法調整的對象擴展閱讀
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
1.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財產所有和財產流轉關系,一般具有平等自願和等價有償的性質。
2.民法調整對象隨民法的發展而變化,在與公法分離而成為獨立法律部門之初,民法所調整的是旨在實現私人利益的社會關系,包括民事主體人格、婚姻家庭、物權、財產繼承、債權、民事侵權(即「私犯」,包括盜竊、搶劫)和民事訴訟等關系。
G.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回民法所調整的答社會關系包括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和兼有財產、人身二重性質的知識產權關系。
其中財產關系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財產所有和財產流轉關系,一般具有平等自願和等價有償的性質。
人身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的、不是以經濟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H. 民法的調整對象的是
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的是B
民法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法律關系主體「地位」不平等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一般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如,國家(稅務機關)對納稅人征稅屬於財產關系,但不由民法調整,而由稅收征管法規(屬於經濟法部門)調整,再例如,行政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的行政獎勵,行政賠償(包括國家賠償)、補償,罰款、沒收財產等行政處罰均蘊含財產關系,但由行政法等調整。
本題中,工商行政主體與李某簽訂買賣合同並非履行行政管理職能,而是作為市場主體充當民事權利義務人,而稅務機關征稅則是履行稅收征管的行政職能,屬於行政行為。
(8)民法調整的對象擴展閱讀:
人身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的、不是以經濟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一)主體的地位平等
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主體相互間沒有管理和被管理、命令和被命令、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能支配另一方,而應平等相待,互不幹涉。凡是主體地位不平等、相互間一方可支配另一方的人身關系,不由民法調整。
(二)與民事權力的享受和行使有關
人身關系,有的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有的與政治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而與民事權利的享受和行使無關。民法只調整前者而不調整後者。
例如,基於自然人的身體、健康、姓名、名譽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權利有關,屬於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而基於選民身分或者基於某一黨團成員身分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無關,則不屬於民法的調整對象。
(三)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並不具有經濟內容
所謂人身,是指主體的自身。因此,人身關系是基於體現自身屬性的價格和身份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與主體的人身是不可分離的。這類社會關系不具有經濟內容而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無任何內容。
有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無直接的聯系,卻是主體存在的條件,是主體取得財產利益的前提,如自然人的生命健康關系;有的人身關系是與財產關系有直接聯系的,如基於自然人的發明、發現而發生的人身關系
I. 1、我國民法調整對象的是( )
我國民法調整對象的是:(A、平等主體間的人身關系;B、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回)。
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可以答概括為: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當事人主體平等,人身關系中那些領導與被領導、支配與被支配、平等與不平等的關系,不屬於民法調整范圍。
(9)民法調整的對象擴展閱讀:
由於這種人身關系反映著存在於特定人格或身份上的利益,因而與人身不可分離,具有專屬性。財產關系的主體可以依法或依約定變更、繼承,但是除法律規定外,人身關系卻不可與特定主體相分離而變更、繼承。
有人認為知識產權中也有身份權的內容,如作者的署名權、發表權等。身份權中的身份,是一種長期的相對穩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狀態,如父子關系、監護身份等。知識產權中的人身權,從種類上看,應當屬於人格權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