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英國司法改革

英國司法改革

發布時間: 2022-01-18 00:30:26

A. 英國民主制度的體現 談談英國的一位女王或國王

英國的制度,不論是君主、議會、行政機構或法院,都深植其根於悠久的歷史中,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通過政治實踐逐步完善起來的。因此,很多方面都體現為傳統與現代共存,導致政治主體比較多,各機構之間關系比較復雜,權力分配也在不斷地變化當中。在這里,我想從英國政治生活的主體入手對英國政治制度作一個簡要描述。在我看來,英國政治生活的主體主要包括:君主、議會、內閣、政黨。
一、 英王與君主制
英國王權制度由來已久,歷史上國王的權力幾經消長。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妥協,在形式上繼續保留君主,專制君主制逐漸向二元君主制和議會君主立憲制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王權不斷弱化,逐漸從「實位」向「虛位」發展,國王成為虛位元首。當今的英國國王從法律上講,還具有至尊的地位和權力,但在政治實踐中,國王的權力要受到一系列憲法性習慣的限制,實權大多由內閣或議會控制,英王只是根據內閣和議會的意思,照章辦事而已。這表現在:
1、國王統而不治,臨朝而不理政;
2、國王不能介入政黨政治,必須以「公正無私」為原則,保持中立;
3、國王對內閣提出政策建議,並無約束力,而大臣對國王提出建議,國王則有義務聽取,並據此行動;
4、國王在議會或內閣的委託或建議下,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和其它權力。
國王雖然沒有實權,但絕不是全無作用,之所以英國至今還保留著國王,實行君主制,就是因為國王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
1、 國王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象徵;
2、 國王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體現的保證;
3、 國王是協調黨派斗爭和社會矛盾的工具;
4、 國王擔任向政府首相和大臣提供咨詢、建議的「政治顧問」的角色。
所以,有西方學者把英國君主的這種作用稱作是「無用的有用」。議會和內閣幾乎所有的活動都在英王的名義下進行,可見它賦予了政府尊嚴和正統性,加強了政府活動的合法性。國王在英國的是維系國民道德感情的重要象徵,因此,君主制在英國能夠長時間存在下來是有其內在根據的。
二、 議會與民主制
議會是英國最高立法機關,也是最高的權力機關.英國信奉「議會至上」的原則,英國議會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組成。其中,英王是世襲的,上院由各類冊封的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組成,只有下院是由公民普選產生的。議會的權力分配在歷史上也有很大的變化,發展到今天,形成了由下院掌握主要權力的兩院制模式。英國議會的主要職權有:
1、 立法權;(理論上,議會可以就一切領域內的所有問題進行立法,並且由它制定的法律除了它本身以外再沒有任何其它機關具有修改和廢除的權力)
2、 財政監督權:包括批准公開開支批准稅收方案和審查公共賬目等;
3、 行政監督權:包括質詢、調查、辯論、提不信任案等;
4、 司法權。(除司法權由上院單獨行使外,其餘職能主要由下院行使)
雖然實際上,英國內閣越來越掌握實權,議會可以說已成為內閣的「附庸」或「奴隸」,但在法律上,英國議會「就地位看,它是至尊無上;就許可權看,它是無所不包復哉」。/《世界政府辭書》,中國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頁。/為什麼英國要將議會置於至上的地位,主張「議會主權」呢,主要是因為議會是人民掌握權力的象徵,議會的下院是由公民普選產生的,能最有效地代表民意。「議會主權」源於「人民主權」,議會是英國代議民主制的載體,所以某種意義上講,議會主權是英國民主制的標志。
三、 首相與內閣制
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核心,是首相行使權力的工具。英國政府由首相、閣員大臣、和非閣員大臣組成。從權力結構的角度分析,首相是政府權力的中心,閣員大臣協同首相行使重大的決策權,非閣員大臣只作為行政首長行使政策執行權。
首相是內閣首腦,居實際行政首長的地位。按照慣例由在大選中獲得下院多數議席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所以,實際上首相擁有三重身份:政府首腦、議會領袖和黨魁,這三重身份也賦予了他巨大的權力:
1、 充當內閣與英王聯系的橋梁,實際上行使了巨大的王權,成為「無冕之王」;
2、 有權組建和改組內閣,任免內閣與政府成員和其它各界重要官員;
3、 領導內閣和政府的活動;
4、 通過議會黨團控制議會的運作;
5、 領導和控制執政黨的行為及其取向等。
內閣是在首相的領導下根據慣例行使職能的,1918年政府機構委員的會的報告列舉的內閣的主要職能有:
1、 對提交議會的政策作出最後決定;
2、 按照議會通過的政策,行使最高的行政管理權;
3、 隨時協調和劃定各行政部門的權力。
綜上,如麥金托什所說,「英國內閣的主要任務是協調行政」。不過這種協調權是首相一手操縱的,實際上是首相協調。「內閣政府」成了「首相政府」。
四、 政黨與兩黨制
政黨制度是英國政府工作中的核心元素。英國主要的政黨有:工黨、保守黨、自由民主黨、蘇格蘭民族黨、威爾士民族黨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目前英國實行的是兩黨制,即由兩個主要的政黨輪流組織政府來執掌國家權力,管理國家公共事務。這兩個執政黨即工黨和保守黨。它們的雛形是議會中的托利黨和輝格黨兩大派別,前者主張維護君主特權,後者主張議會主權。1832年議會通過《選舉改革法》以後,原來的政治派別轉型為政黨,即托利黨轉為保守黨,輝格黨轉化自由黨,並形成了兩黨輪流執政的制度。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政黨制度。一戰後,工黨取代了自由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把英國現代兩黨制推向了新的階段。
執政黨的主要功能是:
1、 掌握政權、制定政策;
2、 利益綜合、反映民意;
反對黨的主要功能是:
1、 監督執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 保持政治體系穩定性和連續性。
政黨是英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得以長久存在和發展的一種內在動力和機制。工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實現執政黨和反對黨的和平、民主的置換,維護了英國社會政治的穩定,是英國資產階級維持和改善其統治的有效方法與手段。
五、 英國政治制度的突出特點
1、 傳統向現代漸進發展
英國是一個十分注重歷史傳統的國家,它的政府體制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妥協的產物,是通過不斷的改良和漸進的過程建立起來的。
英國資產階級政府體制在形成的歷史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舊體制上建立新體制,並在新舊體制並存的過程中,把舊體制的權力逐步轉移到新體制手中,不斷向現代體制的方向演變。對於無法廢除的舊體制,英國又十分注意保持在它們在法律上的地位,使它們在新制度中仍能發揮某些特殊的作用。由此,傳統和現代兩種因素在矛盾、妥協以及相互利用中共同促進了英國政治的發展。
在上述幾大政治主體中,英王、議會貴族院的保留就屬於對傳統繼承,而平民院、內閣、政黨則是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現代力量。而政治實權正逐漸由前者轉移到後者。以立法權為例,歷史上,英國資產階級取得了議會立法權後,仍然保持「國王在議會中」,允許代表貴族制的上議院和代表共和制的下議院並存。而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立法權逐步從國王手中轉到上議院,使國王成為「虛位君主」,爾後再從上議院轉到下議院,使上院成為退休政界人物的養老院。時至今日,立法權又從下院轉到政府內閣手中。
2、 權力結合的政府體制
英國政府體制的建立實行了典型的權力結合。政治主體間的復雜聯系使得各種權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表現在:
英王是一切權力的來源,英王雖然在整個政治體系中喪失了實權,但它的觸角仍是無處不在。議會和內閣的幾乎所有活動都以英王的名義開展。
首相一身兼三任:議會領袖、政府首腦和黨魁,將議會、政府和執政黨緊密地聯系起來。由此,立法和行政也就緊密地結合到了一起。通過選舉,在下議院中佔多數的政黨成為執政黨,對立法起主要作用。執政黨的領袖擔任首相,組織內閣,掌握了行政權。同時,所有法官都由作為閣員的大法官直接任命,或經他推薦由國王任命,所以內閣又間接地控制了司法權。因此,內閣實際上是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權於一身。既是規則的制定者,又是執行者和裁判員。
同理,執政黨也是大權在握。按慣例,首相在組織內閣政府時必須從兩院本黨議員中挑選內閣成員。這樣,執政黨既控制著議會的多數,又支配著內閣政府。另外,由於大法官、最高上訴院法官、上訴法院法官等重要司法官員都是由執政黨領袖向國王推薦的,因此,執政黨領袖的政治取向就容易影響到司法官員,從某種意義上講,執政黨部分地控制著司法權。
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君主為國家元首,行政機關由首相領導。

阿爾弗雷德大帝

簡介
阿爾弗雷德(849~899),英格蘭韋塞克斯王國國王(871~899)。年輕時受過軍事訓練。868年從軍,隨兄艾特爾雷德國王率軍支援麥西亞王國抗擊丹麥人入侵。871年丹麥人入侵韋塞克斯時即位。在危難之際,他退守山林,重整軍隊,於876年在埃丁頓之戰中擊敗丹麥軍隊,迫其議和,撤至倫敦到切斯特以北地區 (史稱"丹麥法區")。此後,為鞏固國防,派兵鎮守邊關,修建城堡,並積極擴充海軍。885年率軍擊退入侵肯特王國的丹麥軍隊,並於次年佔領倫敦。892~896年再次率軍擊潰從歐洲大陸進犯的丹麥軍隊。在位期間,重視文化教育,翻譯大批古典名著,並編纂《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生平大事件表
阿爾弗雷德少年時代起就立下大志,決心要把維京人趕出英格蘭領土。從19歲起,他便參軍入伍,隨其兄艾特爾雷德一世前去援助麥西亞的伯格雷德作戰,參加了抗擊在東英格蘭登陸的丹麥大軍的戰斗。871年丹麥人入侵韋塞克斯,他和他的兄長並肩作戰,以最大的勇氣與丹麥海盜生死格鬥。後來艾特爾雷德去世,阿爾弗雷德繼承了王位。
阿爾弗雷德自從公元871年執政以後,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得放在如何抵抗丹麥維京人的入侵戰爭上。但是,作為一位偉大的國王,阿爾弗雷德的雄才大略之處,就在於他並不將治理一個國家的成功與否僅僅歸因於士兵的勇猛,而是實行一種十分開明、柔性的政策,比如如何與周邊的國家友好相處,如何與來犯的丹麥維京海盜展開交涉和談判,在這些方面,阿爾弗雷德處處表現出靈活巧妙的外交手腕。
在阿爾弗雷德統治期間,雖然丹麥維京人在868年、871年、876年、885年、886年期間對英格蘭實施了一次比一次猛烈的入侵,但是英格蘭人在他的領導下,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戰斗,終於趕走了大部分領土上的丹麥人。
難能可貴的是,阿爾弗雷德不僅是一位勤於政務的君主,而且還是一位英明聰慧的智者。他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閑暇之餘還有許多的小發明。英國著名的牛角燈和計時蠟燭就是他發明的。更重要的是,在中世紀多數人都處於愚昧無知的時代,他痛感於自己統治下的牧師們的無知和人民的蒙昧,於是像查理曼大帝一樣開辦了宮廷學校,並且從國外召集了很多有名望的教師。他在位期間,最為重視的是文化教育。他編纂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大力提倡科學,對醫學和其他學科的科學家們,他給了很多的獎勵,使英格蘭的學術研究在當時有了很大的發展。
公元878至公元885年間,他曾將麥西亞、威爾士乃至歐洲大陸的許多著名學者邀至宮中,他的宮廷里總是高朋滿座。我們都知道《自然區分論》的作者是約翰·司各脫。公元843年,約翰·司各脫曾應法王查理的邀請前往法蘭西,並被任命為宮廷學校的校長。查理死後,約翰·司各脫被阿爾弗雷德大帝聘到英格蘭,做了瑪姆茲伯利修道院和阿塞勒尼修道院的院長。
阿爾弗雷德國王自己的文化程度和藝術造詣也很高。他曾自修拉丁文,從887年開始,親自將大量的拉丁語名著譯成盎格魯—撒克遜語。羅馬帝國第一位正式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所著的《教牧法規》,就是阿爾弗雷德親自譯成盎格魯—撒克遜語的。在後來的千百年裡,這本教規一直作為主教們的職務指南。
公元876年,丹麥人再次向韋塞克斯進軍。阿爾弗雷德一改過去英格蘭人在海盜攻來時單純防守的戰術,他秘密組織一支軍隊,在埃丁頓一帶突襲海盜軍。這一仗把丹麥人打得暈頭轉向,使得海盜們很長時間不敢再來搶掠,不僅使人民生活得到了安全,也使自己的軍隊得到了休息整頓的機會。
公元878年,當海盜首領古特倫率丹麥軍隊進逼韋塞克斯時,阿爾弗雷德再次給海盜們以猛烈的打擊。同時,他利用巧妙的「分土而治」的策略,最終迫使古特倫接受了協議,從而使阿爾弗雷德獲得對本國及鄰國麥西亞的統治權。但是,他和丹麥維京人簽訂的協議中也包括對丹麥人的賠償。按照協約,丹麥人將正式控制英格蘭北部的大片地區和東部一帶,即從泰晤士河口到愛爾蘭海,斜跨英格蘭,這一塊地區被稱為「丹麥法施行地」。丹麥人統治了這塊佔地面積為兩萬五千平方英里的廣大區域,它也成為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以外開拓的殖民地中最寬廣和富饒的一塊地區。
在協議中,古特倫也做出了讓步,他不但接受基督教的洗禮,還讓阿爾弗雷德大帝作他的教父,這一事件預示遷往「丹麥法施行地」的丹麥維京人將和當地人融合為一體。
公元886年,阿爾弗雷德從丹麥維京人手中奪回了倫敦,解放了南部的大部分地區。當他進占倫敦後,一切不接受丹麥統治的英格蘭人都擁戴他為國王。
公元892年,一支丹麥大軍由歐洲大陸進攻英格蘭,阿爾弗雷德予以迎頭痛擊。丹麥人見難以獲勝,只好宣布停戰,撤回了他們的海盜隊伍。丹麥人所以未能再度進攻,主要是阿爾弗雷德在交戰期間採取極為穩妥的防禦措施,他加固舊有的要塞,在戰略要地修建新的堡壘。此外,此時的英格蘭已在他的領導下,建造了更大的軍艦和訓練有素的水兵。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爾弗雷德統治期間,英格蘭在軍事、外交、科學、文學、宗教等方面都有所發展。阿爾弗雷德襟懷寬廣,愛好廣泛,不論商業貿易、天文地理、風土人情,他對什麼都感興趣。
評價
阿爾弗雷德大帝如同亞瑟王一般領導英格蘭人抗擊侵略者,但他遠要比亞瑟王更加偉大,他不僅遏制了諾曼人的入侵,並且在政治上、文化上也都作出了傑出貢獻。他一生為英格蘭做了四件大事:第一,他頒布了《阿爾弗雷德法典》,這部法典將歷代盎格魯-撒克遜王國法律加以整理匯編,其後來成為英國習慣法的基礎。第二,他獎勵學術創立貴族子弟學校,同時組織編纂《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並親自安排將英國文學之父比德(673-735年)的《英格蘭民族教會史》和博提烏斯的《哲學的安慰》等著作譯成英文,從而為英語和英國本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三,他廢除義務兵役制,改用土地封賜的辦法加強對軍隊的控制,這是後來封建騎士的雛形。當然,阿爾弗雷德大帝最主要和最膾炙人口的還是他抗擊丹麥人的軍功;9世紀70年代,英格蘭幾乎全境淪陷,871年阿爾弗雷德大帝在其兄埃塞雷德一世(865-871)陣亡後繼承王位並秉承其遺志傾盡畢生精力與丹麥人戰斗,最終成功收復了倫敦及泰吾士河以南的地區,侵略者被迫退居泰吾士河以北的丹麥區。其後,阿爾弗雷德大帝的繼承人愛德華一世(899-924)於918年將丹麥人徹底趕出英格蘭;自阿爾弗雷德大帝開始,其子孫連續五位都是尚武的國王,打敗了不斷入侵的北歐人,使撒克遜人的統治在英格蘭全面復興。他是歐洲中世紀最傑出的君主之一,被後世尊稱為「英國國父」。

B. 為什麼說英國是君主立憲制政體

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是英國。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

C.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那麼同樣是西方大國,法國為什麼沒有實行君主立憲制呢而是實行總統制!

法國是革命方式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徹底的消滅了封建殘余

D. 十九世紀的英國是處於什麼狀態的

個人認為十九世紀的英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實在1837年以前,國王喬治三世和喬治四世分別統治英國,在此期間,由於拿破崙的影響,英國長期處於對外戰爭狀態,國內正處於工業革命時代,社會變革正在發生,民眾的生活有很大改善。在農村,農業革命已經初步完成,農業商品化程度高。在城市中,中產階層興起,工人階級也孕育而生。1837年,喬治四世死,他的女兒亞利山德拉·維多利亞繼位英國國王、漢諾威選帝侯,是為維多利亞女王,她在位63年(1837-1901)。在此期間,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建立了龐大的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維多利亞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頂點時期,也是大英帝國經濟文化的全盛時期。
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皆飛速變化,它的工業生產能力比全世界的總和還要大,它的對外貿易額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英國的富庶已經使新老世界為之矚目。隨著中產階層和工人階級的興起,英國人要求逐漸改變自「光榮革命」以來形成的「舊制度」,通過1832年和1867年議會改革,英國確立了現代的政府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議會選舉制度等。
維多利亞時期以崇尚道德修養和謙虛禮貌而著稱,也是一個科學、文化和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的繁榮昌盛的太平盛世。印刷術的發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空前繁榮,這一時期還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種族平等的進步觀念,美國的廢奴運動正是這一進步思想的體現。
那個時代對於飲食非常講究,維多利亞時代有了歷史上最早的烹調學校,名廚編寫的烹調書籍風行英國,在這個時代人們最早將具體烹調方法如調料用量等詳細寫入書中。一些廚房小廚具也流行起來,如開罐器等,維多利亞時代還形成了許多進餐禮儀。
維多利亞時代科學發明浪潮洶涌澎湃,維多利亞人信仰科學進步,對於工業革命充滿了樂觀和信心。汽船的出現使得運輸和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興旺,四通八達的鐵路交通貫穿東西南北。
維多利亞時代的文藝運動流派包括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藝術,以及後印象派等。藝術界呈現出群星奪目的盛景。
維多利亞時代還涌現出了許多偉大的作家、詩人和他們的傳世之作,如英國女作家夏洛特·勃朗特(《簡·愛》)以及著名現實主義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霧都孤兒》)等。
可以說,19世紀的英國是經濟、社會、科學、文化全面繁榮的世紀,以至於後人說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

E. 英國宗教改革結果說引發了資產階段清教運動,怎麼回事

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
1.天主教的神權統治
(1)基督教的發展
天主教與東正教、新教是現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別;而基督教又是與佛教、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的發展過程:公元1世紀產生;4世紀初期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11世紀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正教和天主教;13世紀初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
(2)中世紀天主教神權統治地位的確立
天主教進入全盛的主要原因有: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和封建王權爭奪勢力,組織「十字軍東征」,加之歐洲封建王權衰落,使歐洲的天主教會占據了支配地位。
天主教進入全盛的主要表現:經濟方面,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各國土地的1/3,甚至更多。教會通過地產的收入、向民眾徵收「什一稅」、兜售「贖罪券」,搜刮錢財。建議學習時列舉以下幾個數字進一步說明其瘋狂的掠奪:16世紀初,羅馬教廷每年從德國榨取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德國錢幣名稱),這個數目比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幾倍,等於1497年德皇所征稅額的21倍。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羅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紅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另一方面教權凌駕於王權之上,教會不斷地干涉各國的政治權力。教皇不僅掌握著教會的最高行政權和司法權,還可以裁決各國俗界的糾紛,任意廢止各國的世俗法律,甚至決定各國皇帝和國王的廢立。在思想文化領域,教會占據著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地位。它壟斷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輿論機構,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社會生活方面,中世紀西歐的天主教國家幾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教會。
14、15世紀歐洲的封建制度漸趨衰弱,近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產生,天主教會所宣揚的「原罪」說和「救贖」理論,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加上教會弊端叢生,如買賣聖職、出售「贖罪券」、崇拜聖物、教會上層的腐敗墮落等,使得教會與各個民族、國王、貴族以及教會內部上下層之間的矛盾激化。
2.宗教「異端」
隨著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資產階級開始了反封建斗爭,人們進行反封建斗爭主要採取了宗教「異端」的形式。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1)中世紀的西歐各國,幾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們從生到死都和天主教會發生密切的聯系,他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受到天主教會的嚴格控制,新興資產階級還找不到更為先進的思想武器來批判封建主義。(2)當時歐洲資本主義還不很發達,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在反封建斗爭中,他們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等到18世紀,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他們便拋開宗教的外衣,打出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旗號,掀起了宣傳資產階級理想的啟蒙運動。(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加爾文教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威,主張建立民主的教會,這些思想和資產階級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
各地「異端」運動派別眾多、主張各有異同,掌握起來困難較大,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現存的封建統治秩序和羅馬教會都是魔鬼創造的;揭露了教會的奢侈腐化;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沒收教會的財產;《聖經》是高於教會和教士的最高權威;教權服從於世俗的權力。
(1)法國南部的「異端」運動
在各派異端學說中,規模較大而且影響較深遠的是法國南部和義大利北部的阿爾比派。他們以法國南部的阿爾比城為中心開展活動,盛行於12~13世紀。該派教義主張善惡二元;反對天主教的儀式和組織,不承認教會的權力,譴責教會聚斂財富。其中又分為兩個教派:一為華爾多派,一為純潔派。華爾多派反對教會的奢侈生活,反對教會擁有財產,提倡簡朴的生活,主張平均貧富。純潔派則認為封建秩序和教會都是罪惡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張教徒以自身的純潔來同罪惡劃清界限。教材主要介紹了純潔派的一些主張。阿爾比派思想在人們中傳播迅速,引起教會的極大恐慌,遭到教會的鎮壓。
(2)英國人威克里夫的「異端」學說
約翰·威克里夫是英國牛津大學神學教授,他提出了激進的教會改革主張。他懷疑教會財產的正當性,提出應由國王沒收的主張;否認教皇擁有教會的最高權威;批駁對餐禮的傳統解釋;認為《聖經》才是高於教會和教士的最高權威。為了便於更多的人直接閱讀《聖經》,他首次把拉丁文《聖經》完整地譯成英文。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實踐拉開了基督教會內部改革的大幕。15世紀,約翰·胡司所倡導的捷克教會改革運動就是從威克里夫的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的養分。
(3)捷克人胡司對教會的批評
在歐洲各國的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動影響最大。胡司是捷克布拉格大學教授,歷任神學系主任、校長。1401年受神父職,次年起兼任布拉格伯利恆教堂教士。他受英國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思想影響,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他反對天主教會盤剝捷克,嚴厲譴責教皇兜售贖罪券,反對教會佔有土地,要求取消教會地產;揭露高級教士的奢侈與殘暴,認為主禮教士和教徒是平等的,他們在彌撒儀式中應同領象徵聖體的面餅和象徵聖血的葡萄酒,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要求教會的權力服從世俗統治的權力;主張用捷克語舉行宗教議式,還將《聖經》從拉丁文譯為捷克文。胡司的上述宗教主張得到了捷克農民、市民和下層貴族的普遍支持,但卻引起了羅馬教皇和德國天主教會的仇恨。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誘騙胡司到會,將其逮捕。次年7月以異端罪用火刑處死。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極大義憤,由此而引發了捷克人民長達15年之久的胡司戰爭。
(4)宗教「異端」學說對宗教改革產生的影響
宗教「異端」思想,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願望,對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向近代過渡的西歐
14~16世紀,西歐開始由封建社會向近代的過渡,開始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了巨大的沖擊。
(1)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西歐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原因: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時間:14~16世紀;地點: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歐其他的一些城市。當新的經濟基礎產生後,作為舊上層建築的天主教會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如天主教會把從事商業貿易和發財致富說成是墮落行為,嚴重阻礙了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2)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及天主教受到的挑戰
中世紀時,天主教之所以勢力空前強大並占據支配地位,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封建割據嚴重,王權弱小。14、15世紀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各國統一的國內市場逐漸形成,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開始興起,他們不滿教會的盤剝,希望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參與海外競爭。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到15、16世紀,西歐的英、法、西班牙等國先後形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並且出現了以專制君主為核心的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德國雖然分裂成許多諸侯國,但一些大的諸侯國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權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獨立於世俗政權之外的天主教會就成為中央集權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把教會置於王權控制之下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天主教會對西歐的控制受到挑戰。
(3)興起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出現
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及其他形式對天主教會的腐敗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宣傳個人的自由、平等和慾望,提倡競爭進取精神與科學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在1503年發表了《基督的戰士手冊》,強調信仰發自內心,而不在於外在的禮儀。1509年他撰寫《愚人頌》,對教皇和上層教士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些對天主教會的統治形成巨大沖擊。而在阿爾卑斯山以北,人文主義者研究了《聖經》的希臘文本,發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義並傳播開來,結果人們發現當代天主教會對於基督教教義所作的解釋及天主教會的整套組織制度及儀式,與《福音書》中的記載大相悖謬,從而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據。

F. 列舉英國在近代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

英國政體為議會制的君主立憲制。國英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
折疊憲法
英國憲法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年、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君主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蘇格蘭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折疊司法
英國法官一律採用任命制。大法官、法官上院議員、上訴法院法官由首相推薦,英王任命。英國沒有司法部,大法官擁有對司法人員的任免權。法官必須是「法律協會」的出庭律師,並有一定年限的司法實踐。法官一經任命,非經本人同意,一般不能被免職。最高法院法官則為終身職。地方法院法官72歲以後才可以退休。法官待遇優厚。
折疊政黨
英國政黨體制從18世紀起即成為英憲政中的重要內容。截至2014年8月,英國主要政黨有: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議會第一大黨。領袖戴維·卡梅倫,2005年12月當選。保守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1979-1997年間曾4次連續執政18年。2010年5月英國大選後,保守黨重獲執政地位,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減少公共開支,壓低通貨膨脹,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等。
工黨(Labour Party):議會第二大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1997年至2010年連續執政13年。2010年5月大選失利,成為反對黨。2010年9月,埃德·米利班德當選新領袖。
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 Party):議會第三大黨。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多數派組成,領袖尼克·克萊格,2007年12月當選。自民黨政治主張居中偏左,在很多問題上與工黨立場相近。主張通過減稅還富於民,提高個稅起征點;呼籲限制金融城過度擴張,對銀行家薪酬課以重稅;承諾公平教育,保護公民權利和自由;倡導憲政改革,提出減少議員議席,在選舉制度上採用比例代表制;支持歐洲制憲,主張加入歐元區,反對進行英歐關系公投。2010年5月大選後,與議會第一大黨保守黨達成協議,組建聯合政府,獲得5個內閣位置,首次成為執政黨。
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Plaid Cymru)、綠黨(Green Party)、英國獨立黨(UK Independence Party)、英國國家黨(British National Party),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社會民主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Sinn Fein)等。
折疊政要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Eliz英國abeth ll)。全稱為「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其他領土和屬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的保護者伊麗莎白二世」。
首相戴維·卡梅倫。1966年10月生於倫敦,是威廉四世國王後代,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遠親,已婚,現有一子二女。2010年5月英國大選後,保守黨與自民黨組建聯合政府,戴維·卡梅倫出任首相。曾於2007年12月以保守黨領袖身份訪華。2010年11月作為首相首次訪華。
2015年03月12日,英國正式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G. 英國資本主義近代化是怎樣實現的

19世紀的頭兩次議會改革,為英國的政治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資產階級民主制逐漸達到了較為完善的程度。這個時期主要代表人物是自由黨領袖格拉斯頓。他的第一屆內閣延續到1874年,「這屆內閣進行了一系列拖延已久的改革。這六年是黃金時代,自由黨運動仍在無拘無束地向前發展,個人主義原則和放任主義在搜索和摧毀18世紀統治制度殘余痕跡。政府機構、軍隊、大學和司法界紛紛受到攻擊,地主階級的統治開始崩潰。」

文官制改革:官制在任何一種形態的上層建築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1688年政變把「『俸祿和官職』這些政治上的戰利品留給了大地主家庭」錄用官員的大權長期以來把持在國王和貴族的手中,即所謂「恩賜官職」權。英國社會風氣不純的根源在於吏治不清,講關系、重門第成為公開合法的事情,買官鬻爵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致使無能之輩充斥政府,辦事效率極低,文官信譽掃地。兩次議會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逐步掌握了立法大權。立法機構的改革必然要求行政部門的革新,工業資產階級要直接運用政權為自己的階級服務,就勢必要與貴族爭奪「人事管理權」,以使行政權成為自己手中得心應手的工具。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的業務急劇增加。工業資產階級要求建立「最高限度的行政效率,最低限度開支」的廉價政府。改革前擔任亞伯丁政府財政大臣的格拉斯頓責成查理?屈維廉和斯坦福?諾斯科特就英國本國文官制狀況進行調查。1853年,他們提出了「關於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報告尖銳批評了當時文官制度的根本弊病,並對文官的考試、錄用、晉升、分級等提出了一整套建議。建議的核心是確立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論質晉升文官的制度,取消個人任命官吏的特權。1854年2月報告正式呈交議會討論,遭到多數議員的反對。但在社會上卻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報界開展了爭取國家服務制度根本改造的運動,並根據資產階級自由派的倡議成立了「行政改革協會」。為了平息輿論,促成改革,又不能觸動貴族議員,1855年5月21日,內閣首相帕麥斯頓不經議會討論,頒發了「關於錄用王國政府文官的樞密院命令」,這是英國文官制改革的第一個正式法令。法令只要求對被推薦擔任低級職務的年輕人進行及格考試,考試的標准也不一致,由各部負責人自行掌握。顯然,這次改革是極不徹底的。1868年格拉斯內閣執政,於1870年6月4日頒布了文官制改革的第二個樞密院命令。規定「一切文官職位的任命,都必須根據文官委員會委員們的規定,通過公開競爭考試。委員們在財政部的監督下,有權獨立決定被錄用文官必須具備的合格條件」。外交部和內政部例外,某些高級文官的職位仍可由大臣直接任命。至此,有關文官制報告中的一些基本原則通過這兩次、特別是後一次的樞密院命令被確認了下來。因此,一般把1870年樞密院命令的頒布作為英國近代文官制確立的標志。後來英國文官制度委員會、財政部和樞密院對文官投考的年齡、考核、分級、待遇等問題又進行過多次的改革、補充和修正,使文官制度日趨完善。

英國的文官制改革,確立了錄用文官的公開競爭考試制度,取消了個人任命官吏的特權,從而剝奪了保守勢力對政府機構的控制,使工業資產階級全面掌握了統治權。擇優錄用、論質晉升的制度,不但為工業資產階級打開了入仕之途,而且保證了人才的質量,促使人們勤奮學習,努力工作,有助於克服因循守舊、互相推諉的官僚作風,進而提高了行政工作的效率。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和哲學家穆勒稱贊這項改革是在英國歷史上「形成一個歷史時代的最大的公務革新之一」。

教育改革: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英國逐漸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大量的農業人口涌人工業城市,數以萬計的勞動者的子女,由於歷次工廠法提高了僱傭童工的最低年齡線,父母又無力供其讀書而流落街頭,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19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客觀現實使資產階級意識到普及教育不僅是為了安定社會秩序,而且直接關繫到他們的經濟利益。1869年,議會組織的專門教育委員會對兒童受教育情況進行調查後指出:全國6~10歲的兒童,只有40%入學;10~12歲的兒童,只有33%入學。致使當時格拉斯頓內閣的教育副大臣福斯特提出普及教育的呼籲:「我們一定不能再耽擱,我們的工業繁榮正是依靠迅速提供初等教育。」經過長期的醞釀,1870年8月8日,議會通過了英國第一部《初等教育法》(又稱《福斯特法案》)。該法案對初等教育制度、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及宗教課程等問題做了原則的規定:全國劃分為幾千個學區。在教會學校不足的地區,建立政府資助的公立初等學校,由地方學務委員會直接掌管,它有權制定入學法規,具有是否進行宗教教學的決定權,並有權強迫本地區的兒童接受初等教育。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打破了教會對初等教育的壟斷,反映了教育國家化的趨勢,為建立國家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礎。它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原則。後來的英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正是沿著這一方向不斷完善,成為英國政府的基本國策。1874年保守黨迪斯累利上台後繼續這一政策,於1876年通過了第二個初等教育法,規定在沒有學務委員會的學區建立入學委員會,該委員會具有制定和執行強迫入學條例的權力,有權讓家長承擔其子女接受初等教育的法律責任並禁止僱傭10歲以下的兒童。1880年自由黨格拉斯頓重新執政後頒布了強迫教育法,把強迫義務教育從局部推廣到全國。1891年,保守黨上台,在1891年和1893年又進行了教育立法,確立了初等義務教育的免費原則及盲啞兒童的教育法。至此,殘疾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受到了法律的保護。

歷次教育法實行的結果,使英國文盲人數的比例由1841年的81.6%下降到1871年的46.2%,1900年再次下降到6%。兒童平均入學率達到了80%,基本上實現了普及初等義務教育。與此同時,格拉斯頓政府對大學也進行了改革,取消了宗教信仰的限制,允許接納非國教徒入學,使大學教育擺脫了英國國教的控制,促進了大學教育的發展。改革確立了通過競爭考試評定單位和獎學金的制度,革除了原來靠家庭地位和人事關系取得學位的弊端,為有志之士打開了取得高級學位的大門。列寧指出:「這種一定程度的文化要求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連同它的高度技術、復雜性、靈活性、能動性以及全世界競爭發展的迅速性等條件所造成的。」

陸軍改革:英國的軍隊制度是以庇護和權力為基礎。克里木戰爭的挫折和恥辱,使人們對陸軍部的腐敗愈加無法容忍。1870~1872年,格拉斯頓內閣的國務大臣愛德華?卡德韋爾頒布了《兵役法》,實行軍事改革,廢止購買軍銜的做法,通過競爭使軍隊中有才乾的人得以晉升。廢除了軍隊中的鞭笞制度。縮短了服役期,擴大預備役軍人的隊伍,使軍隊對它招募的人員有選擇餘地,以確保軍隊的素質。把戰爭期間總司令的任命權歸屬於國務大臣,從而限制了王權,保證了指揮的統一。又規定所有的陸軍力量毫無例外地在總司令的領導之下,由此而剝奪了作為代理長官的地方紳士在民團中任命官員的權力。總之,格拉斯頓內閣的軍事改革把軍隊的任命和指揮大權控制在工業資產階級政治代表的手裡,大大削弱了國王和貴族的權力。

司法改革:長期以來,英國古老而復雜的法律制度對訴訟當事人是個可怕的難題,也是律師們賴以覓食的途徑。塞爾伯恩1872~1874年擔任格拉斯頓內閣大法官期間,頒布《司法條例》,對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他簡化和改革了司法制度,廢除了陳舊而繁瑣的司法程序。將7個舊的習慣法法庭——最高法庭、民事訴訟法庭、稅收民事法庭、大法官法庭、海事法庭、認證遺產與管理死者財產的特種法庭和離婚法庭統一為最高法院。下設上訴法庭和最高法庭。訴訟程序和方法也統一了,司法制度實現了近代化。司法體制改革標志著長期以來的改革到了最後階段。

至此,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舊的統治體制已基本以改造。隨著工業革命的結束及經濟指導原則的改變,為資本主義經濟近代化所需要的資本主義政治體制的近代化終於獲得實現。

H. 英國陪審制是怎樣形成的,有何意義

英國十二世紀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時採用挑選當地居民做見證人的制度
十三四世紀陪審人從在詢問中的見證人地位逐漸演變為裁判事實的陪審官,並且 進一步確立了大、小陪審團制度
陪審制度是作為維護封建王權而建立起來的,之後隨著資產階級革命逐步發展 成為資產階級反對反對王權的有力武器。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陪審制度成為訴訟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原則,陪審團出席審 判是當事人的權利.

----------------------------------------------------------
您好,答題不易

如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I. 英國憲法性法律主要包括哪些

1、1689年10月議會通過的權利法案

2、1689年「叛亂法案」或稱《抗命法》

3、1689年3月,英國議會下院《撥款法案》

4、1694年的《三年法案》

5、1701年議會通過的《王位繼承法》

6、1832年開始的選舉改革《改革法》

7、1881年議會通過《關於緊急情況的決議》

8、1911年和1949年《議會法》

9、1958《終身貴族法》和1963年的《貴族法》

10、1936年的《國王退位法》

11、1937年《國王大臣法》

12、政府組織方面的憲法性文件《地方政府法》

13、1846年《郡法院法》

14、1873年《司法法》

15、1876年的《上訴管轄權法》

16、議會於1921年頒布了《裁判所和調查庭法》

17、1925年重新起草的《最高法院司法(統一)法》

18、1952年《治安法院法》

19、1981年《最高法院法》

20、1985年《刑事起訴法》

21、1998年11月9日《人權法案》

22、1936年《共同秩序法》

23、1968年的《種族關系法》

24、1906年議會通過了《勞資爭議法》

25、1707年《與蘇格蘭聯盟法》

26、1800年關於合並大不列顛與愛爾蘭的《聯合條例》或《與愛爾蘭聯盟條約》

27、1978年《蘇格蘭法》和《威爾士法》

28、《殖民地法律效力法》

29、1937年、1943年和1953年的《攝政法》

30、1978年《國家豁免法》

可能不太全,僅供參考。

J. 公元12世紀在英國進行了具有重大意義的司法改革的國王是

亨利二世。
公元12世紀,英國國王亨利二世改革了司法體制,建立了巡迴法庭和陪審團制度,由此開啟了判例法先河,標志著以判例法為主的英美法系的初步建立。

熱點內容
勞動法懷孕不給交保險 發布:2025-02-14 07:28:25 瀏覽:801
借錢用於賭博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4 07:25:02 瀏覽:477
澳門法院圖片 發布:2025-02-14 07:18:38 瀏覽:366
生存者法規 發布:2025-02-14 06:38:09 瀏覽:64
成人自考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02-14 06:24:14 瀏覽:386
司法局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全覆蓋 發布:2025-02-14 05:52:54 瀏覽:93
北京西城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2-14 05:44:56 瀏覽:95
民法析理 發布:2025-02-14 05:33:07 瀏覽:652
刑事訴訟法133條 發布:2025-02-14 05:30:51 瀏覽:985
夫妻只有一個人工作勞動法 發布:2025-02-14 05:03:10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