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第4條

刑法第4條

發布時間: 2022-01-18 03:01:16

『壹』 刑法四要件有哪些

由犯罪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四個要件組合而成: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第十七條之一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貳』 刑法有哪些,列舉四條

刑法的分類:
1.狹義刑法與廣義刑法2.普通刑法與特別刑法3.司法刑法與行政刑法.
刑法的回任務:
1.保衛國答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政治保衛任務)2、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公民權利保護任務)3、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經濟保衛任務)4、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秩序維護任務)

『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34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罪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專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屬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3)刑法第4條擴展閱讀:

故意傷害罪的形態

故意輕傷害的,不存在犯罪未遂問題,即行為人主觀上只想造成輕傷結果,而實際上未造成或造成輕微傷結果的,不以犯罪論處。傷害意圖非常明顯(比如致人重傷、死亡),且已經著手實行傷害行為,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應按故意傷害(未遂)論處。

符合犯罪主體要件的行為人,在傷害故意支配下實施了傷害行為,造成他人身體傷害,達到輕傷程度的,即可認定為故意傷害罪的既遂。

故意傷害造成重傷的,包含兩種情況:

1、行為人明顯只具有輕傷的故意,但過失造成重傷;

2、行為人明顯具有重傷的故意,客觀上也造成了重傷。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是典型的結果加重犯。

故意傷害沒有致人死亡的,不得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的未遂犯,如果主觀上有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故意,應當認定為故意殺人罪。

『肆』 中國刑法192條第4條

第一百九十抄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的;
(二)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的;
(三)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的;
(四)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或者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詐騙貸款的。

『伍』 刑法修正案匕第4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 同日公布施行)
四、在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陸』 《刑法》第四百零四條:致使國家稅收遭受重大損失的……「重大損失」具體數額是多少


《刑法》規定的只能由稅務人員構成的職務犯罪,包括兩個罪名:徇私舞弊不征、少版征稅款權罪和徇私舞弊發售發票、抵扣稅款、出口退稅罪。具體處罰規定如下:

我國《刑法》第四百零四條規定:稅務機關的工作人員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稅款,致使國家稅收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四百零五條第1款規定,徇私舞弊發售發票、抵扣稅款、出口退稅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國家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加重處罰事由 :犯徇私舞弊發售發票、抵扣稅款、出口退稅罪致使國家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是本罪的加重處罰事由。這里的造成特別重大損失,是指給國家稅收遭受特別重大損失。




『柒』 刑法的四大基本原則

我國1997年及2012年修訂的刑法典規定了四個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

1、罪行法定原則

我國《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該條規定體現了罪行法定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罪行法定原則決定了刑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並派出了習慣法的做法;禁止類推和不定期的刑,需要按照現行法律規定適用刑罰。

2、罪行相適應原則

我國《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該條規定體現了罪行相適應的原則,其含義是指犯罪的輕重與所受的刑罰相稱,輕罪輕判,重罪重判。

3、適用刑法平等原則

我國《刑法》第四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該條規定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其含義是指任何人沒有地位、職務、出身等因素的區別,在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享有特權。

4、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我國《刑法》第五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7)刑法第4條擴展閱讀:

罪刑法定原則從字面意義上看,「正當法律程序」,似乎僅僅涉及程序方面的問題,即在刑事案件中遵守某些程序或者禁止適用其他的一些程序。

實際上它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即從實質上限制政府的權力。在刑事訴訟中,正當程序這種實質性限制,不僅要求在實體刑法中的犯罪行為,從內容到形式上加以明確規定,而且要求立法機關在宣布某種行為是犯罪時,要具有適當的和明確的限制。

如果某種行為尚未達到犯罪的嚴重程度,立法機關就不能通過法律程序將其認定為犯罪,使之犯罪化。甚至在存在某種危害的情況下,有的法院也常常以特定的理由。

即缺乏刑事犯罪的傳統構成要件為由,而宣布某項刑事法律違憲,以此體現正當法律程序對刑事立法的實質性限制。

『捌』 中國刑法193條第四條是什麼罪

《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 貸款詐騙罪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的;

(二)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的;

(三)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的;

(四)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或者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詐騙貸款的。

(8)刑法第4條擴展閱讀:

貸款詐騙罪的界限

1、「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是區別罪與非罪界限的重要標准。在認定詐騙貸款罪時,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貸款到期不能償還,就以詐騙貸款罪論處。

實際生活中、貸款不能按期償還的情況時有發生,其原因也很復雜,如有的因為經營不善或者市場行情的變動,使營利計劃無法實現不能按時償還貸款。這種情況中,行為人雖然主觀有過錯,但其沒有非法佔有貸款的目的,故不能以本罪認定。

有的是本人對自己的償還能力估計過高,以致不能按時還貸,這種情形行為人主觀上雖然具有過失,但其沒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也不應以本罪論處。只有那些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用欺騙的方法取得貸款的行為,才構成貸款詐騙罪。

2、要把貸款詐騙與借貸糾紛區別開來。

有些借貸人在獲得貸款後長期拖欠不還,甚至在申請貸款時就有誇大履約能力、編造謊言等情節,而到期又未能償還。這種借貸糾紛,十分容易與貸款詐騙相混淆,區分二者的界限應當把握以下四點:

(1)若發生了到期不還的結果,還要看行為人在申請貸款時,履行能力不足的事實是否已經存在,行為人對此是否清楚。如無法履約這一點並不十分了解,即使到期不還,也不應認定為詐騙貸款罪而應以借貸糾紛處理。

(2)要看行為人獲得貸款後,是否積極將貸款用於借貸合同所規定的用途。盡管到期後行為人無法償還,但如果貸款確實被用於所規定的項目,一般也說明行為人主觀上沒有詐騙貸款的故意,不應以本罪處理。

(3)要看行為人於貸款到期後是否積極償還。如果行為僅僅口頭上承認還款,而實際上沒有積極籌款准備歸還的行為,也不能證明行為人沒有詐騙的故意,不賴賬,不一定就沒有詐騙的故意。

(4)將上述因素綜合起來考察,通過多方做客觀行為全面考察行為人主觀心態,從而得出是否有非法佔有貸款的目的,這對於正確區分貸款詐騙與借貸糾紛的界限具有重要意義。

犯罪構成: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金融機構對貸款所有權。

在犯罪的客觀方面,行為人為騙取金融機構的貸款而實施了下列行為之一的即構成本罪:

(1)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

(2)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

(3)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

(4)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或者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

(5)使用其他詐騙方法足以使金融機構信以為真而作出錯誤貸款的行為,此項規定為涵蓋性條款,凡是屬於足以使金融機構信以為真而作出錯誤貸款的詐騙方法均是。數額較大是本罪的必各要件。

犯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但僅指自然人,不包括單位。

在犯罪的主觀方面,只能出於直接故意,且占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司法實踐中,行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認定其行為屬於「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

(1)貸款後攜帶貸款潛逃的;

(2)未將貸款按用途使用而是揮霍致使貸款無法償還的;

(3)使用貸款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致使貸款無法償還的;

(4)改變貸款用途將貸款用於高風險的經濟活動,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致使貸款無法償還的;

(5)為謀取不正當利益,改變貸款用途,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致使貸款無法償還的;

(6)提供虛假的擔保申請貸款,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致使貸款無法償還的。

『玖』 刑法第四條內容是什麼 刑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刑法》第四條內容如下:
第四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拾』 刑法第196條第4項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使用偽造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廢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惡意透支的。

前款所稱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並且經發卡銀行催收後仍不歸還的行為。

盜竊信用卡並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10)刑法第4條擴展閱讀:

最高法、最高檢聯合下發《關於修改〈關於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決定》(下稱《決定》),對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的定罪量刑標准進行上調。

根據《決定》,惡意透支信用卡,數額在五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將被認定為刑法規定的惡意透支信用卡「數額較大」。《決定》將於12月1日起施行。

五百萬以上應認定數額特別巨大,根據我國刑法第196條規定,惡意透支信用卡,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此處「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並且經發卡銀行催收後仍不歸還的行為。

《決定》對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的定罪量刑標准進行了上調。本次明確,惡意透支數額在五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196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五百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196條規定的「數額巨大」;數額在五百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196條規定的「數額特別巨大」。

《決定》對什麼是「惡意透支」也作出進一步明確。持卡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經發卡銀行兩次有效催收後超過三個月仍不歸還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196條規定的「惡意透支」。

《決定》列舉了應當認定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六種情形,即明知沒有還款能力而大量透支,無法歸還的;使用虛假資信證明申領信用卡後透支,無法歸還的。

透支後通過逃匿、改變聯系方式等手段,逃避銀行催收的;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還款的;使用透支的資金進行犯罪活動的;其他非法佔有資金,拒不歸還的情形。

此處不得單純依據持卡人未按規定還款的事實,認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而應當綜合持卡人信用記錄、還款能力和意願、申領和透支信用卡的狀況、透支資金的用途、透支後的表現、未按規定還款的原因等情節作出判斷。

至於什麼是「有效催收」,《決定》提到,催收應同時符合下列條件,即在透支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後進行;催收應當採用能夠確認持卡人收悉的方式,但持卡人故意逃避催收的除外;兩次催收至少間隔三十日;符合催收的有關規定或者約定。

不滿五十萬公訴前歸還可不起訴,在「惡意透支的數額」方面,《決定》明確,惡意透支的數額,是指公安機關刑事立案時尚未歸還的實際透支的本金數額,不包括利息、復利、滯納金、手續費等發卡銀行收取的費用。歸還或者支付的數額,應當認定為歸還實際透支的本金。

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提起公訴時,應當根據發卡銀行提供的交易明細、分類賬單(透支賬單、還款賬單)等證據材料,結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所提辯解、辯護意見及相關證據材料,審查認定惡意透支的數額。

《決定》明確了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從寬處理原則,強調惡意透支數額較大,在提起公訴前全部歸還或者具有其他情節輕微情形的,可以不起訴;在一審判決前全部歸還或者具有其他情節輕微情形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但是,曾因信用卡詐騙受過兩次以上處罰的除外。

熱點內容
合同法多少年 發布:2025-02-14 03:59:49 瀏覽:683
人力資源和經濟法 發布:2025-02-14 03:54:40 瀏覽:8
行政法有侵權必有救濟 發布:2025-02-14 03:46:04 瀏覽:677
行政與行政訴訟法學 發布:2025-02-14 03:23:43 瀏覽:9
深圳華旭司法考試 發布:2025-02-14 02:45:41 瀏覽:739
北海司法學校 發布:2025-02-14 02:08:12 瀏覽:574
修改工作時間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14 02:01:28 瀏覽:288
立法動力 發布:2025-02-14 00:37:34 瀏覽:699
棄嬰道德 發布:2025-02-14 00:29:07 瀏覽:668
勞動法一年工齡一個月工資 發布:2025-02-13 23:02:38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