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客觀主義
『壹』 判斷刑法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的標準是什麼啊
有人認為刑法理論上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有三種含義:其一,從判斷結果對何人妥當出發,凡判斷結果只對判斷者為妥當時,為主觀判斷屬主觀主義;反之,判斷內容不但對判斷者本人,而且對一般人亦屬妥當者,為客觀判斷屬客觀主義。其二,在判斷內容之價值上,分為個人價值和社會及國家價值,當發生價值沖突時,視個人價值為重的為主觀主義,重視社會及國家價值的為客觀主義。其三,在價值判斷對象上。價值判斷的對象限於人的行為。在觀察人的行為時,著重主觀要素,如動機、意思、性格與人格的是主觀主義,著重客觀外部動作及外界所引起結果的,是客觀
『貳』 刑法主觀主義和刑法客觀主義思想
刑法無外乎定罪與刑罰。但
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是犯罪論上的兩種理論,是對一種行為回是否構成答犯罪,構成此罪彼罪的不同立場的概括。與刑罰如何適用似乎關系不大,提問要兩種思想在刑罰適用中有何不同作用,讓人無法回答。
而且,在此問題上,哪來折中說?
『叄』 我國的刑法現在堅持的是客觀主義還是主觀主義
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都不否認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只是側重點不同。在犯罪論方面我國刑法理論一直聲稱堅持主客觀相統一原則,事實上更注重主觀內容,與新派主觀主義觀點沒有本質區別。
『肆』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客觀,客體,主觀,主體
主體就是刑法中的犯罪行為人。
客體就是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如【強-奸】罪中的婦女貞操權、故意【殺-人】罪中的生命權等。
主觀因素就是犯罪行為人主觀心態是故意還是過失。
客觀因素就是產生和造成犯罪的行為、以及造成的後果等等。
『伍』 刑法中犯罪是主客觀的統一是不是就是思想
刑法上的主客觀統一涉及到犯罪構成理論。
一個完整的犯罪構成包括: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四個要件。而主客觀相統一指的是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的統一。我國刑法規定了主觀(罪過)責任原則,堅持主客觀相統一。
犯罪的主觀方面作為犯罪構成要件之一的意義在於避免(或者說禁止)結果責任制度,禁止客觀歸罪,也就是說,不能僅僅因為行為人造成了危害後果,就不管其是否有故意或者過失就直接認定其有罪,這樣顯然是不公平的。
認定犯罪還必須考慮其主觀方面的因素,只有行為人在主觀意志的支配下,故意或者過失地實施了客觀方面所要求的危害社會行為,才有可能認定犯罪。這就是所說的主客觀統一。
大概就是這樣子。
『陸』 什麼是刑法的主客觀相統一原則請問!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復即主觀與客觀制相統一的刑事責任原則,它的基本含義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是中國刑法中的基礎性原則,有學者甚至將其稱之為支撐中國刑法理論的「阿基米德支點」。
主客觀統一原則,基於犯罪的主觀因素與客觀的因素可能相互分離而單獨存在的客觀真實,強調在解決人的刑事責任問題時必須同時考慮犯罪的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並注意二者是否統一於犯罪行為之中,是否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6)刑法中客觀主義擴展閱讀
傳統刑法理論認為,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即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刑事責任原則,它的基本含義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但在司法實踐中它並不意味著在犯罪和刑罰方面要求面面俱到和平均主義,而是有偏重性的。
主客觀相統一的偏重性是在犯罪和刑罰方面要求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報應和預防相統一的基礎上的進一步追問。認為在犯罪問題上,行為及其實害(客觀方面)起決定作用,強調社會危害性的本質特徵;在刑罰的問題上,行為人及其人身危險性(主觀方面)起決定作用,強調預防的正當性。
『柒』 刑法中犯罪客體、客觀方面,犯罪主體,主觀方面有什麼關系
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應為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四要件說是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模式。 1、說明某種犯罪危害了什麼樣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客體。犯罪總是侵害了一定利益的。故意殺人罪侵害了人的生命權,故意傷害罪侵害了人的健康權,盜竊罪侵害了公私財物所有權,等等,諸如此類。犯罪所侵害的利益實質都是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因此,犯罪客體就是犯罪行為所侵害的而為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在刑法中,不侵害任何社會關系的犯罪是不存在的,因此,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要件。
2、說明犯罪是在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什麼樣的行為,使客體受到什麼樣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學中稱之為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首先是指行為人實施了危害行為,沒有危害行為,就沒有構成犯罪的前提。其次,是指危害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不管具體的犯罪行為表現形式如何復雜或具體的危害結果表現形式如何,他們都是犯罪構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3、說明犯罪是由什麼樣的人所實施的要件,在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主體。在司法實踐中,各種具體犯罪的主體情況盡管千差萬別,但作為自然人犯罪,其共同之處都必須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單位犯罪,也應具備一定的主體資格。
4、說明犯罪主體實施犯罪時主觀心理狀態的要件,刑法學上稱之為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主觀方麵包括兩種形式,即故意和過失。每種犯罪都必須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觀要件,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和過失,則不構成犯罪。
『捌』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客觀,客體,主觀,主體
主體——犯罪行為人
客體——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如強奸罪中的婦女貞操權、故意殺人罪中的生命權等
主觀因素——犯罪行為人主觀心態是故意還是過失
客觀因素——犯罪行為、結果等
如果記住這幾句,再看書的話會容易一點,但是如果只記住這幾句的話,你的刑法也是學不好的!慢慢延伸吧!
關於主觀因素中故意的分類,個人還有一點加強記憶的心得體會,不一定準確,但是我覺得管用(我的老師就是這樣教我們的,但是有的教授對此不屑一顧,勸君慎重):
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只有一種情況,間接故意有三種情況,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表示就是:
明知……一定……希望——直接故意
明知……一定……放任——間接故意
明知……可能……希望——間接故意
明知……可能……放任——間接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