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刑法定解釋
❶ 如何理解刑法擴張解釋與罪刑法定原則的關系
罪刑法定原則與復刑法司製法解釋是不同層次上的概念。
罪刑法定原則屬於基本原則范疇,反映的是基於一定社會價值觀所產生的要求,是對刑法實質意義和功能的定位,是構建刑法的基礎。
刑法司法解釋屬於應用規則范疇,是對刑法運作過程中具體適用問題的闡明,是對刑法構建的解說,它影響著實踐操作和應用結果。罪刑法定和刑法司法解釋以刑法條文為形式聯結點,因此,二者是否發生關系,有無必要研究二者的關系與刑法典的規定有密切聯系。當某一部刑法典明文規定或者實際貫徹了罪刑法定原則時,就產生了罪刑法定原則的制約性和刑法司法解釋的獨立性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如果刑法典沒有貫徹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對刑法司法解釋就不存在制約關系,研究工作即會因缺乏實踐基礎而無價值。所以,二者的關系的實質是罪刑法定原則下的刑法司法解釋規則問題。
❷ 什麼是罪刑法定原則
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和「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即犯罪行為的界定、種類、構成條件和刑罰處罰的種類、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
❸ 如何理解刑法解釋與罪刑法定的關系
解答如下:
關於刑法解釋與罪刑法定的關系:
一、罪刑法定原則能制約刑法司法解釋,主要表現在:
(1)對刑法司法解釋主體的制約。作為刑法司法解釋的主體只能是司法機關,在加強司法獨立的法制條件下,司法解釋權歸屬於司法機關是必然的。
(2)對刑法司法解釋范圍的制約。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和禁止習慣法的排斥原則都表達了「法定」罪刑的宗旨。因此刑法司法解釋應該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犯罪構成解釋行為的性質, 依照規定的刑種和刑度裁量,犯罪構成沒有規定的行為不得以犯罪處理,不得超越刑種和刑度量刑。
(3)對刑法司法解釋溯及力的制約。罪刑法定的排斥原則之一就是禁止刑法解釋的溯及既往。因此,刑法司法解釋的根據應以行為時的法律文本為基準進行適用解釋。解釋的效力只能對以後發生的行為適用。但是,有利於被告人的溯及例外。
(4)對刑法司法解釋方式的制約。根據不同的標准,刑法司法解釋的種類可以劃分出很多種。禁止類推解釋是罪刑法定原則中的又一派生原則,罪刑法定原則排斥類推解釋的理解,這在各國刑法理論中都有所體現。
二、刑法司法解釋適用與罪刑法定原則也是辯證統一的
罪刑法定的價值目標是在形式公正中實現刑法的安全價值,而刑法解釋的價值目標則是如何突破罪刑法定的束縛尋求實體公正。前者作為刑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一種觀念形態,後者則是在實踐中面臨的現實性問題。這樣,在觀念和現實之間,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沖突。其實,如果我們將罪刑法定和刑法解釋置於刑法的價值目標之下,將會發現,這種沖突不僅表現在現實層面上,而且表現在觀念層面上。罪刑法定強調形式公正,,求刑法的安全價值。為了防止司法擅斷,嚴格限制司法權就是其必然選擇。因而作為一種價值目標,罪刑法定之於我國法治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刑法解釋在價值選擇上是偏向於刑法的公正價值的,並以此來實現刑法的社會保護機能。從司法實踐看,司法行為不僅要接受立法者的評判,更重要的它要接受全體國民的評判。因為法律不僅是立法者的法律,它更應當是全體國民的法律。刑法解釋應當立足於我國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的實踐,在堅持罪刑法定原則,維護刑事立法的權威性的前提下,發揮司法解釋的積極作用。因此,法解釋不能拘泥於立法原意,而應在立法意蘊所允許的范圍內,以罪刑法定為基本原則,以刑法的價值目標為終極歸宿,以積極的態度趨向於刑法的謙抑性和人道性,使刑法解釋起到闡明立法精神,補救立法之不足的功效。
僅供參考!
❹ 罪刑法定原則和司法解釋的關系
三、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分為「形式的側面」與「實質的側面」。(一)形式的側面法律主義、禁止事後法、禁止類推解釋、禁止不定(期)刑,是傳統的罪刑法定原則的內容,被稱為「形式的側面」。形式的側面源於三權分立與心理強制說兩個思想淵源,這兩個思想淵源基本上主張議會至上。雖然「在一個自由的國家裡,每個人都被認為具有自由的精神,都應該由自己來統治自己,所以立法權應該由人民集體享有。然而這在大國是不可能的,在小國也有許多不便,因此人民必須通過他們的代表來做一切他們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情。」[11]也正因為如此,議會主權、議會至上得以推崇。於是,人們信任立法權,只是不信任司法權與行政權;又由於三權分立以及罪刑由司法權管轄,故罪刑法定原則起先所提出的原則均為形式的側面,旨在限制司法權。即只要法院嚴格執行議會制定的法律,人們的自由就有了保障。這正是形式法治的觀點。形式側面並未過時,相反仍顯重要;而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淵源不再具有現實意義,故現在支撐形式側面的思想基礎主要是尊重人權主義:要使國民對自己的行為具有預測可能性,必須有事先明文規定的法律,而且不得對法律作類推解釋。1.法律主義罪刑法定主義所要求的法律主義,是指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必須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據成文法律定罪量刑。其具體要求是: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只能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故行政規章不能制定刑法;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必須由本國通用的文字表述;習慣法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這幾點密切聯系,雖易於理解,也存在疑問。2.禁止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禁止事後法原則源於法律的本質。法律一方面具有安定的機能,另一方面又具有推動或塑造的機能。即法律在保障社會生活的延續,保障人民的權利和正當期盼的同時,能夠使所建立的秩序與社會演變相適應,甚至在特定意義上來促進這種演變。法律首先是一種裁判規范,但人民透過裁判規范,可以認識其行為規范的一面。國民相信法律規范的真實性,並將其生活計劃置於刑法中,實施法律所允許實施的行為,不實施法律所禁止實施的行為;於是,法律規范起到了指引、促進或者決定人們行為的作用。顯然,法律規范不可能在其付諸生效之前指引、指示人們的行為。如果法律規范溯及既往,人們對法律規范的正當期盼的失落,會導致對法律規范失去信心,進而摧毀法的社會機能。禁止事後法是保障國民自由的要求。因為國民總是根據現行有效的法律計劃和實施自己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國民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為現行有效的法律可以預見,人們完全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行事。國民決不可能預見到立法機關在其行為後會制定何種法律,故不可能根據行為後的法律安排現在的行為。如果現在的合法行為,會被將來的法律宣告為非法,進而給予制裁,國民就沒有絲毫自由可言。正因為禁止事後法是為了保障國民自由,所以,禁止事後法只是禁止不利於被告人的溯及既往,如果新法有利於被告人,則可以溯及既往適用新法。更有甚者,在新法處罰較輕或者不處罰的情況下,對原來根據舊法所作的判決也必須改判為較輕的刑罰或者宣告無罪。[23]這是為了使刑罰的處罰范圍降低到最低限度,從而擴大國民的自由。禁止溯及既往既是司法原則,也是立法原則。因為刑法適用上的溯及既往與刑事立法上的溯及既往都會損害國民的預測可能性、侵犯國民自由;即使一般來說,新法優於舊法,但是,在修改舊法、制定新法之前,舊法也是適應當時社會的法律,不可認為新法能適應以往時代的需要。根據預測可能性的原理,下列做法違反禁止事後法的原則:(1)對行為時並未禁止的行為科處刑罰;(2)對行為時雖有法律禁止但並未以刑罰禁止(未規定法定刑)的行為科處刑罰;(3)事後減少犯罪構成要件而增加犯罪可能性;(4)事後提高法定刑;(5)改變刑事證據規則,事後允許以較少或較簡單的證據作為定罪根據。3.禁止類推解釋多數學者認為,禁止類推解釋是罪刑法定原則的一個內容。類推解釋是指,需要判斷的具體事實與法律規定的構成要件基本相似時,將後者的法律效果適用於前者,,形式側面的禁止類推解釋,是禁止一切類推解釋。因為類推解釋導致刑法的規定適用刁:相似的情況,「相似就是客觀事物存在的同與變異矛盾的統一」[24],兩種現象之間只要存在相同之處,人們就可以說它們具有相似性。這樣一來,任何行為都可能與刑法規定的行為相似,都有被科處刑罰的危險。禁止類推解釋既可以由民主主義解釋,也可以由預測可能性解釋。立法機關通過文字表述其立法意圖,因此,在解釋刑法時,只能在立法文字可能具有的含義內進行解釋;同時,由於刑法本身有自己的體系,故在確定文字含義時,應當在維持刑法整體含義的前提下進行解釋。如果可以類推解釋,則意味著成文刑法喪失了意義。刑法通過其文字形成規范從而指引、指示人們的行為;或者說,國民通過刑法用語了解刑法禁止什麼行為。在了解的過程中,國民當然會想到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因此,在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內做出解釋,就不會損害其預測可能性;如果將國民根據刑法用語所預想不到的事項解釋為刑法用語所包含的事項,就超出了國民的預測可能性,從而導致國民實施原本不認為是犯罪的行為卻受到了刑罰處罰。所以,類推解釋的結論,必然導致國民不能預測自己的行為性質後果,要麼造成行為的萎縮,要麼造成國民在不能預見的情況下受刑罰處罰。禁止類推解釋原本只是從形式側面提出的要求,意在禁止對刑法做出任何類推解釋,,但是,如果同時從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出發,對類推解釋應當作兩個方面的補充與發展。其一,不僅應禁止類推解釋,而且應禁止一切違反民主主義、違反預測可能性的不合理解釋。因為,一方面,在許多情況下,即使是限制解釋也可能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即使不是類推解釋,而只是擴大解釋,但如果超出了國民的預測可能性,也會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甚至在應當作限制解釋而不作限制解釋的情況下,也會損害國民的預測可能性。解釋方法無窮無盡,但可以肯定的是,類推解釋從方法上來說,就是應當禁止的,而其他解釋方法只有從解釋理由與結論上才能判斷出是否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其二,類推解釋的要求經歷了由禁止一切類推解釋到只是禁止不利於被告人的類推解釋的過程。之所以允許有利於被告人的類推,是因為刑法中存在一些有利於被告人的規定;而這些規定因為文字表述以及立法疏漏的緣故,按照其文字含義適用時會造成不公平現象。所以,允許有利於被告人的類推解釋,正是為了克服形式側面的缺陷,實現刑法的正義。一般認為,罪刑法定原則並不禁止擴大解釋,但如何釐定擴大解釋與類推解釋的界限,則是一個難題。從形式上說,擴大解釋所得出的結論,沒有超出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義的「射程」之內進行解釋;而類推解釋所得出的結論,超出了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義的「射程」之外進行解釋。「可能具有的含義」,是指依一般語言用法,或者立法者標準的語言用法,該用語還能夠指稱的意義。[25],從著重點上說,擴大解釋著眼於刑法規範本身,仍然是對規范的邏輯解釋;類推解釋著眼於刑法規范之外的事實,是對事實的比較。從論理方法上說,擴大解釋是擴張性地劃定刑法的某個概念,使應受處罰的行為包含在該概念中;類推解釋則是認識到某行為不是刑法處罰的對象,而以該行為與刑法規定的相似行為具有同等的惡害性為由,將其作為處罰對象。從實質上而言,擴大解釋的結論在公民預測可能性之內;類推解釋則超出了公民預測可能性的范圍。盡管如此,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的界限仍然是不確定的。同一種解釋,有人覺得是類推解釋,有人則認為是擴大解釋。例如,將刑法第259條的「同居」概念,解釋為包括長期通姦或導致嚴重後果的通姦,既可能被人們認定為類推解釋,也可能被人們認定為擴大解釋。即使一些習以為常的解釋,仔細思索後也會發現問題。例如,舊中國與國外刑法都將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構成要件規定為,「無故侵入他人住宅或者經要求退出但仍不退出」。我國的新舊刑法均只有「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表述,但刑法理論千篇一律地將本罪定義為「未經允許非法進入他人住宅或者經要求退出無故拒不退出的行為」,人們卻習以為常而沒有異議。然而,「侵入」一詞究竟能否包含「不退出」的行為,或者說,上述定義是否類推解釋,還是存在疑問的。不難發現,這里存在解釋者的前理解、一般人的接受程度等問題。盡管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的區別還存在難題,但不能因此否認二者的界限,也不能因此否定擴大解釋本身。4.禁止絕對不定(期)刑法定刑必須有特定的刑種與刑度。如果刑法對某種行為沒有規定刑罰,那麼,根據「沒有法定的刑罰就沒有犯罪」(Nullum crimen sine poena legali.)的原則,該行為便不是犯罪。[26]同樣,如果刑法只是規定對某種行為追究刑事責任,但沒有規定特定的刑種與刑度,司法機關因為沒有適用刑罰的標准,事實上也不可能追究刑事責任。所以,不同時代的刑法通常都對犯罪規定了特定的刑種與刑度。所不同的是,在一段時間內,西方一些國家的刑法(如1791年的《法國刑法典》)規定了絕對確定的法定刑,使法官沒有裁量的餘地。從表面上看,刑法規定絕對確定的法定刑,有利於保障人權。但事實上,任何一種具體的犯罪都可能具有不同的情節、不同的危害程度以及不同的人身危險性,而絕對確定的法定刑只能以該種犯罪的平均程度的危害性為根據予以確定,故反而侵害那些情節輕微、人身危險性較輕的部分犯罪人的自由。所以,現代各國的刑法都規定了相對確定的法定刑。由於刑法規定了相對確定的法定刑,法官不僅應當以相對確定刑為依據裁量刑罰,而且必須做出具體的裁量,即必須宣告具體的刑罰,而不能宣告不定期刑。相對確定的法定刑,一方面限制了法官自由裁量的權力,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實現罪刑的均衡,因而符合法治的要求
❺ 如何理解刑法解釋與罪刑法定的關系不需要
(一)罪刑法定原則
我國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這是我國刑法對罪刑法定原則的規定。從立法者意圖而言,前段旨在突出刑法的法益保護機能,後段則旨在突出刑法的人權保障機能。從一般意義上理解,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和「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即犯罪行為的界定、種類、構成條件和刑罰處罰的種類、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
從罪刑法定原則的歷史沿革和法律淵源分析,其具體內容分為「形式的側面」與「實質的側面」。法律主義、禁止事後法、禁止類推解釋、禁止不定(期)刑,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傳統內容,被稱為「形式的側面」。刑法規定的明確性原則、刑罰法定的內容適正原則(禁止處罰不當的行為和進行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是其「實質的側面」。[①]罪刑法定原則下,要求絕對禁止適用類推,但是不禁止在刑法文義「射程」范圍內進行的擴大、限制等解釋。把刑法的明文規定作為定罪的唯一根據,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能通過類推或者類推解釋以犯罪論處。
(二)刑法解釋
刑法解釋是指刑法規定意義的說明。刑法解釋有助於人們正確理解刑法規定的含義與精神;有利於刑法的正確實施和使用;有利於克服刑法表述的某些缺陷;有利於刑法的發展和完善。
按照刑法解釋的效力可以分為正式的刑法解釋和非正式的刑法解釋。正式的刑法解釋主要指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非正式的刑法解釋,即未經國家授權的機關、團體、社會組織、學術機構以及公民個人對刑法所做的解釋,沒有法律效力,但對刑事司法乃至立法活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具有重大作用。[②]比如專家學者解釋、司法工作人員解釋等。本文主要以司法工作人員進行的非正式刑法解釋為研究對象,即司法工作人員在適應刑法過程中,在沒有相關規定及司法解釋進行闡明時,如何在不突破罪刑法定原則下作出必要、合理的解釋,准確適用刑法,區分好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認定標准。
(三)罪刑法定原則與刑法解釋的關系
司法工作人員在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定時,往往會通過比較解釋、體系解釋、文理解釋、限制解釋、擴大解釋等方法和技巧進行解釋。這些解釋方法和技巧,在不超越刑法本意的基礎上,是被罪刑法定原則所允許的。比如,在辦理聚眾淫亂案件過程中,將聚眾淫亂限制解釋為具有一定公然性的聚眾淫亂是罪刑法定原則所允許的,因為如果不限制解釋為具有一定公然性的聚眾淫亂,就可能導致刑法介入道德生活領域,使倫理秩序成為刑法所保護的法益,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然而,我們應當注意到罪刑法定原則是不允許類推解釋,司法工作人員不能以類推對刑法進行解釋。因為類推解釋是需要判斷的具體事實與法律規定的構成要件基本相似時,將後者的法律效果適用於前者。類推解釋著眼於刑法規范之外的事實,是對事實的比較,並且一般是將所要解釋的概念提升到更上位的概念作出的解釋,其所得出的結論超出了用於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義的「射程」之外進行解釋。從論理方法上說,類推解釋認識到了某行為不是刑法處罰的對象,而以該行為與刑法規定的相似行為具有同等的社會危害性和緊迫性為由,將其作為處罰對象。比如,將刑法中的「婦女」解釋為「人」,就是典型的類推解釋,很顯然,這種解釋和罪刑法定原則是相沖突的。
罪刑法定原則下刑法解釋的適用規則
從以上理論和實證分析來看,作為一名司法工作人員在具體辦案中應正確適用刑法,適用刑法的過程也是解釋刑法的過程。在罪刑法定原則下,如果不能發現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將難以真正做到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有機統一。筆者認為,司法工作人員在罪刑法定原則下刑法解釋的適用規則可以表現一個從抽象到具體、從整體到部分的解釋過程。即在辦理具體刑事犯罪案件時,首先從整體上要有禁止類推解釋的法律觀念,然後回歸到案件事實本身,拉近案件事實和犯罪構成的連接點,通過交互作用,進行合理必要解釋,最後從局部對個別刑法用語作出評價和修正,把握好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作出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判斷。具體表現為:
(一)樹立禁止類推解釋法律觀念
司法工作人員,一方面要善於解釋刑法,不能因為刑法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就僅對刑法條文作字面解釋;另一方面也要禁止類推思維進行類推解釋。當前類推思維主要表現為整體思維,即不具體分析某種行為是否符合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而僅從整體上考察該行為的危害程度進而判斷是否成立犯罪。[④]這是缺乏罪刑法定主義法律觀念的表現。這就要求司法工作人員在樹立禁止類推解釋的法律觀念的情況下,要通過權衡刑法條文的目的、行為的處罰必要性、國民的預測可能性、刑法條文的協調性、解釋結論與用語核心含義的距離等諸多方面作出解釋。在許多情況下,甚至不是用語的問題,而是如何考量法條目的與行為性質,如何平衡法益保護機能和人權保障機能的問題。
(二)拉近案件事實和犯罪構成進行合理解釋
由於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所以它與犯罪構成事實有別:前者是法律規定,後者是具體事實。二者的聯系也顯而易見:具體事實符合法定的犯罪構成時,才能成為犯罪構成事實。[⑤]案件事實對犯罪構成的解釋起著重要作用,現實的案件事實成為推動司法工作人員反復斟酌刑法真實含義的最大動因。在樹立樹立禁止類推解釋法律觀念的前提下,司法工作人員在的目光總是不斷往返於犯罪構成和案件事實之間,對二者進行比較、分析、權衡,使犯罪構成與案件事實交互作用,一方面將案件事實向犯罪構成拉近,一方面將犯罪構成向案件事實拉近,從而作出判斷。比如,犯罪構成的內容是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案件事實為行為人故意將他人價值1萬元的戒指扔入大海中。如果將犯罪構成中的「毀壞」解釋為「導致財物物理上的毀損」,將案件事實抽象為「使他人戒指轉移與大海中」,則必然得出無罪結果,但這種結論是不能被人接受的。於是,司法工作人員可能進一步解釋犯罪構成,將「毀壞」解釋為「導致財物的本來效用減少或者喪失」,再對比案件事實,則必然得出有罪結論。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司法工作人員一定要達到有罪結論才罷休。只有在既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又不歪曲事實的前提下,使犯罪構成與案件事實彼此對應。
(三)綜合評價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
司法工作人員應該依據什麼標准對刑法用語作出評價和解釋,才能把握其擁有之義呢?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刑事訴訟法及相關規定的需要證明的事實和不需要證明的事實進行分類。第一類為法律評價,即需要根據法律、法規評價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如,「國家工作人員」、「司法工作人員」、「公私財物」等則應該根據法律法規規定的具體內容作出解釋。第二類為社會評價,即要求參照法律意外的倫理的、社會的、經濟的等一般文化的評價方式評價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如,「猥褻」、「侮辱」、「損害」、「泄憤報復」、「淫穢物品」等。第三類為事實評價,即伴隨著事實事實判斷的概念,一般人共同知曉的常識性事實。比如,刑法條文中規定的「危險」以及「情節嚴重」,都是伴隨著事實判斷的概念。根據具體個案,通過綜合評價,准確把握好刑法用語中可能具有的含義。
❻ 簡述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罪刑法定原版則可以分為絕權對罪刑法定與相對罪刑法定。絕對罪刑法定是完全排斥法官的自由裁量的,認為法官應當逐字地適用刑法。而相對罪刑法定則並不排斥法官的自由裁量,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容納司法裁量。我國刑法實行的是相對罪刑法定,因而給法官的司法裁量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尤其是在空白罪狀和概括條款的情況下,法官能夠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加以裁量。當然,在罪刑法定原則下,法官的自由裁量是有限度的,應當將司法裁量許可權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圍之內。只有這樣,罪刑法定原則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❼ 罪刑法定原則的內容有哪些
罪刑法定原則,其基本內容是:
(1)絕對禁止適用類推,但是不禁止擴大解釋,把刑法的明文規定作為定罪的唯一根據。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能通過類推或者類推解釋以犯罪論處。
(2)絕對禁止適用習慣法,把成文法作為刑法的唯一淵源。對於刑法上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允許通過適用習慣法定罪。
(3)絕對禁止刑法溯及既往,把從舊原則作為解決刑法溯及力問題的唯一原則。對於行為的定罪量刑,只能以行為當時有效的法律為依據,行為後頒行的新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4)絕對禁止法外刑和不定期刑,刑罰的名稱、種類和幅度,都必須由法律加以確定,並且刑期必須是絕對確定的,既不允許存在絕對的不定期刑,也不允許規定相對的不定期刑。
(7)罪刑法定解釋擴展閱讀
基本要求
(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規定,不允許法官隨意擅斷。
(2)實定化,即對於什麼行為是犯罪和犯罪所產生的法律後果,都必須作出實體性的規定。
(3)明確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確切,不得含糊其詞或模稜兩可。
罪刑法定原則從產生之日起發展演變到今天,已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反映在立法上,要求罪刑法定原則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罪刑法定原則發生了從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到相對罪刑法定原則的重大轉變。
❽ 如何判斷某種解釋方法,解釋結論違反了罪刑法定原則
第一,刑法解釋分為文理解釋和論理解釋(這里包含擴大解釋、限縮解釋、體系解釋、補正解釋、歷史解釋、當然解釋、反對解釋、比較解釋)第二,罪行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第三,法院運用刑法解釋體系的時候,必須依照法律的明確規定,不能隨意判案。具體說,只有法律將某一種行為明文規定為犯罪的,才能對這種行為定罪。判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罪,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標准,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要求的,不能任意解釋、推測而定為有罪,並且在罪名的認定上也要按照法律的規定,法律規定是什麼罪,就定什麼罪。同時,對於犯罪的處罰、即判什麼刑,也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量刑標准,輕罪輕判,重罪重判,不能輕罪重判,重罪輕判。 舉個列子來說明吧,刑法總則第25條規定的那個共同犯罪的行為「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對於這里的「人」並不能解釋為所有的人,而應該解釋為「年滿14周歲的非精神病人」也就是說這里要是能獨立承擔刑事責任的人。(海南政法-)。對於這個如果講未滿十四周歲的人納入到這一條款定罪的話,那麼就會對這個故意共同犯罪的進行了擴大的解釋,也就違反了罪行法定原則。 給個優,選為滿意答案吧
❾ 刑法擴張解釋與罪刑法定原則的關系
罪刑法定意為罪與刑罰都是由法律進行規定,且該法律是成文的,定罪和處罰內應依據成容文法而定。
然而,因為法律的文義性,滯後性。在法律的適用中通常會產生不同的意見,因此需要有權機關進行解釋。這也是為了更好的適用法律。落實罪刑法定原則。
定罪判刑只能依據法律。解釋是為了達到罪責刑統一。
❿ 罪刑法定怎麼解釋
罪刑法定原則是中國刑法規定的一項基本原則。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和內"法無明文規容定不處罰"。即犯罪行為的界定、種類、構成條件和刑罰處罰的種類、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罪刑法定原則由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其一是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其二是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一個方面可稱之為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第罪刑法定二個方面,可稱之為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和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都有其各自的含義。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與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的統一,運用刑罰權,懲罰犯罪,保護人權與約束刑罰權,防止濫用,保障人權的統一,這就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全面的正確的含義。罪刑法定原則的這兩個方面的含義集中到一點,就是對人權的維護,這是我國罪刑法定原則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