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上經典的代理

民法上經典的代理

發布時間: 2022-01-18 19:34:22

民法中代理的概念

代理是民法中的一個概念,指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本人(被代理人)的名義向第三人(相對人)為意思表示或受領意思表示,而該意思表示直接對本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為。代理分為法定代理和委託代理。在委託代理中,代理人在授權范圍內可代理一切法律行為的,屬於概括代理,又稱一般代理或者全權代理。
在民事訴訟中,代理人是指依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的授權委託,在民事訴訟中為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代為進行訴訟活動的人,可以分為法定代理人和委託代理人。法定代理人的代理許可權依據法律規定而產生。而委託代理人是基於當事人的授權委託而行使代理權的人,像本案中老易找來為自己打官司的朱律師就是委託代理人。訴訟代理人的代理許可權分為一般代理許可權和特殊代理許可權。前者指代理人只能進行一般性訴訟權利的代理,如代理起訴、提供證據等。後者必須有明確授權,不能僅僅籠統地在委託代理合同中寫上「全權代理」而無具體授權,否則只能理解為一般代理。我國1992年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下稱民訴意見)第六十九條明確規定:「……授權委託書僅寫『全權代理』而無具體授權的,訴訟代理人無權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

㈡ 民法中代表和代理有什麼不同

區別:

  1. 代表必須是群體內的成員或者說是直接利益關系人;但代理可以是群體的成員,也可以是非群體的成員,包括請來的行家。比如請律師、技術人員等等。

  2. 代表必須是經過大多數人推薦或同意的或者是認可的人;代理必須是有授權的委託方可代理。

㈢ 民法上代理與被代理的理解

您好!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為民事法律行為,從而對被代理人直接發生權利義務的行為。下面由法律快車小編為您介紹相關知識,感謝您的關注。
代理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其中最重要的分類方法是根據代理權產生的原因的不同,將代理分為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一)委託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
我國《民法通則》第64條規定:「代理包括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1)委託代理
委託代理是指基於被代理人的委託授權而發生代理權的代理,由於它是依據本人意思而產生代理權的代理,本人意思表示是發生委託代理的前提條件,因此又稱為意定代理。委託授權行為是被代理人以委託的意思表示將代理權授予代理人的行為。它是委託代理產生的根據。我國《民法通則》有關委託代理的規定,明確使用了「授權委託書」、「委託書授權」等術語,可見,我國《民法通則》也把授權行為作為委託代理發生的根據。
一般認為代理權的授予,並不是一種契約關系,而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它不必取得代理人的同意,僅憑被代理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能發生授權的效力。我國《民法通則》第65條規定,授權委託書只需要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即可。
通常情況下,在本人完成授權行為之時,本人與代理人之間往往已設定一種合同關系作為代理權賴以產生的基本法律關系。所以,委託合同是產生委託代理授權的原因或基礎,委託代理權就成為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的一種手段。但是,委託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並不當然產生代理權,只有委託人作出委託授權的單方行為,代理權才發生。此外,勞動合同關系、合夥關系、職務關系,並不存在委託合同關系,也能產生委託代理授權。
委託代理授權,一般為不要式行為。《民法通則》第65條第1款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委託代理,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形式。法律規定用書面形式的,應當用書面形式。」在法律規定必須用書面形式時,口頭形式為無效。
(2)法定代理
法定代理,是依照法律的規定發生代理權的代理。這種法律規定,即法定授權行為,是國家立法機關基於保護公民和維護交易秩序的特別需要,而作出的關於具有特定身份的民事主體有權代理他人為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取得法定代理人的資格既不需要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也不需要人民法院的指定,這是法定代理的一個顯著特徵。
法定代理通常適用於被代理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情況。《民法通則》第12、13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徵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實施;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民法通則》第14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因此,具有監護人資格的人,依法享有法定代理權。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實施代理行為時,應遵循《民法通則》第18條第1款規定的行為准則,本著有利於被監護人利益的精神而為之。監護人實施代理行為違反監護職責的要求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時,應當承擔由此產生的不利後果;若因此致被監護人受有損失,應負賠償責任。
(3)指定代理
依據人民法院或者有關單位的指定行為而發生的代理,稱為指定代理。這里所謂的「有關單位」,是指依法對被代理人的合法權益負有保護義務的組織。人民法院可以依法為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能親自處理自己事務,又不能通過法定代理人或委託代理人處理其事務的公民指定代理人。如為失蹤人指定財產代管人,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指定訴訟代理人。在不能由法院指定代理人的情況下,應由依法對他的合法權益負有保護義務的單位為其指定代理人。
(二)一般代理與特別代理
一般代理與特別代理的劃分,是以代理許可權范圍為劃分標準的。一般代理是指代理人享有一般意義上的代理權,即其代理權沒有范圍限制,代理人可以代理被代理人進行任何法律允許進行的民事活動。因此,一般代理又稱為全權代理或者總括代理。
特別代理是指代理人的代理許可權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代理人只能在限定的許可權范圍內代理被代理人進行民事活動,如超越許可權范圍,便會發生越權代理,行為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特別代理中的代理人不能像一般代理中的代理人那樣可以進行任何法律允許的民事活動,而只能進行許可權范圍內的代理行為,所以也成為部分代理或者特定代理。
(三)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
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是大陸法系很多國家的一種劃分方法。其劃分依據有兩條:一是代理人進行代理行為時是以誰的名義,即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還是代理人自身的名義;二是代理行為後果的歸屬是由被代理人直接承擔還是先由代理人承擔然後轉移給被代理人。
(四)單獨代理與共同代理
根據代理人的人數,可以將代理劃分為單獨代理和共同代理。代理人只有一人,代理權由其單獨行使的,稱為單獨代理,或稱為獨立代理。代理人為二人或二人以上,代理權由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行使的,稱為共同代理。
(五)本代理與復代理
本代理與復代理是以代理人是否親自為代理行為為劃分依據的。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親自實施代理行為的,稱為本代理,也稱為普通代理;不是由代理人自己而是由代理人委託的其他人實施代理行為的,稱為復代理,也稱為再代理、次代理或轉委託。接受代理人委託的人稱為復代理人。
被代理人就是代理人為之代理的那個人。比方說,我做您的代理人,您就是我的被代理人。謝謝閱讀!

㈣ 《民法總則》明確規定,代理包括哪些

1、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2、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被代理人發生效力。

3、代理包括委託代理和法定代理。

㈤ 民事訴訟中的代理與民法上的代理有什麼區別(請解釋的詳細些)

代理是民法中的一個概念,指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本人(被代理人)的名義向第三人(相對人)為意思表示或受領意思表示,而該意思表示直接對本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為。代理分為法定代理和委託代理。在委託代理中,代理人在授權范圍內可代理一切法律行為的,屬於概括代理,又稱一般代理或者全權代理。
而要特別注意民法中的代理和民事訴訟的區別,在「全權代理」問題上,民法與民事訴訟法的相關法律法規是有差別的。法律規定代理分為一般訴訟代理和特別授權代理。在民事訴訟中,一般訴訟代理是代理權范圍無特別授權的代理,又稱普通代理,同一般代理相對應的應當是特別授權代理,而不是全權代理。在民事訴訟中,代理人是指依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的授權委託,在民事訴訟中為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代為進行訴訟活動的人,可以分為法定代理人和委託代理人。法定代理人的代理許可權依據法律規定而產生。而委託代理人是基於當事人的授權委託而行使代理權的人。

㈥ 德國100年經典民法案例

幼兒班負有過錯,應適當作出賠償。
幼兒園與幼兒的法律關系,目前大致有這樣三種觀點:1、監護關系;2、准行政法律關系;3、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下面就這三種觀點,作一詳盡的分析。
所謂監護,是為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和財產權而由特定公民或組織對其予以監督、管理和保護的制度。
《民法通則》第16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據此,幼兒的父母是其當然的監護人,其監護人資格從幼兒出生之時起當然取得,不必經任何程序。
如果幼兒的父母死亡或者失去監護能力,則應按下列順序確定其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1、祖父母、外祖父母;2、兄、姐;3、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幼兒所在單位或幼兒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在不存在上述規定的監護人的,由幼兒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幼兒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擔任幼兒的監護人,其監護的職責主要有以下幾項:1、保護幼兒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2、管理幼兒的財產;3、代理幼兒參加各類民事活動;4、教育和照顧幼兒;5、在幼兒的權利受到侵害或發生爭議時,代理其進行訴訟。
根據上述法律的規定來看,把幼兒園確定為幼兒的監護人並承擔相應的監護責任,是沒有法律依據的。監護責任是基於親權產生的一種法定的職責;而幼兒園對幼兒的教育職責是基於教養機構的設置產生的一種工作職責。
不少人認為,父母作為監護人,把自己的孩子放進幼兒園,那麼幼兒在幼兒園的時間內,幼兒園就是暫時或臨時的監護人,在這段時間內應盡到監護人的全部職責。這種觀點同樣是無法律依據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22條:」監護人可以將監護職責部分或全部委託給他人。因被監護人的侵權行為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由監護人承擔,但另有約定的除外;被委託人確有過錯的,負連帶責任。」由此可見,幼兒園不能成為暫時或臨時的監護人,因為幼兒的父母並沒有明確將監護職責委託給幼兒園,事實上幼兒園也不可能接受這種委託。
第二種觀點認為,幼兒與幼兒園之間是准行政法律關系。准行政法律關系,它並不是一個很規范、很確切的法律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均十分模糊。這一觀點的提出,是部分學者基於行政法律關系的概念和特點,同幼兒園和幼兒之間的關系有某些地方的吻合或相似。但必竟不是相同,幼兒園不是行政機關,不能成為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而幼兒園的主管機構或上級機構是教育局,屬於行政機關,故而用准行政法律關系來表示,這種表達未免有些牽強附會。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行政法律規范所確認和調整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和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國家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必然要對內外發生各種關系,這些關系涉及范圍廣泛、內容復雜,但通稱為行政關系。這些行政關系凡經行政法律規范確認和調整,具有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內容的,就形成了行政法律關系,它是行政法律規范確認和調整一定范圍行政關系的結果。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推斷,用准行政法律關系來確定幼兒與幼兒園的法律關系是不確切的;同時,用這種關系也難以解決幼兒與幼兒園之間諸多的實際糾紛。這種論點,在理論上站不住腳,在實踐中也難以把握。
第三種觀點,是可以找到法律依據的。這種觀點,把幼兒與幼兒園的關系歸納為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筆者也贊同第三種觀點。
《幼兒園管理條例》第3條:"幼兒園的保育和教育工作應當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諸方面和諧發展。"第13條:"幼兒園應當貫徹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第19條:」幼兒園應當建立安全防護制度,嚴禁在幼兒園內設置威脅幼兒安全的危險建築物和設施,嚴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質製作教具、玩具。」《幼兒園工作規程》第38條規定:保育員在教師指導下,管理幼兒生活,並配合本班教師組織教育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條:」學校應當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對未成年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第16條:」學校不得使未成年學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學設施中活動。"第17條:"學校和幼兒園安排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應當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防止發生人身安全事故。」以上法律法規足以說明幼兒園對幼兒的關系為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
既然幼兒園對幼兒是一種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而不是監護關系,那麼幼兒在幼兒園發生傷害事故,應如何進行賠償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60條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適當給予賠償。"這一司法解釋明確指出,幼兒園在賠償問題上實行的是"過錯原則",即有過錯應適當賠償,沒有過錯就不予賠償。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也是以此為依據來作裁決的。

㈦ 民法中代理的分類有哪幾種

民法中代理的分類:

一、以代理權產生根據的不同分為委託代理、法定代理

①委託代理,又稱意定代理,即代理人依照被代理人授權進行的代理。

②法定代理,是根據法律的規定而直接產生的代理關系,主要是為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而設定,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代理。

二、以代理是否轉托他人分為本代理和再代理

①本代理。

②再代理。再代理又稱復代理,指代理人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轉托他人實施代理的行為。與此相對,由代理人親自進行的代理則為本代理。

三、以是否以被代理人名義從事代理分為顯名代理和隱名代理

①顯名代理。所謂顯名代理是指代理人所進行的代理行為,必須以被代理人本人的名義進行。

②隱名代理。所謂隱名代理,是代理人雖未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但實際上有代理的意思,且相對人明知或應當知道,從而在法律上亦發生代理的效果。

(7)民法上經典的代理擴展閱讀:

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稱本人)的名義,在代理許可權內與第三人(又稱相對人)實施民事行為,其法律後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

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實施代理行為。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代理行為。代理主要是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㈧ 民法上的代理是什麼意思

《民法通則》第64條規定:「代理包括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1)委託代理
委託代理是指基於被代理人的委託授權而發生代理權的代理,由於它是依據本人意思而產生代理權的代理,本人意思表示是發生委託代理的前提條件,因此又稱為意定代理。委託授權行為是被代理人以委託的意思表示將代理權授予代理人的行為。它是委託代理產生的根據。我國《民法通則》有關委託代理的規定,明確使用了「授權委託書」、「委託書授權」等術語,可見,我國《民法通則》也把授權行為作為委託代理發生的根據。
一般認為代理權的授予,並不是一種契約關系,而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它不必取得代理人的同意,僅憑被代理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能發生授權的效力。我國《民法通則》第65條規定,授權委託書只需要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即可。
通常情況下,在本人完成授權行為之時,本人與代理人之間往往已設定一種合同關系作為代理權賴以產生的基本法律關系。所以,委託合同是產生委託代理授權的原因或基礎,委託代理權就成為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的一種手段。但是,委託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並不當然產生代理權,只有委託人作出委託授權的單方行為,代理權才發生。此外,勞動合同關系、合夥關系、職務關系,並不存在委託合同關系,也能產生委託代理授權。
委託代理授權,一般為不要式行為。《民法通則》第65條第1款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委託代理,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形式。法律規定用書面形式的,應當用書面形式。」在法律規定必須用書面形式時,口頭形式為無效。
(2)法定代理
法定代理,是依照法律的規定發生代理權的代理。這種法律規定,即法定授權行為,是國家立法機關基於保護公民和維護交易秩序的特別需要,而作出的關於具有特定身份的民事主體有權代理他人為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取得法定代理人的資格既不需要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也不需要人民法院的指定,這是法定代理的一個顯著特徵。
法定代理通常適用於被代理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情況。《民法通則》第12、13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徵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實施;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民法通則》第14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因此,具有監護人資格的人,依法享有法定代理權。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實施代理行為時,應遵循《民法通則》第18條第1款規定的行為准則,本著有利於被監護人利益的精神而為之。監護人實施代理行為違反監護職責的要求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時,應當承擔由此產生的不利後果;若因此致被監護人受有損失,應負賠償責任。
(3)指定代理
依據人民法院或者有關單位的指定行為而發生的代理,稱為指定代理。這里所謂的「有關單位」,是指依法對被代理人的合法權益負有保護義務的組織。人民法院可以依法為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能親自處理自己事務,又不能通過法定代理人或委託代理人處理其事務的公民指定代理人。如為失蹤人指定財產代管人,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指定訴訟代理人。在不能由法院指定代理人的情況下,應由依法對他的合法權益負有保護義務的單位為其指定代理人。

㈨ 民法上的代理與代替

代理是民法上的法律行為,代替不是。
《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 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雙方當事人約定,應當由本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不得代理。

㈩ 民法中的代理問題

b,小王可自己接受獎勵!

熱點內容
立法動力 發布:2025-02-14 00:37:34 瀏覽:699
棄嬰道德 發布:2025-02-14 00:29:07 瀏覽:668
勞動法一年工齡一個月工資 發布:2025-02-13 23:02:38 瀏覽:889
課余體育競賽的法規性文件 發布:2025-02-13 22:00:24 瀏覽:66
法官黃松 發布:2025-02-13 21:23:32 瀏覽:167
司法考試真題分科 發布:2025-02-13 21:17:32 瀏覽:288
正陽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13 20:35:55 瀏覽:228
大學期末經濟法總結2000 發布:2025-02-13 20:12:21 瀏覽:86
測試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02-13 19:40:35 瀏覽:815
法院檢察院公安局 發布:2025-02-13 19:40:32 瀏覽:683